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皇帝与和尚(2)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吕才向奘法师谢罪
  玄奘法师在高宗永徵六年五月间,翻译出因明论,当时有神泰法师等各造义疏解释奘师所译的因明论,栖玄法师就将因明论给尚乐奉御吕才阅读,因为吕才是一位深具才艺之士,可是对佛法不通,而且妒忌奘法师的才名,因此作因明注解破义图,有一些轻薄者听信其言,因此引起奘法师的弟子,惠立法师致书给左仆射于志宁,斥责吕才的狂谬,信中有一近闻尚药吕奉御以常人之资,窃众师之说,造因明图释宗因义,不能精悟而好异端……排众德之正说,任我慢之高心……古德有净名契理,杜口毗耶,尼父德高,恂恂乡党,未闻夸矜自媒而获缙绅之推仰也。”
  不久太常博士柳宣,作归敬书和偈语,送给译经会的大德们求毕其说,于是有明睿法师答述颂和来书,极大尊严,并训吕才的妄举,柳宣得到睿法师的来书,就上朝见驾,弹劾吕才的谬妄,列奏其事。高宗皇帝下旨,齐集公卿学士,带领吕才到大慈恩寺向奘法师当面道歉,谢罪悔过。
  我们从这一故事,可以看出玄奘法师在当时的名誉和地位,以及皇帝对法师的崇敬了。一位不小的尚药奉御官,在文字上得罪了玄奘法师,就有这些人出来为奘法师不平攻击吕才,最后闹到皇帝面前,皇帝还齐集公卿学士们,把吕才送到大慈恩寺向奘法师道歉忏悔才了事。
  阿育王塔,州年一开
  显庆四年九月间,有智琮弘静二法师,奉诏入内宫与皇帝谈经论道,在谈话中谈起阿育王塔的故事,因为年岁久远,须假弘护,高宗说:“莫不是童子施上的阿育王么?如近处有之;那就是八万四千佛塔之一了。”琮师答道:“未详虚实,不过古老传说,名阿育王寺言不应虚,又有传说三十年一次出现,前在贞观初,已经出现一次大有感应,今己期满请皇帝开一次如何?”皇帝说:“能得舍利这是莫大善因,你可以先去佛塔的地方,行道七天,有了瑞应,方可开发,寡人御施钱五千,绢五十匹,以作供养”,于是琮法师与给使王长信等于十月五日出发,六日夜晚到达,琮法师一到就进入塔内,专精苦修,精修了将近七日,仍然没有看见什么光明瑞现,到了十三日的晚上三更,法师在自己臂上,剜肉燃灯供养,专注一念,心无异想,忽听塔内佛像的下面有振裂之声,琮师闻声往看时,但见瑞光流溢,渐渐上涌,塔内三尊佛像,各个放光,琮师大喜,将欲叫僧众来看时,又见塔内走出很多僧徒,合掌而立,说是同一寺的人,过了一会光盖渐歇,冉冉而下,去地三尺不见群僧,这时方知是圣者隐现,因此赶快将来使召来同看瑞相,他们到了塔内,余光薄地,流辉满布,百千种光,若有旋转,久久方才没尽,到了第二天早上,进去看时,在地上寻得舍利一枚,光明鲜洁,再细心的在地上又找到了七粒舍利,放在盘内,一枚独转绕余舍利,各放光明,炫人眼目,奘法师将所见的瑞应,奏闻皇上,高宗派常侍王君德等人,送绢三千匹并造阿育王像。
  业重不见舍利
  高宗皇帝敕封琮法师,住持会昌寺,并修饰舍利塔,开发舍利以开众生的福慧,初开塔的那天,有二十多人,共同下塔,获得的舍利,大家共见,其中有一人看不见舍利,他恨自己业障太重,自己气恨拔自己的头发,苦心痛责,哀哭号叫,声骇人畜,仍然是看不见,有人将舍利放在他手掌上,虽然他自己也觉得手中有东西,还是看不到什么。
  当地的人民,在圣旨未来前几天,就看到寺塔上,现出红色的光华,周照远近,有的看见一条长虹,直上天际,有的看见光照寺域,丹赤如画,寺僧们就知道舍利不久就可以出现了。
  这塔内的那粒舍利,形状如小指,骨长一寸二分,内外孔口方正下平上圆,内外光净,它的光相的变异也没有标准,各人所见的颜色不同,舍利开出后,前往参拜的道俗人等,连接二百里间往来不绝。佛法的感应,实在不可思议,同时也看出盛唐时代佛法的兴旺了。
  恭迎舍利,进内宫供养
  显庆五年春三月间,周地献来佛陀顶骨,到了京城,有人看见高有五寸,阔四寸许是黄紫的颜色,当时皇帝正在东都洛阳,舍利送到东都时,召请京师高僧,七人往东都进宫行道,下诏将佛顶骨与佛舍利,出示行道,有大德法师奏道:“这是佛陀的真身,我们愿意顶戴供养。”经过一夜,收入宫内。皇后施舍她的所寝之衣帐,直绢一千匹,并为舍利造全棺银椁,内外共有九重,而且雕镂穷奇,到了龙朔二年,送还本塔,在二月十五那天,敕令智琮弘静二法师,率京城诸僧,暨塔寺内的僧众,以及官民人等,无数千人共藏舍利于右室”,奘法师说:“三十年后非余所知”了。这是高宗朝一件佛教的盛事。
  佛道论辩,道士败北
  高宗在位时,经常召集僧道辩论,前后有七八次之多,每次辩论的结果,都是道士失败,佛教胜利,他们辩论的方法,双方设有论师的座位,由双方代表,代表他的本教, 升上论师座,或者道士竖立一题,由佛教出来难他,或者佛教的代表出一题目,由道教的代表出来论难,如此互相论义,而且要答辩得快,答不出来就要输一次,有些谈理的方面颇为精彩,有的互相嘲笑讥讽,近乎谩骂,而且毫无学理,就是要有话说,说得对方答不上话来,有时讥嘲对方可笑的地方,皇帝也抚掌大笑出声,现在将他们论战的大概略述如后。
  西明寺落成,佛道论义
  显庆二年六月十三日是敕建西明寺落成的一天,从十二日就开始,道俗云集,幢盖严华,西明寺建筑雄伟宏大,大殿共有十三所,楼台廊庑有四千区,诏请道宣法师为上座,神泰法师任住持,有草书之圣的怀素大师任维那,西明寺的住持首座以及纲领职事,都是一时的俊彦,落成那天的盛况也是极一时之胜,沿途的人潮,从北城到南寺,有十多里路,所有街衢道路都为人塞。
  皇帝为了庆祝西明寺落成,徵诏僧道各七人,到百福殿由内宫引导,僧在东,道在西,一同上殿,皇帝对僧道们道:“佛道二教,同归一善,然而梵境虚寂,为于无为,玄门深奥,德于不德。你们都是二教中的饱学之士,可以共谈明理,各阐本宗如何?”
