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学研究的历程、阵容、机构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学术研究,在20世纪初以来常被教内外人士称为"佛学研究",此"佛学",意谓佛
教尤其思想是一种自成体系的学问、学术,乃各门学科中之一门,诸家学说中之一家。20世
纪的中国佛学研究,与中国佛教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同一步调。黄夏年的《二十世纪的中
国佛教研究》一文总结说:


  "二十世纪的首末二端为佛学研究的重头戏,而且这前后两段时间都在30年左右,这又与
中国社会思想在20世纪内的发展步伐是一致的。"(《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上册,第134页。)

  20世纪开头的30余年,随佛教复兴浪潮的高涨,佛学研究蔚为显学,空前鼎盛。20世纪末
的近30年,随港台佛教之兴盛,大陆佛教之恢复发展,佛学研究逐渐重现兴旺局面。而世纪
中腰30余年间,佛学研究随佛教之受挫而低落,在"文化大革命"狂澜席卷中国大陆、佛教
陷入灭顶之灾的十余年间,佛学研究在学术界也几成绝响,正可谓唇亡齿寒。

  与古代佛学研究仅限于佛教圈内,主要由寺僧进行研究不同,20世纪中国佛学研究的大军
,由佛教界内外两班人马组成,在佛教界、学术界两界分头进行研究。

  20世纪初佛学研究的风气,由一批具有救国热忱的知识分子所开启。19世纪末风靡中国思
想界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等名士,纷纷钻研佛典,鼓吹佛法,从佛学中摄取
拯时救世的精神能源。他们研究佛学,实质上是对西方文化撞击的一种反应,其出发点,正
如南怀瑾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佛教》一文中所言:

  "因为十九世纪的末期,中国人为了注视西洋文化思想,先由学习自然科学而发现西洋的
人文科学和政治思想,因此便源源输入西洋各种政治主义的理论,新思潮便勃然而兴。……
促使中国历史起了革命性的转变,一般知识分子,在学术思想上,因袭宋明理学,或者向来
关门闭户,自寻烦恼地搞他三教异同的学说,忽然面对新近输入的西洋各种哲学理论,仓猝
之间,便有瞠乎其后的错觉。因此一般富于民族意识,而且比较保守,又有深厚国学修养的
青年知识分子,在潜在的意识里,无形中便产生一种抗拒的力量,但反躬自问,传统的儒家
学说,三千年来,一直被锢闭在道德伦理的圈子里,要想以纯粹思想,超越于西洋唯心唯物
的哲学理论,便有理屈辞穷,难以发扬阐明之感。"(《中国佛教发展史略》,第107页。)

  这批知识分子于是发现东方、中国传统文化库藏中的佛学,足以超越西洋哲学与儒学,乃
"不期然地便投身于佛学的法海,发出觉世救人的大悲宏愿了。自此风行草偃,凡是学问渊
深,是非今古之间的学者,也就向慕不已,一时趋之若鹜,而风靡了中国学术界。"其中
有些人对佛学愈钻愈深,终于变成虔诚的佛教徒,发起整顿、复兴佛教的宏愿,其领头人物
便是有"近代中国佛教复兴之父"之称的杨仁山。他感于禅宗末流导致义学不振及近时"僧
徒安于固陋,不学无术"(《等不等观杂录》卷一《般若波罗蜜多会演说》。)
的状况,倡办释氏学堂培育人才,亲创祇园精舍讲授佛学,组建"佛学研究会",鼓励弟子研究
唯识、因明,搜求遗籍于日本,设刻经处流通佛典,于开一代佛学研究风气贡献良多。现代
中国佛教界佛学研究的两大带头人--太虚、欧阳渐,及谭嗣同、梅光羲、李证刚、章太炎
、谢无量等大家,皆出其门下。正如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所说:"故晚清所谓新学
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而凡有真信仰者,率皆皈依文会。"杨文会本人的《十宗略
说》、《大宗地玄文本论注》等著述,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

  在20世纪上半叶特别是抗战前的30多年间,就佛教界的佛学研究事业而言,居士较僧尼起
了更为重要的作用。杨仁山的继承者欧阳渐创办的支那内学院,组织人力研究佛学、整理教
典,为当时国内最重要的佛学研究机构。该院在近30年间培育出了数以百计的佛学人才,其
中许多成为教界、学界佛学大家,如梁启超、梁漱溟、熊十力、汤用彤、黄忏华、王恩洋、
巨赞、虞愚、田光烈等,皆曾游学于支那内院,该院所办《内学年刊》、《内院杂刊》,堪
称20世纪学术品位最高的纯佛学学术刊物。欧阳渐的助手、继承者吕澂,被
国内外学术界公认为现代中国功力最深、成果卓著的佛学家、佛教教育家。1961年,吕澂受
中国科学院哲学
社会科学部的委托,在南京开办了一个为期5年的佛学研究班,所培育出的谭壮飞、杜继文
、高振农等人,成为70年代以后大陆学术界佛学研究的骨干。吕澂的另一高足王恩洋居士,
著述甚多,曾在四川创办龟山书院、东方文教研究院,重在佛学的讲授与研究。与欧阳渐同
门的梅光羲,终身致力于唯识学的研究,水平颇高。

