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佛法與世間法對孝道的闡發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羅虞村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孝為眾德之本

  孝為我國傳統文化中所彰揚的至德要道,亦為立身齊家治國之良箴,因為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一己之孝,即能致一家之孝,一家之孝可以擴而充之,而為國家民族盡大孝。中國歷朝以孝道治天下的賢明君王,比比皆是,可為明證。就體性而言,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就功用而論,孝可以成就一己之功業。

  有關孝道的闡揚,最早可見於《尚書》之堯典篇,其中記載虞舜因孝悌德行感化了父母與弟弟,贏得帝堯的賞識,而將帝位禪讓給他。孔子稱讚道:「舜其大孝也與!」足見我國自古以來對孝道的重視。因此,歷來勸孝的格言也特別豐富,例如:「孝者治世之經,立身之本。」「孝為眾德之本、大道之基。」「孝順為齊家之本。」「聖人以孝治天下。」「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忠君出於孝悌之門。」「孝子,百世之宗;仁人,天下之命。」

  在中國文化中,闡釋孝道要義最深入者,非儒家莫屬,茲舉其要者如次。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天地之性,惟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有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曾子說:「為人子,止於孝。」孟子也說:「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除此之外,十三經之一的《孝經》,更是儒家闡明孝道的主要典籍,在史上流傳甚廣,對中國社會的影響至深且鉅,歷代帝王、學者無不加以尊崇。

孝順父母 得福無量

  世間提倡孝道,殆無疑義。而佛法所謂的孝道,在深度、廣度上更臻究竟圓滿,非世間之孝道所能企及。學佛的人都知道供養佛菩薩的福報很大,但是佛陀也告訴我們,孝順父母的福報與供養佛菩薩的福報等無差別,《心地觀經》說:「若人至心供養佛,復有精勤修孝養,如是二人福無異,三世受報亦無窮。」

  佛陀於父親淨飯王臨終時,為其敘述極樂淨土的莊嚴景象,以及一心念佛往生佛國的道理。淨飯王依佛陀的開示,放下萬緣,一心稱念佛號,淨飯王於一剎那間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出殯時,佛陀為報父恩,雖貴為人天至尊,仍親自為父抬棺。佛陀既救父王慧命往生極樂世界於前,復為父王遺體抬棺於後,處處示現世人應孝敬父母,報養育之恩。

  佛陀曾於王舍城廣演《大方便佛報恩經》,略云:「過去阿僧祇劫,波羅奈國王為奸臣所弒,禍延及其二子,其封國邊陲之第三子在面臨逼殺之際,遂攜夫人及太子須闍提往鄰國逃亡。途中絕糧,太子割自身肉以續父母之命。將至鄰國,太子肉身已盡,臥倒路旁,父至鄰國求援,國王聞之,甚是感動,遂派兵助其復國。中途見其太子身體如常,並終至得復其國。」當時的父王就是後來釋迦牟尼佛的父親淨飯王,母親就是摩耶夫人,而其中的須闍提太子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過去世的佛陀即曾以自身血肉供養父母,其大孝至德,豈我凡夫所能望其項背。

  佛陀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於證阿羅漢果後,觀見自己的亡母墮入餓鬼道中受苦,尊者藉神通力欲以飯菜餵養亡母,然因其母業報所感,故無法解除所受苦楚。尊者乃懇求佛陀開導妙法,佛陀告以於僧眾解夏自恣日(農曆七月十五日)仰仗十方僧眾精進功德力,方能令亡母脫離餓鬼之苦。尊者從佛教示,供養聖僧大眾,終得救母脫離惡道。

  佛法對於孝道的闡揚提倡,較之世間法更為殊勝。佛弟子「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為孝道之極致,不僅報答現世父母,更報答無量劫以來多生之父母,以及四生六道中之一切父母,使其永出苦海,常住正覺。佛法中有關孝道的闡發,足以讓我們對孝道的精義做另一番界定。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