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北周之破佛资料篇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3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李孝本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北周之破佛资料篇
  ·期刊原文
  北周之破佛资料篇
  李孝本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 5 册
  大乘文化基金会出版
  1980年10月初版
  页277-28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77页
  一、北周武帝之破佛
  梁武帝决然舍道奉佛而压迫道教以来,第一惹起元魏
  明帝之压迫道教,第二有北齐文宣帝之过分压迫道教。因此
  ,二十年后有北周武帝行破佛之举。
  周武帝当初非是排斥佛教之人,后因道士张宾与前僧卫
  元嵩之教唆而企图废佛。卫元嵩云:「嵩不事二家而事周祖
  ,何耶﹖二家是空言,而周帝亲行之,故我事帝而不事佛、
  道也。」又周武帝受道家符录,凡有大醮,帝必具道士之巾
  褐同其拜伏。周武帝虽是由佛教变为道教之信者,可是尚不
  敢决行破佛,经屡次比较研究两教之后始行之。
  据「北史卷十」,天和三年 (五六八) ,帝临御大德殿
  ,集百官及沙门道士等,亲讲「礼记」。又天和四年二月,
  于同所集百寮道士沙门等,讨论释、老。以上为第一次。天
  和四年三月十五日,敕召有德众僧名儒道士文武百官二千余
  人于正殿,帝升御座,亲量三教之优劣废立,众议
  278页
  纷纭,不得其要,此为第二次。又同年同月二十日,如前集
  ,众论是非滋生,莫一得武帝之心,索然而退,此为第三次
  。又同年四月初,敕广召道俗,极言陈理,此为第四次。之
  后,又敕令司隶大夫甄鸾,详佛道二教而定其先后浅深同异
  。鸾乃着「笑道论三卷」 (合三十六条) ,于天和五年 (五
  七○) 二月十五日上论。帝于五月十日大会群臣,调查甄鸾
  之上论,以为是伤蠹道士,即于殿庭烧弃,此为第五次之研
  究。对此处置,僧道安法师慨悼时俗之混乱与沉罔而着「二
  教论」 (一卷十二篇) 呈上,云练心之术名三乘,即内教﹔
  救形之术名九流,即外教。帝览之,问于朝宰,而无有抗者
  ,废立之事遂寝,此为第六次之研究。
  此「二教论」之前,有新州愿果寺僧囗法师,躬诣帝阙
  ,而陈至理,又着「论十有八条」,都是以科学的论理的痛
  击道经之伪妄,而「二教论」最激烈竟而有效的一时的阻止
  废佛问题。可是道士如张宾等频起运动,遂于建德三年 (五
  七四) 五月,又有第七次之比较研究。这次是最后之试练,
  而且甚为紧张。
  周武帝欲废佛法唯存道教,集诸僧道士试取优长,废灭
  庸浅,乃诏高僧道士。帝临太极殿,敕道士先登论座。道士
  张宾登座高唱曰:「夫大道清虚淳一而无杂。祈恩请福,则
  上通天曹而白日升僊,寿与天地同毕。风教先被中夏而无始
  无终。含生赖之则得长生。洪恩厚利不可较量,岂如佛法之
  虚幻无实者耶﹗如此不可客寓于中夏。然百姓无知而信其诡
  说,仍今日欲定臧否,来看
  279页
  ﹗」智炫徐升论座曰:「先生﹗向陈道教,于何时何处说乎
