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圆觉经管窥(八)─普眼菩萨章之一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3日
来源:不详   作者:何金洲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圆觉经管窥(八)─普眼菩萨章之一
  何金洲
  慈云演音
  第287期(1990.06)
  页24-27
  --------------------------------------------------------------------------------
  页24
  圆觉经管窥(八)─普眼菩萨章之一
  欲求如来净觉心,修行渐次何方便?
  云何思惟何住持?普令众生得开悟[1]。
  应当正念离诸幻[2],先修定学持禁戒[3],
  恒念我身四大合,四大各离身何处[4]?
  注释:
  [1]欲求如来净觉心……普令众生得开悟
  页25
  ─本经(普眼章):「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预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
  圆瑛大师《圆觉经讲义》:「因前二章,悉谈顿教法门 (文殊章云:『知是空华;即无轮转』。普贤章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皆顿悟顿证,不历程途,不落阶级,一超直入如来地;若是上上根人,尚嫌多口,但根器稍劣者,若无方便渐次,何由悟入;故 (普眼菩萨)乘机发问,欲请如来,为顿(钝)教菩萨,开方便门也。……为末世求大乘众生,演说菩萨因地修行渐次,于无次第中,指示次第进修之法。」「云何思惟者?非识心分别之思惟,乃八正道之正思惟,以智慧照察,如何用心,方知身心是幻。云何住持?谓如何远离诸幻,方得觉心不动,而能安住任持也。凡众生未悟净圆觉心,作何种方便?下手用功,普令开解悟入。」
  [2]应当正念离诸幻─本经:「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
  圆瑛《讲义》:「此为新学(初发心)菩萨,及末世修大乘众生,略通一线消息,假说方便,以明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者,谓欲求十方如来本起清净圆觉因心者,应当直心,正念真如。正念,即不起诸 (妄)念,即是正思惟,惟是一心观察,必欲知此身心是
  页26
  幻;又欲远离诸幻,正念为方便之始,亦即起行之本也。又正念者,无念也,《智度论》云:『有念,是魔业;无念,为法印』《六祖坛经》:『何名无念?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又正念,即离念也,远离一切虚妄念故,如《起信论》云:『离念相者,等虚空界』;离念相,即净圆觉心之相,故嘱以:应当正念,远离绪幻。」 
  [3]先修定学持楚戒─本经:「(佛言)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
  圆瑛《讲义》:「此文承上,要离诸幻,须依戒定慧三无漏学,于无渐次中,方便渐次而修。先依如来奢摩他 (意译为止)行,即定学之行;以此为先者,必先制心一处,方可无事不办也。《起信论》云:『若修止者,住于静室,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不依见、闻、觉、知』如是,名依奢摩他行。」「坚持禁戒者,禁,是禁止,属止持。戒,是戒法,兼作持;谓四重律仪、三聚净戒、十无尽等戒。四重 (犯杀人戒、犯盗戒、犯淫戒、犯大妄语戒),通大小乘,为一切戒根本,能持四重,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安处徒众者,即同修法侣,安心办道,共处一堂,互相策励也。」「宴坐静室者, (宴坐者)宴然安坐,以摄其身,身住则心安(《大智度论》云:『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三界,于三界中不得身心,是
  页27
  石宴坐』)。……静室,即阿练若。」
  南怀瑾居士《圆觉经略说》:「《圆觉经》在此处,为什么不先坚持禁戒,再来谈奢摩他行?而是『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再『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这是什么道理呢?真正的大乘佛法,心专一得定,就是戒,没有起心动念,何须有戒?不得定,不得真正守戒,不得定,不是真智慧,那是散心、妄想;得了定,妄想即可转成般若智慧,其行为自然中规中矩,自然在戒中。所以,佛说『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先求止,心定之后,再谈戒;戒不只是指外在的行为,起心动念都是戒;得定之后会不会犯戒?也会唷!稍稍失念,离开定一下子就是犯戒,因此,得定之后,要『坚持禁戒』……在这里,佛没有告诉我们应该修那一个止法,其实,随便那一个止的法门都可以,『处处洛阳皆系马,家家有路到长安』。……那么,是否修止、得定,就究竟了呢?……不,定只是共法 (亦通外道),即是能坐上一万年也没有用,佛法还有不共法,此为其它宗教及一切外道所无,那就是般若智慧........。」
  [4]恒念我身四大合,四大各离身何处?─本经:「(佛言)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乃指作观,非指临命终时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从本段文以下,开始作观;本段文为我空观─观身无我。」
  圆觉经管窥(九~十)─普眼菩萨章之(二~三)
  何金洲
  慈云演音
  第288期(1990.07)
  页16-20
  --------------------------------------------------------------------------------
  页16
  圆觉经管窥(九)─普眼菩萨章之二
  六根四大假缘合,
  内外合成曰妄有,
  妄有缘气中积聚,
  似有缘相假名心[5]。
  此心虚妄托尘有,
  四大分解尘归灭,
  所缘尘境不可得,
  能缘妄心何能见[6]?
