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辨中边论》读后——论障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戒净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辨中边论》读后——论障
●作者:戒净法师

  障 ,即障碍 ,从广义上说不管做什么事都会有障碍 ,今单从修习的角度来阐述障碍。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会有很多很多的障碍 ,《西游记》中说唐僧去西天取经有九九八十一难 ,其实我们在修习中何只八十一难。何以见得?我们常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这就可以说明障碍之多。如有的人想要修行就要生病 ,或别人来干扰你。从我们自身来讲 ,有各种各样的烦恼 ,这就是我们修行中最大障碍。又由于过去未曾培植好的因缘 ,所以想要修行 ,今天就会有很多人来骚扰你 ,或者想修行根本就没有环境 ,一天到晚总会有琐事缠身。又由于过去生中没有种好善根 ,所以今生想修行时总是会遇到很多麻烦不能随心应手 ,看经时不是看不懂就是昏沉掉举 ,打坐时腿总是酸痛得不行。还有当一个人修行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魔障 ,纵使没有魔障又我慢高山。所以修行犹如逆水行舟 ,它是与生死流违逆的 ,故不进则退。反而不修行则没有障碍 ,因为它是顺生死流诸魔欢喜。假使你修成就了 ,你就要摧毁魔宫 ,使他们不得安身 ,对他们不利 ,所以就会障碍你。

  以往说到障 ,只有两种 ,即烦恼障 ,所知障。《辩中边论》中讲的有能障声闻入涅槃及菩萨成就佛果的具分障 ,能障厌离身见 ,违境不能弃舍的爱恚等九障 ,能障善等十法生起的加行等三十障 ,能障三十六觉分的不善巧等七种障 ,能障十度的富贵自在障 ,能障十地的不染无知等十种障 ,最后以烦恼障所知障二种摄尽。《辩中边论》的长行中又以广大等十一种障概括诸障。唯识家通常说到障只说二障;或依十一地说十一种障 ,在其他经典中有说三障、三时障、四障、五障、六障、十障的不同。这里都是从三乘境行果施设种种障。所以《辨中边论》有一个特点是三乘圣者的修行结合起来说的 ,这也是本论的一大特色 ,我们以往所说过的经论要么都是说菩萨乘 ,要么专门讲声闻乘。《辨中边论》中的辨障品、修行品等都是三乘结合起来说的 ,讲障就涉及到三乘圣者在修行过程中的所有障碍。有的纯粹障菩萨 ,有的纯粹障声闻 ,有的不障菩萨但障声闻 ,有的不障声闻但障菩萨 ,有的都障 ,这在其他经论中找不到的。《辨中边论》中讲的障 ,凡是修行过程中能够碰到的各种障碍基本上都被它说到了。以下分七段说明障。

  一、五种障

  五种障即是具分障、一分障、增盛障、平等障、取舍生死障。

  具分障 ,是全面的障碍 ,包括烦恼障和所知障。它所针对的对象是菩萨 ,主要是障碍菩萨的修行。那么障不障声闻呢?菩萨的两种障 ,烦恼障是障声闻 ,所知障不障声闻。所以此二障对声闻来说又障又不障。

  一分障 ,是完整障中的一部分 ,指的是烦恼障。烦恼障所针对的主要是声闻人。声闻人之所以不能解脱 ,就是因为有烦恼。所以断了烦恼之后就可以证得涅槃 ,成就解脱。至于所知障 ,因为声闻人不须要成就究竟佛果 ,也就不要成就一切智慧。它不要差别智 ,也不要从五明处学。所以所知障对他们来讲就不存在障碍问题。

  增盛障 ,从烦恼障的角度来说 ,主要指烦恼障的内容。烦恼的种类很多 ,最主要的有贪嗔痴等二十六种。在二十六种里面有增盛的 ,即是说有其中某种力量特别强大的。每一个人的烦恼都有偏重不同 ,有的贪心特别重 ,有的嗔心特别重 ,有的痴心特别重。所以针对这样的问题 ,在修行中就要修对治法。如多贪众生不净观 ,多嗔众生慈悲观。这种增盛的烦恼既障声闻也障菩萨。声闻出现这样状态就障声闻 ,菩萨出现这种状态就障菩萨 ,我们要是出现这种状态就障我们。

  平等障 ,指烦恼等分行。每一种烦恼势力都差不多 ,故说是平等障。

  取舍生死障 ,主要障菩萨种姓。菩萨可以厌离生死 ,不可以自己证得涅槃之在里面享乐 ,所以对菩萨来说逃避生死、厌离生死 ,贪着涅槃的快乐 ,这对菩萨的无住涅槃形成一种很大的障碍。

  这五种障障碍菩萨种姓也障声闻种姓 ,其中还有有偏重的 ,具分障障菩萨 ,一分障障声闻 ,增盛障平等障是声闻菩萨都障、取舍生死障只障菩萨。

  二、九结障

  九结障 ,结是烦恼的异名 ,即束缚义。九结障是爱、恚、慢、无明、见、取、疑、嫉、悭。这九种结障 ,都是从烦恼的角度来说的 ,它就象绳索一样把我们捆在三界里流转生死不得分离。所以烦恼又叫结。

