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经同形义异词举隅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竺家宁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经同形义异词举隅
  竺家宁
  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系 
  中正大学学报
  人文分册
  第九卷第一期(1998)
  页1-33
  --------------------------------------------------------------------------------
  页1
  提要
  中国传统训诂学至清代而达于极盛,然而主要的成就是在儒家经典方面,对于庞大的佛经语料一直没能有效的运用,这是十分可惜的事。过去的想法总认为佛经是宗教材料,学术上也只不过把它看做是哲学义理的材料,到胡适、梁启超开始认识到佛经在文学层面的价值。近年来,学者们注意到佛经更是中国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材料。因而开展了佛经语言学的探索。
  古代的译经者为了更有效的传播佛法,总是运用社会大众的口语来进行佛经的翻译。所用的词汇,在当时都是耳熟能详的群众用语。绝不是象牙塔里少数学者孤芳自赏的语言。唯有这样,佛法才能深入民间,和民众没有一点距离。但也正是这个缘故,今天我们读佛经感到困难重重。因为书面的文言文比较稳定,而社会的口语最容易产生变迁。佛经难懂的症结是语言。因为那是古代的白话文。我们今天若要真正读懂佛经,首先就必须克服语言的障碍,必需从佛经语言学着手。
  由于古代的训诂家对佛经所做的研究成果不多,所以我们能赖以凭借的数据就十分缺乏,不像尔雅、说文,或论语、诗经那样,已经累积了无数的研究心得。因此,佛经的词义我们无法从古今的各种字典词书中获得完整的数据,甚至有许多词语是历来工具书所无的。于是,我们采用〝以经证经〞的方法,也就是罗列大量的上下文,由语境中去求证某个词的真正词义。历来的工具书只居于辅助的地位。
  这样的研究工作必须是点点滴滴累积的。一个词一个词的去钻研。没有快捷方式。也没有一以贯之的理论作整批的快速的处理。本文选择了几个古今同形的词,观察其意义的变迁。因为历来新词的衍生有两种基本形式:第一是完全创新词,第二是利用旧有的词,赋予新的意义。后者即是本文所谓的〝同形义异〞词。这类词在我们阅读的时候,往往会用现代的语感去理解,因而产生错误。本文所讨论的词只取材于佛经,由于篇幅的关系,不再涉及同时代的非佛经数据,也不再讨论先秦上古的状况,否则范围过大,会使体例不纯,内容冗杂,重心反而难以把握了。在本文里头我们提出八个古今同
  页2
  形而意义有变的复音节词,从佛经实例中观察其上下文,推求出该词在当时的具体词义。这八个词,情况如下:
  若以词义演变类型区分,居转移式的有:行人、割爱、感激、大家。属缩小式的有:处分、发行、贸易、拥护。处分本来可以指所有的处理方式,演变为只指针对过错的一种惩罚方式。发行本来指所有动作的发出,演变为只指刊物的出版。贸易本来可以指所有东西的交换,演变为只指经济上的买卖行为。拥护本来指所有呵护照料的行为,演变为只指对某种意见的附和与支持。在词义演化过程中,缩小式的出现频率往往比较高,这是因为随着社会发展的复杂与多样化,词义相应的产生分工的缘故。词义的专职化,使得词汇的模糊性降低,词义的确定性增加,在交际上便能更有效的进行沟通与传达,减少了误解。
