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拈花微笑与达摩东来(1)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拈花微笑与达摩东来(一花五叶)

  一、禅的起源——拈花微笑
  禅,是有情众生的清净本性,一切物质的本来面目,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远在西元前五世纪,因释迦牟尼佛的证道而发现。佛陀降生在印度,诞生时有种种瑞相,曾有仙人预言他长大后会出家、修行、成道。年少时候的悉达多太子,常沈浸於对生命的意义、去来的思考;青年时期的悉达多太子,文武超群,人文思想更为细致、丰富,对当时印度社会四姓阶段的不平等,以及人生为何有痛苦、烦恼、生、老、病、死等问题,常萦绕於心。后来为了解决心中疑惑,找寻生命真理,他毅然的出家了。历经五年参访、六年苦修,终於在一日夜半,夜睹明星,彻悟禅道,开始他一生的教化工作。当时,佛陀化世的足足迹遍及恒河两岸,度人无数。直到八十岁那年,才随顺“诸行无常”的法则离开世间。佛陀的色身虽已入灭,佛陀的教法却由佛学弟子世代阐扬、流布,相传直到今天。
  禅,原本存在於天地、方寸之间,然而世人颠倒无知,以致“当面不识”。因发现“禅”而悟道的佛陀,为了让众生也契会禅理,所以孜孜不倦的游行弘化。在关“禅”的起源,根据《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所说:一日,佛陀行化至灵鹫山,时有大梵天王,为令今生、后世众生获得利益,以金婆罗华献佛,舍身为床座,恭请佛陀为众生说法。世尊登座拈华示众,与会百万人天大众皆面面相觑,无法会意。唯心史观有迦叶尊者当下灵犀相应,破颜而笑,於是佛陀开口道:“吾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如是,禅在“拈花微笑”——师徒心意刹那交会之间传了下来。此个,佛陀还传下了袈裟和钵,所谓“衣钵传承”的典故,由此而来。
  佛陀拈花,迦叶微笑,这是无言说教。由於禅的妙道,语言文字难以表诠,乃藉由拈花微笑的弦外之音,来启发众生迷昧的心灵。行者若能做到念念不思过去,念念不想未来,亦念念无住於现在,即能於现前一念上,契会“拈花微笑”的意旨。
  二、禅的传承——西天二十八祖
  禅的传承,源於佛陀在灵山会上传法给摩诃迦叶尊者。迦叶为西天禅宗始姐,其后次第相承而至菩提达磨,计二十八代。中土以菩提达磨为初祖,传承到大鉴惠能,共计六代。西天、东土综合起来,即有三十三代。(这是指传统顺序传承下来的祖师,不包括分化的旁系支派)今依序列名於下:
  第一祖 摩诃迦叶。 第二祖 阿难陀。
  第三祖 商那和修。 第四祖 优婆毱多。
  第五祖 提加迦。 第六祖 弥遮迦。
  第七祖 婆须密多。 第八祖 佛陀难提。
  第九祖 伏驮密多。 第十祖 胁尊者。
  第十一祖 富那夜奢。 第十二祖 马鸣菩萨。
  第十三祖 迦毗摩罗。 第十四祖 龙树菩萨。
  第十五祖 迦那提婆。 第十六祖 罗睺罗尊者。
  第十七祖 僧伽难提。 第十八祖 僧伽耶舍。
  第十九祖 鸠摩罗多。 第二十祖 阇夜多。
  第廿一祖 婆修盘头。 第廿二祖 摩拿罗。
  第廿三祖 鹤勒那。 第廿四祖 师子尊者。
  第廿五祖 婆舍斯多。 第廿六祖 不如密多。
  第廿七祖 般若多罗。 第廿八祖 菩提达磨。
  三、大法东来——达磨东渡中土
  《景德传灯录》卷三载:菩提达磨於梁武帝普通年间(西元五二零-五二六年)来到中国,初到广州,后被武帝迎至金陵。
  帝问:“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记,有何功德?”
  师曰:“并无功德。”
  帝问:“何为无功德?”
  师曰:“此但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帝问:“如何是真功德?”
  答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师曰:“廓然无圣。”
  帝问:“对朕者谁?”
  师曰:“不识。”
  由於机缘不契,达磨遂潜渡北上。武帝经宝志禅师点醒,连忙派兵马随后追赶,欲请回达磨大师。无奈达磨心意已决,见追兵到来,便随手折下一叶芦苇,脚踏於上,过江北上。最后,止於洛阳嵩山少林寺,终日面壁,默然无语,一坐九年。古人曾为达磨作偈云:“一苇渡江何处去?九年面壁等人来。”之后,传法给慧可,这是禅宗在东土传承的开始。
  达磨於魏大统元年(西元五三五年)端坐而化。不久,从西域传来‘双履西归’之说。
  贰、衣钵传承与一花五叶
  佛教三千年,法灯辉映,相传至今,全赖历代贤哲大德的‘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
  正法是‘以心传心’的。自古以来,诸佛唯传‘见性心法’,诸祖只是密付‘自性本心’。又,唯传‘心法’,恐人不信,故传‘衣钵’,以资证明,由此代代相继承嗣。
  衣钵传承,源自佛陀在灵山会上传法给摩诃迦叶,之后历经各时代的传承,至二下八祖菩提达磨时,东渡来华,为东土初祖。其后有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等依次相传。弘忍门下又出神秀与惠能,遂有‘南能、北秀’之分。而后南宗禅又演变成五家、七宗。直到明清,尚有‘临济’与‘曹洞’两宗的弘传,其余各宗皆已不传。兹逐一陈述如下:
  一、禅法的传承——从初祖达磨到五祖弘忍
  1、达磨传慧可
  达磨(西元?-五三五年),为中土禅宗始祖。初到中国,被梁武帝迎请到金陵。终因与武帝机缘不契——‘对面不识’,北渡栖止嵩山少林寺。终日面壁,静待法缘,一坐九年。后有年登四十的博学善士,名叫神光,前来参谒。初时,达磨端坐不语不理,后一为视神光‘立雪过膝’、‘断臂求法’所感动,知是法器,遂收其为徒,取名慧可。
  慧可问:“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达磨答:“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曰:“觅心了不可得。”
  达磨曰:“与汝安心竟。”
  慧可闻言,有所省悟,於是‘奉达磨为师,毕命承旨。从学六年,精究一乘’。其后,达磨便将衣法及《楞伽经》四卷传与慧可,即为东土禅宗二祖。传法偈云:
  吾本来兹土,传法渡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偈文意思是说:我来到中国传扬顿教法门,救度迷昧的有情众生。其后的禅门,将会有一位贤人(六祖惠能)出现,从其座下开演出五宗门庭,自然结成菩提道果。
  盛唐时期,中国禅门的“波澜壮阔”,原来达磨老祖早有预言。
  2、慧可传僧璨
  慧可(西元四八七-五九三年),於达磨座下得法。达磨西归后,一日,有一居士,年逾四十,来见慧可,问道:“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
  慧可答言:“将罪来,与当忏。”
  居士过了好一会儿,说:“觅罪不可得。”
  慧可说:“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
  居士又问:“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
  慧可答言:“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
  居士闻言,深有所悟,说道:“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
  慧可闻言,知其已悟,许其出家,取名僧璨。过了二的,传法与僧璨,是为禅宗三祖。傅法偈曰:
  本来缘有地,因地种华生;
  本来无有种,华亦不曾生。
  偈文意思是说:众生本具的清净本性,缘於因缘假合的三界‘有地’,促使在‘因地’的菩提种子,开华结晶。其实,在清净的本性上,一法不立,一尘不染,并无菩提佛种,也无心华顿开之事。
  迷界众生,由於无明所覆,爱结所系,故厌惧烦恼,欣求菩提,终日颠倒妄想。若能契悟一切法‘无生’,则清净真心本性,人人本自具足,不假外求,自然回归‘本来’。
  3、僧璨传道信
  僧璨(西元?-六零六年),以居士身得法於二祖,之后隐居皖公山。隋开皇十二年(西元五九二年),有沙弥道们,年十四,来向他求解脱法门。
  璨问曰:“谁缚汝?”