  注释:
  [5]六根四大假缘合……似有缘相假名心─本经(普眼章):「(佛言)四缘(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内)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页17
  圆瑛大师《圆觉经讲义》:「(上文作我空观─观身无我讫;本段文以下,则作我空观─观心无我」四缘假合,妄有六根者,此承上文,谓四大因缘,假和合之故,妄有六根身相,于无生中,虚妄有生,故曰妄有。」「六根四大,中外合成者,身,是六根之总相;六根,是身之别相;因要对六尘,故言六根。此四大二字,即指六尘;上六根是四大所成,六尘亦四大所成,故言四大,即六尘也。中外(之)中字,即内也;内六根,外六尘,根尘相对,合成十二处;由是识生其中,则成十八界。」「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三句,指识心。妄有能缘之气分,于六根中积聚,但似有能缘之相,本非实有,故曰似有。根,是识之所托;尘,为识之所缘;识,乃能缘。能缘虑分别也,本来非心,假名为心而已。」
  宗密大师《圆觉经略疏》:「由依四大六根和合成身,即有六尘妄现;由此内外根尘,引起妄心,缘虑不绝,念念生灭,剎那不停,缘合即有,缘散即无,推其自体,了不可得,故曰假名为心。此虚妄心,虽假缘生,不离真心气分,故曰缘气。言似者,明非实有。缘相者,缘虑之相。」
  [6]此心虚妄托尘有……能缘妄心何能见?─本经:「(佛言)善男子!此虚妄心(指第六意识),若无六尘,则不能有(但是托前尘所起分别,尘有则有,尘无则无,前尘如形,此心如影,名为分别影事之心,故曰此心虚妄托尘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四大分解尘归灭);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所缘尘境不可得);毕竟无有缘心可见(能缘妄心何能见?)。
  圆瑛《讲义》:「一切众生,皆认身
  页18
  心,以为实我,今以正思惟,慧照观察(前文作我空观─观身无我,本段文作我空观─观心无法),发明知幻之义,了知身心俱不可得,则我执不破自破。」
  圆觉经管窥(十)─普眼菩萨章之三
  幻身灭故幻心灭,
  幻心灭故幻尘灭,
  幻尘灭故幻灭灭[7],
  是则非幻故不灭[8]。
  当知身心皆幻垢,
  一切幻垢相永灭,
  十方法界即清净[9],
  譬如磨镜垢尽现。
  注释:
  [7]幻身灭故幻心灭……幻尘灭故幻灭灭─本经(普眼章):「(佛言)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不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
  圆瑛大师《圆觉经讲义》:「(上二则文作我空观─观身无我、观心无我讫,本段文以下,则作法空观)彼之众生,指修奢摩他观之众生,以智观察外身,毕竟无体,实同幻化,则幻身灭。观察内心,毕竟无有缘心可见,则幻心亦灭。身心已灭,即无能对之六根,安有所对之六尘,故幻尘亦灭。所观之身心世界既空,能观之智亦泯,故能灭之幻灭亦灭。当知此灭,不同四空天,灭色归空之灭,但由观慧,照见五蕴(六根、六尘、六识不出五蕴)皆空,能空之智,亦复不立,无灭而灭,故谓之曰灭;此乃正住持,惟凭慧照,发明即离之义。灭字,即远离为灭,非实有所灭。」
  页19
