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教与民间节庆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与民间节庆
  民间节庆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传统信仰的文化表现,其影响力与规模或因个人需求不同,或属于局部地区性的,或是全国性的,甚或是一个大宗教的信仰表现,因此其规模可能超越国家界限。如在西方国家,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等庆典非常受到重视,其举国欢腾的景象就有如中国的过年,这当然与耶稣教、天主教的信仰有关,而同属于许多国家的民间节庆。又如泰国、斯里兰卡等国家的卫塞节,也是全国性的民间庆典,是与佛教有关的大节日。这种与大宗教信仰有关的节庆,就可能横跨国际。
  在幅员辽阔的中国,民间节庆就多得不胜枚举,有的是全民族性的,如过年、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有的是地区性的节庆,如天公、观音妈(观音菩萨)、妈祖、关公、土地公、财神爷、城隍爷、灶王爷等生日的庆典。虽然如此,其影响力仍不可忽视,以台湾为例,五月十三日在台北大稻埕(延平)地区的霞海城隍祭典,其盛况是向来有名的;又一年一度的大甲及北港的妈祖绕境出巡更是动员数十万人,其信仰向心力之大,莫可言状。
  民间节庆是各种风俗习惯的流传,不过随着区域的不同,各地区为这些风俗所举行的庆祝仪式也不尽相同。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大乘人间普济的精神为广大人民接受后,有些佛教特有的节日也因而流传深远,成为民间节俗,有些更与民间信仰相互融和。因此,许多传统的民间节日流传至今,已不再只是传统的模式,而是与佛教有关,更富有意义,内容也更加多彩多姿。
  弥勒佛诞与春节
  “爆竹声中除旧岁,桃符万象换新年”。农历大年初一,在汉民族的观念里是一年辛苦之后,全家团圆庆祝的大日子,也是除旧布新,去厄迎祥,关系着未来一年祸福的最重要时刻。因此,它是一年当中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其活动庆典也就格外热闹。这个节日的产生,与农业有关。中国是以农立国,所以自古以来相当重视农业生产,“年”原指谷物成熟,甲古文的写法是“禾”和“千”两个字加在一起组合而成的“□”。这个字是表示谷物累累,作物丰收。以后便把谷物的一熟,算是一年。到了周代,正式以“年”名“岁”,一年开头,称“岁”,正月初一称“元旦”。民国成立后,改采阳历,将每年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把农历元旦改称“春节”。
  过去,中国的过年,早一点的,从腊月十八就开始准备了;再晚,在腊月的二十三、二十四的送灶神回天界的“小除夕”(小年夜)也一定动员起来,如《帝京岁时纪胜》载:“送灶神后,扫除祠堂舍宇,糊裱窗,还帐目,送礼节,助亲友。”可见过年的序幕在这时候已经渐渐拉开了。在满清时代的宫廷,非常重视祭灶的日子,规定每年坤宁宫的祭灶,供品要三十二种,皇帝、皇后亦得亲至佛前、神前、灶前、祖先牌位前拈香行礼。之后,钦天监便择定吉日,各级衙门封印,不理朝政。年节气氛一天比一天浓烈起来,直到月穷岁尽日的“大除夕”(大年夜),贴春联,供佛祭祖,围炉团坐,守岁不寐,当“夜子初交”时刻,满城鞭炮声,所谓“花开春富贵,竹爆岁平安”的春节正式登场。当天一亮,就开始礼祖、迎灶神,接着即是出外拜年,观赏舞龙弄狮等节庆活动。
  在佛教寺院,过年前的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的普坡不能少,除夕围炉、祭祖礼佛,乃至普佛辞岁的法事也一一举行。大年初一又适逢弥勒佛诞,因此在早课团拜之后,举行礼拜千佛法会,法会活动多持续三、五天。因此,民间也欢喜在过年到寺院礼佛求平安。
  “弥勒”,华译“慈”,故又称“慈氏”,是表示能带给大众欢喜的意思,因此弥勒佛又称欢喜佛,常坐镇于山门口。意喻修学佛法,首先要学习弥勒佛欢喜的心,开阔的心及包容一切的大肚量。所以,庆祝弥勒佛诞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发挥弥勒佛欢喜满人间的精神,这正与春节祝福人的一句吉祥话“恭喜发财”是一样的意思。