  壹、佛经语料与训诂研究
  中国传统训诂学至清代而达于极盛,然而主要的成就是在儒家经典方面,对于庞大的佛经语料一直没能有效的运用,这是十分可惜的事。过去的想法总认为佛经是宗教材料,学术上也只不过把它看做是哲学义理的材料,到胡适、梁启超开始认识到佛经在文学层面的价值。近年来,学者们注意到佛经更是中国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材料。因而开展了佛经语言学的探索。
  所谓佛经语言学,也就是弄清楚古代佛经理面所说的话,包括东汉以后所有翻译为中文的佛教经典,也包括唐宋元明本国和尚所撰写的禅宗语录。把里面的语言现象弄得清清楚楚。不但帮助读者克服读经时的语言障碍,更作为探索古代汉语的重要凭借。观察我们的语言是如何产生变化的,变化的规律又如何?因为佛经保留了大量的当时的语言记录。古代的译经者为了更有效的传播佛法,总是运用社会大众的口语来进行佛经的翻译。所用的词汇,在当时都是耳熟能详的群众用语。绝不是象牙塔里少数学者孤芳自赏的语言。唯有这样,佛法才能深入民间,和民众没有一点距离。但也正是这个缘故,今天我们读佛经感到困难重重。因为书面的文言文比较稳定,而社会的口语最容易产生变迁。佛经难懂的症结是语言。因为那是古代的白话文。我们今天若要真正读懂佛经,首先就必须克服语言的障碍,必需从佛经语言学着手。
  佛经语言学的知识至少有两个目标。第一是要通读佛经,熟悉佛经语言的面貌,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第二,在于了解我们自己语言的变迁历史。知道语音怎么变?词汇怎么变?意义怎么变?句法怎么变?这就必须由佛经的训
  页3
  诂工作着手。
  贰、研究的方法
  由于古代的训诂家对佛经所做的研究成果不多,所以我们能赖以凭借的数据就十分缺乏,不像尔雅、说文,或论语、诗经那样,已经累积了无数的研究心得。因此,佛经的词义我们无法从古今的各种字典词书中获得完整的数据,甚至有许多词语是历来工具书所无的。于是,我们采用〝以经证经〞的方法,也就是罗列大量的上下文,由语境中去求证某个词的真正词义。历来的工具书只居于辅助的地位。
  这样的研究工作必须是点点滴滴累积的。一个词一个词的去钻研。没有快捷方式,也没有一以贯之的理论作整批的快速的处理。本文选择了几个古今同形的词,观察其意义的变迁。因为历来新词的衍生有两种基本形式:第一是完全创新词,第二是利用旧有的词,赋予新的意义。后者即是本文所谓的〝同形义异〞词。这类词在我们阅读的时候,往往会用现代的语感去理解,因而产生错误。
  本文所讨论的词只取材于佛经,由于篇幅的关系,不再涉及同时代的非佛经数据,也不冉讨论先秦上古的状况,否则范围过大,会使体例不纯,内容冗杂,重心反而难以把握了。由于大藏经卷祑浩大,本文无法容纳全部句例,下文所列之佛经句例只取部分作代表。
  参、〝同形义异〞词的讨论
  在这一节里头我们提出八个古今同形而意义有变的复音节词,从佛经实例中观察其上下文,推求出该词在当时的具体词义。(各经名称前的编号为大正藏的经号)
  一、佛经中的「处分」
  处分一词今天我们用做处罚的意思,书面语言或文言文偶而也用作处理、办理的意思。在佛经中完全没有处罚的意思,主要的意义是安顿处理。例如:
  一九0 佛本行集经(六十卷)/卷四
  页4
  又彼地主,为诸大众,如法治化,令众欢喜同心爱乐,得共和合,各各处分,故名为王。
  所谓各各处分,指各得其所,得到安定的意思。
  一九0 佛本行集经(六十卷)/卷五
  善使仁者,为我谘启大王是言,我有八女,一名为意,乃至第八名为大慧,何故大王求最小者,大王且可待我处分七女竟已,当与大王大慧作妃,时净饭王,复更遣使语长者言,我今不得待汝一一嫁七女。
  这句话里的处分指安顿处理,也就是出嫁的意思。作及物动词用。
  一九0 佛本行集经(六十卷)/卷十一
  所谓腾象跨车,跳坎越马,射妙走疾,志猛性刚,身体轻便,所为谛审,善能调习,捉象搭钩,巧解安施,掷象索,又工将养,饮饲畜生,处分指撝,善总兵马,谙练曲直。
  这句话里的处分指撝,是设计安顿的意思。
  一九0 佛本行集经(六十卷)/卷二十三
  凡人若见至于厄难,不相舍离,三业等同,是名知识,我意如是,富贵之时,谁不能作朋友知识,若人得财,依法处分,不令散失,是名知识。
  这句话里的依法处分,是依法安顿处置的意思。
  一九0 佛本行集经(六十卷)/卷二十六
  诸干闼婆,及阿修罗,紧陀罗,摩罗伽,鸠盘茶,罗剎毘舍遮等,一切大众,汝等悉集,听我处分,有一释迦种姓之子,欲取菩提,我等相共至于彼处,断其如此勇猛之心,勿令取证。
  这句话里的听我处分,是听我安顿办理的意思。
  一九0 佛本行集经(六十卷)/卷四十二
  尔时那提螺髻迦叶,告其三百螺髻梵志诸弟子言,汝等螺髻摩那婆辈,我彼居处,及泉池等,并诸调度,汝意自知,作何处分,我今欲在大沙门边,当修梵行。
  页5
  这句话里的作何处分,是作何处理安顿的意思。
  一九0 佛本行集经(六十卷)/卷四十六
  尔时毕罗耶,曾于一时,语跋陀罗,作如是言,贤善仁者,汝处分教压乌麻油,今欲将与诸牛等饮,其跋陀罗,即报夫主,如圣子教,我不敢违,闻是教已唤诸使女,而告之言,汝等速疾压乌麻油,圣子欲将饮于诸牛。
  这句话里的处分,是安排规划的意思。
  一九0 佛本行集经(六十卷)/卷四十六
  圣子,何故如是忧愁,心内不乐,低头而坐,仁今可不作如是念,我处分汝跋陀罗,令使人压油,不为我压,以此因缘,心不乐也。
  这句话里的处分,是安排的意思。
  一九0 佛本行集经(六十卷)/卷四十九
  我于彼时,以此五百诸商人等,至厄鸡处,堕于如是罗剎女边,后罗剎女,复欲将彼随意处分,当于尔时,是舍利弗,将诣我所,我于彼时,救其苦厄,得渡咸水达到彼岸。
  这句话里的处分,是处理安顿的意思。
  一九0 佛本行集经(六十卷)/卷五十一
  大王当知,悉违太子,若不来者,未审我等更作何计,王报之言,汝等但听太子处分,其优陀夷国师之子,并及车匿,即白王言,如大王敕不敢违命。
  这句话里的但听太子处分,是但听太子安排处置的意思。
  一九0 佛本行集经(六十卷)/卷五十二
  大王当知波罗奈  有一乌王恒依止
  八万乌众所围遶  悉皆取彼王处分
  彼乌王妻有所忆  我向大王说其缘
  乌妻所思香美悫  如是大王所食者
  这句话里的悉皆取彼王处分,是依取王命而行为动作的意思。
  一九0 佛本行集经(六十卷)/卷五十九
  页5
  尔时在彼波罗城,合有五百乞儿依住,彼乞愿者,悉唤令集,而告之言,我今得与汝等为王,汝等必当听我处分,时诸乞人,问彼王言,汝今云何处分我等,令作何事,时彼人言,汝等相共,或有捉我置髆上者,或有取我而背负者,自余皆悉为我左右,围遶而行,而彼五百诸乞儿辈,闻彼话已,即从处分,或有舆者,或背负者,处处游行,所有饮食坐席之所,即往彼乞,乞已将向一处分张,而共食噉,如是方便,多时活命。