  先由佛教会隐法师升座,立四无畏义,道士七人,各陈问难,道士李荣立六洞义,再由佛教慧立法师问难道:“洞义者是否于物是通达无碍呢?”李荣答:“是的。”立法师难道:“老君于物是否通达呢?”李答道:“老君上圣怎么不通达呢?”立法师难道:“既然老君于物通洞的话,为什么道德经上说:”天上大患,莫若有身,使我无身,吾何患也,如此看来,老君于自身尚且有碍,何能通于万物呢?”道士李荣一时无话可答,只有请法师不要逼得太急,我在蜀中就闻法师的大名,今日能在圣殿之内,相与谈论,我们同是出家人,不要苦相非驳。”慧立法师毫不放松的道:“听先生的话,似想要我对你姑息,昨天我们可以欢叙幽情,可是今天的此席,是要我们分明邪正的,再者你说我们同是出家人,然而我们检形论事都不相同,先生鬓发不剪, 裤未除,手把桃符,腰悬赤袋,巡门厌鬼,历巷摩儿,本不异淫祀邪巫,岂可与我清净释子相比呢?”李荣怒道:“你以为剪发为好,何不剔眉。”立半师问:“为何剔眉。”李荣说:“一种毛故。”立半师道:“一种是毛,剔发亦剔眉,你也是一种毛,为什角发不角髭。”李荣又无话可说,立法师嘲笑道:“昔平津困于十难,今李荣死于一言,论德立谢古人,论功无惭往哲。”说罢就下座,皇上大笑。
  当时玄奘法师在西明寺度僧,不在论席,第二天一早,皇上就派人去告诉奘法师道:“七人入内与道士论议,五人论胜,两人没有参加也应为胜,幽州僧最好。”参加论议的法师多数是奘法师弟子,所以高宗要把这消息告知奘法师。
  敕语道士,何不学佛经
  第二次是显庆三年四月间,高宗皇帝召僧道各七人到内殿去论议,那一次佛教派出会隐法师以五蕴为题,神泰法师,立九断知义,道教方面有黄赜、李荣特黄寿等,次第出来应战,因为道士不知佛教的名体,茫如梦海,虽然也往返的论了数次,因为不懂佛理,无从论难。皇帝又命道士立题,李荣立:“道生万物义。”由大慈恩寺慧立法师,登上论座台来与李荣对辩,如此互相答辩,最后慧立法师说:“天地万物是众生业力所感,善业多者,则琉璃为地,黄金界道,恶业多者,则沙壤为土,瓦砾为衢……这都是自业自作,无人使之,吾子心愚不识横言道生,道实不生,一何可愍呵!”李荣愕然不知所对,于是愧然下座。
  道士黄寿登座,立老子名义,佛教由会隐法师与他讨论,首先责其立题不当,并对皇帝奏道:“黄寿身为黄冠,不知已讳,陛下是老君之孙,岂有对人子孙面前,公然谈论其祖之名,五千文中大有好义,均可立题,怎可以标圣人之名,犯了大不敬之罪,如计罪论刑的话,黄寿死罪有余”。一会隐法师在皇帝面前,堂皇之的痛责道士一顿,皇上命道士更换别题,黄寿因此遭受挫锐,后来虽然言对,可是次序乖越,高宗说僧道两家此次论义,宗旨未甚分明,慧立法师奏道:“众僧立义,道士不识其源,例如僧立五蕴义,黄赜道士,以荫名来难,要知荫以覆盖为宗,蕴以积聚为义,如色有十一聚,在色名之下,识有八种聚,在一名之下,举统以收,称为蕴义,若以荫名来难,义理全乖,再说神泰立九断知义,道士生来就未闻此名,虽然登上了论座,而不知发问之处,无以遮着,就浪作余语,因此圣上听来宗旨不明,佛法的大宗,是以因缘为义,所以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例如我们看见殿前的柱子,要具有五缘才能看,一、识心不乱,二、眼根不坏,三、籍以光明,四、有境现前,五、中间无障,一定要具足五缘方能看见,假使天黑,无光,纵有朱楹也无法看见,以此类推,莫不皆然,再说我们人的出生,也是因缘所生,内则业惑为因,外则父母为缘,身方得,生……皇帝听慧立法师,大谈佛法,颇为高兴的说:“师等因缘大好,何不早论。”散席之后,皇帝与给事王君德说:“敕语道士等,何不学佛经。”这是第二次佛道论战,佛教又胜了一场。
  三度论战,道士再北
  显庆三年的冬天,没有下雪,皇上想弘法祈雪,召佛道二教,入内殿讲论道义,召大慈恩寺义褒法师,东明观道士张惠之等,内外宫禁,咸集法筵,参听这次的论道,开始时道士李荣,先升高座,立本际义,褒法师赤升座共谈名理,互相论难……到后来道士没话说嘲褒师道:“法师唤我为先生,汝则成为我的弟子。”褒师应声挫道:“今对天子言论,申明邪正,用简帝心,你竟以 荛之嘲,来尘黩天听,诚不可也,不过既然这样说,我也聊以相答,我以事佛为师,我为佛之弟子,汝既称为先生,汝应先道而生,那末你就为道祖啦!”道士忸怩,无话可答,手上的尘尾垂顿,声气俱下,褒师也嘲道:“尘尾巳萎,尘巾将折,语声既软,义锋亦推。”李荣无对下座,道士输了一次。
  皇上再命褒师依法登座,义褒法师以摩呵般若波罗密为义,菩萨大师,如来之母,摩呵诃也,般若慧也,波罗密者,到彼岸也。道士之中有张惠元,姚道士等,次第来与褒师论难,姚道士道:“般若非愚智,何以翻为智。”答道:“为欲破愚痴,叹美称为智。张道士难道:”何者是愚痴,而将智来破。“答道:”愚人是道士,将以智破之。“张道士说:”我那里是愚。”答道:“般若非愚智,破愚叹为智,道士若亡愚,我智药亦遣。”他们论到后来,张李姚三道士都参加来与褒师一人论战,褒师嘲笑道:“两人助一人,三愚成一智,昔闻今始见,斯言有从记。”高宗皇帝也不禁抚掌大笑,李荣等又俯首无言,默然下座了。
  襄阳道人有精神
  显庆三年六月十二日,帝召襄阳灵辩法师与道士李荣论难,因为道士败了数次,皇帝同情弱者,对李荣道士警告说:“你今天要慎重,你看,襄阳道人有精神,好交言,不要堕其圈中”李荣道士还以老卖老的奏说:“孔子尚畏后生,况荣不如前哲。”辩师奏道:“灵辩诚后生,李荣故当是老。”因为李荣是四川人,故有此讥语,皇上大笑道“李荣巳被逼了。”正题尚未开始,李荣先输了一着。
  他们论战到后来,道士李荣无理可说时,就大声说:“明王有道,致使番僧入贡。”辩师应道:“日碑生于塞外为忠臣于汉朝,道陵长蜀中,作米贼于魏。”(曹魏时张道陵创五斗米教,凡入他教者,要五斗米,道士称为张天师,世人称为五斗米贼)李荣默然不能答,辨师又追道:“得嘲急解,何事踟蹰。”李荣道:“即得玄旨,所以杜口。”辩师道:“鱼目不类明珠,结舌何关杜口。”皇上大笑。并命辩师再难下去,辩师难道:“玄理幽深,至人可渊,道士庸昧,如何能知。”道士答道:“玄虽幽奥,至人深知,凡则浅知”,辩师难道:“道士学玄理,至人能深知,道士得浅知,道士学仙法,仙人能高飞,道士应下飞,仙飞有高飞,道士高下俱不飞,玄理有浅深,道士浅深俱不测。”李荣一时不能答。辩师嘲讽道:“老子两卷,本未研寻,庄子七篇,何曾披读。”继着又嘲之道:“闻君来蜀道,蜀道信为难,何不乘凫游帝里,翻被枷项入长安,(敕令追李荣进京时著枷而来的,不知是否在本地犯了什么罪,带罪进京。)李荣答道:“死压其虑,稿木其形,行忘坐忘著枷何妨。”辩师道:“行忘坐忘,终身是忘,亦可以行枷坐枷,终身著枷。”李荣怒道:“天子知道有李荣,乃与李荣著枷,如何道人之流,皇上对你们何曾记录呢?”辩师道:“天子今年知有李荣,来年也知有李荣,今年既然与荣枷著,来年也与荣的枷著,圣恩未巳,著枷更无了时,不过详刑抵罪,天子未必都知道,道士著枷,圣人何曾记识,倘若因枷被识,也是以丑见知。”道士李荣,恼差成怒,大声骂道:“我是道门英秀,蜀郡李荣,何物小僧,敢欲相轻辩师道:”李荣,李
  荣,先乏雄情爽气,何劳嗔目厉声,区区蜀地老,窃号道门荣,巳摧头上角,何用口中呜。“道士李荣给辩法师喜笑怒骂,连嘲带讽的弄得答不上话来,如此讥讽嘲笑的事很多,每嘲一次,皇皆随之大笑。
  沙门不拜王者
  高宗为太子时就受了菩萨大戒,初登位的几年当中,还是崇敬三宝,后来渐渐娇慢,在龙朔二年的四月十五日,突然下了道屈僧拜俗的诏书,令沙门致敬君亲,交付有司议定此事,就在本月二十一日,有大庄严寺威秀法师等上不拜表,到了二十五日,道宣法师等联名上不拜表,二十七日道宣法师又上荣国夫人杨氏,沙门不拜俗启,并说明佛教隆替的事状,因为夫人是皇后的母亲,崇敬三宝,广建福田,因为她出入禁宫,无人干涉的,所以宣法师等,诣门致书,请她从中协助,阴止沙门拜俗之事。
  宣法师等上表引经论证明道:“梵纲经云,出家人法,不向国王礼拜,不向父母礼拜,六亲不敬,鬼神不祀,涅 经第六卷说《出家人不礼在家人》,四分律云,《佛令诸比丘相次礼拜,不应礼拜一切白衣。》佛本行经说《轮输檀王,与诸眷属百官,次第礼佛足已,佛言,王可礼优婆离足,诸比丘足,王闻佛教,即从座起,顶礼五百比丘足……今见诏书,令僧致敬君父,事理深远,非浅情能测,夫出家之迹,列圣齐规,真俗之科,百王同轨,干木在魏,高抗而谒文侯,子陵居汉,长揖而寻光武,彼称小道,尚怀高蹈之门,岂此沙门不蒙,闲放之美呢?》
  因为此事,上下拜表的僧俗很多,到了五月十五日,皇帝大集文武百官于中台,商对此事,京城道宣法师等三百多人竟陈启状,有司也各以表闻,一方面有右司成令狐德业等五百三十九表请沙门不合拜俗,一方面有右兼司平太常,阎立本等三百五十四人表请沙门应合拜俗,高宗看了双方表奏后说:”朕商确群议,今于君处,勿须致拜,致于其父,慈育弥深,自今以后,即宜跪拜,主者施行。”
  到了六月八日,有京邑老人程士 等上表大意说:“高尚之风,人王犹有抗礼,岂惟臣下及跪拜之仪,意愿国无两敬,大开方外之迹,僧奉内教,便其立身行道,不任私怀之至。”沙门拜俗之从此不议。
  和尚圆寂 皇帝痛哭
  玄奘法师,道力通天,身为太宗高宗两朝君皇的崇敬,真是有求必应,永徽三年应奘法师之请,敕建慈恩佛塔,内藏梵本经典与佛舍得(也就是后人称为大雁塔小雁塔),显庆三年七月迎请奘法师住入西明寺,到了四年十月间,高宗又施舍玉华宫为寺,追崇先帝太宗皇帝,诏迎玄奘法师住持玉华宫。
  麟德元年二月初五日奘法师有病,命他的弟子大乘光录他所释经论,几一千三百三十五卷,造弥勒佛像十俱胝(即百万之数)又命大众为他同念南无慈氏如来所居内院,愿舍寿必生其中,胁虹而卧,安详逝世,春秋六十有三,那天的晚上有白虹四道,自北亘南,贯穿慈恩寺塔。
  大师圆寂的消息送达朝廷,高宗皇帝突闻此事,痛哭失声的对左右说:“朕失国宝矣!”废朝五日不登殿,以志哀痛,自从奘法师圆寂到出葬,皇上五降御札,无非是关心大师的遣典与勤恤丧事了。不久有一异僧送来旃擅香末,请依天竺之法,用涂师之体,弟子大乘光以掩龛日久,不欲再开,来僧说:“我是奉旨而来,如何拒绝?我即回奏。”不得己启龛,法师颜色如生,香气馥郁,其僧为其涂香后,恍然不见,识者以为一定是兜率内院的天人下降。
  四月皇帝敕旨,用佛陀故事,金棺银椁,塔于产水之东,四方赶来送葬者,有一百多万人,一代大师,受人民崇敬如此,难怪在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大师还是活在世界各国人们的心中不朽呵!追随大师的弟子有窥基,神泰、栖玄、会隐、惠立、明睿、义褒、大乘光等,都是当时佛门龙象,一方宗师(本文参考广弘明集、古今佛道论衡集、佛祖统纪、佛祖历代通载高僧传、唐典等书。)
  (8)、〖武则天〗
  介绍了和尚还俗做皇帝,和皇帝与佛教的关系,现在再介绍一位尼姑还俗做皇帝的人--武则天。提起武则天的大名,不论信不信佛教的人士,都知道这一位大名顶顶的女皇帝。不过谈到武则天时,大家就会想到她是个淫秽不堪的坏女人,因为历史记载和小说的描绘,对武则天皆是极尽侮辱之能事。如果这时有人出来说武则天是好人的话,我想很快就会遭到口诛笔伐的围攻,难道她是一无可取?一点好的地方没有吗?也未见得:那未为什么人们要这样对付她呢?大约有如后两点:
  第一、因为她是女人,在重男轻女的旧社会里,女人无才更是德的观念下,而武则天既是女而又有才能,最不能原谅的她以女人之身竟做皇帝来了。她做了皇帝以后,也想享受一下男人做皇帝的享受,这还了得,女人怎末可以和男人相提并论呢?
