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英藏黑水城文献概略(二)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3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英藏黑水城文献概略(二)
  3.3英俄藏互见的世俗文书
  新集碎金置掌文
  《新集碎金置掌文》〉成书于乾佑十九年至二十年(1188-1189),为西夏宣徽正息,齐文智编写的劝世诗文集。其体裁类似于中原地区汉文《千字文》字书,每句五言。书中正文开始是自然现象,时节变化等,后为人事,包括帝族官爵,番姓和汉姓,婚姻家庭,财务百工,禽兽家畜,社会杂项等,对研究西夏的社会,民族,习俗,文学有重要价值。英藏西夏文《碎金》全为残片。注3
  英藏扫描编号:2—58 6—83 6—140 6—143 10—180 10—182
  新集锦合辞
  《新集锦合辞》1卷,是西夏文谚语集,仁宗乾佑七年(1176年)梁德养初编,十八年王仁持增补,共有364条谚语,每条谚语由两句前后对仗的文字组成,其中反映了很多的西夏社会习俗。俄藏有乾佑年间蒲梁尼刻本,基本完整,已由陈炳应教授翻译、考证。另有残本两种。英藏《新集锦合辞》是英藏西夏文献中少有的长卷。
  此英藏写本使西夏一部重要著作增加了新的版本,除俄藏刻本外,是保存形式谚语条目最多的版本,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二。特别是刻本序言两面皆有残损,原译文只能空缺,数处难以连贯成文,直接影响对序言的理解。
  《新集锦合辞》记述了党项人民对生产、生活、自然界、阶级、道德的认识。反映了西夏建国后,思想文化方面受中原影响越来越深。注4
  英藏扫描编号: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是西夏仁宗、天盛年间颁行的一部法典。西夏军事法典《贞观将玉镜》第三卷中,提到对隐藏缴获财物者按《律令》中受贿从犯判断,可知西夏至少在崇宗、贞观年间(1101—1113年)已有王朝法典。
  《颁律表》的纂定者名前有“合汉文者”、“译汉文者”等称谓。可以推想,此书在增改时参考了有关汉文法典。
  全书现存20余万言,没有注释,没有案例,全部是律令条文,分20卷,共150门,每门分为若干条,总1,461条,有的条下又分为若干小条(相当于款),小条下还可再分更小的条目,有时可分至四层。每条第一行顶格书写,第二行以下退格。条内各款第一行低顶格一字,第二行下再退格,其下更小的条目依次类推降格。这种体例层次分明,条例清晰,接近现代法律格式,是法律形式的一大进步。
  现存西夏文本为蝴蝶装,每页上下单栏,左右双框,中有版口。版口下部以汉文数字标记页数,版口上部以西夏文刻“律令”二字及卷次为标,每卷自成起讫。出土时卷页已散乱,可能原来每卷为一册。有的书刻均佳,堪称精品,有的则稍嫌粗朴。《律令》有刻本和五种写本。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少数民族文字印行的、诸法合体的综合性法典,内容丰富,包括刑法、诉讼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军事法等,其中有些条款内容借鉴于中国王朝法典,如“十恶”、“八议”、“五刑”等,也有很多是反映西夏王国特殊的社会状况。《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为全面研究西夏王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历史状况,提供了系统的宝贵资料,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注5
  英藏扫描编号:卷六:抄分合除籍门 6—61官披甲马门 6—170
  卷九:延误审讯和办案门 6—140
  卷十:得续官军敕门 11—111 11—113 司序行文门 4—129 4—547 4—549 4—550 4—551 4—552 4—553 4—554 4—556 4—558 4—559 4—560 4—561 4—562 4—563 4—564 4—565 4—567 4—568 4—569 4—570 4—571 4—572
  卷十二:失藏典门 4—545 5—136 11—159 11—161 内宫待命等头项门 11—156
  卷十三:派大小巡检门 6—35
  卷十七:供给交还门 6—63
  卷十八:舟船门 4—135 8—91 11—115 11—117
  卷门待定: 4—274 4—413 6—57 6—85 8—91
  贞观将玉镜
  《贞观将玉镜》是西夏贞观年间(公元1102—1114年)由西夏最高当局修订、出版的,是迄今所知最完备的西夏兵书。这部兵书是西夏文雕版印刷书籍,蝴蝶装,左右双栏,线条粗细不一,也不直,加工较为粗糙,但刻印的文字工整秀丽。空白处,还点缀有似花叶,几何纹的小饰图,增强美感。中缝有两处西夏文字—上部三字,直译为“将一节”,“将二节”…即是书名,篇名《贞观将玉镜?将第一篇》、《贞观将玉镜?将第二篇》等,下部一个字,是数码字,即标明每页的页数。
