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世尊妙相具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达弥卡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陀是多么的不平凡,佛陀是多么的慈祥与充满智慧。遇见佛陀的人,他的一生将随着改变,因此即使是佛陀在世时,已经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在佛陀入灭后的几个世纪,这些传说和神话模糊了佛陀原本做为人的真实性。人们把他当做神来膜拜。其实,佛陀是人,但又有别于人,他是特别的人道众生,一个被称为完美的人(mahapurisa)。像这样的人和其他人没什么两样。事实上,从外表上,他相当普通。然而,他是通过自身的能力来完善人类的潜能,通过净化意念和洞察力超越了一般的凡夫。佛陀是一个完人,他甚至比神还来得高,因为神还有妒嫉心、愤怒心和偏袒之心,而佛陀却超越这一切了!

佛陀长得什么样子呢?佛陀大约有六尺高身躯,他有一头黑褐色的头发,金黄色的皮肤。当他还未出家时,他蓄着长发和胡子;但当他出家时,就像其他的出家人一样把发须剃除。*1所有的资料都显示,佛陀长得俊美且引人注目。婆罗门苏那达那形容他“英俊,悦目,像天神般的长相,无比的俊美!”*2瓦查哥达也如此形容他:“多奇妙啊!多不可思议啊!乔达摩是多么安祥,容光焕发,晶莹透彻,有如秋天的黄枣一样晶莹明亮:有如刚摘下的棕榈一样晶莹闪光,也有如灵巧的金匠把一块黄金放在坩埚内铸打成一件小装饰品,然后放置在一块黄布上,显得无比的光辉闪亮。乔达摩六根清净,也同样显得容光焕发、晶莹透彻。”*3

当然,随着佛陀年龄的增长,他的身体也像所有因缘和合的事物一样,屈服于无常的规律。阿难在佛陀年老时如是形容他:

“这实在奇异,实在令人惊讶!世尊的皮肤不再容光焕发、晶莹透彻,四肢肌肉松弛,满是皱纹,背也驼了,身体和五官也都变了。”*4

佛陀在要进入大般涅槃时,佛陀如是叙说自己:“我已经老了,体弱多病,我八十岁了,已经到了人生的终点。就像一辆破牛车,只有在皮带的捆绑下,才能勉强移动。同样的,如来也只有在搀扶下才能行动。”*5

不管怎么样,佛陀年轻时,他庄严的长相比他和悦的个性及佛法,更吸引人。佛陀只要在场,许多人见了就会受到影响。有一次,舍利弗遇到那库拉比达,注意到对方有一种祥和的气质,便问:“居士啊!你让人感到平静,你容光焕发,我想你今天一定是遇到一位崇高的圣者?”那库拉比达回答:“是的,的确是的,我有如受到甘露水的滋润。”

佛陀是一个出色的演讲者。他有甜美的声音、俊美及优美的体态。他有能力吸引他的听众。乌达拉如此描述佛陀在一次集会的情形:

“当乔达摩向园中群众说法时,他既不赞扬他们,也不贬抑他们;他以佛法来欢娱、振奋、激励群众。从乔达摩口中传出来的妙音具备八种特质:明了、易懂、悦耳、易闻、流利、清楚、深沉、宏亮、因此,当他教导群众时,声音能直达群众之耳。听完佛法,群众倍觉喜悦、振奋、激发。他们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乔达摩,依依不舍地离开。”*7

波斯匿王有一次因为看到人们安静地、专注地聆听佛陀的说法,而表示异常惊异。

“我是一个高贵受加冕的王子,我有权利处决那些应受处决的人,惩罚那些应受惩罚的人,放逐那些该放逐的人。但当我决定某些事时,有人竟然打断我。有的时候我甚至没机会说这句话:‘当我在说话时,请别打断我。’然而当佛陀在跟个别的群众说法时,我甚至听不到他的弟子发出咳嗽的声音。有一次,当佛陀在说法时,有一位弟子发出咳嗽的声音,我马上听到另一个同伴轻轻地拍着他的膝盖说道:‘安静,别出声,佛祖,我们的导师正在说法。’当我看到这样的情形时,我想:‘太奇妙了!实在神奇啊!多么训练有素,这里的群众不须用到木棍或刀剑。’”*8

虽然佛陀从来没有制造令人厌恨的因素,然而还是会有一些人不喜欢他。人们有时候是出于妒嫉,有时候是不赞成佛法的观点。有时候是有些人坚持自己的信仰,而对佛陀的忠言感到刺耳。有一次,佛陀住在迦毗罗卫,释迦族的丹达巴尼(Dandapani)问佛陀教导些什么?佛陀向他解说后,丹达巴尼并不感到有什么特别,因此他“摇了摇头,伸出舌头,倚着手杖,在他的前额还出现了三道皱纹。”*9然而佛陀并没有缠着他,硬要说服他接受自己的说法。佛陀对所有的抨击表现一贯的冷静,他清楚地解说自己的教理,在必要时纠正批评者错误的理解。佛陀总是不激动,他温和有礼,脸上常保持笑容。佛陀也勉励他的弟子在面对刁难时应像他一样。

“若有人批评我、佛法或僧众时,你们不能因此生气、愤恨与烦乱。因为生气、愤恨与烦乱会妨碍你,使你无法分辨他们的言论是否正确。你们能分得清吗?”