  第二、她以女人为王,而又信仰了佛教,梁武帝,唐太宗,这样明主贤君。就是因为信仰了佛教,尚且遭到欧阳修批评为中才庸主,何况武则天本身私德,不守妇道,更是宋儒们口诛笔伐的对象了。我们贵国历代相承,是以儒家学说为正统的,在门户深严的腐儒门看起来,佛教是外来的宗教,佛教徒在他们笔下,很少有好的评语,这就是他们偏见排外的一贯作风和看法,偏偏武则天就犯了这两条大忌,既以女人称帝又信佛教,他们怎能不骂呢?怎能不骂呢?
  童女捧沙献佛
  相传佛陀在世时,有一天托钵行化,在路上遇见一位太妹型的女孩子,与一班小孩子在路中堆沙嬉戏;她远远看见释迦佛率领弟子们鱼贯而来。她就半开玩笑半认真的用双手从地上捧了一棒土沙,走到佛陀面前,往世尊钵内一放,世尊居然接受她的沙土供养,大弟子舍利佛实在看不下去,心想这女孩岂有此理,怎末可以用沙土向世尊开玩笑。在路上实在忍不住,就问世尊道:“世尊,刚才那个女孩子,把沙土放进你钵内,你为什么让她胡闹?”世尊微笑的说:“你们不知道,此女千百年后,因缘成熟,要在东震旦国为王,这时如不受她沙土供养,她将会破坏佛教的,这样让她种此善根因缘,她将来做皇帝时,会保护佛教弘扬佛法的”。有此因缘,所以在武则天王朝,对佛教尽力推动与弘扬。
  笔者不愿为她的人格辩护,可是她对佛教的贡献,也不能因此就缄默。
  女主武王 代有天下
  在贞观廿一年唐太宗得谶云“唐三世而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太宗密召太史李淳风,商量此事,李淳风奏道:“依臣据术推之,其兆已成,其人就在陛 下宫内三十年后,当有天下,诛戮唐家子孙殆尽。”太宗道:“现在将所有姓武者杀之如何?”对道:“天命不可易,况且真王不死,徙使疑似者,妄遭诛戮,祸及无辜,今既在宫内,已经是陛下的眷属,再过三十年,又当衰老,老则心慈,虽然有变制易姓,于陛下的子孙,或者所掼不大,今若杀之,复生少壮,那就更加严毒了况又立仇,则陛下子孙必无遗类了。太宗善其言,停止查究。”
  武则天是荆州都督武士约的女儿,太宗召入后宫为才人,那时只有十四岁,当时想不到将来的女主就是她,太宗崩驾后,因为她是姓武的女人,所以就把她送到感业寺落发为尼,则天落发披剃后,还规规矩矩过了四五年的青磬红鱼的生活,高宗登位后,有一次到感业寺行香,一见钟情,就于永微五年诏入后宫,封为昭仪,第二年又册为皇后。
  则天造字,作开经偈
  武则天也是天纵之才,她也没有好好读过什么书,她不但能问政治国,而且自己造了十八个字,武照的照字,就是她所造十八字之一,他不但虔信佛教,而且精通佛理,她作了一首赞叹大乘法宝的四句偈,千百年后的今天,成为佛教徙诵经的“开经偈”,我们每天在未诵经文以前,要先念四句“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这就是武则天所作的“开经偈”,其他如翻译经论,度僧弘法都是尽力协助,本文只介绍则天掌政时,对佛法僧的贡献和恭敬,其他不在本文之例。
  菩提流志,来华译经
  南天竺沙门达磨流支法师,在长寿元年来中国,高宗曾闻法师之名,特派专使前往敦请,至是抵达东都,则天召见,并为他改名为菩提流志,翻成中国话名觉爱。敕住佛授记寺译经九十部,廿八卷,中宗神龙二年,法师移住京城崇福寺,译大宝积经,皇帝并自笔受,睿宗景云元年,在北苑白连花亭内,召开翻译宝积经的会议,仍由皇帝,亲躬笔受,敕王缙贺知章等润色经文,中书陆象先,魏知古监护,睿宗御序标于经首,直到玄宗的开元元年,流志法师译完此经后,不再翻译经论。专心持诵静修,因为年龄太大了,他到中国的那年,就一百廿三岁的高龄。到了开元十五年入灭时,世寿一百五十六岁,法师前后在中国译经五十三部。共一百一十八卷,圆寂后谥号为开元一切遍知三藏,名德之重。梵僧中古之未有也。
  义净法师 取经回国
  义净三藏法师从十五岁就发愿往西域求经,直到高宗咸享二年,三十七岁时才能实践其愿。往天竺求取佛经。孤身万里西征,经过二十五年游学三十余国,至直天册元年五月间才回到中国,取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共有五十万夹,金刚座真容一铺,佛陀舍利三百粒,则天亲往上东门外京郊,跪迎佛经舍利入京,将佛经等奉安在佛授记寺,敕请法师翻译经论,初与实叉难陀法师翻译华严经。长安三年译金光明最胜王等经,由成均(大学)助教观监护,则天亲制新经圣教序,中宗神龙元年译出孔雀王等经,中宗皇帝制序,名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神龙二年随驾回到长安,法师在大荐禅寺,别置了翻经院,译一切庄严王等经,由兵部侍郎崔 ,给事中虑粲,润文正字,秘书监附马都尉扬慎交监护,景龙二年召请义净法师入内殿共同翻经,睿宗景云元年,义净法师又译出浴像等经论廿部,共八十八卷由学士李峤,张说等润色经文,仆射韦巨源,苏环监护。中宗在房州时,时时祈念药师佛,命法师于大佛于大佛光殿译药师经两卷。法师于玄宗开元元年七月圆寂,世寿七十九岁,僧腊五十九年,法师前后共译经律论五
  十三部,共二百三十卷。法师另撰仪传九卷,法师遍译三藏,而自己偏以律学教授学者。
  迎请华严,觉喜来华
  则天太后听说于阗国有梵本华严大经,特派专使前往迎求,并请一位善于梵文的法师随经同来,那时唐朝是大国,边邦小国,见到上国来使请求,当然欣然接受所请,于是于阗国王以尊者实叉难陀,中国语名觉喜,对华严的宗旨,精研善解,因此就请法师随经于通天元年,来到中国的京城,则天得此大经来华的消息,大为喜悦,诏入大遍空寺,与菩提流志,复礼法师等,共同翻译,后来法师住到佛授记寺,则天不时亲自到寺,参加译经工作,亲究笔削,并供养法师们的饮食,到了圣历二年十月,才将新译的华严经译成,则天亲制序引,并在太极殿宣示百官。长安四年,实叉难陀又译出楞伽经七卷,法师共译经论一十九部,一百七卷,法师于睿宗景云元年入灭,火化时舌根不坏,皇上下诏送到他于阗本国起塔供养。
  则天向法藏法师问道
  法藏法师号贤首,康居国的人,到长安来寻师学道,后来师侍智俨法师,尽得俨师之教,实叉难陀译华严经时,他与义净法师一同参加译场,万岁通天元年,有旨诏沙弥法藏在太原寺,对大众开示新译华严经的宗旨,在开示时有白光从口中而出,事后则天有旨,诏京城十位大德僧伽,为法藏授满分戒法。,赐号贤首,住大遍空寺参加译经。
  长安元年,诏请贤首法师,在东都佛授记寺,开讲新译的华严经,讲到华藏世界品时,大地震动,因此诏入长生殿问道,并寻问华严经中,帝纲十重六相之义,藏法师为其说法道:“天帝纲义,十重玄门,海印三昧门,六相和合义门,普眼境界门,这些义章,都是华严经中总别义纲。”则天闻华严经玄义,茫然惊异,伸请再三,藏法师用手,指着镇殿的金狮子为喻,并撰述金狮子章,列十门总别之相,则天阅后才豁然悟解其旨。
  藏法师为了易于了解,更进一步,以七妙方便之法,取十面镜子八方安排,上下各一,相去一丈许,面面相对,当中安一佛像,燃一明灯,照亮佛像,就能看到那些镜光,互影交辉,学者因此能了悟,刹海涉入无尽之义。
  则天敕奉,藏法师为康藏国师,华严宗又名贤首宗者,是以藏国师之名而有。
  慧安神秀,两位国师
  万岁通天元年,诏请嵩狱慧安禅师与北宗神秀禅师入京,乘着肩舆入殿,则天亲自行跪拜礼,住在宫内,朝夕问道,则天尊安师为国师,当时王公以下,闻风来谒者,望尘拜伏。
  神秀禅师与安禅师都是黄梅五祖门下弟子,五祖入灭后,秀禅师住江陵当阳山中,则天慕名,诏请入京,与慧国师同住内道场供养,特加钦礼,敕令在当阳山为秀禅师建度门寺,以旌其德。
