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明末清初闽台佛教的互动(1)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慧严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释慧严
中华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提要
此论乃发表于《中华佛学学报》第八期拙作“台湾佛教史前期”
的续文, 由“其宗派多传自福建,衣钵实授自黄檗”为引文, 探讨
台南黄檗寺的兴亡与政界军事的关系,并将触角延伸到闽台佛教交流
的福建丛林, 如(一)福清黄□寺,(二)怡山长庆院──西禅,
(三)鼓山涌泉寺。探究其成立的经纬且分析其宗派的属向,证实福清
黄□寺、西禅是属于临济宗,但鼓山涌泉寺则属曹洞宗。又由于台湾
佛教的源流,主要是出自鼓山涌泉寺,故以开元寺的僧侣为主,一窥
十九世纪以来闽台佛教僧侣的交流及当时鼓山的道风,结果因当时的
鼓山教势的衰颓,虽然台僧多前往受戒,却也因无法注入振兴启弊的
活泉,使得台湾佛教的现代化,不得不等到西来庵事件之后,才有转
机的现象。
关键词:1.西禅 2.黄檗之徒 3.台湾僧侣多鼓山游 4.闽台佛教交流
5.鼓山法统
210页
前言
此论乃发表于本学报第八期拙作“台湾佛教史前期”的续文,由
“其宗派多传自福建,衣钵实授自黄檗”为引文,探讨台南黄檗寺的
兴 (一) 亡与政界军事的关系, 并将触角延伸到闽台佛教交流的福
建丛林,如 (一) 福清黄檗寺,(二) 怡山长庆院──西禅,(三) 鼓
山涌泉寺。 探究其成立的经纬且分析其宗派的属向,证实福清黄寺、
西禅是属于临济宗,但鼓山涌泉寺则属曹洞宗。 又由于台湾佛教的源
流, 主要是出自鼓山涌泉寺,故以开元寺的僧侣为主,一窥十九世纪
以来闽台佛教僧侣的交流及当时鼓山的道风, 结果因当时的鼓山教势
的衰颓, 虽然台僧多前往受戒,却也因无法注入振兴启弊的活泉,使
得台湾佛教的现代化, 不得不等到西来庵事件之后,才有转机的现象

3.黄檗寺
谢汝诠曾言︰“其宗派多传自福建,衣钵实授自黄檗。”(注100)
《台湾通史》卷22,宗教志亦云︰“佛教之来,已数百年,其宗派多
传自福建,黄檗之徒,实授衣钵。”然而观诸台湾黄檗寺的存亡情形
,实令人难以理解谢氏的说法。在此,先将有关台湾黄檗寺的史料,
陈列于下︰
《台湾县志》卷9,杂记志?寺庙︰
黄檗寺,康熙二十七年,左营守备孟大志建。三十一年,火。
三十二年,僧募众重建。前祀关帟,后祀观音三世尊佛,僧房
斋舍毕备。周围植竹,花木果子甚多。
《重修台湾县志》卷 6,祠宇志?寺宇(附)︰
黄檗寺,在大北门外(唐沙门正干,莆田人,吴姓。从六祖曹
溪得法,归至福州黄檗山,曰︰吾受记于师,逢苦即住,其在
此乎!遂即山建寺,是为黄檗初祖)。康熙二十七年,左营守
备孟大志建。三十一年,火。三十二年,僧募众重建,竹木花
果甚盛。
《续修台湾县志》卷5,外编?寺观︰
──────
(注100) 林学周《台湾宗教沿革志》,谢汝诠序。
211页
黄檗寺︰在大北门外。〈旧志〉云︰唐沙门正干,莆田人,吴
姓,从六祖曹溪得法。归至福州黄檗山曰︰吾受记于师,逢苦
即住,其在此乎。 遂即山建寺,是为黄檗初祖。康熙二十七年,
左营守备孟大志建。 三十一年,火。三十二年僧募众重建,竹
木花果甚盛。乾隆五十六年,里人修。
《清一统志台湾府》(属《嘉庆重修一统志》)寺观?黄檗寺︰
在台湾县北门外,本朝康熙二十七年建,寻毁,三十二年重建。
《高纂府志》卷9,外志?寺观︰
黄檗庵,在海会寺南数里,壬申年(康熙三十一年),灾于火;
岁癸酉(三十二年),僧继成募缘重建。
《范纂府志》卷19,杂记?寺庙︰
黄檗寺︰在北门外,康熙二十七年,左营守备孟大志建。三十
一年火;三十二年,僧募众重建。四围竹木花果甚多。
《余纂府志》卷19,杂记?寺庙︰
黄檗寺(内容与上《府志》同)。
《周纂府志》卷9,外志?寺观︰
黄檗庵︰在海会寺南数里,壬申年,灾于火。癸酉,僧募缘重建。
《台湾通志》杂识?祠庙︰
黄檗庵在海会寺南数里,壬申年灾于火,癸酉僧继成募缘重建
(以上十庙《府志》俱无)。
《刘纂福建台湾府志》卷18,古蹪?寺观︰
212页
黄檗寺︰在东安坊,康熙二十七年,左营守备孟大志建。三十
一年,火。三十二年,僧募众重建。四围竹木,花果甚多。
《台湾通史》卷22,宗教志︰
黄檗寺︰在大北门外,康熙二十七年,左营守备孟大志建。三
十一年,火。三十二年,寺僧募建。地大境幽,题咏者多,今
圯。
绿珊盦氏〈台南黄檗寺僧与天地会八卦教〉︰
该寺于康熙三十一年,曾一次被大火烧毁,再由愍度师的手,
募款重建。当时寺址,是在台南市大北门外。(现在北门路中
山公园东北省立第二中学校的旁边)六十余年前,日本据台时
,该寺已残破不堪,因此日人把它全部拆去,改为“育苗试验
圃”,后来又在那里建筑铁路局职员宿舍。......又据老里长
说︰“寺的四围,茂林修竹,风景绝佳,是一个很清幽的所在
。进入山门,有一小板桥,桥边有一株榕树,老干槎丫,耸立
空中。大殿三座,又有罗汉堂。正殿供奉黄檗禅师,并祀观世
音菩萨。......”(注101)
《台湾史》第七章清代之治台第九节民族革命(页405)︰(注102)
当时台湾之黄檗寺,相传为陈永华故宅改建者。
根据以上诸种史料及当地耆老的见闻,可以知道黄檗寺是《高纂
府志》上说的黄檗庵,所在地是台湾县的北门外,也位在海会寺南方
数里的地方,若林衡道氏所说的传闻无误的话,它是明郑咨议参军陈
永华的故宅,由左营守备孟大志改建的;时间是康熙二十七年。三十
一年时,因火灾而遭毁。三十二年,再由僧侣继成师重建。而依《台
湾县志》的话,黄檗寺的规模应是不小,它拥有完整的僧房斋舍及广
大的庭园、
─────
(注101) 《台南文化》3之2,页30a,1953年9月。
(注102) 台湾省文献会林衡道主编,众文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民国82
