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当环保成一种态度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无言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环保这个词汇,你一定不会陌生。环保这个概念,你也许已了解了几分。当环保已经成为你的自觉行为,我们说,你选择了一种健康的、充满活力的绿色生活方式。

我们这里想要讲述的,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宣扬善待地球,他们呼吁人人参与的环保行为,他们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用自身的行为影响带动着他人,期待绿色能渗进我们的文化与文明。他们用智慧去关注生存环境的变化,用良知去阻止破坏环境的现象,用热情去传播环保的理念,用勇气来调整自己的生活价值和生活习惯……他们,被人们称为“环保志士”。

他们中有学生、工人、学者、退休职工,他们尽心进行着一场变革,一场静悄悄的、牵涉到每个家庭每个个体的变革,然而,却不为名也不为利。他们坚信,在今天,在21世纪,环保行为意味着一个人的素质和教养,正如环保质量标志一个国家的尊严和力量。

王愉:从唤青社一路走来

王愉称她真正开始为环保做些事,就是从唤青社开始的。清瘦秀气的她,在大学时代算一个风云人物———云大唤青社的创始人、第一任社长。在他们一帮同学的努力下,唤青社在短短的两三年里就发展成云南最大的学生社团,几乎年年被评为学校的社团之星,2000年还获得了省里颁发的科普优秀集体奖。

1996年11月,听了著名环保人士、“自然之友”协会会长梁从诫先生在昆明作的演讲,还是生态专业大一学生的王愉心中的热情被点燃了,她立即与宿舍的3个姐妹商量着要为环保做点什么。于是,每个周六的翠湖旁,都会有一帮大学生带着篓子,捡垃圾。

捡了几次垃圾后,他们意识到,光这样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应该成立一个环保社团,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环保宣传活动。经过多方努力,1997年3月,云南第一个学生环保社团———云南大学唤青社呱呱落地了。有了这样一个社团,王愉和她的同伴们组织的活动开始有声有色:走上街头捡垃圾,通过展板、广播台、海报在校园、社区宣传,到小学义务作环保知识讲座……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他们的队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拧紧水龙头、随身带着筷子。昆工、云师大、云工、农大等云南高校也来取经,相继成立了自己的环保社团。

王愉他们还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活动,1999年暑假的“绿色希望工程万里行”、2000年寒假的“昭通访鹤”、2000年暑假的“三江唤青世纪行”……从城市走进农村,王愉开始真切地感受到贫困、灾害等现实问题,开始思考发展本身的问题———区域整体利益与地方个别利益、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

2000年大学毕业时,王愉选择了现在的工作———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研究会,年纪轻轻的她,常常到农村进行调查和研究,改良和推广当地的传统知识,以期保存生物多样性以及促进当地人生活水平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一个志愿埋藏在她的心底,那就是:“为绿而歌志不休,不到天涯岂回头?”

来,加入到我们捡垃圾的行列

田玲:喜欢动物的老太太

白发苍苍的田玲今年66岁,却已是5年多的环保“工作者”,许多人对这位普通老太太的了解都是从她为思茅野象伤人事件四处奔走开始的。两年前老人拖着病弱的身体,自费到思茅看望慰问被野象伤害的农民,并从自己微薄的积蓄里捐赠出了2000多元钱。

只上过一年初中的老人,从小喜欢动物,但总感觉自己对动物的认识有限。求知若渴的老人看电视、读报纸,边看边记,没记住的就看重播,做了很多剪报。老人抱怨道:“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就没接受过环保的教育,没有环保意识,现在的环保教育又总是忽略我们,我们老同志对公益事业是很关心的。”老人把自己从电视、报纸上得到的环保知识、信息打印下来,分送给四川、玉溪和身边的朋友,倡导环保,建议保护野生动物。

