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法救世主义——民国十六年夏秋编(2)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太虚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二 能大施──牺牲果

  依菩提心,勇牺牲之行故,习之成熟,乃能大施。其说在佛华严经施藏: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施藏?此菩萨行十种施:所谓分减施,竭尽施,内施,外施,内外施,一切施,过去施,未来施,现在施,究竟施。佛子!云何为菩萨分减施?此菩萨禀性仁慈,好行惠施,若得美味不专自受,要与众生然后方食;凡所受物,悉亦如是。若自食时,作是念言:我身中有八万尸虫依于我住,我身充乐彼亦充乐,我身饥苦彼亦饥苦,我身受此所有饮食,愿令众生普得充饱,为施彼故而自食之,不贪其味。复作是念:我于长夜爱着其身,欲令充饱而受饮食,今以此味惠施众生,愿我于身永断贪着,是名分减施。云何为菩萨竭尽施?佛子!此菩萨得种种上味饮食、香华、衣服、资生之具,若自以受用则安乐延年,若辍己施人,则穷苦夭命,时或有人来作是言:“汝今所有,悉当与我”!菩萨自念:我无始以来,以饥饿故丧身无数,未曾得有如毫末许饶益众生而获善利,今我亦当同于往昔而舍其命。是故应为饶益众生,随其所有一切皆舍,乃至尽命亦无所吝:是名竭尽施。云何为菩萨内施?佛子!此菩萨年方少盛,端正美好,香华衣服以严其身,始受灌顶转轮王位,七宝具足王四天下。时或有人来白王言:“大王当知!我今衰老,身婴重疾,茕独羸顿,死将不久!若得王身手足血肉头目骨髓,我之身命必冀存活,惟愿大王莫更筹量有所顾惜,但见慈念以施于我”!尔时、菩萨作是念言:今我此身后必当死,无一利益,宜时疾舍以济众生。念已施之,心无所悔:是名内施。云何为菩萨外施?佛子!此菩萨年盛色美,众相具足,名华上服而以严身,始受灌顶转轮王位,七宝具足王四天下。时或有人来白王言:“我今贫窭,众苦逼迫,惟愿仁慈,特垂矜念,舍此王位以赡于我,我当统领受王福乐”!尔时、菩萨作是念言:一切荣盛必当衰歇,于衰歇时,不能复更饶益众生,我今宜应随彼所求,充满其意。作是念己,即便施之,而无所悔:是名外施。云何为菩萨内外施?佛子!此菩萨如上所说,处轮王位,七宝具足王四天下。时或有人而来白言:“此转轮位,王处己久,我未曾得,唯愿大王舍之与我,为我臣仆”!尔时、菩萨作是念言:我身财宝以及王位,悉是无常败坏之法,我今盛壮富有天下,乞者现前,当以不坚而求坚法。作是念已,即便施之,乃至以身恭勤作役,心无所悔:是名内外施。云何为菩萨一切施?佛子!此菩萨亦如上说,处轮王位,七宝具足王四天下。时有无量贫穷之人,来诣其前而作是言:“大王名称周闻十方,我等钦佩,故来至此。吾曹今者各有所求,愿普垂慈,令得满足”!时诸贫人,从彼大王,或乞国土,或乞妻子,或乞手足血肉心肺头目髓脑。菩萨是时,心作是念:一切恩爱会当别离,而于众生无所饶益,我今为欲永舍贪爱,以此一切必离散物,满众生愿。作是念已,悉皆施与,心无悔恨,亦不于众生而生厌贱:是名一切施。云何为菩萨过去施?此菩萨闻过去诸佛菩萨所有功德,闻已不着,了达非有,不起分别,不贪不求,亦不求取,无所依倚;见法如梦,无有坚固,于诸善根不起有想,亦无所倚,但为教化所着众生,成熟佛法,而为演说。又复观察过去诸法,十方推求都不可得。作是念已,于过去法毕竟皆舍:是名过去施。云何为菩萨未来施?此菩萨闻未来诸佛之所修行,未曾废舍,但欲因彼境界,摄取众生,为说真法,令成熟佛法;然此法者,非有处所非无处所,非内非外,非近非远。复作是念:若法非有,不可不舍,是名未来施。云何为菩萨现在施?此菩萨闻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天:梵身天、梵辅天、梵众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净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广天:少广天、无量广天、广果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乃至闻声闻、缘觉具足功德。闻已,其心不迷不没,不聚不散,但观诸行,如梦不实,无有贪着。为令众生舍离恶趣,心无分别、修菩萨道、成就佛法而为开演:是名现在施。云何为菩萨究竟施?佛子!此菩萨假使有无量众生,或有无眼,或有无耳,或无鼻舌以及手足,来至其所,告菩萨言:“我身薄佑,诸根残缺,惟愿仁慈,以善方便舍己所有,令我具足”!菩萨闻之,即便施与。假使由此经阿僧祇劫诸根不具,亦不心生一念悔惜。但自观身,从初入胎不净微形胞段诸根,生老病死。又观此身无有真实,无有惭愧,非贤圣物,臭秽不洁,骨节相持,众肉所涂,九孔常流,人所恶贱。作是观已,不生一念贪着之心。复作是念:此身危脆,无有坚固,我今云何而生恋着!应以施彼,充满其愿。如我所作,以此开导一切众生,令于身心不生贪爱,悉得成就清净智身:是名究竟施。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六施藏。

  三 持大善──戒善果

  依菩提心,由前止粗恶、治细染、勤善行之习所成果,能持大善。说在佛华严离垢地:

  佛子!菩萨住离垢地,性自远离一切杀生:不畜刀杖,不怀怨恨,有惭有愧,仁恕具足,于一切众生有命之者,常生利益慈念之心。是菩萨尚不恶心恼诸众生,何况于他起众生想,故以重意而行杀害?性不偷盗:菩萨于自资财常知止足,于他慈恕,不欲侵损,若物属他起他物想,终不于此而生盗心。乃至草叶不与不取,何况其余资生之具?性不邪淫:菩萨于自妻知足,不求他妻。于他妻妄、他所护女,亲属媒定,及为法所护,尚不生于贪染之心,何况从事?况于非道?性不妄语:菩萨常作实语、真语、时语、乃至梦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语。无心欲作,何况故犯?性不两舌:菩萨于诸众生,无离间心,无恼害心。不将此语,为破彼故而向彼说;不将彼语,为破此故而向此说;未破者不令破,已破者不增长。不喜离间,不乐离间,不作离间语,不说离间语若实若不实。性不恶口:所谓毒害语,粗犷语,苦他语,令他嗔恨语,现前语,不现前语,鄙恶语,庸贱语,不可乐闻语,闻者不悦语,嗔忿语,如火烧心语,怨结语,热恼语,不可爱语,不可乐语,能坏自身他身语,如是等语皆悉舍离。常作润泽语,柔软语,悦意语,可乐闻语,闻者喜悦语,善入人心语,风雅典则语,多人爱乐语,多人悦乐语,身心踊悦语。性不绮语:菩萨常乐思审语,时语,实语,义语,法语,顺通理语,调伏语,随时筹量决定语,是菩萨乃至戏笑,尚恒思审,何况故出散乱之言?性不贪欲:菩萨于他财物,他所资用,不生贪心,不愿不求。性离嗔恚:菩萨于一切众生,恒起慈心,利益心,哀愍心,欢喜心,和润心,摄受心。永舍嗔恨怨害热恼,常思顺行慈仁佑益。又离邪见:菩萨住于正道,不行占卜,不取恶戒,心见正直,无诳无谄,于佛法僧起决定信。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持十善业道,常无间断。复作是念:一切众生,堕恶趣者,莫不皆以十不善业,是故我当自修正行,亦劝于他令修正行。何以故?若自不能修行正行,令他修者,无有是处。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十不善业道,是地狱、饿鬼、畜生受生因;十善业道,是人、天、乃至有顶处受生因。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以智能修习心狭劣故,怖三界故,阙大悲故,从他闻声而解了故,成声闻乘。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不从他教自觉悟故,大悲方便不具足故,悟解甚深因缘法故,成独觉乘。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心广无量故,具足悲愍故,方便所摄故,发生大愿故,不舍众生故,希求诸佛大智故,净治菩萨诸地故,净修一切诸度故,成菩萨广大行。又此上上十善业道,一切种清净故,乃至证十力、四无畏故,一切佛法皆得成就。是故我今等行十善,心令一切具足清净,如是方便,菩萨当学!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十不善业道,上者地狱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饿鬼因。于中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偷盗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贫穷,二者、共财不得自在。邪淫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妻不贞良,二者、不得随意眷属。妄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被诽谤,二者、为他所诳。两舌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眷属乖离,二者、亲族鄙恶。恶口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闻恶声,二者、言多诤讼。绮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言无人受,二者、语不明了。贪欲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无厌。嗔恚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长短,二者、恒被于他之所恼害。邪见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生邪见家,二者。其心谄曲、佛子!十不善业道,能生此等无量无边众大苦聚。是故菩萨作如是念:我当远离十不善道,以十善道为法园苑,爱乐安住,自住其中,亦劝他人令住其中。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于一切众生生利益心,安乐心,慈心,悲心,怜愍心,摄受心,守护心,自己心,师心,大师心。作是念言:众生可愍,堕于邪见,恶慧恶欲,恶道稠林;我应令彼住于正见,行真实道。及作是念:一切众生分别彼我,互相破坏,斗争嗔恨,炽然不息;我当令彼住于无上大慈之中。又作是念:一切众生贪取无厌,惟求财利,邪命自活;我当令彼住于清净身语意业正命法中。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常随三毒种种烦恼因之炽然,不解志求出要方便;我当令彼灭除一切烦恼大火,安置清凉涅槃之处。又作是念:一切众生,为愚痴重闇、妄见厚膜之所覆故,入阴翳稠林,失智能光明,行旷野险道,起诸恶见;我当令彼得无障碍清净智眼,知一切法如实相,不随他教。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在于生死险道之中,将堕地狱、畜生、饿鬼,入恶见网中,为愚痴稠林所迷,随遂邪见,行颠倒行──譬如盲人无有导师,非出要道谓为出要,入魔境界,恶贼所摄,随顺魔心,远离佛意;我当拔出如是险难,令住无畏一切智城。又作是念:一切众生,为大瀑水波浪所没,入欲流、无明流、见流,有流、生死洄澓,爱河漂转,湍驰奔激,不暇观察,为欲觉、恚觉、害觉随逐不舍,身见罗刹于中执取,将其永入爱欲稠林,于所贪爱深生染着,住我慢原阜,安六处聚落,无善救者,无能度者;我当于彼起大心悲,以诸善根而为救济,令无灾患,离染寂静,住于一切智能宝洲。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处世牢狱,多诸苦恼,常怀爱憎,自生忧怖,贪欲重械之所系缚,无明稠林以为覆障,于三界内莫能自出;我当令彼永离三有,住无障碍大涅槃中。又作是念:一切众生,执着于我,于诸蕴窟宅不求出离,依六处空聚起四颠倒行,为四大毒蛇之所侵恼,五蕴怨贼之所杀害,受无量苦;我当令彼住于最胜无所着处,所谓灭一切障碍无上涅槃。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其心狭劣,不行最上一切智道,虽欲出离,但乐声闻、辟支佛乘;我当令住广大佛法,广大智能。佛子!菩萨如是护持于戒,善能增长慈悲之心。

  四 住大定──止观果

  依菩提心,由数修习奢摩他故,得住大定。说在佛华严发光地:

  佛子!是菩萨住此发光地时,即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住初禅;灭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住第二禅;离喜住舍,有念正知,身受乐,诸圣所说能舍有念爱乐,住第三禅;断乐,先除苦,喜忧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住第四禅;超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种种想,入无边虚空,住虚空无边处;超一切虚空无边处,入无边识,住识无边处;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少所有,住无所有处;超一切无所有处,住非有想非无想处。但随顺法故行,而无所乐着。

  佛子!此菩萨心随于慈,广大无量不二,无怨无对,无障无恼,遍至一切处,尽法界虚空界遍一切世间。住悲、喜、舍,亦复如是。

  佛子!此菩萨得无量神通力,能动大地;以一身为多身,多身为一身;或隐或显;石壁山障所往无碍,犹如虚空,于虚空中跏趺而住,同于飞鸟;入地如水,履水如地;身出烟焰如大火聚,复雨于水犹如大云;日月在空有大盛力,而能以手扪摸摩触;其身自在,乃至梵世。此菩萨天耳清净,过于人耳,悉闻人天若近若远所有音声,乃至蚊、蚋、虻、蝇等声,亦悉能闻。此菩萨以他心智,如实而知他众生心,所谓:有贪心如实知有贪心,离贪心如实知离贪心,有嗔心、离嗔心、有痴心、离痴心、有烦恼心、离烦恼心、小心、广心、大心、无量心、略心、非略心、散心、非散心、定心、非定心、解脱心、非解脱心、有上心、无上心、杂染心、非杂染心、广心、非广心皆如实知。菩萨如是以他心智知众生心。此菩萨念知无量宿命差别,所谓:念知一生,念知二生、三生、四生,乃至十生、二十、三十,乃至百生、无量百生、无量千生、无量百千生,成劫、坏劫、成坏劫、无量成坏劫──我曾在某处,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如是饮食、如是寿命、如是久住、如是苦乐;我于彼死生于某处,从某处死生于此处;如是形状、如是相貌、如是言音、如是过去无量差别,皆能忆念。此菩萨天眼清净,过于人眼,见诸众生,生时、死时、好色、恶色,善趣、恶趣,随业而去。若彼众生成就身恶行,成就语恶行,成就意恶行,诽谤贤圣,具足邪见及邪见业因缘,身坏命终必堕恶趣,生地狱中;若彼众生成就身善行,成就语善行,不谤贤圣,具足正见及正见业因缘,身坏命生必生善趣诸天之中;菩萨天眼,皆如实知。此菩萨于诸禅三昧、三摩钵底能出能入,然不随其力受生,但随能满菩提分处,以意愿力而生其中。

  五 生大慧──止观果

  依菩提心,由数数修习毗钵舍那故,能生大慧。说在佛华严慧藏: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慧藏?此菩萨于色如实知,色集如实知,色灭如实知。色灭道如实知;于受、想、行、识如实知,受、想、行、识灭道如实知。于无明如实知,无明集如实知,无明灭如实知,无明灭道如实知;于爱如实知,爱集如实知,爱灭如实知,爱灭道如实知。于声闻如实知,声闻法如实知,声闻集如实知,声闻涅槃如实知;于独觉如实知,独觉法如实知,独觉集如实知,独觉涅槃如实知;于菩萨如实知,菩萨法如实知,菩萨集如实知,菩萨涅槃如实知。云何知?知从业报,诸行因缘之所造作,一切虚假,空无有实,非我非坚固,无有少法可得成立。欲令众生知其实性,广为宣说。为说何等?说诸法不可坏。何等法不可坏?色不可坏,受、想、行、识不可坏;无明不可坏,声闻法、独觉法、菩萨法、不可坏。何以故?一切法无作、无作者、无言说、无处所、不生、不起、不与、不取、无动转、无作用。菩萨成就如是等无量慧藏,以少方便,了一切法,自然明达,不由他悟。此慧无尽藏,有十种不可尽故:集一切福德心无疲倦不可尽故,入一切陀罗尼门不可尽故,能分别一切众生语言、音声不可尽故,能断一切众疑惑不可尽故,为一切众生现一切佛神力、教化、调伏、令修行不断、不可尽故,是为十。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七慧藏。住此藏者,得无尽智能,普能开悟一切众生。

  六 趣大觉──定慧果

  依菩提心,具施、戒、定、慧故,伏断二障,通达法性,由是直趣大觉。以成大觉为究竟故,说在解深密经地波罗蜜品:

  云何名为十一种分能摄诸地?谓诸菩萨,先于胜解行地,依十法行,极善修习胜解忍故,超过彼地,证入菩萨正性离生,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于微细毁犯误现行中正知而行,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得世间圆满等持、等至及圆满闻持陀罗尼,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令随所获得菩提分法,多修习住,心未能舍诸等至爱及与法爱,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于诸谛道理如实观察,又未能于生死涅槃弃舍一向背趣作意,又未能修方便所摄菩提分法,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于生死流转如实观察,又由于彼多生厌故,未能多住无相作意,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令无相作意无缺无间多修习住,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于无相住中舍离功用,又未能得于相自在,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于异名众相训辞差别一切品类宣说法中得大自在,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得圆满法身现前证受,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得遍于一切所知境界无着无碍妙智妙见,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此分满故,于一切分皆得圆满。善男子!当知是十一种分,普摄诸地。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缘最初名极喜地?乃至何缘说名佛地”?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成就大义,得未曾得出世间心,生大欢喜,是故最初名极喜地。远离一切微细犯戒,是故第二名离垢地。由彼所得三摩地及闻持陀罗尼,能为无量智光依止,是故第三名发光地。由彼所得菩提分法,烧诸烦恼智如火焰,是故第四名焰慧地。由即于彼菩提分法,方便修习,最极艰难方得自在,是故第五名极难胜地。现前观察诸行流转,又于无相多修作意方现在前,是故第六名现前地。能远证入无缺无间无相作意,与清净地共相邻接,是故第七名远行地。由于无相得无功用于诸相中不为现行烦恼所动,是故第八名不动地。于一切种说法自在,获得无碍广大智能,是故第九名善慧地。粗重之身广如虚空,法身圆满譬如大云,皆能遍覆,是故第十名法云地。永断最极微细烦恼及所知障无着无碍,于一切种所知境界现正等觉,故第十一说名佛地”。

  中编 器的净化

  识及根、身、种子,皆为有情世间,而本质现象之尘境为器世间。器的净化,随有情而净化,故曰“有情心净则国土净”。此编所言,含摄近世科学厚生利用之术。或讥为非佛法所应有者,不知佛法特以心为首,以器为从,非舍器而徒言心也。佛法之唯心唯识论,言凡百皆不离心识,以心为主动而转变,非孤调的心也。如佛经所言净土庄岩,及郁单越、欲、色天等,器世间之美化净化为何如哉!又如华严言五地菩萨善声明等云: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为利益众生故,世间技艺靡不该习。所谓文字、算数、图画、印玺,地、水、火、风种种诸论,咸所通达;又善方药,疗治诸病:颠狂、干消、鬼魅、蛊毒、悉能除断;文笔、赞咏、歌舞、伎乐、戏笑、谈说、悉善其事;国城、村邑、宫宅、园苑、泉流、陂池、草树、花药、凡所布列,咸得其宜;金、银、摩尼、珍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等藏,悉知其处,出以示人;日、月、星宿、鸟鸣、地震、夜梦吉凶、身相休咎、咸善观察,一无错谬;持戒、入禅、神通、无量、四无色等,及余一切世间之事,但于众生不为损恼,为利益故咸悉开示,渐令安住无上佛法。

  观此可知大乘佛法,本含摄世间一切厚生利用之道也。故继心的净化而言器的净化。

  人世第一

  佛法之言有情界也,遍于五趣,上洎三乘贤圣。故于器界之量甚广!就方域以谈,则虚空无边,器界无数;就阶位以谈,则净秽悬殊,胜劣迥异。令以吾人所观验者为起点,先就此一地轮之人世以言之。言此人世以类其余人世,故曰人世第一。

  一 自然学──抽象科学自然科学等就已成之果以观之,无非自然,无事非果,则无事非自然。今此聊以吾人但能察验利用而不能创之者,谓之自然。阐明此自然之学说,时人谓之科学,其大类见于汤姆生之科学之分类。

  事实之类有三:即事物之区域、生物之境界、人类之强国是也。简言之,亦可称为无生界、生物界与社会界。物理学、化学,根本科学也,所研究者为物质世界之质与力。生物学以生物之生命为其领域。至于社会学,则有事于人类之社会及其行为,其学似少而实老矣。物理学与化学实际上不能分离;生物学与心理学殆似彼不可捉摸之活动,吾人所称为生命者之两方面。社会学所研究者为各种人群,其全体之现象,有非各部分之总和所能代表者。五根本学者,依次分之,有如下表:(略)

  由此表中,可见生物学适居正中地位,彼虽有其独立之方法与观念,一半亦据物理、化学为基础;一半又为心理、社会学所依据也。又每一普通科学,皆有其分科细目。如生物学,包含植物学、动物学。天文学之大部份应归入物理学,矿物学之大部份应归入化学是也。又有所谓合成科学者,应用数种科学之方法观念,以成一特别科学。如地质学、地理学、人类学是也。如地理学,殆似一圆与四五他圆相交而成一体。复次有所谓应用科学者,驱策多数普通科学以为解决实际上特别问题之用,即凡有关于工艺技术者是已。故农学、医学、工程学、及较新之教育学,皆应用科学也。以此之故,亦不得谓其科学,性质有异他科。赫胥黎尝云:应用科学非他,即纯粹科学之用于实际问题者是已。

  然有不可同年而语者,则为抽象科学。抽象科学所研究者,乃为抽象之观念或命题之关系,而于实际内容之如何,非所容心。彼盖演绎的而非归纳的,理想的而非实验的,其所有事者,方法而非观察也。算学为抽象科学重要部份,而统计法、图表法、逻辑学、亦属其中。亦学中之批评范畴论,与研究解释之自身者,有人亦归之抽象科学,然非定论也。

  于是吾人可作一科学智识之统系图如下:(略)

  观此图当注意者,各种科学,不唯其题材各殊,即目的与方法亦迥不相同。同一题材,可由科学研究之故,有人体之化学、物理学,亦有人体之生物学。一鸡雏可由解剖学、生理胚胎学、心理学,各方面研究之,尚不能尽此题中之底蕴。盖科学之门类虽多,而各为了解自然秩序及人类生活之努力之一部份,合之则为互相关系之智识体。彼此之间,宜互相提携,惟能承认彼此之地位与限制,其成就乃愈有望也。豆干之化学,物理诚重矣,然合此二者,不能成豆干之生活史,更无论种豆干之功矣。故谓自然科学,唯一能尽宇宙间之事物变动而包括之,且可以算术公式、理想运动之术语表示之,则陷于多数丐门之病,是殆欲以虚伪之单简加于事实也。夫今之化学家似乎无所不能矣,然不能语吾人以猫之何以跃?杜尔璧教授(Professor Dolbear)有言:

  ‘科学上所谓解释,盖指对于某现象之机械的前因,尽数表出更无补充及未知因子之必要’。然今之生物学家,则以为研究明确之生活行为,如猫之跃者,于机械的因子之外,必有其它原因。如生物所具记忆与利用经验之力,皆不能不计及各科学之关系,盖较统一尤重也。

  此诸科学中,若抽象之玄学等,有关涉一切者;普通之社会学,及特别之人种学、美学、与合成之历史学、人类学、并应用之经济学、教育学等,则属众的净化内事,然不能严为区别也。要之,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矿物学、气象学、天文学、植物学、农学、冶金学、工程学、医学等,是此自然学中之主干也。而下述之地产学等皆出于此。

  二 地产物──农林矿物但废渔牧此为农学、农业,而植物造林、开矿、冶金等属之。要之取于天然所产之矿植物者皆是也。然本佛法救世救有情之慈悲心而从事于此,则渔牧等之害生以利养人者,宜废止之。然废而不皆废,牧尤马牛等以代劳,渔水族蓄池以观玩,御猛兽毒虫使不害人生,且随力所及以闲节群动,俾动物减少吞残,庶其既遂人生之欲,亦充万物并育之仁。若能如是,则群生之气既和,人心之性亦淑,山川献瑞,动植呈祥,而天产亦转化为丰美矣!