年8月初版。
(注103) 《高纂府志》明记三十二年重建黄辟木寺的是继成师,但以
后的《府志》、《县志》均只言僧募缘重建。至于《通志》
的继成师说,应该是继成《高纂府志》的说法。而关于绿珊
盦氏的愍度师说,由于未交代史料依据的缘故,不便置评。
213页
果园,供奉的主尊是观世音菩萨,这与绿珊盦氏的见闻相去不远。又
依《续修台湾县志》的话,乾隆五十六年,由里人再加以整修,且至
嘉庆十二年时此寺仍存在才对。只是依绿珊盦氏的见闻,黄檗寺于清
光绪甲午年(1894)前后,已残破不堪,日本人据台之后也就将它拆
去,并先后改为育苗试验园、铁路局的职员宿舍了。在《台湾通史》
里,也告诉我们,民国二年前后该寺已消失在这世界上了。1934年台
南州共荣会编辑《南部台湾志》第七编宗教?黄檗寺条里也说“今废
”(页469)。连雅堂虽说此寺“地大境幽,题咏者多”,但实际上,
好像不是如此,反而有关黄檗寺的史料、诗词题记是较少,其原因或
许与连氏说的︰“乾隆间,有僧谋复明,事泄被戮。”(注104) 有关
吧!连氏所说的黄檗寺僧企图复明的事情,其原委如下︰
黄檗寺在台南镇北门外,乾隆间,有僧不知何许人,逸其名,
居寺中。善技击,能蹴庭中石,跃去数丈。素与官绅往来,而
知府蒋元枢尤莫逆。一日,元枢奉总督八百里密札,命拿此僧
,不得则罪。潜访之,知为海盗魁。恐事变,且得祸。乃邀僧
至署,盘桓数日。欲言又止,僧知之,曰︰“窥公似大有心事
者,大丈夫当磊磊落落,披肝见胆,何为效儿女子态?”曰︰
“不然,事若行,则上人不利,不行,吾又不能了,故踟蹰尔
”。出札示之,僧默然良久曰︰“不慧与公有前世因,故一见
如旧。今愿为公死,但勿求吾党人。不然,竭台湾之兵恐不足
与我抗”。曰︰“省宪只索上人尔,余无问”。僧曰︰“可”
。命招其徒至,告曰︰“而归取籍来”。徒率众肩入署,视之
,则兵卒、粮饷、器祴、船马之数,一一付火。元枢大惊,僧
曰︰“我祖为郑氏旧将,数十年来,久谋光复。台湾虽小,地
肥饶可霸。然吾不猝发者,以闽、粤之党未劲尔。今谋竟外泄
,天也!虽然,公莫谓台湾终无人者”。又曰︰“公遇我厚,
吾禅房穴金百余万,将为他日用,今举以赠公,公亦好速归。
不然,荆轲、聂政之徒将甘心于公也”!元枢送至省,大吏讯
之,不讳。问其党,不答。刑之,亦不答。乃斩之。是日有数
男子往来左右,监刑者虑有变,不敢问。待决时,一黑衣长髯
者弩目立。僧叱曰︰“小奴尚不走,吾昨夜谕而速改恶,毌妄
动。今如此行迹。欲何为?勿谓吾此时不能杀汝也”!其人忽
不见。事后,大吏问狱吏,何以许人出入?曰︰“旦夕未见人
,且僧有神勇,桁杨辄断,幸彼不走尔”。闻者愕然!(注105)
──────
(注104) 《雅堂文集》台湾史迹志?黄檗寺。
(注105) 《雅堂文集》卷2,传状?书黄檗寺僧。
214页
上文的内容,连氏也刊载于《台湾通史》卷22,宗教志?佛教的
项目中。此后,民国八年出版伊能嘉矩的《台湾文化志》卷上,第四
篇治匪政策;李添春《台湾省通志》稿卷 2,人民志?宗教篇第三章
佛教;及李汝和主修、王世庆整修的《台湾省通志》卷 2,人民志?
宗教篇第三章佛教的项目中,亦载有此史料。但是此二志,均把蒋元
枢写成蒋广枢;同时黄檗寺僧改写成“有一大刹主僧某”;并就黄檗
寺僧作了如下的评语︰
黄檗寺僧离却冈位,左袒军事政治,致以招祸,寺废而不能再
兴。自古败军乃至蹈义之士,多潜迹空门,台湾尤其显著。
如上文,李添春氏认为黄檗寺废而不能再兴的理由,是因黄檗寺僧□
入军事政治的漩涡而招祸的缘故,同时他也指摘败军及蹈义之士潜迹
空门的事迹,语气稍有不敬的感觉,不如连氏的“当是时,郑氏部将
痛心故国,义不帟胡,改服缁衣,窜身荒谷者,凡数十人,而史文不
载,忠义之士,未得表彰,伤己!”之文,评得适当中肯。连氏的看
法,实是史实,学界亦似认同,如陆宝千氏云︰“迨明社既屋,故臣
逸儒,往往避于浮屠,以贞厥志”。(注106) 致于明朝遗臣潜入空门
的史实,在此暂置不评,先将话题回归到李添春列举黄檗寺僧,参与
军事政治上。
李氏所列举的黄檗寺僧的活动,定是根据蓝鼎元的《东征集》〈
覆台变在事武职四十一员看语〉(注107) 而来。此文乃蓝鼎文就康熙
六十年朱一贵之乱中,身任武职的四十一位人员,在此叛乱中,其存
亡功罪的事实作一报告。在此报告中,值得我们注目的,是他们之中
有些官员与黄檗寺僧、或僧、兵僧的接触。在此,将其经过情形,摘
录于下︰
(一)镇标中营游击刘得紫,当贼寇披猖,血战用命;及力竭被
执,抗节不移,求埋前镇尸首,从容受刃。贼亦义而不杀
,羁禁学宫朱子祠七日,水浆不入囗;后闻诸贼皆推埋盗
狗乌合之众,乃稍听士民兵僧哀恳,进粥食延性命,以待
王师。......。(注108)
(二)海坛镇标右营把总陈宋,亦带领班兵到台,战败被伤,望
门投匿,欲剃发为僧。因状貌魁伟,多髭髯寺僧不纳,避
难数家,皆有实据。
(三)南路营把总张文学,身在地方,三战三北,为贼所擒,亦
与中营刘游击同在
─────
(注106) 《清代思想史》页197,广文书局,民国72年9月三版。
(注107) 此文亦被收录于《余纂府志》卷21,艺文(二)?文移。
(注108) 《平台纪略》亦载此事。
215页
禁中六日,不屈。逾★夜遁,往狮子岩为僧。大师入台,集
义民四百余人复在军前效力,招回旧兵四百人,巡防搜捕。
(四)镇标中营把总周应遂,在南路赤山战伤被擒,击缧牛车,于
春牛埔阵上遇陈宋救回。及府陷,往黄檗寺为僧。在寺中密
制“大清”旗,与千总康朝功、把总李先春、韩胜等谋为内
应,事泄奔逃。
(五)镇标左营把总李先春、战伤被擒不降。战医魏本忠保之得释
,与黄檗寺谋内应不果。后随军大穆降杀贼北路、中路,皆
有奔走之劳。
(六)台协水师右营把总韩胜,战败负伤逃匿,潜与黄檗寺谋内应
不果。......。
(七)淡水营俸满千总何太武,先于二月内离营给咨文赴厦,因病
稽迟。及府陷,削发为僧,与黄檗寺谋内应不果。及投大师
,亦有奔驰押运之劳。
(八)金门标右营千总康朝功,带领班兵到台,战败被伤,杂死尸
中以免。及府陷,为贼所擒,赂贼兄戴显得释,入黄檗寺为