  沙弥答:“无人缚。”
  璨问:“更何求解脱?”道信遂於言下省悟。其后,随侍三祖九年,方得衣法,是为禅宗四祖。传法偈曰:
  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
  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
  偈文意思是说:凡夫众生的菩提种子虽然尚在因地之中,但是这佛性种子却可从因地开华结果。假如凡夫众生能净化凡情,不嗔爱妄图执著,则森罗万象无一不是无生无灭的清净本性。
  4、道信传弘忍
  道信(西元五八零-六五一年),幼时即因仰慕佛法诸‘解脱门’的殊胜而出家。后来参谒僧璨,言下大悟。得其衣钵后,住破头山(后改为双峰山)三十余年。
  一日,山里有一位种松树的老人要跟随他出家。道信说:“你年岁已大,如欲出家,可待来世。”
  多年后,道信在赴黄梅的路上遇一小儿,问其姓名,小儿说:“性即有,不是常性。”
  再问之,小儿说:“是佛性。”
  信又问:“你没有姓吗?”
  小儿说:“性空故。”
  於是,道信当下了知此儿是种松老人的转世。原来,老人接受提示,死前向一洗衣女‘借宿’,女云:“须问父母。”老人说:“你答应一声即可。”就这样,未婚的洗衣女便怀孕了。父母认为败坏门风,就把女儿逐出家门。从此洗衣女以乞讨度日,生下此儿。
  道信既知此儿来历,乃商之其母,许其出家,取名弘忍。其后,传法予弘忍,是为禅宗五祖。传法偈曰:
  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
  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
  偈文意思是说:凡夫心中的菩提种子,具有开花结果的性能,故‘因地’能生菩提涅磐之‘道果’,当幻生幻灭的因缘与清净的本性相应时,表面上看来生灭的现象,却展现出‘不生不灭’的实相。
  有情众生因无始劫来迷执尘境、住心是非,故轮回生死,不得出离。然而,清净圆明的‘自家宝藏’却不曾远离,只要凡人一念回光返照,将妄心中的‘真性’认证出来,当下即得顿悟无生。
  此外,道信亦传法与牛头法融。《传灯录》说:四祖到牛头山时,看见法融周围有许多虎狼,便故作恐怖状。法融见了便说:“你还有这个在?”过一会,待法融进屋里后,四祖就在法融石座上写一‘佛’字。法融出来欲就座,忽见‘佛’字在座,惶急缩身。四祖说:“你也还有这个在?”闻此言,法融始向四祖请示法要,因而别传牛头一支,名为‘牛头宗’。
  5、弘忍传惠能
  弘忍(西元六零二-六七五年),七岁即追随道信出家,三十年不离师侧,尽得其师禅法精要。得法的弘忍,在道信示寂后,定居於黄梅双峰山东面的凭茂山,所以弘忍的禅法被时人称为‘东山法门’,亲近学习者千人有余,法席隆盛。
  弘忍门下有惠能,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壹,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为五祖所默许。其后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豁然大悟,谓‘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获得五祖密付衣法,是为禅宗六祖。传法偈曰: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偈文意思是说:具凡情的众生,来世间努力於菩提道种的栽培,於因地上就自然结生菩提道果。其实,清净的本性中并无凡情、佛种,也无‘实性’及‘菩提道果’的结生。
  有为世间的一切,但有缘起方便施设的假名——言语、物相、概念,并无实在的体性,甚至连修行、成佛的事,也不能执著,否则就无法找回清净本性。
  此外,神秀(西元六零五-七零六年),十三岁出家,年少博学多闻,精通老庄玄学,深入三乘佛学要旨,是一位深通世、出世学的学者。年四十六,参谒忍大师,服勤六年,后被誉为‘东山之法,尽在秀矣’。大足元年(西元七零一年),神秀应武则天的徵召入京,不多时,声名大盛,被奉为“两京法主,三帝门师”。师世寿一百零二岁,后事备极衰荣。神秀一生虽未得忍大师付法,然能为帝王所器重,化导於京畿,既弘扬“东山之法”,作为忍大师的旁系法嗣,应无不可。
  二、花开五叶的风光——惠能与五家七宗
  禅宗,自初祖菩提达磨五传至弘忍,其下分“北宗”神秀与“南宗”惠能二派。北宗主“渐悟”,行於北地,并无分派;南宗主“顿悟”,行於南方,盛於中唐以后。尤以惠能门下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二支,为唐末以降,禅宗的主流。南岳门下出“沩仰宗”、“临济宗”;青原门下分“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是为五家。临济门下又分“黄龙派”、“杨岐派”,合称七宗。於是,“五家七宗”各立门户,各有家风。宋朝以后,唯“临济”、“曹洞”盛行於世。
  由以上陈述可知,禅宗的“宗派”形成,直到惠能大师才大放异彩,而后开演为五家七宗。其后发展,更是取代大乘各宗的地位而独步当代。太虚大师曾说:“所谓宗门,实到惠能南宗始巍然卓立,六祖南宗下始波澜壮阔”。正应验了“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预言。
  所谓“家风”,就是各宗祖师阐扬自家宗旨,接引后学的独特风格。各祖师虽同为明心见性者,但因性格不同,因此接引后学的方法就有宽、猛、缓、急的差异。
  宗门家风,应以“释迦拈花,迦叶微笑”为滥觞,中国祖师以棒喝接引学人,最为普遍。“棒”,始於六祖打神会;“喝”,始於马祖接百丈,其用法皆与“拈花”无别。乃至德山登门便“棒”,临济入室便“喝”,百丈的“是什麽”,无业的“莫妄想”,赵州“吃茶”,云门“胡饼”,亦皆与拈花示众无别。唯祖师随机发挥,以接物利生原无一定矩式。至临济义玄,设三玄三要、四料简等,用以勘验徒众,接引后学。由於儿孙世代相承,遂形成显著的家风。略述各家家风如下:
  1、沩仰宗 沩仰宗有九十六圆相,家风较为温和,不若临济守的猛烈。《人天眼目》云:“沩仰宗者,父慈子孝,上令下从。尔欲捧饭,我便与羹;尔欲渡江,我便撑船;隔山见烟,便知是火;隔墙见角,便知是牛。”又法眼禅师《十规论》说:“沩仰则方圆默契,如谷应韵,似关合符。”可见其家风之温和。
  2、临济宗 临济应机多用喝,盖二喝之中,俱三玄三要的宾主作用:“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中踞地金毛师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五祖法眼禅师谓临济禅风为“五逆闻雷”之喝。是指一喝之下,似头脑破裂,如五逆罪人为雷所裂。所以临济禅风如铁槌击石,火光闪闪;若五雷相鸣,震碎心肝,是以有“临济将军,曹洞士民”的美称。
  3、云门宗 云门宗的开祖文偃禅师,其禅风即所谓“凼盖截流”,是取“截断众流”、“师徒凼盖”之意。故云门禅风有如奔流突止的气慨。《人天眼目》卷二云:“云门宗旨,截断众流,不容拟议,凡圣无路,情解不通。”这就是云门的宗风。
  4、法眼宗 法眼宗创始者清凉文益禅师,其禅风以“六相”及“四料简”接引后学。“四料简”即:闻闻(放)、闻不闻(收)、不闻闻(明)、不闻不闻(暗)。《人天眼目》卷四云“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削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种种机缘,不尽详举,观其大概,法眼家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这就是法眼的家风。