  秀禅师不习惯宫中生活,累次表请回山,方肯送他回当阳山,为他新建的度门寺。秀禅师神龙二年二月廿八日坐化。皇帝对秀禅师圆寂,为之辍朝五日,出葬时,皇帝亲自送到午桥,王公大臣们送到伊水,秀禅师住世有一百多岁,僧腊八十多。至于慧安国师在隋文帝开皇十七年遁居山谷,炀帝大业年间,大开运河,男人被拉去做工,家中的多数成为饿殍,安师不忍,出来乞食,养活那些饿殍,炀帝闻师之名,徵召他入京,不肯受诏,潜入太和山登衡岳行头陀行。
  安国师于贞观年间到蕲州参谒五祖弘忍大师,悟明心法。后来隐居终南山,高宗诏他来京,不肯应诏,潜往嵩山少室,此次则天遣使往请,方肯应诏入京,则天拜为国师,后来辞归衡岳,中宗赐他靡衲僧衣。安国师于景龙三年三月三日,吩咐门人道:“我死之后,将我的尸首,放到树林内,待野火焚之。”就在三月八日,国师入灭,春秋一百廿八岁,门人遵嘱,果然有野火自焚,获得舍利八十多粒,内中有五粒大的舍利,送入宫中供养,后人称之为老安国师。
  大安禅师,降伏妖狐
  延载元年京中来了一个女人,自称为圣菩萨,具有他心通等神异所言皆应,轰动一时,则天召见与之相谈,所言皆验,因此留住宫内,当时有一位大安禅师来京,则天迎请入宫问道,并令那位自称是圣菩萨的女人出来相见,并为介绍经过,大安禅师问道:“闻汝善能观心,你能知我的心现在那里?”女人答道:“你的心现在塔头相轮的钤中。”稍停一会儿又问在那里?女人又答:“在兜率天弥勒宫中听法。”一会儿禅师再问在那里?女人答道:“在非非想天。”三次所言皆对,则天大悦,过了一会,大安禅师再问我的心此刻在那里?女人竟一无所知,答不出来,大安禅师大声斥道:“你还自称是圣菩萨,我心置阿罗汉地,你就不知道,若至菩萨地,诸佛地你何由能知?”该女辞屈惭惧,现出原形变作牝狐下阶而去。
  鬼神妖仙等都有他心通的小神通,所以处处都冒充佛菩萨之名,欺骗人民,接受善男信女们供养礼拜,如武则天这样有才智的人,尚且受其愚惑,信以为真,何况今之愚夫愚妇呢?
  如意二年绛州地方有二女童,依一尼师出家,尼师每天诵华严经,有一天诵经忽然坐亡,二女失怙,每天到她师父坟土上号哭,到了如意三年,坟土上忽生莲华五茎,地方官以此奏闻,则天敕检莲华根,其根出自亡尼的舌上,则天召二女进京,亲自为二女童落发为尼,敕住天女寺。
  下诏改正,僧道名次
  先是贞观年间,唐太宗因为尊李老君为他李家的祖宗,因此爱屋及乌的将道士女冠也提升在僧之前,因此在佛教中引起一场风波,后来奘法师取经回国,太宗皇帝对他特别尊敬,可惜时间没有几年太宗就崩驾了。在太宗晚年时,玄奘法师曾与他提起此事,太宗也承允改正名次,尚未实行,太宗崩驾、高宗显庆年间奘公有病,皇上派尚药奉御蒋孝章,与针医上官琮来为法师看病,奘法师因此陈述,“先朝以释氏的名位,在道流之下,先帝晚年许为改正,同时永徽初,又有命僧尼犯罪情难知者,同俗法治罪,玄奘恐怕,疾病萎顿,永隔天颜,所以在未死之前,作表附请内使,以闻天听。”当天高宗就派内使去答覆奘法师的请求道:“所陈二事,因为佛道的名位,是先朝处分,事须平章等议行,至于僧尼不应同俗治罪之事,我随时敕令实行,法师安心养病。”僧道名位之事,终高宗之朝,仍未改正过来。
  到了武则天的永昌二年七月间,下诏改正僧道名次,诏文中说:“释典与玄宗,理均迹异,拯人化俗,也是教别功齐,自今以后,如有法事聚集,僧道应该齐行并集,今后已往成为永式,僧尼仍诏在道士女冠的上首。”依据历史的悠久,教理的深远,列朝的前例,佛教皆应在道教之前,则天这样下诏改正,是最公平的处理。
  善纳忠言,大佛停建
  则天笃信佛法,对译经建寺,造像、弘法,都有贡献。他在长安元年,将要建造一尊很大很大的佛像,御史张延圭  上疏谏道:“佛以觉者为义,因心而成,不一定以诸相方见,经上也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真如之果,不是向外追求的,陛下信心皈依,发弘誓愿,壮其塔庙,广其尊容,已经普遍天下久矣。有为住相布施,非最上第一希有之法,经中曾普:《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其甚多,不如有人于此经中,受持四句偈等,为人演说,其福胜彼》那末陛下就是倾四海之财,竭万夫之力,穷山林之木以为塔寺,极冶之金以为尊像,劳则多矣,费则甚矣,其所获得的福报,尚不如禅方之一匹夫也。
  “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因为有为之法,不足为高,况且动工营建,大兴土木……那时州县徵输,星火逼迫,人民有的谋计无所,或者粥卖以充,结果是怨声载道,和气不洽,这那里佛陀所标喜舍之义,不憨愚蒙,而夺其产乎!况且边朔不宁,军装日急,天下虚竭,海内劳弊,关于兴座佛像之事,尚请陛下,慎之重之,若以时政而言,应先边境,蓄府库,养人力,若以佛教而论,则应敕危苦,灭诸相,崇无为,伏愿陛下,察臣之言,行佛之行,务以理为尚,无以人废言。”
  则天阅表后,不怒反喜,并在长生殿召见延圭御史,善嘉其言,赐以金帛。
  武则天很分别忠奸,在她身边那些得宠的小人,在外胡作非为。经常被狄仁杰等大臣们的痛打,他们被打后,回去向则天哭奏,她都是一笑置之,要他们以后在外小心,决不护短,难为大臣,有一二奸臣恶吏。都是蒙着她做害人的坏事,则天知道一定不容的。
  记得骆宾王作了一篇“为徐敬业讨武照檄”的文章,把武则天骂得狗血喷头,她看过那篇文章后说:“如此之才,不为我用,宰相之过也。”并没有杀骆宾王,这些地方她的容人之量,比那些昏君皇帝要好得多了。笔者并非为她说话,这也是持平之论,不知读者以为然否。
  (本文参考,传灯录、高僧传 、广异记、旧唐史、法茹珠林、释氏稽古略、佛祖历代通载等书)
  (9)、〖佛光王唐中宗〗
  佛光王剃度
  唐朝有一个皇帝,他出世刚满一个月,就举行了出家落发剃度的仪式;他是谁呢?就是佛光王唐中宗皇帝。先高宗在位时,他与玄奘法师的私谊很厚,则天皇后又是曾经出过家的人,当然对玄奘法师的才德更外钦佩了。有一天高宗皇帝在奘法师前,以开玩笑的口吻,指着则天皇后说:“皇后怀孕若生男子,听其出家,拜你为师。”类似两家通好,指腹为婚。当婴儿一出世,双方就为儿女订亲一样。
  永徽六年十一月间,天后难月,就命宫人在佛前上香,祈求平安,上香不久,就分娩了。唐中宗诞生时,神光满宫,自庭烛天,因此号名佛光王。高宗生了皇子,君无戏言,玄宗法师真的来向他要佛光王出家,并表请高宗实行诺言,让佛光王出家,绍隆三宝;可是真正向他要人出家时,他又舍不得了。故于十二月五日为佛光王度僧七人,代表佛光王出家,不过婴儿满月的那一天,仍请玄奘法师,为佛光王举行剃发皈依出家礼。
  因此佛教中有寄名出家沙弥者,在笔者家乡江苏地方就很多,父母恐怕幼儿多灾难,长不大,就把小儿送到佛寺内,拜一师父寄名出家,到了此子长大成人,要娶亲结婚前,一定要去寺内向师父赎身,举行一次还俗的仪式,寄名出家的假和尚,跪在佛前,由他的师父骂他一顿,说他如何不守佛家的清规,犯了不容出家的戒法,假意打他两下,逐出山门;这样寄名子才能够结婚。
  还有一种是用金钱买人替自己出家的有钱的人因病发愿,病愈后出家,可是病好后又舍不得出家,就拿钱买一个人,替他出家,这个人在寺内一切生活费用,都由还愿人负责。因此有些有钱有势的替身出家后,也就仗势欺人,连寺内住持僧对他也没有办法,因为他是某某大人的替身,例如小说上济颠僧就是秦丞相的替身,寄名出家,替身出家的先例,大约就是从佛光王开始吧?
