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大姚虎身佛面像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大姚虎身佛面像
  人们认识大姚县古老的历史文化,一般是从该县有金碧大梨树箐遗址和桂花大河遗址开始的。这两个遗址的文化层都保存完好,出土过石斧、石锛、磨石和红、黑陶片等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物。随后,该县金碧镇厂房村还出土过战国时期的两件青铜编钟,出土有“越归义青蛉长”汉印一枚。于是,人们普遍公认大姚其地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这里还是远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这里还有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妙峰山德云寺。
  有人认为佛教经典《华严经》第六十二卷中所记的“妙峰山”即在大姚。该经中有这么一段话:“尔时,文殊师利菩萨说此颂已,告善财童子言……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为胜乐,其国有山名妙峰,于彼山中有一比丘名曰德云,汝可往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菩萨,云何修菩萨行乃至菩萨云何于普贤行疾得圆满,德云比丘当为汝说。尔时,善财童子闻是语已……向胜乐国,登妙峰山,于其山上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观察求觅谒仰,欲见德云比丘,经于七日,见彼比丘在别山上徐步经行,见已,往谐顶礼……”这里所说的“妙峰山”,“德云比丘”,是否都在大姚县呢?整个佛教世界,是否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其蛛丝马迹呢?比如说:《华严经》中“有一支提山,山中有天冠菩萨及其眷属”的记载,我国福建省亦有一座支提山,被佛教界视为天冠菩萨的道场。有此参照,云南省大姚县有妙峰山,而妙峰山上有“德云寺”,《华严经》中的“妙峰山”和“德云比丘”,是不是与大姚县的妙峰山和“德云寺”有关呢?
  有学者为了证实上述问题,指出大姚境内现存唐代天竺高僧修建的一座锤垛形白塔,据说是目前国内保存下来的唯一建筑。如果这些事例还不足以证明大姚县的妙峰山亦即《华严经》中的妙峰山,笔者还有一个事例,似乎足以对其作出证明和终结这个问题的讨论:
在大姚县的昙华乡,人们都知道有一个昙华寺和觉云寺,也是佛教圣地。这里发现据说有万年之久的彝族十八月太阳历蓝本,当年的昙华寺繁华异常,虽说被毁于一旦,但至今旧寺遗址岩石上还残留着明清时期的许多文人遗墨,可供今人追思怀古,畅想未来。昙华寺占地6亩,至今留有三重五殿九院的佛寺旧址,许多参天古柏如泣如诉,不断向游客倾诉着当年的辉煌和今天迫于无奈的结局……
  2006年8月20日这天,我和几位同事是在听说该地有“狮身人面像”的消息以后,风尘仆仆来到大姚县昙华乡的。一路上,我在忖度,如果这个消息传说无误,当地确有人工雕凿石像的文物,那么,这个石像只可能是“虎身人面像”而不是“狮身人面像”。到了乡上,漂亮的女乡长打开手机,让我们看了她拍摄的“狮身人面”石像,由于画面太小,无法辨认。我们决定亲临现场考察。在乡人大主任的带领下,我们一行7人经过近一小时的登山运动,头顶烈日,沿着45度的斜坡,进入密林,终于在半山看到了下面的石刻画像: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虎身佛面像)

  毫无疑义,这是一座人工雕凿的石像。但他不是“狮身人面像”,而是我所判断的“虎身人面”石像。整座石像高6.9米,宽7米,正面石上人工雕刻人像头宽0.9米,长1.2米,其头上沿身似乎披着袈裟,俨然一副僧人打扮。石像右下角刻有虎脚、虎尾,整个虎的图案高3.1米,宽2.5米,根据这个布局,我把这座石像称之为“虎身佛面像”。由于年代久远、日晒雨淋和石头风化的关系,面对读者左边的头部一边,已掉落一块石头,其掉落的石头就在石像底部的乱石之中,破坏了整块石头的美感,但并不对石像的本来面目造成失真的影响。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石像右下角的虎身图案)

  石像正面约10公尺的地面,有一块布满青苔的的三角石,擦去厚厚的青苔后,在石头边沿发现有人工刻痕。石头表面较为平整,最长处4.6米,最宽处6.2米,似乎是僧人打坐或向佛像祈祷之地,石像与三角石两者结合,把石佛称为“虎身佛面像”是有道理的。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面对“虎身佛面像”的祈祷石)

  虎是彝族人民的图腾物。一些文献古籍中有把彝族称为“罗罗”的记载,“罗”的发音就是彝族语言中“老虎”的意思。
  南诏国时期,南诏王始尊奉佛教。公元738年,亦即唐开元二十六年,南诏王皮罗阁兼并了云南郡(即姚州都督府)内的各羁糜州县,唐王朝因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仍旧从属于姚州都督府。其后,南诏势力范围涵盖缅甸其地。佛教向彝族地区渗透时,一部分彝族人民可能还不太容易接受,故在接受佛教时,也保留了一部分本民族图腾崇拜的内容。古昙华其地的“虎身佛面像”,也许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
  《华严经》中的“胜乐国”,有可能是南诏王“皮罗阁”的对音。倘若这个判断无误,则《华严经》中的“妙峰山”和比丘名曰:“德云”,指的就是云南大姚其地的“妙峰山”,而被列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德云寺”,可能就是住在妙峰山上的“比丘名曰德云”的命名。
2006年11月14日夜草于昆明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传奇玄奘
下一篇:在现实生活中行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