  5、曹洞宗 曹洞宗乃洞山良价禅师暨其弟子曹山本寂禅师所创。法眼禅师《十规论》称“曹洞则敲唱为用”,知其家风一敲一唱,回互绵密,较之峻急之机,颇异其趣。《人天眼目》卷三云:“曹洞宗者,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应物,就语接人。”所以古的“临济将军,曹洞士民”之语。意指临济家风有如指挥百万师派的将军,曹洞家风则如经营细碎田地的农夫。
  古人评论五家家风之说为:“曹油叮咛,临济势胜,云门突急,法眼巧便,沩仰回互。”故知所谓“家风”者,即指祖师接引后学的权宜方便之法也。
  三、从宋、元、明、清到民国的传承
  继盛唐之后,禅在北宋时期更是受到朝廷官员及士大夫的喜爱,因此,北宋是五家七宗的极盛时代。南宋,是公案禅、默照禅的分立时代。南宋之初,禅宗出二位大禅师:一为临济门人大慧宗杲(西元一零八九至一一六三年),力倡“看话禅”;一为曹洞门人宏智正觉(西元一零九一至一一五七年),力倡“默照禅”。二家禅风迥异,看话禅主“开悟”,以参“公案”为主;默照禅主“空寂”,以“无知”为本。二家对立,极盛一时。然五家七宗传承至此,则唯剩临济、曹洞二宗了。
  此外,禅宗法灯也在此时广泛向外播传到日本、越南、朝鲜等国,对后世佛教影响深远。
  元代,是禅宗的“衰落”期,这以帝五信仰藏传佛教为其主因。其次是禅和子乱称机锋,随意谈禅,忽视坐禅参究的实修所带来的后果。
  明代,建立明朝的是太祖朱元璋,他小是曾做过沙弥,长大后实现了远大的抱负——做皇帝。得天下后,规定寺院为禅、讲、律、净、密五类,并且必须在寺名上写出禅寺、律寺,或讲寺等。同时建立僧官制度,严格控制出家人的数量和素质。更禁止僧侣与官府往来,把僧众限定在寺院里幽居清修。再加上禅理缺少创新,行履固守陈规,於是禅道不彰,逐日没落,故明代亦是禅宗的衰退期。到了明末,则渐有上升之势,这与明末四大高僧对佛教的努力是为攸关,特别是紫柏大师(西元一五四三-一六零三年),实一真“纯禅”行者。曾作聊曰:
  若不究心,坐禅徒增苦业;
  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清代,仍为藏传佛教盛行的时代。清初四帝,信佛虔诚。世祖曾向禅於圆悟的弟子道忞,受教於圆修的门人玉琳。雍正热心於禅,曾撰有《御选语录》十九卷,高宗则出版《大藏经》。其后,佛教又陷入衰颓之势,唯江南的禅宗四大从林——金山、高旻、天宁、天童,仍能维持门面。可惜末流所趋,因此也未能幸免於“经忏齐焰以应俗”的命运!其间,能“禅讲律净以究真”者,直如凤毛麟角。
  民国的禅宗,自元、明、清的衰颓期之后,虽有虚云、来果二位硕德夙夜匪懈,力图振兴宗门,但末法浩劫,众生共业,又岂是一、二人之力能挽狂澜!虽然如此,又或善心共业增长,亦可转末法为正法。
  从历史观察能知,疆土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人心则为动极思静,静檄思动。近代社会虽因迷信科学万能,而偏重物质文明的发展,导致人类对生命价值的混淆,人文道德的没落,人类心灵的空虚。时至今日,人们已经逐渐觉醒,而意识到开发心灵潜能的重要,这从当代世界的“禅学热”,即可窥其一斑,吾等乐观其成!
  四、五家七派世系传承表
  惠 南
  能 宗
  ┌———┴———┐
  临           青       南     
  济           原       岳
  义           行       怀
  玄           思       海
  |           |       |
  ┌———┐ 兴   ┌———┐   石       马
  ┌—┴—┐ | 化 ┌—┴—┐ |   头       祖
  杨   黄 | 存 玄   云 |   希       道
  岐   龙 | 奖 沙   门 |   迁       一
  方   慧 | | 师   文 | ┌—┴—┐     |
  会   南 | 南 备   偃 | 天   药     百
  .   . | 院 |   . | 皇   山     丈
  .   . | 慧 罗   . | 道   惟     怀
  .   . | 顒 汉   . | 悟   俨     海
  .   . | | 桂   . | |   |   ┌—┴—┐
  .   . | 风 琛   . | 龙   云   黄   沩
  .   . | 穴 |   . | 潭   岩   檗   山
  .   . | 延 法   . | 崇   昙   希   灵
  .   . | 沼 眼   . | 信   晟   运   佑
  .   . | | 文   . | |   |   |   |
  .   . | 首 益   . | 德   洞   临   仰
  .   . | 山 .   . | 山   山   济   山
  .   . | 省 .   . | 宣   良   义   慧
  .   . | 念 .   . | 监   价   玄   寂
  .   . | | .   . | |   |   .   .
  .   . | 汾 .   . | 雪   曹   .   .
  .   . | 阳 .   . | 峰   山   .   .
  .   . | 善 .   . | 义   本   .   .
  .   . | 昭 .   . | 存   寂   .   .
  .   . | | .   . └—┘   .   .   .
  .   . | 石 .   .       .   .   .
  .   . | 霜 .   .       .   .   .
  .   . | 楚 .   .       .   .   .
  .   . | 圆 .   .       .   .   .
  .   . | | .   .       .   .   .
  杨   黄 | | 法   云       曹   临   沩
  岐第  龙第| | 眼第  门第      洞第  济第  仰第
  派七  派六└—┘ 宗五  宗四      宗三  宗二  宗一
  叁、禅门名著与禅学影响
  一、禅门经典
  禅,非知识,非意境,不能述说,无法言传,故历代祖师皆以“直指人心”、“以心传心”的方式,世代相传下来。此“心”非终日缘虑的妄心,而是灵明不昧,历缘不住的真性;此“真性”是宇宙万法的本源,《华严经》云:“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归还此法界。”“法界”,就是“真性”的异名。
  禅门所标的宗旨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既然如是,为何五祖以前有经典的传承,六祖以后历代诸祖还有《灯录》、《语录》传世?若有如是疑问者,诚然是对“禅门宗旨”的谬解!“不立文字”并非“不依文字”,“教外别传”并非“不依经教”,而是要行者不得拘泥於文字、经教。须知文字、经教是“标月指”,其目的在引导学人见自本心,悟自本性。故佛陀及古来祖师、禅德皆“老婆心切”,每於化世因缘中,或讲说,或著述,或颂古,或评唱等,总会留下语录予后人。而所遗留下来的文化宝藏,无一不是禅门骊珠。今择要简介如下:
  (一)《楞伽经》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宋朝求那跋陀罗(西元三九四-四六八年)译。楞伽,山名。阿跋多罗,“入”之义。本经是佛陀入楞伽山所说的经典,也是禅宗初祖达磨至四祖道信传授禅法所用的经典。据唐代道宣的《续高僧传.可大师傅》所载:“初,达磨禅师以国卷《椤伽》授可曰:‘我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自度。’”《景德传灯录》卷三,达磨谓:“吾有《楞伽》四卷,意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人。”
  全经记录大乘佛教多种重要教义,内容主要是说‘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四种法要,不外就是‘心’法;并说明‘阿赖耶识’与‘如来藏’相结合的法义。此经是《起信论》建立‘真如缘起’的根本依据,同时也是代表后期大乘佛教思想的经典,以及法相宗所依六经之一。
  (二)《金刚经》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略称《金刚般若经》、《金刚经》。一卷。后秦鸠摩罗什(西元三四四-四一三年,一说西元三五零-四零九年)译。金刚,坚固、明净、快利之义。般若,智慧之义。波罗密,到彼岸之义。意思是说,如金刚一般具有坚固、明净、快利的性能——般若智慧者,即能到达寂静的涅磐彼岸。
  本经在中国佛教,是一部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经典,无论高僧大德或一般社会大众,大都以受持、研究《金刚经》为学佛必备功课。本经同时也是禅宗所依根本经典之一。如《六祖壇经》云:“欲入甚深法界、入般若三昧者,直修般若波罗密行,但持《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即得见性,入般若三昧。”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听闻《金刚经》文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豁然开悟的,所以力劝后世行者应持《金刚经》。若问《金刚经》主旨为何,有十六字可概括,即:‘无相布施,无我度生,无住生活,无得而修。’
  (三)《六祖壇经》
  《六祖法宝壇经》,又称《六祖壇经》、《法宝壇经》、《壇经》。一卷。唐六祖惠能大师(西元六三八-七一三的)讲,弟子法海等记录。共分十品:一、行由品;二、般若品;三、疑问品;四、定慧品;五、坐禅品;六、忏悔品;七、机缘品;八、顿渐品;九、宣诏品;十、付嘱品。
  本经被视为禅宗典籍中的无上宝典,因为是六祖大师将佛法实践后,从自性表露出来的理趣,弥足珍贵。近代的钱穆博士认为,《壇经》是中国第一部白话经典作品,同时也是探索中国文化必读典籍之一,自唐以一,即受人推崇、重视。在中国佛字思想史上,《壇经》确有承先启后的国量,不但思想家应研究,更是想找回“自性般若”,实现“见性成佛”的禅宗行者,不可不识的宝典。
  (四)《永嘉证道歌》
  《永嘉证道歌》,一卷。又称《永嘉真觉禅师证道歌》。《证道歌》具如来藏思想,如歌词说:“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又说:“穷释子,口称贫,实则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宝。”
  《证道歌》所具之般若内涵——‘顿悟无生’,为《证道歌》的核心思想。歌词中亦有浓厚的《华严》理事圆融的要旨,如:‘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证道歌》是唐永嘉玄觉(西元六六五-七一三年)撰。玄觉初学天台,读《维摩经》而悟道,经六祖大师印可,遂改宗禅门,并著作本文。全文共一八一四字,以古体诗的体裁,或四句、或六句一偈,揭示其悟境及禅宗真髓,文简意赅,是一篇禅法弘扬的杰出作品,也是禅文学的绝唱,故广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五)《景德传灯录》
  《景德传灯录》,原题《佛祖同参集》,略称《传灯录》。三十卷。宋朝道原禅师篡。景德,北宋真宗年号。因‘灯’能照暗,谓法系相承,犹如灯火展转相传,师资正法永不断绝,故名《传灯录》。
  在《宝林传》、《祖堂集》尚未发现之前,《景德传灯录》是禅宗最早的一部完整史书,位居五灯(即《传灯录》、《广灯录》、《续灯录》、《联灯会要》、《普灯录》)之首,其史料价值,远在《五灯会元》之上。这是学术界研究禅宗的重要资料、必读史书,也是志於参禅修学者的修行指南。
  本书收录印度、中国历代祖师名号,并一一列其法系,说明禅门传灯相承次第,以及载明各祖师之俗名、籍贯、修行经历、住地、示寂年代、世寿、法腊等。此外,更传述各祖师‘师资证契’的机缘语句、接化语句及悟道偈语等,号称‘一千七百则公案’,即出自此书。
  其他,比《传灯录》更早的史书,尚有《椤伽师资记》、《传法宝记》、《历代法宝记》、《宝林传》、《祖堂集》等。比《传灯录》晚的史书则有《五灯会元》、《指月录》等十多种。
  (六)《禅源诸诠集都序》
  《禅源诸诠集都序》,二卷或四卷。唐朝宗密(西元七八零-八四一年)著。宗密收录禅宗诸家的言词偈颂,撰成《禅源诸诠集》一书,别称《禅源理行诸诠集》,凡百卷。后遇会昌法难(西元八四五年)及唐末五代之乱而佚之,今仅残存《禅源诸诠集都序》。
  宗密同属禅宗(荷泽禅)与华严宗,力主禅教合一。本书就是提倡此一主张的代表作,是佛教思想史上的重要典籍。文中一切众生的根源称之为‘本觉’、‘真性’、‘佛性’、‘心地’,故称‘禅源’。以‘本觉真性’为主题而开展理论,即是教义;依之修证开悟,便是禅法。作者又将禅的实践分为五种,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
  宗密於‘教、禅一致’的主张中,又将禅、教各分为三种,互相发明融和,示其一致。教分三种:一、密意依性说相教;二、密意破相显性教;三、显示真心即性教。禅三宗为:一、息妄修心宗;二、泯绝无寄守;三、直显心性宗。本书属‘教判’类的典籍,其他类同的书尚有《五家参详要路门》、《人天眼目》、《五家宗旨篡要》、《禅门五宗纲要》、《禅家龟鉴》等十几种。
  七《古尊宿语录》
  《古尊宿语录》,四十八卷。宋赜藏主(僧挺宗赜)集。语录内收集晚唐至南宋初,南岳怀让以下,如马祖、百丈、临济、云门、真净、佛眼、东山等,四十多家的禅宗名德语录,多为《景德传灯录》所未载者,是研究南岳以下各家禅风的主要典籍,特别是研究临济宗一系的思想要典。
  其他相关的语录尚有《续古尊宿语录》、《汾阳录》、《碧岩录》、《从容录》、《无门关》、《空古集》、《永平颂古》、《宗门拈古汇集》等数十种。
  以上共简介了七部禅门名著,目的是在抛砖引玉,让有缘之士得以一窥禅门堂奥,进而登堂入室,探取‘自家宝藏’。然於法海搜珍之际,切莫被浩瀚禅法所迷,为瑰丽文字所惑,或让玄妙公案所缚,而致舍本逐末,心外求法。应知禅典三千,唯明一事,即人人心中本具真心佛性,而且就在‘现前’,如古德去:“要知本来人,直下须亲荐;寻常日用中,不隔一条线。”行者当活在‘现前’时刻,参寻自心方是。
  二、禅学影响
  禅宗由印度佛教中的‘禅那’转化而来,却与印度禅法大不相同。既不礼拜佛像,又排除传统教条的权威束缚,直示觉源心海,心直觉观照、活参妙解、瞬间顿悟为特徵。
  禅,重视内观省思,直觉体验,明示我心即佛,自性本自清净,直接渗透每个生命个体,发挥深遂的人文精神——无畏承担、独立自主、豁达开朗、清净圆明。
