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关于回向,高僧大德们有不同观点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一)堪忍法师著述
  ──怀着菩提心回向功德,就好比把一滴水倒入大海;只要大海存在,水滴就存在。
1、怀着菩提心回向。回向由于听闻这些教法的每一个字,你能够当下证悟整个菩提道,尤其是菩提心。祈愿这些教法的每一个字,能够当下调伏一切众生的心,使整个菩提道,尤其是菩提心,在他们的心中生起。
  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中说:“其他一切善行都像芭蕉树,一长出果实,树木就会枯死。菩提心树则源源不断地长出果实。”
和怀着菩提心,回向功德以成就佛果相较之下,仅仅回向功德,以获得来生安乐或个人解脱,空洞而无实益。怀着菩提心回向功德,好比把一滴水倒入大海:大海存在,水滴就不失。怀着菩提心回向,无论我们累积的功德多么微小,都会增长无尽,使我们不断地受用果报,直到证得佛果。
  我们一定要回向生起菩提心。所以我们每次说法结束时,都要念诵: “愿尚未生起珍贵的菩提心者,得以生起;已生起者,永不退失,永不退失,并常恒增长。”
  回向生起菩提心─自他一切快乐的泉源,十分重要。这是五力之一:祈愿力。菩提心是成功之门,息除一切逆缘,带来事事如意。菩提心圆满自他一切心愿。因此,我们一定要回向,在自他心中生起菩提心,已经生起者,能够增长。
  2、怀着空性见回向
  除了把功德回向成就佛果,还要以空性见封守功德。思惟回向功德的人,回向的行为,以及回向的对象,这一切都自性空。这样,功德才不会被嗔心或邪见所毁灭。嗔心和邪见不仅导致转生恶趣,也会延迟证悟好几千劫之久。
  索巴格西仁波切说过,以空性见封守的功德,之所以不会被嗔心和邪见损毁,是因为嗔心和邪见,肇自执取真实存在的无明,而了悟空性的智慧,能够消除这种无明。由于了悟空性的智慧,会消除烦恼的根源─执取真实存在的无明,一旦以空性见封守功德,就不会被嗔或邪见损毁。
要是你对空性、微细的缘起一无所知,帕绷卡·德钦·宁波提示,最起码你应该思惟,你在作梦,在梦中回向功德。这样你就不会执着我、功德、众生、佛果真实存在。这种执着会减轻。以这种方式理解一切如梦,使你明白没有真实的我,亦即真实存在的我,或自性存在的我。你会粗略地了解,这一切都虚幻不实,没有自性存在。怀着这份觉知,回向功德。
  否则,如果你对空性有若干认识,要忆念一切法存在的微细实相。要记得,回向功德的我,仅仅是假名安立,回向的行为,仅仅是假名安立,佛果,仅仅是假名安立,我们回向功德的对象众生,也仅是假名安立。当你想到佛果,心中的理解应该是,这不过是假名安立。而带来安乐果报,我们所谓“功德”,也仅是假名安立。因此,这一切─我、回向的行为、功德、佛果─都彻底自性空。
  怀着这份微细的觉知,视一切法彻底自性空,而且怀着菩提心,回向听闻这些教法的功德。
  3、回向谒: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我皈依,我等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
(二)新加坡居士林《大方广佛华严经》讲释
回向,可见得这个法门对我们修学非常重要,普贤菩萨行门的总纲领,最后一条‘普皆回向’。我们要懂得
佛教我们回向,要回向三门。第一回向众生,我们这一生当中,断一切恶,断恶是功德;修一切善,修善也是功德。这个功德给谁?给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换句话说,我断恶是为一切众生断恶,我修善也是为一切众生我才修善,希望断恶修善这些功德福报给一切众生去享受,这个心量就是佛心,就是菩萨心。念念是这个心,无论是顺境、无论是逆境,从来没有改变过这个心。第二教我们回向菩提,我们自己所求的;回向众生这是利他,对自己只求菩提。菩提是什么?觉悟。我们自己不求别的,只求觉,求究竟圆满的大觉,觉悟到圆满那就成佛。第三教我们回向实际,实际是什么?实际是本体、是自性,《无量寿经》上给我们讲三个真实,第一个‘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就是这个,回向实际。实际是真如本性,也是《华严经》经题上讲的‘大方广’,这三个字就是实际。大是实际之体,是性体;方是实际的相状;广是实际的作用。众生跟菩提都不离实际,这种回向功德是无量无边。
   (三)月灯(创古仁波切著)
回向功德 ...这做法是很有益的,因为回向功德原本是一种善行。在回向功德 时,我们将享受那带着慈悲的心境。...因此,每逢我们履行布施或善行时,我们应在心里或 口头上回向功德给予一切众生、双亲、配偶、孩子、亲戚、朋友、天神及饿鬼。...”
