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巴利学研究纪要:1995-2001(2)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蔡奇林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5 他总共用了6个写本(锡兰(字体)本、泰北本、缅甸本各二),4个刊本(锡兰、泰国、缅甸本各一,加上Feer的旧本),以及2个注释书的本子(一个泰北写本,一个PTS刊本)。
6 就是《犍陀罗语法句经》(Gandhari Dhammapada)和梵语记录的《优陀那集》(或优陀那品,Udanavarga)。
7 M. E. Lilley (ed.), The Apadana, vol. I, 1925; vol. II, 1927; reprinted as one, Oxford, PTS 2000.
8 据该会Dr. William Pruitt告诉笔者,目前Dr. Sally Mellick Cutler正从事新版Theiri-Apadana (《比丘尼譬喻》)的校订及翻译,近期可望出版。这是Apadana (《譬喻经》)四个部分之一。并且Cutler也将进行Apadana其它部分的新校,但不知何时能够完成。
9 William Pruitt (ed.), Therigatha Commentary, Oxford, PTS 1997. 即Parama- tthadipani VI (《胜义灯六》),是护法(Dhammapala)之作,他可能是六世纪中期的人。又,Pruitt这个校订本是以缅甸第六结集版为底本,另参考锡兰本,此外还参考许多《譬喻经》(Apadana)的本子,因为这部注释书有不少偈颂引自《譬喻经》。
10 P. Pecenko (ed.), Avguttara-nikaya Subcommentary, vol. I, Oxford, PTS 1996; vol. II, PTS 1997 (1998); vol. III, PTS 1999. 即 Saratthamabjusa (《心义宝函》或译《真实义筐》),成于锡兰,12世纪舍利弗(Sariputta)的作品。
11 Hermann Oldenberg (ed. and tr. 1879), Dipa-vamsa, Oxford, PTS 2000. 此书目前另有印度版,是新德里Asian Educational Services 1992年出版的。
12 S.A. Strong (ed. 1891), Mahabodhivamsa, Oxford, PTS 2000. 此书又名Bodhivamsa,主要是散文。从燃灯佛(Dipavkara)授记说起,到乔达摩(Gotama)于菩提树(Mahabodhi)下成等正觉,以至三次结集、摩哂陀(Mahinda)长老将佛教传入锡兰,而到菩提树分支远涉重洋根植兰卡的事迹。可能是10世纪末优波帝须(Upatissa)的作品。
13 James Gray (ed. and tr. 1892), Buddhaghosuppatti, Oxford, PTS 2001. 此书一般认为是缅甸大吉祥(Mahamavgala)所作,他大概是14世纪人。
14 Helmer Smith (ed. 1928-66), Saddaniti, Oxford, PTS 2001. 原本五册,PTS此版印成三册。此书是现存最巨大的巴利语语法,缅甸大文法家胜种(Aggavamsa)公元1154年的作品。
15 P.S. Jaini (ed.), Subodhalavkara (Porana-tika, Abhinava-tika), Oxford, PTS 2000. 这是一部讨论诗学与修辞学的作品,12世纪后期僧护(Savgharakkhita)长老写于锡兰。
16 K.R. Norman (tr.), The Word of the Doctrine, Oxford, PTS 1997; PTS 2000 (with corrections). 此书2000年出了「正误版」,订正1997年初印版的错误。PTS目前许多书籍都在文字处理机上编辑,因此这种「正误版」便直接改正内文错误,而不是附加刊误表。又,PTS版《法句经》旧译是1931年Mrs C.A.F. Rhys Davids 之作,收在Minor Anthologies, vol. I.
17 O. von Hinüber & K.R. Norman (eds), Dhammapada, Oxford, PTS 1994; PTS 1995 (with corrections) . 又,PTS版《法句经》旧校本是1914年 Ven. Suriyagoda Sumangala所作,目前已不再版。
18 包括《犍陀罗语法句经》(Gandhari Dhammapada),以及佛教混合梵语记录的《巴特那法句经》(Patna Dhammapada)和梵语记录的《优陀那集》(Udana- varga)。按,《巴特那法句经》的语言与巴利语较接近,也有人(如Perter Skilling)称之佛教俗语(Buddhist Prakrit)或佛教中古印度语(Buddhist Middle Indic)。
19 K.R. Norman (tr.), Elders' Verses I, London, PTS 1969.
20 K.R. Norman (tr.), Poems of Early Buddhist Monks, Oxford, PTS 1997.
21 K.R. Norman (tr.), The Group of Discourses, Volume II, Oxford, PTS 1992; Reprinted PTS 1995. 此书第一册(The Group of Discourses, Volume I)出版于1984年,只有经文翻译。原计划第二册为「附注」(Notes)。但8年后(1992年)出版第二册时,经文翻译又有了订正。因此第二册便包括第一册经文翻译的修订版、以及附注,是有经有注的完整版。(1995年只是重印,未修订)
22 K.R. Norman (tr.), The Group of Discourses, Oxford, PTS 2001 (2nd ed. with corrections). 参上注,既然第二册内容已经涵盖第一册,因此PTS便趁此回修订改版的机会将之正名,拿掉一、二册的区分。
23 W. Pruitt (ed.) & K.R. Norman (tr.), The Patimokkha , Oxford, PTS 2001.
24 P. Masefield, The Udana, Oxford, PTS 1994; P. Masefield, Udana Commentary, vol. I, Oxford, PTS 1994; vol. II, Oxford, PTS 1995.
