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台湾佛教>>正文内容

战后台湾佛寺的转型与发展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阚正宗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战后台湾佛寺的转型与发展    

── 以南投地区佛寺斋堂为中心
阚正宗
菩提长青杂志社社长
台湾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996.12 出版)
页211-227


--------------------------------------------------------------------------------


一、前言

  南投地区在日据时以前可说是斋教的盛行区,这和斋教的信徒结
构以工、农民为主体的性格相符。在这次调查中的三十座(不含光复
后的佛寺)寺院中,仅有五座确定不是斋堂,其余二十七座为斋教或
其前身为斋教的寺堂,比例上高达百分之九十四。其中又以龙华派占
的比例高达百分之九十五居首 ( 注 1)。

  本文主要调查的依据依序为《台湾佛教名迹宝鉴》(昭和 16 年
,台中施德昌)、《台湾佛教大观》(民国 46 年,张文进),以及
《世界佛教通讯录》( 1995 年法轮杂志社)。以上前两册史料是调
查日据时代以前佛寺、斋堂,与现况比对的资料,后一册是光复以后
新建佛寺的调查依据。在《台湾佛教名迹宝鉴》所收录的南投地区的
十五座佛寺、斋堂,以及《台湾佛教大观》中收录的二十九座佛寺、
斋堂,除后者有两座未调查之外,其余全部初步调查完毕。至于《世
界佛教通讯录》所提供的通讯,主要是光复后十七座较具代表性的调
查。
  本文所要分析的是,日据时代( 1895 ~ 1995 )佛寺、斋堂的
生存型态,及在一连串宗教政策下所面临的转型问题,这是一部分。
另一部是光复后,大陆佛教在台重兴后对斋教的冲击。

  首先是日据时代有五十一年的统治期,这期间横跨了明治、大正
及昭和三个时期。虽然已有历史学者将日据时代统治过程的宗教政策
区分为“明治年间──放任时期,大正年间──调查时期,昭和年间

212页


──弹压时期” ( 注 2)。基本上,日据时代的宗教政策是放任、调
查与弹压没错,但在时间的分段上,恐怕并不合适以明治、大正、昭
和这么简单来分段。因为大正四年( 1915 )的“西来庵事件”之后
总督府开始急遽地调查台湾宗教现况,在总督府辖下的社寺课,将“
神社”与“宗教”分开,朝向制度法规的方向进行 ( 注 3)。而在昭
和六年( 1931 )九月随著在中国东北的“满州事变”发生,总督府
的宗教政策开始走上压制的路线, 这时期是从昭和六年至日本战败
(1945) 离台为止。

  因此本文采用新的分段为自明治二十八年( 1895 )日本领台至
大正三年( 1914 )为第一阶段;大正四年( 1915 )西来庵事件发
生开始至昭和五年( 1930 )为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是昭和六年(
1931 )至日本战败( 1945 )为止 ( 注 4)。 这三个分段比较符合
当时日本据台的宗教政策。

二、日据时代的宗教政策对佛寺、斋堂的影响

( 一 ) 初期,明治二十八年( 1895 )~大正三年( 1914 )

  在明治二十八年以前的清领时期就已经存在的佛寺、斋堂依序分
别为:

1. 福庆堂(清乾隆六年)由斋教复信堂派信徒黄普亲所建 ( 注 5)
,大正六年(1917)整修,昭和七年(1932)重建 ( 注 6) 。
2. 德山寺,雍正年间由惠圆和尚所建,道光十三年( 1883 )才
又在现址重建 ( 注7)。
3. 碧山岩, 清乾隆十七年( 1752 )由僧人观恩所建,道光二十一
年( 1841 )重建 ( 注 8)。
4. 清山寺, 建于清咸丰五年( 1885 )供奉地藏及清水祖师 ( 注 9)。
5. 金天堂,建于光绪七年(1881)。
6. 善天寺(原善天堂)建于明治二十年( 1887 ), 初名德生堂,
大正二年( 1913 )重建改名善天堂 ( 注 11)。
7. 养善堂, 建于清咸丰五年( 1855 )为南投少数斋教先天派的斋