  爱结 ,爱能障碍厌离 ,当我们对某种境界产主爱之后 ,表现出来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愿厌离 ,不愿离开、舍去。所以爱能使我对喜欢的境界不愿厌离。恚结 ,能解障舍弃 ,当一个人有嗔恨心之后 ,对所讨厌的境界会耿耿于怀地执著放不下。所以慈与差不了多少 ,同样一种执 ,执着之后只是生的心态不一样 ,但对心境所造成的破坏是一样的 ,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所以嗔恨心的生起对我们心态的平衡破坏非常严重 ,由此对违境不能弃舍。其余的七种烦恼能障碍我们的真见。所以必须对七结正确了解 ,才能够不被它们障碍。慢结 ,能障伪身见遍知。伪身见是一种特殊的我见 ,就是指一些修行人 ,这些人因为有修行 ,对法有一定的体验 ,经常会觉得自己了不起 ,在这种状态下 ,就产生了特殊的我见。它比较微细不容易感觉出来。比如那些邪魔外道修到一定程度时认为自己就是佛。于是就开始鱼目混珠冒充某某佛、某某菩萨等 ,这些都是伪身见。无明结 ,能障身见遍知 ,因为有无明的关系 ,所以对五蕴身不能正确认识 ,于是执这个身体为我 ,就产生身见、边见、我见等。见结 ,指恶见 ,包括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五种都属于见结的范畴。它能障碍我们对涅槃的正确认识。因为有恶见故 ,就害怕断灭 ,认为涅槃什么都没有了 ,因此由邪见毁谤涅槃。取结 ,即执取 ,执着。取结能障道谛。我们要证得涅槃就要通过道谛来修行。如果有取结 ,就不能依道谛修行 ,而按邪道去修行 ,如此想证得涅槃犹如蒸沙成饭永远不可以。这就障碍了我们的解脱。所以取结还是恶见中见取的范畴。疑结 ,是怀疑 ,怀疑能障碍我们对三宝的正确认识 ,由于怀疑的关系 ,故我们对三宝的功德不能正确认识和信仰。嫉结 ,是嫉妒 ,能障碍利养恭敬。因为嫉妒的缘故 ,所以使我们看不见恭敬利养的过失。悭结 ,是悭贪 ,吝啬 ,不肯布施。一个人有了悭贪之后就觉得越多越好 ,就看不到远离的好处。有了这九种障碍 ,所以把我们捆在三界中不愿意分离 ,以致流转不停。

  三、修行次第障

  修行次第上的障碍 ,本论举了三十种。这也是本论的特色 ,这三十种障从修学到成佛整个次第的过程 ,在每一个过程存在哪一些障都说得清清楚楚。这三十种障 ,是善等十法的障碍。在我们学佛的整个过程中 ,由于善等十法的作用 ,所以我们修习佛法才能成就断烦恼 ,开智慧 ,以及各种各样的功德。如果它被三十障障住了 ,那么这善等十法就不能生起。下面说明到底哪些结属于能障 ,哪些属于所障 ,前三十法属于能障、善等十法属于所障。

  那么所障的善等十法是什么呢?十种善法即善、菩提、摄受、有慧、无乱、无障、回向、不怖、不悭、自在。能障与所障之间又是怎么回事呢?颂曰:“如是善等十 ,各有前三障。”也就是说每一种善法的生起各有三种障。

  一、善 ,即善根。善根的生起有三种障。(一)无加行 ,就是不肯亲近善知识或者不闻经教。若一个人不肯亲近善知识 ,不肯听闻佛法 ,纵使有善根也不能产生作用。(二)非处加行 ,即是一种错误的加行。有的人虽很有善根 ,对佛法也非常的感兴趣 ,也希望从修学佛法得解脱烦恼 ,结果亲近的是邪师那就没救了 ,再努力修行也只是与道越离越远 ,这就影响到善根的成熟。(三)不如理加行。就是说修禅或修净土 ,或学经教不能按照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去修这就是不如理加行。方式方法的错误就会直接影响善根的成熟。有此三种障 ,使善根不能生起 ,所以又说生起障。

  二、菩提 ,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目标。要达到这种目标有三种障:(一)不生善法 ,要修菩提就要修各种各样的善法。怎样才算是善法?从三皈、五戒、六度、四摄、三十六道品等凡是与佛果相应的一切修行皆可称为善法 ,不生善法是菩提的一大障碍。(二)不起正思维 ,即缺乏正确的认识。前提是缺乏正见 ,没有正见就没有正思维 ,那么所作所为就不可能与菩提相应。故不起善思维是菩提的障碍。(三)资粮未圆满 ,要成就菩提先要修习资粮 ,如我们出门要准备干粮、钞票等 ,这样才不会缺乏资粮。同样成佛也须要有资粮:一福德、二智慧。这二种资粮都圆满了才能成佛。故资粮未圆满也是菩提的障碍 ,有此三种障碍 ,使我们不能安住在菩提上 ,所以叫安住障。

  三、摄受 ,发菩提心名为摄受。菩提心的发起有三种障碍。(一)缺少种姓 ,我们想要成佛就要有菩萨种姓 ,须要成佛的种姓。若缺乏种姓 ,那么菩提心根本就无法发起来。(二)缺善知识 ,虽有种性 ,但如果缺乏善知识的引导 ,则这个种姓就无法开花结果 ,所以缺善知识也是发菩提心的障碍。(三)心极疲厌性 ,即发心的过程缺乏耐心、长远心 ,实际是缺乏慈悲心 ,这样就度不了众生了。有此三障 ,所以叫任持障。

  四、有慧 ,指菩萨 ,要成就菩萨种姓有三种障碍。(一)缺少正行 ,正行就是按菩萨的正道去修行 ,(二)鄙者共住 ,鄙者指愚痴类 ,一个人要成就智慧不能与愚痴的人共住。若与之共住想开智慧是不可能的。(三)恶者共住 ,恶者是乐毁坏他类。如果想要当菩萨 ,首先就是远离愚痴的人 ,远离没有智慧的人与坏人。等你成就之后 ,还要来度他们。因为有以上三障 ,所以叫照了障。