25 P. Masefield, The Itivuttaka, Oxford, PTS 2000. 又,PTS《如是语经》的旧译是:F. L. Woodward (tr.), As It Was Said, 1935.
26 《如是语经》的英译,之前至少已有3个译本:一是J.H. Moore (tr.), Sayings of the Buddha, New York, 1908;二是上注1935年Woodward的旧译;三是J. D. Ireland (tr.), The Itivuttaka : The Buddha's Sayings, Kandy, BPS 1991. 但这些译本都不是严格根据注释书的意见而作。反之,Masefield因为计划将经文与注释书的翻译一起出版,因此译文便谨守注释书的看法。但由于目前这部注释还有一些难题需要处理,所以先出版经文部分。
27 此外,译者在书末还举列了此经当中PED与CPD未收的语词、以及他认为此二辞典释义不确的语词,这就很方便未来辞典的修订或重编。
28 W. Pruitt (tr.), The Commentary on the Verses of the Theris, Oxford, PTS 1998.
29 K.R. Norman (tr.), Elders' Verses II, London, PTS 1971.
30 Maurice Walshe (tr.), Thus Have I Heard : The Long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London, Wisdom Publications 1987. 此版为平装本。1995年Wisdom又出了此书的精装本,1996年斯里兰卡BPS(参看2.3节)也出了亚洲版。
31 Dialogues of the Buddha, vol. I, tr. T.W. Rhys Davids, PTS 1899; vol. II, tr. T.W. & Mrs C.A.F. Rhys Davids, PTS 1910; vol. III, tr. Mrs C.A.F. Rhys Davids, PTS 1921.
32 Bhikkhu Banamoli (tr.), Bhikkhu Bodhi (ed. & rev.), The Middle Length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Boston, Wisdom Publications 1995. 同年BPS也出了亚洲版。
33 Bhikkhu Banamoli (tr.), A Treasury of the Buddha's Words, Bangkok, Maha- makutarajavidyalaya, 1980.
34 包括Banamoli原来主要根据的PTS本,有问题的地方再参考缅甸版(第六结集版)及锡兰版(Buddha Jayanti edition)。
35 L.S. Cousins曾质疑:能否将这个译本称作「新译」而将I.B. Horner早先出版的译本(Middle Length Sayings, London, PTS 1954-59)称为「旧译」?(见Cousins对此书的书评:Journal of Buddhist Ethics, vol. 4, 1997)因为诚如上来所说,这个本子虽然迟至1995年才出版,但它真正翻译的时间(1953-56)其实与Horner的译本大致相仿。不过若从Bodhi后来又参考了Horner的译本,并对Banamoli的初稿进行后续大量的「加工改造」来看,称之「新译」似乎也未尝不可。
36 Bhikkhu Bodhi (tr.), The Connected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Boston, Wisdom Publications 2000.
37 The Book of the Kindred Sayings, vol. I (1917), vol. II (1922), tr. Mrs C.A.F. Rhys Davids; vol. III (1925), vol. IV (1927), vol. V (1930), tr. F.L. Woodward, London, PTS.
38 随着巴利语言学、文献学、教义学的进展,旧译不只文体过时,更重要的是不能反映今天的研究成果。因此早在1980年代初期,Bhikkhu Khantipalo 便请求Bodhi从事新译;之后在1985年,Richard Gombrich (PTS现任会长)又鼓励Bodhi担负此一工作,以便新成果可以取代PTS早年的译本。于是Bodhi在前述《中部》新译改订编辑工作告一段落之后,于1989年夏着手进行,历经了十数寒暑,终于译就。
39 缅甸版指缅甸字体的第六结集版,锡兰版指锡兰字体的Buddha Jayanti edition,PTS的罗马字版则是编自更早的锡兰版及缅甸版。此外,在1998年末,当他拿到PTS《相应部》第一册的新校本(见前文1.1节,第(1)项)时,又重行比对了有问题的字句,并纳入部分新校本的读法。
40 经常不是作为基础的缅甸第六结集版,而是PTS版中所保留的更早的锡兰读法。
41 例如《长老偈经》与《长老尼偈经》(Elders' Verses, I, II)、《经集》( The Group of Discourses, II)等的附注。
42 《相应部注释》(Samyutta Nikaya-atthakatha)即五世纪觉音(Buddhaghosa)的《显扬心义》(Saratthappakasini, PTS 1929-37)。《相应部解疏》(Samyutta Nikaya-tika)即6世纪护法(Dhammapala)的《显扬心义古疏》(Saratthappakasini-purana- tika),或称《显明隐义》(Linatthappakasana III, PTS未出版)。
43 比起先前编订的《中部》新译,Bodhi此番纳入了新的研究成果,更加仔细的考察译文的语言文献学底据,并且已能摆脱部分注释书的错解,这是他此译的一大突破。
44 一是一般性引论(General Introduction),置于全书之前,讨论整个《相应部》的组织结构、文体特点、在经藏中的角色地位、以及和其它尼柯耶的关系等等;并说明他在面对一些难题、难词时,翻译上的处理方式。二是各篇(Vaggas)之前的引论(《相应部》有5篇),简要说明该篇的结构、主要论题,并提示该篇各「相应」(Samyutta)的核心内容与思想(《相应部》共有56相应)。
45 所附「对照索引」有四种:(1)平行偈颂(Verse Parallels,等同或类同的偈),(2)平行经文(Exact Sutta Parallels,等同之经),(3)平行结构(Template Parallels,运用同一结构框架的经),(4)场合差异(Auditor-Setting Variants,内容大同,唯人物、地点等场景有异的经文)。一般「索引」也有四种:(1)主题索引,(2)专名索引,(3)譬喻索引,(4)引论及附注中讨论到的巴利词(Pali Terms)索引。
46 参见注30及32。
47 John D. Ireland (tr.), The Udana : Inspired Utterances of the Buddha & The Itivuttaka : The Buddha's Sayings, Kandy, BPS 1997. 其中The Itivuttaka : The Buddha's Sayings曾单独出版(BPS 1991)。
48 Soma Thera (tr.), The Way of Mindfulness, (3rd ed.) Kandy, BPS 1967. (1st ed. 1941)
49 Bhikkhu Banamoli (tr.), Mindfulness of Breathing, (5th ed.) Kandy, BPS 1982. (1st ed. 1952)
50 Bhikkhu Banamoli (tr.), The Greater Discourse on Voidness : Maha-Subbata Sutta, Kandy, BPS 1965. (The Wheel Publication No. 87)
51 Bhikkhu Bodhi (tr.), The Discourse on the All-Embracing Net of View : The Brahmajala Sutta and its Commentaries, Kandy, BPS 1978.