  禅,自然含蓄、活泼随意、宁静淡泊,与幽深清远的生活、审美情趣相融和。
  禅,是佛法的核心,是中国佛学的骨髓,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结晶。
  禅,是中国唐宋以来,民族思想的根本精神。宋以后之孔、孟、老、庄各家学者,无不研禅、学禅,所以太虚大师认为,相对於南洋、西藏、日本的佛教而言,‘中国的佛学特质在於“禅”’。
  兹将禅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与当代禅学研究成果分别说明如下:
  (一)禅学对中国文化地影响
  禅宗,不仅遍及中国,亦遍及日本、韩国、越南,乃至近代的欧、美、澳、非等国。过去称‘教外别传’,其后成为佛教弘传的主流,并具有取中国佛教各宗派之地位而代之的气势。究竟禅学如何影响儒道思想?略说一、二如下:
  1、禅解儒道 禅具有儒家的孔孟、道家的老庄的风格、内涵。
  儒家孔子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篇)。这‘止’与‘虑’,即是佛教的‘止观’法门;定、静、安、虑,便是‘定慧’的意思。孟子的‘尽心知性’、‘存心养性’的心性论,颇能与禅宗的‘明心见性’相通。
  道家老子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与‘致虚守静’;庄子的‘心齐’、‘坐忘’‘游心’、‘凝神’,亦能与禅宗的‘修心’相通。
  2、禅儒相融 禅学与儒学的相融,既有禅学家以禅解儒,又有理学家爰禅入儒。禅儒相融的结果,导致禅儒难以区分气象。
  北宋著名禅师契嵩曾盛赞中庸为‘天下之至道’,又提出‘中庸几於吾道’,认为中庸与佛道几乎一样。大慧宗杲亦云:“菩提心则忠义心也,名异而体同。”道直接将佛、儒打了等号。明代高僧憨山大师强调:“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藕益大师也大力融会佛儒思想,特别是以佛释儒,以儒附佛。大师以佛理注解四书,著有《四书藕益解》,也以“禅”解《易》,著有《周易禅解》。此外,道家谈‘有无’,佛教亦说‘空有’;儒家谈‘中庸’,佛教亦说‘中道’,可谓同中有异,异中亦有同。
  一般人多半认为儒道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殊不知,从东晋到唐末的五百年间,佛学即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尤其禅学的影响更。其后,虽已逐渐没落衰颓,然禅学却已深植於儒道的精神内涵之中。尤以明代的儒学,更是直认‘圣人之学,心学也’,此即‘禅儒相融’的最佳明证。
  总之,从上引证分析可知,佛教不但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亦融和了中国文化,而孕育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佛学精髓——禅。
  (二)当代的‘禅学热’
  所谓的‘禅学热’,是指热衷於禅学的探讨研究、讲说撰述等。从大量禅宗的灯史、语录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历代祖师、禅学者,对禅籍整理、编著、研究的用心与贡献。特别是唐宋时代,文武百官及文人学士的谈禅、认禅、写禅、参禅,所形成禅的社会思潮,带给后世禅宗修持与禅学研究的影响,更不在话下。
  1、当代中国大陆的禅学热 本世纪初,中国佛教复兴,在理论上以‘法相唯识学’的探讨为主,以后由於敦煌禅籍的发现,学术界对禅宗的研究逐渐重视起来,所以有胡适、吕澄等国际知名学者投入禅学研究,於是在本世纪八十年代中叶的中国大陆出现了一股禅学研究的浪潮,并逐渐影响至海外。
  大陆的禅学热首先是从出版界热衷於出版禅学读物开始,原因是各大学校园里的师生,对禅学读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其后逐渐影响到整个社会。后来不但佛教学者积极投入研究,社会文科、理科的知识份子也对禅学产生兴趣。在这样的趋势一,使近年来的中国大陆出版了不少有关禅的著作,其范围广及文字、史学、哲学、心理学、伦理学、宗教学、语言学、气功学等各学科,有著相当的成果。此外,还重新出版早期中国禅学大师所撰写的禅学名著,以及翻译、介绍了一批国外禅学者的禅学著作,例如日本铃木大拙和美国佛洛姆的禅学著作,故有‘禅学热’的兴起。
  近年来,为了推展人间佛教,我邀请海峡两岸的佛教学者共同撰写了一套白话版的丛书,共一百三十二册,取名为《中国佛教经典宝藏》,这是继《佛光大藏经》之后的巨著。此套丛书也收录有十数册的禅宗名著,希望这对於两岸的禅学研究发展能够有所帮助。
  2、当代欧美的禅学热 禅,是东方世界的产物,今日也流传到了欧美和国。欧美人士对於佛教的了解,大概是在十六世纪之后。十八世纪中叶,中国的‘禅’即陆续传入;到了八十年代,影响逐渐广泛。禅宗之所以为欧美人士所知,主要得益於日本佛教徒的积极弘扬,以及从台湾去的华裔佛教徒努力的传播。
  一八九三年,‘世界宗教大会’在美国芝加哥举行,日本临济禅门人宗演禅师在会议上介绍日本禅宗的情况,引起与会欧美学者的兴趣,进而开始对中国禅进行研究。此外,当时有许多日侨移民到美国,日本佛教各派总部出於维护侨民的传统信仰,以及扩大对东方宗教的影响,便积极派遣传教士到美国传教,并建立寺庙,创设禅中心,促进禅法的弘扬,使禅宗影响日益增大。后来又有宗演禅师的弟子铃木大拙,在美国宣讲禅法,创立禅宗组织,并与美国学者卡鲁斯合作,编辑杂志,致力於禅学研究,撰写很多介绍‘禅’的书籍,非常畅销,在美国大学里广为流传,并且流布到欧洲各国,扩大了影响层面,‘禅学热’遂一日千里。
  此外,台湾禅师及西藏仁波切近年来常在美国主持禅七,并致力於著作禅书,对西方的禅佛教亦颇多贡献,功不唐捐!佛光山亦耗资数千万,将为数五十一巨册的《佛光大藏经》——《禅藏》,分赠到欧美各国大学,相信这对欧美未来的禅学研究,也会起一定的影响。
  (三)当代日本禅学研究成果
  日本的禅学研究,主要是表现在早期禅宗、禅史和禅学典籍上面。简介如下:
  1、《壇经》是日本学者下功夫最多的一门研究。他们对《壇经》的不同版本、编篡时间、作者、真伪等,进行严谨的考证。
  2、致力於早期禅籍的研究,如《达摩禅师论》、《修心要论》、《楞伽师资记》、《传法宝记》、《历代法宝记》等禅籍整理,推动早期禅宗,特别是‘北宗禅’的研究,使早期禅宗史变得更加清晰。
  3、对於敦煌出土的禅籍进行重点研究,比较具影响的著作有:铃木大拙的《敦煌出土少室遗书》、《校勘少室遗书及解说》、《禅思想史研究》等。
  4、编写二十卷《禅语录》,对中国禅宗的代表著作进行译注、校订、解说。
  5、编辑《禅学丛书》,影印近代在中国、朝鲜、日本发现的禅学典籍。
  6、编篡《禅学大辞典》,收录词汇三万余条,包括印度、中国、朝鲜、日本的禅宗思想、历史、人物、著述等内容,并附有禅宗史迹图、法系、年表、禅籍分类要览等。
  日本在世界禅学的论壇上是举足轻重的,致力於禅学研究的贡献更是无与伦比的,对后世禅学研究的影响更加深远。
  现代是一个物质丰富、思想开放、言论自由的社会。‘禅’,所强调的禅悟生活,本来就是开放、自由,与自然相融,以开发自心本性为目的。禅,能帮助人类寻午失落的自我,转化二元世界观的谬见,因此容易引起知识份子的青睐、共鸣,进而迅速的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所以禅宗对国际社会的影响亦与日俱增。
