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汉译《阿含经》之密护根门义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心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一、前言
印顺导师说:「有情的生死流转,世间的苦纷乱,根本为『我见』在作祟。我见,即人人于自己的身心,有意无意的直觉到自我。」(注1)有情于生死死生的一期期生命洪流中,由于虚妄、颠倒的自我感,日常生活中,当眼见色、耳闻声时,总是不自觉的顺着自已的爱好而选择。如此一来,贪、瞋、痴烦恼,亦随着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情绪波动而逐渐增长。即不断的在起惑造业,而有情也因循着业果所感,而在六道中轮回不已。 通常六根和六境的接触──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与意知法,几乎是一般人每日生活里,意识或无意识中所免不了的,而在根、境相触下生起了别作用时,到底应该如何做,才得以免除一再的烦恼纠缠呢?闭起眼睛、关起耳朵,就可断惑吗?本文拟从《阿含经》上所述作一整理,讨论此一议题。

二、何谓密护根门
(一)明根门
根是生长义,如树依根而发枝叶,因六根能发识,所以称根。(注2)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是认识的门路,也是六识(注3)的入门,所以叫根门。(注4) 眼是门,以见色故;耳、鼻、舌、身、意是门,以识法故。(注5) 五根异行、异境界,各各自受境界。眼根,耳、鼻、舌、身根,此五根异行、异境界,各各受自境界,意为彼尽受境界,意为彼依。(注6)

眼睛能看见物质,而耳、鼻、舌、身、意,亦因各别能够听声音、闻香味、尝味道、生起触觉、识知诸法,而称为了知法的门户。意根能知前五根,且前五根也依于意根才能起觉知。导师于《般若经讲记》中详尽解说:「我们所以有种种认识,是因为内有能取的六根为所依,外有所取的六尘为对象。眼等前五根,不是可见的眼、耳、鼻、舌、身,……是一种极其微细的物质,类如生理学家所说的视神经等,……意根,也有说为微细物质的,这如生理学家所说的脑神经,是一切神经系的总枢。据实说,此意根,和我们的肉体--前五根有密切的关系,他接受五根的取得,也能使五根起用;他与物质的根身不相离,但他不仅是物质的,他是精神活动的根源。」(注7)如此,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引发认识的作用,而各自求取所乐的境界,厌于其它之不乐境界。

(二)密护根门的意义
多闻圣弟子眼见色已,于可念色不起缘着,不可念色不起瞋恚;常摄其心,住身念处,……身触恶行悉得休息,心得正念,是名初门善调伏、守护修习。如眼及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复如是。(注8) 所谓密护根门:即如看门的人,严密守护着门户。见到窃贼、狂汉或乱窜的牲畜,就将其挡于门外,并给予驱逐而不让他入门。付之于日常生活中即是:眼见美丽、丑陋的东西,耳听赞赏、毁谤的言词,鼻嗅芬芳、恶臭的气味,舌尝可口、粗劣的食物,身触柔软舒适、坚硬刺痛等感觉,心意了知善、恶时,对所喜欢与美好的一切,不会紧紧的抓着不放,而一再沉迷于感官之满足;就是面对不喜欢与丑恶的种种,也不会生起起嫌恶之瞋恼心,以至于不断的作意去除斥、推挤。在这爱、恶交织的感觉中,能明白如此的过程,仅是根、境、识三者和合所生起的觉受。痛苦、快乐、甚或不痛苦也不快乐的感觉,皆单单只是因缘聚合的感觉罢!让感受就停留在感受,而不生起或助长任何之贪爱、瞋怒及无知的情绪。能如此,这就是看护好自我的根门了。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上说:「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放纵五根,随着五欲(注9)而起舞之过患,其影响不仅是今世受害,亦将因其为恶不善的果报或串习,会造成累世累劫之不幸。所以,一个有智能的人必当看好根门,如所谓的「制而不随」。