  除杨仁山、欧阳渐一系外,北平韩清净创立的"法相研究会"、"三时学会",上海范古
农创立的"法相学社",四川袁焕仙创立的"维摩精舍"等居士团体,皆以研究佛学为己任
,三时学会研究唯识学成果尤著。韩清净弟子周叔迦在北平创立北平佛教学、中国佛教学院
,讲佛学于各大学,主编《微妙声》、《佛学月刊》发表佛学论文,与南方的《内学》遥相
呼应。此外,20世纪上半叶进行佛学研究、有著作问世的居士,还有刘洙源、丁福保、王弘
愿、程安宅、江味农、夏莲居、顾净缘、张克强、朱芾煌、张化声、唐大圆、史一如、江
谦、荻葆贤、吴璧华、高鹤年、高观如、黄树因、黄茂林、徐蔚如、郭元兴等等。

  20世纪上半叶,僧尼界人才辈出,在佛学研究方面有建树者为数也不少。太虚、月霞、谛
闲、倓虚等创办的武昌佛学院、柏林教理院、汉藏教理院、闽南佛学院等数十所佛教院校,
培养出了许多从事佛学研究的人才,其中成果丰硕、影响较大者有法尊、持松、印顺、芝峰
、法舫、常惺、大醒、震华、福善、乃光等,以出于太虚一系者最多。太虚本人达700万字
的著述中,很多具甚高的学术水平。法尊、印顺佛学研究的水平与成果,皆臻于20世纪佛学
研究的顶峰。20世纪上半叶最有影响的高僧中,如弘一之律学研究,印光之山志编纂,能海
之藏传佛典译等,都具甚高的学术价值。此外,20世纪上半叶在佛学研究方面有影响的僧
尼还有守培、范成、巨赞、会泉、演培、明真等。在各种佛刊上发表文章的作者,世纪初居
士、学者多于僧尼,后来僧尼逐渐占了多数。

  20世纪上半叶,学术界的佛学研究可谓盛况空前。梁启超、胡适首开以西方、东洋学术方
法研究佛学之风气,在各大学、研究院治文史哲的一流学者,如梁漱溟、熊十力、汤用彤、
陈垣等,皆以佛学研究著名,谢无量、蒋维乔、陈寅恪、蒙文通、冯友兰、范寿康、李石岑
、缪凤林、景昌极、朱谦之、张东荪等学者,在佛学研究方面也各有著述。在20至30年代,
治文史哲的学者未尝涉足佛学者,已为数不多。学界研究佛学的学者中,如周叔迦、刘洙源
、蒋维乔、梁漱溟、苏渊雷等具有佛教信仰或为名居士,谢无量、梁启超、熊十力、汤用彤
等也都受学于杨仁山、欧阳渐门下,与佛教关系不浅,朱谦之还曾一度出家。

  据何建民博士统计,20世纪上半叶,全国佛教刊物总数达180种之多,发表了大量具学术
性的佛学论文,其中影响较大、经常刊载佛学论文者有《海潮音》、《佛教评论》、《佛化
新青年》、《现代佛教》、《人海灯》、《人间觉》、《狮子吼》、《佛学半月刊》、《世
界佛教居士林林刊》、《威音》、《弘化月刊》等数十种。由学术界主办的《国立北平图书
馆馆刊》、《东方杂志》、《国学季刊》、《金陵学报》、《辅仁学报》、《燕京学报》、
《学衡》等刊物,也经常刊载佛学论文。

  1949年以后,至1957年之间,大陆佛教界佛学研究工作主要在中国佛教协会的领导组织下
进行。北京三时学会、上海佛教居士林等也在开展佛学研究。僧俗学者主要有能海、巨赞、
法尊、正果、明真、观空、隆莲、本光、吕澂、周叔迦、叶恭绰、黄忏华、陈铭枢、虞愚、
高观如、林子青、游侠、郭元兴、游有维等人,皆为20世纪上半叶涌现和培养出的人才。学
术界从文史哲角度治佛学、有论著发表的学者,有冯友兰、侯外庐、范文澜、任继愈、巫白
慧、苏晋仁、王尧、金维诺、阎文儒等。专门发表佛教文章的刊物,只有佛教界办的《现代
佛学》、《觉讯月刊》(1955年停刊)、《弘化月刊》(1958年停刊)三种。学术界所办的《哲
学研究》、《文史哲》、《历史研究》、《新建设》等刊物上,偶尔也有佛学论文发表。1957年
以后,随"左"倾路线不断升级,佛教影响逐渐缩小,教界、学界的佛学研究皆呈日渐
萎缩之势。据王雷泉主编《中国大陆宗教文章索引》统计,从1949到1966年的17年间,大陆
共发表佛学文章1003篇,基本呈逐年减少之势。1967至1974年间,整个中国大陆仅于1974年
发表佛学论文1篇。