52 一是有关注释书的「注释方法」(pakarananaya),此处指的是《藏释》(Petakopadesa)与《指导论》(Nettippakarana)析解经典的方法;另一项是谈论上座部的「十波罗蜜」(dasaparami);三是详细解释「如来」(Tathagata)一词的含义。
53 Bhikkhu Bodhi (tr.), The Discourse on the Root of Existence : The Mulapariyaya Sutta and its Commentaries, Kandy, BPS 1980. 此书1992年又出了第二版(修订版)。
54 Bhikkhu Bodhi (tr.), The Great Discourse on Causation : The Mahanidana Sutta and its Commentaries, Kandy, BPS 1984.
55 Bhikkhu Bodhi (tr.), The Discourse on the Fruits of Recluseship : The Samabba- phala Sutta and its Commentaries, Kandy, BPS 1989.
56 Bhikkhu Banamoli (tr.), Bhikkhu Bodhi (ed. & rev.), The Discourse on Right View : The Sammaditthi Sutta and its Commentary, Kandy, BPS 1991. (Wheel Pub. No. 377/379)
57 Bhikkhu Banamoli (tr.), The Path of Purification : Visuddhi Magga, Kandy, 1956; BPS 1976 (3rd ed. ).
58 Pe Maung Tin (tr.), The Path of Purity (Parts I, II, III), London, PTS 1923, 1929, 1931.
59 Bhikkhu Bodhi (ed.), A Comprehensive Manual of Abhidhamma, Kandy, BPS 1993. 此书是根据那罗陀长老(Narada Mahathera)早年的校订译注本修订改编的。英译由Bodhi负责改订,「详解」则由精通此论的旅英缅甸学僧U Rewatadhamma 进行大幅改写,他仔细参考了此论的两部主要解疏《阿毗达摩义广疏》(Abhidhammatthavibhavini-tika)以及《第一义灯疏》(Paramattha- dipani-tika),并参考《清净道论》的相关章节。又,此书1999年有了中译本,题为《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由寻法比丘(Bhikkhu Dhamma- gavesaka)翻译,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出版。
60 Ten Suttas from Digha Nikaya, Rangoon, BPA 1984. 隔年,又出了一部这个选译本各经的现代注解:Ten Suttas from Digha Nikaya : Three Fundamental Concepts and Comments on Salient Points in each Sutta, Rangoon, BPA 1985.
61 Twenty-five Suttas from Mulapannasa, Rangoon, BPA 1989.
62 Twenty-five Suttas from Majjhimapannasa, Rangoon, BPA 1990.
63 Twenty-five Suttas from Uparipannasa, Rangoon, BPA 1990.
64 Nidana Samyutta, Rangoon, DPPS 1992. 按,BPA于1991年6月结束运作,其编审委员会并入新成立的「弘法部」(Department for the Promotion and Propagation of the Sasana, DPPS),此后三藏的英译与出版事业就由DPPS接棒负责。
65 Khandha Samyutta, Rangoon, DPPS 1993.
66 Daw Mya Tin (tr.), The Dhammapada : Verses and Stories, Yangon, BPA 1985. 其中故事部分是由觉音的《法句经注释》(Dhammapadatthakatha)摘出改写的。