  曹溪六祖,屡诏不起
  唐中宗名显高宗皇帝的七子,以太子接皇帝位,因为他从小就皈依三宝,寄名出家,因此对佛教的信仰始终不退,就是逊位在房州时,仍然不断持诵药师如来名号,并请义净法师,翻译药师经两卷,其他如实叉难陀,菩提流志,义净 法师等译经场所,中宗都曾参加协助。例如翻译八十华严的实叉难陀法师,景隆元年再奉诏来京时,中宗隆跸迎劳,备用两街法仪,以及旗幢鼓吹等执事来欢迎他。
  中宗对于有道高僧,都曾迎请到宫中供养,如慧安神秀二禅师他都以弟子之礼相待,尤其对六祖惠能大师的向慕,屡次派专使诏请不肯应召。
  中宗在神龙元年四月间,又特降御札,召请六祖,诏书中说:
  “朕延请安秀二师入宫供养,每于二师究其一乘法妙时,他们都推让的说:《南方的能禅师曾密受忍大师衣钵,可以就彼问道。》今特遣内侍薛简,驰召迎请,愿师慈念,速赴上京。”中宗虽然如此的诚心邀请,可是六祖仍然以有病,坚辞不去。
  薛简内侍无法达成任务,心中很难过,不得已求其次道:“弟子回朝,主上必问,愿大师指示心要,令得明道。”六祖开示道:“道无明暗。”薛简道:“明喻智惠,暗况烦恼,倘不以智惠照破烦恼,生死凭何出离?”六祖答道:“若以智慧照烦恼者,这是二乘小机。”简再问道:“何谓大乘见解。”六祖答道:“明与无明,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性相如如,名之为道。”
  薛简又问道:“大师说不生不灭,何弃外道?”六祖答道:“外道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无生。我说本自不生,今亦无灭,所以不同外道。汝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议,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住,妙用恒沙”。
  薛简内侍只有回京复旨,表奏与六祖相见会谈,以及大师开示法语的经过,中宗称赞不已,并遣使御赐六祖大师靡衲袈裟瓶钵,绢五百匹,并谕知天子向慕之忱。
  神僧万回,所言皆验
  召请神僧万回宫,赐号法云公圆通大士,住在集贤院内,并派两个宫女侍奉他,有一天万回忽然要吃他出生地,阌乡河的水,左右的人一时怆惶无法可得,万回说:“掘堂前地下有穴,你们掘地可以得水。”掘地果然得水,回师饮水后,就安然而逝,赐号国公,并图形于集贤院。
  万回出生在贞观六年的五月,他在幼小时,他的哥哥在数千里外当兵,他代他妈妈送东西给他哥哥,早去晚回,万里路程,一天往回,因号万回。高宗闻其名,诏他入宫,度他出家为僧,则天在位时,常常把他迎到宫内,赐其锦衣,派有宫人侍给。庄惠太子初生后,则天抱着给万回看,万回说:“这是西域的树精,养之宜兄弟。”安乐公主与韦后将要谋逆,万回路遇安乐公主时,待她走过后,望之唾口水道:“血腥不可近。”不久安乐公主事败,果然被杀,玄宗在青年时,曾私自拜见万回,请他看相,万回拊其背说道:“五十年的太平天子!”睿宗为相王时,每每将要出来时,万回就先告诉市人说:“天子来了。”一会儿相王出来了。他的神异类皆如此,万回不但屡现神异,并对佛法作有偈语道:
  明暗两忘开佛眼,不系一法出莲丛,
  真空不坏灵智性,妙用尝存无作功,
  圣智本来成佛道,寂光非照自圆融。
  僧伽大士,入宫供养
  景龙元年,中宗遣专使到泗洲将僧伽大师迎来宫中供养,有度惠、俨惠、岸木叉三人为大师侍者同来,中宗亲笔为大师所居住之寺题额曰“普光王”不久又迁住荐福寺,第二年京城大旱,有旨请僧伽大师祈雨,大师用瓶水向空中散洒,不久就看到浓云从大师住的地方涌出天空,骤然间大雨倾注而下。
  第二年僧伽大师圆寂,世寿八十岁,神采如生,皇上本想为大师在荐福寺,塑像建塔,当旨下不久,就有秽气满城,皇帝不得已,在大师前炷香充许他,仍然送他回泗洲,祝祷后马上就异香郁然。关于僧伽大师中宗曾经问法云公万回:“僧伽大师何如人?”万回答道:“观音菩萨化身。”
  大师是从西国来华,在唐高宗时,就到过长安洛阳各地行化后来常在吴楚之间,手执杨枝,混迹在僧侣之中,有人问他:“大师何姓?”他答:“我姓何。”再问他:“你是何国人?”他答道:“我是何国人。”有一次他在泗洲要建一寺,那是宿州居士贺跋氏施舍的房地,大师对人说:“其实这地方本来就是佛寺,诸位如不信,就请掘地看看。”掘地果然在地下得一石碑,碑上有香积寺,是齐朝时李龙建所创的寺,又在地下获一金佛像,大家说:“这是然灯如来。”大师说:“普光王也”因此就以普光王为寺之名称。
  智严出家,道岸入宫
  神龙二年八月试经度僧,诏天下童子,举行试经义,如考试经义通顺,就合格度之出家为僧,试经度僧,就是从此开始。
  沙门智严是于阗国王子,不过他从小就来唐为官,早年荣禄,到了中宗登位时,已经授为将军,封为郡公,可是他正在高官厚禄之时,忽然看破红尘,在景龙二年,请求舍家为寺,皇上允其所请,久又坚请家为僧,十二月廿四日,皇上诏旨中有“人之情也”莫不贪禄惜位,卿之愿也,“乃欲弃俗家”,而今只有满你所愿,成就高志了,不过出家后,仍然住在终南山至相寺,参加翻译经论。
  景龙元年,诏请道岸律师入宫,为妃主们传授三皈五戒,并留住禁中,有一天中宗到来,诸师们见到万岁驾临,大家都避席而起,独有道岸律师长揖而已,皇帝也不以为忤,反而高其德量,并图其形于林光宫,在图形上皇帝还亲笔题字赞道:
  “戒珠皎洁,惠光清净,身局五篇,心融八定。 学妙真宗,贯通实性,维持法务,纲纪得政。律藏冀兮传芳,像教因而光盛”。
  道岸律师能得大唐天子,图形题句,实为难得,难怪道律师门徒皆以此为荣。
  八月内高宗的旧宅同圣寺,有一颗柿树,在天授年中就枯死了,这时忽然重荣复活,中宗因此大赦天下,赐封百官爵禄,普度僧尼道士数万人出家。
  (本文参考释氏稽古略、佛祖历代通载、传灯录、释教录高僧传等书。)
  (10)、〖唐肃宗与佛教〗
  肃宗皇帝是唐玄宗的第三子,开元二十六年立为太子,安禄山造反,长安沦陷了,玄宗逃难到西川去,肃宗在灵武地方即位,改元至德,后来用郭子仪为帅,收拾残局,恢复失地。
  肃宗登位后,因国事多难,为求福佑,诏沙门一百多人,在行宫结道场,朝夕诵经祈祷,国泰民安。第二年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命李猪儿弑杀了安禄山自立为王,到了九月郭子仪大破安庆绪克复了京师,肃宗在那年十二月把玄宗从西川迎回京师,尊为太上皇。
  梦见沙门,诵宝胜如来
  肃皇帝登位后不久,有一天夜间梦见沙门身金色,诵念宝胜如来名号,第二天早朝时,将梦中所见之事,询问左右,有人奏道:“贺蓝山白草谷有一个新罗僧,名无漏者,常诵此佛名号,颇有神异”。皇帝随即下旨,派人去请无漏和尚,可是无漏和尚,固辞不赴。皇上再派郭子仪去请,无漏和尚,才不得已奉诏而来。肃宗见面大悦道:“真是梦中所见之僧也。”不久不空三藏法师也来行宫相见,肃宗一并将二师留下,请他们在此为国祈禳。
  后来新罗僧无漏在右阁门示寂时,他合掌凌空而立,双足离地有一尺多高,左右大臣以此奏闻皇上,肃宗惊异,亲自前往视看,无漏和尚有遗表请求归葬旧居之所,诏令护送旧居建塔,到了怀远县的下院,无漏就不肯走了,送者移举不动,就用香泥为塑金身,留在下院供养。
  肃宗在乾元元年大赦天下,并在宫中建立内道场,讲经、诵念、唱赞,天天勤修佛法,而且做得有声有色,当时的宰相张镐看皇帝像和尚一样,整天忙着讲诵佛经,就劝谏的说:“天子之福,要在养人,未闻区区佛事,能致太平,愿陛下以无为为心,不以小乘忧了圣虑。”可是肃宗没有接受他的劝说。不久又下令在五岳的地方,各建寺庙,先派高僧住持。如有白衣能诵经五百纸者,或者纳钱两百缗的都可以剃度出家,获得度牌。那一次天下纳钱得度的僧道者万人之多,这就是唐代买度牌出家的开始。
  不空神威,郡象跪伏
  不空三藏法师,在玄宗开元年间来我国弘扬密法,他是北天竺国的人,婆罗门的种族,幼失依怙,跟随他叔叔到东方各国来观光,十五岁时依金刚智法师学密法,蒙金刚智法师教授他的密法,从此出家,严守规戒,善解一切有法,深得密法的灵异。
  他在师子国从普贤阿 梨请求,为开十八会金刚灌顶,以及大悲胎藏建坛之法。有一次师子国王调象时,不慎群象一齐冲出象厩,不受约束,狂跑乱奔,无人敢挡。国王也慌得手忙脚乱,四边的人吓得纷纷逃避,只有不空大师,他不但不逃,而且在通衡要道的大路中,端身正坐。那些狂奔乱跑的大象奔到不空面前,见到大师的神威,全都顿然停止,跪伏不动,过了很久才慢慢起来走去。从此全国人民对不空大师,敬之如神。
