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论虔诚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论虔诚 

万行上师

  至诚至敬的人容易入道,是因为这种人有一股正气,单凭此一虔诚的浩然正气就不会轮回,没有正气的人,还要先学会做人,人道做好後,才能进入天道。
  精气神充沛到极点,天眼自然打开,顶门自然冲开;杂念排除,心念专一,精气神自然充沛。
  真正的诚心就是无我,无我以後才能找回自己,修到最高的成就,即是无我。最善良的人,最单纯的人是最接近道的人。叫你虔诚、奉献、服务,就是在给你培养佛菩萨的品质。
  信必须深信,行必须力行,信而不深,犹如未信,行而无力,犹如未行。深度与力度都达到了顶点才能打开那个浩瀚的、终极的"东西",否则都是隔靴搔痒。
  如果坐在那里什麽也不想,岂不和木头没什麽两样?静坐并非什麽也不想,而是不要胡思乱想,要起正思维,也即正念。参禅或守窍都是集中一念,一直钻进去达到顶点,也即开悟。
  佛教的伟大之处就是,你信我要度你,你不信我我更要度你,好人要度,坏人更要度;佛教不是信一神或多神,而是信你自己就是佛,人人都是佛,六道中的任何一道只要是恳修炼都能达到释佛的等级。
  万行坚信:"人之初,性本善"。人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善良是人类固有的本性,固有的品质,恶习是後天学来的,是受环境影响的,只要是加以适当的教导,就会返朴归真。
  我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根本原因还是自己不自信,对於自己的所作所为还是不清楚。希望得到别人认可的人,永远不会有真正的快乐。不敢让别人评价的人更不会有快乐,借助外境得来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要深入内在的觉知,才是一个永久的大的喜悦。
  古代的祖师讲:"不破本参不入山,不到重关不闭关"。不把世俗的功名利禄放弃,不见到空性就不要入山,住在山上你心也不会安,不把那个东西修出来,不见到那个东西,你就不要闭关,眼前一片漆黑,你怎麽用功,你怎麽入定呢?明其心,才能见其性,见性以後,躲起来,用上数年的时间和"它"打成一片,最後说走就走。要麽靠佛的力量和上师的力量临终接引你也是一样,但前提条件:必须对佛对上师深信不疑才能和佛和明师的力量相应,烧香拜佛,供养上师目的都是培养信的力度和深度。
  道里面是没有分别的,惟有当你没有分别的时候才能深入道里面去,一旦你有分别的时候也就是从道里面退出来的时候。分别来自於头脑,道里面是不需要头脑,政界商界才需要头脑。道是属於整体,整体里面没有分别,惟有个体才有分别,小孩没有分别,所以才能和道同一体,人人内在的核心都是一个小孩,都是和道同一体,找到内在的核心——小孩,就变成了圣人。头脑才会故作威仪,才会道貌岸然,道是轻松的、活泼的、喜悦的、无分别的,头脑总是要强,所以才会分别。幼稚、单纯、天真有什麽不好呢?事实就是事实,要让它以本然的样子存在,人为的就是一种分裂,心灵是单纯的,总在敞开,头脑是复杂的,总在想办法把自己伪装起来,因为头脑是个胆小鬼,最贪生怕死。由於头脑从小就开始伪装分别,所以从未知道有个不死的东西,一直都在错过那个东西。周围的环境不是问题,问题出自於你的头脑,头脑的畏惧,以致於你无法达到你内在的佛性开花,拿出大无畏的精神,让头脑死一回吧——你能瞥见佛性。
  惟有先透过自信,然後才能信周围的一切。自信始後,才能信人,自信的同时还要自知,信而不知,则是迷信,迷信则是无明的表现。
  宗教不象科学可以靠怀疑就能够研究成功,科学是属於知识层面,所以需要怀疑才能进入。宗教属於灵性层面,所以需要虔信才能进入。科学不怀疑就不会去研究,也不能进步,宗教不能虔信就不会去修炼,也修炼不成功。在宗教里面怀疑是行不通的,在科学上虔信是行不通的。宗教的脑袋需要天真单纯,科学的脑袋需要复杂。宗教与科学是两大对立,是使用两种截然不同性质的力量在运作——虔信与怀疑。这两种力量都对,但不能使用在同一领域。宗教里所讲的怀疑,是含有探索的意思,科学里所讲的怀疑是有否认的意思。哲学已经接近了宗教的外围,内在的核心,哲学连做梦都不会梦到,根本原因哲学还是头脑在运作,还是属於头脑诞生的产物。宗教是灵性在运作,是灵性诞生的成果。宗教是门实践学,亲证学,哲学是门思想学,头脑学,思一思,想一想就成了哲学。哲学只要能玩理论,空对空就合格了,宗教通了理论还要拿命去修去证,一定要把那个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找出来後才能告一段落。宗教里面包含了哲学,哲学里面绝对没有宗教。佛学研究者说佛教是哲学,那是因为不愿去修证,只愿在文字上下功夫,只愿在文字上研究,所以佛教也成了哲学。佛学已穷尽了哲学的源头,哲学所讲出的,释佛早已讲过。何为佛学?何为学佛?何为信佛?何为佛教?何为佛法?留给大家去研究吧。
