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传奇玄奘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西游记》在中国家喻户晓,但历史却只有一种真相,那就是公元七世纪,一个叫玄奘的唐朝僧人曾经独自远行,踏上冒险的旅程。1000多年以后,历史早已经变成传说,传说又演绎成不同版本的神话。关于玄奘西行的真实经历,千百年众说纷纭,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

  玄奘的一生,是一部罕见的传奇:他27岁踏上西行之路,穿茫茫沙漠,越巍巍雪山,西域的国王与他称兄道弟,佛教的高僧与他惺惺相惜,印度的帝王对他顶礼膜拜……在1300年前,玄奘徒步旅行12000公里,穿越108个国家,用脚步丈量了丝绸之路,19年后,他载誉归来,又日夜无休,翻译佛经。
  玄奘是一位佛教徒,也是伟大的翻译家、探险家、外交家、地理学家。
  在西方历史学家看来,中世纪亚洲次大陆历史一片黑暗,玄奘是唯一的光芒。
  □公元600年,玄奘出生在河南洛阳附近的一个小村庄,当时的洛阳佛教十分兴盛,那里有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个寺庙白马寺。
  在明代小说《西游记》里,作者用了四个章节讲述唐僧的身世,这是一个集爱情、暴力、复仇和仕途为一体的通俗故事:
  小说中唐僧的父亲高中新科状元,并娶官宦之女为妻,奉皇上的命令到外地做官,在赴官途中,唐僧的父亲被劫匪害死,妻子被霸占,此时唐僧的母亲已经怀孕,忍辱顺从了劫匪。她生下唐僧后,不敢自己养育,抛到水中,幼小的玄奘被一位老和尚救起,并在寺院中长大,唐僧长大后,在老和尚的指引下见到了自己的母亲。
  得知身世后,唐僧在皇帝面前陈述了家族的冤情,当年害死父亲的歹徒被处死了。唐僧为报皇恩,立誓去西天寻求佛法,保证大唐基业永存。
  《西游记》当中的这段故事是否真的发生过呢?
  公元610年,隋朝末代皇帝杨广在洛阳端门街召开了一个月的狂欢戏会,他让天下所有的戏曲、戏剧都会聚到这个广场表演,相当于一个文艺大汇演,据文献记载,当时戏场中光乐器伴奏就有18000人之多。
  此时,离端门街不远的洛阳城净土寺,僧人们依然过着晨钟暮鼓的安静生活。
  这一年,一个叫陈袆的10岁男孩被哥哥带进了这个寺院,此时兄弟俩父母双亡,已经成为两个孤儿,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玄奘,从那一天开始,他的生命与寺院结下了不解之缘。
  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李立安介绍说:有一个记载,就说东汉明帝在永平年间的时候,有一天突然做了一个梦,梦到有金人在空中飞翔,第二天就问大臣,看谁能给我解释一下奇梦到底是怎么回事,有人就告诉他,这是西方的一个佛,您所梦到的这个金人应该就是西方的佛,明帝于是就派了一帮人马到西方去求取佛经了,在中亚一带遇到两位印度的僧人,一个叫竺法兰、一个叫摄摩腾,于是把他们请回来,用白马托着他们的经简一直到了洛阳城,朝廷为了安置这些僧人,建了一个寺庙叫白马寺,所以这个白马寺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寺庙,而白马驮经到中原到洛阳,也被认为中国最早有佛教的开始。
  神话小说《西游记》却把这个梦安在了唐朝皇帝唐太宗身上,在梦里,太宗皇帝同样梦见了白马驮着佛经,于是决定派人出使西天去寻求真经。这样,皇帝便开始在国内寻找适合的人选,从小在寺院中长大的玄奘被皇帝挑中,接受了西天取经的任务。
  □在真实的历史里,玄奘出国之前并没有和唐朝的皇帝发生任何直接的关系。