  五、无乱 ,指见道位。要达到这种见道的无乱境界有三种障碍。(一)颠倒粗重 ,颠倒即我们对世间产生一种颠倒错误的认识。这是见道的障碍 ,所以称之为见惑。见道以后就打破见惑 ,在没见道之前 ,见惑即是我们的障碍。(二)烦恼等三障中随一有余性 ,烦恼等三障指的是烦恼障、业障、身障。这三障中随便有一种还剩下都是见道的障碍。(三)能成熟解脱慧未成熟性 ,解脱慧指般若智 ,即根本智。因为有了根本智才能成就解脱智慧 ,解脱是建立在慧的基础上 ,慧得成就才能谈得上解脱。如果解脱慧还未成就的话要想达到不颠倒 ,这是做不到的。有此三障所以叫变坏障。

  六、障断灭名无障 ,指修道位。必须把烦恼所知障灭掉才能达到无障的境界。这样就有三种障。(一)俱生粗重 ,即俱生的烦恼障、所知障。粗重的烦恼障有俱生的 ,有分别的。分别的烦恼在见道位时就已经断掉了。俱生的烦恼还在 ,它能障碍修道。(二)懈怠性 ,修道的过程须要非常精进努力 ,一个人如果懈怠了就不能精进。那么就没办法修道。(三)放逸等 ,就是放纵自己。放逸自己势必造成增长烦恼、增长妄想这样就与道不相应。有此三障所以叫分离障。

  七、回向 ,即将所有的修行功德都要回向到无上佛果 ,这是做为大乘发心修行者的关键所在。如果要回向无上正等菩提就有三种障碍。(一)贪著诸有 ,即贪著三界。(2)贪著资财 ,贪著财产使我们不肯了生死 ,不肯成佛。(三)下劣性 ,学佛目标不高远。心性下劣 ,没有成佛的心愿。有此三障能障成佛的目标。有此三障故叫转变障。

  八、不怖 ,即不害怕 ,怖指的是对甚深的佛法产生一种畏惧。要做到不怖有三种障碍。(一)不信重补特伽罗。重补特伽罗指的是特殊的有情即是善知识 ,大德高僧、佛菩萨等都属于重补特伽罗的范畴。一个人若对这些有情不生信仰就不能对佛法产生正确的认识。(二)对法无胜解 ,即对甚深的佛法不能胜解。(三)如言而思义 ,比如依文解义也很难对佛法产生信仰。所以学习佛法不可以依文解义。古德云:“依文解义 ,三世佛怨;离经一字 ,即同魔说”。有此三障故说信解障。

  九、不悭 ,即不悭贪、不吝啬。当我们学习佛法之后 ,又将佛法布施给别人 ,这叫不悭。要达到不悭有三障。(一)不尊重正法 ,对佛法不够敬重、就不能弘扬正法 ,这就是悭法的表现。(二)尊重名誉利养恭敬 ,这也是一种吝法 ,有供养就说 ,没有供养就不说。这是不悭的障碍。(三)于诸有情心无悲愍 ,对一切有情没有悲愍心 ,度众生怕麻烦等都是无悲愍心 ,都是悭的表现 ,有此三障所以叫显了障。

  十、自在 ,此自在是依法自在 ,要达到依法自在有三障令不得自在。(一)匮闻生长能感匮法业故 ,即过去生中缺乏种下那种今生能让我们接触佛法的因缘 ,所以这一生想修学佛法是不可能的。(二)少闻 ,因听闻佛法太少了 ,所以对佛法不能圆融的理解。(三)不修治胜三摩地 ,就是不修定 ,不修定所以对经教理解得不透彻 ,所以于法就不能自在。有此三障所以叫至得障。

  所以修习中了解障碍是非常重要的。善等十法是构成修行的次第 ,也是学佛到成佛的整个次第。如果这种次第被三十种障障住的话 ,那么修行的一关一关也就通不过去了 ,要想修习成佛就要排除这些障碍。

  前面已经讲了善等十法的障碍 ,下面就要讲觉分障、波罗蜜多障、诸地障。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里告诉我们善等十法是总障 ,觉分、波罗蜜多 ,诸地是别障 ,别没有离开总。以下讲觉分等诸障差别。觉分、十波罗蜜多 ,十地功德各有别障 ,也就是这些法门以及这些修行过程 ,在每一个阶段 ,每一种状态中都有它自己的障碍。这道理就象我们在学习过程中 ,也有总障和别障 ,如教学条件、设备条件、课程开设不合理等都是总障 ,如自己的程度差 ,个人身体不好等这些是别障。所以每一个人又有总障和别障。别中有总、总中有别 ,所以学佛道路上总是障碍很多 ,不能一帆风顺。

