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关于佛家念珠的一些知识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关于佛家念珠

看到不少同道配饰佛珠,大都为护身祈福,也有为修持之用。但是在形式、数目、材质(塑料的...)、样式上有很多问题,引用些资料让大家参考一下。

另,如果为修持用念珠,所修持的法门对念珠的选择有很大的限制,显宗自不必说,对数目有精确的要求,密宗更是在材质上有各种选择(相应的功德)。

至于修法时念珠的转法、转向之类,都与各自法门相合,不做谈论。

P.S.下面会引用一些大藏经中关于念珠的经卷,特附录在后。
《佛说木患子经》

《曼殊室利校量数珠功德经》

《佛说校量数珠功德经》

《金刚顶瑜伽念珠经》


.......................................................................................................................................


念珠的起源

念珠的梵名为钵寒莫,又称之为数珠、诵珠,通常人们称之为佛珠。顾名思义,那当然是佛教徒使用的法器和标志了。还有人称它为“栓马索”。念珠最初的起源是由古印度人以璎珞。珠宝作为项链等装饰而逐渐演变而来的。古印度的婆罗门教在佛教之之前就开始使用念珠,印度出土的二世纪以前的婆罗门像中已有项悬念珠了。在佛教之前,印度的事火处道的本尊就已手持念珠。

佛教徒大约在二世纪中叶开始使用念珠。佛教早期比丘使用串珠用以记数、摄心。当时串珠为三十粒,黑白相间,用以记日。佛教经典记载念珠起缘于《木槵子经》,此经云:常持数珠,无论行住坐卧,一心念佛法僧名,满二十万遍升天,满一百万遍超生死。佛经中《金刚顶瑜珈念珠经》、《佛说校量数珠功德经》等经典对念珠的使用都有指示。

佛教于东汉初传入中国后,念珠也随着佛教在中土的发扬光大而广为流传。东晋时国人已开始知道使用念珠。唐朝时念珠使用已相当普遍。一些寺院里的准提菩萨、十一面观音像均携念珠,罗汉像也有手持或项悬念珠的了。唐代道宣撰《续高僧传》已有“人各掐珠,口同佛号”的讲法。苏东坡曾有诗称赞“捧经持珠,杖则倚肩,植杖而起,经珠乃闲。不行不立,不坐不卧,问师此行,经杖何在。”《敦煌曲子词上――禅门十二时》称:“日入酉,观身知不久,念念不离心,数珠恒在手。”《定格联章》云:“念观音,持势至,一串数珠安袖里,目前灾难不能侵,临终又得如哺眠。可见,僧人使用念珠已十分广泛。


.............................................................................................................................................

念珠知识详解


念珠是指以线贯串一定数量的珠子,用以计算称名称持咒数的法具。又称数珠、咒珠或诵珠。

  在《牟梨曼陀罗尼经》中说:“梵语钵塞莫,梁云数珠。是引接普遍根机,牵课修业之具也。”在《本槵子经》中说:“昔有国王名波流梨,白佛言:‘我国边小,频年寇疫,谷贵民困,我常不安。法藏深广,不得遍行,惟愿垂示法要。佛言:‘大王若欲灭烦恼,当贯木槵子一百八个,当自随身,志心称南无佛陀、南无达磨、南无僧伽名,乃过一子。如是渐次,乃至千万,能满二十万遍,身心不乱,除谄曲,舍命得生炎摩天,若满百万遍,当除百八结业,获常乐果。’王言:‘我当奉行。’”此即念珠的由来。

  关于念珠的功德,在《木槵子经》中说:“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磨、僧伽名,乃过一木槵子。如是,渐次度木槵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若能满二十万遍,身心不乱,无诸谄曲者,舍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安乐行。若复能满一百万遍者,当得断除百八结业。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断烦恼根,获无上果。”

  ⊙念珠颗数代表的意义

  又据《陀罗尼集经》卷二<数珠法相品>所述,若诵经、念佛、持咒时,手持数珠一一掐之,则彼行者当得十种波罗蜜功德满足,现身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等。