僧,与周应遂等谋内应。事泄,逃匿破柩六日,僧寄渊密送
饭食得不死。或有言其在戴穆辕门受职,殊无实据。而黄内
应之谋,则其事甚真。......。
(九)道标把总陈喜,或有言其在林曹处办事,而该弁则供为林曹
所获,僧寂兴保之得免,则踪迹未可定也。
(十)黄檗之谋事虽不就,其志可嘉。
由以上蓝鼎元的报告看来,在朱一贵之乱中,虽然朱一贵的阵营中
有僧侣活动的史料,但是这些僧侣似是站在人道的立场,帮助剿乱的满
清将领;又此史料证实有清军的将领周应遂、何太武等为求脱身而潜入
寺院为僧侣,其中尤以入黄檗寺者居多数,显然地黄檗寺较其它寺院来
说,是较具有政治的色彩。或许是因如此的因缘,而被认为“黄檗寺僧
离却冈位,左袒军事政治,致以招祸”吧!虽是如此,我们很难证明发
生于乾隆四十二、三年蒋元枢知府时代的黄檗寺僧事件,是如绿珊盦氏
所说的在台天地会谋反清复明的案子。
走笔至此,感到资料的有限,实难证明如谢汝诠、连雅堂所说的台
湾佛教“其宗派多传自福建,衣钵实授自黄檗”的说法。但是如果将源
流溯自中国江南的话,或许可以解开这个疑问。
二、闽台佛教交流的道场
(a)福清黄檗寺
关于福建福清黄檗山寺的沿革,《黄檗山寺志》卷 2,万福禅寺条
,叙说如下︰
216页
寺之创自唐正干禅师始,盖贞观五年(631)也,额曰般若台。
后八年于其东大辟堂于,德宗(779~804在位)改为建德禅寺
。盛于宋,微于元。重兴于明洪武二十三年,莆阳心鉴周公为
檀樾大休禅师主之。......以嘉靖乙卯(三十四年,1555)倭
变灰焚殆尽,僧徒星散,又成榛莽之区。......隆庆初(1567
~1572)僧中天圆公诛芧于斯,志图恢复。万历辛丑(二十九
年,1601)毅然赴阙,请赐龙藏,崇镇宝林。居八年未蒙谕旨
,以疾卒于都之长荣茶庵。其徒孙兴寿、兴慈不怠先志,恳请
愈坚。越六年相国叶文忠公代力奏请改额曰万福禅寺,神宗皇
帝敕赐全藏计六百七十八函,敕书一道,命中使王举同僧赉护
到山。仍发帑金三百两为赉经费,时万历甲寅年(四十二年,
1614)也。是年相国告归,汪邑侯泗论疏,令寿慈募化重兴。
......戉午(四十六年,1618)春兴慈归寂,丙寅(熹宗天启
六年,1626)而兴寿亦归。崇祯己巳(二年,1629)玄孙隆宓
、隆瑞等复构二客堂于殿之左右。已而念祖庭秋晚,正道无闻
,必有弘法开堂者,庶不失古今标格。以是谋诸檀樾外护,敦
请金粟密云禅师主席。庚午(三年,1630)飞钖南来,全提向
上,大机直指当人本旨,黄檗宗风于斯始振,未几而还金粟。
癸酉(六年,1633)冬,宓瑞复同外护龑居士等恭请费隐禅师
住持,恢张祖道,永为十方禅刹,衲子无远近望风率至。丙子
(九年,1636)夏,师应建宁莲峰之请。瑞同檀信等念黄檗为
列祖之席不可空悬,请隐元禅师以继其位。未期年,衲履盈室
,大振临济之风,中兴黄檗之道,师之功于前,此殆有加矣。
由此可知福清的黄檗山万福禅寺,始创于唐?正干禅师,年代是
贞观五年。但此贞观五年应是德宗贞元五年(789)的笔误。此根据《
黄檗山寺志》卷 1,山云︰
寺山故有黄檗,因以为名,唐贞元间(785~804)正干禅师为
开山祖,继有断际希运禅师出家其中,厥后阐化江外,所住巨
刹,皆以黄檗称。
又依《淳熙三山志》卷36,寺观类四?僧寺云︰
福清县黄檗檗寺︰黄檗寺,清远里,以山多黄檗名,江淹南齐
人,好山水,尝游焉。贞元五年(789)沙门正干尝从六祖学。
既得其旨乃辞去。祖送之曰︰把菩即止(《黄檗山寺志》卷3
,开山正干禅师,作︰吾师受记遇苦即止)。干抵此,乃安之
,遂创院,名般若台,今十二祖师堂其地也。
由《黄檗山寺志》及《淳熙三山志》的史料,可证明贞观五年实
是贞元五年之误。又此中记载正干禅师参学于六祖惠能之事,前举重
修、续修《台湾县志》亦有转载,但此说,因六祖惠能于先天二年
(713)示寂的缘故,早有常盘大定氏提出质疑。虽是如此,正干禅师
于此黄檗山筑般若台,使黄檗山成为佛教道场确是史实,日后也有不
少出身福建的僧侣于此出家,并为一代宗师。此中,如黄檗希运(生
殁年不详,但圆寂于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59)︰出家于福清的黄
檗山之后,参学于浙江天台山及京师长安,并入江西百丈山怀海禅师
之门,得其玄旨,住钖于洪州大安寺,海众奔凑。此大安寺位于高安
县鹫峰下,因希运酷爱乡里的黄檗山的缘故,将此鹫峰更名为黄檗山
。又大中二年(848)裴相国休镇宛陵,建大禅苑,请师说法,也因希
运酷爱旧山,还以黄檗名之。当此之时,黄檗山名噪一时,但此黄檗
山似指洪州黄檗山,并非是福清的黄檗山吧!(注110)
黄檗的宗风自此盛于江表,嗣法弟子六人中,临济义玄(?~867)
为正传,建立黄檗宗旨,一时道播诸方而临济一宗屹起于此,历经七
百余年,代不乏人。(注111) 又依前举的史料,明万历年间,黄檗山
僧正圆曾致力于复兴,于二十九年赴京请赐龙藏,未果。但仍居于北
京等待机会,历经八年,最后圆寂于京之长荣茶庵。其徒孙兴寿、兴
慈,继承遗志,恳请愈坚。经六年,时值四十二年,因皇太后辞世,
朝廷为祈福而颁赐大藏经于天下六大寺院。时兴寿、兴慈,透过乡土
出身的宰相叶向高,才能实现朝廷赐藏、中兴道场法运的愿望。此颁
赐的藏经有六百七十八函,还有万福禅寺的顸额,黄檗山的复兴与寺
运的隆昌由此开始。(112) 崇祯以后,福清黄檗山在密云圆
──────
(注109) 常盘大定《中国文化史蹪解说》上,卷6,页135,昭和50年
,法藏馆复刻。
(注110) 大中二年裴(休)又廉宛陵,仍礼迎至所部安居开元寺。就
宛陵建大禅苑,请师开法。以师酷爱兹山,还以黄檗辟木名
之。今诸方有谓黄檗辟木者皆兹山始也。(《黄檗寺志》卷
3 ,断际运禅师)
见《景德传灯录》卷9(《大正藏》卷51,页266a)、《宋高
僧传》卷20(《大正藏》卷50,页842b、c)。
(注111) 《黄檗山寺志》卷3,断际运禅师。
(注112) 自唐以来称大道场,嘉靖间毁于野火。僧正圆募缘小院于旧
址之后,复重茧走京师请藏,竟无由达,淹留八年卒死长安
中,人莫不哀怜之。其孙兴慈、兴寿等欲成其志,时余在政
