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福慧与善恶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福慧与善恶
  人是《金刚经》中十二类众生之一,其本质由众缘和合而成,众缘一旦分散,生命也告结束。《楞严经》云︰“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由此可知,吾人之人生,内而身心,外而世界,眼之所见,耳之所闻,一切万事万物,不过虚妄而生,虚妄而灭而已,幻化不实,如空中华,水中月,本无所有,此旨唯有佛教彻底明了。
  《中观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又说︰“已生无有生,未生亦无生,离已生未生,生时即无生。”由此铁证,可以说明,人之本性,无生无灭,湛然常住,真精圆明,不变不移。常人不知,认为吾人出胎之后,叫做“生”。生的状貌,名为生相,不知有生以后,生之状貌已迁,生相即无。如果认为未出胎前,名为生相,与常识不符。吾人应知,生的状貌,于已生、未生二时,皆不可得也。凡事物有生有灭,其体尚无有生,何得说灭。所以论云︰“离已生未生。”是故说无生。第四句︰“生时即无生。”于表面看,似乎自相矛盾,前后不符,其实,于法性本体上言之,生无生相,灭无灭相,而又不碍生生灭灭之事,岂非生时即无生。因为诸佛圣者,由修证得,清净本然,性净明体,彻见性体,无生无灭,无人无我,无因无果,无善无恶,永脱六道,得大自在。凡夫则否,从无始来,无明所缚,长时沉迷声色物欲,于法性体上,只见有生有灭,有寿有夭,有贤有愚,有贵有贱,妄想颠倒,一切俱备。
  综观经论至理,圣凡分途,皆由其心善恶消长所致。因此人们若用善心,即上品人;若用恶心,即下品人。世俗占卜星相之书云︰“有心无相,相随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亦有其理。由此观之,世间之吉凶祸福,寿夭穷通,尊卑贵贱,荣辱得失,其实不外本心善恶消长而已。善长则为吉福寿贵荣得;恶长则是凶祸夭贱辱失,是以明白佛法之士,不必问卜消祸,不必叩神邀福,只反观自心善恶,心善一切皆吉,心恶一切皆凶。俗语所谓︰“福至心灵。”正是善念乃心之灵明发挥。所谓︰“善既从心生,恶岂离心有,善恶是外缘,于心实不有。”
  中国儒释道及其他各种宗教,莫不提倡要人行善,舍己为人。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此是千古不能移易的定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报应,如影随形,谁能不信。因此到处悬著「为善最乐”四个大字,意在提醒世人,要想安居乐业,首要先正其心,心正则身修,身修则家齐,家齐则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世人既言“为善最乐”,亦必有“为恶最苦”之原理存在,因为没有“为恶最苦”,绝显不出“为善最乐”的道理来,两者必定互生互灭,相对而成。所谓︰“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两者之理,虽然对衡,但很奇怪,到处皆是悬著「为善最乐”的这一面,从不曾见挂著「为恶最苦”的那一面,当然此理不难知晓,因为世人时时刻刻欣乐厌苦,非但视痛苦如冤家,就是苦之一字也不愿提及。人人喜听吉利之言,不愿闻到逆耳之声,以为这样就可以避免诸多痛苦。其实不然,就因世人不曾钻研苦之根源,才受种种的痛苦,假使大家能够了解苦的根源,用智慧刀将苦根斩断,试问痛苦又从何处发生?因此我们也应该将“为善最乐”反面之“为恶最苦”的道理来时常警惕世人。假使世人畏苦果,即不应该种苦因,苦因不种,苦果不成。
  于此首解善恶二字,试问大家认为何者是善,何者是恶?实在善恶没有一定的标准。若人以为刀仗是属于凶器,定它为恶,假使利用刀仗去救生命,即变成为善事;若人以为资财是属于善美,称它为善,假使利用钱财去杀生命,即变成为恶事。举一反三,没有一样是属于善或属于恶。实在善恶由心而发,心欲善则一切皆变为善,心欲恶则一切皆变为恶,善恶在心,不在于物,由此而论,一切善恶以心为主,外物皆随心转而已。