67 U Kyaw Khine, The Dhammasavgani, Yangon, DPPS 1996.
68 (1) U Ko Lay (comp.),Guide to Tipitaka, Rangoon, BPA 1985. (2) U Kyaw Htut, A Guide to the Mavgala Sutta, Daw Mya Tin (tr. to English), Yangon, DPPS 1994. (3) Introduction to Dhammasavgani, Yangon, DPPS 1995. 另外,据闻目前DPPS又出版了三部原典英译:Sagathavagga Samyutta (《相应部:有偈篇》),Salayatana Samyutta (《相应部:入处相应》),以及Mahavagga Samyutta (《相应部:大篇》),可惜笔者在台湾还未能见到。
69 《原始仏教》(中山书房仏书林)为年刊,笔者只见到第3-7期,出版年分别是1991,92,93,93,94。又,根據2001年日本「仏教書総目錄」的訊息,此雜誌目前刊到第11期(大念處經、ハ-ヤ-),但未註明各期的出版年份。就此推算,第一期应为1989年。
70 片山一良(訳),《中部根本五十经篇I》,大蔵出版株式会社,1997年;《中部根本五十经篇II》,大蔵出版株式会社,1998年。其它四册笔者尚未见到。
71 旧译绝大多数以PTS版为底本,另参考暹罗版。新译则以缅甸(第六结集)版为底本,另参考PTS版、锡兰Buddha Jayanti版、泰国王室版、印度那烂陀版等。
72 旧译参考觉音注释的极少,并且完全没有参考解疏。
73 此外,在片山一良《中部根本五十经篇I》书末「訳者略历」提到他还有《ジャ-タカ全集》第8卷之译(春秋社),即《本生经》(Jataka)的翻译,可惜笔者未能见到。另外,中村元也有多部小部经典(Khuddakanikaya)及其它经典的新译。例如,《仏弟子の告白─テ-ラガ-タ-─》(岩波书店,1980,《长老偈经》(Theragatha)之译);《尼僧の告白─テ-リ-ガ-タ-─》(岩波书店,1982,《长老尼偈经》(Therigatha)之译);《ブッダのことば─スッタニパ-タ─》(岩波书店,1991,《经集》(Suttanipata)之译,附有详注)等等。
74 村上真完、及川真介(訳),《仏のことば註─パラマッタ。ジョティカ-─》(一),春秋社,1985;同书(二),1986;同书(三),1988;同书(四),1989。
75 日译《南传大藏经》,第28-39卷,大正新修大藏经刊行会,昭和10-14年(1935-39)。
76 日译《南传大藏经》,第50-56卷,大正新修大藏经刊行会,昭和11-14年(1936-39)。
77 日译《南传大藏经》,第65卷(第一部份),大正新修大藏经刊行会,昭和16年(1941)。
78 元亨寺从1990年起到1998年完成了70册《汉译南传大藏经》的翻译工作。虽说依其「凡例」所言,曾参考PTS版及暹罗版的巴利原文,可是主要是根据日译《南传大藏经》转译的,因此还不能算是严格意义的「原典汉译」。其实,在更早的年代(1944年),已经有不少从日文、泰文转译汉文的南传经典。这些成果收在蓝吉富编《大藏经补编》第六册(台北县中和市,华宇出版社,1985年)。其中从日译本《南传大藏经》转译的有:(1)江百炼译《南传长部经典》,从「梵网经」到「弊宿经」共23经,占长部34经的三分之二。(2)芝峰译《南传中部经典》,从「根本法门经」到「呵魔经」共50经,占中部152经的三分之一。(3)夏丏尊译《南传小部经典:本生经》,包括因缘总序以及前面150篇本生故事,占总数547篇本生故事的三分之一弱。(4)范寄东译论藏的《发趣论》以及《大发趣论注》。还有黄谨良从泰国大藏经译出的《小部》经典,包括《小诵经》、《法句经》、《自说经》、《如是语经》等四部。这些经典中,江百炼译《长部经典》、芝峰译《中部经典》、以及夏丏尊译《小部经典──本生经》等三部,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年也各出了单行本。
79 由于海峡两地的隔阂,使得一些早年在大陆出版的译本不容易见到,因此不能知道最初的出版年。这里以及下文所记的年份主要是根据各译作译者在其序言、或后记所说到的完译年份。
80 巴宙(译),《南传大般涅槃经》,台北,慧炬出版社,1972年元月初版,1993年11月四版。按,许多早年大陆学者的译着,经常有大陆及台湾几个不同出版社印行的多个版本,笔者无法一一搜罗,只列出手边看到的版本。
81 除此之外,《大藏经补编》(见注78)第七册也收有一些由前四部尼柯耶译出的巴利短经:(1) 汤用彤(译),《南传念安般经》,译年不详,但不晚于1965年。这是《中部》第118经Anapanasatisuttam的翻译。(2) 丘宝光、徐鄂云(同译),《南传羯腊摩经》,译年不详。巴利原文为《增支部》3集,第65经Kalamasutta,在PTS版 A I 188-93。(3) 丘脁博(译),《南传转法轮经》;岫庐(译),《转法轮经》(Dhammacakkapavattanasutta);译年不详。巴利原文为《相应部》56相应,第11经Tathagatena vutta,在PTS版 S V 420-24。
82 《小部》除了下文要说的比较大部头的翻译之外,还有早年法舫法师(1904-1951)译出的几篇零星经文,包括:《小诵》(Khuddakapatha)的《三宝经》(Ratanasutta)、《吉祥经》(Mavgalasutta)、《南传大悲经》(Mettasutta),以及《经集》(Suttanipata)的《婆罗门正法经》(Brahmanadhammikasutta),收在《大藏经补编》(见注78)第七册,译年不详(可能在1946-51年间)。按,法舫法师曾于1943年赴印度留学,在国际大学修学梵语、巴利语等。3年后,转往锡兰,研习巴利语及上座部佛教教理,1947年太虚大师示寂,法师返国处理相关事务,后因战事转赴锡兰,在锡兰大学担任教席,1951年病逝锡兰,世寿四十八。
83 了参法师(译),《南传法句经》,新店,圆明出版社,1991年。