  肆、禅宗大师与禅门语录
  一、禅宗大师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自古以来,若无禅宗大师的垦荒辟土,披荆斩棘;倘缺祖师大德的苦心孤诣,为法献身,就无今日宗下门庭的兴盛与禅学语录的光辉。以下择要介绍几位具代表性的禅宗大德,以了解先贤的高德与睿智。
  (一)中土禅宗的始祖——菩提达磨
  菩提达磨,或称‘达磨’、‘达磨多罗’。西域南天竺国人,为大婆罗门国王第三子。达磨‘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摩诃衍道,故舍素从缁,绍隆圣种;冥心虑寂,通鉴世事;内外俱明,德超世表。’(《景德传灯录》)。
  达磨,在梁普通年中(西元五二零-五二六年)泛海来华,初到广州,被武帝迎至金陵。又因与武帝宾主酬对不契,遂渡江北上,来到北魏境内,止於嵩山少林寺。修持大乘壁观,长达九年,将衣法与四卷《椤枷经》传授慧可。此后禅门法脉代代相承,达磨被尊为东土禅宗初祖。
  达磨禅法的中心思想,主要是‘二入’、‘四行’。所谓‘二入’,是指‘理入’和‘行入’。‘理入’是‘藉教悟宗’,意指凭藉经教中所示的种种法要而悟得真理,与道相应,更是‘行入’的理论基础及所证的境界。‘行入’是修禅的实践方法,含摄‘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四行。
  达磨大师圆寂后,弟子们将他的遗体葬在河南熊耳山。三年以后,北魏的宋云从西域归来,却在葱岭遇见达磨祖师肩挑双履,翩翩独行,并告诉宋云,此行前往西天。后人掘开他的坟墓,唯见棺内鞋履一双,别无他物。於是‘双履西归’的逸事,为达磨祖师传奇的一生画下句点。
  (二)力倡顿悟禅的祖师——大鉴惠能
  大鉴惠能(西元六三八-七一三年),唐代僧,为我国禅宗第六祖,后世尊其为“六祖大师”。俗姓卢,祖籍范阳(河北),生於南海新兴(广东)。其父为范阳官员,后被放逐到岭南新州,不久身亡。因家境贫困,师以卖柴供奉寡母。一日,背薪到市贩卖,闻诵《金刚经》,豁然开悟。得知此法为东山五祖所传,遂往黄梅参礼五祖弘忍。
  其后,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壹,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得五祖默许,为讲《金刚经》而彻悟,获得得五祖密付衣法。日后,隐遁猎人队中达十五年。待因缘成熟,假法性寺(即今光孝寺)“风幡之义”的机缘,获印宗法师为其落发为僧,印宗并执弟子礼,传为千古佳话。后来六祖返曹溪宝林寺开演教法,有“学徒十万”,逐渐在南方形成一股巨大的影响力。
  惠能创立的南宗禅,其理论与实践都将禅宗具体的中国化。弟子之中,以青原行思及南岳怀让二巨匠为主,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光大为五家七宗,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
  禅宗史上有所谓“南宗禅”与“北宗禅”。“南宗禅”乃指惠能初创,流行於南方,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教说;“北宗禅”则重视“息妄修心”,强调“渐修渐悟”,故在“南顿、北渐”之称。惠能与神秀分歧之处在於:神秀认为佛性人人本具,但为客尘所覆,故须透过时时修习,佛尘除垢,才能成佛;惠能则认为心性本净,本来是佛,识心见性,即可顿悟成佛。
  (三)始创禅宗丛林的祖师——马祖道一
  马祖道一(西元七零九-七八八年),唐代僧。南岳怀让的法嗣,汉州(四川广汉)人,俗姓马,世称“马大师”、“马祖”,名“道一”。大师容貌奇异,牛行虎视,引舌过鼻,足下有二轮纹。
  马祖道一幼年依止资州唐和尚出家,并承渝州(四川重庆)圆律师受戒。受具足戒后,认唐朝开元年间(西元七一三至七四一年),在南岳衡山传法院终日习定修禅。怀让知足是法器,便前往化导,问道:“大德坐禅图个什麽?”马祖道一回答:“图作佛。”
  怀让於是取来一块砖,在马祖的庵前磨了起来。起初马祖并不加理会,但日子久了,觉得纳闷,便问道:“你磨砖做什麽?”怀让答道:“磨做镜。”马祖笑道:“磨砖岂能作镜?”怀让反问说:“磨砖既然不能作镜,坐禅岂得成佛?”马祖顿开心智,向怀让请教法益。怀让告知:“於无住法,不应取舍。”
  磨砖作镜的教示使马祖豁然契悟,礼拜怀让为师,亲侍达十年之久。怀让禅师座下九人之中,马祖是唯一承嗣怀让禅师心印的一位。六祖惠能曾预言:“向后佛法从当边去,马驹踏杀天下人。”这一“马驹”,便是后来的马祖道一。
  马祖后来离开南岳,独自前往江西开元寺驻锡课徒,以“平常心是道”大弘禅风,开创“洪州禅”。马祖之於怀让,恰如希迁之於行思,於禅法的弘扬,二者并称。马祖因於江西阐扬南岳系禅风,称江西禅,故以“江西马祖”闻名於世。其入室弟子有百丈怀海、南泉普愿、大梅法常等一百三十九人。贞元四年正月,登建昌石门山,经行林中,托付后事,於二月四日示寂,世寿八十。唐宪忠谥其号为“大寂禅师”。马祖最大的贡献是,能知大事因缘,不局於旧制——“别立禅居、开创丛林”。
  (四)制订丛林清规的祖师——百丈怀海
  百丈怀海(西元七二零-八一四年),福州长乐(福建)人。俗姓王,幼喜游访寺院。二十岁,随西山慧照禅师出家,后从南岳法朝律师受具足戒。未久,至庐山研读经藏,适逢马祖道一在南岳倡立南宗禅法幢,遂往投座下,为马祖侍者三年,时众呼为“海侍者”。马祖示寂后,百丈受众之请,开堂说法,高唱南宗之旨,并制订《百丈清规》,成为后世丛林生活修持的典范。
  百丈大师平生苦行高节,凡日常作务必先於大众,至晚年犹勤劳不息。弟子不忍,将作具藏匿,师以“吾无德,焉可劳於人”而拒之,并遍求作具。既不获,终不进食。因此,丛林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佳言传於后世。
  百丈大师后半生住洪州新吴东大雄山,以所居岩峦峻极,号“百丈山”。山以人显,故怀海又称“百丈”,世寿九十五。迄至唐穆宗长庆元年(西元八二一年),追谥为“大智禅师”,塔号“大宝胜轮”。
  百丈大师制订清规的主要精神在“不立佛殿,惟树法堂”及“行普请法(出坡),上下均力”,卓立“农禅生活”的风格。其以“普援来学,贤愚一贯”为其教学精神;又以“三身无住,万行皆空;邪正并捐,源流齐泯”为其教学宗旨。百丈大师时常教导大众以平等心从事作务,由於教法契机,故天下后秀齐集门下。其中,黄檗门下出临济义玄,开临济一宗;沩山门下出仰山慧寂,创沩仰一宗。
  (五)开创临济宗的祖师——临济义玄
  临济慧照禅师(西无?-八六七年),俗姓邢,名义玄,唐代曹州南华(今山东曹县)人氏。幼时聪敏,以孝闻名。初居讲寺,以为教学不合济世,即投於黄檗禅师门下。在黄檗处参究三年,首座指导他向黄檗禅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三度发问,三度被打。义玄心想,自己修学佛法的机缘,或许不在黄檗禅师这里,乃告诉首座,将到别处去参学,并向黄檗禅师辞行。黄檗指引他去参洪州大愚禅师。在大愚禅师逼拶之下,终於大彻大悟。
  大师开悟以后,返回黄檗门下,得到黄檗的印可。唐大中八年(西元八五四年),六十八岁时,离开黄檗,到河北镇州府(今河北正定)东隅滹沱河畔的临济院,开创临济宗。“临济”二字,以地名为名。“临济宗”,又名“济门”、“济宗”、“济家”等。