  在玄奘出生10年前,一个统一中国的政权隋朝出现了,隋朝的皇帝比以往的帝王更加崇奉佛教,洛阳在作为帝国东都的同时,还被确定为最重要的佛教中心之一。
  隋王朝狂欢的歌舞还没完全落下帷幕,中国历史上第六次改朝换代的时刻来临了:公元618年,一支农民起义军攻陷了洛阳,刚刚还热闹非凡、一片繁荣的洛阳陷入混乱之中,寺院被毁,僧人纷纷逃亡。
  陈袆和他的哥哥来到长安一带避难,但此时新王朝刚成立,长安百废待兴,寺院空空荡荡,陈袆建议到佛事繁盛的益州去,益州就是今天的成都。
  在通往益州的路上,兄弟俩在广元县的普泽寺停留。
  普泽寺后来改名为皇泽寺,因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武则天的童年在这里度过,而她降生的年代,是陈袆兄弟俩经过这里的6年之后。
  这仿佛是一个预兆,预示着陈袆这一生将在帝王间周旋。
  陈袆真正认识武则天是40多年以后,那时她正贵为皇后,她请已经成为高僧的陈袆为她刚刚出生的皇子念佛祈福。
  □来到四川4年之后,陈袆和他的哥哥名望大增,被当地人赞叹为“昔闻荀氏八龙,今见陈门双翼”。
  四川省史学会副理事长龙显昭介绍说:荀淑的8个儿子在经学方面都有专长,他的几个孩子后来都在经学方面造诣很深,各通一经,在全国很有名,所以到处立这8个孩子为荀氏八龙。
  蜀人用荀氏八龙来比陈家两兄弟的才能,表达对陈素和陈袆在佛学上的认可。
  不久,陈袆在成都大慈寺受“具足戒”。
  戒是佛教徒应当遵守的戒条、戒律,举行仪式,接受师父授给的戒条叫受戒,受具足戒表明已经成为真正的僧人,在中国,这个仪式意味着受戒人从此往后要遵守多达250条戒律。这个仪式是非常庄重也非常神圣的。
  当陈袆获得这一资格时年仅21岁。不过,他已经在寺院中生活了7年,是一名老资格的出家人。
  □公元612年,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隋炀帝下诏书,允许洛阳剃度27名僧人,13岁的陈袆从数百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27名僧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皇帝决定用全国统一考试的方式来选择这27个僧人,参加考试的人由各个寺院推荐。对于渴望出家的年轻人来说,这显然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按佛门规定,幼年出家的人称为沙弥,7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出家做沙弥了,但是13岁以下的小沙弥只能做些驱赶乌鸦鸟雀之类的杂活,这个年龄段的僧人又被称为“驱乌沙弥”。
  北京大学东语系博士湛如介绍说:度僧有一个很严格的要求,没有年满18岁的青年人进入佛教是非常困难的,年龄成为他13岁进入佛教一个比较大的障碍。
  13岁的陈袆还是一个不许进入考场的“驱乌沙弥”,他的剃度显然是一个意外。
  公元612年,隋炀帝号令度僧,13岁的陈袆正跟随哥哥陈素在净土寺学习佛法,因为年龄太小,陈袆没有被列入寺院推荐的名单当中。
  但是,在举行考试的那一天,这个小沙弥却早早地站在了公衙门外,寻求机会跟主考官说话。
  当时主持度僧的官员名叫郑善果,门口站着的小沙弥引起了他的注意,陈袆的一句话打动了这位主考官,这句话是“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这位13岁儿童的意思是,我出家的目的是接续释迦牟尼佛的志向,弘扬光大佛法。因为这句话,主考官破格录取了这个小沙弥。
  从这一年开始,他不再是那个名叫陈袆的少年,而拥有了一个法号——玄奘。
  为什么13岁的孩子能够说出这样的话呢?