  四、觉分障

  觉分 ,分即因 ,三十六菩提分是趣向菩提之因 ,要想成就菩提就要修这些因。一、四念住。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此四念住在修学过程中要观照身受心法四种环境 ,这四种使我们最容易产生常乐我净四种颠倒执著。那么要对治此四种颠倒 ,就要修四念往。修四念住就有诸事不善巧障。二、四正断 ,也叫正勤 ,就是四种应该精进之法 ,即未生善令生 ,已生善令增长 ,未生恶不令生 ,已生恶令断。修四正断有懈怠能障碍它的成就。三、四神足 ,是欲勤心观。修此有三摩地减二事障。也就是说修三摩地就要根据欲勤心观四个完整的过程来修 ,但如果缺少了其中一种 ,比如说我们没有修三摩地的欲望 ,或不精进都是修三摩地的障碍。又修习四神足的过程中还要修八正断(欲、勤、信、轻安、念、正知、思、舍) ,要遵照八正断行修禅定才能成功。如果在这八种断行中随便减少一种都是修四神足的障碍 ,四、五根 ,是信、进、念、定、慧。五根是修行的五种增上力量 ,也就是五种增上缘。这五种是顺向解脱分 ,要成就解脱 ,就必须以这五种为因 ,如果在修习五根的过程中少了一种就是不圆满。比如说里面有了四种 ,但缺少正念、或正定、或正精进 ,这都是修五根的障碍。缺少一种就不能称为五根 ,对解脱就会造成影响。五、五力 ,也是信、进、念、定、慧。五根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是五力 ,五根力量比较薄弱 ,但发展到五力时 ,它的力量就非常强大 ,能对治烦恼、比如有了信力就能对治不信 ,有了精进也就可以对治懈怠。但如果在修五根时不圆满 ,使之进入五力阶段时力量羸劣就是五力的障碍。六、七觉支 ,念等七觉支是使我们觉悟见道之因 ,所以十觉支是在见道位 ,但修七觉支的过程中假如知见出了问题 ,有见惑就不能见道。所以说见过失能障七觉支的成就。七、八正道 ,八正道是修学佛法的根本 ,是趋向解脱的不二中道 ,佛说八正道是古仙人之道 ,过去、现在、未来诸佛的成就都离不开修八正道。八正道的修行实际是指修道位的修行 ,但在这修道位的修行过程中若有见惑 ,也就是有俱生的烦恼障 ,能障碍八正道的修成 ,前面讲三十六道品 ,每一法门的修行都有它的障碍 ,所谓障碍是重重无尽啊!一个人如果随波逐流时可能什么障碍也没有 ,但一个人真正要想向上时 ,障碍就来了。所以修行只有发大愿行才能破除重重障碍 ,否则就会被障碍障住 ,以致前功尽弃。

  五、十度障

  十度即十种波罗蜜 ,也就是十种修行方法 ,修十种波罗蜜多 ,每一种都有他相应的结果 ,但修此十种所得的结果会有障碍。如果因地修行上有了障碍 ,那么这个结果就没有了。所以说果障 ,其实讲的还是因障。比如修布施就能得到富贵的果报 ,但如果有悭贪就没有办法行布施 ,那么其结果就是贫穷 ,所以说悭贪是富贵障。修持戒度就能感得生善趣之报 ,但如果犯戒就没办法持戒清净 ,结果就是招感不善的果报 ,所以说毁犯是善趣障。修忍辱度就能不舍有情 ,如果缺乏忍辱 ,没有耐心 ,就不能度众生 ,就是舍弃有情 ,所以说缺乏忍辱是不舍有情障。修精进度就能得到减少过失、增长功德。但在修此度时 ,出现懈怠状态 ,就不能精进了 ,这样就不能做到减少过失、增长功德。所以说懈怠是减少过失、增长功德的障碍。修禅定度结果是令所化趣入法 ,但如果禅定被散乱障住了 ,就没有定 ,就不能令有情趣入法 ,所以说散乱是所化趣入法的障碍。修般若度能得到解脱。但一个人如果有愚痴的话 ,那就不会有般若智慧 ,没有智慧就不能解脱 ,所以说愚痴是解脱的障碍。以下方便善巧度、愿度、力度、智度都是建立在般若智慧的基础上。修方便善巧能得到善无尽的果报 ,修愿度所感的结果是一切生中善无间转 ,修力度能得到所作善的决定 ,修知度的结果是自他受用成就。但如果有愚痴的话 ,同样能障此四度之成就。所以修行不容易!举心动念总是愿 ,举心动念也无非是障。

  六、十地障

  十地是我们修行过程中最后一个站点 ,也是最关键、最重要的一个站点。地就是过程 ,十地就是十个过程。唯识宗修证位次在三十颂中讲五位 ,即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习位、究竟位 ,共四十二位。十地就是在见道位到究竟位的十个位次。其实在四十二位中 ,每一个位次都有障碍。这里讲十地的障碍 ,在十地修行过程中有烦恼障 ,所知障。现在这里讲不染无明障十地功德 ,不染无明属所知障范畴 ,不是烦恼障的范畴 ,染无明是属于烦恼障 ,也就是说在每一个过程中 ,每一地都能成就一些特别的功德。比如欢喜地的特点是通达自他平等法性 ,所成就的是遍行功德。离垢地的特点是勤修相应出离 ,所成就的是最胜功德。发光地特点指所闻法界是净法最胜等流 ,所成就的是胜流功德。焰慧地通达我法二义 ,成就的是无摄功德。难胜地成就的是相续无差别功德;现前地成就的是无杂染不净功德;远行地成就的是种种法无差别功德;不动地成就的是不增不减的功德 ,他的特点是能够圆满证得无生法忍。善慧地成就的是智自在所依功德 ,特点是圆满证得无碍解。法云地成就的是业所在所依功德 ,特点是能够随欲作种种利乐有情的事业。每一地都有它们成就的功德 ,但每一地都有不染无知障碍十地的功德。根据这种障碍 ,如次建立十种障碍。所以根据每一地所障碍的不同 ,就建立了十地的障碍。