  [8]是则非幻故不灭─本经:「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圆瑛《讲义》:「幻灭,即是能灭之幻智,下一灭字,将幻智亦复不立,工夫到此,法执已破。此灭(能灭)不灭,法执未尽,此灭亦是幻,故名幻灭;能将幻灭亦灭,则为打破末后牢关,方显非幻之圆觉,真常不灭也。更应当知;诸幻虽复言灭,实为可灭,何以故?无生故,如幻故;但知是幻,即已离幻;离幻,即是真觉,圆觉之性,本妙明净,向为诸幻所蔽,今诸幻皆离,圆觉独露,即发明离幻即觉之义。」「故譬如磨镜,圆觉真心犹如铜镜,本具光明,虽为尘垢所蔽,其光不减,但是隐而不显而已。今云磨镜,却是磨尘;尘垢,喻人法二执;寻伺如实二观(上三则之我空观、法空观)喻磨;磨得尘垢既尽,镜光即显,合诸幻灭尽,非幻不灭,而圆觉本具之光明斯现矣!」
  [9]当知身心皆幻垢……十方法界即清净─本经:「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圆瑛《讲义》:「当知,「知」字是以真智照见真理,清净本然,元无身心等相。当知身心皆属虚幻,无有实体,倘若妄认实有,皆为尘垢染污自性;诸佛菩萨,虽有身心,不执身心为实我体,了知如幻,故无垢染,此印前文(普贤章)知幻即离之义。垢相永灭,十方清净者,垢相,总指一切幻垢之相:幻身、幻心、幻尘、幻灭,皆净圆觉心之幻垢;倘若幻垢永灭,则我法二执已破,二空真理已显,十方法界普皆清净,此显(普贤章)后文离幻即觉境界。」
  本经:「……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证得如幻三昧,
  页20
  则一切诸幻影像悉皆得灭),尔时便得无方(周遍)清净,无边虚空,(皆为)觉(性之)所显发。觉(心)圆(满)明(净)故,显心清净(此指第八识阿赖耶心,非指意识心);心清净故,见尘清净(阿赖耶心即已清净,则依自证分所起之见分,亦同时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不能自见,因有见分,分作六和合,在眼曰见,故见分清净之故,眼根同时与之俱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根是所依,识是能依,由根对尘,识依根起,根既清净,则根不缘尘,根境不遇,识无从生,故眼识与眼根而同时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并非眼识清净后,闻尘才清净,此闻尘与前之见尘同为《楞严经》所称之六精之一,见精清净,六精同时清净,耳根与耳识亦同前眼根与眼识随见分同时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耳)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
  南怀谨居士《圆觉经略说》:「密宗标榜即身成佛,或说报身成就,(要你)想办法修通气脉,把有形的身体业力转化,脱胎换骨,将凡夫身上的几十斤臭肉,变成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老实说,你转得了吗?你变得了吗?如何转?如何变?《圆觉经》在这里都告诉你了,从『心清净』开始……。」
  圆觉经管窥(十一~十三)─普眼菩萨章之四、金刚藏菩萨章之(一~二)
  何金洲
  慈云演音
  第289期(1990.08)
  页22-26
  --------------------------------------------------------------------------------
  页22
  圆觉经管窥(十一)—普眼菩萨章之四
  修习此心成就者,于此无修无成就,
  始知众生本成佛,生死涅槃犹昨梦[10]。
  如昨梦故无来去,于此证中无能所,
  毕竟无证与证者,一切法性等不坏[11]。
  注释︰
