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寻找上师·上师相应与相映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陈念萱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5.上师相应与相映

  与上师相应,是“觉知”的起始,与上师相映,是“觉知”的成果。

  把自己变成一个透明无瑕的人,的确是一件了不起的大工程,当我们好不容易藉由各种修行方法或苦刑的整治,彻底将自己打扫干净,常常会误以为:我得道了!

  不过,这也没什么好害羞的,奖励一下进步中的我,不算罪过。只怕你陷入自我陶醉的深井里,逃不出来,就惨了!

  这也是我们需要老师的重要原因之一。晕眩的时候,有人即时告诉你如何脱离自我捆绑的困境,以免摔进魔鬼的深渊,比救命的恩德更甚。但你必须在探险之前建立坚固的信赖关系,否则生死存亡之际,如何知道他是救你的菩萨,还是落井下石的魔鬼?

  因为老师可能会把刚刚洗干净的你丢进恶臭冲天的粪坑?!而魔鬼会在你自恃超越时空之时,为你装上翱翔的双翼?!

  你以为这很容易分辨,抱歉!没有经过千锤百炼的关系,是很难彼此信赖的,毕竟,你的老师也是个凡人,跟你一样需要吃喝拉撒睡,你眼中造就的神,在生活中是个货真价实的凡夫俗子。看不破这一点,永远找不到你的老师,即使他故意在你身边晃来晃去千百趟,也冲不过那转念之间的鸿沟。

  除非你有本事将魔与佛同等视为无二无别的增上缘。

  不管是学什么,或者用什么样的方式学习,那个有缘让我们效法的对象就是老师,不论你是否懂得尊师重道,都无法抹煞师生关系存在的事实。

  没有老师,我们连怎么读书写字,怎么吃饭都不会,就别提如何认识这广大无边的浩瀚宇宙了。传递知识给我们的便是老师,不论好坏,都是粮食,如何取舍,要看我们的消化系统是否协调良好,吃下去的时间次序对不对,基本上,跟食物来源关系不大,毒药也可以是救命的良药,好老师就像是神医一样,诊断精确,下药才能随心所欲、药到病除。

  《金刚经》中释迦牟尼佛说:“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这话有多重意义,六祖的解释是:“能于诸法,心无取舍,亦无能所……心常空寂,故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恐迷者贪著,一切生为佛法,为遣此病……”简单地说,意即吸收所有的知识,都还原到本来的面目,不擅加妄解,来去自如,不执着贪迷于特定的角落,就能够明白“法”即包含一切,无是非善恶之别,更无任何实际的落尘,如心经所言:“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如果你是个藏传佛教里的认真学生,应该记得每次参加法会一再重复的重点:“‘观想’老师如同佛菩萨,无任何分别,再向其顶礼,接受法教,向其供养身、口与意致谢,一如礼佛。”做不到如实关照,这个法如过耳风,有吹没有起作用。

  《心经》里有几句费解的对话:“……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金刚经》中刚好有精确的对应解答:“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受困于老师呈现的形象者,不妨把这两部很短的经书早晚背诵几遍,很快就能扫除脑中的心貖。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在《金刚经》中出现多次,六祖惠能大师的解释是“轻慢一切人名我相,不行普敬名人相,好事归己恶事施于人名众生相,对境取舍分别名寿者相。有四相即是众生,无四相即是佛也。”而老师们给我的解释是:“除去分别心,即成佛之时。”也就是说,当老师能够同时接受珍馐与粪便而不变色之时,作学生的若能视乞丐为佛,便处处是净土了。

  我自己被诸位老师各种名相多年折磨之后的理解则是:“真正的好老师,或者更贴切的说法是与你有缘份契合的老师,会在精确的时刻逮到你的转折点,毫不留情地重打你一棒,每当你叠床架屋地盖好一座赏心悦目的城堡,他连一秒都不让你享受立刻捣烂,才不管你是否会哭得死去活来。”你若能承受才得持续,否则就算老师有一万个意愿传法于你,也无能抓你回来受教。

  如是,才有可能进入“上师相应”的磨练阶段。

  先别产生将获大法的妄念,《金刚经》中,佛一再地用各种方式问已得阿罗汉果位的须菩提:“如来有所说法耶?”佛告须菩提:“……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不论是须陀洹(逆生死流,不染六尘)、斯陀含(三界结尽故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阿那含(出欲不还以欲习永尽)、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心无生灭去来,唯有本觉常照)、阿兰那(无诤行)等果位,甚至如来在本师燃灯佛前亦无所得。因为渡船乃为到彼岸,到了彼岸,就再也不需要这筏了。