  三 人工器──衣食住等但废军器此为工程学之工业,大抵皆由人工制造,以供吾人衣服、饮食、居住,及附属于衣食住之所需用者。以今此积化之人类,凡一身生活之所需,要皆不能径以天然产物为用,而必藉工作制造而后可。故日用之密迩人生者,十九为人力之工作器也。然近世人之工作,强半乃用于战门之军器,故科学之进步而人生愈苦,物质之发达而人事愈艰。其末虽形格势禁而不能不然,若探其本则非无废除战器之道也。兵法有云:“攻心为上”。今造端于心之净化,而本之以救人救世间之慈爱,则战器于势为可废,亦于理为必废。能废军器,一则可减少人类自相残杀之事以渐无,充足人生之情以臻于完善;一则可增加人类衣食住等之器以丰美,充足人类之生活以臻于优胜,此尤为器的净化之要也。

  四 交通器──水陆空交通及邮电

  人生需要,不但衣食住而又有行也。身藉舟车等行,心藉言语文字以行,言语文字之行远为邮电;故交通之器,包括道路、车马、航线、舟舰、飞艇、邮电以为言。然交通器以近代之进步为速,而近代之进步月新岁异,他日当更有为今日所无之交通利器产生者,未可知也。而在器的净化主义之中,当使今后所发明之交通利器,尽量使全球人类皆获其享用,实为要着。

  五 寿康具──体育场医院药剂等

  器之净化,亦凡以除人除有情之苦耳。藉地产工人,以除人身饥寒之苦略尽,藉交通器,亦略除人之身境心境上阻碍之苦。然犹有切身最苦之老病,虽无术以尽除,要不能不求其末减;则医药之学尚,而所以保健康延寿命之具不能不修也。若体育场、体育器械等,关于增进及保持吾人之健康者,若医院、及治疗器械、与药剂等之防除疾病以复健延寿者,亦皆为器的净化中所不能不务其详备者也。

  六 娱乐具──具花园游艺场音乐等

  前之四事,所以除人世之苦者粗备,温饱轻便,身复康强,如此人生,当有娱乐,亦藉娱乐为忘苦消忧解闷之具也。此娱乐之人生,即艺术之人生。近人昌言艺术人生,然既未经心之净化,而赡生之器亦缺如,殊未可遽言也。若山庄、花园、游艺场、剧场、电影场,及图画、音乐、诗歌、小说等,悉为娱乐之具;斐然毕备,使人生有以泄其情而适其志,洵为人世器的净化之所期也。

  人所求于世者,不外衣、食、住、行、康、乐而已。使人类托身之器界,有以遂其所求,则人世之有情安矣。实现于全地球者虽尚无详细规划,而须实现于中国者,则孙先生建国方略之物质建设计划近之矣。

  天界第二

  救世间有情之怫法,不限人世,故对于与人同一器界之动物,于人世中亦期能安其生;而对于劣于人及胜于人之他有情类器世间,亦应有所论及。今以器之净化为旨,其劣于人世之地狱界及鬼界,虽不必言,而胜于人世之天界,可为净化中进步之进程,则不能不略言之也。此亦有一、龙仙界,二、修罗界,三、地居天,四、空居天,五、色界天,六、无色界之六重。今避繁广,略引经论见意:

  问曰:诸天住处,其意云何?答曰:如婆沙论说:天虽有三十二住处,但有二十八重。以彼四空绝离形报,故无别处,遍在欲、色二界中。但随欲、色二界众生,成就四空无色业者,随命终处,即便受彼无色界报,故无别处,不同大乘说有色也。其二十八重者:谓须弥从地上升,去地四千由旬,绕山纵广一万由旬,是“千手天”于中止住;复上升一倍,绕山八千由旬,是彼“持华鬘天”于中止住,复上一倍绕山四千由旬,是彼“常放逸天”于中止住;复上一倍绕山四千由旬,是彼“日月星宿天”于中止住;复上一倍绕山四千由旬,是彼“四天王天”于中止住──其中由有七种金山,是四天王城邑聚落,悉在其中──;复上升四万由旬至须弥山顶,纵广四万由旬,其中有善见城,纵广一万由旬,面别有其千门,“三十三天”于中止住。即从此山升虚空四万由旬,有处如云,七宝所成,其犹大地,是“焰摩天”于中止住;复上一倍有地如云,七宝所成,是“知足天”;如是乃至“他化自在天”。如是乃至色界“究竟天”,皆悉有地如云,七宝所成,相去皆倍,不烦具说。依顺正理论云:三十三迷卢山顶,其顶四面各二十千,若据周围数成八万。有余师说:面各八十千,与下际四边其量无别。山顶四方,各有一峰,其高广量,各有五百,有药叉神名金刚手于中止住,守护诸天。于山顶中有宫名善见,面二千半,周万逾缮那,金城量高一逾缮半,其地平坦,亦真金所成。俱用百一杂宝严饰,地触柔软如妒罗棉,于践蹑时随足高下,是天帝释所都大城。城有千门,严饰壮丽,门有五百青衣药叉,勇健端严,长一逾缮那量,各严铠仗防守城门。于其城中有殊胜殿,种种妙宝具足庄严,蔽诸天宫,故名殊胜。面二百五十,周千逾缮那。是谓城中诸可爱事。城外四面四苑庄严,是彼诸天共游戏处:一、众车苑,谓此苑中随天福力种种车现;二、粗恶苑,天欲战时,随其所须,甲仗等现;三、杂林苑,诸天入中所顽皆同,俱生胜喜;四、喜林苑,极妙欲尘,杂类俱臻,历观无厌。如是四苑,形皆异方,一一周千逾缮那量,居各有一如意池,面各五逾缮十那量,八功德水弥满其中,随欲四苑花鸟香林庄饰,业果差别难可思议。天福城外,西南角有大善法堂,三十三天时集议制,伏阿素洛等如法不如法事。起世经云:佛告比丘:以何因缘名波娄沙迦苑──隋言粗涩──……三十三天王入已,坐于贤及圣贤二石之上,唯论世间种种杂色相语言,是故称为杂色车苑。又何因缘名杂乱苑?三十三天常以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于其宫内一切彩女入其园中,令与三十三天众合杂嬉戏,不生障隔,恣其欢娱,受天五欲,具足功德,游行受乐,是故佛天共称此园为杂乱苑。又何因缘彼天有园名欢喜?三十三天王入此中已,坐于欢喜、善欢喜二石之上,心受欢喜,复受极乐,是故诸天共称此园以为欢喜。又何因缘名波利夜怛逻拘毗陀罗树?彼树下有天子住,名曰末多,日夜以彼天种种五欲功德,具足和合游戏受乐,是故诸天遂称彼树,以为波利夜怛逻括毗陀罗树。

  问曰:天量广狭云何?答曰:如婆沙论说:须弥山顶面别纵广八万四千由旬,其中平可居处,但有四万由旬。炎摩天倍前四万,其地纵广八万由旬;如是乃至他化自在天处,次第倍前,其地纵广六十四万由旬。四禅之地,广狭不定,有其两说:第一说者,初禅广如一四天下,二禅如小千世界,三禅如中千世界,四禅广如大千世界。第二说者,初禅如小千世界,二禅广如中千世界,三禅广如大千世界,第四禅地宽广无边,不可说其分齐──诸师评之第二说是──。问曰:初禅广如小千世界,乃至第四禅地广无边者,未知于他大千之上,为当共有初禅梵天,乃至共有色究竟天?为当于彼一一四天下上各各别有初禅梵天,乃至别有色究竟天耶?答曰:如楼炭经说:一一四天下上各各别有,皆悉不同。故彼说云:三千世界之中,有百亿四天下、须弥、大海、铁围、四天王天,乃至各说百亿色究竟天。此文斯显,无劳致惑!又如顺正理论云:小者是卑下义,以除上故,如截角牛,积小成余,亦非摄彼。问曰:既彼一一四天下上乃至各有色究竟天者,是则处别可不相障碍耶?答曰:虽各有亿,同居一处而不妨碍,其犹光明迭相涉入,相遍相到,亦无障碍。彼亦如是,以彼色细妙故。故经中说:色界诸天下来听法,六十诸天共坐一锋之端而不迫窄,诸不相碍。以斯文验,何所致疑矣!