  佛教徒在弥勒佛诞如何给自己和别人欢喜?又当发何种财呢?美味佳肴的享受,不一定欢喜,因为肠胃吃坏了就欢喜不起来;跳舞跳累了,打牌输钱了,也不会欢喜,唯有从闻法中才能得到真正的法喜,从打坐、礼佛、禅定、结缘、赞美、慈悲、忍耐、布施、助人、担当中才能得到真正的欢喜。而发财,要发什么财?有形的金钱、股票、投资,不一定靠得住,那是心外的财富。佛门讲究的是心内的财富,我们要发惜福、结缘、惭愧、感恩、勤劳、知足、智慧、慈悲、喜舍财富。因此,新的一年必能获得事事吉祥如意。
  供佛斋天与拜天公
  农历初九是“天公生”,也就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在民间神教当中,玉皇大帝被视为宇宙的主宰,是地位最高的神只,统管着三官大帝、五方天帝诸神只及其手下的王爷、土地公等。因此,在玉皇大帝生日的子时起,即开始有人祭拜,其仪式非常隆重,需将神桌架高,并行三跪九拜的大礼。除此之外,一般家庭在举行完聘或婚礼的前一天晚上,男方家中也多有拜天公的仪式,主要是向天公禀告家中孩子已长大成人,并酬报长久以来的保佑眷顾。
  玉皇大帝在佛教中称为帝释天或释提桓因,是属于欲界忉利天的天主,常听闻佛陀说法,是佛教的大护法。因此,在农历初九,或水陆法会期间,多安排有“供佛斋天”的佛事法会。“供佛斋天”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请客,一般民间“拜天公”只请一人吃饭,佛教的“供佛斋天”则先供养佛法僧三宝,再请与我们有密切关系的诸天用斋,如:主管财宝、智慧的大功德天、大辩才天;曾经请佛住世的四天王天;主宰人间风调雨顺的日宫太阳天、月宫太阴天、鬼子圣母天、娑竭龙王天;奖善惩恶的星宫月府天、阎摩罗王天、紧那罗王天、雷神大将天等。所以,“供佛斋天”与“拜天公”两者相较之下,前者的意义自然远较后者的功德大而且殊胜。
  灯节与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大年初一过后最引人注目的节日。古人称“正月”为“元月”,“夜”也称“宵”,“元宵”就是指新的一年中第一个见到圆满的明月的晚上,意味着新的一年里团圆美满,因此元宵节也称“团圆节”。旧时的春节活动,通常从腊八开始到元宵节才算正式结束。过了这一天,一切生活又恢复正常。所以,人们多把握这一天尽情欢乐,其热闹的气氛不亚于大年初一。
  元宵节的由来传说很多。史载汉武帝时,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乙”的神明,据说祂的权力很大,人间的风雨、干旱、饥馑、瘟疫都由祂掌管,因此汉武帝创建“太初历”时,就把祭祀“太乙神”的正月十五日列为重要节日。相传汉文帝也和元宵节有关,他是在正月十五日勘平“诸吕之乱”后称帝,所以每逢此日夜晚,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表示纪念,并确定此日为“元宵节”。
  道教称此节日“上元节”。这和道教信奉“三官神”——天官、地官、水官有关,此三官各司所掌,所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生日分别是元月、七月和十月的十五,古人将之冠以“上元”、“中元”、“下元”之名。因此,为庆祝天官生日,以祈赐福降吉祥于民,即称此日为“上元节”。
  “元宵节”又称为“灯节”,主要庆祝方式,是家家户户大放花灯。此燃灯节俗的来源,与佛教有密切的关系。据载,汉明帝永平十四年,道士褚善信等六百九十人上表抗议皇帝崇信外来的佛教,并表示愿以焚经方式比验真伪。明帝便令二教于元月十五日设焚经台比试,结果道教经书多数被焚,而佛经、佛陀舍利“光明五色直上空中,旋环如盖,遍覆大众,映蔽日轮天雨宝华,大众咸悦”。于是明帝为了庆祝佛法在中国大放光明,就下令全国在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晚上,一律张灯结彩,表示对佛教的崇敬。自此,每年的元宵节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观灯的游人如织,万人空巷,成为最热闹也最富特色的年节庆典之一。《大唐西域记》也有印度摩竭陀国在正月十五日,僧俗云集观看佛陀舍利放光雨花的记载。可见元宵节放花灯的习俗,在佛教界早就相当流行了。