“不能,世尊。”

“那么,当别人批评我、佛法或僧众时,你们应向他们解释何者是不正确的,说道:‘那是不正确的,不是我们的道路,我们不这么做。’”*10

有时候,佛陀并没有受到批评,但却受到人们粗野、尖酸刻薄地辱骂。这时候,佛陀就会保持神圣的缄默。

佛陀被人视为是一位温和、慈祥的人,实际上,他的确如此。然而,这并不说明佛陀就不会批评别人,在必要时,他也会批评别人。他就曾批评当时的一些苦行者,指他们的教义误导他人。对于耆那教者,他说道:“这些耆那教徒是无神论者、没有道德修养、无耻及鲁莽。他们不是好伙伴,他们吹捧自己,贬低他人。他们执着于物质上的东西,不愿意舍弃。他们无赖、心存恶念、坚持错误的观点。”*11当佛陀的弟子彻底地误解佛法,佛陀也会谴责他们,说道:“你这愚痴者,你怎么会认为我会如此说法呢?”*12然而,佛陀的谴责或非难并不会伤害他们,佛陀是要激励他们花一些心思,对自己的行为或信仰做一番审查。

佛陀充分地利用每一天。他每晚只睡一个小时,然后静坐,通常都是修习慈悲观。黎明时分,他就会上下走动保持运动,然后他会接见来访的客人。在中午之前,他就会到附近的城乡去托钵。他会默默地站在施主的门口,带着感激的心接受人们放进钵里的任何食物。当他有足够的食物,他就会回到原来的住处或到附近的树林里用餐。他通常一日一餐。佛陀越来越出名后,他也接受人们的邀请,到他们的家里作客。有时人们会供养他上好的食物,佛陀因此受到外道的抨击。佛陀用餐之后,就会洗手和钵,做简短的开示,然后躺下来歇息或午睡片刻。无论下午或晚上,佛陀常作狮子卧(sihasana),即右胁侧卧,一支手撑住头部,双脚相叠。下午,他会向来访的人说法,指导僧侣。在适当时候,他则主动去寻访他人,向他们弘扬佛法。夜深时分,当人们都入睡了,佛陀会独处一室,静坐冥想。有时候,天神就会在此时出现,向佛陀请教佛法。就像其他的出家人,佛陀一年里有九个月的时间,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过着行脚的生活。也因为这样,他有机会遇到许多人,并向他们弘扬佛法。他只有在雨季的时候在一个地方居住约三个月,也就是结夏安居(vassa)。在雨季佛陀通常住在小茅舍,这些茅舍都是一些施主为了供养佛陀而建的。这些茅舍的所在地有鹫峰山、祗园精舍或竹林精舍。阿难通常会告诉来访的客人,要他们在走近佛陀的住所时,轻咳一声或敲下房门,佛陀就会开门出来。有时候,佛陀也会指示阿难别让人来干扰他。我们从经典里知道,有一个人因为想要谒见佛陀而遭受婉拒,他就坐在佛陀住所的门前说道:“我不会离开,除非我见到佛陀。”。当佛陀到处行脚时,他就会睡在任何一个地方,如:树下、街边的小屋、制造陶器的木棚。有一次,哈达卡看到佛陀露天而睡,便问他:“你快乐吗?佛陀的答案是很肯定的。哈达卡跟着问:“但是,尊者,冬天的夜晚是多么的冷,月色也已朦胧,又是结霜的时候,大地又让牛蹄给践踏了,一大片的叶子掉落了下来,树上只剩下几片凋零的叶子,你一身单薄的僧袍又如何抵挡寒风呢?”尽管过着俭朴的生活,佛陀还是很肯定地说,他依然很快乐。*13

许多人都来向佛陀请教不同的问题,因此佛陀也是非常忙碌的。有时候,佛陀需要一个人静静地独处。有好几次,佛陀告诉阿难,他会独自隐居起来,他只接见那些为他携带食物的人。*14佛陀宣称他之所以要隐居起来,是因为他觉得很难回答一些人的问题,而且他也想避开群众的辩论。外道尼果达说他:“乔达摩的智慧已为他的隐居所毁了,他已不习惯群众的聚会了,他已经不善于群众辩论了,他和外界已没有接触了。”*15但大多时候,佛陀总是有求必应,凡是对于那些来寻求援助的人,佛陀总是毫不懈怠地安慰他们,激励他们,指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实际上,最让人注目的,是佛陀慈悲地对待每一个人的个性。佛陀做每一件事,都似乎是这慈悲个性的驱动。佛陀说:“如来或如来的弟子住在世间,是为了广大众生的利益,是出于对世间的悲悯,是为了天神与人的利益、福利和快乐。”*16

参考资料:

本文引用的经文来自英国巴利圣典协会所编的《三藏经》

*1. M,I:163 中部经第I册 第163页

*2. D,I:115 长部经第I册 第115页

*3. A,I:181 增支部经第I册 第181页

*4. S,V:217 相应部经第V册 第217页

*5. D,II:100 长部经第II册 第100页

*6. S,III:2 相应部经第III册 第2页

*7. M,II:140 中部经第II册 第140页

*8. M,II:122 中部经第II册 第122页

*9. M,I:108 中部经第I册 第108页

*10. D,I:3 长部经第I册 第3页

*11. A,V:150 增支部经第V册 第150页

*12. M,I:132 中部经第I册 第132页

*13. A,I:136 增支部经第I册 第136页

*14. S,V:11 相应部经第V册 第11页

*15. D,III:38 长部经第III册 第38页

*16. A,II:146 增支部第II册 第146页

译自《The Buddha & His Disciples》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