地,日来祈恳,余亦不能为力也。甲寅(1614)秋,皇上以
圣母升遐,思慕不置广为祈福,择名山古刹,分置藏经,海
内共六处,而黄檗辟木在其中。命中官王举赍送,给内府金
钱三百两为路费,赐敕俾住僧守护。余时已得请归田,遂先
行。中贵行至淮,为盗所劫,尽亡其金,困苦不支,赖浙中
函刘公给以邮符,乃克致命卒事而归。夫
218页
悟(1566~1642)、费隐通容(1593~1661)、隐元隆崎(1592~1673)
等三位出身浙江省嘉兴府海盐县金粟山广慧禅寺的僧侣,(注113) 相
继为住持之后,决定了黄檗山万福禅寺是隶属于临济宗的法统,这从
前举万福禅寺条史料中所言“大振临济之
─────
兹山自开辟至今,不知更几千万年,始得圣天子被之宠灵,
不难遣中使发帑金,跋涉万里而来,煌煌帟命,火晃耀于重
岩深谷之中,父老儿童莫不奔走聚视,以为旷古盛事,微独
山灵之幸,亦吾乡里之光也(叶向高“重兴黄檗辟木募缘序
”──《黄檗寺志》卷6,外护)。参考林田芳雄“明末??
??福州?佛教”──《华南社会文化史?研究》,京都女
子大学研究丛刊 21,平成 5 年 12 月 20 日。
(注 113)天启甲子夏四月,盐宫文学蔡联璧等迎住金粟广慧禅寺阅五
载。己巳(崇祯二年,1629),古瓦颓椽,聿为宝坊。是年
秋,僧隆宓、隆瑞等同檀越叶益蕃、外护林伯春、卓冠林宗
汉、龑士龙修书请师住持黄檗。明年仲春师飞钖来闽,于三
月二十七日入院,甫一期而盐宫缁素赉书迎归金粟,众恳留
不可,遂以八月朔日出山回金粟......(《黄檗山寺志》卷
3,第一代住持开法密云悟禅师)。
崇祯二年春还闽中,越八月福清县缁素请悟公住持黄檗,恳
师引领,遂同僧隆瑞、居士林杰夫过金粟。是冬悟公又命师
执西堂事。庚午(1630)春,悟公应黄檗辟木请,仍立师领
众。八月悟公回金粟。......癸酉(1633)四月僧隆宓等赍
居士等,请师主黄檗法席,九月离马峰,于十月五日入院,
开堂三载(同上书,第二代住持开法费隐通容禅师)。
年三十礼本寺鉴源师落发,......甲子春上秦住山积善庵,
......忽闻老和尚来应金粟,喜不自胜,私谓符我所愿,买
舟同到金粟,参见和尚。问学人初入禅门未知作工夫求和尚
开示。云云︰我这里无工夫可做,要行便行,要坐便坐,要
卧便卧。师云︰蚊子多卧不得时如何。云云︰一巴掌。师拜
退,致疑不决,七昼夜经行,坐卧无有间断。......庚午春
,本寺耆旧请老和尚至山同回。...... (同上,第三代住持
佛慈广鉴慧光普照隐元隆崎国师)。
恭惟和尚慧觉宗工,真如正印,缘结大千法界,具圆明寂照
之根,道开不二法门,超语言文字之障,磨□手眼灵光,遍
现尘寰,看箭机缘,风声特垂闽海,真禅林之尊宿,震旦之
名流者也。某等向挹清光,夙钦道范,兹为和尚慈筏游东,
遂使断际法筵虚左,在七年棒喝,固知教泽长存而一脉家传
,尚望宗风继振,谨合群心而延伫,先投五体以抒诚,伏愿
钖杖遥临,现后身之黄檗辟木,金绳密启示再出之白椎,嫡
派总衍之天童,祖作模而孙作范,法乳均受于金粟,伯吹埙
而仲吹篪,千峰明月半溪霞,灯灯相禅,三个木毬一枝箭,
筏筏同登。盥手具笺,凝眸候驾谨启。(《黄檗山寺志》卷
6,诸士绅?请隐元禅师回黄檗)
219页
风,中兴黄檗之道”,及《黄檗山寺志》卷 6,密云禅师语录序中“
其望临济则三十世”亦可证实。而由于临济义玄是出于黄檗希运,故
可说临济宗衣钵是出自黄檗。在台湾佛教僧侣中,都以临济子孙自居
的情况下,也就难怪谢汝诠、连雅堂会说“其宗派多传自福建、衣钵
实授自黄檗了”。
(b)怡山长庆院──西禅
直至国民党政府迁台为止,台湾佛教是源自中国佛教的有鼓山涌
泉、怡山长庆及福清黄檗。此中福清黄檗的法统已如上述,其次谈到
怡山长庆院(或称长庆寺)。此怡山长庆院,就是《通志稿》说的西
禅。这从以下所列的史料,可以证明之。
(一)《崇祯雪峰志》卷3,真觉大师年谱咸通九年戉子︰
师年四十七追念芙蓉乃初进之地,遂还福州止于芙蓉之石室
。是岁沩山大安禅师领徒至,廉帅李景以书请开创城西怡山
王霸仙人上升之所,即今西禅长庆寺也。
(二)《宋高僧传》卷12,唐福州雪峰广福院义存传︰
咸通六年归于芙蓉之故山,其年圆寂(智之误)大师亦自沩
山拥徒至于怡山王真君上升之地。(注114)
(三)同上,唐福州怡山院大安传︰
后止沩山礼大圆禅师,复证前闻,而为量果也。......咸通
十四年诏宜号延圣大师,赐紫袈裟一副。......(中和)三
年癸卯(883)十月二十二日坐化于怡山丈室,春秋九十一、
腊六十七,续诏赠圆智大师,塔号证真。(注115)
(四)《景德传灯录》卷9︰
福州大安禅师者本州人也,姓陈氏。幼于黄檗山受业,听习
律乘。尝自念言︰我虽勤苦而未闻玄极之理,乃孤钖游方,
将往洪州。路出上元,逢一老父谓师
──────
(注114) 《大正藏》卷50,页782上。
(注115) 《大正藏》卷50,页780中、下。
220页
曰︰师往南昌,当有所得。师即造于百丈。......同参祐禅师
,创居沩山也。......师大化闽城二十余载。唐中和三年十月
二十二日归黄檗檗寺示疾而终,塔于楞伽山,敕谥圆智禅师证
真之塔。(注116)
(五)《六学僧传》卷 7︰
唐大安,闽之陈氏子。幼年入道,资质不凡,元和十二年
(817)登戒品于建州浦城县之凤栖寺灵感坛。寺始名乾元,
坛名兜率。当安受戒时,天雨桂子,地生朱草,刺史元钖上
其瑞,诏改今名。......后礼沩山大圆禅师,时崔真孝方廉
使豫章,重闻安誉,走疏召之。咸通十四年,诏赐号延圣大
师并紫袈裟。中和二年(882)法堂之梁,忽中折。明年癸卯
十月二十二日坐逝于怡山之方丈,春秋九十一,腊六十七,
谥圆智,塔号证真。(注117)
(六)《五灯会元》卷 4︰
福州长庆大安禅师号懒安,郡之陈氏子,受业于黄檗山,习
律乘。尝自念言︰我虽勤苦,而未闻玄极之理。乃孤钖游方
,将往洪井(州之误),路出上元,逢一老父谓师曰︰师往
南昌,当有所得,师即造百丈。......同参祐禅师,创居沩
山。师躬耕助道及祐归寂,众请接踵住持上堂。......所以
安在沩山三十年吃沩山饭,屙沩山屎,不学沩山禅。......