经上接着说:「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制之一处,无事不办」。心是五根的主宰,又称其为心王。心又是什么呢?《杂阿含经》言:「眼、色缘,生眼识,三识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注10)。当根、境、识三者和合,即有觉受、思虑与行为产生,此称为心所(注11)。心,统觉内心作用,而从认识境界的明了识别来说,就叫做识。在依根身缘境界,而产生认识作用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正念、正知,而如实观照,制伏杂染的心所,那即陷于经上所示:

于眼入处不如实知见者,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不如实知见。不如实知见故,于眼染着,…皆生染着。如是耳、鼻、舌、身、意,…如是染着相应、愚闇、顾念、结缚其心,长养五受阴(注12)及当来有爱、贪、喜悉皆增长。身心疲恶、身心烧然、身心炽然、身心狂乱。身生苦觉,彼身生苦觉故,于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悉皆增长,是名纯一大苦阴聚集。(注13)

相应于不清净、不离欲的境界,对所爱的,苦苦追求攀缘、执取不放,心心念念爱恋不舍;对不爱的,又是急于挥去、厌恶接触,千方百计想摆脱掉它。镇日身心随着情境所带来的喜、怒、哀、乐、忧、悲、苦、恼而起起伏伏。如是身心扰动变化无端,不也就是无常变异苦吗!放纵自心,增长的就是惑业苦之无端流转。 经上云:「不善密护根门,于未来世必得苦报。」(注14)

反之,离苦得乐,则应从「密护根门」来。而如何才堪称是严密守护呢?世尊于经上的譬喻则可给予我们更大的启示,其一是: 宁以火烧热铜筹,以烧其目,令其炽然,不以眼识取于色相,取随形好。所以者何?取于色相,取随形好故,堕恶趣中,如沉铁丸。…宁烧铁锥以钻其耳,…宁以利刀断截其鼻,…宁以利刀断截其舌,…宁以刚铁利枪以刺其身,…睡眠者是愚痴活、是痴命,无利、无福。然诸比丘宁当睡眠,不于彼色而起觉想。若起觉想者,必生缠缚诤讼,能令多众起于非义,不能饶益安乐天人。(注15)

通常因为自我爱的缘故,对身心所承受之一切,往往不自觉的选择了「驱乐避苦」的方向。而从佛陀对当时弟子们的开示:宁愿让眼睛被火烧的铜筹所燃烧、耳朵被火烧的铁锥所刺钻、鼻子被锐利的刀割截、舌头被锋利的刀子截断、身体被坚硬的钢铁利枪所斫刺,就是加诸如此剧大的痛苦在身上,也不能让眼、耳、鼻、舌、身,随着色、声、香、味、触之种种美好而生染着。甚至虽然明知耽着睡眠是无福、无慧的行为,但是相较于依觉想而引生无穷的祸端,则宁愿选择睡觉去,此无非是希望守护住意根。这是多令人震撼的抉择!为了守住根门,而以坚强的意志,牺牲了对色身的爱恋。而在第二则譬喻中,更清楚的看到了不能守护根门之过患。

如癞病人四体疮坏,入茅荻中为诸刺叶针刺所伤倍增苦痛。…六触入处受诸苦痛亦复如是。知彼癞人为草叶针刺所伤,脓血流出。如是愚痴凡夫其性弊暴,六触入处所触则起瞋恚,恶声流出如彼癞人。…心如癞疮。(注16)

不能守住根门,则犹如处在刺叶林中的癞疮病人,其身心所呈现出的,就像伤口流出不止的恶臭脓血,自己不舒服而且别人也嫌恶,这可真是损人又不利己。原因是:在追求六根门头的享乐时,几乎是无视于他人的存在。念念不忘自我的需求与重要性,就此常常是牺牲了别人的需要,以满足个己之所需。然而,让自我放逐六根、享受五欲之乐,其缺失又岂只是如此呢?在上述第一则中,世尊就言:假使没守护好根门,则放逸六根的过患,更是生生世世受苦。所感得的果报,即犹如沉重的铁球,坠入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道中。