  即使近两千年的朝代更替,这项民俗仍旧照例举行,花灯的样式更富变化,制作更加精致,规模也更大,连现代的声光科技也都应用上了。唯各个地方或又多了些不同的节俗,如:吃元宵(汤圆)、射文虎(猜灯谜)、打元宵鼓、烧银斗等活动。在台湾民间甚至以这一天做为安“太岁”求一年平安的大日子。
  在佛教方面,当然更为隆重,寺院必于此日燃灯供佛,举行上灯祈福法会。民众亦多习惯这一天到寺庙点灯为家人祈光明,求平安。在佛光山更是从大年初一即燃点“平安灯”一个月,每天晚上举行上灯法会,为国家祈安定,为世界祈和平;元宵节当晚,更是烟火冲天,上山赏灯人潮达到最高点,真有唐诗所载“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月色灯光满市都,香车宝辇满通衢”的盛况。“灯”代表光明,寺院于元宵节点灯是象征点亮心灯照亮自己,照亮他人,意义深远,功德殊胜。
  怀恩报德与清明祭祖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是中国流传已久的祭祖扫墓的大日子,属于春秋两大祭典中的三月春祭。原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如《后汉书.律历志》记载:“清明,节气名。”《淮南子.天文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所以清明是春分过后的第一个节气。此时,春天已临,万物皆显,草木萌发,景象清明,如《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云:“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清明”之名,即由此而来。
  至于将这一天订为祭祖的大节日,则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的由来,俗传是因春秋时代晋文公哀念功臣介之推而起。晋文公为了纪念介之推,为其立庙祭祀,因此,每年的这一天,就开始有了祭祀祖先的习俗。而且由于介之推是被火烧死的,大家在这一天都不忍心举火,只吃冷食,所以相沿成俗,就称为“寒食节”。
  起初寒食节的祭祀活动承袭古制,多在宗庙、宗祠举行,至于演变到需要上坟扫墓,则是受到佛教的祭扫佛塔、祖师塔的影响而形成的。这是因为佛教传入中国后,其洒扫佛塔的礼俗与中国民间祖先祭拜相结合,形成了扫墓的风俗。由此可见,佛教的弘扬,无形中对民间节俗影响的深远清明上坟祭扫之风,随着朝代的更迭,愈见重视,到了宋朝,朝廷甚且明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放假一日,以便师生上坟扫墓。因此上坟祭祖的人潮,使得四野如市,如宋人高翥<清明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坟前焚烧的纸钱灰像蝴蝶一样飞舞,可想见上坟人之多。
  扫墓的目的是慎终追远,是追思哀悼,藉以表达孝思。佛教也重视怀恩报德,不仅是报父母生养的恩德,更要报三宝、师长长养慧命的恩德,一切众生成就的恩德,因此在清明时节,寺院会有扫塔祭祖及超荐先远考妣宗亲的孝亲报恩法会,而信众们除了至寺院虔诚参与法会,诵经回向过往先人外,也有藉此日广行布施,或捐作建寺修塔之需、慈善济贫之用,或作清寒学子教育基金等等,期为父母先亡作诸功德,以求冥福。在佛教如此重视报亲怀恩的观念推波助澜下,更增长国人孝亲的美德,尤其目前土葬墓地不易取得、价格昂贵、维护不便,又扫墓焚烧纸钱稍一不慎,即易酿成火灾。因此,许多人已不再固守土葬的习俗,而改以佛教火葬的方法,将骨灰放至佛寺塔庙供奉。由此可以预见,佛教的未来会因清明节祭祖的关系而与民间更加密切。因此,身为佛弟子者,当藉此机缘,教育信众,将原有以三牲酒醴祭拜祖先之习,改以香花水果代替。并引导社会大众投入文化、教育、公益事业中,将其对亲人的私爱,升华扩大到社会的每一个人,将其对亲人执着爱恋之心布施给世界一切众生,使清明祭祖所蕴涵怀恩报德的意义发挥到极致。
  浴佛节与泼水节