雪峰因入山采得一枝木,其形似蛇。于背上题曰︰本自天然
不假雕琢;寄与师。师曰︰本色住山人且无刀斧痕。......
师大化闽城,唐中和三年归黄檗示寂,塔于楞伽山,谥圆智
禅师。(注118)
(七)《黄檗山寺志》卷3,懒庵禅师︰
师讳大安,号曰懒庵......有同参灵祐禅师创居沩山,师躬
耕助道,及祐归寂,众请师接踵住持。后住福州长庆,大化
闽城二十年。唐中和三年归黄檗示寂,塔于长庆之楞伽山,
敕谥圆智禅师。
──────
(注116) 《大正藏》卷51,页267中~268上。
(注117) 《卍续藏》卷133,页558上、下。
(注118) 《卍续藏》卷138,页123上~124上。
221页
从以上史料得知沩山大安,号懒安或懒庵(793~883)受业于黄
檗山,于元和十二年(817)受戒于福建浦城县的乾元寺;参学于百丈
怀海;后与沩山灵祐(771~853)同创沩山(即潭州︰湖南长沙),
在此教化三十年的岁月;于咸通九年(868)(采《年谱》说)率徒至
福州府侯官县的怡山创建道场。此道场《宋高僧传》、《五灯会元》
称之为“福州长庆”,但《明高僧传》称之为“福州西禅寺”,(注119)
而且明林弘衍编《雪峰义存禅师语录》一书所付的“雪峰真觉大师年
谱”咸通九年戉子条中云︰“今西禅寺也”;(注120) 同是年谱,但
是载于《崇祯雪峰志》中却云︰“即今西禅长庆寺也”,由此可以证
明前笔者所说的“怡山长庆寺,就是《通志稿》说的西禅”。开创此
怡山长庆院的沩山大安禅师,受业于黄檗山的缘故,怡山长庆院的衣
钵,也可说是出自黄檗吧!
(c)鼓山涌泉寺
其次谈到鼓山涌泉寺,《淳熙三山志》卷33,闽县鼓山涌泉院条
云︰
鼓山涌泉院,鼓山里,建中四年(783)龙见于山之灵源洞。从
事裴胄曰︰神物所蟠,宜寺以镇之。后有僧灵峤诛茅为台,诵
《华严经》,龙不为害,因号曰华严台,亦以名其寺。梁开平
二年(908)闽王审知复命僧神晏居焉。号国师馆,徒千百,倾
国赀给之。乾化五年(915),改为白云峰涌泉院。
又《光绪鼓山志》卷2,寺院条云︰
鼓山白云峰涌泉禅寺,在山之半,其先为潭,毒龙居之。唐建
中四年,从事裴胄请灵峤入山,诵《华严》于潭旁,龙遂去不
为害,因奏建华严寺。会昌中汰僧徒,鞠为蓁莽垂七十年。梁
开平二年,闽王审知填其潭为寺,请僧神晏居之。宋真宗赐额
,鼓山白云峰涌泉禅院。明永乐五年(1407),改为寺。嘉靖
壬寅(二十一年,1542)毁,僧遂迁居下院。万历间,僧月江
等营静室以居。天启丁卯(七年,1627)僧道瑞宏晓任兴造之
事,请博山无异和尚住持。
又该志卷 7,艺文一?碑?宋释王廊〈鼓山涌泉禅寺新修忠懿王祠堂
碑〉︰
──────
(注119) 《大正藏》卷50,页923下。
(注120) 《卍续藏》卷119,页976下。
222页
兹山建中四年,肇造佛祠,灵峤禅师居之。遇会昌之难,鞠为
榛莽七十余年。王氏考其遗迹更兴之,而兴圣国师出焉。自是
四方净侣,云集雾拥,王氏倾资给施,宠赉金绘,殆无虚日。
因资其余羡,启闭田畴,养徒岩谷,使学道之士,得栖神净域
,不以衣食婴其心,王氏之赐也。
由以上三种史料,可知位在福州鼓山里的白云峰涌泉寺,始建于
唐德宗建中四年。时因灵峤师(不知何许人)应从事裴胄之请,以诵
《华严经》,解除了鼓山灵源洞潭水之害,而有华严寺于此耸立,后
因值会昌教难成为废寺。七十余年后的梁开平二年,闽王审知因雪峰
义存(822~908)归寂,而就华严寺故址重建禅院,并礼请雪峰义存
嗣法弟子神晏(863?~939?)前来驻钖。其中原委,可见如下史料

《景德传灯录》卷18︰
福州鼓山兴圣国师神晏大梁人也,姓李氏。......依卫州白鹿
山道规禅师披削,嵩岳受具。......于是杖钖遍叩禅关,而但
记语言存乎知解。及造雪岭,朗然符契。一日参雪峰,雪峰知
其缘熟,忽起□住曰︰是什么?师释然了悟亦忘其了心,唯举
手摇曳而已。雪峰曰︰子作道理耶?师曰︰何道理之有?雪峰
审其悬解,抚而印之。暨雪峰归寂,闽帅于府城之左二十里开
鼓山,创禅宫,请扬宗教。......鼓山自住三十余年,五湖四
海来者,向高山顶上,看山玩水,未见一人快利通得。......