有见过患严重如是,故对根门的守护,应效法《杂阿含经》龟与野干的譬喻中之乌龟的认真与执着: 时有野干饥行觅食,遥见龟虫,疾来捉取。龟虫见来,即便藏六,野干守伺,冀出头足,欲取食之。久守,龟虫永不出头,亦不出足。野干饥乏,瞋恚而去。……龟虫畏野干,藏六于壳内。比丘善摄心,密藏诸觉想。不依不怖彼,覆心勿言说。(注17)

善密护根门,就要像龟之「藏六」于壳内。当乌龟遇到狐狸时,为免遭受吞食,便紧收好头与足不放。故日常生活中,即应收摄自心,专心一意,正念、正知地紧守住六根,不令其动摇而染着于六境,莫让魔波旬(注18)有机可趁!

(三)如实正观根门
知道了根门之重要性,则应当防护其漏失。但是,要如何修习,才吻合所谓的「如实正观于根门」呢?于《杂阿含经》之〈第二三六经〉及〈第二八一经〉分别如是: 我今眼见色,颇起欲、恩爱、爱念着不?……若眼识于色有爱念染著者,为断恶不善故,当勤欲方便,堪能系念修学。譬如:有人火烧头衣,为尽灭故,当起增上方便,勤教令灭;当起增上勤欲方便,系念修学。(注19)

当根境相触时,要觉察身心是否有对所喜欢的种种生起爱恋、杂染之心而执着不放?若是生起恶、不善之觉察,得尽速斩断,不令其增长。这就如头上着火般的紧急,延误不得。

若眼见适意、可爱念、长养欲乐、令人缘着之色。见已,不喜、不赞叹、不缘、不着、不住。若眼见不适意、不可爱念、顺于苦觉之色,见已,不畏、不恶、不嫌、不恚。于彼好色,起眼见已,永不缘着。不好色,起眼见已,永不缘着。内心安住不动,善修解脱,心不懈!怠。耳、鼻、舌、身、意识法亦复如是。(注20)

面对满意、可爱,会增长五欲之乐的一切,不起任何心念去助长而迷恋不舍;同样的,面对不满意、不可爱,会落入痛苦的一切,亦不起任何念头来增添它的不舒服感。也就是要让心安住、不动摇,永远不在美好或不美好的境界上打转。

佛陀以「见以见为量,闻以闻为量,觉以觉为量,识以识为量。」(注21)为摩罗迦舅说法,此则为对密护根门最为传神的描述。见色只是见色、闻声只是闻声、觉受只是觉受、明了只是明了,让六根触对六境时,仅仅止于见色、闻声等。而难陀比丘教授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僧团,为其说法,则是有次第的说明如何正观: 于眼内入处观察,是我、异我、相在不?……色外入处是我、异我、相在不?……若缘眼、色、生眼识,彼眼识是我、异我、相在不?……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生触,彼触是我、异我、相在不?……触缘受,彼触缘受是我、异我、相在不?……触缘想,彼想是我、异我、相在不……?触缘思,彼思是我、异我、相在不?……触缘爱,彼爱是我、异我、相在不?」(注22)

首先依序从观察六内入处、六外入处、六识、六触、六受、六想、六思与六爱。在根身与境界接触,生起认识了别、觉受及思想行为,进而产生爱染中,只见层层因缘条件之聚合离散,而不见有一主导的我或恒常的状态存在。从无常、无我的变异不安稳中,见其生起与还灭之因缘。从智能的观照中,明了根尘的无常、无我,断除种种对苦、乐、不苦不乐之瞋恨、贪着与愚痴之三毒,明了一切法之生灭而精进修行以达清净解脱。如经上言: 于斯可乐法,心不应着,断除贪故。所可瞋法,不应生瞋,断除瞋故。所可痴法,不应生痴,断除痴故。于五受阴,当观生灭。于六触入处,当观集灭。于四念处(注23),当善系心,住七觉分。(注24)修七觉分已,于其欲漏,心不缘着,心得解脱。于其有漏,心不缘着,心得解脱。于无明漏,心不缘着,心得解脱。(注25) 正观六根、六境与六识和合,为断除贪欲、瞋恼与无明之痴,故对心所喜乐的、恼怒的与愚痴的,不去贪着或增长。而能从身心变化的因缘中,见其色、受、想、行、识之生灭;触对境界时,贪、瞋、痴烦恼之聚集与还灭。当正念、正知,将心缘系于:观身体之不净、觉受之痛苦、心之无常与法之无我。如是如法的精勤修习成就,心即不再系念于能生烦恼之事项上,而得解脱。