  问答完了这一长串,须菩提……涕泪悲泣,多生侍奉诸佛,并且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位的须菩提,是五百位弟子中善解空性第一人,仍悲昔日未悟得此经深意,如今方悟佛意。佛在《金刚经》里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解说“无住”、“无相”。释迦牟尼佛与须菩提师生之间的关系相互辉映出既浩瀚又悲柔的光影,许多可见的多生学习历史亦在简短的几句话之间了了分明道出,这要经历多少劫的磨练啊!读者亦忍不住陪着悲凄。

  想起十多年前,第一次接受灌顶,忽然发现自己不小心发了一个做不到的誓愿——菩提心,等我搞清楚菩提心是誓愿救度一切众生时,吓得好几天睡不着觉,后来鼓起勇气告诉老师:“我可不可以把这菩提心还给您?”老师看也不看我一眼地冷笑:“搁着吧!”多年来,听过不少讲解,慢慢地认识一些宗教圈的专有名词,却不甚了了,直到去年老师讲到菩萨们所发的誓愿,用各式各样的计算方式都无法测量,我才突然想起那被遗忘的菩提心,曾几何时悄悄地出现,顿时泪流满面。相信我,当时我若磕一万个头,都不足以表达我的感谢。

  师生之间的心心相印,无有为法,如佛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在藏传佛教的宁玛派大师中,努修堪仁波切是我相当喜爱的一位长者,只是一直没有师生的缘份。约三年多前迁新居,我邀他老人家便饭,想沾沾福气,饭后老人家照惯例问我是否要提问题,我告以:“有幸让您到寒舍便餐已很满足。”当时脑中一片空白,问不出什么有学问的话,只是看着他老人家就觉得很幸福。未料,老人家竟然顽皮地眨眼微笑:“是不是在上‘中观’课,所以没问题呀!”被老人家一激,忽起顽心:“哪儿话!中观讲个不停,话太多了,不像宁玛派什么都不用说,通通都在里面冒出来,要什么有什么。”老人闻言哈哈大笑:“谢谢!”这一瞬间,他成了我的老师,心里好感谢。这也是我最后一次见到老人家,翌年他就往生了。

  中观重视的是逻辑辨析,藉由理则思考检视内在的宇宙观。藏传佛教里的宁玛派则讲究实修,一切不在言传中,当年,努修堪仁波切容许我如此放肆地注释我眼中的佛学思想,无异是给我上了一门深具启发的课。

  我曾经闹过一个笑话,有回被逼着去帮我的皈依上师堪布阿贝仁波切翻译“四加行”,期间长达两个月,我则因为对佛法经典一窍不通,平时又懒惰而疏于涉猎,才会一再推托。没想到,老师的解释如此精细,让人大开眼界。“四加行”讲解的最后一天,我以为要延期,因为讲得太细,最后的“上师相应法”一直没机会上场,直到老师致答谢词,我才忍不住小心翼翼地提问:“您好像漏了‘上师相应法’还没讲?”他老人家温柔地看着我:“我从头到尾都在讲‘上师相应法’呀!”当场引起哄堂大笑。这堂课,毕生难忘。

  每个人一生当中都会有许多的老师,有的缘份浅,也有的终生为师的。只要心在那儿,老师们的精神与光辉都会随时相伴。

  “时时勤拂拭”与“何处惹尘埃”这两个经典名句同等重要,前者适用于遇见大师之前,后者则是遇见大师之后。没有“时时勤拂拭”的功夫,很难得见大师光华,若无法体会“何处惹尘埃”,上师相应法永远也进不了你的脑海里。

  与上师相应的感觉,就像是互相阅读对方的记忆体,不需任何的文字界面,更不需要打招呼,弥久弥坚,映照出月光的暖厚温煦。

  然而,这样的关系,确是一再被槌打,层层剥皮后的成果。

  我有一位已过世的好友曾经告知:“不要羡慕我能够朝夕与老师相伴,我最感谢老师的部分是他让我真正尝到‘苦’的滋味儿……”出生富裕,自小无忧无虑又聪慧美丽的老友,侍奉老师的忠诚比古代君臣有过之而无不及,每回想到老师修理她的方式,都会教人噤若寒蝉。但是,每个人都看到她越来越明亮的光华与无法言喻的超越。

  常说:“看不懂师父的道行,从门生的质地便可窥视一二。”这就是上师相应反射出的相映。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