闽帅礼重常询法要焉。(注121)
又《宋高僧传》卷12,唐福州雪峰广福院义存传︰
存之行化四十余年,四方之僧争趋法席者不可胜算矣,冬夏不
减一千五百,徒之环足其趋也,驰而愈离,辩而愈惑,其庶几
者。一日师备,拥徒于玄沙(今安国也);次曰可休,拥徒于
越州洞岩;次曰智孚,拥徒于信州鹅湖;其四曰惠棱,拥徒于
泉州招庆;其五曰神晏,住福州之鼓山,分灯化物,皆膺圣奖
,赐紫袈裟,而玄沙级宗一大师焉。(注122)
由此可知神晏乃雪峰义存五大弟子之一,且在雪峰归寂之后,深
受王审知的归信,且有替代雪峰之地位之势,这从“闽帅礼重,常询
法要”亦可窥知。由于闽王审
──────
(注121) 《大正藏》卷51,页351上~下。
(注122) 《大正藏》卷50,页782上。
223页
知的大力拥护,加上神晏的教化,(注123) 鼓山涌泉寺遂有“闽虽多
名刹,若兹寺盖不可甲乙数”(注124) 或“鼓山闽刹之甲也”(注125)
之誉。此如明何乔远所说的“释衲之徒,《五灯会元》所载,闽中为
盛,而闽中之盛,又在王审知有闽之时,岂非以其崇高佛教,弘饰寺
宇,缁流云集,起而应之耶”。(注126) 由此可知与雪峰寺同为唐末
五代福建佛教之中心的鼓山涌泉寺,到了后代俨然成为福建第一的大
丛林。但依据《鼓山志》卷 5,田赋?宋元明田赋所云︰
谢氏旧志称五代田数无考,而寺僧云︰闽忠懿王施僧田八万四
千亩,遗卌犹存。至宋时已去其七,元明以后轸以侵削,至今
可纪者,仅余百亩。然皆山僧续垦硗硗与募缘所购,问其故业
,已荡然无复存矣。
又该志卷8,艺文〈鼓山寺兴复寺田记〉中云︰
嘉靖末年,当权者瓜夺其田,忍为废寺之议。僧霞居与其徒贤
深,念念祖师,努力扶持恢复。恭逢今上皇帟登极,一遵祖师
成法,不忍轻废禅祠而复之。
又《乾隆福州府志》卷16上,寺观一?涌泉寺条云︰
嘉靖壬寅年(二十一年,1542)寺毁,国朝顺治初僧元贤重修
,康熙间御书涌泉寺额以赐。
由上述可知,自宋至明该寺寺田,大多数被侵占,寺运也衰颓了
,尤其是到了嘉靖二十一年几成废寺。在陈仲溱的“经鼓山废寺
”︰
寒花落遍讲经筵,宝刹灰残六十年;
鸟下空廊人寂寂,猿啼香积草芊芊。
─────
(注123) 鼓山闽刹之甲也。昔晏国师以明心见性之学,为开山第一祖
,阐教元首,扶植教基,四方衲子,归之如市,其众殆千人
,而禅林矩度,卓卓为天下称道(《鼓山志》卷 7,艺文一
。明代王褒〈送了心上人还鼓山序〉)。
(注124) 《鼓山志》卷 7,艺文一,〈重建白云廨院碑〉。
(注125) 同上注,〈送了心上人还鼓山序〉。
(注126) 《鼓山志》卷7,艺文一,明何乔远《鼓山纪游诗序》。
223页
坛移贝叶印芳藓,座隐金莲分暮烟;
破衲断瓢寥落甚,春风春雨更凄然。
此诗可能写于万历年间(1573~1615)。又从历代住持年谱来看第六
十代简翁文□禅师在职,是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而第六十一代
无异元来禅师(1575~1630)则是在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任职,
(注128) 其间住持之位悬缺达一七○年之久,可见这段时间定是非常
衰颓。直到无异元来受该寺僧众及曹能始(注129) 观察使率众乡绅之
请,前来驻钖,才重立职事,创绳规,开堂说法。(注130) 之后,第
六十三代永觉元贤(1578~1657),于崇祯七年(1634)任住持之席
,致使鼓山涌泉寺“百废俱兴,其法席之盛与兴圣(神晏)无异”。
(注131) 继元贤之后的第六十四代觉浪道盛(1592~1659)、第六十
五代的为霖道霈(1615~1702),前者从无异元来受具足戒,得法于
东苑元镜(1577~1630);(注132) 后者长侍受法于元贤,于康熙甲
子(二十三年,1684)驻钖之后,“禅教兼行,净律并开,福缘广大
,撰述甚富,一时法门之盛,人称古佛再世。”(注133) 如此看来,
鼓山涌泉寺的再兴,实自明末无异元来,再历经清初永觉元贤、为霖
道霈诸师的经营,使之再度成为福建第一的丛林。在此要顺便一提的
,是以上诸师的法统属向。若依《五灯会元续略》,无异元来、东苑
元镜(1577~1630)、永觉元贤为曹洞宗青原行思下三十五世无明慧
经(1548~1618)的法嗣。(注134) 而觉浪道盛乃东苑元镜之法嗣,
(注135) 为霖道霈嗣法于永觉元贤。由此看来,明末清初的鼓山涌泉
寺,是隶属于青原行思下的曹洞宗。又从神晏的法统来看,神晏是出
自雪峰义存;雪峰义存出自德山宣鉴(782~865);德山宣鉴出自龙
潭崇信(生卒年未详);龙潭
──────
(注127) 《鼓山志》卷12,艺文七?七言律师。
(注128) 《鼓山志》卷4,沙门。
(注129) 曹学佺字能始,侯官人。弱冠举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授户部
主事,中察典,调南京添注大理左寺正。......天启二年起
广西右参议。......唐王立于闽中,起授太常卿寻迁礼部右
侍郎兼侍讲学士,进尚书,加太子太保。及事败,走入山中
,投缳而死。(《明史》卷228,列传一七六?文苑四)
(注130) 《鼓山志》卷4,沙门。
(注131) 同上注。又该志卷8,林之蕃〈鼓山永觉贤公禅师行业记〉。
(注132) 《鼓山志》卷4,沙门。
(注133) 同上注。