213页


堂,后因衰落随附龙华派 ( 注 12)。

8. 善养堂,建于清咸丰年间,遭据台日军占住 ( 注 13)。

  以上八座为日据时以前就已建立的佛寺、斋堂,其中仅有两座是
由僧人所建,但在日军据台之后已无僧人住锡 ( 注 14)。 其中德山
寺在昭和四年始由达超、玄清两位尼师进驻 ( 注 15), 碧山岩寺则
是在昭和十九年( 1944 )才由如学尼师( 1913 ~ 1992 )住持 (
注 16) 。 这个现象说明佛教僧人在台湾,早期传承的中落,后继无
人的窘境。
  而另外五座斋堂及一座地方信仰寺院(清山寺),在日人据台之
后有两座,一被日军侵占,一被废除改充校。被日军侵占的是善养堂
,这和明治二十九年( 1896 )一月十八日首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到
任后的对台湾寺庙采“尊崇保护”的谕告相比对,就可以看出,日军
进驻寺院为的是监控治安与抚平不断蜂起的台民反日事件,其谕告如
下 ( 注 17):
  本岛固有之宫庙寺院等,于其建立虽有公私之别,但是其信仰尊
崇之结果,为德义之标准,秩序之本源,于保民治安上亦不可或缺。
现在际于其务倥偬之时,供于军用虽属势所难免,但须注意不得滥为
损伤旧惯,尤其破毁灵像,散乱神器礼具等行为,绝不容许肆意妄为
。因此,今后应更注意保存,如有暂供军用者,著即尽速恢复旧观。
  这个告谕说明了,日军进占寺庙之后造成了破毁灵像及散乱神器
之行为,是故必须要由总督亲下告谕。但是也由于这个告谕的发布,
使得领台初期官吏士兵占用寺庙,以及破坏佛像的极端破坏行为得以
大幅减少 ( 注 18)。 善养堂并在大正五年日军撤出后改建恢复旧观
,并加入日本曹洞宗的保护。至于被废除的清山寺改为学校,则并入
第三阶段在“寺庙整理”运动中再作探讨。
  日本据台的初期基本上是属于放任时期,有人称为“旧惯温存”
( 注 19)。这个时期( 1895 ~ 1914 )佛寺不见任何成长,反而是
斋教得到极大的发展空间。以下就是这段时期所建立的部份。
1. 满天佛堂, 建于明治四十四年( 1911 ),大正二年( 1913 )
完工, 昭和九年( 1934 )因堂基腐朽而改建落成时,日本官员
还派人参加 ( 注 20)。属斋教龙华复信堂派。
2. 仙峰寺(原名善德堂)创建明治三十七年(1904), 据传为僧人


214 页


所建,后由在家人管理一阵子后荒废,直到光复后才恢复(注21)。
3. 久灵寺(原名久灵堂)建于明治四十二年( 1909 ), 属斋教龙
华复信堂派。
4. 德华寺(原名德华堂)创于明治四十年( 1907 ), 属龙华派斋
堂。
5. 忠天堂, 创于明治四十四年( 1911 )属斋教龙华复信堂派,昭
和十五年( 1940 )因暴风雨侵毁而重建 ( 注 22)。
6. 开善堂(原名开天堂)原创于明治三十五年( 1902 ), 属斋教
龙华复信堂派。

  在这一阶段的宗教政策,除了对据台前原有的寺院斋教采取保护
政策之外,据台后更允许斋堂的设立,这种“旧惯温存”的宗教政策
,并不是对台湾旧有宗教的“尊重”,而是以日本本国的利益为最优
先的考量 ( 注 23)。 因为日本对台是采殖民地的经营型态,一切都
以安定人心为主,经济才是其最大的著眼。

( 二 ) 中期,大正四年( 1915 )~昭和五年( 1930 )

  对台湾旧有宗教采温存笼络的政策,在大正四年“西来庵事件”
发生之后,总督府进行了检讨,而台湾宗教的命运是走上“灭绝”或
“利用善导”出现了分岐的意见 ( 注 24), 而才有总督府为了建立
台湾宗教制度的法制化,所作的大规模“宗教调查”。
  总督府对台湾人民信仰固有宗教的信念深厚大感意外,而宗教又
与社会的福利公安有极大的关联性,而往往“奸黠之徒”(指西来庵
事件)利用宗教迷信,做出违害统治的事,所以有必要进行实际的宗
教调查 ( 注 25)。
  西来庵事件后因有诸多斋教徒涉入其中,斋堂为了保护自己纷纷
加入爱国佛教会,而其前身即是大正元年( 1912 )由日本曹洞宗在
台南与斋教接触所发起的爱国佛教会组织。起初斋教三派全都参加,
取名“斋心社”,总计有七堂 ( 注 26)。 西来庵之后增为十四堂,
并请求曹洞宗的保护。不过这些斋堂都是以台南地区为主,影响所及
北部先天派的黄玉阶也组织“本岛人宗教会”,但后来并没有成功。
反而是成