  根据佛典记载:佛陀降诞时有“九龙在上而下香水,洗浴圣尊”、“难陀龙王、优波难陀龙王于虚空中吐清净水,一温一凉,灌太子身”。佛教为纪念佛陀的诞生,于是在每年的四月八日举行浴佛法会,“佛诞日”也就称为“浴佛节”了。
  浴佛法会前,在坛场内设置浴佛亭,饰以香花绿叶,亭内设浴佛池,池内盛满由甘草等煎制而成的香汤,池中安置悉达多太子像。当日,大众于诵经礼佛后,一面反覆唱诵浴佛偈:“我今灌沐诸如来,净智庄严功德海,五浊众生离尘垢,同证如来净法身。”一面以杓舀香汤水浴佛。
  浴佛的目的,除了纪念佛陀诞生之外,主要意义是藉着浴佛来净化自己的身心,并仗此功德,发殊胜愿,回向一切智海。
  在中国寺院浴佛的习俗于汉末便已盛行,如《三国志.吴书.笮融传》载:每浴佛日,设饭布席于路者,经数十里,人民来观及就食且万人,足见浴佛法会之盛大。到了南北朝,后赵君王石勒,曾于佛诞节亲往佛寺浴佛,为儿发愿;宋孝武帝也在大明六年四月八日“于殿内灌佛斋僧”。浴佛节的庆祝活动在历代君主的护持带动下,流行广远。
  佛诞节另一盛大的“行像”庆祝活动,就是用装饰华美的车子载着佛陀圣像巡行城市街衢,供民众礼拜植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据载:北魏皇帝常立于御门楼观看寺院举行的行像,并散花致礼。
  佛诞节流传至今,已经成为佛教中最重要的节日。在台湾,每个寺院的庆祝活动多彩多姿,接引不少的民众参与。在南传佛教国家,如斯里兰卡、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认为佛陀成道及涅槃日与佛诞日在同一天,将此日定为国定假日,称为“卫塞节”,隆重举行“浴佛”及“行像”的纪念法会,并且还有互相泼水祝福的庆祝活动,是一项全国性的民间节庆。
  尤其在斯里兰卡,卫塞日是最伟大的庆祝节日,当日活动的盛况超过其他佛教国家。每当卫塞日来临,佛教徒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插挂教旗,绘画佛陀历史或本生事迹。政府放假两天,以便人民前往寺院礼敬供养三宝,持戒闻法;并禁止杀生和贩卖饮酒;有时还特赦,释放囚犯。公私营电台全日播放佛教特别节目,例如:说法、诵经、佛教音乐、歌唱及佛法演讲或辩论比赛。政府总理及重要官员和外国贵宾等多有贺词。此外,佛教徒亦多涌向佛教胜地朝圣。佛寺和民间有多种娱乐,如音乐、歌舞、杂耍、电影等。僧侣则日夜说法和念诵守护经。更有人发心在都市和乡村的行人道上设置茶水及饭食,施与往来行人。佛教徒在卫塞日前后,也流行寄赠印有佛经偈言及佛教图画的精美贺卡,互相祝福庆贺。
  同属南传佛教的云南傣族人,更把佛诞日前后三天或五天当成是他们“新年”的大节日,称为“泼水节”。傣人认为泼水表示送旧迎新,将水泼在身上犹如洗去尘垢一般,能给傣族人带来平安,消灾去病,五谷丰收,所以在这一天他们会走村串寨,互相泼水祝福,彼此洗尘。
  节庆期间,一大清早,人们便洁身沐浴,青年们更是梳妆打扮一番,欢喜地带着采集的香花到寺院,将花供佛或者编织成花塔,又在寺院围墙以沙聚为宝塔,每户人家都要堆上几个,塔顶插上绑着彩纸的竹枝,据说这是为死去的亲人祈祷。大家围塔席地而坐,聆听寺内的僧侣诵经,有的人家则藉此机会追悼亡者。
  中午时分,根据佛教“佛诞时龙喷香雨浴佛身”之说,人们将浸泡香花的清水,倒回木头的龙身里,一股清香芳郁的净水则从龙口渗出,喷洒在佛像上,用此来浴佛,然后再纷纷舀起洗过佛像的水清洗双眼,祈求保佑;接着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彼此泼水以示祝福,并走到街上,提着水桶,端着脸盆,互相泼水嬉戏,泼水声、欢笑声、鼓声、锣声交织成一片,达到泼水节的高潮。
  傣族人的泼水节虽是属于他们的传统节日,但其节庆日期与庆祝活动的方式,其实与浴佛节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浴佛节”在傣族称为“泼水节”,是傣族人生活中最重要的节日庆典。
  盂兰盆节与中元普渡
  盂兰盆有“救倒悬”、“解痛苦”之义。此节日起源于《盂兰盆经》中所载佛弟子目犍连报恩救母的典故。佛教徒依教奉行,于是有“盂兰盆节”的流传。