  大师初到镇州时,得到普化和尚的相助,故在临济阐示心要,接引学人,盛极一时。唐懿宗咸通八年四月十日示寂,敕谥“慧照大师”,塔号“澄灵”。有关其生前的开示法语,由嗣法弟子三圣慧然禅师汇编成《临济慧照禅师语录》一书行世。
  禅宗自马祖行棒喝,显机用的教学以来,宗风经百丈、黄檗、临济,越演越烈,终於成为临济宗的家风。“临济喝”与同时代的“德山棒”齐名,一南一北,一棒一喝。临济宗是继沩仰宗后兴起的宗派,为禅门五宗最发达,流传最广远的一派。
  临济法脉至今不绝,今日禅门弟子,大都为临济后裔,所以有“临济儿孙满天下”的称誉。佛光山正蜀临济门下第四十八代的传承。从星云起,为佛光第一代,目前(一九九七年)传至佛光第三代,出家徒众千余人,弘化於欧、亚、美、澳、非世界各地。由佛光山发起开创的佛光会,成立於一九九一年。六年来,陆续成长为一百五十人协会,在家会员百万人以上,也是遍及世界各国。
  (六)为禅学判教的祖师——圭峰宗密
  圭峰宗密(西元七八零-八四一年),生於果州西充(四川成都),俗姓何。家境富裕,幼受正统儒教。十八至二十二岁间,尝习佛教经典,因无名师指导,不得要旨,后又转回儒学。其习儒学教育,目的在参加科举,从官禄寻求名利。唐宪宗元和二年(西元八零七年),宗密二十五岁,赴京师应贡举,途经遂州(四川巴中),随缘听闻道圆和尚说法,有所悟,乃立意追随道圆禅师落发习禅。(法脉传承:荷泽神会-磁州道和-益州南印-遂州道圆)
  三十岁,入澄观座下,受持华严教法,对华严的崇仰,使他决定“誓愿生生尽命弘阐”,而成为华严宗第五祖。
  三十六岁,住终南山智炬寺,誓愿不下山,於此遍览藏经三年,并在此寺正式开始立书著作,撰有《圆觉经科文》和《圆觉经纂要》。又在长安的兴福寺撰写《金刚纂要疏》和《金刚纂要疏钞》。其间亦因不忍教内禅教学者互相诋毁,彼此争斗,乃著《禅源诸诠集》一百卷(现仅存《禅源诸诠集都序》)。
  三十九至四十一岁,移住终南山草堂寺,潜心修学,著有《圆觉经大疏》三卷,使《圆觉经》成为中国佛学的重要经典。再迁居於南的圭峰兰若,专事诵经修禅。
  四十五岁以后,除了《圆觉经》和《华严经》是原先所学以外,并扩展到般若、唯识、律部等佛学领域,一生著作四十多部。
  其后,在帝都期间,常被请至宫内讲说法要,蒙文宗皇帝敕赐紫袍,并与士大夫交往频繁,有裴林、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其中相国裴休与之交往最密。然而,宗密与达官贵人的交谊,却使他卷入宫廷政争的漩涡,险被杀害。
  会昌元年(西元八四一年)正月六日,坐化於兴福塔院,世寿六十三,僧腊三十四。唐宣宗追谥“定慧禅师”。世称“圭峰禅师”、“圭山大师”。
  (七)力倡看话禅的祖师——大慧宗杲
  大慧宗杲(西元一零八九至一一六三年),宋代临济宗杨岐派门人。字昙晦,号妙喜,又号云门。俗姓奚,宣州(安徽)宁国人。十六岁剃度,翌年受戒,遍阅诸家语录,爱好云门、睦州之语。先后参访洞山微、湛堂文准、圜悟克勤等诸师。三十岁后,随圜悟克勤住於开封。大悟后,承嗣圜悟的法脉,圜悟并以所著《临济正宗记》付嘱之。靖康元年(西元一一二六年),丞相吕舜徒奏赐紫衣,并得“佛日大师”赐号。
  绍兴十一年(西元一一四一年),侍郎张九成从师习禅,偶论议朝政。其时秦桧当道,力谋与金人议和,张九成则为朝中的主战派。秦桧大权在握。竭力铲除异己,师亦不得幸免,被流放衡州(湖南衡阳)。期间,集录古德语录公案,与门徒商讨,辑成《正法眼藏》六卷。绍兴二十年,更贬迁於梅州(广东梅县),其地头头是道瘴疬物瘠,师犹以常道自处,怡然度化当地居民。绍兴二十五年获赦,翌年复僧服。晚年住径山,孝宗崇仰之,赐“妙喜庵”及“大慧禅师”名号。七十五岁圆寂,谥号“普觉禅师”。
  南宋之初,禅宗出二大禅师:一为临济宗杨岐派的大慧宗杲,力倡“看话禅”;一为曹洞宗的宏智正觉,力倡“默照禅”。“看话禅”的关键在“疑”,例如在“无”字上生出疑团,大死一番,绝后复苏,由此大彻大悟。“默照禅”则重视观心、看心、凝住壁观。这正反应了宋代曹河宗向达磨禅回归的趋势,在形式上更接近神秀的北宗禅。
  (八)中国的维摩诘大士——庞蕴居士
  庞蕴(西元?-八零八年),字道玄,湖南衡阳人,唐代著名的在家禅者。悟境甚高,被后世誉为中国维摩诘,与博大士并称。世人称他“庞居士”、“庞翁”、“襄阳庞大士”。
  庞蕴家世,世代为儒。自少有志探寻生命真相,因而皈依佛门。初参石头禅师,庞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麽人?”石头以手掩口,庞蕴豁然省悟。后来他又以此问题到江西参礼马祖,马祖答道:“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庞蕴於言下领悟,乃留驻两年。自此以后,机锋迅捷,非各家所能敌。曾与马祖、石头、丹霞天然等禅师酬对机锋,也与药山惟俨、百灵、松山、大梅法常、洛浦、仰山等禅师,频相往来。
  庞蕴曾将数万家珍抛沉於湘江,舍却世俗金钱的束缚,偕同妻子、儿女躬耕於鹿门山下,并编制竹器於市场贩卖过活,简化所求,一心向道,一家人沈浸於禅悦法喜之中。“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团乐头,共说无生话。”这首诗偈,实是庞翁佛化家庭最佳的写照。
  庞蕴将迁化之际,要女儿灵照到门外观看时日早晚,灵照返回屋内回答:“已经日正当中,而且还是日蚀呢!”庞蕴才踏出门外观看日蚀景象,灵照即已登上其父座椅,合掌坐化。待庞蕴入室后,知道上了女儿的当,便笑道:“我女机锋敏捷啊!”於是缓七天入寂。襄州州牧于公前来探病,庞翁告诉他:“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言罢,头枕于公膝上化去。当庞婆知道庞蕴与灵照都已迁化,叹息道:“这痴女和无知老汉竟然不告而别,何其忍心啊!”忙将这消息告诉儿子。在田耕作的儿子听了,“嘎”的一声,拄著锄头,立化而去。庞婆将儿子火化后,说偈一首,“坐卧立化未为奇,有及庞婆撒手归;双手拔开无缝石,不留枞迹与人知。”遂不知所终。庞蕴一家四人,谈笑之间出入生死,或坐、或站、或卧,展现禅都视生死如游戏的潇洒禅风,受到后人无限的欣羡、赞叹。
  (九)复兴五宗的禅行者——虚云和尚
  虚云和尚(西元一八四零-一九五九年),俗姓萧,湖南湘乡人,生於道光二十年。与太虚、圆瑛、寄禅(八指头陀)、来果等,同为民国时代的高僧。
  师十九岁,出家於福建鼓山涌泉寺,法名古寺,字德清。隐居深山三年,二十二岁出山,依天台华顶云镜老法师学习天台教观,兼看话头。随后云游参访,发愿朝礼诸大名山。於是东朝普陀、北朝五台、西礼华山、峨眉,其间遍访善知识,足迹遍及国内,后於金山禅堂开悟。说偈云:“杯子扑落地,声响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其后又陆续复兴昆明西山云栖寺、福州鼓山涌泉寺、曲江南华寺等。直至中兴云门时,已是一百零四岁的老禅师,仍能披荆斩棘,兴建禅林道场。
  虚云和尚一生,秉持禅宗“不立文字”之旨,特重行持。然以觉人因缘,而有开示,辑录成《虚云和尚法汇》传世;文词通简,字字珠矶,实可为后世宗门禅行者的修禅经纬。
  综观虚云和尚一生,前半生六十年“觉己”,屡次隐居,时常参游;后半生六十年“觉人”,作度众事业,中兴数十禅寺,度生数百万人。尤为难能可贵者,於末法之世,还能重振禅宗,复明五灯,兼祧五宗,实非易事。
  (十)当代禅宗的推动者——铃木大拙
  铃木大拙(西元一八七零-一九六六年),本名贞太郎。生於日本石川金泽市的一个传统佛教家庭,父母是临济宗信徒。铃木於一八九一年过入东京大学为选修生,并在镰仓圆觉寺跟随今北川宗演禅师参禅四年。有关铃木的悟道,从其手著《早年回忆》一书中,可知一、二:
  “我看见了,就是这!”