  ﹖又道是何时之生乎﹖佛是何时之出耶﹖」宾曰:「圣人之
  出世,何有定时定处,本来有之而已。然佛法近由西而来。
  」炫曰:「言无时则亦可为无出,又为无定处则可为无说。
  何得教无杂而寿同天地。」宾曰:「道人虽浪语,为前王之
  无识,使汝等之辈而至于今日。然今日有圣帝,尽可杀却之
  。」
  周武帝恶张宾之理屈,令舍人且退宾师后,自升论座曰
  :「佛法中有三种不净。纳耶输陀罗而生罗囗罗,是主不净
  ,其一也。经律中,许僧受食三种净肉,是教不净,其二也
  。僧多造罪过,好行淫泆,佛在世时之徒众,不和而递相攻
  伐,是众不净,其三也。既然有主、法、众三不净,故朕意
  欲除之而息虚幻。然以道法中无此事,朕欲留之而助国化。
  」且顾智炫法师曰:「能解此三难,则真是好人。」智炫应
  声曰:「陛下所陈皆引经论,诚非谬言。但见道法之中,亦
  有三种不净,而有更甚于彼者。见天尊处于紫微宫,恒侍五
  百童女,是主不净,而非耶输陀罗一人之可比。又道士教中
  ,章醮请福时,必须鹿脯百柈与清酒十斛,是教不净,而亦
  非三种净肉之可比。又道士之罪过,代代皆有,是亦较众僧
  为甚。而佛法是正真,岂可以众僧之犯罪而废之耶﹖」此时
  智炫雅调抑扬,而言音明润,虽处于大节会而无惧颜。帝愕
  然良久,而谓炫曰:「所言天尊侍五百童女,出于何经耶﹖
  」炫曰:「出于道之『三皇经』」。帝曰:「『三皇经』何
  有此语。」炫曰:「陛下不自见耶﹖非是经上无文。今欲废
  佛而存道,犹如欲以庶代嫡。」帝于是动色而
  280页
  下,入内。翌日出敕,二教俱废。时建德三年 (五七四) 五
  月十六日。
  要之,当初周武帝受张宾、卫元嵩等之煽动,只欲废佛
  教。然而经数次之研究,及悟得道教之妄非。于是,一举废
  佛、道二教。建德三年五月十七日,宣布废佛、道二教,令
  沙门道士还俗,破坏佛寺,融刮圣像,焚烧经典,将三宝之
  福财散给诸臣,寺观塔庙赐给王公。又设置通道观,简二教
  之著名者三百人为学士。
  二、北齐之破佛
  周武帝于建德六年 (五五七) 正月灭北齐,复又于北齐
  破坏佛教。其情况如左:
  周武帝灭北齐后,即召集北齐老辈众僧,帝升御座述废
  立佛教之意见云:「朕受天之命而宁一区宇。世弘三教,其
  风逾远。考定至理,以多僭陶教化,今欲废之。然其『六经
  』是儒家所云之礼义忠孝,以于世便利,故可存立。且真佛
  是像如太虚,遥表敬意则足。然佛经为广叹崇建圆塔、壮丽
  修造,则得福极多。此实是无常,何能得与恩惠。然而愚人
  向信而倾竭珍财。以是徒荡尽,今欲悉毁灭此经像。又父母
  之恩重,而沙门不敬之。是悖逆之甚而国法所不容,应皆还
  家而崇孝始。夫朕之意如此,诸大德以为如何﹖」沙门大统
  法上等五百余人皆默然,故帝再催答辩,皆相顾而无颜色,
  唯俛首落泪而已。时净影慧远法师出而对曰:「诏云真佛无
  像,诚如天旨。然
  281页
  而赖经闻佛,藉像表真。今若废之,依何而得生敬心耶﹖」
  帝曰:「虚空之真佛皆自知之,无假经像之要。」远曰:「
  汉明前经像未至,此土诸人何不知虚空真佛耶﹖」帝无所答
  。远又曰:「若不藉经教自知有法,则未有文字之三皇以前
  之人,应自知五常等法。然当时诸人,唯识母而不识父,而
  同于禽兽何耶﹖」帝又无所答。远又曰:「若形像有情则事
  之,无福则可废,国家七庙之像,岂是有情而尊事者也﹖」
  帝答非所问曰:「佛经是外国之法,此国无须。七庙是上代