  若按文面分,可分为三种版本,若按页面分,则有五种规格。综合起来分为六种。
  从残存的条目和正文看,这部西夏兵书至少包括:序言、政令篇、赏功篇、罚罪篇和过胜篇五个部分,残存条目一百三十三条,政六十三条,内容涉及统兵体制、赏罚对象和物品、军事思想、兵书来源等多方面。各种规定又比较具体、详细。显而易见,它是研究西夏兵制、军法、兵书及起源流的最珍贵的文献。注6
  英藏扫描编号 :2—25
  孙子兵法
  译自汉籍的《孙子兵法》两种,一为刊本,蝴蝶装。系《孙子兵法》本文及三家注(曹操、李筌、杜牧)之译文;前后残缺,所附《孙子本传》亦不全。一为写本,系《孙子兵法》下卷末尾和《孙子本传》全文的译本。
  对于《孙子兵法》这部军事名著,我国历代注家很多,但将各家注释汇编在一起的,迄今所知,宋代有《十家注孙子》、《十一家注孙子》等。西夏文《孙子兵法三注》中的三个注家为十一家之三家,而且两书的注文基本上相同,可能是上述一书的节本,这是迄今未见的版本,值得重视。
  英藏残本的刊本体例是,每面七行,行与行之间有界限。文字有大小两种,大字每行一排,是正文;小字每行两排,是注释。
  全书共有十三篇,即计篇、作战篇、谋功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事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注7
  英藏扫描编号:行军篇 2—3 品类待定 12—4 12—5
  将苑
  英藏西夏文《将苑》,书名直译为“将军木林根”,根据汉文《将苑》翻译成西夏文,版本价值高。汉文《将苑》传为诸葛亮所著,历代考证文章争论颇大。据陈寿所撰《上诸葛氏集表》所列《诸葛亮集》目录应为二十四篇,其中没有《将苑》,《隋书?经籍表》及《新唐书?艺文志》亦未著录,故历史上对《将苑》“称诸葛亮撰,伪也。”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袭姚说,认为是伪诈之作。但陈寿所撰《三国志》一书“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很难说其中对诸葛亮的文章就没有遗漏。《隋书?经籍志》在“别集”中载《诸葛亮集》二十五卷,然在“兵书类”的《孙子兵法杂占》四卷下注云:“梁有《诸葛亮兵法》五卷”,这说明在梁代就有不载于《诸葛亮集》的单行的《诸葛亮兵法》五卷行世,其中是否有《将苑》,亦不得而知。《宋史?艺文志》亦载“诸葛亮《行兵法》五卷”,可见直到宋代亦有诸葛亮兵法传世。所以《诸葛亮将苑》最早见于宋代尤袤《遂初堂书目》,郑樵《通志》亦记录武侯《将苑》,或许是事出有因,并非偶然了,何况《将苑》中的某些篇的内容,被唐代的著名军事家李靖引用过,如《将苑?习统》篇的观点就见于《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即使《将苑》各篇不是诸葛亮亲手所著,但就其内容与军事思想而论也是与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和军事观点一脉相承的,我们亦不妨将其作为诸葛亮的军事著作来进行研究。
  《将苑》亦称《新书》或《心书》,共五十篇,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为将的道理,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军事论著。注8
  英藏扫描编号:3—5 3—6 3—7 3—8 3—9
  德事要文
  汉文《贞观政要》,吴兢(670—749)撰于705年,主要记述唐太宗及其近臣对各种治国方略和德行问题的议论。唐太宗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626—649年),年号“贞观”,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才能有作为的皇帝。他的治绩,被历代史家称颂为“贞观之治”。
  全书共采摘了唐太宗和45位大臣的政论和奏疏。汉文此书共为10卷40篇,因其编辑是“随事载录,用备劝戒”,所以每篇都是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展开的,每卷大体上也有一个中心。书中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的问题也非常深刻,确实可称得上“人伦之纪备矣,军国之政存焉”。
  西夏人据汉文《贞观政要》择译成书,拟名为《德事要文》,聂鸿音教授对残本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文献的内容并未被完整、准确地转译。译者有时会删去整整一章,有时会删去文中一段,有时则是单独一句话。原文中李百药《赞道赋》篇被删去。未译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译者无法令译文从内容到艺术表现手法均与骈体文相吻合。注9
  英藏扫描编号:
  12—348 12—349 12—350 12—351 12—352 12—353
  12—354 12—355 12—356 12—357 12—358 12—359