  这段话里的听我处分、云何处分我等,是安排处理的意思。即从处分是遵从其安排的意思。
  一四二八 四分律(六十卷)/卷三初分之三/十三僧残法之二
  尔时众僧当观察,此比丘为可信不,若可信即当听使作,若不可信一切众僧应到彼处看,若众僧不去遣僧中可信者到彼处看,若彼处有难有妨处不应与处分,若无难有妨处不应与处分,若有难处无妨处不应与处分,若无难无妨处应与处分,应如是与,众中应差堪能伸羯磨者,若上座若次座若诵律若不诵律应作白,大德僧听,某甲比丘自乞作屋无主自为己,今从众僧乞处分无难无妨处,若僧时到僧忍听当与某甲比丘处分无妨无难处,白如是,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自求作屋无主自为己,从僧乞处分无难无妨处,僧今与某甲比丘处分无难无妨处,谁诸长老忍,僧与某甲比丘处分无难无妨处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与某甲比丘处分无难无妨处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彼作房应知初安,若石若土墼泥团乃至最后泥治讫是,若不被僧处分过量有难有妨处,二僧伽婆尸沙二突吉罗,僧不处分过量有难无妨处,二僧伽婆尸沙一突吉罗,僧不处分过量无难有妨处,二僧伽婆尸沙一突吉罗,僧不处分不过量有难有妨处一僧伽婆尸沙二突吉罗,僧不处分不过量有难无妨处一僧伽婆尸沙一突吉罗,僧不处分不过量无难有妨处一僧伽婆尸沙一突吉罗,僧处分过量有难有妨处一僧伽婆尸沙二突吉罗,僧处分过量有难无妨处一僧伽婆尸沙一突吉罗,僧处分过量无难有妨处一僧伽婆尸沙一突吉罗,僧处分不过量有难有妨处二突吉罗,僧处分不过量有难无妨处一突吉罗,僧处分不过量无难有妨处一突吉罗,僧不处分过量无难无妨处二僧伽婆尸沙,僧不处分不过量无难无妨处一僧伽婆尸沙,僧处分过量无难无妨处一僧伽婆尸沙,若比丘僧不处分过量有难有妨处。
  这段话是佛经中的戒律,由此可知,处分一词在佛经里的使用频率极高,是
  页7
  当时的一个常用词。这里的意思是〝共与相处办事〞,其中多半以〝与……处分,从……处分〞的形式出现,意思是:跟从他与他一道面对某事一起解决。
  一四二八 四分律(六十卷)/卷十二初分之十二/九十单提法之二
  若教诫比丘尼者多,应遣使语比丘尼僧,此多有教诫人,汝为请谁耶,若彼尼言我请此人,若复报言,我随僧处分者,僧应随常教授比丘尼者次第差。
  这里以〝随……处分〞形式出现,跟上面的〝与……处分,从……处分〞的形式意义相同,意思是:跟随他与他一道面对某事一起解决。
  一四二八 四分律(六十卷)/卷十九初分之十九/四提舍尼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不犯者,若语言,大姊且止,须诸比丘食竟,若比丘尼自为檀越,若檀越设食,令比丘尼处分,若不故作偏为与此置彼如是无犯。
  这句话里的令比丘尼处分,是交代比丘尼处置办理的意思。
  由以上的经文交互证明,可以归纳出处分一词在中古口语里的基本意义是处置安顿,引申为安排规划,再引申为有所动作,或解决某事。今天当作处罚讲,是意义缩小的演变。处罚也是处置安顿的一种,是一种因犯过错而受到的不好的处理。
  二、佛经中的「行人」
