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真理与解脱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林钰堂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真理与解脱
  作者:林钰堂
  在佛法修行的生涯中遭遇种种问题,当如何解决?从我摸索的经历中,渐渐浮现两个原则性的指针—真理与解脱。依据这两个原则,对于何去何从,当止当行,往往很易判别,所以我作此短文加以简要的阐释,希望有助于献身佛法的修行者。
  一、真理
  如果细论“真理”,则需涉及科学之根本假定与限制,人类认知之界限,以及种种群体所执为“真理”之相对性,以显示佛法所指实是超越此等。然而本文之目的只在于提供修途之指针,故不论及这些项目。
  佛法的理论也分为“了义”与“不了义”,并且明确的指出究竟之不可说、不可思议、不可得、无可把捉、本来如是。本文是为实修者而作,故不必再对此等理论问题加以阐释。
  本文只就真理之属性而指出其对修行者行止之指示:
  1、非时地所限
  佛法所指非时地所能限,因此一方面是“千秋万世、放诸四海而皆准”,可以推介给任何时地的人,另一方面则因难以领悟与证入,不一定是某一特定时地的人所能信受的。明乎此理,则行者无有不可结缘之众生,亦无有必需渡化之对象。弘法结缘有其自然而任运之缘起,而不在于一时一地之表现。
  2、非表相所局
  世间之兴替乃复杂共业之表相;真理则非任何表相所能局限。明乎此理,则不为世间之毁誉、盛衰所牵制,亦不会误以世间之取舍、聚散为道上升沉之指标。修行者不论是修法与弘法,皆应自省,是做表面工夫,博人钦敬、追随,还是真诚一如面对诸佛、菩萨及六道众生,而在为证菩提、为弘佛法上努力。
  3、无可争论
  理论虽能指引途径,却无法使人契入真如。真实不在口头之高低、罗织、强词夺理、自说自话;争论反而离真实更远,形成障碍。阐明佛理只能在虚心者前,否则只是浪施;宁可省力以留待有诚意者。遇不讲理者,解释也形同争执;既是合乎真理,又何必汲汲于一时口头之表现?
  放弃争论,才有安宁之心地来利用时间进修。日子一久,真相自然显露,又何劳口舌?争论往往使人更加强其执着,而难见真相;若付诸时间之考验,则离于人我之对立,惟真实得以存续;存心无私之修行者必能安忍于此种无诤。
  4、因缘所定
  一切现象皆种种条件聚散下相对之存在。在一定的情况下有必然的结果,故曰“因果不坏”。随条件之迁易而有现象之转换,故非定命。明乎此理,面对无始以来无限繁复之共业瀑流,修行者欲超越轮回,应一方面针对过往修忏补疚,一方面策励将来精进行持,则出离轮回,证觉利生皆可预期。一切皆因缘所定,故当真诚务实,方能开显本净之清明。
  5、自有时节
  一切皆因缘所定,虽可努力,郤无可勉强。过去一切因缘已逝,无从执取。将来一切因缘渐熟,无劳期盼。修行者唯孜孜不息于修法与弘法,以培植菩提种子;至于将来之开花结果,则自有时节。明乎此理,则无怨尤、无计较、无欣厌、无羡嫉,而自然安份乐道。
  以上五项皆为随顺真理之属性而指出行者行止之道;依之则离于虚浮、急燥,而安住于务实、长远。
  二、解脱
  佛法明示回归本有清明之道是由偏颇之妄执中脱困而出。因此,佛法之修习皆是着力于脱缠解缚。既是解脱之道,则行者亟需注意下列五项:
  1、不是纠缠
  修行者虽欲学佛,奈何习气及执着依旧,往往徒有表相之出离世俗,而在心行及行径上却触途成滞,陷入种种缠缚而无法自觉或无力自拔。因此应当时常警惕,自己的心念与言行是否陷入纠缠?若能察觉是纠缠,不但要改弦易辙,更需自省究竟心中贪着或妄念为何,而加以清理。
  若因时移境迁而发现原先的佛法同事已经乖离解脱正途,则需疏远、退让以便专力于正法之弘传。
  2、不在执取
  本来清净无有可执,因此修途上之进步不在执取。弘法虽可借重组织、宣传、慈善活动、联谊活动等,但不可本末倒置,变成专务经营,无暇研修佛法。佛法之传续虽可经由宗派、师承之名份以昭显正法所在,但是要防误以名份为实,认真于形式而迷失真正的修持与体验。佛法之活动虽以有建筑为庄严及方便,但勿因之而流于张罗、招募,甚至争夺权利。总而言之,出离世俗与否,不在表相,而是在于能否去执。
  3、不在营谋
  修行之路固然需要讲究次第,弘法亦当观察机缘,但皆只为认清情况而行,并非处心积虑有所营谋。所有营谋皆出乎执取与希求,恰是逆解脱之道而行。成佛之目标需经“无求”方能契入;有所营谋者,学佛愈久,离道愈远。
  4、志在解脱
  密法中虽有“贪道”、“嗔道”、“痴道”等等“以毒攻毒”之修法,但其目的是在“即相解脱”,证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因此,此等修法非初修学者所堪,更不应成为放肆自恣之借口。
  佛法是解脱之方便;若为法缚,则亦辜负佛陀之恩德,故吾人当常以“志在解脱”来自省与自勉!