  12—360 12—361 12—362 12—363 12—364 12—365
  12—366 12—367 12—368 12—369 12—370 12—371
  12—372 12—373 12—375 12—376 12—377 12—378
  12—379 12—380 12—381 12—382 12—383 12—384
  12—386 12—387 12—388 12—389 12—390 12—391
  12—392 12—393 12—394 12—395 12—396 12—397
  12—398 12—399 12—400 12—401 12—402 12—403
  12—404 12—405 12—406 12—407 12—409 12—410
  12—411 12—412 12—413 12—414 12—415 12—416
  12—417 12—418 12—419 12—420 12—421 12—422
  12—423 12—424 12—425 12—426 12—427 12—428
  12—429 12—430 12—431 12—432 12—433 12—434
  12—435 12—436 12—438 12—439 12—440 12—441
  12—442 12—443 12—444 12—445 12—446 12—447
  12—448 12—449 12—450 12—451 12—452 12—453
  12—454 12—455 12—456 12—457 12—458 12—459
  12—460 12—461 12—462 12—463 12—464 12—465
  12—467 12—468 12—469 12—470 12—471 12—472
  12—473 12—474 12—475 12—476 12—477 12—478
  12—479 12—480 12—481 12—482 12—483 12—484
  12—485 12—486 12—487 12—488 12—489 12—490
  12—491 12—492 12—493 12—494 12—495 12—496
  12—497 12—498 12—499 12—500 12—501 12—503
  12—504 12—505 12—506 12—507 12—508 12—509
  12—510 12—511 12—512 12—513 12—514 12—515
  12—516 12—517 12—518 12—519 12—520 12—521
  12—522 12—523 12—524 12—525 12—526 12—527
  12—528 12—529 12—531 12—532 12—533 12—534
  12—535 12—536 12—537 12—538 12—539 12—540
  12—541 12—542 12—543 12—544 12—545 12—546
  12—547 12—548 12—549 12—550 12—551 12—552
  12—553 12—554 12—555 12—556 12—557 12—558
  12—559 12—560 12—561 12—562 12—563 12—564
  12—565 12—566 12—567 12—568 12—569 12—570
  12—571 12—572 12—573
  经史杂抄
  《经史杂抄》是撮抄多种汉文典籍拼凑而成的,书中征引古语200余条,其出处有《礼记》、《左传》、《周书》、《论语》、《毛诗》、《孙子》、《孝经》、《孟子》、《庄子》还有《淮南子》《尚书》、《管子》、《太公家教》、《韩诗外传》、《帝王世纪》、《论衡》、《周易》、《孔子家语》、《汉书》、《楚辞》等等,此外还有不少古语的出处至今无法寻出。
  在《经史杂抄》征引的古书中,《太公家教》是最值得注意的,《太公家教》是唐宋之际在下层民众中颇为流行的童蒙读本之一,宋代王明清《玉照新志》认为其作者是唐代的一个乡塾先生。由于该书文辞浅陋鄙俚,为上流学者所不齿,所以问世不久就在中原失传了。
  西夏文献征引典故都限于相对“正统”的中原书籍,而征引《太公家教》这类俚俗作品仅见于《经史杂抄》,由此我们可以初步看出《经史杂抄》的世俗性质。
  《经史杂抄》为蝴蝶装刻本,首尾均佚,未见书题和序跋,现用的书题《经史杂抄》是后人拟定的,书的现存部分去掉重复可以合并成32叶,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99年刊布。注10 
  英藏扫描编号:6—161
  孝经
  西夏文《孝经》是宋代著名学者和大臣吕惠卿的注本,现已失传,颇为珍贵。
  该书的内容包括:《序言》五面,《开宗明义章一品》《天子章二品》,《诸王章三品》,《卿大夫章四品》,《士人章五品》,《卒人章六品》,《三才章七品》,《孝治章八品》,《圣治章九品》,《纪孝行章十品》,《五刑章十一品》,《广要道章十二品》,《广至德章十三品》,《广扬名章十四品》,《谏争章十五品》,《感应章十六品》,《事君章十七品》,《易亲章十八品》。
  西夏文《孝经》的序言,国内尚没有人翻译过,国外丹麦裔西夏学者格林斯坦德按文字顺序做过直译,将西夏文草书转写成楷书,给我们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很有成就。注11