  所立,同可废之。」远曰:「若以外国之经不可用,仲尼所
  说亦鲁国所出,秦晋之地亦可废而不行乎﹖又以七庙为非而
  欲废之,是不尊祖考。不尊祖考,则失昭穆之序。失昭穆时
  ,则无『五经』之用。然则前云只存儒教之意义何在﹖若尔
  ,三教共废则以何治国耶﹖」帝曰:「鲁邦与秦晋封域虽殊
  ,而无非王者之一化,故不类佛经」。远曰:「若秦晋同遵
  王者之一化,而经教通行,则震旦与天竺国界虽殊,而同为
  阎浮四海之内,无不在轮王之一化。何不同遵佛教,而今独
  废之耶﹖」帝又无所答。远又曰:「虽诏曰:应退僧还家而
  崇孝养。孔经亦云,立身行道,以显父母。即是孝行,何必
  要还家乎﹖」帝曰:「父母之恩重,应共资色养,然弃亲而
  疏,是未成至孝」。远曰:「若如所言,陛下左右皆有二亲
  ,何不放而长役五年,使不见父母耶﹖」帝曰:「朕亦依番
  ,令上下归,使得侍奉。」远曰:「佛亦听僧,冬夏随缘修
  道,春秋归家侍奉,故目连乞食饷母,如来担棺临葬,何可
  独废佛教耶﹖」帝又无所答。于是,慧远抗声曰:「陛下今
  恃王力之自在
  282页
  ,破灭三宝,则是邪见之人。阿鼻地狱不简贵贱,陛下何得
  不怖﹗」武帝勃然作色,大怒视远曰:「但使百姓得乐,朕
  亦不辞地狱诸苦。」远曰:「陛下以邪法化人,则现种苦业
  ,当与陛下共同趣于阿鼻,何处可得乐﹖」帝终于无所答。
  但曰:「僧等且还﹗」而令有司录取论僧之姓字,一克北齐
  ,准北周破毁佛教。
  三、破佛后之兴佛
  北周武帝建德六年 (五七七) 二月并合北齐后,即决行
  北齐之破佛。然帝于翌年宣政元年 (五七八) 六月崩。先是
  建德六年十一月四日,有前僧任道林者,上表得谒武帝,首
  先奏上应安抚齐,余而省减赋役,帝深嘉纳之。于是,续曰
  :「佛法是救五浊而拔三有,人中天上六道四生若归依之,
  则无不开悟。自汉至今踰五百载,王公卿士遵奉传通而至大
  周,顿使废绝。陛下治袭前王,化承后帝,何偏于佛教独不
  使师古耶﹗」诏曰:「佛生于西域,寄传于东夏,而原其风
  教乖于中国。而知汉魏晋世似有如无,五胡乱治而佛教盛。
  朕非五胡,心无敬事。既非正教,故废之。」道林曰:「佛
  教东传过七代,其汉魏晋宋赵苻燕佛化已盛。请如汉魏毋绝
  其宗。」帝曰:「佛义虽广,朕亦尝览,言多虚大,语好浮
  囗。惟有罪时推过去,无福时指未来,而无事征。其论劝善
  未殊于古礼,其研断恶何异于俗律。昔为废之暂学,决无益
  而除之。」道林曰:「理深故语大
  283页
  ,非近情之所测。佛理极法界,教体通内外。见奇时神通自
  在,布化时万国同归,救度时怨亲平等,慈爱时有识无伤。
  或除外恶,定止心非,慧照古今,智穷万物,若家家行之,
  民无不治,国国修之,兵戈无用。今离而不行,依何求益耶
  ﹖臣闻,孝顺是天地之道而百行之本。昔世道将倾,魏室崩
  坏,太祖奋威创启王业。陛下因斯鸿绪遂登极,君临四海。
  然纵王力而残坏太祖所立之寺庙,破毁太祖所事之灵像,废
  太祖所奉之教法,退太祖所敬之师尊。父母之床几尚不敢亏
  损,况乎父之亲事辄可坏之耶﹖不可信一时之虑而招万世之
  讥﹖愚臣冒死特为不可。」诏曰:「所云孝道之义非至极,
  若如所云专守,唯是利一身。汤武伐主无非仁智,尾生守信
  祸至灭身。事若有益,假违亦可,若不合理,虽顺必剪,不
  可获己一名而使四海怀惑,外乖太祖而内润黔元。使沙门还
  俗令省待父母,以成天下之孝。各自活而不恼他人,使率土