  行人今天指的是路上行走的人,可是在佛经里没有这样的意思。佛经里的行人指修行得道之人。例如:
  二0一 大庄严论经(十五卷)/卷四
  经行修道处  行人于彼中
  行人一词常以〝修行人〞、〝梵行人〞形式出现。例如:
  二一二 出曜经(三十卷)/卷十一
  恒自防备不离其身,中便忘误安置不牢,便生尘垢本铁不存,追惟此刀乃无有价,一朝坏败不可任用,是故说如铁生垢反食其身也,彼修行人亦复如是,为贪欲所覆闭,不虑后世殃亹众恼。
  页8
  二一二 出曜经(三十卷)/卷十二
  彼修行人执信守戒持心无乱想,具足二业者,便为众生所见尊奉,在大众中独步无匹,犹如满月处在众星,若有亲近修笃信心,所生之处多饶财宝,象马七珍无所渴乏,斯由信心难沮坏故,设复行人守戒不缺怀抱翫习昼夜孜孜,犹人抱剑履冰,守护禁戒无所缺漏,便为无数众生而为上首。
  二一二 出曜经(三十卷)/卷十/学品第八
  昼夜调心不令越逸,犹如得胜怨雠死而加毒,得向之人心除结使犹怨不尽,复重思惟,彼修行人观心成败五阴所趣,移有漏心至无漏境,无常苦空无我,已获无漏守护不失,何以故,彼修行人每自思惟,从永劫以来染着生死,流转刀剑世中,恒修此意造罪无端,为意役使如人使奴仆,我今已胜调伏心识,今重守护使不越逸。
  二一二 出曜经(三十卷)/卷十
  问曰,身口意行三事已办,有何缺漏而云一切结亦然耶,答曰,如所说应来往进止缝作补绽,应为而不为,此皆身所应行阙而不行,彼修行人能具此诸行,是故说曰慎身为勇行,口行有余者,应随贤圣教律,而不为不习男音女音。
  二一二 出曜经(三十卷)/卷十
  问曰,身口意行三事已办,有何缺漏而云一切结亦然耶,答曰,如所说应来往进止缝作补绽,应为而不为,此皆身所应行阙而不行,彼修行人能具此诸行,是故说曰慎身为勇行,口行有余者,应随贤圣教律,而不为不习男音女音,彼此音皆悉不习,是谓口余行,何谓意有余行更造有缘受生之分,此是意余行,彼执行人能见此诸行,身口意余行尽能具足,是故说一切结亦然也。
  二一二 出曜经(三十卷)/卷十一
  不以无戒食人信施者,不持戒人外荷法服内怀奸诡,信无实行自大憍人,少有所知夸世自誉,受人信施谓宜应尔,不虑后世万毒加形,见诸持梵行人兴轻蔑心,死辄堕恶身口意不具,亦不修威仪礼节。
  页9
  二一二 出曜经(三十卷)/卷六
  或有行人兴起想念,所欲为事则不成办,尊者童子辩说曰,意念施设事心悔则不办,视猛专一念何愿而不得,被修行人亦复如是,心但念善身不行者不至彼岸,是故说曰正念常兴起也。
  二一二 出曜经(三十卷)/卷九
  戒定慧解者,彼修行人,戒品定品慧品三业具足以自缨络,摧结使聚何往不坏,犹如国王财富人盛才技过人,便能安恤国民外寇不加,今此行人亦复如是,三业具足坏结使寇亦无疑难。
  二0一 大庄严论经(十五卷)/卷十一
  宁以护戒心  而舍于身命
  我若作妄语  诸同梵行人
  称讥我破戒  如是称讥轻
  犹能燋我心  以是因缘故
  一九0 佛本行集经(六十卷)/卷三十九
  以舍诸罪无垢缠  善得禅定正住地
  独能超越烦恼海  是名为圣梵行人
  一九0 佛本行集经(六十卷)/卷四十三
  彼等精进梵行人  沙门婆罗门取语
  彼能救护王苦厄  犹如热雨伞盖遮
  一九0 佛本行集经(六十卷)/卷四十六
  复次迦叶,汝应如是学,迦叶,汝若欲学如是行者,于梵行人内下中上所,应起敬重惭愧之心,迦叶,汝应如是学也。
  一九0 佛本行集经(六十卷)/卷五十九