  [10]修习此心成就者……生死涅槃犹昨梦—本经(普眼章):「(佛言)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圆瑛大师《圆觉经讲义》:「修习此心得成就者,即依圆觉妙观,观照自心,日久月深,功用纯熟,而一旦豁然贯通,顿悟此心,朗然虚静,寂灭真境,一昧平等,本无行之可修,亦无果之可证,故曰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者)由自己心迹已泯,惟有妙明觉性,圆照法界;普照,即圆照也。冥一如之无心,即万物之恒寂,故曰寂灭无二。……于中,即寂灭无二,圆觉真境之中,随缘现起照用,照澈恒河沙数诸佛世界。……犹如虚(空)华者,喻现起世界,从缘无性;一切世界,皆依妄念,念既剎那不住,(现起世)界亦起灭纷纭,成、住、坏、空、旷(况)观世界,变迁不定,故曰乱起乱灭;总显空华无实,世界非有,惟有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也。不即不离者,明此世界,不即圆觉,以本无自性故,不离圆觉,以全体即真故;如空华无异,由不即故,所以虚幻起灭,由不离故,所以华处即是空处;上约依报世界也。更约正报身
  页23
  心无缚无脱者,于寂灭无二,圆觉真境之中,随缘现起十种法界;因惑、业结缚,而成六凡有为之法界,由修、证解脱,而成四圣无漏之法界;虽缚脱不同,俱是从缘无性,当体即真,故双无也。」「始知众生本来成佛者,始知者,昔日迷而不知,今日观行成就,悟后方知,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众生个个具有本觉佛性,由始觉有功,本觉方显,与佛无异,故曰本成。……生死涅槃犹如昨梦者,以既知众生本来成佛,返观从前,六凡之轮回生死,四圣之取证涅槃,皆无明梦中之事,今无明梦破,返观往事,如昨梦耳。」
  [11]如昨梦故无来去……一切法性等不坏─本经:「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圆瑛《讲义》:「既见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即称合圆觉实性,同佛境界也。但了梦体本空,则一切自无;了生死空故,无起烦恼而成生死;了涅槃空故,无灭生死而证涅槃。无漏圣法非新来,有为凡心非灭去;而如来藏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其所证者,约理,无得真失妄,无取妙舍麤;其能证者,约行,其心平等,离诸分别,无作、止、任、灭四病;由所证得、失、取、舍,四相既空,而能证之作、止、任、灭,四病自遣。于此证中,无能无所者,即蹑前,于此能证所证之中,悟得能证之行不立,而所证之理自无,故曰无能无
  页24
  所;据此,则能所双亡,对绝悉泯,故《华严》云:『若有见正觉,解脱离诸漏,不着一切世,彼非证道眼』。一切法性平等不坏者,总结称合圆觉实性;一切法性,即圆觉实性,寂灭无二;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一真法界之心,平等无二,常住不坏也。」 
  南怀瑾居士《圆觉经略说》:「佛讲到无修的结论是什么?无证(无成就)的结论又是什么?这非常重要,这是点眼之处,不可忽略过去,我在这里把这个秘密告诉各位,千万记住。佛讲到无修的结论是:『生死涅槃犹如昨梦』,无证的结论是:『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圆觉经管窥(十二)— 金刚藏菩萨章之一
  众生本来若成佛,何故复有诸无明?
  众生无明若本有,何因复说本成佛?
  本成佛道复无明,何时佛复生烦恼?