84 净海法师(中译),《真理的语言──法句经》;Narada Thera (tr.), The Dhammapada or the Way of Truth, 合订本,台北,正闻出版社,1989年元月三版。
85 郭良鋆、黄宝生(编译),《佛本生故事精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新店,汉欣文化,2000年。以下简称《精选》。
86 巴利本《本生经》只有偈颂,「本生故事」是注释书对那些偈颂诗相关因缘的叙述说明。
87 巴利的本生故事共547则,郭、黄二氏的《精选》本只选译其中154则,不及总数三分之一。另外,每则本生故事包括有今生事缘、前生故事、偈颂诗、诗偈词义解释、今生前生对应等五个部分,《精选》只节译出前生故事及译出该故事中的偈颂诗。
88 郭良鋆(译),《经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1990年;台北,博远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89 邓殿臣、威马莱拉但尼(合译),《长老尼偈》;邓殿臣(译),《长老偈》,合订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新店,圆明出版社,1999年。
90 李凤媚,《巴利律比丘戒研究》,嘉义,嘉义新雨杂志社,1999年。作者另有一个别册,《巴利律比丘戒译注》,提供该227条戒文的翻译及详细的语法分析,是初习巴利语的读者可以参考的材料。
91 法舫法师(译),《阿毗达摩摄义论》,收在《大藏经补编》(见注78)第七册。译年不详,可能在1946-51年间。
92 即早年译出《南传法句经》的了参法师。
93 叶均(译),《清净道论》,高雄,正觉学会,2000年。在汉译简体字版中,原来附有巴利底本(PTS版)的相应页码,可是台湾几个出版社印行的版本却都把它拿掉了。这样在「附注」引到底本页码时就无法查阅,而且也不方便比对PTS原本、以及各种其它语言的译本。可喜的是正觉学会这个版本把这些页码都重新附上了,并将各品之后的附注改成随页附注,更方便读者参阅。
94 叶均早在1953-56年间就在斯里兰卡跟随巴利语学者般若难陀(Pabbananda)专研此论,并把每日所学译成汉文(其中尚有许多错误),但后来这个手稿与誊印本在一次火灾中付之一炬。二十多年后(1978年)才从别处找到一部幸存的油印本,才能据之重新校对修改,终于成书出版。
95 叶均(译),《摄阿毗达摩义论》,台北,大千出版社,1997年;嘉义,嘉义新雨杂志社,1999年。为了纪念叶均居士,中国佛教协会在编辑此书的同时,也将他生前在佛教刊物上发表的与此论有关的文章、以及介绍斯里兰卡上座部佛教的文章共10篇收入此书「附录」。
96 韩廷杰(译),《岛史》,台北,慧炬出版社,1971年8月初版。
97 韩廷杰(译),《大史──斯里兰卡佛教史》,台北,佛光出版社,1996年。
98 例如,佛灭年代、佛教结集、部派演变、佛教传播、上座部圣典的形成、斯里兰卡佛教史以及它与缅甸、泰国等国佛教的关系等。
99 巴宙(译),《南传弥兰王问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100 这些毕业论文虽未出版,但其中也不乏审慎用心之作,并且表示台湾巴利学研究开拓阶段的一些耕耘成果,值得介绍。
101 释祥智撰,杨郁文指导,《〈吉祥悦意〉《梵网经》的「六十二见」译注》,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毕业论文,1993年。
102 Varavamso Bhikkhu (释祥代)撰,杨郁文指导,《巴利语《梵网经》「小戒」及其注疏之译注》,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毕业论文,1995年。
103 何俊泰撰,杨郁文指导,《见微知着──巴利文《小诵》译注》,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毕业论文,1996年。此文第二部分为英译、巴利原文语法解析,相当方便参考对照。
104 谢美霜撰,穆克纪、杨郁文指导,《巴利《分别论。谛分别》译注》,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毕业论文,2000年。
105 Vito Perniola S. J., Pali Grammar, Oxford, PTS 1997.
106 A.K. Warder, Introduction to Pali, Oxford, PTS 1991 (3rd ed.). (1st ed.,1963; 2nd ed. 1974)
107 Wilhelm Geiger, A Pali Grammar,由Batakrishna Ghosh英译,K.R. Norman 修订重编,Oxford, PTS 1994; Oxford, PTS 2000 (with corrections). 笔者虽尚未拿到新书,不能知道实际订正情形,但在披读1994年版的过程中,随手发现并记下的错误就达69处之多,其中有些是Ghosh 原来英译版(Pali Literature and Language, University of Calcutta, 1943)旧的错误,但绝大多数是1994年PTS改订过程的误植(65处)。可以推想这个版本或者没有经过校对,或者校对不精。
108 Wilhelm Geiger, Pali, Literatur und Sprache, Strassburg 1916. 此书英译见上注。
109 Oskar von Hinüber, Das ?ltere Mittelindisch im überblic, Wien : Verlag der ?sterreich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2001 (Second revised edition).