  对于“为善最乐”之哲理,于此举例,假如我人随时随地,忽见有人,将遇大险,于千钧一发之际,及时趋前抢救一命。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试想其心该有如何的高兴,可能终日流露著愉悦的神情,总觉自己作了一件天大的好事。须知身体以心为主,心能时常畅快舒怀,自然影响所及,脾健胃开、心静神宁、睡眠安稳、心广体胖。谚云︰“笑一笑,少一少。”此人既能心安理得,欢悦于心,必能“有诸内,形于外”。面上时常从容和悦,人见人喜,亲属看重,朋友敬仰,在上位必获下者敬重,在下位必蒙上者垂慈,因为乐善,厚德载福,所以能够长寿富饶,不遭恶运,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反之“为恶最苦”之原理,正与前面相反。假如我人无故杀害人命,其心该有如何的忧戚,不论此人怎样凶恶,或如何坏心肠,只要作了违天背理的事,其人必定心惊肉跳,恐怖异常,就是吃饭也提心吊胆,睡觉定作恶梦,食不甘味,寝不安枕,行住坐卧都在疑神疑鬼。如果一个人时常戚戚不乐,日久天长,必会影响所及,脾伤胃损、消化不良、精神不宁、心跳失眠。如此积年累月,必定体力衰弱,面黄肌瘦,人见人厌,亲属懒理,朋友不顾,资穷财尽,无处觅食,贫病交加,饥渴逼恼,此时虽有慈亲孝子,也不能相救,因为因果报应,自作自受,就是诸佛菩萨与天地鬼神,皆不能挽救万一,此是“为恶最苦”的现作现报,分内应受,不能转移别人。
  人的福分,似是灯油,灯油加时,火花愈光,灯油若竭,火光即熄。因此人们应当时时修福,发挥心中善念,而修福之行,莫过敬重师长、供养三宝、印刻佛经、赠医施药、救济灾荒、斋戒放生、修桥补路等等,作此善事,即是修福,寿光福焰,必定绵长。相反,杀生害命、损人利己、为非作歹、追求物欲、老奸巨猾、投机取巧、讹诈拐骗、嫉贤妒能等等,即是作恶,有此恶业,如油枯焰尽,生而病苦祸至,死而堕落恶道。
  有福无慧,纵能长寿,亦是缺陷,若为富不仁,使人轻蔑,臭名千秋,恶贯满盈。佛说,智慧如人眼目。一个人如果没有眼目,纵然可以行路,途径不明,难免有堕坑落堑之危险。必须能明善恶、辨是非、知远近、量高低、读经求解、旅行交游、广学多闻,作此功夫,即是修慧。有福兼有慧,自能有威可畏、有仪可敬、颜色光泽、气力充盛、衣食丰足、家庭和睦,任到何方,常为人之倾城爱戴,远之则可望,近之则不厌,今生为人师,转世生善道,岂不荣哉!
  修福慧之要,最贵信心坚定,努力精进,日久天长,福慧具足,虽无所求,一切顺利,自然行运。不必求神拜鬼,妄想升官发财,吉祥如意,东成西就,一本万利等等迷信习俗。《地藏经》说,如果人们杀害畜生,以此求福,不但无益,更结罪缘,转增深重。诸上善人,要求老少平安,长命富贵,福慧双增,唯有依赖佛陀的启示,实际履行,日积月累,自有所获,得大受用。
  人之一念心性,有理有事。理者,不变之体,广大精微,独一无二,如冰即水,天堂地狱,皆如泡影,作善作恶,亦非实有。事者,无有一事一法,不显明昭著,如水结冰,依正二报,一切宛然。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凡夫众生不解冰即水之理,只见随缘之用,不见不变之体,所以从无始来,顺生死流,枉受痛苦,作善升天堂,作恶落地狱,执为实有,不解真空。因此佛陀权巧方便,首先以人天乘,教人修五戒十善,使得人天善报。四悉檀中,谓之世界悉檀,令生正信故。由此逐渐达到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四悉檀中总摄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佛本无法可说,有四悉檀因缘故,也可得说。
  如果人人都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世界自然和气致祥,兵革消弭,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浊恶世即时变为清净乐土矣!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