  圣居第三

  初一人世,是就吾人现所知者以言:第二天界,虽依圣教以言,但所言者犹在五趣流转之域,是有漏之凡界,非无漏之圣居;今此进言圣居,则皆证无漏果之圣者所居也,虽有自依摄他之别,其为无漏则同。亦分六节言之:

  一 寄人间圣居之寄化人间者:若华严言:妙吉祥与万菩萨之寄居清凉山;又五百阿罗汉之寄居方广。若法华言;释尊与诸圣者之常住灵鹫山。他若登地之初地、二地菩萨,为人王、转轮圣王,寄居人间宫殿,此皆寄人间之圣净居也。凡居自凡,圣居自圣,处同界异,两不相妨,而圣者盖为摄化人类而寄居者也。

  二 寄天界圣居之寄化天界者,若一生补处净土之寄化于欲界兜率天,及色界色究竟天;又不还果圣者寄居于四禅界之五不还天;复次三地菩萨至十地菩萨之寄居忉利以至四禅;此皆无漏圣居之寄于天界者,可详弥勒上生经等。

  三 变化净佛及登地菩萨,为摄化四加行、三贤、十信、及二乘等有缘众生故,以变化胜身居变化净土;乃至佛及上地菩萨,为摄下地菩萨所现他受用身净土;亦此变化净摄。此与前二,皆圣居之为化他而有者也。可带业往生之西方极乐,亦此变化净之类,可详无量寿佛经等。

  四 圣地净此为除佛以外三乘圣者自证到之净土,或二乘无唯大乘有,或约三乘皆可说有。而大乘之圣地净土,即初地以百佛世界为净土;二地以千佛世界为净土;乃至十地以不可说不可说佛世界为净土等是也。此于菩萨亦为自受用土,天台家曰实报庄严净土,如华严等所明。

  五 佛智净佛智净土,即佛自受用身土,功德庄严,无不圆满,略如佛地经之所明,欲知者可寻之。

  六 法性净诸法真实相之法性,本来清净,以本净故,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减,人人不异,物物咸同,凡无所失,圣无所得。但异生心迷故,不能证明;小圣偏证而不圆;大圣分证而未满,唯佛圆满证明,故唯佛安住于法性净土中也。

  下编 众的净化

  上编心的净化是精神的;中编器的净化是物质的;此下编之众的净化,则是精神物质之和合的,亦是诸实事本来如此的,非以精神与物质合成为和合众的诸实事,乃分析诸和合众之实事,曰精神与物质而己。然在修净入手之际,不能不分别何者是心,应若何净化?又何者是器,应若何净化?而心器净化之结果,即成众之净化。众既净化,则心器自无不净化,今亦以三大章言之。

  人类第一

  净化之功,皆由近而渐远。众、非一时、一处、亦非一类,然应先从此时此处之人类以言之。类者,百法论曰众同分,在人曰人同分,人类即人同分。此人同分,依人众立,而界别非人者。今分六节以言:

  一 人事学──人类学社会学等此人事学与前之自然学相对,应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种学、美学、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其结晶之应用于中国者,则如孙中山之三民主义,亦其流亚也。综合而深究之,则为人生哲学。在佛法之起世经、正法治国经,圣王十善法等,亦明斯义。

  二 法政学──宪法法律军政民政等此由人的群众有治理及和辑之需要而来者。在现时大抵皆依国的人群而施设,其内容虽为宪法、法律、军政、民政等,而一按其过去到现在之历程及现在到未来之趋势,则其始盖本无政治法律之事。仰天俯地,中有人物,人与人也,物与物也,亦各自生自死而已,不知治乱,亦无文野。然以传种须合男女,资生要友群众,有合则有离,有友则有敌,事之所需,争以此生。能平断者共听其制,于是有专权之帝制,大率托其权力禀之以天,浸假而有帝制之政治法律焉。发端酋长以至皇帝,由族而国,胥曰专制。已而帝制专断,民情失平,要准以法,君民共守,乃有若今英、日等君主立宪国之政法也。法为平准,人等权位,民则皆民,何有乎君,乃有今法、美等国民立宪之政法焉。国大民众,群老情涣,横议蜂起,阀势倾争,欲依政见铸成一党,以一党力辑治国众,乃有中国国民党今在试验中之党治的政法焉。俄国之共产党等亦然。然国民党以全民政治为号召,而共产党则无产专政而号召:故国民党而实现其号召,仍为国民立宪,与法、美等;若共产党而八现其号召,则为一无产专政之世界,不复是国,亦非全民及全人类,乃全世界中一部分无产阶级的人众之法政也。此自为马克思唯物史观、阶级战争两主张所必至之趋势也。然亦尚在试行中而未实现焉,仅为少数党人思想而未见群众行动者。犹有根据克鲁泡特金互助论之无政而治的无政府党焉。此与共产党有异者:主张全人类幸福而非一阶级利益,一也;无复政府及由政府权力执行之军政刑法等,二也。其相同者:皆世界而非国家的,一也;皆共产而非私产的;二也。在今政治之学,其思想以此为极矣。而适中之道,似在三民主义焉。

  三 经济学──生产支配消费等

  生之者众,为之者疾,是言生产也;财不患寡,而患不均,是言支配也;以天下之财,经营天下之美利,是言消费也;此本于人类生存之需要而有之事。然一察其从过去现在未来之历程与趋势,其初托身天地,自然生活,无所工作,亦无占蓄,则为无产无经济世;其次则若印度之刹帝利──译曰地主──中国古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则财产要皆为君主所有,其臣民皆为给养之雇工及佃奴耳。进之乃为贵族产权之经济世:一、因多数有地之君合并成国,共尊一帝,其君降为王、公、侯、伯等之贵族,然仍各主其地。二、因君主以地分封亲族及有功之臣工,亦能各主其地,于是产权乃操之于贵族。此时虽有农、工、商,而以农为本。进之工商发达,由握有机器等资本者操产业之权,于是乃成资产阶级之经济世。此为近代诸国经济情状。感其不平而欲改正之者,则有社会主义。此有二派:一、集产派,将生产机关集合为社会公有,而各个人皆为工人,计工与值,虽各得享有其工值,不能为资本主权者。二、共产派,产皆社会公有,废除金钱物价,但各尽其力以作工,亦各取其需以资享用。然此二犹为一种主张之在试行中者也。然与无政而治相当者,应更有无产而化一阶,无产者无复财产之观念,然互相生化而不相戕贼,亦不同原始之自然生活,而略似佛书所云北郁单越之生活焉。而折中者,亦在三民主义。

  四 教育学──宗教伦理等

  教育之施设,大抵为知识之启授及行为之指正,由此炼修身心而致强健优美,以之构成群治,周给世用,乃至超凡愚之辈,入贤圣之流,皆教育之事焉。有时谓吾人的知识之启发传授与行为之指导纠正,惟上神天帝等乃能示以标准,于是有宗教之教育,若基督教、回教等之教育是也。有时谓人类之生性能群而有伦理,以为准则而启导之,足为教育之本,则有伦理教育,若孔子及亚里士多德等教育是也。于此而偏重玄理,则成哲学之教育。于此而偏重实事,则成科学之教育。近世则以国民主义而偏重国家民族,以教育达到国民主义之政治为目的,乃成为国民的下治教育。此皆自其注重点以为区别,其实则知行之启导而已。予往者着教育新见,兹重刊于余之文钞;又曾讲论教育,曾刊在庐山学;前数年着以大同的道德教育造成和平世界之一文,提出加拿大世界教育会,兹录于此:

  古时似乎曾实施道德之教育,然大抵为一宗教、一学派之教育,别户分门,党同伐异,学术之师弟授受,比财产之父子传承,好称家法,动夸秘珍,自私自利,相蔽相欺,故虽貌为道德,其实每图利禄,可谓之宗派的经济教育,不能以道德教育名也。近今国家主义与民族主义崛兴,教育亦随之转为国家民族之教育,其旨在陶铸一国之民为一团,以供其国家民族竞存争胜之用,学派之教育虽渐融化,而教宗之教育则仍继其旧,因之有宗教以外之教育,亦有育教以外之宗教,宗教与教育之分,实分于近今之国民的政治教育也。此国民的政治教育,唯以富其国强其民为事者也。今谓宗派与国民之教育,虽其范围广狭不同,要皆各蔽以私,未能大公而无我也。始为教育生于其心,卒以行事害于其政,故战争时作,而难致世界于永久和平之境也。欲革其弊,当正之以德,超脱各教宗学派、国家民族之拘碍而解阑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成为普益全世界人类之大同的道德教育,庶其天下为公,和平可期耳!