  5、自然宁静
  解脱之钥在于吾人本有纯粹之心境;若能护持本有之清明,而不为境遇所牵制,即可享有自然的宁静。以此处世,一片祥和。远离无谓之计较,不枉费心神于应酬,不妄图名利,而着眼于所有有情之离苦得乐,专志于佛法之修习与弘化,自强不息,便能渐渐体会此种自在。
  三、真理与解脱之圆融
  真理与解脱似是两种指针,其实互为表里。例如,非时地所限,则无需纠缠;非表相所局,则无从执取;无可争论,则何来营谋?因缘所定,则只需志在解脱,努力不懈;深信自有时节,则自然宁静。又如,自然宁静,则见种种皆自有时节;志在解脱,则谨守因缘定则,不敢妄图其他;不在营谋,何劳争论?不在执取,则不为表相所局;不落纠缠,则非时地所限。
  总而言之,解脱是合乎真理之行止的结果,而真理乃随顺解脱之行止的契入。佛法指示真如,完全无执,故能彻底解脱。一般宗教执万能之神,而不以真理为依归,故不得彻底解脱。修行者若有执圣之倾向,似宜记取《楞严经》中“若作圣解,即受群邪”之教示。
  四、果德之彰显
  以上所述,是就真实修行佛法而言;但在世间及初学看来,似乎太过消极而难以掌握。因此有略述果德之需要,以明并非消极、逃避与懦弱。
  本师释迦牟尼佛原为一国之太子,于英年顿舍家庭、王位、一切世间荣华与享受,而隐于森林苦修六年,几乎因嬴弱无力而溺毙。此等举止在一般看来岂止逃避现实,实是迹近疯狂。试问并非疯狂之悉达多(释迦佛之俗名),当时何以能坚持其狂热而艰辛之追求?正因其心境已非时地所限,非表相所局,无可争论,而又志在解脱,而其行止则不落纠缠,不在执取,不在营谋,终致自有时节,明白因缘所定,而达自然宁静之正觉。
  成佛之后,任运而行教化;迄今佛法之弘传尚不断开展。此种不受时空限制之救护,指引根本解脱之救护,又有任何世间事业之功利足以比拟?
  一般佛法修行者虽不能都有如此殊胜之成就,但是笃实的行持往往可以感化,可以劝善,可以做中流砥柱,安定人心。稍有证德的修行人往往可以藉祈祷与法事为人消灾解厄,祈福求慧。起修都是“十年寒窗”的努力,成证还是默默的奉献服务,无所希冀。足见合乎真理与解脱的修行生涯,是真能利己利人的。一般人虽不易了解,已经尝到甘美法味的行者,总是奋勇向前的。
  五、回归平实
  不论以上对真理与解脱之阐释如何详尽,最要紧是要能融会这些理论于修行生活中。这是有赖行者逐渐的揣摩与自省才能体会的。简要言之,修行生活要平实。更精确探讨,由无常之观点看来,需知当下如何圆融真理与解脱:行者此刻行止之取舍亦即全体永恒对此之抉择!在此提供近作一偈,以为此点之诠释,并作为本文之吉祥结尾:
  圆融八次第于当下
  当下与临命终之时无异,
  故心中挂虑当完全放下,
  安住于法界无限之一体中,
  为众生之解脱而祈佛加被!
  于一一逆缘中体会所有有情之苦,
  恒常修行忍让与宽怀,
  遂见尘世中隐藏之净光,
  无有嫌怨,安于随缘之行止。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十八日
  养和斋     于加州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