  在香港、台湾,佛学研究由一批1949年前后来自大陆的僧尼、居士、学者所承担,沿40年
代的路子继续行进。随佛教之稳步发展,特别是60年代、80年代两度高潮的推动,佛学研究
不断兴旺发达。截止世纪末,香港学术性的佛教团体有三轮佛学社、明珠佛学社、法相学会
、法住学会等9个,发表佛学论文的刊物有十多种,其中学术性最强者为《内明》、《法言
》。在学术界从事佛学研究的学者有钱穆、唐君毅、陆宽昱、霍韬晦、吴汝钧、韦达等。台
湾佛教界举办的佛教研究机构有中华佛学研究所、玄奘学术研究院、华梵佛教研究所、法光
佛教文化研究所、净觉佛教研究所、佛光山中国佛教研究院、圆光佛教研究所、慈明佛学研
究所等,发表佛学论文的刊物近30种,30多家佛学院培养出了数以千计的佛学人才。留学国
外获硕士、博士学位的僧尼已达30余名。省内、海峡两岸及国际性的佛教学术会议连年举办
。佛教出版机构多达60余家,出版的佛学著作多达数百种。僧尼界研究佛学者有印顺、东初
、演培、圣严、星云、昭慧、慈怡、惠敏、明性、果祥、果灯、见正等,以印顺、东初、圣
严三法师成果最为辉煌。台湾学术界研究佛学的学者有方东美、牟宗三、张曼涛、杨白衣、
蓝吉富、杨惠南、郑金德、曹仕邦、江灿腾、龚鹏程、林朝成等。

  中国大陆在1976年后,佛学研究开始复兴,主力转移于学术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
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佛教研究室、佛教文化研究室,为国内最大的佛学研究机构,有专职
科研人员十多人,该所主办的《世界宗教研究》季刊,经常发表佛学论文,为国内宗教学研
究的权威性核心期刊。1998年,中国社科院还成立了佛教研究中心。此外,1978年以来大陆
陆续新建、进行佛学研究的学术机构还有中国社科院亚太暨南亚研究中心、中国藏学中心、
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宗教研究室、中央民族大
学宗教研究所、中山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北京大学宗教学系、武汉大学宗教学系,上海、
云南、西藏、青海等省社科院的宗教研究所,及陕西长安佛教研究中心、陕西法门寺文化研
究会、玄奘研究中心、五台山研究会、大足石刻研究会等20余处。学术界所办经常发表佛学
论文的期刊还有《世界宗教文化》、《宗教学研究》、《五台山研究》、《中国藏学》、《
宗教》、《云南宗教研究》等。1978年,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宗教系开始招收佛教专业的研
究生,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
哲学系,四川大学宗教学所、西南民族学院民族宗教所及上海、青海等省社科院的宗教所,
也都相继招收佛教专业研究生,已培养出近百名佛学研究人才,其中有一批已成为佛学研究
的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目前中国大陆副教授以上专职从事佛学研究的学者有杜继文、高
振农、黄心川、方立天、王尧、巫白慧、杨曾文、郭朋、丁明夷、罗〖FJF〗癤〖FJJ〗、李
富华、方广錩、
王志远、韩廷杰、赖永海、陈兵、王雷泉、宋立道、黄夏年、陈士强、业露华、洪修平、麻
天祥、班班多杰、吕建福、郑伟宏、何劲松、魏道儒、吕有祥、张风雷、邢东风等数十人。
另外,还有许多治文史哲而兼究佛学者,著名者有季羡林、白化文、楼宇烈、周一良、常任
侠、石峻、苏晋仁、萧父、朱庆之、葛兆光、周裕楷等。

  大陆佛教界的佛学研究在80年代后尽管力图复兴,但50年代以前涌现出来的一批人才如法
尊、吕澂、巨赞、正果、观空、贾题韬、郭元兴等近十年来相继逝世,研究人才青黄不接。
近几年来,各佛学院培养出来的一些人才在佛学研究上崭露头角。目前佛教界研究佛学
的专门机构有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1987年成立)、南京金陵刻经处研究室、浙江临海市天台
文化研究会等。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主办的《佛教文化》(1989~1991)、《佛学研究》(1992年
创刊),为大陆唯一的纯佛学学术刊物。《法音》及近十几年来陆续创办的20多种佛教刊
物上,也常发表佛学论文,作者既有僧尼居士,也有学术界人士。目前大陆佛教界从事佛学
研究的学者有隆莲、传印、唯贤、惠庄、刘锋、林子青、吴立民、何云、吕建福、肖永明、
唐仲容、冯学成等,总人数比学术界要少得多。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