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经中的“唐”字的意义和用法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竺家宁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经中的“唐”字的意义和用法
  竺家宁
  妙林杂志
  第9卷第2期
  页6-8
  --------------------------------------------------------------------------------
  佛学博大精深,包含了众多的学术领域。其中,佛经语言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一项。佛陀所留给后人的宝贵教训,要依赖这些经典文字为后人理解掌握。因此《大藏经》中,除了「经」部之外,还有很多经典注疏,以及发挥经义的论述。这就是让后学们能透过语言文字,获得佛教的真谛。当然,重视经典并不是执着于经典和其中的语言文字。它不是目的,而是载度我们达于彼岸,获得真理智慧的船筏。也有人主张「不立文字上,由别的方式来悟道,这也未尝不可。但究竟属少数具有非凡慧根的人才行,绝大部分的众生,仍需有一个可靠的凭借--佛典,依着佛陀的开示去得到智慧。方不致落于我执,主观忆度,而迷失方向,因此,要真正读懂佛经,就不得不重视其语言文字,不含混带过,其细微处也许正是了悟的关键所在。这里正需要锲而不舍的功夫,点点滴滴的累积读经的基础能力。
  有的人提到「佛经语言学」,总是立即想到梵文、巴利文、藏文等方面的知识。固然,这些都很重要,但是有一个广大的领域,长久以来竟被忽略了,那就是近在眼前的汉文佛典。全世界现存的所有佛教文献中,汉文佛典是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面对这样珍贵的材料,我们实在有责任好好研究它、读懂它。事实上,其中绝大部分语言本身文字的问题,和梵文、巴利文是无关的,而是中国语言本身的问题。因此,中国语言学的基础知识,例如声韵学、文字学,训诂学、词汇学、语法学都是很重要的,这些知识是帮助我们读懂佛经的利器。
  我国从东汉以来,就大量翻译佛经。所用的语言正是各代当时的语言。佛经里头运用许多古代的口语词汇,这些词汇今日字典中未必都收入。而一般人说佛经难读,这往往是其原因之一。如果我们善加运用我们的声韵、文字、训诂、词汇、语法各方面的知识,这些疑难之处事实上是可以迎刃而解的。
  本文试就佛经中一个常见而不易理解的「唐」字作一分析,探索其意义和用法。先看看佛经中下列句子:
  1.「未有唐捐费而不报也(东汉《中本起经》三世纪末)
  2.唐捐身命(三国支谦《撰集百缘经》)
  3.生一男儿,今日已死,不持钱来,今宁可得唐埋之不?(三国《六度集经》)
  这些是早期佛经中的用例。乍看之下,「唐」字不好理解。《中文大辞典》唐字下云:空也。引《通训定声》:唐假借为漮。又引《管子.地员》:黄唐无宜。注:唐,虚脆也。又云:唐捐,犹虚弃也。引《玉篇》:唐,徒也。
  我们再看看《汉语大辞典》的解释:唐,空、虚。引《庄子.田子方》:是求马于唐肆也。又引慧琳《一切经音义》:唐,虚。又云:唐捐,落空、虚耗。 又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唐捐,虚弃也。引玄应《音义》:唐,徒也。又引《法华经.普门品》:福不唐捐。(案:原文为「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
  在这些解释当中,我们认为最能切合佛经中「唐」字用法的,是《玉篇》和玄应《音义》的「徒也」一解。上面三句早期佛经的例子,「唐捐费」就是「徒费」之义,也就是「白白捐钱」的意思。「唐」在佛经中的用法相当于今天的「白白」一词,用于动词前面,修饰那个动词,作副词用。第二句「唐捐身命」就是「白白送了命」。第三句「可得唐埋之不?」就是「可以白白的理了他吗?」
  这种用法,在晋代佛经中十分普遍:
  4.分别而说,公故其人,唐载此名。(竺法护《正法华经》)
  5.奔走疲极:亦无追者,唐自苦体,执劳加斯。(竺法护《普门品经》)
  6.世尊所感非唐举。(竺法护《般舟三昧经》)
  7唐捐功夫……唐劳其功。(竺法护《修行地道经》)
  这些句中的「唐」字,都相当于文言的「徒」字。第五句可比较竺法护《力士移山经》:徒自蓄养,无益时用。「唐自」即「徙自」。
  六朝佛经例如:
  8.汝若言聋盲圣修根者,为唐出家……空修梵行。(符秦僧伽跋澄《鞞婆沙论》)
  9.愿莫唐其功。(姚秦竺佛念《菩萨缨络经》)第八句「为唐出家」就是「是为白白出家」;第九句「唐其功」就是「白费功夫」
  10.唐使其妇,受大痛苦。(萧齐求那毘地《百喻经》
  现在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是,为什摩「唐」就是「徒」呢?这是因为两个字在古代有声韵上的密切关系。在声母方面,两字都属于「定母」字,古代的发音是「d’」,在韵母方面,两字都是「开口洪音」(没有介音)。此外,二字都归入等韵图中的一等。在上古韵部中「唐」属阳部,「徒」属鱼部,主要元音都念作「a」(舌面后低元音)。两字读音上的唯一差异,在韵尾方面,「唐」带鼻音,「徒」不带鼻音。这称为「阴阳对转」,也就是在历史音变中,有的鼻音韵尾会失落,变成不带鼻音:或者是在方言中,同一个词有的方言带鼻音尾,有的方言不带鼻音尾。此类现象,音韵学上称为「阴阳对转」。例如「打」字,古代是带鼻音的,念起来有如「党」字,今天鼻音成分失落了,而吴方言中念「打」字仍有鼻音,这是阴阳对转。
  「唐」、「徒」二字的情况也是一样。表示「白白的」这个概念的副词,最早念作「d’ang」,后来在大部分地区鼻音尾失落了,念成「d’a」,于是就用「徒」字来表示这个概念。到了魏晋以后,「鱼部」字发生了音变,由原来的「a」类转成了「u」类,福于鱼部的「徒」也就念成了「d’u」,近世又发生了「浊音清化」,「徒」的音又边成了今日的「t’u」了。然而,语音演变在各方言中的速度不是一致的,在汉译佛经的时代,仍然有一些方言把表示「白白的」这个概念的副词,在口语中念作「d’ang」,于是在字形上就用「唐」字书写。这就是佛典中「唐」字往往要解作「徒」的奥秘所在。这两字除了上述声、韵上的密切关系外,它们的声调也是一样的,都是平声字。
  附记:本文之作,实受吴其昱先生之启发。居巴黎期间,常追随吴先生至法国国家图书馆阅敦煌佛经原卷,阅后辄相偕至咖啡室小坐,听吴先生畅谈其治学经验,往往受益良多。吴先生肯定佛经中「唐」字应作「徒」解,嘱余在声韵上再作论证,故撰成此文。
  一九九六年十月于巴黎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