  关于数珠的颗数,《木槵子经》说一O八颗;《陀罗尼集经》列出一O八、五十四、四十二及二十一颗等四种;《数珠功德经》说一O八、五十四、二十七、十四颗等四种;《金刚顶瑜伽念诵经》说上品一O八O颗,最胜一O八颗,中品五十四颗,下品二十七颗;《文殊仪轨经》<数珠仪则品>说上品一O八颗,中品五十四颗,下品二十七颗,最上品一O八O颗。上列颗数之来源,系一O八减半为五十四,五十四减半为二十七,二十七减半为十四,又一O八之十倍为一O八O。

  由上所述,可知数珠的颗数,应以一O八颗为其基本数。不过《陀罗尼集经》所说的四十二及其减半的二十一,当另有别说。后世认为此等颗数,皆各有象徵意义,一O八颗表示证入百八三昧,断除百八烦恼。

  在《释氏要览》中说:“小乘见修合论,烦恼共有一百八数。且明见惑、三界、四谛下烦恼共有八十八。谓苦下具一切,即十使:贪、瞋、痴、慢、疑、身、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也。集灭离三见,谓集灭二谛下,各除身、边、邪三见也。道除于二见,谓道谛除身、边二见也。上界不行恚,谓上界四谛下各除瞋一,已上三界四谛,共有八十八也。修道所断惑,欲界有四,谓贪、瞋、痴、慢,上二界各除瞋,共有六,已上成十,计九十八也。更口十缠,谓无渐、无愧、昏沈、恶作、恼、嫉、掉举、睡眠、忿、覆,合前都有一百八也。”

  一O八O颗表示百八三昧各具百八三昧,或金刚界一O八尊中各具一O八尊;五十四颗表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四善根因地等五十四位;四十二颗表示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四十二位;二十七颗表示十八学人与九无学;二十一颗表示十地、十波罗蜜及佛果;十四颗表示观音之十四无畏。

  ⊙念珠的材质

  关于数珠的资料,《陀罗尼集经》举出金、银、赤铜、水精(水晶)及木槵子、菩提子、莲华子等类;《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九列出菩提子、金刚子、金、真珠、莲华子等类;《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下<持念品>列香木、鍮石、铜、铁、水精、真珠、莲花子、金刚子、间错种种诸宝、菩提子等十种;《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列出铁、赤铜、真珠、珊瑚、槵子、莲子、因陀囉佉叉、乌嚧陀囉佉叉、水精、菩提子等十种;《金刚顶瑜伽念珠经》列举砗磲、木槵、铁、熟铜、水精、真珠、诸宝、帝释子、金刚子、莲华、菩提子等十一种;《苏悉地羯囉经》卷中<供养次第法品>列举菩提子、莲花子、噜梛囉叉子、木槵、多罗树子、土、螺旋、水精、真珠、牙、赤珠、诸摩尼、薏苡珠及其馀的草子等十四种;《苏婆呼童子请问经》卷上<除障分品>列举活儿子、莲华子、阿嚧陀罗阿叉子、水精、赤铜、锡、木槵、琉璃、金、银、镔铁、高佉等十二种。

  经典中亦有记载不同的念珠,有不同的念诵功德,《佛说校量数珠功德经》中说:“曼殊室利告大众言:‘汝等谛听!受数珠校量功德差别如是:若用铁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五倍;若用赤铜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十倍;若用真珠、珊瑚等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百倍;若用木槵子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千倍。若求往生诸佛净土及天宫者,应受此珠。’”

  若用莲子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万倍;若用因陀罗佉叉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万倍;若用因陀罗佉叉为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百万倍;若开乌卢陁罗佉叉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千万倍;若用水精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万万倍。

  若用菩提子为数珠者,或用插念,或但手持此珠,不能依法诵佛名,等数难可拔。是诸善男子,若复有人手持此珠,不能依法念诵佛名及陀罗尼,此善男子但能手持随身,行住坐共,所出言语,若善若恶,斯由此人以持菩提子故,得福等同如念诸佛诵咒无异,得福无量。

  《陀罗尼集经》以水精为第一;《摄真实经》卷下<建立道场发愿品>说香木得一皆福,鍮石、铜、铁得二分,水精、真珠得一俱胝分,莲华子、金刚子得二俱胝分,间错种种诸宝及菩提子最胜,可得无量无骤不可说不可说分之福德。《守护经》说菩提子及种种和合之珠最胜;《数珠功德经》、《瑜珠念珠经》等亦以菩提子为最胜。