  七、总说障

  前面说了很多很多的障碍 ,但在修行上障碍不外乎烦恼障、所知障。烦恼障的本身就是障碍 ,所知障就是对我们不了解的知识对我们这个知识领域构成了障碍。如不懂得佛法 ,那么对我们修学佛法就成了障碍 ,如果这二种障没有了 ,那么一切障也就不存在了。总而言之前面的一切障不出十一种:一、广大障;它的范围特别广 ,能障碍一切 ,就是前面讲的具分障。二、狭小障 ,指的是一分障 ,障声闻不障菩萨 ,障菩萨不障声闻。三、加行障 ,指的是增盛障。四、至得障 ,指的是平等障 ,五、殊胜障 ,指的取舍生死障是障菩萨 ,因为它是使菩萨在修行中取舍生死 ,喜欢涅槃 ,不喜欢生死。这样就会对菩萨度众生构成障碍。六、正加行 ,指烦恼障。七、因障 ,指于善等十能作障。八、入真实障 ,指觉分障。九、无上净障 ,指到彼岸障就是修十度的障碍。十、此差别障 ,指十地障。十一、摄障 ,指二障。烦恼所知二障能总摄一切障。

  以上是《辨中边论》所明障 ,这些都是修行中常见之障 ,修行中若能先了解种种障 ,那么遇到障碍时才能迎刃而解、否则障碍到来实难招架得了。所以要修行必先认清此中障碍 ,以上所说障只是略说而已 ,或广说障穷劫难尽。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佛说众生无量 ,故所设的法门也是无量 ,无量的法门目的是为了对治无量的障。但障名目虽广多 ,不出烦恼所知二障。若能断此二障 ,余障不在话下。

  论诸法真实义

  宏演

  真实 ,也称为实相、真如等。真为不妄 ,实称非虚 ,所以叫真实。它是佛法对真理的认识 ,是事物的清净实相 ,也是宇宙人生的真实。佛法认为我们人生的烦恼、痛苦、生死流转等等 ,都是因为无明造成的 ,无明是有情生死的根源。所谓“无明” ,就是对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明白、不了解 ,并因此而产生错误的认识 ,使得有情众生起惑造业 ,轮回生死。所以 ,我们必须对真理如实的去认识 ,才能够成就佛法所说的解脱、自在、智慧。

  在佛典中 ,有许多经论说到真实 ,如《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中说有四种真实 ,即:世问集成真实 ,道理集成真实 ,烦恼障净智所成真实 ,所知障净智所成真实。

  在《辨中边论·辨真实相品》中说有十种真实。一根本真实 ,二相真实 ,三无颠倒真实 ,四因果真实 ,五粗细真实 ,六极成真实 ,七净所行真实 ,八摄受真实 ,九差别真实 ,十善巧真实。在此品中 ,主要用三性的内容 ,从十个不同的角度来显示 ,诸法真实之理。下面分别阐述:

  一、根本真实

  根据三自性建立起来的真实 ,叫根本真实。《辨真实相品》中其余九种真实 ,都是根据这三自性根本真实才得以建立 ,它是显示真实的根本 ,所以叫根本真实。三自性指遍计所执自性 ,依他起自性 ,圆成实自性。对三自性真实的设定:一是以恒常的非有为真实 ,二是以假有不真为真实 ,三是以有空性为真实。

  遍计所执性 ,又作虚妄分别相、分别性。其对于无实体的存在 ,计执为实我、实法而起妄执之心识 ,这是能遍计。被识所计度的对境 ,是所遍计。由这能遍计的识和所计的境和合 ,而误认心外有实体存在 ,这就是遍计所执性。站在真理的角度而言 ,此性是无实在的“情有理无”之法 ,体性都无。因为识相对于境来说是有 ,但从更高一层的意义来说 ,这识并不是真实的有 ,也不是固定的有。所对的境虽是有 ,但它是假有 ,是因缘和合性 ,无有实性 ,如幻如化。它的体性永远是没有。所对境既然没有 ,能缘的妄心也没有 ,境空心也空。识的有和境的有是相关的 ,由于有境才会有妄识生起 ,境空的话心也是空。所以 ,遍计所执是恒常地没有自性 ,唯其恒常地没有自性 ,我们认识到它是没有 ,它才在三自性中被看作是真实 ,被看成是无颠倒的正见。

  依他起性又作因缘性 ,依他性。“他”即指各种因缘条件。诸法综合则生 ,缘散则灭 ,如幻如化 ,并不是固定永远不变的实在 ,而是如幻假有 ,是借种种助缘而生 ,假有实无。所以 ,依他起的法相是幻有而不真。从体相上说它是有 ,但它又不是真实的有 ,也不是纯粹的没有 ,唯因其是幻有而被看作是真实 ,因它有散乱的幻有性存在而被看作是真实。

  圆成实性又作第一义相 ,真实相。在依他起相上 ,空去遍计所执能取的识和所取的境 ,当下的空性就是圆成实。空性的真实之体(真如)遍满一切法 ,不生不灭 ,所以叫圆成实。此性由觉悟真理的智慧而得 ,离妄情而自存 ,理有情无。所以 ,圆成实性是亦有非有。以有空性所以名有 ,以否定我执和法执所以名非有。这种由非有所显现的真实被看成是真实 ,因为它是有空性被看成是真实。

  在这三自性中 ,遍什所执自性以桓常的非有为真实 ,依他起性以假有不真为真实 ,圆成实性以非有所显的有空性为真实。一切真实都是根据三自性真实来显现 ,它是显示真实的根本 ,所以叫根本真实。