  英藏扫描编号:12—62 12—56 12—57 12—58 12—59 12—60 12—61 12—62
  英藏黑水城文献里的语言类残片主要有《同音》、《同音文海宝韵合编》、《五声切韵》、《三才杂字》这四种,作者另将专题考论。
  四 结语
  由于汉文文献记载的西夏历史资料十分有限,元朝修正史书时只编修了宋、辽、金三史而未修西夏史,使学术界尤其感到黑水城西夏书籍的可贵。这些文献从多方面记载了多姿多彩的西夏文化,对研究西夏的语言、文字、历史、法律、文学、宗教、民族、民俗、医药、历法等社会文化的各个力一面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展示了几被遗忘的西夏社会历史面貌,有助于我们重塑西夏的历史。西夏书籍还深刻地反映出西夏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内在的、密切的联系,表明了西夏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贡献。
  回顾以黑水城出土文献为发韧的西夏学,历经百年,目前己经发展成-门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综合性学科,为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做出了特殊贡献。
  英藏黑水城遗书,犹如一只典雅的巨大的花瓶,在历尽沧桑之后,虽已散落成无数细小的碎片,但仍熠熠生辉。英藏如比较俄藏的完整性,自然不可同日而语,有的文字残片,小的凭感觉可以忽略不记了,然而撰写本课题必须要尽大限度地力求反映出原藏的全貌,至于价值问题,在科研工作者眼中,凡是文物都是非常珍贵的,哪怕是一个小碎片;研究这门学科,这个题目的学者认为价值不大的材料,对研究别的学科、问题就可能有非凡的价值。英藏、俄藏黑水城遗书同出一地。以英藏的残碎,可以从很多角度、很多方面进一步印证、补充俄藏的完整性,如英藏西夏文经题残片所反映出的经种比已刊出俄藏西夏文经种似更多些;以俄藏的完整,可以从很多专题、很多层次进一步整理、丰富英藏,如某一页面较为连续的世俗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两者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完成的工作有一定难度,好比将无数个细小的碎片再次恢复出一只巨大花瓶的原貌。个中艰辛,常人难以想象。
  关于英藏黑水城遗书分类,笔者早在12年前就已写出〈〈A? 斯坦因西夏文献目录及主题索引〉〉,现在的〈〈甄录〉〉就是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完善加工。
  英藏编号:指英藏黑水城遗书最初的自然编号,笔者曾就这个问题的依据请教库管的专业人员,所谓自然编号,就是按自然次序编号,黑水城遗书运抵大英博物馆开箱启袋时,先拿出的部分就排号在前,后拿出来的就排号在后。笔者依据研究英藏黑水城遗书得体会,也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即按照斯坦因图绘黑水城的标记而编号,二号遗址出土的文书排号在前,三号遗址出土的文书排在后,在黑城其它遗址出土的文书排至最后。
  英藏编号的次序有二、三处出现不统一的地方,主要是指编号的重复,这不利于藏品的系统性整理,也影响到英藏编号的科学性。此外,有的英藏编号下有十个、上百个乃至数百个文书残片,且内容有的不相连属,有的两个号下有一个残片。但英藏编号总体上是有其指向性的,著作本着补充英藏编号的原则,在保留英藏编号的同时,又设置甄录编号。它具体是指根据英藏黑水城遗书专业保管人员在整理残片文书体现出的一种倾向,尽可能的离析出每一个残片,从头到尾,一以贯之,就是将每一个残片作为一个独立的编号单位,甄录编号基本的规律是先上后下,从左至右。
  文献整理是西夏学的主要组成部分。遗留到现在的西夏文献存量有限,在可预期的未来很难有象“英藏”、“俄藏”这样的新的文献来源,因此,及时对英藏进行整理和研究将为学人从事更深入的专题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是非常必要的。
  注1 《斯因坦》巫新华著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2年出版。
  注2 “IDP国际项目通讯”第12期。
  注3—注11参见《俄藏黑水城文献》7-11册西夏世俗文献“著作提要”部分。《俄藏黑水城文献》史金波等编,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出版。
  作者简历: 胡若飞 1958年生;籍贯 上海川沙。现为宁夏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西夏学研究。
  (此文出自“固原师专学报”2005年第5期,主编方建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