老人也很喜欢孩子,她说孩子是环保的希望,所以环保一定得从娃娃抓起。她一趟一趟到小学、中学赠送自己做的环保资料,连院子里的孩子都会主动找到她要环保的相关资料。老人有一颗年轻的心,她原本希望到山区住下来与当地人一起保护野生动物的,但现在身体不好,去了只会给地方上添麻烦,于是就在家写材料反映环保情况,她说保护野生动物有很多办法,不仅仅是捐款,还应该像发行福利彩票、体育彩票一样发行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彩票,这样既可以解决资金矛盾,也让老百姓更贴近环保,多为环保做些事。

最近,老人要求加入云大唤青社,她说,可以在那里学到更多的知识。

王紫江:与鸟有缘

神采奕奕的王紫江教授已经退休两年了,他是我省著名的鸟类专家,连续三届当选昆明市鸟类协会的理事长。自1985年红嘴鸥首次飞临昆明起,以王教授为首的红嘴鸥课题研究组的专家学者就开始对红嘴鸥的食性、繁殖、迁徙规律等诸多方面进行研究,为红嘴鸥将昆明作为冬栖地起到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的研究实验,他们研制出了海鸥的专用饲料,解决了海鸥因缺乏营养食品体质体重下降等问题。

云贵高原上的精灵黑颈鹤不会忘了王教授,因为正是王教授向世人揭开了它们的神秘面纱,让它们得到了“公正待遇”。那年,王教授一行到昭通进行渔洞水库的环境评价,快到大山包时听到“呜———嘎嘎”的叫声,由于雾太大,根本就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在叫。根据声音、地上的脚印和当时所在的3000多米的海拔,王教授推测是鹤类中唯一生活在高海拔的黑颈鹤。在一家农户的门口,王教授看到一张鸟皮,当地人说是雁鹅的皮毛,王教授一看,果真就是黑颈鹤。当晚9点多回到昭通市,王教授立刻向当地市委、市环保局汇报了发现黑颈鹤的情况,让当地人知道了在他们眼里微不足道的雁鹅,竟是世界濒危灭绝的珍稀动物黑颈鹤!从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保护这一高原精灵,大山包的黑颈鹤数量也从300多只增长到现在的近千只,占去世界总数量的近1/5。

在教学、科研的同时,王教授也积极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十几年来致力于特禽的人工驯化驯养。所谓特禽,即非传统家禽,如雉鸡,通过对野生禽类的驯化驯养满足人类的需要。王教授说,特禽驯养对保护野生动物资源有着重要意义。

环保 别只停留在嘴上

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我在想,是不是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把环保当作了一个时髦的词汇?虽然我们也随时关紧水龙头、不乱扔废弃物、用无磷洗衣粉……我认识的一位记者前辈,有品貌有才华,一年来,她和一批环保爱好者正在筹备一个民间的环保组织,说是要从意识上,从与公众生活相关的问题入手,多宣传、多影响,让人们从小事做起,养成环保的习惯,建立绿色的生活方式。

她问我,你用不用一次性筷子?我说,用。她告诉我,她的一些热衷于环保的朋友,到饭馆里吃饭,果真就是随身带着筷子的。环保的概念,早已经落实在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从自觉的,变成下意识的、不自觉的行为。她说,我就在想,环保是社会性的,是公众参与性的,要是有更多的人能把环保变成自觉的行为,并且影响他人,这不是一件好事吗?

说句心里话,跟这些有想法、有做法的人比起来,我真是觉得自愧不如。但是,细细地想,我们可以不拿环保当作一项事业,但我们可以生活得很“环保”。选择环保,就是选择绿色的生活方式。什么是绿色的生活方式?就是不利于环境保护的事不做,不利于环境保护的物品不用,不利于环境保护的食品不吃,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话不说,而且,要坚决。具体到我们每个人身上,就是少用甚至不用一次性筷子、方便饭盒、塑料袋,不乱扔废弃物,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尽量使用无氟冰箱、空调器,使用无磷洗衣粉,家庭装修时尽可能地考虑环境的保护因素,平时注重节约用水……

我们并不需要刻意去做什么,只要我们有一点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一种绿色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就可以得到遏制,我们的家园就可以更美丽,我们的子孙就可以受益,不也就是为环保做出了一点贡献吗?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