(注134) 《卍续藏》卷138,页876下~882上。
(注135) 《卍续藏》卷138,页895下~896上。
225页
崇信出天皇道悟(748807)、天皇道悟自石头希迁(700~790);石
头希迁自青原行思(?~740)出,可知鼓山涌泉寺,原本就属于青原
行思下的法脉寺院。又从霁仑超永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写成的《
五灯全书目录》卷12云︰
曹洞宗青原下第三十四世廪山忠禅师法嗣︰寿昌无明慧经禅师。
青原下第三十五世寿昌经禅师法嗣︰博山无异元来禅师、东苑
晦台元镜禅师、寿昌阒然元谧禅师、鼓山永觉元贤禅师、祠部
黄檗端伯居士。
青原下第三十六世东苑晦台镜禅师法嗣︰天界觉浪道盛禅师。
鼓山永觉贤禅师法嗣︰开元为霖道霈禅师。(注136)
由此可知,《五灯全书》证明了明末清初的鼓山诸方丈确实是属
曹洞宗的法裔。又《为霖道霈禅师秉拂语录》卷下〈鹄林哀悃〉最后
语序云︰
五宗者沩仰、云门、法眼三宗与宋运俱终,其传至今日者,唯
临济曹洞二宗。其洞上一宗亦已久衰,至万历间,寿昌无明老
祖杰出,始中兴于世。寿昌入室弟子凡数人,其最著者博山无
异和尚与先师永觉老人。(注137)
又《塔志》云:
鼓山永觉贤公大禅师者寿昌无明和尚的嗣也,系曹洞第三十二
世。......后复归鼓山重建寺宇,大阐宗风,海内皆尊之曰古
佛。(注138)
又《封塔告文》云︰
维顺治十五年(1658)正月念有一日午时之告嗣法弟子道霈,
率合山众弟子等,谨陈香积之馔,昭告于堂上示寂本师永公老
和尚塔前曰︰于惟我老和尚寿昌的嗣,石鼓正主圆兴圣当年之
公案,梵刹重兴,振曹洞已地之纲宗,法幢高建,大名驰宇宙
,识与不识皆仰德风,化雨遍山河。(注139)
──────
(注136) 《卍续藏》卷140,页113下~114上。
(注137) 《卍续藏》卷125,页811上。
(注138) 《卍续藏》卷125,页813下~814下。
(注139) 《卍续藏》卷125,页815上。
226页
由以上诸史料,更可证明万历年间已衰颓的曹洞宗,因寿昌无明慧经
而中兴,其嗣法弟子博山无异元来、鼓山永觉元贤先后为鼓山涌泉寺
的方丈。此中,永觉元贤还鼓山之后,重建寺宇、曹洞宗风大振,当
时的鼓山,无疑是曹洞宗的一大道场。但是在清末民初游学或求受具
足戒而赴鼓山涌泉寺的台湾僧侣者,如台南法华寺的善昌师于民国七
年前往受戒,(注140) 其禄位上书的是“承传临济正宗第五十四重兴
法华寺第三代上善下昌莲座”。由此看来,到了清末,鼓山涌泉寺像
似成了临济宗的道场。然而直至今日为止,与福建、广东佛教有渊源
的教界长老如香港竹林禅寺的浴昭师,还是视鼓山涌泉寺为曹洞宗。
由此可知在中国,涌泉寺是属于曹洞宗,(注141) 而在台湾似有属于
临济宗的情形,为了解开如此的谜题,有必要一探明末清初以来,闽
台佛教僧侣交流的真相。
三、闽台佛教僧侣的交流
佛教传入台湾以来,至马关条约订立,即台湾成为日本殖民地的
1895年为止,有关僧侣活动的资料是非常有限,如拙稿〈台湾佛教史
前期〉中所考证的,弥陀寺初代住持戒然果生、之后的友慧、一参(
峰)通公、志中鸿公、振宗敬公、信实弥公、正麟赞化;受陈永华之
请前来住持龙湖岩,日后开创嘉义关子岭碧云寺及大仙寺的福建僧参
彻及其徒鹤龄;超峰寺的绍光(可能是沈光文);开元寺初代住持志
中行和,之后的竺庵福宗、介山、石峰澄声、道纯、昭宽、道渊荣芳
;法华寺的彻空、伯夫、心觉、心慧等,今日的我们几乎看不到与他
们相关的资料。不过其中可以确定来自福建的有一峰、参彻、鹤龄、
志中等诸师。但《南部台湾志》中云︰
本岛的佛教,传自福建鼓山、西禅二丛林。康熙、乾隆年间奉
佛的官绅建立寺刹,延请二丛林道德崇高的出家人到台湾住持
寺刹。嘉庆以后,禅规大弛,僧纲落地,穷夫寒贫之徒,剃发
法衣,作度日之计。佛灯顿灭,大寺巨刹或废或存。其存者颓
废荒寥,徒留亡教之遗迹。(注142)
根据此说法,可以知道康熙、乾隆年间福建出身的僧侣与台湾佛
教发展的关系,而且嘉庆以后台湾僧侣佛教衰颓的情形。事实上,大
正五年间(民国五年),在台南市西来庵及以□吧年(今新化市)为
中心的武力抗日,即所谓西来庵事件或叫□吧年
──────
(注140) 卢嘉兴“蒋允焄扩建法华寺”(《中国佛教史论集?台湾佛
教篇》,页349)。
(注141) 民国84年 6月14日,在净印师、杨衍坚居士陪同下,前往拜
访。
(注142) 页469,自译,台南州共荣会编,1934年9月。南天书局于1994
年9月复印。
227页
事件、余清芳事件平定之后,于大正七年六月总督府于内务局内加设
社寺课,以文学士丸井圭治郎为课长而各地方厅添设宗教系,专门从
事宗教调查,且统辖管理全台寺庙斋堂。(注143) 在历经三次全台宗
教调查之后,于大正八年(1919)出炉的是《台湾宗教调查报告书》
第一卷。在此《报告书》中,对当时台湾佛教僧侣的现况,有详细的
传述,今转译如下︰
凡寺中僧侣其首领称住持或东家(当家?),云其徒弟为禅和
,其信徒为檀越。住持及徒弟虽常住寺内,只朝夕佛前勤行,
捧香火,作扫除寺庙内外的工作而已,绝不从事说教弘法的事
情。盖修行佛道之要,虽在兼修戒定慧三学,但近代支那僧拘
泥于“定由戒入,慧由戒发,若不学戒者,定慧邪,总为魔”
之语。其终极,废教义之研钻,专以戒行的护持为事,以尝试
绝食无言的难行为能事,有其身不知不觉堕于外道者。......