  获利,舍戎从夏,令六合同一。是即扬名于万代以显太祖,
  即孝之终,何得云非。」奏曰:「若言坏佛有益,毁僧益民
  ,太祖康日时,何不以佛法损王化而荡除之,而积年奉敬而
  遍于天下耶﹖又佛法存日有如何损失。又破之已来成何利润
  。若为无益,宁非不孝乎﹖」诏曰:「敬事而无征,招感而
  无效,何益于国。然废之已来,民役稍希,租调年增,兵师
  日盛,而东平齐国,西定妖戎,国安民乐,岂非无益耶﹖太
  祖存日屡尝讨齐而不获,朕坏佛法所获若是违害亦应亡身,
  然而既平东夏,明知有益,故废之应合理。」道林曰:「国
  立政,唯在贵道制化而养民,见道消国丧,而未见兵强而祚
  。是以虐纣
  284页
  恃众祸而倾帝业,周武修德而集皇基,夫差骄战遂至身灭,
  勾践以道危而更安。以是论之,何是破佛僧而平东夏哉﹖是
  唯偶然之事,何可妄谓破法而有益耶﹖若尔,汤之伐夏,文
  王之灭崇,武王之诛讨,秦之一统天下,赤汉之灭项等,皆
  可为由于破佛哉﹖」帝曰:「卿之言已不乖理,而以道通凡
  圣,教无孔释,形通道俗,何加剃饰。然则帝王即如来,王
  公即菩萨,何须事文殊哉﹖耆年为上座则不要宾头﹔仁惠为
  檀度,何须弃国﹔贞谨即木叉,何须受戒﹔俭约是少欲,何
  假头陀﹔放生同无我,何藉解空﹔忘功过大乘,何希般若﹔
  文武是二智,无须观空有﹔权谋是巧便,岂待变化﹔加名是
  授记,何谢证果﹔爵禄是获天堂,何待上界﹔罚戳是地狱,
  无须云泥犁。以民为子则可为大慈,四海为家则同法界。治
  政以理何异救物:使百姓安乐,宁殊拔苦。剪罚残害是降魔
  ,君临天下是成得道。汪汪乎何殊净土,济济乎岂谢迦维。
  卿怀异见,妄生偏执,何处有非道耶﹖」林曰:「伏承圣旨
  ,义博言深,融道混俗,如移专散执,美也。然愚尚疑,若
  使至道为唯一时,则无二而可融者,随而使缁素错乱,儒释
  失序,内外交杂、上下参伦,使远者沉于清化,近者惑于民
  俗。所以儒释不可不共存,而今兴一废一真是不可。」帝曰
  :「卿言道俗内外之别,然道可不依俗而自为道,释可不依
  儒王而自为释乎﹖道俗儒释相资而更显,故内外抑扬而废兴
  彼此。凡物之兴废是常数,理无常兴,废有何咎。」林曰:
  「实如圣说:道不自为道,非俗不显﹔佛不自为佛,唯王能
  兴之。是以释教东传时经五百,法化弘通是依王力。是知,
  道藉人而弘,久
  285页
  神由物而感﹔佛之盛毁,功归圣旨。道有兴废而义不恒久,
  法有隐显而理难常存。然比来废断已久,兴废于理应有更迭
  ,则从机运不亦可乎﹖」帝曰:「帝王之法在善决取舍而明
  断去就,是以朕就释教校量今古而见得失,以理非常而非要
  ,文高奇而无用。非无矫而弃废,何爱憎儒释哉﹖」林曰:
  「弘教之本必不可不留心于达人正道。如以忤己或顺己而为
  亲疏之别,是惑于所自见,乱于所自闻。如闻有数数谤正之
  言,遂信之而雷同,是以伪为真,此即害真之祸患,丧德之
  妖累。」
  于是北周武帝不答,乃以异途发论曰:「朕闻,君子举
  措必合礼,明哲之动止要应机。比频赐卿食,而云不饮食酒
  肉,然酒是和神之药,肉是充肌之膳,而古今同味,卿何独
  鄙之耶﹖」林曰:「贪财喜色是贞夫所鄙,好膳嗜美是廉士
  所恶,割情从道是前贤所叹,抑欲崇德是往哲所同嗟,况乎
  肉由杀命,酒能乱神,不食是理,宁可为非耶﹖」帝曰:「
  以肉由害命而断之,且为善,而酒不损生而断之,何耶﹖若
  然饮浆食饭亦为得罪而可断耶﹖」林曰:「以肉因害,食则
  为罪,酒之性虽非损,由乱神而生过,故断之。是故遮制不