  我国最早行盂兰盆会者,传说是梁武帝,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载:“大同四年,帝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斋。”《释氏六帖》也记载有: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诸寺。自此以后,蔚成风气,历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如唐朝代宗、德宗等,都曾亲设盂兰盆供,代宗还将过去施盆于寺的仪式改设于宫内道场,并设高祖以下七圣位,将帝名缀于巨幡上,从太庙迎入内道场中。此外,《法苑珠林》载:国家大寺,如长安西明、慈恩等寺,每年送盆献供种种杂物及举盆音乐人等,并有送盆官人,来者不一;而信众献盆献供者亦多。可知唐代朝廷和民间对于盂兰盆供是相当的重视。
  盂兰盆会之所以如此流行,深得民心,实由于其强调藉供养十方自恣僧以达慈孝双亲,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孝道,慎终追远的伦理传统不谋而合;再加上帝王的倡导,因此很快就由寺院走向民间,由佛教节日成为民间节日了。
  盂兰盆会的启建兴设,到唐代都还谨遵佛意,主要在供佛、供僧以报父母先亡。但是到了宋代,民间的盂兰盆会却与道教“中元地官节”合一,而流行道士诵经普度众鬼,期使获得地官赦罪,获得解脱。如此,则更着重在超度亡灵、祭祀祖先上,与中国传统对祖先鬼魂崇拜又融和在一起了。盂兰盆会性质也因此由“孝亲”变成了“祭鬼”,亦即为了亡者的鬼魂可得救度,原以盆供佛僧的,却改以盆施饿鬼了。
  此习流传至今,“中元普渡”已是民间七月的主要祭典。中国人“崇鬼”、“畏鬼”又“谄鬼”,不敢直呼鬼名,故以“好兄弟”称之,而且认为农历七月一日是地狱鬼门关大开的日子,届时饿鬼们会从地狱释放到人间来,直到七月底才又回到地狱,因此又称七月为“鬼月”。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这些饿鬼到处游荡觅食,人们为避免饿鬼的加害,就天天杀猪宰羊,广设宴席以普施鬼魂,于是又造成无数生灵成为人们刀下、嘴边的牺牲品。民间这种残暴不仁、奢侈浪费、虚荣不实的恶风,便在七月普度的大拜拜中形成。
  佛教为导正民间不良习俗的作风,以提升信仰层次,除了积极发扬盂兰盆节主要的供养三宝、孝道敬祖精神,将七月份定为“孝道月”外,也配合节俗举行“瑜伽焰口”、“三时系念”等,普济十方一切幽灵、功德回向一切众生的佛事法会,并藉此素食代替荤食、慈悲普济、庄严隆重的气氛,接引更多人,获得更多社会人士的共识和参与,以达改善民间杀生、浪费的“普度”风俗。
  佛成道日与腊八节
  “腊”,在我国远古时代本是一种祭礼名称。“腊”是从“猎”字演变而来。因为岁末,农作物收藏完毕,处于农闲,人们出外打猎,用以祭祖先,敬百神,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称为“腊祭”。秦始皇统一全国,下令制定历法,将处在冬末春初新旧交替之际的十二月,称为“腊月”。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人们要祭祀祖先及司啬、昆虫等八种神,以祈求丰收和吉祥,故称“腊日”或“腊八节”。
  依北传佛教的说法,释迦牟尼佛是在腊月八日成道,后世佛弟子为纪念这富有深意的日子,一般寺院都会严备香、花、灯、涂、茶、果、珍馐供佛,并举行诵经等法会活动,称为成道会、成道节、佛成道日、腊八会、法宝节。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佛陀成道纪念日更和传统的腊八节相互融和而大大的流传起来,成为我国春节前的一个重要节日,称为“小年”。
  寺院在纪念佛陀成道的活动中以煮“腊八粥”供佛及分飨信众为整个法会最受欢迎的行事,也是佛教深入民间信仰的最直接助力。据佛典记载:佛陀出家后,先修苦行,历时六年,形销骨立,后来发觉苦行非究竟之道,便决定放弃。当他来到尼连禅河边,由于饥饿过度,昏倒在地,此时有一牧羊女见状,以粥供养佛陀。佛陀食后,体力恢复,端坐菩提树下沈思,于十二月八日悟道成佛。僧众为纪念此事,特仿牧羊女供养乳糜的典故,于该日以“诸果品、五谷煮粥”供佛,称为五味粥、腊八粥或佛粥。
  寺院以此粥供佛后,多飨之信徒,或分送至檀那家,佛教徒在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惯逐渐广传至民间,到了宋代,已成为我国民间习俗。腊八也由佛陀的成道节日转化为综合节日,腊八粥自然也成为节庆食品了。