第一种回向是将得受善巧方便法门的善报回向给一切众生:愿我及一切众生皆能如过去诸佛一般,依善巧方便而成就无上菩提。第二种回向是将值遇善知识的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皆能值遇善知识,由善知识处得悉成就无上菩提的善巧方便法门,并如实地付诸修学而得获徧知正觉。第三种回向是将得受资财的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皆有足够的财富受用,不乏修行资粮,早证佛果。第四种回向是将摄护利益一切众生的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愿我及一切众生皆能恒常提获福慧双全的圆善人身,以此收摄、护佑及饶益一切有情,广行利生事业,让轮回早空。
  在早先的讨论中提到过:在做功德回向时,我们或许会怀有一些恐惧或期盼。例如,当我们的朋友、亲戚生病或遇到困难时,我们可能会期望可以藉由行善而将这种善果转移给他们,所以他们能立即解脱障碍,从病中痊愈或脱离险境等……但是,这种神奇的效果并不容易达到,我们不应该怀有如此的期望。
  或者,我们可能会产生如此的畏惧而想说:“我费了这么大的功夫才累积了这项功德,如果我把它回向给别人,我将失去它,我将一无所有。”但是,事情也不是像这样的。功德回向表面上看起来或许像是一种矛盾,因为轮回中每一个人所享有的欢乐及遭受的痛苦,完全都是由于自己的善行及恶行所决定的;但是,事实上这并不是矛盾,如同我们所造作的善、恶行之果是我法转移给别人的,我们也无法丢掉别人的恶业或把我们的善业赠送给别人。所以,在做功德回向时,我们不须有任何畏惧或期望。
  既然善业是无法转移的,我们或许会怀疑回向功德到底是什么意义?它是没有意义的吗?不,并非如此。回向功德极为必要,且极有意义。理由是:当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通常我们会对成果产生强烈的贪执,会认为这个成果是属于我们的、应该由我们自己来享受;我们对自己所做的事的成果,有一些具生的悭吝。为了舍弃这种自私的心态,并放下自我与他人对立的观念与执着,训练自己与其他一切众生分享、回向自己所得的一切善果是非常重要的;这将大幅度减低我们视一切事物为具体及真实的执着和成见,并减弱我们的自私及我执。藉由逐渐习于利他的态度,我们将能减弱对个人利益的贪执,我们的心将会变得更有勇气、更温和、更自在,我们在修持道上将会进步迅速,所证知的三摩地境界将会日超稳定与坚固。回向功德确实具有不可思议的利益及意义。
  我们或许会想道:“如果回向功德能利益自己,帮助自己在三摩地修持的进步与进展,那么,这还是有一些自私。也许,这对别人没有什么利益。”但是,事情也不这样的。相反的,藉由回向功德,我们在训练及增长自己的利他态度,使自己愈来愈远离自私的目的;如此的心识形态能帮助三摩地境界的开展。藉由如此的修训,我们终将真正成就种种证悟功德,例如神通力、圆满智慧、慈悲及利他的大能力。由于一切善根皆回向圆满证悟,由此而生的事业将完全导向利他。即使我们仍然在开展证悟功德的过程当中,我们确实能教导他人,引导他们、为他们解决问题,我们也能倡导及护持佛法,因而可带给他人极大的利益。如此,回向我们的善业及善根,将可真正帮助他人。
  (四)《入菩萨行》第十品回向寂天菩萨著,索达吉堪布译