  请佛开示秘密藏,永断疑悔[12]决定信[13]
  诠释︰
  [12]永断疑悔—「疑」者,五盖之一,今金刚藏菩萨提出三惑,即疑法也。「悔」者,有二层意思,一是后悔的悔;另一层意思是对自己的思想或行为,自己不敢确定,有一些怀疑,不知对或不对。
  南怀瑾居士《圆觉经略说》︰「《华严经》提到︰『信为道源功德母』。……没有证得菩提以前,都不能算真信、正信,都是迷信,都是妄情地相信,必须『永断疑悔』,才是真信、正信。……金刚藏菩萨在此提到『永断疑悔』,写文章叫破题,问题的主要中心给你点出来了,断了这个疑悔,你就得到金刚藏颠扑不破的智慧境界,了解佛法真正的奥秘。」
  页25
  [13]众生本来若成佛……永断疑悔决定信—本经(金刚藏章)︰「于是,金刚藏菩萨(密教贤劫十六尊之一,其名常出现于诸大乘经典中,《华严经》第六会十地品特举为上首)……白佛言︰『大悲世尊!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因地法行,渐次方便,与诸众生开发蒙昧,(让)在会法众,承佛慈(悲教)诲,幻翳朗然,慧目清净。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前普眼章云︰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何故复有一切无明?(第一惑︰以真难妄。)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第二惑︰以妄难真。此为接第一惑逻辑上同一问题的反问。)十方异(众)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第三惑︰真何生妄?)唯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
  圆觉经管窥(十三)─金刚藏菩萨章之二
  一切世界依妄念,始终生灭或前后,
  聚散起止或有无,念念相续循往复。
  种种取舍皆轮回[14],未出轮回辨圆觉,
  彼圆觉性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是处[15]。
  注释:
  [14]一切世界依妄念……种种取舍皆轮回─本经(金刚藏章):「(佛言)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
  圆瑛大师《圆觉经讲义》:「以十法界,迷、悟、依、正、因、果,皆生死边事,从妄见有,圆觉性中本无此事。一切
  页26
  世界,总指三世间。始终生灭,别指正觉世间;始,谓随缘示生;终,谓缘尽现灭。前后有无,别指有情世间;前,谓随业受生为有;后,谓业尽则灭为无。聚散起止,别指器界世间;聚,谓成劫,聚尘为界则起;散,谓空劫,散界为尘则止。所有三种世间,皆依妄念而得建立,念念相续,生住异灭,以妄心对妄境,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种种取舍,取正觉世间而舍情、器世间,皆是颠倒妄心,变现轮回之相。《楞严经》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15]未出轮回辨圆觉……若免轮回无是处─本经:「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轮回异名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
  南怀瑾居士《圆觉经略说》:「佛答复金刚藏菩萨的问题说:你若对众生本有之圆觉性认识不清楚,在轮回流转中妄测圆明觉性,那么所有修行永远是走错路,想要跳出轮回,根本不可能。这个问题很严重,假如当时我在场的话,听了佛这样的答复,我一定挟了书包就跑,为什么?因为不管你修净土也好,禅宗也好,天台也好,密宗也好,不管你怎么修,你还是没有跳出轮回,你还是凡夫,既然是凡夫,就无法认清楚佛的境界(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你要认得清楚的话,除非成佛,可是我既然成佛,又何必再跟你(佛)学?所以佛讲这句话很严重,他告诉金刚藏菩萨,这是一个最大的秘密,你懂了这个秘密才可以成佛,佛在这里讲这句话,等于禅宗的祖师们一样,你一股求道的热忱进来,一棒子往你头上劈下去,打得你天旋地转,打得你不知如何应对……。」
  圆觉经管窥(十四~十七)─金刚藏菩萨章之(三~五)、弥勒菩萨章之一
  何金洲
  慈云演音
  第290期(1990.09)
  页21-28
  --------------------------------------------------------------------------------
  页21
  圆觉经管窥(十四)─金刚藏菩萨章之三
  诸旋未息如云驶,住不可得即月运,
  何况轮转生死中,舟行岸移因垢心。
  生死垢心未清净,观彼圆觉如诸旋,
  是故汝等生三惑[16],譬如动目摇湛水[17]。
  注释:
  [16]三惑─即金刚藏菩萨于前所提的三个问题:「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17]诸旋未息如云驶……譬如动目摇湛水─本经(金刚藏章):「(佛言)一切世界……种种取舍,皆是轮回。
  页22