  修行人最主要的是要用真实的面目面对自己,内心是什麽样就是什麽样,不要心口不一,倘若你不修行也就免谈心口如一,要想在修行上有所进步,除了以真实的面目对自己对周围以外,没有第二个法门可以入道。
  据万行十多年的亲身体会和观察,许多人修行多年之所以未能入门,主要原因是:不敢以真实的面目面对现实。这种做法对世事或许是有帮助,然而用在修行这条路上则是最大的障碍。能够真实地面对人、事、物就是最大的解脱,真到什麽程度,就解脱到什麽程度,真的当下就是解脱,没有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只有在真的当中,那个自然的、先天的东西才会出现。
  对於宗教生不起虔信就别去修炼,乾脆去研究宗教学,钻进佛学中足以让你天天有事干。学佛学不到忘我的程度,那个如如不动的东西根本不会出现,那个东西非是研究出来的,跟佛学没有关系。虔信——忘我——佛性出现。回忆自己十年前学佛那种虔诚忘我的劲头,今天想起来还会笑。上师说:"不能看女孩子,看了就成不了佛"。我遇见女孩时就赶紧闭起眼睛,生怕看了就不能成佛。一天上师指着空中的一朵云说:"那是观音菩萨"。我赶快跪在地上对着空中叩拜。一位乞丐老兄见到我时大声说:"和尚,我是菩萨的化身"。当时我不仅把钱都给他了,而且连衣服都脱下来给了他,惟恐是菩萨来考验万行,错过了机会。当初学佛的时候是把身、口、意全都供养给上师,依这种忘我的精神修了十多年。
  对於禅定功夫深的人,在死亡的那一刻,犹如从这间屋子走进另外一间屋子一样,神识是非常清醒的,就象生前打坐入定神识出去那样方便。但对於生前没有禅定功夫,神识不能离开身体的死後亡者来讲,那就要靠明师的接引了,如果不信明师,那麽亡者的中阴身(灵魂)就会随着生前的业力(习气)去投胎,生前好淫,死後必投胎畜生道;生前好斗好杀,死後必投入阿修罗道,生前好佛,死後必生佛国。
  虔信明师和迷信明师是绝对不同的。虔信明师是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对明师的教义、思想以及行为都有了一番了解,虔信是智慧的表现,也即智慧的结果;迷信则是愚昧的表现,恐惧的表现,迷信则意味着自己的智慧还未开花,需要明师作主。虔信则是通过明师的思想已有所证悟,看清了"我执",同时也消除了我执,是一位解脱的人。迷信是还未看清我执,还隐藏着我执还未解脱,还执迷於明师。虔信明师就再也不会否认明师,迷信明师则意味着随时都会否认明师。
  一个成道的人,就是一个真实的人,只有敢真实才能进入那个终极,反之就一直在途中,一直难达成,一直生活在过去和未来。生命是单纯的,无须你再去假装什麽,只有当你敢真实地面对生命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在这个当下,这个片刻出现了。那个终极不是在未来,而是在当下,就在此时此地,当你没有目标的时候也就是目标达成的时候,也即是你最真实的时候,有了目标也就为目标而活,同时失去了你最真实的一面。
  相信佛和知道佛是两码事。相信则意味着有迷信的成分在其中,相信随时都有可能会动摇,犹如墙头上的一颗草,随风摇摆,相信来自於迷信,来自於无知。知道佛则意味着你经验了佛,知道来自於经验,来自於体会,来自於自身。相信是来自於他人。当你对佛知道後,也就不存在信和不信一说了,佛只是种存在,是觉悟的众生。惟有当你不知道天上有玉皇大帝,你才会相信玉皇大帝,相信不能代表就是知道,知道已是超越了相信,相信并非就是知道。
  能够持久虔信就是解脱,根本毋需再修,虔信的等级就是无我的等级,无我的等级就是和万物同一体的等级。
  修行的诀窍以及超越自身的诀窍,都是以虔信为基础。有了虔信以後,才会对自身对万物产生悲心,悲心是与万事万物联系的根本法门,也是进入三摩地里面最快的法门。悲是融化自己的一种手段,也是融入它里面的一种手段。
  由虔信产生悲心,产生无我,产生三摩地,达到万物同一体,进入不生不灭的境界。能够真正地、彻底地把身、口、意供养给上师, 此时此刻,你就和上师同一个等级,也即和诸佛菩萨同一体。
  祈祷是种消除"我执"的办法,是融入宇宙的前步功法。真正的祈祷就是虔信,虔信到极点就是无我,没有无我做基础是没法进入佛国大门的,没有虔信,又如何能静心呢?当进入佛国的大门後也就无须再祈祷了,静心、静坐是永远需要的。
  明师就是为了度众生而来的,他使用的方法千奇百怪,绝不会以一个形式出现。明师具备的条件,能使众生明心见性,能使众生转迷为悟,能对众生平等博爱。
  最大的功德是开悟;最大的罪是无明;最大的善行是为明师当工具;最大的供养就是把身、口、意供养给上师。
  如果你不能亲近道,那麽你就亲近你的上师吧!从某种角度上讲,上师的等级就是道的等级,上师和道是同一体的。
  真正的明师犹如夜晚里的一盏明灯,毋需叫喊自然能把众生招引来。
  只有在世明师才能更好地使众生不再轮回,思念过世太久的明师,不如思念在世的明师。凡开悟的明师都知道如何救度往生的众生,明师既是佛国的客人,又是佛国的主人。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