  结坛诵咒,天兵解围
  不空三藏依金刚智法师在中国住了一时期,自金刚智入灭后,他在开元廿五年十二月率领弟子三十七人回返印度。历经诸国,求取得佛法经论与密典共五百多部,到天宝五年,再来中国弘法,天宝六年,奉诏入宫立坛为玄宗皇帝灌顶,皇上赐号名智藏国师。
  洛阳北邙山上出现一条巨蟒,见人即喷毒气,使人闻后立即中毒而死,人们无法除此害人的毒蟒,玄宗召请,不空三藏持咒,毒蟒立毙。
  天宝十二年西番,大石,康居三国的军队联合围困凉州,玄宗请求不空,祈请天兵救援,不空结坛诵念仁王密语,皇帝亲自在旁手执香炉,不一会见有一神介胃而来,皇帝看见神将现身,就问不空国师:“此是何神?”不空答道:“这是北方毗沙门天皇的长子,是我诵持密语遣令而来。”到了四月廿日,接到西凉的奏报说:“二月二十一日,在城东北三十里许的云雾之间,见有神兵长伟,城北的门楼上有光明天王,双目怒视着番邦的元帅,同时又有鼓角之声,凌云而至,西番各国的军队见到这些天兵天将,都吓得抱头弃甲逃去。”
  皇帝阅后大喜,因此下旨给天下诸道,在城楼上置天王像,后来城楼上有天王像者,此其之始也。
  肃宗依师,受灌顶法
  肃宗皇帝在乾元年中,诏请不空大师入内宫建道场护魔法,为肃宗皇帝受转轮王位,七宝灌顶法,上元元年的冬月不空大师表请入山,皇帝敕住终南山智矩寺修诸功德。代宗皇帝登位对不空更是恩渥弥厚,在永泰元年,诏请翻译密严仁王二经代宗御制序文,大历三月诏不空大师在兴善寺建坛,为近侍大臣。以及诸镇将帅们悉授灌顶大法,皇帝加封不空大师为广智三藏,大历六处,不空大师进上他所翻译的经典,共一百廿卷,七十七部,大历九年大师有病,上表辞帝,皇上派使慰问,御赐医药,加大师为开府仪同三司,封肃国公,食邑三千户,不空不肯接受官禄,可是固辞不已,自己慨然的叹道:“白月圆满,吾当去世,奈何临终之前更窃名位?”可见出家的大德,不论中外,都是淡泊名利的。大师果然在他所说的时日圆寂,皇上为之辍朝三日,敕旨功德使李元琮为智护丧事,一切用费,全由国家支付,火化时得舍利数百粒,以八十粒舍利送进宫中供养,其顶骨不坏,中间有舍利一颗,半隐半现,大师溢号为辩正广智三藏。
  诏天下建放生池八十一所
  肃宗在位做了一件前人未做的最大功德,那就是在乾元二年三月间,诏令天下诸州郡建立放生池,共建八十一所,大放生池,参预其事的有升州刺吏颜真卿居士,他在那年十月撰了一篇大唐天下放生池碑铭,他在碑铭前序言中大意说:“皇唐七叶,我乾元大圣,先天文武孝感皇帝陛下……推诚而万邦胥悦,克已而天下归仁,恩信俟于四时,英威达于八表,功 格天地,孝感通神明……所以能摧元恶如拉朽,举两京若拾遗……拯已堕之皇纲,据再安之宗社……天子至孝,问安侍膳,不改家人之礼……生人以来,未有如我皇帝者也。……皇帝而独慈爱万类,忧勤四生,于乾元二年三月,诏令左骁卫右郎将史元琮,中使张迁玉,从山南、剑南,黔中、荆南,岑南、浙西、诸道,以及升州之江宁、泰淮太平桥,临江帝郭,上下五里,各置放生池,共有八十一所,此正以宣皇明而广慈爱也。所以易经上说:“信及豚鱼”。书经上也说:“洎鸟兽鱼龟咸若。”古之聪明睿智神武之君而不杀生者,非当今陛下而谁?从前殷朝的汤王克仁,犹存一面之纲,汉武帝垂惠,绕致衔珠之答,虽有流水救涸,宝胜利名等,慈心救命之举,那不过止于当时,而不能持之永久,岂有今之,动者,植者,水居,陆居,各得其所,举天下以为池,磬域中而蒙福,乘陀罗尼加持之力,竭烦恼海生死之津,这种伟大慈爱众生之事,揆之前古,恐相似仿佛者尚未有也,微臣职忝方面,生逢盛美,受恩寐深,无以上报,所以述天下放生池碑铭一章,虽然不能表明圣明万分之一,是臣之精恳也,”我们读了颜真卿居士这一篇序言,就知道唐肃宗皇帝,不但是仁慈之主,而且是大孝明。
  后来玄宗太上皇七十八岁崩驾时,至孝的肃宗皇帝哀感号恸,因此致疾,相距只有四十天,自己也崩驾了,享年五十四岁,在位七年。
  (11)、〖玄宗皇帝与一行和尚〗
  唐朝,玄宗皇帝,初登帝位的十余年中,任用姚崇、宋景为相,国家大治。那时侯佛教中出了位有名的大圣人--行禅师,玄宗皇帝不但对他敬崇备至,而且礼为国师(见佛祖统纪)。在中国民间,普遍的遵行着一个夏历,此历由于合乎农民一年四秀的农作,所以又叫“农历”。很多人知道夏历源于夏朝,但是,经过详细的序订,正确的修改,而是出自一位佛教伟大的圣者--行禅师之手,这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一行出身,惊人记忆
  一行禅师是巨鹿(今顺德冀州)人,俗姓张,名遂则,盛唐初叶剡国公张公谨之后裔,幼年聪敏老诚。读书过目不忘,依止普寂禅师为师,曾于大法会中,将卢鸿居士为法会所撰的一干言序文,略读一遍,即朗朗述出,不漏一字,卢鸿惊为神人,赞佩不已,玄宗皇帝闻名,召入宫内,问他有何才能?他说:“只一点点记忆力而已。”玄宗随手拿出一本名册给他看,他略一翻阅,便合上本子,按序呼名而出,不少一人,不错一字。玄宗听了,佩服至极,不觉走下龙床,向他施礼,合十兼弯腰,并赞叹道:“禅师真是一位大圣人啊!”
  行脚参学 专精算数
  普寂禅师为了使一行增广见识,鼓励他去游方。他曾到当阳都,跟真纂律师学习古易,把阴阳经纬研究得非常透彻。从此,他对算学发生极大的兴趣,凡闻有知名算学家,他都前往求才教,可是,往往跑了几百里的路,所寻访到的名算学家,造就还不及他自己所学的程度。
  一日,他到了天台山的国清寺,见寺傍另有一个小院,小院门前古松耸立,溪流横前,景致优美,不觉走到门前,探首朝内望望,闻到里面有很熟练的打算盘声音,他正侧耳听时,忽闻里面有人讲话说:“今有弟子从远处来,我算着已倒门外了,怎么还没有进来呢?即时又听到算盘子“簌”的一声,里面又讲话了:“门前的溪水如果倒流,我的弟子就进来了”一行在外听得清楚,看看溪水果然倒流起来,于是便走了进来。”一进门即向那位僧人伏倒在地,口称:弟子一行顶礼!”那位僧人立刻扶他起来,略述因缘后,即把所有算法都教授予他。一行学成后,叩别恩师出门,倒流的溪水,这时才恢复了顺流的方向。
  修正历书 道士赞叹
  那时有一位很有名气的道士名叫邢和璞者,曾拜会过一行禅师,然后见其好友房 及尹音道:“一行禅师真是个大圣人啊!”邢和璞又说:“在汉时侯,有位名叫洛下闳者,曾造过历书。洛说:”八百年内,必有一日差错,但是到那时侯,必定会有圣人出世修正。”算算期限,今年已满,而一行禅师的大衍历已经造了出来。由此而论:“一行禅师岂不正是洛下闳预言之圣人吗?”
  一行律师的大衍历有五十二卷之多,已经编入唐书历律志,成为一字不容更改的圣典。
  大衍历书,农民南针
  说到一行禅师的日历,四时行序,是最正确不过的,在以农为本的中国来说,无异是一部农民的下田工作指南,就以我们日常所闻的那些词句来说:“如立春、芒种、清明、夏至、小署、大暑、立秋、冬至……等,顾名思义,使知道应该随节令做些什么事情了,所以中国民间,虽不认字的村夫,都会随着农历指引而耕种收获。现在,联合国正打算改用日历,真希望我们这部历史悠久而又最实用的夏历能够当选。虽然,现在科学发达了,部分人力胜了天,但六十甲子的循环定律,仍有其神奇的效验与吻合,如果我们拿这部历考做为借鉴,防患于未然,也许有些灾荒可以避免,甚至可以减少最低的损失。
  幻小受惠,知恩报恩
  一行幼年时候,由于家贫,时常受惠于隔邻一位王姥姥。及一行闻名于世为玄宗皇帝所钦重,时王姥姥的儿子因牵连一椿死案被死了判,王姥姥知道一行在朝为皇帝之师,便跑来京城求救,向一行哀求,期望皇帝能赦免儿子的死命。一行闻听到有些为难;不设法吧,于“情”则说不过去,想法营救吧,又与“法”上难打交道。因对王姥姥说:“过去我受了你许多恩惠,应该报答的,你要什么东西都可以,独这件事不好说。”王姥姥发急的说:
  “我什么东西都不要,只要我的儿子,如果你不能救他,我先死了这条老命吧!”一行禅师马上安慰她:“诸你不要动怒,我想办法营救你的儿子就是了。”
  移星易斗,旋乾转坤
  一行好言安慰的送走了王姥姥后,细心的占算了一下,然后,他叫两个仆役模样的人来对他们说:“我交给你们两条布袋,明天中午时分,请你们到某街去等候,如果看到有一只母猪带领七只小猪从那里经过时,将母猪赶跑,把小猪全部捉回来,不能少掉一只。
  次日,两个仆役果然把那七只小猪都捉了来。一行禅师早已备好一只大瓮,把它们一一放进瓮中后,放上盖子,然后又念了几遍密咒。究竟他在做什么,相信谁也不会懂的。  又是一个次日,玄宗皇帝忽然下旨,召请一行上殿,有事议论,一行心里明白进了宫,玄宗问道:“太史奏说昨夜北斗七星完全不见了,失踪得奇怪,禅师看看是为了什么呢?”