  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动目,喻生灭妄心。湛水,喻圆觉自性。湛水本不摇动,因子动其目而妄现摇动之相;圆觉自性本非流转,因妄念妄现流转亦然);又如定眼,由回转火(眼识迟钝,旋火而成轮相);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善男子!诸旋(前述之动目、旋火、云驶、舟行)未息,彼物(湛水、定眼、运月、移岸)先住(求其所行止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轮转生死垢心如诸旋,曾未清净如未息,是故观彼圆觉而不旋复者,那有可能?),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圆觉经管窥(十五)─金刚藏菩萨章之四
  三惑分别非正问[18],销矿成金不再矿,
  金性不坏如圆觉,非销才有本具足。
  一切如来妙圆觉,本无菩提及涅槃,
  亦无成佛不成佛,无妄轮回非轮回[19]。
  注释:
  [18]三惑分别非正问─本经(金刚藏章):「(佛言)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三惑)分别,非为正问。」
  圆瑛大师《圆觉经讲义》:「如是三种颠倒分别,非是正理之问,乃属邪思所测。一、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
  页23
  切无明?(第一惑:以真难妄)─由不知众生,本来具足成佛之觉性,因随染缘,故有无明,虽有无明,佛性不失(如金隐在矿)。二、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第二惑:以妄难真)─由不知众生,虽起无明,乃属幻有,究竟非实,达妄本空故,而说本来成佛者,知真本有故,妄性无体,真原还在也(如金矿蕴金)。三、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第三惑:真何生妄?)─由不知佛性,有在缠出缠之差别,在缠许有无明,出缠如金出矿,不重为矿(如销矿成金)。故责其非正问也。」
  [19]销矿成金不再矿……无妄轮回非轮回─本经:「善男子!譬如幻翳(喻六识妄心,依八识虚妄变现),妄见空华,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翳、华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华?何以故?空本无华,非起灭故。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
  「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虚空,喻圆觉自性。非是暂有,即是虚空常有,亦不妨眚者复有华翳;以显佛性当有,亦不妨众生复有一切无明;此隐释第一惑。亦非暂无,即眚者虽有华翳,而虚空亦不因之暂无;以显众生虽有无明,而佛性亦不因之暂无,故可说本来成佛;此隐释第二惑),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虚空非因无翳时而暂有,亦
  页24
  不因有华翳时而暂无,虚空之性常存,既可随顺华翳之起灭而无碍,则如来圆觉随顺一切法,乃为虚空等一切法之平等本性,尤非虚空所能比况。故圆觉自性,自非因无无明而暂有,亦不因有无明而暂无,其随顺一切法而无碍)。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金性)本非成就(本未具足)(销镕金矿,即是照破无明以显觉性,金非销有,但是修显不是修生,以佛性─金性本来具足故;既已成佛─金,不重为众生─矿;一切如来不复生一切烦恼─经无穷时,金性不坏。此隐释第三惑)。如来圆觉,亦复如是。」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圆瑛《讲义》:「一切如来,约出缠妙觉果体,其所造离念,如《起信论》云:『离念相者,等虚空界。』弥满清净中不容他,故谓之妙;圆照法界,灵觉不迷,故称圆觉真心。绝诸对待,『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以菩提、涅槃,皆属对待,转烦恼而成菩提,转生死而证涅槃,体虽即真,名因妄得,故皆无之。『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者,此的示圆觉性中,本无生死涅槃之相;成佛,是涅槃不生不灭,非轮回相;不成佛,是生死有生有灭,妄轮回相。前云:『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故皆无之,若有少见,则迷圆觉,《华严经》云:『于法若
  页25
  有见,此则未为见,若无有见者,如是乃见佛。』」
  南怀瑾居士《圆觉经略说》:「《圆觉经》如此直接彻底的点出宇宙生命的究竟,可说是无上大密法……在这圆觉心体上,没有什么菩提、涅槃,烦恼即是菩提,『无有佛涅槃,亦无涅槃佛』(见《楞伽经》),无所谓成佛不成佛,众生个个都是佛,本来就是佛。也没什么轮回不轮回,自性本空,永远在三界中,在一切有中;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不须出三界,亦不须入三界,本来自在。佛在《圆觉经》上,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真是禅宗,亦是大密宗。」
  圆觉经管窥(十六)─金刚藏菩萨章之五
  轮回心生轮回见,不能入佛寂灭海,
  是故末世一切众,先断无始轮回本[20]。
  有作思惟从心起,皆是六尘妄缘气,
  用此思惟辨佛境,辗转妄想无是处[21]。