  到了清代,喝腊八粥更为盛行,据《燕京岁时记》载,清之际,每逢腊月初七晚上,就在坤宁宫支起能盛百十来斤米料果品的大锅,通宵熬煮,香气弥漫,令人垂涎。又雍正时,每逢腊八节,在雍和宫内设大锅煮腊八粥,并请喇嘛诵经祈福,再把腊八粥分赠给王宫大臣品嚐。民间也争相仿效,阖家聚食,馈送亲里。
  现今寺院大都遵循往例,取新鲜谷、果,如花生、百果、红枣、栗子、香菇等混合熬制,大量供应信徒取食。因此,在佛陀成道日,一般的民众也会到寺院礼佛上香,吃腊八粥,祈求平安吉祥。
  可见佛教藉此饶富兴味的吃粥方式来纪念佛陀成道的事迹,不仅联络了寺院与信徒间的道情,接引了不少信徒,更影响了民间的传统风俗,使节令庆典增添活泼热闹的气氛,为民间节日蕴涵了佛教平等慈爱的崇高精神。
  观音圣诞与观音庙会
  观世音菩萨以其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精神、无尽的悲愿及广大灵感、寻声救苦的威神之力,受到民间普遍信奉,而有“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的美传佛教定二月十九日为观音菩萨的圣诞,六月十九日为观音菩萨的成道日,九月十九日为观音菩萨的出家日,每逢这三天观音菩萨的节日,寺院都会举行隆重的法会,佛教徒则到寺院烧香礼拜,尤其是浙江普陀山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善男信女更是摩肩擦踵,络绎不绝,连东南亚一带的华侨,也不畏旅途劳苦,远渡重洋,参与盛会。
  另外,在云南、贵州一带,传闻有一则观世音菩萨为白族人降伏吃人罗刹,而后驾着彩云离去的温馨感人故事。目前大理三月街场就是观世音菩萨当年夺回平坝时与罗刹约定的地方,所以三月街,古称“祭观音街”、“观音街”或“观音寺”。白族人为感念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之恩,在观音圣诞日举行盛大活动隆重纪念,而且每逢农历四月二十五日在上阳溪举行观音会,此观音会也就成为白族人的民间节日了。
  逐渐地,观音节日更发展成各地普遍举行,且集民间习俗、文化交流、物物交换于一体的庙会型态。唯在民间的庙堂里所供奉的观世音菩萨,多数不称“观世音菩萨”,而称“观音妈”或“观音佛祖”,主要是观世音菩萨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有如母亲般的慈祥和蔼,其闻声救苦的威神感应又给与众生如对佛祖般的依赖与信任,一般人民对于观世音菩萨的崇仰系念之意,实不亚于佛弟子。因此,每当观音圣诞等节日,各地举行的“观音庙会”已成为各种庙会中最为热闹盛大者。在台湾,以台北龙山寺最负盛名,“观音庙会”在台湾也已然成为民间的节日庆典了。
  除上述的节庆与佛教有关外,如端午节等重大节庆,佛教也会随俗举行孝亲报恩的超荐祭祖法会;在新历元旦、中秋节也会举行朝山祈福活动。并将传说曾在玉泉寺显灵归依三宝的武财神——关公视为义气十足的“伽蓝护法”,更将妈祖视为观世音菩萨的弟子、佛教的护法神。
  总之,佛教非常有尊重、融和性格,更有人间性格,因此原有敬天尊祖、慎终追远、劝人向善、消灾弭祸、祈求平安、宗教信仰意义的民间节庆,佛教从来都是相当尊重,而且也给予社会相当的影响。像四月五日的清明节,目的是慎终追远,自佛教传来中国以后,在超荐祖先观念的推波助澜下,助长了祭祖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七月十五日的普渡节,民间将佛教盂兰盆会的放水灯、供僧法会,与道教的中元仪式相互混杂,加强了人们对因缘果报的观念。凡此对于安定社会人心都有着莫大的帮助。
  不过今日佛教有些节日却日渐没落,究其原因,乃教界人士各行其是。以最重要的佛陀圣诞为例,各地道场不但不按日期举行法会,也没有标准的程序仪式,有些寺院拜忏,有些寺院诵经,有些寺院举办大斋会,大家莫衷一是,无形中分散了佛教的力量,诚为可惜!
  若能将佛教庆典与民俗节日相结合,制定办法,让全体寺院共同遵守,并且像美国麦迪逊总统大力提倡感恩节一样,极力推行,则不唯佛教前途大有可为,也可以发扬节日的精神,达到净化人心的效果。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