  在密教行法之中,依三部五部之差别,所用数珠亦有不同。《苏悉地羯囉经》说佛部用菩提子观音部用莲花子,金刚部用噜梛罗叉子之数珠;《守护经》及《瑜伽念珠经》说佛部用菩提子、金刚部用金刚子,宝部用金等诸宝,莲华部用莲华子,羯磨部用种种和合之数珠。

  我国有关使用数珠的记事,首见于《续高僧传》卷二十<道绰传>:“人各掐珠,口同佛号。”道绰之专弘净土,始于隋末,於唐代贞观年间又以数珠教人念佛,可见数珠是在唐初才被当作称名记数之法具。其后,以《陀罗尼集经》为始,密部仪轨被大量传译出来,数珠亦为密教僧人所广泛使用。

  在使用念珠时,通常一串念珠会有一颗母珠,方便计数。

  在《陀罗尼集经》中说:“作是相珠一百八颗,造成珠已,又作一金珠,以为母珠,又更别作十颗银珠,以充记子。”

  除了母珠之外,颗数多的念珠,除母珠外,也会多加数珠记子。如《禅林象器笺》中后:“百八颗外,有十颗小颗为记子。”


..............................................................................................................................................


念珠长短的意义


  念珠的粒数,按藏经的记载:最上品的念珠是一千零八十粒(这种念珠,因太长,仅为极少数高僧大德或潜修者使用,以及名僧在大法会中作为装饰者外,极少人使用),上品一百零八粒(密宗行者为一百一十粒);中品五十四粒;下品二十七粒。另有四十二粒、二十一粒、十四粒及净土宗的三十六粒、禅宗的十八粒等共九种。它的粒数各有其含义如一千零八十粒的,是包括了十法界的一百零八个数,而成为一千零八十粒。一百零八粒的,是表示单纯的一百零八种烦恼;或一百零八尊佛的功德; 或一百零八种无量三昧;或本有的五十四位与修证(由修行而得者)的五十四位。(一百零八数所代表的含义很多,不赘)。五十四粒的,是表示修生(即由精修行持而得的一种境界,与修证同)之五十四位,四十二粒,乃住、行、向、地等菩萨乘之阶位也。二十七粒的是表声闻之二十七贤圣。二十一粒的是表本有十地与修生之十地及佛果。十四粒的,是表示“仁王经所说的十四忍(三贤、十圣加正觉)。其余三十六、十八等粒数的,有的是为携带方便,使一百零八数三分之或六分之而已;有的则是外德所表之三十六天罡或十八种神通变化,别无他深义。佛经中所说念珠之功德,念珠有其功德,好的念珠,功德可以增加很多倍,不好的念珠,念一倍就是一倍。根据“数珠功德经”的记载是这样的:

  铁者:五倍。
  赤铜者:十倍。
  真珠珊瑚者:百倍。
  木木患子者:(又名“无木患子”,可能为桃李之核,因其有避邢之功用故也)。千部。
  莲子者:万倍。
  帝释青子者;百万倍。(此物不明)
  菩提子者:无数倍。
  “摄真实经”中,则分念珠之功德为:
  香木者:一分。
  鍮石(黄铜)、铜铁 者:二分。
  水精、真珠者:一分。
  莲子、金刚子者:二分。
  诸宝及菩提子者:无数分。
  另外,如“瑜伽念诵经”、“守护国界经”、“苏悉地经”及“陀罗尼集经”等,对念珠之功德,均有记载。总而言之,所说都是以菩提子的功德最殊胜和最大,这是佛教中,无论出家在家,凡与佛有缘而喜修佛者,都喜欢使用菩提子念珠的原因。
  但密宗修法或持咒,则有视法而用之说,唯凤眼菩提子念珠可以通用,但其他念珠,经加持后,也有以一当很多倍的功能。
  所以,修持佛法的同道们,如要使用珠念(因念珠还有避邪、避煞--引用外道名词--的功用。)最好还是用菩提子,既可增加功德,又可助长道业也