  一行说:“以前后魏时,曾失掉过荧惑星,与后魏不利:如今帝车星也不见了,恐有不侧的天灾降临。我看最好是大赦天下,慈济万民,以盛德的感召,也许能回转天意,转危为安。”
  唐玄宗闻听一行禅师所说,立刻下令大赦天下,开释囚犯,赈济贫民,救度苦危……当晚,北半星出现一颗以后每晚出现一颗。经七日,一行才把七只小猪放完,北斗七星也全部出现。玄宗皇帝君臣人等,每晚着北斗星辽望,议论、欢喜,竟不知道是一行在幕后做的好事呢!
  心领神悟,祈雨需龙
  一行曾去道士尹崇那里借太玄经来看。数天后,便把书送还了,欲再借别的书看。尹崇说:“此书深邃莫测,我们研究了十多年尚未弄明白,你怎么才看了几天就送回来呢?还是多看看的好。”一行笑对他们道:“我已经深究其义蕴了。”因出其所撰的大衍玄图及义决给尹崇看;尹崇看了佩服极到极点,逢友便说:“一行如后生颜回一般!”其实,说他是孔子也未必就对,何况说颜回呢!
  开元年间,天气亢旱,大地龟裂。玄宗请一行禅师祈雨。他说需要一件像龙的东西才可求雨。帝派人到内库中去找,示未找到,一行便指着一座古铜镜上的铜鼻说:“这条就是真龙了。”于是。他把铜鼻取下放于坛场上,依法修持,不到一日之间,大雨倾盆而至,旱象解除。
  帝问运数,寓言昭彰
  一日,玄宗于大明宫问一行禅师,关于社稷运数,一行顾左右而言他。玄宗问了数次,一行才说:“銮舆有万里之行,社稷终吉。”玄宗当时不解其意,而错会为吉语,所以非常高兴。一行又送与玄宗一个小盒说:“紧急时开看。”玄宗接过来摇一摇,里面似有一物,但不知是什么东西。回去终不能释然,便私自打开来看,盒中只有“当归”一小片,玄宗亦不知是什么意思。后来安禄山造反,玄宗仓皇逃入四川,銮驾经过万里桥时,玄宗皇帝才忽然忆及一行之言,及赠当归之意。当归;及四川出产,如今回到了故乡,岂不是“当归”之意,又照一行的话推算,唐朝末年的皇帝是昭宗,昭宗曾封过吉王,这不是“终吉”的预言吗!
  坐脱而去,备极哀荣
  开元十五年九月,一行卧病化严寺,玄宗夜梦禅师有疾,派人往视果然。于是诏请京城大德,为一行设坛消灾,不久病就好了。到了十月八日,一行随玄宗往新丰,忽以香汤沐浴,换上干净衣服,往禅床上一坐,便圆寂了,享寿四十五岁。
  玄宗闻听一行去世的消息,哭哀过度,辍朝三日,并下旨停龛三七,让国人瞻礼追悼。在此三七日中,一行禅师容貌如生,须发日长。玄宗亲制碑书于石,出库银五十万,为一行建塔及塑制铜像,谥号大惠禅师。
  天文仪器,合乎科学
  最后,把一行禅师所创制的天文仪器作一简介:
  其仪假设宇宙为一圆相,具列星宿于赤道,黄道之间,上刻度数,注水激轮,使其自转,一日运行一周。外有二轮,代表日月,也使运转:日西行一度,月行三十度,以十九分度之二十九转为一循环。若日或月运行至一直线,则成日月之融。
  另设木柜为地平,把仪器半悬其下,晦明朔望迟速皆有准矩。还造两个木人在地平间;其一前柜鼓以候刻,到了一刻则击鼓,另一木人前置钟以候辰,到了一辰则掸钟。此二木人皆在地中略施轮轴,关锁交错相持,在当时来说,真可谓空前神技矣;以现在来言,亦是一位了不起的天文科学家,有不少地方是相吻合的。
  宋朝的欧阳修,是一个与佛教作对的有名人物,在他修删唐史时,凡是有关佛教的好事,都被他删除了,但是,独对一行的人衍历,特别尊重而予以保留,并赞扬的说:“自太初至麟德历,凡二十三家,与天虽近而未详,至一行则详且密矣。其倚数立法,固无以易也,后世有虽作者,皆依彷而已!”
  与佛教作对的人都称赞一行禅师之伟大,遑论他人哉。
  (12)、〖一度为僧的唐宣宗〗
  和尚还俗做皇帝的朱洪武;皇帝出家做和尚的建文帝;这是人所周知的事。唐朝还有一位和尚还俗做皇帝的人,知道的人并不多,那就是唐宣宗皇帝,他也曾经一度出家多处。现在就将宣宗出家的经过细述如后:
  宣宗未出家时
  宣宗名忱,始封光王;宪宗皇帝的第十三子。穆宗异母弟,宣宗后从小就有贤名,穆宗曾有传位光王之意,光王不肯,传位长子敬宗,可是敬宗年青好玩,游戏无度,狎匿群小,在位没有两年,十八岁时就被克明所弑。大臣裴度迎江王太弟文宗接位,文宗是穆宗的次子,在位十二年,本来立敬宗子陈王成美为皇太子,文宗崩时,中尉仇士良等矫诏废太子立颖王,皇太弟为武宗,穆宗第五子,在位六年。武宗不但毁灭佛教,而且无道好杀。他曾暗中将皇叔光王捶沉宫厕,被宦者仇公武暗中偷偷从厕中救出,放他逃生,恐怕武帝追查,就剃发染衣,出家为僧,那时武帝尚未毁坏佛教。
  行脚僧赴会应供
  齐安法师是位有道高僧,他住持浙江萧山寺时,有一次举行大的法会,各方行脚僧都来参加此一胜会。那时宣宗隐身僧侣中,混在行脚僧内,也来参加此一法会,安法师预知未来的宣宗皇帝要来赴会,前一天就招呼寺内住众说:“明天当有异人到此,禁止杂言和滋事,恐累及佛法。”
  第二天有行脚僧多人,前来参礼。安法师特别注意他们的言行,在僧众之中,已经看出一位满面贵气,与众不同的出家人,那一定是未来的王者。于是法师命维那师设一高位,请他来坐,对他优礼有加,与其谈话后说:“贫道为海众围绕,患斋不供,就上座边、求一供疏。”宣宗为之操翰抒辞,安师阅后,颇为惊悚,等赴斋供的僧人吃饮离去后,安师特设丰席款待,并开门见山的对宣帝说:“时已至矣,大王无滞泥蟠”更以弘扬佛法,绍隆三宝之事相嘱托而后去。
  后来宣帝极位后,想迎接安师来京供养,闻安师已圆寂,怆悼不已,并作诗追悼,敕封大师谥号悟空。
  宣宗在位,大兴佛法
  武宗来僧时,宣帝已返俗任江陵少尹。会昌六年,武宗吃方士金丹疽发背,十多天不能说话,备受痛苦而死,王皇太叔即位柩前,宣帝多年流落江湖,隐身僧侣,游化民间,备知稼穑,勤于庶政。宣宗登位后,不但大兴佛法,特下诏天下凡被武宗会昌五年所毁坏的佛寺,诸宿旧僧,仍旧修建住持。并又诏修天下祖塔未经赐号谥者,报闻太常,考行颁赐。
  宣宗在位十三年,五十岁驾崩,帝性明睿,用法无私,恭谨节俭,惠民爱物,从谏如流,天下称为小太宗,资治通鉴上说:“宣帝少历艰难,长年践祚,人之情伪,靡不周知,尽心民事,精勤治道,赏简而当,罚严而必,故方内乐业,殊仰顺轨,求之汉世,其孝宣之流亚欤!”