  注释:
  ?[20]轮回心生轮回见……先断无始轮回本─本经(金刚藏章):「(佛言)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证)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圆瑛大师《圆觉经讲义》:「前闻:『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此(处)举声闻人,已断见思(惑),已出轮回,想必能辨于圆觉,不致流转也。故呼
  页26
  善男子而告之曰: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者,诸声闻,指一切小乘人,闻佛四谛声教,所圆满取证偏真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者,以声闻人,断六识分别之心,七识已伏不行,现前身心语言皆悉断除灭尽,沈空滞寂,灰身泯智;但所证涅槃,乃第八识全体无明认作涅槃,以小乘人,无明名字,尚且不知,但保守偏真,不前宝所,故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分别之凡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耶!意谓小圣(声闻)真智,尚不能至自证境界,何况凡心,不及真智真觉,又超前理,转转悬隔,其何能造耶?」
  「如取萤火,烧须弥山(印度神话中的山名,谓其耸立于一小世界之中央,相传山高八万四千由旬,山顶为帝释天,四面山腰为四天王天,周围有八山、八海环绕),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先断无始轮回根本。」圆瑛《讲义》:「……所以我(佛)常说:一切修大乘行菩萨及末世发菩提心众生,先断无始以来轮回根本,此指第六意识颠倒分别妄想之心,依惑造种种业,依业受轮回果报,故谓之根本。《楞严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即指轮回根本也。」
  [21]有作思惟从心起……辗转妄想无是处─本经:「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
  页27
  空华。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辗转妄想,无有是处。」
  圆瑛《讲义》:「此明妄无实体也。有作意之思惟,乃从有意识之妄心而起,皆是缘六尘之妄想,妄有能缘之气分,于中积聚似心非心,非是真实心体;若果是真实心体,离根脱尘,本来无念;今此识心,托尘似有,离尘实无,故言已如空华,空本无华,病者妄见。用此思惟者,识心(第六识)也;辨于佛境者,离心、意、识之境界,犹如空华,复结为空果也。辗转妄想者,如前云:『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辗转皆是妄想,而求其不轮转,无有是处。」
  圆觉经管窥(十七)─弥勒菩萨章之一
  欲游如来寂灭海,轮回根本云何断?
  有几种性等差别?教化众生何方便[22]?
  欲脱生死免轮回,先断贪欲除爱渴[23],
  勤求如来圆觉境,于心清净便开悟[24]。
  注释:
  [22]欲游如来寂灭海……教化众生何方便?─本经(弥勒章):「(前章佛云:『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于是,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于诸轮回有几种性?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回入尘劳(世间),当设几
  页28
  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
  [23]欲脱生死免轮回,先断贪欲除爱渴─本经:「(佛言)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有)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身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业)乐(修)善(业),复现天、人;又知诸爱(指上品十善,为生六天之因)可厌恶(天人将卒,五衰相现,甚可厌恶)故,弃爱乐(修)舍(定─四禅四空定),还滋爱本(谓修色界定时,渐次舍下下麤,受上上细身;修空界定时,渐次舍下下麤身心,受上上细心;即有身心,还能生爱,故以爱本称之),便现有为增上善果(虽修舍定,终是有漏有为),皆轮回故,不成圣道。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24]勤求如来圆觉境,于心清净便开悟─本经:「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以)爱为本(上节云:当知轮回,爱为根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根本),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至此佛答弥勒菩萨所问:「云何当断轮回根本?」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