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科学>>正文内容

佛学与科学的对话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馬修‧ 李卡德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强调透过直接思证经验,
  阐明心性的重要性,
  历时数百年已设计出高妙和深密的方法,
  以了解心理状态和究竟心性。
  我该怎么样过我的人生?我该如何在社会上生活?什么是可知的?这三个问题困恼人类多时。理想的情况是,人生带给我们圆满之感,大限来时了无遗憾;社会生活启发我们普世责任感;知识教导我们周遭世界和我们自己心性的本质。
  这些问题也横亘于科学、哲学、政治、艺术、社会工作和性灵履践中。我们若囿于社会固习,把这些活动加以人为的区隔,必然会眼界日窄,目光如豆。没有智能长养利他行为,科学和政治就是双面刃,伦理盲目,情绪狂走,性灵化成虚妄。
  从十七世纪科学革命肇兴的时代到今天,多少人把科学视为知识的同义语。科学勃兴促成信息呈倍数成长的趋势方兴未艾,另一方面,民主、俗世国家的宗教行为已式微,宗教国家则更趋激进。伟大的精神传统,不论是立基于教理,还是纯冥想经验,都能提供有效的伦理规范,人们可以用来建构和启发自己的人生。随着科学的发展,很多人对当世各大宗教的理想为之破灭,对科学发现和技术效率的俗世信仰则水涨船高。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指出科学无法呈现所有的真理,技术虽已产生钜大利益,所造成的破坏同样不遑多让。更有进者,若论提供人怎么生活的智能,科学唯有缄默以对。
  正确看待科学的方式应是视它为一种工具,本质上无善也无恶,把它捧上天或是咒下地狱,就跟称赞或批评一样全无意义。一臂之力如武器,可以杀人,也可以救人。一般而言,科学家不比别人好,也不比别人坏。问题是,科学不能长智能。科学见解固然可以帮助我们改变世界,但能指示我们人生该走什么路的,唯有人的思想和关怀。因此,为补科学不足,我们也得培养「心灵科学」或是所谓的灵性。
  这二十年间,佛教与科学所以会展开对话,大部分是由于若干佛教思想家对科学兴味津津使然。
  一九八七年,商人恩格尔和科学家瓦瑞拉率先发起,并促成日后喇嘛定期会晤知名神经学家、生物学家、精神病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诚如与会者所说的,「这些集会有个非凡的特质,即是佛教徒和科学家胸襟开阔、态度严肃,莫不急于想了解对方的研究方法和见解,以扩大自己的眼界。」这些「心灵与人生」会议报告集结出版,日渐受到有志于异文化与不同领域间的对话、特别是对心性问题有兴趣的人士欢迎。这些以〈温柔桥梁〉〈疗用情绪〉〈睡梦与临终〉〈科学与慈悲〉为题的报告,会再辅以更深入的研究,如瓦瑞拉等人合着的〈具现的心灵〉,以及华莱士的〈拣择的真理〉与〈主观论禁忌〉。
  科学与佛学之间的知识追求,主要差别在于终极目标不同。在佛学里,知识的取得基本上是为了治疗,目的在于离苦,让自己不再过度执着于外在世界的表相真理,以及从我们自以为安住于个体中的「我」所造成的苦难中解脱。
  佛教强调透过直接思证经验,阐明心性的重要性,历时数百年已设计出高妙和深密的方法,以了解心理状态和究竟心性。心主导人生所有经验,也决定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只须稍稍改变我们的心、处理心理状态和看待人与事的方式,「我们的」世界就可以完全翻转过来。
  佛教的观照结果虽然微妙甚深,但应切记,佛陀的教法不是教条。我们应该把佛法视为可以让行者追随佛陀足迹的指南。佛教坚信,信念一旦证实有误,立即可以着手修正。这不是说佛教对自己所发现的根本真理有所怀疑,也不是预期历经两千五百年思证科学所建立的成果,会突然之间全然无法服人。佛教的教法完全以经验为基础,在追求知识过程中,非但不避忌反论,反而从矛盾中获得滋养。佛教与印度教哲人之间的形而上辩难不计其数,历时达百年之久,加上不断和科学与其它宗教对话,早已精益求精,汇集和扩大其哲学观念、逻辑和对世事的理解。
  不过,佛教这开放态度并不是不劳而获的机会主义。它有过人的哲学传统、极富启发性的经典,以及需有精进不懈的精神修行。趋向开悟的内在变化与哲学研究或自然科学调查大不相同。佛学基本上是个开悟的科学。
  探讨的目的不在刻意把科学说得玄妙异常,或以科学发现来佐证佛教信念,而是考量主观经验的重要作用,体认科学融入更广大人生知见的方式。这些是意在弥合事相与实相之间的差异。客观真理认为,存在于「心外」的现象似是真实不虚,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最新发现反驳此种客观真理,佛学则可以解决两者之间纷扰的矛盾。量子物理学开山鼻祖之一的海森伯曾说,「我认为,克服相对观念的志向,包括统合理性理解和神秘经验(万有一体)在内,都是我们这个时代有言或无言的信仰模式。」
  这些反映了两个迥异生活形态的观点:一位是佛教徒出身的天体物理学家,以科学知识印证自己的哲学根柢;一位是出家为僧的西方科学家,以个人体验来评比这两种真理。
  (本文取材自《僧侣与科学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科学与性灵
下一篇:佛教的数学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