  同,酒之体非谓是罪。」帝曰:「今有耐酒之人,能饮不醉
  ,又不乱神,亦不生罪时,饮亦无过,不招咎,何以断酒事
  成为戒善,故饮亦得耐酒者可名常持戒,少饮亦醉可谓是大
  罪人。」林曰:「制过防非本为生善,耐酒不乱神,又不破
  余戒则非罪。从由酒生犯而名有罪,为非持戒。」帝曰:「
  大士以妙解为主而贵不执,故于不执居酒卧肉宁为罪哉。又
  带妇怀儿而游,岂可谓生过耶﹖故太子取妇而得道,周陀为
  舍妻而沉
  286页
  沦,净名以处俗而高达,身子非为出家而愚执耶﹖是故善无
  可善,何有恶而可恶,禁酒断肉之奇殊乖大道。」林曰:「
  龙虎以鳞牙为能,猿鸟以超翔为才,君子以解行为道,贤哲
  以真实成德,故称于内外。若唯解而无行,等于无润之妙井
  ,无雨之空云。若又如言,则来君臣上下之倒错,而至善恶
  异其结果,岂古今有斯事耶﹖」至此对论结束,而武帝命道
  林记录此问答,使世人知帝意。
  如前叙,任道林冒死申请开教,终于无成。武帝继长安
  之废佛后,别立通道观,学虽以老庄为主,而谈常亘三教,
  于是,为欲登明释部,邺城 (河南彰德) 之义学沙门十人与
  聪敏高明者,上表请参预通道观,武帝许之,且曰:「卿可
  装束入关」,于是北周宣政元年 (五七八) 五月一日于长安
  延寿殿接见之。武帝于同年同月往云阳宫,翌六月一日驾崩
  。
  周宣帝登祚,九月十三日长宗伯歧公奏请速准复教。翌
  大成元年 (五七九) 正月十五日,下诏遵重三宝,弘通教法
  ,选旧沙门中德行清高者七人,在正武殿之西行道。二月二
  十六日让位静帝,改元大象,又敕曰:「佛法弘大而千古共
  崇,岂可舍而不行,自今已后,王公已下至黎庶,可修事而
  知朕意。」又四月二十八日诏曰:「佛义幽深,修行崇奉之
  徒,依经自检﹗遵道之人勿剃发,毁形则乖大道,宜须发严
  服而进高趣。今选旧沙门中,懿德贞洁而学业冲博,名实灼
  然而有声望者,一百二十人,令在陟岵寺为国行道,唯于京
  师及洛阳各立寺,其余州郡尚不许之。」
  287页
  据「广弘明集卷十」之「周天元立有上事者对卫元嵩云
  :『自称白马寺佛图澄孙弟前僧王明广。』」,于大象元年
  (五七九) 二月二十七日奏上对益州 (成都) 野安寺伪道人
  卫元嵩之反驳书,可以知道似是卫元嵩见天元 (宣帝) 欲复
  兴佛教,再奏上破佛之意见,所以宣帝虽有三次复兴佛教之
  诏书,其意志尚不坚确。王明广之反驳嵩说内容如下:
  (一)所云齐梁因兴佛法而国祚不隆,然何唐虞不业僧坊
  ,而至皇宗绝嗣耶﹖又佛为慈父,调御天人、利安一切。潜
  神于双树,授发于四天,分躯于八国。「涅槃经」云:造像
  或佛塔虽如拇指,常生欢喜心则生不动国。明知,资父事师
  ,与孔教无异。然而卫嵩横加非难,如入堂亦不礼,实可谓
  言语道断。泥佛纵虽不语,敬则非无征。
  (二)凡释迦、周、孔、尧、舜、老、庄,教迹虽殊,所
  归一也。何只称结绳之世为正治,而名剃发之僧为权道耶﹖
  局执之情,可谓甚矣。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
  闻道,如存若亡﹔下士闻道,则大笑之。元嵩是佛法之下士
  ,形偷法服而不识荆珍。
  (三)又忠臣孝子之义有多途,何必躬耕租丁为上。「礼
  」云: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沙门之孝也、上顺