  以宗派的经济教育造成以经济为中心之社会,一切皆自私自利的家产化,其极致即为今此资本主义为中心之社会,于是社会常现阶级战争之病象而成战争之世界。反动方面,遂有共产党乘之而起,然共产党纵能颠覆资本主义为中心之社会,而未能建设和平之世界也。以国民的政治教育造成以政治为中心之社会,一切皆争强争霸的国权化,其极致即为今此帝国主义为中心之社会,于是社会常现国族战争之病象而成战争之世界。反动方面,遂有无政府党乘之而起,然无政府党纵能颠覆帝国主义为中心之社会,亦未能建设和平之世界也。

  然则熟能建设和平世界乎?曰:唯大同的道德教育。言大同者,示超脱宗教学派、国家民族之各异,然非毁灭之也,特解其私蔽,集其众长,以全世界人类之公益为依归耳。言道德者,道者公理,德者正义,示超脱经济上争产、与政治上争权之罪恶,然非破弃经济与政治也,特令经济政治皆成全世界人类的公理正义之道德化耳。中国有古书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归,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经济道德化的真共产──;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政治道德化的真无政府──。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最足表明大同的道教育之义。至谋闭不兴,盗乱不作,外户不闭,则战争世界成和平世界矣。但其本乃在大道之行,所谓大道之行者,即大同道德教育之施行耳。故和平世界,必由大同的道德教育造成成焉。

  以大同的道德教育造成以道德为中心之社会,一切皆公理正义之道德化。曰‘亦有仁义而已矣’;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理’;曰‘十善为人道之正行’;皆斯义也。其极致即为人类自由平等之和平世界。经济政治既大同的道德化,则大同道德化的经济政治,亦大同道德之一端,无大同道德外之经济政治也。宗教学派既大同的教育化,则教育大同之教宗学派,亦大同教育之一端,无大同教育外之教宗学派也。何者?以离去个人修养、社会修养之教育,无别宗教之可得故;修养之究竟,莫过于圆成正觉,普济群生,而求真利众,为人类终身可行,此即宗教修养,亦即大同的道德教育之纲骨。至迷执之谬习,自当镕解而无迹也。

  然此大同的道德教育,由如何推行之以实现和平世界乎?曰:由世界教育会议组织一“大同道德教育运动”。一方、解放宗派的经济教育、与国民的政治教育之拘蔽;一方、唤起全人类世界小中大学之教师与学生,皆同情于此之运动。全世界之教育界,若能以坚决一致之主张,下百年树人之工夫,则百年之后,大同的道德教育行,而和平世界亦造成矣。

  五 律仪众──六和众与清信众

  依上政治、经济、教育三学,对于人的群众之各方式,或已过去,或正现在,或属未来之希望者,已可明其大概。然在佛教,乃犹有七众的律仪众也。世之群众,系以君师,此律仪众,则唯作师。近与某居士论律仪众书,兹录于此。(注一七)

  吾昔于整理僧伽制度论,尝略分佛徒为信众、僧众曰:‘世尊虽说五乘法,而建设律仪则在声闻乘;此土所流传尊崇者,其教理虽多在大乘系统,而律仪则从声闻乘;内秘菩萨行,外现声闻相,此土僧伽之特色乎!良由缘觉乘摄在声闻乘。人乘天乘暂以化俗,随世常仪,无别开建。菩萨乘则浩荡无涯,普摄众生,皆菩萨众:前之四乘,全非全是,遍于神人缁素之中,而无人神缁素可别。菩萨之舍俗入僧也,他方佛土纯一大乘,则依菩萨律仪而住。若此土、既依声闻建律仪,则舍俗菩萨亦依声闻律仪住,曹溪先得法复受苾刍戒,其先例也。在俗菩萨既摄在优蒲众,则形仪随俗而不能住持像教;入僧菩萨则摄在出家众,此出家众以波罗提木叉为师,依毗捺耶处住,人天钦敬,独能住持佛法,故得住持僧宝之名。若据同体三宝,此为即心自性功德,生佛平等;若论别相三宝,此为果圣因贤教证,圣凡差别。今说住持三宝,佛即塔像,法即经典,僧即依出家五众律仪而住者。住持僧宝,端肃严整,则住持佛宝有威灵;住持僧宝讲说精进,则住持法宝得宏通。如是则信众兴盛,反是则信众衰灭。故住持三宝,全系乎住持僧宝而已。故依出家五众律仪住者,一方对别相三宝及住持佛法为信徒;一方对信众为被信之住持僧宝,故与信众有殊。欲令住持僧宝清净,势不能不择善根具足者而度,其数故难多得,亦无需乎多’(节僧依品)。

  又曰:‘梵网等菩萨戒,是法身金刚心地之善根,非释迦佛在人世安立教团之律仪;佛在人世所安立教团者,良唯在家二众及出家五众之律仪。故瑜伽第四十:“律仪戒者,谓诸菩萨所受七众别解脱律仪,即是苾刍戒,苾刍尼戒,正学戒,勤策男戒,勤策女戒,近事男戒,近事女戒,如是七种,依止在家出家二分,如应当知,是名菩萨律仪戒”。又云;“出家菩萨,为护声闻圣所教诫令不坏灭,一切不应行非梵行”。又七十五:“此三种戒,由律仪戒之所摄时,令其和合──正明七众律仪为人世安立教团之纲纪,令众和合──,若能于此精勤守护,亦能精勤守护余二;若于此戒不能守护,亦于余二不能守护;是故若有毁律仪戒,名毁一切菩萨律仪”。故近事男女戒,虽不必在戒堂学习、戒坛传授,然必从苾刍,苾刍尼受之。而梵网等菩萨戒,则随曾受菩萨戒能解说菩萨戒者,无论何人,为僧为俗,佛经像前具得受之’(节教团品)。

  又曰:‘菩萨乘戒,如大地画,遍具诸相,入一切画;如伽陀药,遍医诸病,更增气力;如醍醐味,遍入诸食,益加味美;是故发菩提心悲智增上,随持何戒皆菩萨戒。虽持近事男女一戒,若兼受菩萨戒,即为受持菩萨一戒近事男女;如是菩萨沙弥,乃至菩萨苾刍,亦复如是,故菩萨戒遍于七众。非菩萨戒不融圣凡,非七众戒莫辨僧俗;非菩萨戒不见佛门广大,非苾刍戒莫显僧宝清高。昔灵峰律师毗尼事义集要缘起曰:‘大雄御极,法僧二宝咸由正觉扬辉;善逝藏机,佛法二尊同藉僧伽建立。傥惟十重众轻,即与在家奚别?自非五篇七聚,安知离俗高标?是知梵网五道齐收,但除地狱,则以通而成其大;毗尼止许人伦,犹遮诸难,正以局而成其尊。必使仰慕大乘,不甘小节,自可反俗舍僧,作火中优钵;如或情悲末法,有志住持,岂得恣情荡检,为师子身虫’!斯亦可谓深知律意矣(同上)。

  又曰:‘受菩萨戒,约义当有三种:一者、冥资受菩萨戒:若为鬼畜神天等说菩萨戒,大悲冥益,资熏善根。二者、名字受菩萨戒,凡发信心佛经像前向法师求受菩萨戒,能解法师语言,识菩萨戒中名字者,皆得受之。在俗二众,在僧五众,及诸发心受菩萨戒善男女等,皆属此摄。三者、实义受菩萨戒:一切众生,无论僧俗,凡悟实相,了知甚深菩萨戒义,或佛经前依法自求受之,或从曾受善知持净菩萨戒法师──不拘僧俗──依法求授受之。然出家菩萨,为护僧制故,必仍从苾刍菩萨求受之。凡参学毕,欲摄俗利生者,皆应受实义菩萨戒(同上)。

  又曰:‘然菩萨戒,非佛教教团在人世之安立相,自心自持,自心自忏,智悲为首,随宜变化,大用现前,不存轨则,故制度上不限定须受之行之。盖制度依群众而设,乃佛教团在人世之安立相耳。婆沙论曰:夫能维持佛教教团,有七众律仪在。又曰:世间道果相续不断,尽以波罗提木叉为本根。则赡部洲佛教教团之存立否,亦据是以辨耳。律仪七众在,则赡部洲佛教教团在;律仪七众灭,则赡部洲佛教教团灭;故为教团之绳检者,在俗仍是近事男女一戒乃至五戒,在僧仍是勤策乃至苾刍。勤策乃至苾刍,此僧宝之所以为僧宝也,必须依众和合学处修习。受名字菩萨戒,则资长善根而已;受实义菩萨戒,则自发大心而已;此不关众和合之学处者。具菩萨德,受苾刍戒──若曹溪等──,斯即菩萨苾刍。所谓情悲末法,有志住持者也(同上)。准是以观,居士释师中之辟谬,有可得订正者:

  一曰、许菩萨僧,非许不出家为僧也:菩萨之不共戒不分僧俗,此有二故:一者、诸净土中化生化食,唯僧无俗,本无有家,无出不出。故据乘之德行,分僧为二或一。此居士引智论所谓他佛土中,或纯菩萨僧,或菩萨僧多声闻僧少,及一灯明国但菩萨僧──此虽释迦亦他净土,以释迦亦于他净土作佛故──等是;亦吾所谓他方佛土纯一大乘,则依菩萨律仪而住者也。二者、诸秽土中有家狱故,须出家故,有僧有俗。然秽土中必有声闻,必有声闻律仪,严别僧俗。菩萨从同,不须别立。故在家菩萨即依近事律仪住──有处维摩诘等亦名优婆塞故──,出家菩萨即依声闻律仪住──有处弥勒等亦名苾刍故──。居士引智论所谓释迦牟尼佛,声闻为僧,无别菩萨僧,弥勒、文殊师利菩萨等以无别僧故,入声闻僧中次第坐;吾亦依此,谓释尊建立律仪在声闻乘。然同时据乘之德行以言,则弥勒等即菩萨僧,亦名菩萨苾刍,大乘行故名菩萨,出家故名苾刍僧。则于居士所引大般若经,以无量菩萨为僧一文,亦无违背。以无量菩萨为僧者,即有弥勒等无数行菩萨德之苾刍僧耳。故净秽土中,虽皆许有菩萨僧,然非许秽土中在家狱者得称僧也。故今此人间安立佛教教团之住持僧宝,仍非出家不许称僧也。

  二曰、僧宝通异生,非居士也:异生非生异,非出家不出家之别,乃凡圣之别也。有不出家居士而圣非异生者,若净名等;有出家僧异生非圣者,若凡僧等。法苑引十经,解为异生具苾刍戒及正见故,得名为示道沙门之僧宝,自是正义。别解为设非沙门──非出家──而住圣道,理无诤故得名僧宝者,此非赡部洲之住持三宝义所应许。然在别相三宝义中,一切证圣果者,或内凡具正见修行者,不论曾出家否──在家声闻得证四果,则自然成出家相;菩萨登圣地者无限,但成佛亦自然成出家相──,皆得称僧。昔吾在起信论释及庐山学中亦屡言之。论敬有德,则居士辟谬中二、三、四义,可皆合理。然论此赡部洲安立佛教团之制度,则仍当格于住持三宝义曰:居士非僧类,居士全俗。而居士为福田义宽,则等于世间有恩有德有苦者,皆可为福田耳。盖僧与俗,别相三宝,可以乘别;住持三宝,必以七众律仪别故。

  三曰、居士作师说法阅戒,及为比丘就学,礼拜叙次,当简别言也:在家菩萨作传在家菩萨戒师,当如璎珞经说。若传出家菩萨戒及传七众律仪戒,则应属出家师。至华严、瑜伽等发心为师为尊,则犹发心欲成佛等。且下文舍家,未始非实现为师为尊之一事也。造论者称论师,精因明者称因明师,精某经者称某经师,比如医称医师,画称画师,当然可以为授业师,但非出家苾刍之剃度师及传律仪戒之师耳。一、昔须达长者为新学苾刍说法,先礼僧足,然后为说。今日不高座说,或于佛高座前旁立为说,可为白衣说法仪也。二、在家阅戒,吾于古德圆通之说,亦无间然;然此等遮中之特开,乃为大菩萨化他事。大菩萨智悲为首,可自为权变,然在家非皆大菩萨,为护多数在家人故,不应昌言破在家不可阅戒之禁也。三、居士乃至世间有一技之长者,比丘需学之时,皆可就学;其住内法在家英睿若胜军等,从学内法亦宜,但不为出家者亲生法身之师耳──和尚为亲生法身之师,故古译力生,谓亲从其力生法身也──。四、比丘礼拜在家,在安立七众律仪则迦叶难为礼则犯戒,当也。故佛旋曰:此为大乘者说,不为声闻众说。声闻守世常经,菩萨可自行达权通变而为之。然为护七众律仪故,为护多数在家人故,不应昌言令僧拜俗。善财童子,非僧摄故。五、文殊等亦出家菩萨,当然在于僧次。阿阇世王经至推文殊所率在家菩萨亦在前,一、因尊文殊,故尊及其众;二、因其时迦叶等初发菩萨心,故特推之。若论世之常仪,则出家菩萨当自为叙次,出家与在家,当如七众律仪为次也。勘辨既竟,犹有数义当论及者:

  一、律仪为众立,不为非常人设:世之礼法,为群众设,佛之律仪亦然。故瑜伽云:由律仪所摄持,令众和合。如有一二钜人长德,远若维摩诘、傅大士,现通说法,四众倾服;近如杨仁山居士,刻经弘法,竹禅和尚尝献金供养,纳头礼拜。如此高贤胜事,世偶一见,其孰得非之。然不以此一二高德之事着为定制,仍护惜七众律仪常制者,以知佛律以大悲心为护庸众方便施设,故不凭我见法执而立异,令众不和。然吾尝谓菩萨于戒,智悲为首,随宜变化,大用现前,不存轨则,此岂常律能拘;然悲护庸众故,终不昌言破常律也。

  二、秽土须律仪之故:净土化身化食,天然无家;秽土生身养身,则有家眷家产,贪爱独钟,俗染为相。然若不存净化,则非佛教标相。欲存净相于浊世中,非于出家、在家、男性、女性、分别部居、各成一众不能。秽土中有此佛法清净标相安立于世者,则为佛法住世;否则即为法灭。菩萨法中,以此为与声闻共法,声闻已有,不须别立。故即依之为法曰:菩萨依声闻律仪。其实菩萨用之,即为菩萨律仪;菩萨外此别无律仪。故瑜伽指七众律仪为菩萨律仪戒。又曰:是故若有毁律仪戒,名毁一切菩萨律仪。故应知七众律仪为声闻菩萨之共律仪,非但属声闻也。居士门下亦有言曰:菩萨之大,乃能兼之为大,非与声闻立异而已。历举龙树、世亲、从有部受出家戒,无着从化地、陈那从正量受出家戒等;出家菩萨无不遵习苾刍律仪,则知在家菩萨亦应遵习近事律仪也。在律仪言:弥勒、龙树亦苾刍耳,维摩、傅翕亦近事耳,敬其乘德乃称菩萨;复以菩萨之不共戒;以广化他之用而已。故知于秽土中,七众律仪大小共遵,非别出家在家即为小乘,而大乘无出家在家之分宜也。于此七众律仪,不惟住某众不守某众戒条为毁犯,其住某众不安某众之分,如以近事凌躐苾刍,尤为毁坏七众全部律仪,亦即为毁一切菩萨律仪。故具大悲方便而护法护有情者,此宜知慎!由此推论,佛教团中作师之分,可依三学,为表如左:(略)

  吾非敢谓现有如法出家律仪僧众,而为中国今之僧众辩护也;特以为护此浊世中如来正法清净幢相,摄有情故,不可不维持佛教教团安立相之七众律仪制,以期望有悲愿住持佛法之僧众,与安立如是净律仪之众耳。

  六 郁单众──十善业感福报众

  北郁单越洲之人众,为佛法所说之模范人众,由十善业所共感之自然福果。兹节录佛说起世因本经为证:

  诸比丘!郁单越人发绀青色,长齐八指,人皆一类、一形、一色,无别形色可知其异──此条甚要,人种进化,淘汰劣种也。现在格尔通 Calton 讲优生学,正是为此──。

  ‘诸比丘!郁单越人悉有衣服,无有踝形及半露者,亲疏平等无所适莫。齿皆齐密,不缺不疏,美妙净洁,色白如珂、鲜明可爱。

  ‘诸比丘!郁单越人若有饥渴须饮食时,便自收取,不耕不种,自然粳米清洁鲜白无有糠[米+会],取已盛置敦持果中,复取火珠置敦持下;众生福力──教育智德兼到也──,火珠应时忽然出焰,饮食熟已,焰还自灭。彼人得饭欲食之时,施设器物,就座而坐。尔时若有四方人来,欲共同食,即为诸人──古时斯巴达人国王同上饭堂,将来也必废私厨,如罗素说公共食宿馆,克翁所说 Popottes Communistes 公灶也──具设饭食,饭终不尽,乃至食人坐食未竟,所设之饭器常盈满。彼人食者,无有糠[米+会]自然粳米,成熟饭时,清净香美,众味备具,不须羹[月+雚]。其饭形色,犹若诸天酥陀之味,又如华丛洁白鲜明。彼人食已,身分充盈,无减无缺,湛然不改,无老无变;是食乃至资益彼人、色、力、安、辩无不具足。