《佛说木患子经》

闻如是。一时佛游罗阅只闍耆崛山中。与
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无数。名
称远闻。天人所敬。时难国王。名波流离。遣
使来到佛所。顶礼佛足。白佛言。世尊。我国
边小。频岁寇贼。五谷勇贵。疾病流行。人
民困苦。我恒不得安卧。如来法藏。多悉深广。
我有忧务。不得修行。唯愿世尊。特垂慈愍。
赐我要法。使我日夜易得修行。未来世中。
远离众苦
佛告王言。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患
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
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乃过一
木患子。如是渐次度木患子。若十若二十。若
百若千。乃至百千万。若能满二十万遍。身心
不乱。无诸谄曲者。舍命得生第三焰天。
衣食自然。常安乐行。若复能满一百万遍者。
当得断除百八结业。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
洹。永断烦恼根。获无上果。信还启王。王大
欢喜。遥向世尊。头面礼佛云。大善我当奉
行。即敕吏民。营办木患子。以为千具。六亲
国戚。皆与一具。王常诵念。虽亲军旅。亦不
废置。又作是念。世尊大慈。普应一切。若我
此善。得免长沦苦海。如来当现。我身为
我说法。愿乐迫心。三日不食。佛即应形。与
诸眷属。来其宫内。而告王曰。莎斗比丘。诵
三宝名。经历十岁。得成斯陀含果。渐次习行。
今在普香世界。作辟支佛。王闻是已。倍复修
行。佛告阿难。何况能诵三宝名。经历万数。
但能闻此人名。生一念随喜者。未来生处。常
闻十善。说是法时。大众欢喜。皆愿奉行

《曼殊室利校量数珠功德经》

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于大众
中从座而起。整理衣服偏袒右肩。合掌恭敬
白佛言。世尊我今为欲利益诸有情故。说受
持数珠功德。校量福分利益差别。唯愿世尊
哀愍听许。佛告曼殊室利。善哉善哉听汝为
说曼殊室利菩萨摩诃萨言。若善男子善女
人。有能诵念诸陀罗尼及佛名者。为欲自利
及护他人。速成诸法而得验者。其数珠法应
当如是作意受持。然其珠体种种不同。若以
铁为数珠者。诵掏一遍得福五倍。若用赤铜
为数珠者。诵掏一遍得福十倍。若用真珠。珊
瑚等宝为数珠者。诵掏一遍得福百倍。若用
患子为数珠者。诵掏一遍得福千倍。若用莲
子为数珠者。诵掏一遍得福万倍。若用因陀
啰佉叉为数珠者。诵掏一遍得福百万倍。若
用乌嚧陀啰佉叉为数珠者。诵掏一遍得福
百亿倍。若用水精为数珠者。诵掏一遍得福
千亿倍。若用菩提子为数珠者。或时掏念或
但手持。诵数一遍其福无量不可算计难可
校量。若欲愿生诸佛净土者。应当依法受持
此珠。曼殊室利菩萨言。菩提子者。若复有人
手持此菩提珠。不能依法念诵佛名及陀罗
尼。但能手持随身。行住坐卧所出言说若善
若恶。斯由此人以持菩提子故。所得功德如
念诸佛诵呪无异。获福无量。其数珠者要当
须满一百八颗。如其难得或五十四。或二十
七或但十四。此乃数珠功德差别。以何因缘
我今偏赞用菩提子获益最胜。曼殊室利菩
萨言。乃往过去有佛出世。在此树下成等正
觉。时一外道邪见坏心毁谤三宝。彼有一男
忽被非人之所打杀。外道念言我今邪见。未
审诸佛有何神力。如来今既在此树下成等正
觉。若其实圣树应有感。即将亡子卧菩提树
下。作如是言。佛树若圣我子应苏。以经七日
诵念佛名。子乃重苏外道欢喜。赞言诸佛有
大神力。我未曾见佛成道树现此希奇。甚大
威德难可思议。时诸外道闻此事已。舍邪归
正发菩提心。信佛神力不可思议。以此因缘
世人皆号为延命树。其菩提树遂有二名。一
名菩提树。二名延命树
尔时曼殊室利菩萨摩诃萨说是语已。佛言
善哉善哉曼殊室利如汝所说。尔时大众闻
说持珠功德经已。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说校量数珠功德经》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为欲利
益诸有情故。以大悲心告诸大众言。汝等善
听我今演说。受持数珠校量功德获益差别
若有诵念诸陀罗尼及佛名者。为欲自利及
护他人。速求诸法得成验者。其数珠法应有
如是须当受持。若用铁为数珠者。诵掏一遍
得福五倍。若用赤铜为数珠者。诵掏一遍得
福十倍。若用真珠珊瑚等为数珠者。诵掏一
遍得福百倍。若用木患子为数珠者。诵掏一
遍得福千倍。若求往生诸佛净土及天宫者。
应受此珠。若用莲子为数珠者。诵掏一遍得
福万倍。若用因陀啰佉叉为数珠者。诵掏一
遍得福百万倍。若用乌嚧陀啰佉叉为数珠
者。诵掏一遍得福千万倍。若用水精为数珠
者。诵掏一遍得福万万倍。若菩提子为数珠
者。或用掏念或但手持。数诵一遍其福无量。
不可算数难可校量。诸善男子其菩提子者。
若复有人手持此珠。不能依法念诵佛名及
陀罗尼。此善男子但能手持随身。行住坐卧
所出言语若善若恶。斯由此人以持菩提子
故。得福等同如念诸佛诵呪无异。获福无量。
其数珠者。要当须满一百八颗。如其难得或
为五十四。或二十七或十四亦皆得用。此即
数珠法相差别。诸善男子。以何因缘我今独
赞用菩提子获益最胜。诸人善听。我为汝等
重说昔因。过去有佛出现于世。在此树下成
等正觉。时一外道信邪倒见毁谤三宝。彼有
一男忽被非人打杀。外道念言我今邪盛。未
审诸佛有何神力。如来既是在此树下成等
正觉。若佛是圣树应有感。即将亡子卧着菩
提树下。作如是言。佛树若圣我子必苏。以经
七日诵念佛名。其子乃得重苏。外道赞言。诸
佛神力我未曾见。佛成道树现此希奇。甚大
威德难可思议。诸外道等悉舍邪归正发菩
提心。信知佛力不可思议。诸人咸号为延命
树。以此因缘有其二名。应当知之。我为汝等
视其所要。说此语已。佛言善哉善哉文殊师
利法王子。如汝所说一无有异。一切大众闻
此持珠校量功德。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金刚顶瑜伽念珠经》