110 Richard Pischel, Grammatic der Prakrit-Sprachen, Strassburg, 1900.
111 张云凯撰,释惠敏指导,《巴利语文法教材之比较研究》,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毕业论文,1997年。
112 蔡奇林编,《实用巴利语文法》,课堂教本,1997年初版,2000年修订第二版。(影印本,准备改编出版)
113 Warder之书见注106。
114 水野弘元着,《パ─リ语文法》,山喜房佛书林,1955年。汉译版为许洋主译,《巴利文法》,华宇出版社,世界佛学名著译丛5,佛历2530年(1986年)。
115 此书「附录」收有多种实用的参考数据,例如Warder文法习题参考解答、巴利语格变速记法、PTS版巴利藏及英译对照目录(附中文名)、PTS版巴利藏与元亨寺汉译对照表、巴利圣典法数集等等。
116 A Critical Pali Dictionary, Volume I, Copenhagen, 1926-48 (按,"1926"是对的,这个出版年一般都误作"1924",见注118 Hinüber该文注8的考证); Volume II, Copenhagen, 1960-90; Volume III, fascicle 1, 1992; fascicle 2, 1993; fascicle 3, 1994; fascicle 4-5, 1997; fascicle 6, Copenhagen, 1999.按,此部辞典最早由丹麦学者V. Trenckner (1824-1891)开始先期的准备工作,可惜壮志未酬便溘然辞世了。Trenckner留下长期工作的大量材料(手搞),存放在哥本哈根大学图书馆,包括亲自精校转写的大量巴利文献、初步编写的词目内文、动词字根及各种变化形、音韵语法句法的数据、还有仔细纪录的各写本拼读差异及错误情况等等。1916年丹麦学者Dines Andersen与瑞典学者Helmer Smith利用Trenckner的材料(以及R. C. Childers辞典的词汇)继续其伟大志业,历经28年(1916-48)陆续刊完第一册的11个分册及一个附册「后编」(Epilegomena),只完成第一个字母a开头的词。在此期间,一位重要的助编Elof Olesen (1877-1939)以及这部辞典的主要推动者与编纂者Dines Andersen (1861-1940)相继去世,而由Hans Hendriksen 接替其工作。第一册完成之后,新出版的巴利文献越来越多,CPD的编纂工作已超出丹麦学者的能力,加上主力战将Helmer Smith (1882-1956)也在几年后过世,Hans Hendriksen又在1957年去职,编纂工作最后停摆。于是第二册开始便决定通过国际学者的合作继续进行。在中断12年之后,从1960年起继续出版。经30年,直到1990年,共刊出17分册,编完全部元音开头的词(a,i,i,u,u,e,o)。两册总计页数达1362页,估计约占全编四分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在国际合作的规模下,第二册在1960年得到皇家丹麦研究院(Royal Danish Academy)与H. Bechert的同意,纳入德国学者W. Geiger (1856-1943)留下的大量材料,弥补了CPD在锡兰史书文献上词汇的不足。
117 若照前两册的速度,也就是由1916年开始准备工作到1990年第二册完成为止,74年编完元音部分(约占全编四分之一),则全部完编大概还需200年。
118 此项估计参看O. von Hinüber, "The Critical Pali Dictionary : History and Prospects", 页68。收在 Lexicography in the Indian and Buddhist Cultural Field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Strasbourg, 25 to 27 April 1996), Boris Oguibénine (ed.), München 1998, pp.65-73.
119 例如,akhyata : a (finite) verb (谓语动词),upasagga : prefix (接头词)等。
120 这种精校除了比对不同写本、刊本之外,更对照注释、解疏的读法,以及不同经文的平行段落,偈诵部分则再通过诗律(metre)的分析考察,求取最好的读法。
121 参看CPD 第一册,页X的说明。
122 Margaret Cone, A Dictionary of Pali (Part I, a-kh), Oxford, PTS 2001. 这个书名笔者在先前的翻译文章(见注1)页202译者按语中作A Pal Dictionary,是个错误,此处订正。因当时笔者尚未拿到此书,仅根据PTS的「新书信息」(Recent Publications)加以报导,不幸那项讯息的书名是错的。又,此辞典最初准备取名 New Pali-English Dictionary,因此历来都简称作NPED,如今换了名字,简称也随之改为DOP (见Buddhist Studies Review 18, 2 (2001), pp.252-53. K.R. Norman对此辞典的书评)。
123 编纂辞典的经费由PTS全额支持(由旧版巴英辞典PED的卖书所得、以及I.B. Horner捐赠的遗产支应),在剑桥大学东方所(Faculty of Orient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mbridge)设置一个专责巴利语辞典编纂的研究助理职务(Research Assistantship),由Margaret Cone担任。她绝大部分时间都独立进行,只在遇到特别困难的问题以及需要变动编纂体例时才找Norman商量。(参看K.R. Norman, "A Report on Pali Dictionaries", pp.145-48,刊在Buddhist Studies, vol. XV, Dec. 1985, pp.145-52. 以及Margaret Cone, "The New Pali-English Dictionary", 收在 Lexicography in the Indian and Buddhist Cultural Field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Strasbourg, 25 to 27 April 1996), Boris Oguibénine (ed.), München 1998, pp.39-46.)
124 T. W. Rhys Davids, W. Stede (eds), The Pali Text Society's Pali-English Dictionary, London, PTS 1921-25.
125 尽管费了大量力气,Cone承认这部辞典还有许多难题尚待克服。这主要是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有些词由于词源与语境讯息不足,因此词义还不能明朗。二是文本本身的问题,许多读法颇为可疑,在不同版本的异读之间经常难以决定孰是孰非。(见该辞典p.ix)
126 云井昭善着,《パ─リ语佛教辞典》,山喜房佛书林,1997。
127 云井昭善着,《巴和小辞典》,全六分册,法蔵馆,1955-61。
128 水野弘元,《パ─リ语辞典》,春秋社,1968 (二订版)。
129 Bhikkhu Banamoli (comp.), Bhikkhu Bodhi (ed.), A Pali-English Glossary of Buddhist Technical Terms, Kandy, BPS 1994.
130 Banamoli在短短不到十年之中译出了许多重要原典,包括:(1) The Path of Purification, BPS 1956 (Visuddhimagga《清净道论》); (2) The Minor Readings and The Illustrator of Ultimate Meaning, PTS 1960 (Khuddakapatha and Commentary《小诵经及注释》); (3) The Guide, PTS 1962 (Nettippakarana 《指导论》); (4) The Pitaka Discourse, PTS 1964 (Petakopadesa《藏释》); (5) The Path of Discrimination, PTS 1982 (Patisambhidamagga《无碍解道经》); (6) The Dispeller of Delusion, 2 vols. PTS 1987, 1991 (Sammohavinodani《分别论注释:遣除迷妄》); (7) The Middle Length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Wisdom 1995 (Majjhima Nikaya《中部》). 此外还有一些短经及注释的英译,可谓产量甚丰。
131 例如,Vedana (受)的「定义出处」,举了《中部》、《相应部》等六部原典的20个出处。受的「种类区分」有:二种受、三种受、四种受、五种受、六种受、......等等,亦各举其出处。