  博士湛如介绍说:他的祖父陈康是饱学之士,包括他的父亲陈惠同样是受过各种学识和知识训练的一个人。
  玄奘的父亲陈惠是一位饱读诗书的文人,但却从来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由于品行口碑良好,被举孝廉。公元604年,陈袆母亲去世。第二年,他的父亲由于对隋朝政府不满,就推托身体有病辞掉江陵县令的官职,从此一直在家闲居,教育孩子。
  小时候的陈袆从他的父亲那里得到的,显然是他一生受用不尽的学识,在10岁之前,已经完成了玄学和经史论著的学习。
  尤其令人注意的是,陈袆从很小时候就表现出与年龄并不相符的品质。8岁那年,父亲给他讲《孝经》,说曾子听孔子讲课,孔子问曾子问题时,曾子立刻站起身来,毕恭毕敬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说到这里时,陈袆突然整理衣襟站起来,父亲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曾子听到师傅的教诲而避席,我今天听到慈父的教导,怎么能安心坐在这里呢?
  正式成为一名僧人以后,玄奘果然不负所望,他求知欲很强,常常废寝忘食,刚剃度后没多久,他就能凭借超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当众复述了老师所讲的《摄大乘论》,令在场的僧人们大为惊异。
  □隋朝的突然灭亡,打破了玄奘平静的学习、修行生涯。
  玄奘建议哥哥到长安继续学习,从长安他们
  又辗转到了成都,卓越的学识使兄弟俩在成都站稳了脚跟,赢得了声誉。
  但是不久,玄奘却提出离开成都到南方学习,他劝哥哥一同前往,但被哥哥拒绝了。
  玄奘5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10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唯一的一个姐姐也远嫁他乡,也就是在那一年,玄奘来到了哥哥当僧人的寺院,从那时开始一直跟随哥哥生活,由哥哥抚养长大,但现在,玄奘决定离开哥哥独自上路。
  是什么原因让他放弃在成都刚刚获得的名望以及10多年兄弟间的情谊呢?
  湛如博士认为,当时成都佛教的学术界,由于在理论上在义学的思想上有很大的分歧,在玄奘的内心深处越来越困惑,他希望能离开成都继续北上或者是到其他的地方来探寻佛法的真意,包括他后来到印度有一个连续性。
  公元622年,22岁的玄奘约了几名商人,沿长江东下,踏上了国内佛学游历的生涯。
  这位年轻的僧人恐怕没有想到,这次游历会成为多年后国外游学的一次预演,但正是在这次游历之后,他坚定了西行求法的信念。
  到底是什么促使玄奘下决心踏上前往西方遥远世界的长途旅行呢?
  □从公元623年到公元626年,玄奘一直在国内游历,他到过荆州、相州和赵州,但随着游历的时间越长,他心里的疑惑却越来越浓……
  公元618年,一个自称老子后代的李姓家族开始掌控中国的命运,帝国的大部分地方陷入血与火的征战之中。作为前朝官员的后裔,对于一个靠武力征服了天下的新兴王朝,玄奘的态度会是怎样的呢?
  战争让刚刚建立的帝国满目疮痍,在玄奘国内游历的路途上,很有可能发生过大规模的围城战争,战死和饿死的尸体随处可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见识如此多的非正常死亡,甚至可能让一个人陷入癫狂,而玄奘的选择是,寻求一种让百姓解脱的方式。
  作为一名僧人,玄奘希望用柔和的方式解决大众的苦难,而在现有的中原佛经译著当中,玄奘却找不到合适的理论。
  那时候,佛经的翻译还远远没有完成。
  公元626年,当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唐太宗登上皇位的时候,玄奘来到了唐朝的都城长安,当他到达时,战乱已经结束,长安开始显露出复苏的景象。
  云游的僧人们陆续回到了帝国都城的寺院当中。
  在这里,玄奘又拜了老师继续学习。26岁的玄奘,经过净土寺的初学、成都的深造、南北游历的磨练已经学有所成,他在长安城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但玄奘心中的疑惑却丝毫没有得到解答。
  他决定到佛教的起源地印度去寻求真经。
  玄奘决定远游印度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在长安的寺院当中,他碰到了一位来自印度的僧人,这位僧人告诉玄奘,在印度有一座叫做那烂陀的佛教大学,那里云集着世界上最有学识的僧人,是真正的佛教圣地。
  这个地方就是《西游记》当中西天雷音寺的原型。
  (中央电视台10套《探索·发现》栏目供本报专稿)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忆显如法师
下一篇:大姚虎身佛面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