  诸佛,中报四恩,下为含识,三者不匮则大孝是一。「孝经
  」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子始也﹔立身行
  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沙门之出家讥为背亲
  ,则曾参之事孔丘,亦不可不为不孝之子。
  288页
  (四)又言释迦灵塔者,为欲使面形像而生归心,则与敬
  师忠主,其义一也。天神地祇鬼畜且立于村邑,树于城门,
  况乎天上天下三界之大师,是四生之慈父,而威德为百亿之
  所尊,风化为万灵之所范,故善人回向则受福,所以卫嵩之
  言不可用。伏惟天元皇帝,举德纳贤,去繁就省,州存一寺
  ,山林石窟随便听居住,有舍利则起塔,其寺名周中兴寺,
  使乐慧之士开导,则内外兼益而公私共无损失,即是不但道
  俗幸甚,为周之帝业重于百王。
  对于前叙王明广之反驳卫元嵩之奏上,时有宇文绎等问
  曰:「佛图澄是三百年前,而卿不过三十,何云是其弟子﹖
  」广曰:「是十世之弟子。」绎曰:「元嵩奏云:伽蓝害民
  损国,卿今劝立之,是何意﹖」广曰:「桀纣之失国非由佛
  法。」绎又问曰:「齐君是高伟,非为立佛法而亡国家耶﹖
  」广曰:「齐君之失国有两义,而非由佛法。一为天下未有
  不亡国之数,二为宠罚失中。」于是,大象元年 (五七九)
  四月初八日,内史上大夫宇文绎开读圣旨曰:「佛教自兴多
  年,论其至理实难明。但为世人渐轻薄,不依佛教而使变净
  法而浊秽。高祖武皇帝是故废而不立。朕今思存至道而弘善
  法。」至此可谓因前僧王明广之努力,得免再度之破佛。
  又有法藏者,北周建德三年 (五七四) 破佛当时,隐居
  终南之紫盖山,于大象元年 (五七九) 九月,下山欲谒天元
  皇帝而至城南门。武侯府上大夫拓王猛、次大夫乙娄谦问曰
  :「由何来,朋侣何在,施主是谁﹖」藏报曰:「建德二年
  (五七三) 弃寺入山,三年五月方禁僧侣,藏唯独
  289页
  在山,余皆还俗。而在山以林谷为家居,以鸟兽为徒侣,以
  草木为粮粒。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以既居紫盖噉食山粮,
  是皆至尊之所施。」猛等执奏之。敕曰:「朕欲为菩萨之治
  化,此僧由紫盖山来,正合朕意,宜为陟岵寺之主。」时内
  史次大夫唐怡元奏曰:「敕天下之众僧普还俗,独度一人,
  则违先帝 (武帝) 之诏。」藏于同十月谒见天元,引妙庄严
  王子谏父事,曰:「陛下昔为臣子,不能匡谏。遂使先帝 (
  武帝) 焚圣典,灵像铸钱,斯逆害何异秦始。」帝怒曰:「
  违朕与先皇之明诏,应处尽。」藏虽悬命如藤,词气无骇而
  频奏。帝终于以为真人护法而免死,赐菩萨之衣冠,为陟岵
  寺主如前,令继释门。藏已而辞帝往林泉山泽,虽蒙恩宠,
  尚未开弘。大象二年 (五八○) 五月二十五日,隋祖杨坚为
  相也,藏六月出山,与大丞相经宿对论三宝,坚许剃发,赐
  法服一具,杂彩十五段、青州枣一石,寻又还山。七月初,
  坚令藏下山,十五日令与竟陵公共检校度僧百二十人,皆赐
  法服,各还所止,藏独宿夜相第论教始。大定元年 (五八一
  ) 二月十三日,丞相龙飞而为开皇元年。十五日藏奉敕集前
  度者,置于大兴善寺,为国行道。自是佛法渐开而及海内。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