三、密护根门与三增上学
已知密护根门的重要性及修持方法,而从离欲、断惑入涅槃的修道来看,其意义又是如何?世尊证悟缘起的世间实相,开示了人生的唯一正道为八正道(注26),而八正道的内容,即是戒、定、慧三增上学。以三增上学来看其与密护根门之关系如下:

(一) 密护根门与戒学
「戒,不作众恶,不犯非法。」(注27)又名律仪,从防护过恶的功能而得名。戒的功能为防非止恶,身、口、意能持清净戒,则无事后之后悔。故经上云:「有六触入处律仪,修习多修习,令行(注28)满足。」(注29)而持守净戒,得由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做起,所以,看守好六根,不令其放逸这是最为基本的。如:眼见钱财、美色、华服,耳听恭维、赞叹,舌尝美食,身住豪宅,……遂心起贪想,追逐喜好的感觉,终至起非份之想,多取、盗取、夺取……等而犯戒。果对境界能如理作意,正观一切都是无常、苦、无我、非我、非我所,即不会顺着乐受、追逐乐受而去贪着、爱恋境界的种种,以致于犯戒。而遇到不满意、不快乐、不可爱的人、事或物时,若知密护根门,正念、正知,明其苦来自于颠倒的自我感,而不因此之苦受而起起瞋心、恶口、暴行……等,能守护根门,持守净戒,不使戒行有任何缺失,而或纵有缺陷,也知调整、降服身心、用功办道,此就是能护根门而戒成就了。于《增一阿含经》中,更可清楚看到维护六根对清净梵行的影响: 云何修梵行无有缺漏(注30),清净修梵行?世尊告曰:「若有人戒律具足而无所犯,此名清净修得梵行。……若有眼见色,不起想着、不起识念,除恶想,去不善法,得全眼根,是谓此人清净修梵行。」……何等之人不修梵行,不具足清净行?世尊告曰。「若有人俱会者。此名非梵行。」(注31)

能否看守住根门,于戒行清净与否,是有极大关系的。当眼见色、耳闻声等根境触生识时,外表所流露出或内心所引发的一切,在在可检视出是否有持守清净戒。任何贪恋、执着与瞋恨、怒恼于可乐的或不可乐的境界,于梵行上都是有的。

在微细或粗糙的身、语、意行上,或许是不觉察,更或许是无明吧!可能对日常身心所自然流露出的言语表情、肢体动作,杂染与否?是完全不自知的。那当然是由于失去正念的缘故了。而一个人是否有在修道上下工夫,从他是不是一天天的离欲、断恶,身心趋向清净、平安中可见端倪。唯有时时以密护根门并持守净戒,来自我检视,反复不停的精勤用功,才能确保是走在解脱道上的。

(二) 密护根门与定学
依戒生定,而什么是定?「善心得一者,是谓定。」(注32)所谓定,是指专心一意于善法,因禅定本是共外道的。而佛法的定,则是专指不与恶法相应的正定。修习禅定,也必以离欲为先。若放纵诸根,追求五欲之乐,是不能得定的。离欲修定,重于调伏内心的烦恼,能摄心一处而离去诸散乱,方达定成就。而不能善守护根门,放纵诸根,身心随着喜、乐、忧、悲、恸而起伏波动,如此也是不能得定的。就如经上所说: 具不正念、不正智已,便具不护诸根;具不护诸根已,便具三恶行。…具正念、正智已,便具护诸根;具护诸根已,便具三妙行。(注33)