215页

立于大正九年( 1920 )年的“台湾龙华会”在大正十二年有了不错
的发展, 成立了二十二个支部, 而其中又以中部占了十个为最多 (
注 27)。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南投地区有三个,分别是养善堂、福庆堂
与奉天堂。反而是竹山的馨莲堂,与发起单位之一的斗南龙虎堂有直
接的关系 ( 注 28),却没有加入这个组织,令人不解。

  养善堂与福庆堂是日本据台以前就已存在的斋堂(如前述),而
奉天堂则是成立于本文分段的中期。这段时期成立的寺院斋堂有:

1. 灵光寺(原名灵山禅寺)大正十二年建寺, 住持达道、达理、玄
光乃觉力禅师法云寺派系统。
2. 菩提寺(原名奉善堂)建于昭和三年( 1928 ), 为斋教龙华派
,后归入日本曹洞宗,成为曹洞宗出张所。
3. 明德堂,建于昭和三年( 1928 ), 原斋教龙华派属曹洞宗,已
废 ( 注 29)。
4. 协天堂, 建于大正五年,原创人李石兰在民国五十几年往生后协
天堂便停止运作 ( 注 30)。属斋教龙华复信堂派。
5. 慈云寺(原名旨德堂)建于大正七年, 大正十年由达明师接任 (
注31)。
6. 奉天堂, 建于大正八年( 1919 )原斋教龙华复信堂,民国六、
七年代已废 ( 注 32)。
7. 觉灵寺(原名觉灵堂)建于大正六年( 1917 ), 民国五十二年
迁移现址重建,原斋教龙华派。
8. 能德寺(原名一是园, 又名龙德堂)建于大正九年( 1920 ),
由大陆来台的王太空(普良)所创龙华派斋堂 ( 注 33)。
  在这一调查时期,南投地区的佛寺、斋堂和第一阶段相比毫不逊
色,甚至超越了第一时期二座,达到八座之多。可见“西来庵事件”
之后,斋堂间虽一片风声鹤唳,但是至少在南投地区看不到影响。

  不过在大正八、九年宗教调查结束后,负责宗教事务的社寺课,
对台湾人僧侣及斋友宗教知识的“贫乏”有极大的不满 ( 注 34),
因而有“对彼等施与崇敬的教育,以开拓其之心境,授与布教传道之
法,以资对岛民之教化有所助益”之语 ( 注 35)。大正十年( 1921
)所成立全岛性的“南瀛佛教会”就是对此而发的第一步。  
“南瀛佛教会”在大正十年成立之后,同年七月很快地在台北举
行第一次讲习会,接著是十一月在台南举行。隔年在台北与台中又举


216 页


办两次(参加台湾人僧侣斋友四十六名),大正十二年在台北、苗栗
再举办两次(参加者三十三名)。( 注 36)。
  这种参加佛教讲习会(不限南瀛佛教会)的风气一直延续到日本
战败离台,地改变了斋教的生态,使斋教进一步向佛教靠拢,或求自
保在形式上加入佛教宗籍。在战后台湾光复大陆佛教强势入主之后,
斋堂或转为佛教或是全面崩溃。
  在中期这一阶段有两座斋堂参加了讲习会等类似组织,一是竹山
的养善堂堂主罗普照参加两次“南瀛佛教会”讲习;一是国姓的奉善
堂堂主刘云净在昭和五年( 1930 )随台中佛教会馆林德林研习佛典
( 注 37)。林德林住持的台中佛教会馆建于大正十二年元月,是日本
曹洞宗认可的布教所之一 ( 注 38), 而他正是日本佛教的追随者与
实践者 ( 注 39)。
  中期虽然资料显示仅有两座斋堂参与讲习等相关组织,比例上看
似不高(连同初期合并计算),但是日据时代后期延续讲习风气,比
例上是大有增长。
  社寺课在对台籍僧侣斋友知识的“贫乏”之余产生不满之际,连
同地也对日本人布教师的布教范围限于自家人的本位主义“不满” (
注 40),希望布教师能利用设于街庄的家长会、主妇会、国语研究会
等各种场合对台湾人寺庙去“出张(外出)布教”,并延续自明治三
十八年以来的奖励措施,但之前主要针对的是日本人。这些奖助措施
包括乘火车费用七折的优待,都是日本本地所没有的 ( 注 41)。
  事实上,“出张布教”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各地的布教所,日据时
代的布教所大部分都是日本僧侣所建的,要不就是具有影响力或受严
格教育出身的本地僧侣,甚至是与日本各宗派关系良好的寺院,例如
台湾佛教四大法脉系统的寺院。一般“联络寺庙”都不算是真正的布
教所 ( 注 42)。
  在大部分为斋教信仰的南投地区,不管其设立先后,归在日本曹
洞宗及临济宗妙心寺派为最多(注43),其中似以曹洞宗居首,其他宗派如
真宗本愿寺派,净土宗也都有一、二座。而曹洞宗正是在大正元年首
先和台南的斋教接触的宗派,故有“自日本领台以来,即认许为曹洞
宗的信徒, 凡有办斋供佛之日, 必延请布教师来诵经说教”之语 (
注 44)。是故曹洞宗吸收为数众多的斋堂加入其旗下接受保护,在“
西来庵事件”之后逐渐扩大为全岛性的组织。后来跟进的日本各宗派
,能与之