三界轮回中的凡夫众生,皆是因业和烦恼而堕落轮回,由恶业而招感种种痛苦。要使他们都离苦得乐,必须让他们断恶行善,步入修习善法正道,为此,菩萨以自己造论及所有福德善根作了回向。我们通过讲习听闻此论,也造有一些善法,有其不可忽视的功德,大家应跟随作者一道,将自相续中一切善根福德,回向给遍天下的父母众生,愿他们从因与果两方面都能远离痛苦;而且能从内心对善法,即对五戒十善,殊胜三乘妙法都生起喜乐向往,也能精进奉行。只有如此,众生才能真正地远离众苦,得到永不退转的安乐。
  此偈以上,主要是菩萨为有情远离轮回诸苦,得到暂时世间安乐而作回向,而此后菩萨开始回向所有众生步入正道,获得究竟安乐。对世间暂时的安乐,修习佛法者必须断除贪求,然而针对陷于苦难中的有情,这是他们首要愿望。对一般凡夫有情,若不能满足他们当下急需的衣食财利等安乐,要使他们进入修习福德善法之道,恐怕很困难,因而菩萨因机施教,先以种种方便满足其需要,而后方以善巧方便引入善法之门,循序进入出世之道。
  愿不舍觉心,委身菩提行!
  诸佛恒提携,断尽诸魔业!
  愿一切众生不舍愿求菩提心,全心全意投身于修持菩提之行!愿十方三世诸佛永远护念提携,加持他们断除各种魔业和障碍!
  众生要解脱轮回,证得究竟安乐,其唯一妙道便是修持大乘菩提心。菩提心是一切功德之根本,三世诸佛所宣无量法门之精华,是一切众生证取佛果的最胜道,欲要使所有众生获得安乐,最好的办法便是加持他们进入菩提心法门。所以作者在此以福德回向,愿众生都能生起且不舍弃愿求菩提之觉心,而且能全身心投入求证菩提之法行。作为凡夫,虽然能借因缘生起菩提心,但因各种业障与魔众扰乱,菩提心愿很容易退失。为此菩萨又为众生祈求十方诸佛护念加持,愿断除所有众生修行道路上的魔障,遣除所有魔众事业。所谓魔业,在第一品中已讲过,即是所有危害菩提心的事业,这个范围很广,如果没有十方诸佛与诸菩萨大善知识加持护念,凡夫修行人很难断除这些障碍。《般若经》中讲过,修行特别精进,但智慧不是很高的修行人,魔障会经常现前;而智慧很高的修行人,魔众再多也不会扰乱他;但懈怠者,魔众也不会扰乱他,因他本身已为懈怠魔所制。对此大家应注意,尤其是初学者在精进地修行时,见解智慧稍差,魔障便会乘机捣乱,有许多修行者便会因此而堕落,相信你们对这类人都有所见闻。在上师与弟子之间,魔王也会经常制造障碍,使弟子歪曲理解上师的教言,或使弟子对上师产生邪见等等,为了消除这些魔障,修行者应致力祈求诸佛菩萨护念,再三祈求上师三宝加持,自己也应努力闻思修习正见,生起定解智慧,方能不为魔众所扰乱。
  愿诸有情众,万寿永无疆,
  安乐度时日,不闻死殁名!
(五)竹旺仁波切《在菩提树下的开示》
必须离于能修支人和所修之法的执着,不可产生任何执着,必须如天空之宽阔,如海之深广,如山之不动。最后必须将修法的功德回向给所有的众生,愿他们能够离苦得乐,得证涅槃。如此的回向,所有的功德将会增长而不被摧残。如同种子种到适当的土壤中,将会成长成果实一样。回向功德就像种子被种到土中,而几世之后,我们将能得见佛果。这是真正的业力因果报的原理,三宝是不会欺骗我们的。
文殊师利菩萨开示众生曰:若执著此生,即非修行者,
若执著轮回,即无出离心,
执著己目的,即失菩提心,
若执著生起,正见即丧失!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復范古农居士书二
下一篇:美丽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