  “我记得那天晚上,我回到我的寮房去,
  看见那月光下的树叶,像我一样,通体透明。”
  西元一八九三年,铃木跟随宗演禅师远赴美国芝加哥城,参加“世界宗教大会”。从此以后,奔波世界各地,开始了漫长的“世界公民”生涯。直到一九零九年返日,致力著书,努力将“禅”推广至世界各地,以弘扬大乘佛教於国际为已任。
  铃木大拙寂於一九六六年,世寿九十六,著作等身。他曾将《道德经》、《大乘起信论》、《楞伽经》等重要中文经典翻译成英文。终其一生,共写了九十本日文著作,三十余本英文著作(其中大部份是禅学著作),和无数精彩的演讲,於是奠定了他的世界声誉。
  一九五零年,铃木以八十岁的高龄,驻锡美国弘禅,前后达八年之久。在美国期间,常应聘至各大字演讲禅学,这就是今日世界禅风之所以盛行的主要原因。如果说铃木大拙是一位史无前例的“世界禅者”,实不为过。他的主要贡献是改变了西方人的思路,又倒过来影响东方人。西方人的思考方式是相对二元的,是科学物质重於精神的,由於有以铃木先生为主的若干禅行者的努力,故有今日世界“禅学热”。
  二、禅门语录
  禅门语录,是历代禅师智慧的流露,是学禅者的标月指,其典籍数量庞大,文字数以万计,字字珠矶,发人深思,引人入胜。今摘录数则,揭橥禅的无限妙用。
  (一)了无功德
  梁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护持佛教的君王中的楷模。他在位的时候,曾经广建寺院、雕塑佛像,修造桥梁道路,福利百姓。当时菩提达磨禅师从天竺来到中国弘法,梁武帝礼请禅师到金陵,并向其问法:“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记数,有何功德?”
  达磨答:“并无功德。”
  武帝问:“何以无功德?”
  达磨说:“此但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武帝再问:“如何是真功德?”
  达磨答道:“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武帝听了非常不满意,而达磨亦了师之所以说“了无功德”,目的是要破除武帝对功德的执著。贪执“功德”,即落入“有、无”对立的观念隐阱里,唯有超越“有、无”对待的妄执,才能透视诸法“是无、是有”,“非无、非有”;“可有、可无”,“有本、有无”的实相。这种超越,是禅家必经的途径;这种境界,才是禅家的本来面目。
  (二)以不变应万变
  道树禅师,建了一所寺院,与道士的“道观”为邻。道士放不下道观边的这所佛寺,因此每天变一些妖魔鬼怪来扰乱寺里的僧众,要把他们吓走。今天呼风唤雨,明天风驰电掣,确实将不少年轻的沙弥都吓走了,唯独道树禅师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多年。到了最后,道士能变的法术都用完了,可是道树禅师还是不走。道士无法,只得将道观放弃,迁离他去。
  后来,有人问道树禅师说:“道士们法术高强,您怎麽能胜过他们呢?”  
  禅师说:“我没有什麽能胜他们的,勉强说,只有一个“无”字能胜过他们。”
  “无,怎能胜他们呢?”
  禅师说:“他们‘有’法术。有,是有限的、有尽、有量、有边;而我‘无’法术。无,是无限、无尽、无量、无边;‘无’的‘有’的关系,是以不变应万变。我‘无变’,当然会胜过‘有变’了。”
  (三)老僧晒香菇
  永平寺里有一位八十多岁驼著背的老禅师,在大太阳下晒香菇。住持和尚道元禅师看到以后,不忍心的说:“长老,您年纪这麽大了,为什麽还要吃力劳苦作务呢?请您老人家不必这麽辛苦,我们可以找个人为您代劳啊!”
  老禅师回答:“别人并不是我呀!”
  道元又说:“如果一定要工作,也不必挑这种大太阳的时候啊!”
  老禅师答:“大太阳天不晒香菇,难道要等到阴天或雨天再来晒吗?”
  道元禅师是一寺之主,指导万方,可是遇到这位老禅师,也只有认输了。
  禅者的生活,无论什麽,都不假手他人,也不等到明天。“别人不是我”,“现在不做,要待何时?”这是现代人应该深思的问题。
  (四)自家宝藏
  大珠慧海初到江西参访马祖。马祖问:“你从何处来?”
  大珠答:“从越州大云寺来。”
  马祖:“你来我这里想做什麽?”
  大珠:“来求佛法。”
  马祖:“自己有宝藏不要,却流浪在外头不肯回家,真是奇怪!我这里什麽也没有,有啥佛法可求?”
  大珠立刻向马祖礼拜,问道:“到底什麽是我的自家宝藏?”
  马祖说:“现在能使你问话的,就是你的自家宝藏。你本来就是一切具足,什麽也没缺少,使用自在,何必向外寻找呢?”
  大珠慧海听了马祖的话,见到自己的佛性,非常欢喜地向马祖礼拜致谢。
  自家宝藏,即是佛性。马祖说:“你本来就一切俱足,什麽也没缺少,使用自在,何必向外寻找呢?”大家要寻找的,只是看清这个事实而已,一旦亲自“看见”,再也没有疑惑了,那就是“佛性”,并不是另外有一个叫做“佛性”的东西可以找来填充自己。
  (五)茶饭禅
  唐朝时代有位龙潭崇信禅师,他跟随天皇道悟禅师出家。数年之中,除了打柴炊爨,挑水作羹,不曾得到道悟禅师一句半语的法要。
  一天,他向师父请法:“师父!弟子自从跟您出家以来,已经多年了,可是从来也不曾得到您的开示,请师父慈悲,传授弟子修道的法要吧!”
  道悟禅师听后,立刻回答道:“你刚才讲的话,好冤枉师父啊!你想想看,自从你跟我出家以来,我未尝一日不传授你修道要心要。”
  崇信讶异的问:“弟子愚笨,不知师父您传授给我什麽?”
  道悟禅师答:“你端茶给我,我就喝;你捧饭给我,我就吃;你向我合掌,我就向你点头。我何尝一日懈怠?这不都在指示心要给你吗?”
  崇信禅师听了,当下顿然开悟。
  从这一则师徒问答之中,可以了解“禅就是生活”。日常生活的搬柴运水、喝茶吃饭,无不蕴藏无限的禅机。
  (六)自了汉
  黄檗禅师自幼便出家为僧,有一次他游天台山时,碰到一个举止奇异的同参,两人谈笑,一如故人。当他们走到一条小溪前面时,正逢溪水暴涨,那位同参叫黄檗一起渡河,黄檗说:“溪水这麽深,能渡过去吗?”
  那位同参便提高裤脚过河,好像在平地上行走一样自然。他边走边回头来说:“来呀!来呀!”
  黄檗便叫道:“嘿!你这小乘自了汉,如果我早知你如此(早知你是有神通的小乘人),便把你的脚跟砍断。”
  那同参被他骂声所感动,叹道:“你真是大乘的法器,实在说,我不如你啊!”说著,便消失了。
  佛教分大乘、小乘,小乘重自度,大乘重他度。小乘圣者从然自得,也不及初发心的大乘行者。“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为也”的作用,永远不能成佛。自己未度,先能度人,才是菩萨发心。黄檗斥责“自了汉”,难怪小乘圣者感动,反而赞叹黄檗为大乘法器了。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