  在旧唐史上对宣宗的评语更好,可是著新唐史的欧阳修,他同情毁坏佛教的武宗,而对曾经出家大兴佛法的宣宗,在他新唐书中的评语是:“以察为明,无仁恩之意……”以私心已来事更换旧史,颠倒黑白,真是罪过,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矣(本文参考高僧传、释氏稽古略、佛祖历代总载、资治通鉴)
  (13)、〖沙弥朱元璋〗
  皇觉寺的沙弥朱元璋
  在佛教的出家人中,有多少是皇帝出家做和尚的,也有多少是和尚还俗去做皇帝的。我们教主释迦世尊就是一位继承王位的皇太子,不顾做皇帝而出家当和尚的开山祖师,在佛经中记载,印度就有很多皇帝不做,出家当和尚的君主。
  在我们中国也有不少的例子,人所周知的明太祖,朱元璋,他就是皇觉寺的小沙弥,由做和尚而后当皇帝的一个。
  明太祖的出身
  据释氏稽古略上记载,大意是:“明太祖,祖籍江南句容,祖父渡淮,父亲迁居太平,生养他们兄弟四人,他是排行第三。他的母亲陈太后,夜梦神人,朱衣象笏,彼时光明照室,神人取出药丸一颗,送她吃下,太后顿觉异香袭体,因此怀孕。当他诞生时,房中满布异香,红光凝结不散,时间是元朝大历元年九月十八日。他的父亲去河边取水回来洗儿,忽见有一块红罗,从上边漂流过来,就取回来为儿裹身。”从此家中常有光明,可是小儿出身多日不肯吃乳,在求医途中,遇一僧人对他说:“不须找医,今夜子时,自然会吃的”说后忽然不见,夜半子时,果然小儿开始吮乳。
  太祖小时多病,他的父亲要送他出家,其母陈太后不肯,到了十七岁那年,他的父母和三个兄弟都不幸相继去世,他变得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穷苦不能自立,后来尊其父志,到皇觉寺出有为沙弥。
  洪武扫地,各登原位
  传说朱洪武从小读书的时候,书馆设在寺院罗汉堂内,一天老师出门时,招呼元璋,把书房全部打扫干净,有一点扫不干净,就要打手心。先生走了之后,他就开始打扫清洁,堂内供有十八罗汉,以及大小不等的泥菩萨像很多,他嫌他们碍手碍脚的不好扫,扫不清洁又怕老师回打手心,于是就对罗汉们说:“你们都跑到外边去吧!让我好扫地!”那知这一说,那些泥塑的罗汉像,一个一个的都自动跑到门外站着让他扫地。他把地扫好后,却忘记叫他们回来。中午老师回来,看见大小塑像站在门外,就骂朱洪武为什么把菩萨像都搬到门外去?经老师一骂,他才记起没有叫他们回来,他对老师说:“不是我搬出去的,是他们自己走出去的,我去叫他们回来好了。”他跑到门外对着罗汉说:“你们都回去各登原位”。泥像一个一个的又跑回去各归本位。
  专制时代皇帝据说都是,“金口玉言”的他既是未来的皇帝,所以有此传说。
  群儿呼迎圣驾
  朱元璋出家后,不久又离开皇觉寺外游。有一次在路途中生病,有两个紫衣人朝夕协助他的寝食,一直侍奉他病愈而去。他在麻湖有一天夜间,听到群儿高呼迎圣驾,他出来喝 叱时又不见了。在外流浪了几年,又到皇觉寺过他的青磬红 的生活。
  当他廿五岁的那一年,年荒兵乱到处都是乱兵和土匪。乱兵不久就要打来了,使他不能安于青磬红 的生活,就在伽蓝神前问 ,决定他的去留,他祝告说:“请护法神指点他的去路,如应避难离寺请赐吉阳,如仍守旧不走,请现吉阴。”放下是一阴一阳,于是更祝道:“出居都不可,要我起义吗?”居然发的正,再祝道:“真要我起义请再发一次正 ;” 竟跃立到香炉之上,因此就投到郭子兴部下起义,脱去袈裟著上战袍,开始他打天下的生活了。
  口气不凡 以见其志
  太祖微时,流落江湖,有时餐风饮露,真是“上无片瓦遮身体,下无寸土立足基,”晚上露宿在荒郊野外,连盖的棉被都没有,他虽然穷途末路,可是他心胸仍然不凡,说话的口气大得吓人,有一次他做了一首诗说:
  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深不敢长伸腿,恐把山河一脚穿。
  我们看他这首诗的口气之大,非君临天下的王者,决不能说出这种诗句来的。
  不怕死的和尚
  朱元璋继承了郭子兴的霸业,把那些据地称雄为帝为王的如陈文谅、张士诚、徐寿辉、明玉珍、韩林儿等,都一一消灭了,其势之雄,不可一世。
  有一次渡江时,有人对他说:“欲定天下,金碧峰和尚,不可不见。”太祖到宣州,去看碧峰禅师,只见他跏趺危坐,不理不采,太祖见这和尚怎末如此无理,于是很生气的怒叱了一声,碧峰禅师也叱声以对,明太祖就手握宝剑,怒容满面的喝道:“你曾见过杀人的将军么?”碧峰禅师也大声地喝道:“你曾会见过不怕死的和尚么?”太祖看这和尚如此威武不屈,赶快释剑,以礼相见。碧峰禅师答礼后,徐徐的说了一句:“建康有地可王。”后来明太祖统一天下,建都南京,就是受了碧峰禅师的暗示。
  碧峰禅师明知他是杀人的魔王,未来的帝王,对他仍不假辞色,可见禅师的定功是如何的高深了!
  游寺宇壁上题诗
  传说朱元璋做大将军时,曾到某寺风去参观,寺内知客僧,不知他是什么人,招待之余,就不时的请问他的姓名,他就在寺内壁上题了四诗道:
  腰间宝剑血尚新,  杀尽江南百万兵。
  寺僧不识英雄汉,  只顾咻咻问姓名。
  他走了以后,知客僧报告住持和尚,和尚出来一看,就叫人用水洗去,寺内人议论纷纷,恐怕他再回来看不到诗要杀人的,这位住持僧也是一个不怕死的和尚,他说:“你们洗去,他来有我负责,寺中怎可以有此血腥味的文字题在壁上”后来太祖在南京登位后,有一天想起在某寺壁上题诗之事,就派人去看他御笔题的诗,是否还在某寺壁上,差臣去没有,查问是寺内住持和尚命人洗去的,于是乎就将住持僧带京看了交旨,明太祖闻奏大怒问住持僧为什么将我御笔题诗洗去。那伴住持僧不慌不忙的说了四句道:
  圣止题诗不敢留,  留下恐怕鬼神愁。
  曾将净水轻轻洗,  尚有红光射斗牛。
  明太祖见住持僧最后一“尚有红光射斗牛”恭维的话他很高兴,不但没有杀他,而且加以恩赐奉旨回本住持呢!
  (14)、〖建文帝的出家〗
  建文帝是明太祖的嫡孙,懿文太子的长子,封皇太孙名朱允敉,生时,头顶骨颇偏太祖抚摸后道:“这是半边月儿。”知其将来为帝不能圆满。
  允敉读书很聪明,且慈慧和善,太祖甚为喜爱,有一天,太祖命太孙允敉咏新月诗,允敉受命咏诗云:
  谁将玉指甲,  掏破碧天痕;
  影落江湖中,  蛟龙不敢吞。
  太祖读诗不悦,因为这种影落江湖的字句,皆非吉祥之兆。
  天性至孝,口吮父疮
  文帝天性纯孝,喜好诗文古典文章,他父亲懿文太子患了病痈,那时他只是十岁的幼儿,待父孝顺,弃于常儿,每天含汨抚摩书夜,不肯暂离,用亲口吮其父疮痈,及到懿文薨后,文帝哭得死去活来,水浆不入口者五天。
  太祖病重时,性情非常暴怒,大臣们屡遭杀戮,太孙入宫侍奉,事必躬承,服药亲自尝过以进,唾壶溺器之属,靡不手提以献,而愉色婉,容谒然可掬,太祖怒气渐平,多所全宥。
  每当深更半夜,侍卫酣睡之时,太祖呼无不应,应无不起。多日来,日夜不眠不休的侍候。太祖末病时,太孙身体很健,但因日夜侍奉祖病,已经哀毁骨立。群臣们见他毁瘠 之容,深墨之色,都一致举手加额的说:“天子纯孝,有至德焉!”
  逃出宫门,剃发为僧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大渐时,他预知太孙不能善终,就授给建文一个小箧子,封锁甚密,要他到了急难之时再开看。文帝二十二岁登位,在位四年,他的四皇叔燕王朱隶,在北京起兵,夺其帝位,在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打破金川门,文帝纵火焚宫,皇后马氏,赴灭而死,在急迫无计时,程济启开太祖遗箧来看时,见有牒度、剃刀、袈裟、僧服等,度牒上法名都填好名杨应能,另有白金十锭。因此文帝就剃发换上袈裟,从小门出去,余者都从水池中逃出,文帝逃出后,见此装束,叹曰:“数也。”有监察御史,荣贤二人,一同祝发一名应文,一名应贤,随着文帝出家为僧,云游四方。
  他们从湖南、四川而云南,复入广西到横州南门寿佛寺,在那里住了十五年之久。每次升座说法,归者甚众,所到之处。法缘殊盛。后来又复至南宁住在一箫寺,追随闻法亲近的人很多。大家都知道他是道高德重的应能法师,而不知他就是数十年前的建文皇帝。
  怀 念 往 昔
  应能虽然出家做了讲经法师,可是他还是不能忘记他过去的往事,尤其在他最初出家的几年内,在山中诵经时,常常想起他做皇帝百官朝见,高呼万岁的威风。他曾作了一首诗道:
  阅罢楞严磬懒敲,  笑看黄屋寄团瓤;
  南来瘴岭千层迥,  北望天门万里遥。
  款段久忘飞凤辇,  袈裟新换哀龙袍;
  百官此日知何处,  惟有群鸟早晚朝。
  年老思乡,落叶归根
  应能到了晚年,他很想念,有一次在恩州,立于当道的路中,正逢知州出衙,从此经过,从者见老和尚当路而立,乃大声呵斥,并把他拉去见知州大人。应能道:“我是建文皇帝,自滇历闽来到这里,我今老矣,欲送骇骨,归葬故乡。”知州岑瑛闻之大骸,马上告知巡按御史,奏闻朝庭,皇上奉他号为“老佛”,命驿官送回京师,在归途中他又做了一首诗道:
  流落江湖四十秋,  归来不觉雪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  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影暗,  昭阳殿里雨声愁!
  新蒲细柳年年绿,  野老吞声哭未休。
  到了京师,朝庭也不知他是真是假,有老太监吴亮,过去曾经侍奉过文帝,使他来认辩,应能一见太监即呼道:“你是吴亮耶?”答道:“我不是!”应能又道:我过去在御便殿,曾有一次,我有一片肉弃地,你伏在地上,舌食之,你难道忘记此事?”因此老太监伏地大恸,请入西宫内供养。
  (本文参考高僧传、释氏稽古略、与蔡东藩所著历史小说)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