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菩提道上闻思修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陈尤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菩提道上闻思修
  文/普亲精舍禅修班学员 陈尤美(传放)
  蓦然回首所来径──昔日拙文慕道情
  数月前在老家阁楼寻获一篇二十六年前于大学毕业前夕所写的散文,其中的文字片段记载著年轻岁月的慕道情怀……
  “……抱著看破红尘似的情怀,暂时抛开有关功名利禄与儿女私情的追寻,只有一心向往出家人淡泊而自在的生活方式,以及法师们慈颜上流露著人生智慧的光辉,话语中亦揉和著慈悲与智慧,是多么地超然洒脱,多么地吸引著我呀!”
  “……面对即将来临的毕业问题种种,使我在佛道上半途而废,重投尘世,为著数不清的凡尘琐事烦恼不已。而且,对于可能是似锦的前途以及许多未曾体尝过的人生经验,我仍怀著好奇憧憬,以至不忍割爱。或许,待我步入‘白了少年头’的残余年岁再重拾佛书时,将会为此一辈的庸碌懊悔莫及!”
  奈何俗缘未了,花了近三十载的功夫,在红尘中蹒跚地绕著圈走了一遭,如今回到原点,这一切不也都在当初的预想之中吗?而那原以为“似锦的前途”又真的有如当初梦想中那般令人“怀著好奇憧憬,以至不忍割爱”吗?根性顽钝、后知后觉如我者,在人生道上跌跌撞撞地一路走来,尝过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的辛酸,看到人生的无奈与无常,才会死心塌地“重拾佛书”,企图从佛法的业力、因果、轮回之理去探寻人生不圆满的答案,及导向解脱自在的智慧!
  菩萨知我心──圆明殿的一支签
  上次到中台出坡,领到圆明殿的执事。听一位师兄说圆明殿千手观音的许愿签很灵,于是隔天一大早去向千手观音菩萨请示“往后修行的方向”,抽得一签如下︰“凡事心存和乐,而不厌烦暴躁;凡事心怀感恩,而不自赞己功”。细读几遍后,不得不佩服菩萨眼明心细,居然一针见血地指出“厌烦暴躁(嗔)”和“自赞己功(慢)”乃是我此生的业障病根。虽然外在粗的身口之“嗔、慢”看似稍减,但意念之“嗔、慢”心仍不时在观照中现形。怎么办?“凡事心存和乐(去嗔)”、“凡事心怀感恩(去慢)”是观音菩萨指示我的主修功课!
  某次参加精舍举办的“一日禅”,那天老实用功,定境延续到回家、甚至睡觉时,终于在半夜中恍然大悟,照见到自己的痛苦起源于根深蒂固的“嗔、慢”二毒;从前受到委屈时,总是执著地认为是别人对不起自己,却一直盲目地看不清自己的嗔心与慢心──此与菩萨的赐签竟然不谋而合!
  退步原来是向前──修行在于生活中、一念间
  暑期禅七之后道心增强,在苦恼时常常哼唱著〈插秧偈〉:“手执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终于从最后一句“退步原来是向前”得到了启示,知道如何圆融自处,一反往昔直接对抗争辩的习性,结果人际沟通的问题慢慢转化,自己的学佛因缘也得到了默许。
  禅七后常思索著「应该如何修行?”的问题,希望在经文佛书或师父的开示中找寻答案,渐渐了解到一些原则──修行应从“事上”和“理上”精进用功。
  事上精进──可从诵经、礼佛、拜忏和听经闻法著手;同时学著发愿,如普贤菩萨的十大愿;并藉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行菩萨道。对于“忍辱”,见桅师父曾开示:“不仅逆境中要忍,在顺境中也要忍,因为顺境只不过是因缘和合,不是恒常不变的,不能因此生起慢心。”常以此言为戒。
  理上精进──则诚如师父常说的︰“修行应在起心动念处修,日常生活中无论闲忙动静,这念心都要能时时刻刻保持觉察、觉照,清楚明白,时刻能作主。当观照到不好的念头刚起来时,要能及时‘照’住,不使它有相续的第二念、第三念,乃至发之于言、行。”
  修行不离中道──藉境观心、炼性乃修行
  自从接触佛法,知道待修的功课很多,想要一一如法精进不辍,生活步调变得紧张忙碌起来。适时地又听到师父的开示:“修行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容易疲厌而退转。佛陀曾经以弹琴来譬喻修行,当琴弦的松紧恰到好处时,弹出来的声音才会悦耳,若太松或太紧都不合乎中道。”因此试著将脚步调整一下,在这条路上才能站得稳、走得远;否则又将沦为跌跌撞撞、狼狈而退的结局。
  学佛修行若能视各种“境界”为考场,将有助于道业。藉著到中台出坡或在精舍发心时,常常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比如当师父指示事情做得不够圆满时,会不会起烦恼心?当领到不太喜欢的执事时,有无分别心?与他人意见相左时,是否起无明火?被人误会或对方情绪性的责骂时,能否忍辱不动心?几经考验,说来惭愧,至今依然是个不及格的学生,但是渐渐地随境生起的无明烦恼较少、较不强烈,持续的时间亦较短──能说没有进步吗?
  菩萨道毕竟是一条长远路,过去诸佛历经无数劫始成佛道;所谓“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唯有发长远心、把握当下因缘精进用功!庆幸自己在年届半百能及时逢此善因缘,接触到 上惟下觉大和尚弘扬的心地法门。在此衷心感恩精舍师父们慈悲的教导,将大和尚的无上大法广传到红尘!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真平等之省思
下一篇:清净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