不能正念、正知,则诸根不护,身、语、意上遂贪、瞋、痴不绝。但果能具足正念、正知,则能防护诸根不放逸,三业得以清静。《遗教经》上也譬喻说:「心如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好攀缘的心,就像敏捷的猴子,跳跃过一株株树般,很难制伏的。试想,要守护好六根,令心不游移,是多不容易的一件事啊!唯有透过一遍又一遍,反反复覆的练习,具足正念、正知的基础,心也才有足够的力量来看住根门,增上去恶向善的能力。而心也只有安住于清净法上,才得以远离身、口、意三业之过患。

「常当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如实观察」(注34),时时正念、正知于所缘,本是修道所不可或缺的。六根触对境界时,若无正念、正知力,则贪、瞋、痴烦恼搅动不停,炽盛的热恼又将使人失念,如此恶性循环,令一切不得平息。这就只有靠精进的禅定力来抑止沸腾的情绪,使六根慢慢平静、心渐渐安定下来。故因定的辅助,而降服了扰动的诸根,而由于六根安定,也增强了定力的培养,彼此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此于修道上意义非凡。

(三)密护根门与慧学
「于此六触入处,如实知、见、明、觉、悟、慧、无间等是名为明。」(注35)佛法的智能,是指透彻了知世间实相,是因缘和合而生起与还灭。明白眼、耳、鼻、舌、身、意等一切之过去、现在、未来皆是无常、无我我所,而不再牵系相绊,离去所有的欲望、烦恼、痛苦,一切不再有生灭,而渐归寂静。即如经上所云: 云何知、云何见,于此识身及外一切相,无有我、我所、我慢、使、系着。…诸所有眼,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如实正观。…是知、如是见,我此识身及外一切相,我、我所、我慢、使、系着不生。…离诸相寂灭解脱。…诸爱欲,转去诸结,究竟苦边。(注36)

如实正观身心内外之一切,皆非我或我所有,亦即也无我所可骄慢、使用或系着。无论于时空上远近之所见的种种,同样也是无我、无我所。于六根门头上能正观法之实相,是无常、无我、无我所,令一切烦恼不生,即得以除无明,此乃佛法所说的究竟解脱慧。亦即: 次第尽一切结、断一切缚、断一切使、断一切上烦恼、断一切结、断诸流、断诸轭、断诸取、断诸触、断诸盖、断诸缠、断诸垢、断诸爱、断诸意、断邪见生正见、断无明生明。……如是观眼无常,乃至如是知、如是见,次第无明断,明生。(注37)

密护根门,精进用功,在修行过程中,则得以次第的断尽大大小小的粗或细 烦恼,离无明则明生;离诸贪、瞋、痴的染污法,趣入无贪、无瞋、无痴的清净法。 「增上戒、心、慧三法勤精进,勇猛坚固城,常守护诸根,如昼如其夜,如夜亦如昼。」(注38)当努力密护诸根,不管白天或晚上,时时不忘念,以戒、定、慧三增上学修习再修习,就好似筑建一座坚固的城墙,防范诸根的放逸、五欲的侵袭,精勤不懈直至解脱。

四、结语
从上的结论可知:关闭六根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吗?不是的,烦恼的生起就因遇见顺心、不顺心的境界,起贪、瞋、痴之反应,使得内心摆动不停、外身紧绷而招致苦痛等。若一再贪恋于所喜爱的、瞋恼于所厌恶的、无知于不喜不恶的种种,如此失念于所触对的一切,不能于此正念、正知法的生灭因缘,而不守护住诸根,令心随着不断变换的各种境界而扰动,日常生活中,自是喜、怒、哀、乐不绝了。躁动的身心,对持守清净戒行,是困难重重;于修定上,更是障碍连连;那在如此的条件下,想见诸法实相,断烦恼得解脱,真是漫漫无期。 清净祥和的身心如何而得?密护根门,正观六根、六尘及其衍生的六识、六触等,具有缘起生灭之无常、无我性。真正堪破此六根门头的苦乐实相,而不再无明的忙于苦乐的避或趋。时时正念、正知,坚持密护根门而不放逸,以戒、定、慧三增上学,清净身、口、意,一点一滴,累积修道之解脱资粮。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