  二、相真实

  相真实也依据三性来解释。如果于三性中 ,对于万法以及万法中的补特伽罗实我 ,对于所取的境以及能取的心 ,对于空性的有和自性的非有 ,所有增益或损减它们的见解 ,在知道了三自性真实的道理之后都不再转起 ,这就是真实的相状。

  遍计所执性 ,体性实无 ,被众生分别推求 ,周遍计度 ,妄执以为有。换句话说 ,一切法执和我执 ,事实上是没有实性的 ,被众生妄执着有实我实法 ,这叫增益。因缘所生法 ,虽然没有自性 ,但是 ,如果不承认由业而有三世生死相续的业报体 ,拨无因果 ,也不允许有因缘所成法的存在 ,这叫损减。在一切法及补特伽罗上了知其体性实无 ,同时又知六趣生死因果等法 ,虽有而不是实有 ,远离增益和损减的见解 ,证中道实相 ,这就是遍计所执的相真实。

  依他起性 ,色心诸法 ,都是依托其它的众缘而生起。对于能取的心和所取的境 ,了知依他幻有 ,也就不起增减见了。因为 ,知道种种法由因缘而成 ,假有实无。不认为它是实有 ,就离去增益见。知道由种种因缘而得法成 ,也就离去损减见了。我们凡夫没有智慧 ,我们认识不到透过妄执所显现的真理。从来都觉得 ,法既是缘起无自性 ,那么它就不存在 ,这是损减见。如今能认识到因缘所成法 ,是如幻假有 ,不昧因果 ,也就远离损减见了 ,这是依他起自性的相真实。

  圆成实性即真如 ,即空性。《辨相品第一》中说有二空:无性空和无性自性空。无性空对治增益执。我法二执 ,在客观上本来就不存在 ,可是对于凡夫众生来说 ,因为妄执的关系 ,一直认为它是存在的。说无性空就是对治这种增益执;无性自性空对治损减执。凡夫众生没有智慧 ,认识不到空性 ,从来觉得空性并不存在 ,这是损减执;无性自性空就是对治损减执。所以 ,对于有非有空性 ,在空性上不起增益见 ,也不起损减见 ,这就是圆成实性的真实相。

  相真实主要建立在根本真实上。我们能够无颠倒地去认识它的三种自性 ,这属于相真实 ,其关键就在于知道远离三自性所起的增益和损减的见解 ,这就是真实的相状。

  三、无颠倒真实

  颠倒有四种。所谓无常计常 ,依苦计乐 ,无我计我 ,非净计净。如果远离了常、乐、我、净四种颠倒 ,对无常、苦、空、无我这四种法能正确了解 ,如实观察 ,即为无倒。我们根据三性的根本真实说三性四无倒各有三种真实。

  无常有三种真实 ,就是无性无常 ,生灭无常和垢净无常。遍计所执自性 ,体性常无 ,所以说为无性无常;仗缘生灭的依他起性 ,缘起而生 ,缘散而灭不是永恒 ,所以说为生灭无常;圆成实性 ,在众生位上叫有垢真如 ,在圣果位时名清净真如 ,因为凡圣分位的不同 ,所以说为垢净无常。

  苦有三种真实 ,即所取苦、事相苦、和合苦真实。遍计所执 ,对现象对事物由我执和法执的执着执取所产生的痛苦就是所取苦;依他起性 ,有苦苦、坏苦、行苦三种苦相 ,由生灭不能自在说事相苦;圆成实性本身不苦 ,但是苦的一切现象也没有离开圆成实 ,也就是说 ,在有情生死等苦中 ,本身就包含着常时性空的真理 ,苦的本身和空的真理是一体两面 ,这叫和合苦。

  空有三种真实。指无性空、异性空和自性空。遍计所执的体性根本就没有 ,好比龟毛兔角 ,事实上是没有。因为它没有 ,所以说无性空。依他起是因缘所成 ,唯识所现。从事物的本体来说 ,它是性空 ,从事物的名相来说 ,它是假有 ,并非没有一切存在。事实本体与假名安立言说相异 ,所以叫异性空。圆成实由人空法空所显 ,自性即空性 ,所以叫自性空。

  无我有三种真实 ,指无相无我、异相无我和自相无我。遍计所执 ,它所执著的名相的体性是没有的 ,叫做无相。由这无相而说无相无我。异相无我指依他起 ,依他起本身是有的(假有) ,但在依他起上所执著的我法二执是没有的 ,其所生起的相状异于遍计所执和圆成实 ,故名异相。由此异相而说异相无我。自相无我指圆成实。圆成实以无我为自相 ,由此自相而说自相无我。

  以上所说的无常、苦、空、无我等四种无颠倒 ,通过三性来认识、观察一切法的真实 ,称为无颠倒真实。

  四、因果真实

  因果真实即四圣谛真实。四圣谛中 ,苦集为世间的染污因果 ,灭道为出世的清净因果。根据三性的根本真实 ,而确立四圣谛真实。苦谛真实如无颠倒真实中所说。其余的集、灭、道三谛 ,也各有三真实。

  集谛之真实指的是 ,习气集、等起集和未离系集。集谓集起生起:指生起痛苦的因。习气集指遍计所执自性习气。习气在唯识中叫种子 ,种子由熏习而来 ,所以种子也叫习气。产生遍计所执的种子叫习气集。当我们在认识依他起相时 ,产生我法二执的种子 ,这些种子就是构成未来依他起相的习气 ,所以叫习气集。等起集指前后感果等流而起的因 ,即业和烦恼 ,业和烦恼也是依众缘平等而起 ,假有实无。未离系集指圆成实没有离开系缚、烦恼的状态。