217页

抗衡的就属临济宗妙心寺派了。

  不过令人好奇的是,曹洞宗与临济宗发展的极为迅速,在南投地
区(日据时代属台中州辖下)到处遍布“联络寺庙”,却没有一所真
正由日本僧侣所建立的布教所 ( 注 45)。 反倒是净土真宗本愿寺派
有不错的成绩。以下就是日本人创建的布教所,由于创建的时间大部
分无法确定,在此统一做中期( 1915 ~ 1930 )处理。

※净土真宗本愿寺派在南投所创建的布教所 ( 注 46):

1. 尊猷寺(今南投市龙泉寺)住持依光亦义,驻在本多龙峰。
2. 新高布教所(今集集镇)住持依光亦义。
3. 能高寺(今埔里镇)住持佐藤显孝。


※净土宗

1. 竹山教会所(原明照寺,光复后与养善堂合并为明善寺 ( 注 47)
)少僧村田正行。

※高野山真言宗

1. 埔里支部,昭和十三年( 1838 ),住持海野庆幸。

  日据以来日本佛教宗派有八宗十二派传入台湾 ( 注 48), 可是
真正由日本僧侣所建的寺院布教所,在南投地区却仅有两宗五寺而已
。在西部平原地区皆有相当的布教所,而开发较晚多山又封闭的南投
地区,颇有佛教“化外之区”的趋势,这和光复后,特别是民国五、
六十年代,南投佛寺的大量增筑不可同日而语(后叙)。

( 三 ) 末期,昭和六年( 1931 )~昭和二十年( 1945 )

  昭和六年日本由于时局紧迫与战争的逐渐扩大,强调国家神道的
二大支柱, 一是要求奉斋神宫大麻 ( 注 49),从昭和十七年开始在
台强化,
218页

另一个是要求以神社为中心的“一街庄一社”运动,从昭和九年展开
。而到了昭和十一年则提出了对本土宗教“改革?改善”等统制措施
的最初呼声 ( 注 50)。 昭和十三年正式展开“寺庙整理”运动,由
于反弹声浪过大,昭和十五年( 1940 )小林总督继任之后十一、二
月间停止了“寺庙整理”运动。
  在日本治台的末期阶段,宗教政策日趋严苛,但这一时期依然有
不少斋堂及寺院创建。

1. 清德寺(原名清德堂)建于昭和十五年,又名古灵寺。
2. 明善寺(原明善堂)建于昭和九年,属净土真宗本愿寺派的联
络寺庙,住持林普恩,昭和十四年出身于能高寺(埔里)真宗讲
习会 (注 51)。
3. 灵山寺(原名延善堂)建于昭和十二年,属曹洞宗。
4. 慈德寺(原名紫莲堂)建于昭和二十年,属临济宗。
5. 碧凤寺建于昭和十一年,属临济宗。
6. 重庆寺(原名馨莲寺, 最初为馨莲堂)昭和十一年在现址重建,
属临斋宗妙心寺派。

 这一时期与前两期相比,斋堂、寺院的建立也毫不逊色。事实上,
“寺庙整理”运动对斋教是有相当大的冲击的,极可能是直接导致斋
教一蹶不振的主因。 但被整理的寺庙(主要是民间信仰)斋堂, 从
1936 年(昭和十一年)至 1942 (昭和十七年), 斋堂在硬体上受
到破坏似乎不特别严重,反倒是祭祀杂神的民间信仰寺庙被废的较多

  在整个台中州(台中、南投、彰化)中在 1936 年不完全调查中
有五十七座斋堂,到了 1942 年反增为六十座,而在台湾全岛二百四
十六座中, 在 1942 年则减为二百二十四座 ( 注 52),比例约在百
分之八左右。
  在比例如此不高的状况下,为何斋教并没有受严重破严,却在战
后走上末落之途呢?