尔时毘卢遮那世尊。告金刚手言。善哉善哉。
为诸修真言行菩萨者。说诸仪轨则。哀愍未
来诸有情等。说念珠功德胜利。由闻如是妙
意趣故速证悉地。时金刚萨埵菩萨白佛言。
唯然世尊我今为说之。尔时金刚萨埵菩萨
而说偈言
 珠表菩萨之胜果  于中间绝为断漏
 绳线贯串表观音  母珠以表无量寿
 慎莫蓦过越法罪  皆由念珠积功德
 砗渠念珠一倍福  木患念珠两倍福
 以铁为珠三倍福  熟铜作珠四倍福
 水精真珠及诸宝  此等念珠百倍福
 千倍功德帝释子  金刚子珠俱胝福
 莲子念珠千俱胝  菩提子珠无数福
 佛部念诵菩提子  金刚部法金刚子
 宝部念诵以诸宝  莲花部珠用莲子
 羯磨部中为念珠  众珠间杂应贯串
 念珠分别有四种  上品最胜及中下
 一千八十以为上  一百八珠为最胜
 五十四珠以为中  二十七珠为下类
 二手持珠当心上  静虑离念心专注
 本尊瑜伽心一境  皆得成就理事法
 设安顶髻或挂身  或安颈上及安臂
 所说言论成念诵  以此念诵净三业
 由安顶髻净无间  由带颈上净四重
 手持臂上除众罪  能令行人速清净
 若修真言陀罗尼  念诸如来菩萨名
 当获无量胜功德  所求胜愿皆成就
加持念珠贯串之法。一如苏悉地经说。其瑜
伽经但说其功能理趣。不说相应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论法门
下一篇:论虔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