  灭谛三真实指的是:自性灭、二取灭和本性灭。灭谛就是涅槃 ,解脱了烦恼 ,解脱了生死。第一自性灭。遍计所执自性的体根本不存在 ,从来就没生起过 ,如龟毛兔角 ,所以叫自性灭。第二是二取灭。指依他起的能取、所取 ,先有后无。有的是虚妄现象 ,通过修学 ,把虚妄现象断除 ,所以叫二取灭。第三是本性灭、圆成实的本性即是寂灭 ,在断除我法执 ,灭去烦恼障之后进入二种寂静、平衡、安详的状态:一是择灭 ,二是真如。

  道谛三真实指的是遍知道、永断道和证得道。遍计执属遍知道。了知遍计执的体根本就不存在。对于依他起 ,既须遍知 ,且须永断二取分别。对于圆成实 ,不仅要知道它

  ,还要证得它 ,证明人空法空的道理。所以 ,遍计执唯属遍知道真实 ,依他起有遍知道和永断道二种真实 ,圆成实有遍知道和证得道二种真实 ,列表如右:

  五、粗细真实

  粗细真实是根据二谛法门来说。二谛即世俗谛和胜义谛。粗真实即世俗谛。世俗谛是我们凡夫众生能够感受到的。我们的感官粗糙 ,所以我们所能了解的也只能是粗糙的世俗境界。细真实即胜义谛。胜义谛非常微细 ,非凡夫所能认识 ,唯圣贤才能认识。从三性来观察世俗谛和胜义谛各有三种真实。

  世俗谛三种真实的差别是:假世俗、行世俗和显了世俗。假世俗指遍计所执 ,但有修名 ,无有实义 ,是一种错误的表现 ,客观事实上都没有 ,行世俗指依他起相。行指有为法 ,迁流变化义。依他起迁流无常 ,其本质就是世俗谛。显了世俗 ,指圆成实性是通过世俗谛所显现的真理。这三种世俗 ,是依三根本真实建立。

  胜义谛三种真实的差别是:义胜义、得胜义和正行胜义。当胜义作为一种所缘境界出现时 ,名义胜义。真如是胜智 ,根本智所缘的境界 ,故叫胜义。得胜义指涅槃 ,是我们修证能得。它是殊胜之结果 ,又是我们学佛法所得之义利 ,故名得胜义。正行胜义指八圣道。八正道是最殊胜的法门 ,故名胜义。这三种胜义 ,但依三根本中圆成实性而建立 ,都属于圆成实的内容。圆成实性共有两种 ,一有为 ,一无为。无为统摄真如涅槃 ,以其没有变异 ,是永恒的 ,称为圆成实;有为统摄一切圣道 ,以其于境界行为没有颠倒 ,能如实认识诸法 ,也称圆成实。

  六、极成真实

  极成真实有两种:一是世间极成真实 ,一是道理极成真实。世间极成即世俗人从习惯上所公认知的共识 ,道理极成是哲学家、宗教家通过逻辑或修行的方式所建立的真

  实。后一种比前一种更真实。世间极成真实根据遍计执的实性成立 ,道理极成真实根据三根本真实确立 ,它可能是遍计执 ,有可能是依他起 ,有可能是圆成实。列表如右:

  七、净所行真实

  净所行真实也有两种:一是出离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 ,二是出离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这二种真实 ,唯依圆成实安立。要离灭执著于人我的烦恼障和执著于法我的所知障 ,其清净智慧所修行的真实 ,只能依据三根本真实中的圆成实性建立。烦恼障净了以后 ,所行的真实 ,是声闻人所证得的境界 ,是一分圆成。所知障净了以后 ,所行的真实 ,是大菩萨、佛陀所证的境界 ,是满分圆成 ,这样的真实 ,才是最高的真实。

  八、五法真实

  五法指名、相、分别、真如、正智。这五法是宇宙人生的一切法。名即名称、名言概

  念 ,如桌子等。相指事物的体相 ,色、心法的存在都有它的体相。分别指我们的认识、心法的生起等。真如是所缘境。正智是能缘心。此五法真实摄受在三根本真实 ,如右表: 


  相等五法随其所对应 ,摄受于三种根本真实。具体是:名由遍计所执性统摄 ,相及分别由依他起性统摄 ,真如实性和无颠倒正智由圆成实统摄。

  九、差别真实

  差别真实有七种。一流转真实:指有为法的实性 ,其特点是迁流变化 ,即一切有为法迁流变化的真实性。二安立真实 ,指四谛法门中苦谛的真实性。三邪行真实 ,指烦恼

  和业 ,亦即是集谛的真实性。四实相真实 ,指我执法执破除之后所显现的真实性。五唯识真实 ,指万法唯识所现的真实性。六清净真实 ,指灭谛的实性 ,涅槃、真如的实性。七正行真实。指八正道无颠倒的道谛的实性。此七差别摄受在三根本真实中。如右表: 


  七差别真实随其所应 ,摄在根本三种真实。流转、安立、邪行 ,依遍计执及依他起成立。实相、唯识、清净、正行依圆成实立。

  十、善巧真实

  善巧真实有十种 ,主要对治十种妄执我为实体的边见。第一执一性 ,即执著地认为在构成有情的五蕴中有一个不变的根身 ,有一个主宰的我。我们用五蕴来观察 ,有情的根身 ,身即色蕴 ,苦乐等是受蕴 ,思想是想蕴 ,善恶等是行蕴 ,心等是识蕴。由此五蕴构成有情根身 ,离此五蕴外无一实体 ,没有统一的实在我体。为破执一的我相 ,必须善巧地通达五蕴 ,名蕴善巧真实。