然元来台湾无传法授戒的大道场,凡本岛僧侣之上乘者,皆以
游鼓山,彼等亦不敢思致说法布教,只依样于龛前看经礼拜而
已。然彼等多数严守持斋,不娶妻,慎嫖赌,不违戒律这些方
面,是远在内地僧人之上。......台湾人欲为有相当地位的僧
侣,要赴福州鼓山受戒,取得僧侣的资格。......又南支佛教
分有所谓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的五家。雪峰、天童
山、天宁寺、南海普陀山、福州鼓山,虽其宗派各异,系统不
同,但修行者不问何宗,皆许挂单之事,各山皆相同。故台湾
僧侣于鼓山修业者,有更进一步游学于天宁寺、普陀山等。
(页72~74)
又增田福太郎氏在台湾本岛人?宗教中,也传述了当时台湾僧侣佛教
的现况,今译述于下︰
台湾寺院,大抵为南支的鼓山涌泉寺或怡山长庆寺等的末徒所
开拓,皆从属禅宗,但非如内地禅宗纯乎,而是混合净土的教
义。......然台湾僧侣的无学,盖有不劣于支那者,全岛数千
僧侣中,能得理解数卷经文者,屈指可数吧!分析本岛人成为
僧侣的经历,大抵无学、无智之徒,或为晚年孤独,或为贫困
无依,而投身佛寺。以仅修行半载,如得读诵二、三卷经的话
,乃称为僧的样子,他们几乎得不到其社会的地位。故本岛人
闻和尚之名者,皆以侮蔑的态度临之。(页20~21)
从以上二种史料来看,当时僧侣的人数并不多,以南部来说,据
闻只有三百位之
──────
(注143) 同上书〈东方寺〉条。又,林学周《台湾宗教沿革志》页2。
228页
多,(注144) 素质也都不高。这从在全台数千僧侣中,大都是属无学
、无智之徒,能理解数卷教义的僧侣也是屈指可数的报告来看也可明
白,但是他们都游学鼓山,赴涌泉寺受戒一事,是值得我们注目的。
在此先以南台湾的名刹之一,素有全台第一大佛寺,海外小丛林之称
的台南开元寺的历代住持为例,来作探讨。
据闻大正七年(1918)释传芳师辞退住持的职务为止,开元寺的
历代住持都是于福建省闽县鼓山涌泉寺受戒修学的。(注145) 虽然江
灿腾氏曾说︰“开元寺的第一代住持为志中法师来自泉州承天寺,为
临济宗出身。以后福宗等杰出弟子,继任住持。按福善成宝、妙义永
开派宇,一脉相传。故应属泉州承天寺派的临济宗。”(注146) 志中
师似是出身福建省泉州,又别号行和,且出家后住钖承天寺多年,且
善通佛理,(注147) 不过在日本统治台湾的初期时,开元寺的云水僧
已四散,寺产也为匪贼所侵占,而失去大半,之后又出现了变卖寺产
的寺僧,所幸此时出现了中兴开元寺的玄精法通(1875~1921)。(
注148)玄精师俗姓蔡名漳,盐水港布袋嘴(新营郡)的人,二十一岁
归依龙华佛教,师事西港庄信和堂的黄檗普宗,后投开元寺,成为传
芳师的弟子,不久渡鼓山受戒。于明治三十六年(1903),成为开元
寺的住持,时永定师任监院。后来因朴仔脚(朴子)邓平暴动事件,
受到牵累,幸好当时的台南厅长藤田及曹洞宗原田泰能布教师的尽力
营求,才得以无事,而于明治四十二年(1909)游日本,更转泉州海
印寺。大正十年(1921)二月十一日,以四十七岁圆寂。(注149)
继玄精师之后主持开元寺寺务的是永定师。(注150) 永定师,字
宏净,俗姓林名蕃
──────
(注144) 《台湾佛教名刹后部》,〈涌泉禅寺〉条,华宇出版社,民
国77年10月10日。《南部台湾志》页476。
(注145) 《台湾宗教?迷信陋习》开元寺物语,页 330,曾景来,台
湾宗教研究会,昭和13年11月 5日。此中原书作大正四年,
可能是七年之误?
(注146) 《20世纪台湾佛教的转型与发展》页 157,净心文教基金会
,1995。
(注147) 同注(145),页331~332。
郑喜夫清代在台僧人录台湾文献之,页,民国年月。
(注148) 同注(145),页330。
《南瀛佛教》9之4,郑卓云〈台南开元禅寺沙门列传〉,昭
和6年4月。
(注149) 同注(145),页333~334。
《南瀛佛教》9之8,郑卓云〈台南开元禅寺沙门列传〉,昭
和6年9月10日。
(注150) 同注(145),页330。
《南瀛佛教》9之9,郑卓云〈台南开元禅寺沙门列传〉,昭
和6年10月。
陈圣璋于〈福州鼓山涌泉寺与台湾佛教寺院之关系〉(《福
田杂志》108期)中云︰玄精于光
229页
薯,是台南厅西港堡塭仔内庄蚶寮人氏。(注151)出生于1877年,1896
年二十岁时在家乡归依龙华佛教;1898年礼义敏师出家;1903年之后
辅助玄精师重修开元寺;(注152) 1908年与师义敏离开开元寺,任超
峰寺住持;1917年为安顿女众而建龙湖庵;1920年任南瀛佛教会高雄
州主要代表;1922年完成大雄宝殿的重建;1924年建莲华、普同、报
恩三宝佛塔;1939年四月一日圆寂于该寺。(注153) 综观永定师的一
生,虽无法了解其是否赴鼓山涌泉寺受戒,但其师义敏,于年求戒于
鼓山涌泉寺,(注154) 则是事实。
在永定师之后,任开元寺住持的是传芳师,字清源号布闻,出生
于咸丰乙卯(五年,1855)二月十五日,俗姓陈名春木,台南市人。
1881年(光绪七年)二十七岁,得荣芳师的介绍,投礼鼓山涌泉寺维
修师出家,得戒于怡山长庆寺的复翁师。返回涌泉寺后,初隐舍利窟
修禅,继而游兴化,历住泉州崇福、承天两寺后,复返涌泉寺。迨至
1913年(民国二年)应开元寺之监院成圆师请,返台任住持之职。 (
注155)后因感叹本岛佛教之不振,同成圆、本圆诸师北上会临济宗长
谷慈圆师。(注156) 1917年与长谷慈
──────
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继永定法师为当山住持。而且江
灿腾也认为永定师是于1903年辞退开元寺住持,改兼超峰寺
住持,但尚兼任监院一职(《20世纪台湾佛教的转型与发展
》)。但是根据《超峰寺传承史》,永定师与其师义敏师云
游初到超峰寺是在1905年,又根据大正七年立的〈重修超峰
寺捐金并奉纳喜谢碑记〉的碑文,及瞿海源撰重修《台湾省
通志》卷 3,住民志?宗教篇的说法,永定师离开开元寺入
超峰寺是在1908年,即明治四十一年,民国前四年才对,这
从〈义敏上人行化记〉及〈大岗山本山及法脉开山祖师︰义
敏、永定二位上人简介〉(《慈恩拾穗》)也可证明。因此
江氏的1903年说,可能需要商榷。
(注151) 《超峰寺传承史》。
(注152) 〈开元寺建寺二百九十九年寺历纪要〉(《台湾佛教名刹》
后部,页238)。又参考注150。
(注153) 《超峰寺传承史》。
(注154) 义敏上人报恩纪念会识〈义敏上人行化记〉(《慈恩拾穗》
,页177)。
郑喜夫〈清代在台僧人录〉──《台湾文献》41之 2,民国
79年6月。
(注155) 参考陈圣璋氏〈福州鼓山涌泉寺与台湾佛教寺院之关系〉(
《福田杂志》107期,民国84年5月15日)。
《南瀛佛教》9之8,郑卓云〈台南开元禅寺沙门列传〉。
(注156) 〈民国七年四月日本妙心寺派大僧正长谷慈圆师来台驻钖〉
(林学周《台湾宗教沿革志》)。长谷慈圆师来台的时间,林
学周及《台湾宗教调查报告书》、《重修台湾省通志》均作
大正七年,但《台湾省通志稿》作五年。而且陈圣漳在民国
二年北上会长谷慈圆之说也有误。因为根据林苏峰编《高林
玄宝大和尚鼎谈录》台湾篇、玄宝的遗稿〈台湾岛?于??
临济妙心寺派开教?教蹪〉,长谷慈圆上任是在大正三年六
月的缘故。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