三、寺庙整理运动下的南投地区

  在“寺庙整理”运动的前一年昭和十二年( 1937 )正是中国对

219页


日抗战的一年,台湾与日本同步实施“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这是
“寺庙整理”的先声。原是先天派斋堂因衰微而依附龙华派的竹山养
善堂(建于咸丰五年,西元 1855 年),宗教嗅觉灵敏,率先在这一
年参加了“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以及“生活善祭祀内地化(日本
化)”运动,并依托在日本净土宗派下 ( 注 53)。 而这个托依所正
是与其毗邻而居的净土宗竹山教会所(明照寺)日本僧人村田正行所
负责的寺院。
  第二个在“寺庙整理”运动时期,进一步归附日本宗派的是国姓
的明善堂(建于昭和九年),堂主李普恩在昭和十四年四月参加了净
土真宗本愿寺派在埔里能高寺举行的“真宗讲习会” ( 注 54)。 能
高寺的住持是日僧佐藤显孝。
  而在整个南投地区调查的寺院中,唯一自承被废的寺庙就仅有清
山寺一座 ( 注 55), 但寺方的后继者也不知道何年被废改为学校。
根据诸多资料分析研判,还是以昭和十三年至十五年前后这段“寺庙
整理”运动期间最为可能。因为清山寺初建时是供奉地方信仰的清水
祖师,后又供奉地藏王菩萨,应是民间的杂神信仰,这种信仰的寺庙
,在昭和十一年至昭和十七年的统计期间,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庙宇被
废 ( 注 56),归入此一时期应属合理。   正如前述,“寺庙整理
”运动下的南投地区还是发挥其固有的“封闭性格”,不仅斋堂的硬
体损失极微,就连民间信仰寺庙也损失不重,因为像其他州郡有的被
整理的高达百分之百,如斗六郡、台东郡、而台中州(含台中、南投
、彰化)仅百分之零点零九,比例相差悬殊 ( 注 57)。
  在全岛斋堂有百分之八受到减损,而南投甚至更低于这个比例,
但是并不表示斋教兴盛的地位不受动摇。正如前述,“寺庙整理”运
动极可能正是导致斋教进一步衰微的主因。虽然表面上斋堂被“整理
”的实在有限。
  从大正元年开始,斋堂陆陆续续加入日本各宗派受保护,“西来
庵事件”之后是一个高峰,“寺庙整理”运动前又是另一个高峰。
  昭和六年“满州事变”以来,日本统治阶层展开了一连串与本国
同步的各种改造运动, 先是昭和七、 八年顷的“部落振兴运动” (
注 58),接著是昭和九年三月“台湾社会教化协议会”的举行,紧接
著发布

220 页


“台湾社会教化要纲” ( 注 59), 再来是昭和十一年( 1936 )的
“民风作兴运动” ( 注 60), 随著中日战争在昭和二十年全面爆发
, 昭和十二年又展开“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 ( 注 61),最后则是
“寺庙整理”运动在昭和十三年至十五年的全面展开。

  这一连串的运动对台湾各阶层皆有影响,宗教仅是其中的一环。

  斋教在大正元年以降逐渐向日本佛教各宗派靠拢,并归并在佛教
各宗派下,虽然因为民族性的关系,使得斋教与日本佛教本山的关系
维持的相当松散,不似日本本山与分别院(末寺)有严密的组织运作
。但部分的斋堂负责人学习日本佛教经典也逐渐地在蔓延,斋堂虽免
于被“整理”,但内部事实上已产生了认同的危机,加以经典全面的
佛教化 ( 注 62),都是斋教没落的原因。 可以说,“寺庙整理”运
动将斋教的精神内涵朝向佛教化更为“定型”,一直持续到台湾光复
以后。

四、光复后南投地区的斋教转型与发展

  斋教既然在日据持代大部分被划归佛教各宗派下(可能有自愿也
有受强迫者),那么在祖国的大陆宗教全面在台湾建立其家长式的领
导时,斋教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延续日据时代继续以佛教寺院名义
加入新的教会组织(中国佛教会),一是回归斋教的本位,有别于以
僧侣为主的教会。

  在南投地区很清楚地呈现两种走向,一是继续维持斋堂的本色,
虽加入中国佛教会,但由在家人或其后代子孙传承的有二座,即南投
市满天堂,集集的忠天堂。另一类和前者类似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