  第二执因性 ,计执万物的生起有一个第一因 ,第一因就是神我 ,上帝。为彼此执 ,说十八界 ,界是种子因义。六根六尘六识各各有自种现行 ,为因生起而有差别相 ,由此破神我 ,上帝创造一切的计执 ,故称为界善巧真实。

  第三执受者性。执著地认为因果报应中有一个实体作承受者。如果没有我 ,谁来承受苦乐喜舍呢?为破此执 ,说十二处善巧真实以破之。佛法认为 ,所受不外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受者不外是六根 ,哪里有一个实体作承受者?

  第四执作者性。此种人计执一定有-个能作者。如作业、读经等必定有个主体。为破此执 ,为说十二缘起善巧真实。三界因果不出十二因缘 ,无明缘行 ,行缘识 ,……乃至生缘老死。生死流转 ,前后相续 ,环环相扣 ,哪里有实在的体性可做作者?

  第五执自在转性。执有一个我能自在的主宰一切 ,妄想有主宰性的自在力决定事物的转变。彼此计执 ,须说处非处善巧真实对治。一切诸法没有绝对自在力 ,有是处的 ,有非处的 ,如地能载而不能覆 ,火能热而不能冷 ,各有是处非处。

  第六执增上义性。这种人认为事物的存在总有一特殊的增上缘在起作用 ,依此而计为我 ,为说凡是增上之法都不出二十二根善巧真实 ,除此以外 ,无另有我为增上义。

  第七执常性。这种人认为有常住的实体存在为我。破除此执 ,为说三界善巧真实。以所执的是因果法 ,因果生灭 ,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变迁 ,并非常住。

  第八执染净所依性。计执染净所依为我 ,为说四圣谛善巧真实以除此执。如说染法的因果就是苦集 ,净法的因果就是灭道。依此四谛而有染净 ,除此以外无有染净。

  第九执观行者性。计执有一个不变的我作为观智与修行的本体。为说乘善巧真实破执。假如能修观行的人 ,就能证得三乘圣果。三乘圣果皆以修行所得 ,无有实在的我体。

  第十执缚解者性。妄执系缚、解脱有一个我为主宰。以有为无为善巧真实破之。由有为染法证无为净法 ,破缚解中都无有我而得解脱。

  为了破除这十种我见 ,应修十种善巧法门。这十种善巧真实也是依三根本真实建立的 ,也就是说 ,任何一法 ,它都没有离开三性。

  例如 ,蕴善巧中的色蕴。依色法而执为有实体 ,这是色的遍计所执;分别此色 ,了知它是众缘所生 ,唯识所现 ,这里色的依他起性;了知色即是空 ,就是圆成实。

  色蕴中包含着三性。同样 ,受、想、行、识等四蕴的每一法亦具备三性 ,十八界、十二处、四谛善巧等九真实法 ,各各具有三性。我们根据色蕴的认识 ,可以去认识一切法。由此可知 ,蕴善巧等十善巧真实无一不含摄在三自性中 ,所以说十善巧真实 ,都依据三根本真实而确立。

  总结

  以上的十种真实 ,简单的可以归纳为二种。一种是能显的真实 ,一种是所显的真实。

  能显真实指的是最初所说的第一种真实 ,即根本真实。也就是指的三性。其它一切真实都要透过三性来说明 ,都要透过三性才能得以显现 ,所以叫能显真实。

  后面的九种 ,称为所显真实。它们必须透过三种根本真实才得以显现 ,所以叫所显真实。第一种离增上慢所显真实 ,指的是相真实。对三性的认识要离增益和损减二边 ,就是要离增上慢。第二种对治颠倒显真实。指的是无颠倒真实 ,把颠倒对治了也就无颠倒了。第三种声闻乘出离所显真实。指因果真实 ,具体内容是四谛法门 ,声闻乘的出离 ,必须透过对因果的认识所显现。第四种无上乘出离所显真实 ,指粗细真实。具体指二谛。二谛的思想就是菩萨道大乘的思想。大乘的修行要通过二谛法门 ,粗能成熟有情 ,细能自行解脱。第五种能伏他论所显真实 ,指极成真实。极成真实的特点是能伏他论。能用譬喻的道理降伏他论。佛法理论的确立 ,以及驳斥世间的邪论 ,都要通过世间集成真实和道理极成真实。第六种显了大乘所显真实 ,指净所行真实。这是大乘菩萨修行所证得的。第七种一切种所知所显真实 ,指五法真实。要成就一切智须入一切种 ,要入一切种须知一切知识。《瑜伽师地论》:“菩萨要从五明处学”。第八种显不虚妄真如所显真实 ,指差别真实 ,具体指七种真如 ,阐明不虚妄的真如 ,能让我们在一切处 ,一切境 ,一切对象的情况下都能认识真如 ,证得真如。第九种人我执事一切秘密所显真实 ,指善巧真实。要破除我执我见 ,就要透过对蕴善巧等十种法的正确了解和认识 ,才能证得真实。

  佛法的修证以正见为首 ,正见者 ,见真实相也。我们当从三性中去观察 ,对真理如实地去认识 ,才能见真实相 ,才能成就佛法所说的解脱、自在。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