  ‘诸比丘!郁单越人,若于男女生染着时,随心所爱,回目观视,彼女知情,即来随逐。其人将行至于树下,所将之女,若是此人母姨、姊妹、亲戚类者,树枝如本,不为下垂,其叶应时萎黄枯落不相覆苫,不出花果,亦不为出床敷卧具。苦非母姨、姊妹等者,树即垂枝,垂条覆荫,柯叶郁茂,华果鲜荣,亦为彼人出百千种床敷卧具。便共相将入于树下,随意所为,欢娱受乐──更可证树即大机器房场公园了。按:大同世人,如伏羲以前无姓氏,大抵用干支以文身志血统远近──。

  ‘诸比丘郁单越人住于母胎,惟经七日,至第八日即便产生,其母产讫,随所生子若男若女,皆将置于四衢道中,舍之而去──此言男女公育甚明──。于彼道上,东西南北行人往来,见此男女,心生怜念,为养育故,各以手指内其口中,于彼指端自然流出上乳甘乳──此即今用之机器乳头也──饮彼男女,令得全活。如是饮乳,经于七日,彼诸男女还自成就一色类身,与彼旧人形量无异,男还逐男,女还逐女,各随伴侣相随而去──人合大群,真成天下一家也──。

  ‘诸比丘!郁单越人寿命一定,无有中天,命若终时,皆得上生,何因缘故郁单越人得此定寿?命终已到皆复上生?诸比丘!世或有人专事杀生、偷盗、邪淫、妄言、两舌、恶口、绮言、贪、嗔、邪见,以是因缘,身坏终坠堕恶道,生地狱中。或复有人不曾杀生,不盗他物、不行邪淫、不妄言、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亦不邪见,以是因缘,身坏命终趣向善道,生人天中。何因缘故向下生者?以其杀生邪见等故。何因缘故向上生者?以不杀生正见等故。或复有人作如是念:我于今者应行十善,以是因缘,我身坏时,当得往生郁单越中──此言今人能行十善即变为郁洲也──;彼处已生,住寿千年,不增不减。彼人既作如是愿已,行十善业,身坏得生郁单越中;即于彼处复得定寿满足千年,不增不减。诸比丘!以此因缘,郁单越人得定寿命。

  ‘诸比丘!何因缘故皆得上生?诸比丘!阎浮洲人,以于他边受十善业,是故命终即得往生郁单越界。郁单越人以其旧有具十善业,郁单越中如法行故,身坏命终,皆当上生诸天善处。诸比丘!以此因缘,郁单越人上生胜处。

  ‘诸比丘!郁单越人命行终尽舍寿之时,无有一人忧恋悲哭,惟共舁置四衢道中,舍之而去。诸比丘!郁单越人有如是法,若有众生寿命尽时,即有一鸟名忧承伽摩──隋言高逝──,从大山中疾飞而至,衔死人发,将其尸体掷置余方洲渚之上──此又是一种飞行机器,将来用飞艇运死尸也──。何以故?郁单越人业行清净,乐净洁故,乐意喜故,不令风吹秽臭之气,来至其所。

  ‘诸比丘!郁单越人大小便利将下之时,为彼人故地即开裂,便利毕已,地合如故──此亦是机器便池──。何以故?郁单越人乐净洁故,乐意喜故’。

  有情第二

  前说人众为有情众之一类众,而有情类包括有“异熟识”者之全部,下自无间之苦趣,上至等觉之菩萨,唯佛除外,舍异熟故,此即佛界与其余凡圣之区别。而有情众,则指五趣异生与三乘贤圣以言也。兹别为六于左:

  一 苦趣众梵语“泥犁”,是苦器义,意指苦器中受苦众生。古译地狱,殆取譬耳。此有八寒、八热诸处之众,广如经论所明。所奇者,乃最苦之无间处:一有情满,多有情满,一多无碍,情器圆融,乃同佛智之境,洵所谓有情业报,亦不可思议者也。

  二 鬼趣众鬼趣,为有情类之一,非是人类死后之灵。人死之后,或转生为人、为天、为苦趣、为傍生故:虽或为鬼,亦转生以为鬼,非死即云鬼也。鬼趣有由胎生或化生者,衣食男女不殊人畜,特其业报异人畜界,故不相通见耳。其类有福德威力者,然大都饥虚赢弱也。

  三 傍生众傍生,亦云畜生,指除人以外诸动物以言。种种类类,分别难尽,大别为陆行众与水行众及空行众。然有更不在地球而为吾人不及以知者,若诸龙众及妙翅鸟众等。

  四 人趣众在有情类中有人趣众之一位置,言其等级,居苦趣、鬼趣、傍生众之上,天神众之下也。已如人类第一所明。

  五 天神众此有一、四天王统诸神众及阿修罗众,二、三十三天众,三、时分众,四、知足众,五、化乐众,六、他化自在众,此为欲界天众。更上有四禅十八类之色界天众;更上有无身无器之四空天众。较之人众,其数甚多,总曰天神众也。以上五众,皆为世间之众。

  六 贤圣众此云贤圣,非世俗所云之贤圣,唯是佛法之贤圣。有三乘别:一、声闻乘之贤圣众,七贤为贤,四果为圣;二、独觉乘之贤圣众,因行为贤,证果为圣;三、菩萨乘之贤圣众,十住、十行、十向为贤,十地为圣:是为出世之众。

  法界第三

  法界犹云宇宙,乃总包万有之名也。中国著述,每云四圣六凡法界,是统指佛乘及一切有情众言。兹亦分为六众论之;

  一 异生众──六凡法界

  异生云者,常造异类业以受异类生,在五趣升沉流转中之有情也。此综合有情中前五众及第六众中之贤众为一众以言者也。

  二 圣人众──四圣法界

  圣人指唯进升无退堕或已圆满者以言,不同前之异生众在可进可退流转中也,包含有情中三乘之圣众及佛陀众以为一众言之。

  三 有情众──九法界

  此合前有情中之六众为一众以言。

  四 佛陀众──佛法界

  三世十方佛陀无数,指己成者,则唯现在、过去诸佛;未来者未成故。过现诸佛依应化言。若真身佛,以常住故,一成佛果,永为现在,无有过去,亦无未来;无过未相对故,亦无现在,唯是常住。此常住界不可思议,自他一多互融无碍,一室千灯,难可为喻!

  五 圆融众

  此推佛界自他一多互融无碍之理,扩充为以前之圣凡法界无不如此。佛法界为主,圆具九法界为伴,主伴含融;乃至苦趣法界为主,圆具余九法界为伴,主伴含融;一法界众各具九法界众,则成百法界之大圆融众,如天台教义之所明。

  六 无尽众

  前百法界之圆融众,如百圆珠,珠光互照,一一珠中,各现余九十九珠影,则成万个珠影;而万珠影,一一珠各现九千九百九十九珠影,则成万万珠影。如上递推,无尽无尽,如华严教义之所明。

  结论

  上来略说净化主义,即佛法救世主义竟。净化从心净起,以净至法界无尽众为极;救世从心救起,亦救至法界无尽众为极。众为心器之总,众净众救则无不净无不救故。

  (注一)本书一名净化主义。大半为集旧作而成,首尾略为裁补,自成一完整之体系。编于民国十六年,载于海刊,二十二年六月,正信会为之付印流通。(注二)原题“佛法”,十二年七月在牯岭世界佛教合会讲,程圣功记。(注三)原题“救世之佛教”,王钖光、孙志钧记,讲于上海。(注四)原题“求学之目的和方法”,已见宗依论第一章第五节之九十两目,兹不重出。(注五)原题“佛之修学法”,在尚贤堂讲,唐大定记。此系第二第三两节。(注六)原题“为学所以求真实”,已见宗依论第五章之三“四真实之今释”,兹不重出。(注七)原题“缘起性空之人生宇宙观”,在厦门大学讲,常惺记。(注八)此系“以佛法解决现世困难”之一,“告强资阶级”。(注九)此下系“在枝江县江口东山寺说法记”,止因、慧音同记。(注一○)此下系“在沙市佛教会讲演录”之末节,慧威记。(注一一)此下为“佛教人乘正法论”之四至十一,今略不出。(注一二)此下为“佛教人乘正法论”之十二今略不出。(注一三)此出原书之五“人生观的科学三”中。(注一四)此系“以佛法解决现世困难”之二,“告贫弱阶级”。(注一五)原题“律仪之原理”,佛学院研究部记。(注一六)原题“家齐国治天下平之大本原”。(注一七)原题“与竟无居士论作师”。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