132 Oskar von Hinüber, A Handbook of Pali Literature, Berlin-New York, Walter de Gruyter 1996.
133 CPD这个「后编」(Epilegomena)是Helmer Smith经过大约四年时间于1948年编成出版的(见注116)。在1926年CPD出版第一册第一分册时,开头有一「序文」(Prolegomena),其中收有巴利辞典开拓者V. Trenckner的传记,以及序言、缩略语(包括书名、作者、文法用语、符号等)、对照索引、转写字母表等。其后一直到1944年的第11分册之间,随着巴利文献及相关书籍的不断出版,便陆续对各册所用到的新的书名、作者、文法用语等缩略语进行增补。「后编」便是将这前前后后的所有的缩略语、参考文献、对照索引、转写字母表等重新整编,特别是对参考文献进行细部分类,赋予各类及各书一数字编号,成为一确定的巴利文献资源目录。Hinüber此书基本架构主要便是根据这个资源目录(包括其中各书的数字编号),当然,他也做了部分调整,例如将注释书、解疏等独立成章。
134 Hinüber略去未谈的医药、律法、以及语言学三类,分别是CPD「后编」分类编号的 "2.9.22"、"2.9.23"、以及"5",可参考该处所列数据。其中有关医药及语言学二类文献的说明,可参考K.R. Norman : Pali Literature (见下注)第四章第七节(Medical texts)、以及同章第八节(Grammatical and lexicographical works)、第九节(Poetics and prosody)。
135 K.R. Norman, Pali Literature, Otto Harrassowitz, Wiesbaden 1983. 在此书出版10年后, K.R. Norman在日本《パ─リ学仏教文化学》(1994年,第七期,页1-22 )刊出其「增补与订正」:"Pali Literature : Appendix I : Additions & Corrections"(= CP, vol.V, pp.262-83)。其中对这个欠缺做了一些补充。此外,在同年的另一篇文章(见注1)也有所补充。
136 护法法师、蔡奇林(合编),《巴利语轻松上路》,课堂教本,1998年。(影印本,尚未出版)此书由护法法师负责选文,原文取自泰国版光盘,少部分长篇做了浓缩改写。笔者负责巴利原文的校订(对校PTS版及缅甸版,取其适当的),以及翻译、语法解析等。
137 Y. Ousaka, M. Yamazaki, K.R. Norman (comp.), Index to the Vinaya-pitaka, Oxford, PTS 1996.
138 M. Yamazaki, Y. Ousaka, K.R. Norman, M. Cone (comp.), Index to the Digha- nikaya , Oxford, PTS 1997.
139 L.S. Cousins (comp.), Index to the Mahaniddesa, Oxford, PTS 1995.
140 M. Yamazaki, Y. Ousaka, M. Miyao (comp.), Index to the Dhammapada, Oxford, PTS 1997.
141 这部索引书比较特别,除了「词语索引」(Word Index)之外,还另有三个索引:「逆序词语索引」(Reverse Word Index)、「诗句索引」(Pada Index)、「逆序诗句索引」(Reverse Pada Index)。因为在不同语本或不同典籍之间,经常有些词语及诗句,或者残缺不全、或者只有部分相同,因此需要正反两种顺序的索引才更易于查对。
142 但是由于程序的限制,计算机索引也有一些不及人工索引聪明之处:例如,做了一些不必要的字词区分(如bhasitam与bhasitam视为两词)。还有,不容易进行比较有意义的索引分类(如分成主题索引、专名索引等特定用途的类别)。并且,由于连音而合成的词,切不开来。例如词项kayanam之下的出处索引未能列入devakayanam的出处;同样的,词项upapanno底下也未列idhupapanno的出处。
143 L. Grey, A Concordance of Buddhist Birth Stories, Oxford, PTS 1990 (1st ed.), 1994 (2nd ed.修订扩增版), 2000 (3rd ed.). 在「简便实用」的原则下,第二版做了许多改变增添:不再分列Jatakas (本生)与Avadanas (譬喻、寓言);「参考项」(references)──即与这些故事相关的文献及研究──增为三倍之多(由4000项增加到12000多项);罗列参考数据时不再使用「书名代码」(codes),直接采用「作者、年份」;每个故事的叙述也更加详细;并增列一项「故事类型」(folktale types),让这些故事与世界文学关连在一块。
144 第三版增加的数据也不少,其中有一些已经于1998年刊在JPTS第24期,页103-47 ("Supplement to The Concordance of the Buddhist Birth Stories"),主要是犹太资料,是Grey后来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及海弗大学(University of Haifa)的研究所得。
145 参看注1笔者译文,页204-5。
146 法身基金会最早的巴利藏计算机化工作始于1984年,当时输入的是泰国版三藏。由于工作环境极为简陋(只有一部计算机),进展缓慢。后来一方面基于国际化的考量,而另一方面(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也因为Mahidol大学得到泰王支持,于1987年开始泰国版巴利藏的计算机化工作,并在隔年完成了三藏部分(参看下文6.2.1节),使得法身寺不得不改弦易辙,把版本改为PTS版。
147 Palitext version 1.0 (Pali-CD),Bangkok, Dhammakaya Fundation 1996.
148 这片光盘原本还有一系列的后续发展计划:预计1997年出版第二版MS-Windows版,收录主要的注释书;接着发展第三版麦金塔(Macintosh)兼容版,纳入所有注释书及解疏,以及地图、图像、交谈式巴英辞典等。但据笔者所知,目前计划似乎已停止,至少最近3年未听到第二版的相关消息。
149 此年的登基纪念大典是庆祝Bhumibol国王(拉玛九世)统治泰国的时间跟Chulalongkorn国王(拉玛五世)一样,是曼谷王朝(Ratanakosin Era)所有王中最长的。
150 此处的泰国字版(或缅甸字版、锡兰字版、高棉字版等)的「字」指的是「字母或字形字体」(scripts)之意,而不是「字词」(words)。字体是「书写」形式,字词或语词则是「语言」单位。用泰国字(泰文字母)作为拼音符号拼写巴利语,就像是用罗马字作拼音符号拼写汉语(中文)一样。
151 BUDSIR I 即 BUDdhist Scriptures Information Retrieval, Release 1.0 (佛典数据撷取系统第一版)的简称。
152 1989 年有了罗马字版BUDSIR II;1990年完成BUDSIR III,提升搜寻功能;1991年底,在泰王要求下加入了注释书,并完成罗马化,成为第一代的BUDSIR IV,是硬盘版(储存在硬盘的)。
153 BUDSIR IV on CD-ROM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Information Retrieval Release 4.0), Bangkok, Mahidol University Computing Center (MUCC) 1994. 此版为第二代的BUDSIR IV,是MS-DOS的光盘版,有泰国字与罗马字两种版本。
154 这里所谓的「泰国版」,并不是收录一个单独、完整的版本,因为当时泰国除了三藏有标准版(即Syamarattha version泰国版)之外,注释、解疏及藏外典籍等并没有一个完整精良的版本。因此Mahidol大学便四处张罗,三藏采用Syamarattha版,注释等则来源多方:律藏注释以及法句、本生的注释采用摩诃玛谷德佛教大学(Mahamakuta Buddhist University)的本子,经藏注释(法句、本生除外)与论藏注释则采用摩诃朱拉隆功佛教大学(Mahachulalongkorn Buddhist University)的版本,其它少数注释则又来自另外的两个版本。因为来源多途,所以原始数据有许多不一致的情况,例如页面安排、分段方式、主标题、副标题、甚至字词拼法等都有些差异,但这些不一致的情况Mahidol大学都已尽力改善了。
155 BUDSIR IV for Windows, Bangkok, Mahidol University Computing Center (MUCC) 1997. 这个Windows版可算是第三代的BUDSIR IV。这一版光盘只有罗马字版,并且须在英文版Windows环境下执行,无法搭配中文Windows。
156 前三次结集在印度举行,即五百结集、七百结集、以及阿育王时代的第三结集。依上座部传统,第四结集是B.C. 29年在锡兰玛德垒(Matale)灰寺(Alu- vihara)举行,第五结集是A.D.1871年在缅甸曼德勒(Mandalay)举行,第六结集是A.D.1954-56年在缅甸仰光(Yangon或Rangoon)举行。
157 此研究所是S.N. Goenka在1985年创立的。其创设宗旨除了研究内观的经教理论基础与日常实际应用之外,便是翻译及刊行巴利圣典。按,"1985"这个创立年是根据内观中心介绍VRI的网页("Vipassana Research Institute")所说。另在其介绍Goenka夫妇的网页("Mr. & Mrs. S. N. Goenka")则作"1981",而在Chattha Savgayana CD-ROM (Version 3)中有关VRI的介绍则作"1986"。
158 内观这个刊本(VRI版)的改变,例如:一些与内观法门(Vipassana)有关的段落都用粗体印刷,以便提醒读者留意;此外一些原来省略(peyyalas)的重复段落,如果跟内观法门有关,也都重新收印,以便读者可以更加完整的思维观察;还有,经藏每册都附有一篇印地文(Hindi)撰写的相关经典摘要介绍,以便向印度回头宣传佛陀教法。
159 Chattha Savgayana CD-ROM (Version 3), Dhammagiri, Igatpuri, Vipassana Research Institute (VRI) 1999. 此光盘先前的1.1版收录原典146册,提供罗马字、缅甸字、天城体等三种字体,附有巴印辞典。2.0版收录原典183册,有七种字体(参看注161),附有巴英辞典。这两版都须在英文版Windows下执行。
160 Lily de Silva, Pali Primer, Dhammagiri, Igatpuri, VRI 1994. 同作者:Key to Pali Primer, Dhammagiri, Igatpuri, VRI 1998; VRI 1999.
161 罗马字(Roman)、缅甸字(Myanmar)、天城体(Devanagari)、泰国字(Thai)、锡兰字(Sinhalese)、高棉字(Khmer)、蒙古字(Mangol)等七种字体。
162 缅甸第六结集据称动员了来自8个国家(缅甸、泰国、高棉、寮国、越南、锡兰、印度、尼泊尔)的2500位硕学比丘,耗时两年,对照多个版本,经大众审定才完成的,因此内观研究所视之为精本。后来内观在电子化过程,三藏部分输入两遍,而后由计算机比对除错(约可除去98%的错误),最后再由内观与缅甸的学者进行人工审校,以确保其正确性。但属于「其它巴利典籍」(abba pali gantha)部分,则大多只经机器校对,而未经过人工仔细核校,可靠度比较不足。(当然,就实际研究的角度而言,许多问题的确认或解决并非单靠大量人力短时之间便能成办,而须积累相当多方面的材料、发现及知识才能逐渐达成。)
163 可由http://www.tipitaka.org/tipitaka/booklistframe2.html 进入。
36 正观杂志第二十期/二○○二年三月二十五日

巴利学研究纪要:1995-2001 35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