  今者世尊为我大师,自觉说法于彼法中,我得出家,行于梵行,多有禁戒,摄受于我,成妙行人,我于今者,善得活命,善得命终。
  页10
  这个句子里头的妙行人,衔接前文的行于梵行,可知妙行人与修行人、梵行人是同义词。
  二一二 出曜经(三十卷)/卷三
  时彼行人,心则念言,时不假借,万物并生尔时行人下山诣村家家乞食,见诸男女饮食欢燕共相娱柴,行人问曰,斯是何人,前人对曰,某村某家姓号如是,某家子者某父所生,时修行人复自念曰,今此内物悉皆孚乳,知其万物日滋日长,还入深山静默自修,复至秋节下山诣村人间乞食,见诸树木渐皆凋落,霜雪加被叶落凝冻,复见沟涧水竭枯涸,时修行人内自忖度,今外万物皆悉凋落,时不再鲜华不重茂,诚哉斯言,复见人间村落城郭,男女大小共相携抱,散头垂发椎胸自掴,高声啼哭不能自止,时修行人问彼人曰,此是何人哀号啼哭乃至于斯,某村某家儿亡女死或父母终,是故村落号悲如是,行人闻已而自思惟,今此内物亦复凋落已知内外衰耗法至,即还深山内自校计结跏趺坐,或坐绳床或坐树下,专心定意不兴乱想,观内外性实皆无常,便兴日转不停住想,云何为日转,计春至秋至岁,计岁至月,计月至半月,计半月至日数,计日数至时,计时至昼夜,计昼夜至动转,计动转至出入息,计出入息至尽无余,以至于尽,方知尽空万物无有,已知无有则知何起本灭亦无迹,或时行人行起有踪灭无有迹,方自觉悟忆如来一切无常亦无窠窟,有时行人观察前行,积时累日乃得消灭,复忆佛语如来亦说无常者苦也,时修行人内自忖度,生死如是谁肯乐者,心已厌患不染四流,愿于泥洹速取灭度,或于中间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尔时世尊以天眼观清净无瑕秽,见彼行人处在深山,精懃学道不断圣族,因此缘本寻究根源,为后众生示现大明,亦使正法久存于世。
  这段话里,有时称行人,有时称修行人,交互出现,可以证明两者同义。
  一八五 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二卷)/卷上
  菩萨受之,入城见民,欣然,平治道路,洒扫烧香,即问行者,用何等故,行人答曰,今日佛当来入城,菩萨大喜,自念甚快,今得见佛。
  这句里的行人又称为行者。
  由以上佛经经文交互证明,可以归纳出行人一词的基本意义是修行之人,所以也称为修行人,同义词还有梵行人、妙行人、行者。
  页11
  三、佛经中的「割爱」
  我们日常所用的割爱一词,指的是牺牲所爱,以成全别人。而佛经里指的却是割除贪爱之欲。例如:
  二一0 法句经(二卷)/卷下
  学能舍此彼  知是胜于故
  割爱无恋慕  不受如莲华
  这句所谓的割爱无恋慕,是说割舍爱欲,不要眷恋的意思。
  二一一 法句譬喻经(四卷)/卷二
  夫人白王自念少福禀斯女形,情态秽垢日夜山积,人命促短惧坠三涂,是以日月奉佛法斋,割爱从道世世蒙福,王闻欢喜便以香璎以与末利夫人。
  这句所谓的割爱从道世世蒙福,是说割舍爱欲追求正道,就能够世世代代蒙受福分。
  四、佛经申的「感激」
  感激一词,今天指对别人的恩德,怀着极度的感动与谢意。早期佛经多做激动愤慨讲,表现生气与不满,倾向于负面的意思。例如:
  生经(五卷)/卷一
  虽欲夺如意珠,力所不任,于时导师及五百人,安隐渡海,菩萨踊跃,住于海边,低头下手,愿海神,珠系在颈,时海龙神,因缘得便,使珠堕海,导师感激,吾行入海,乘船涉难,勤苦无量,乃得此宝,当救众乏,于今海神,反令堕海,边侍人,捉持器来,吾卷海水,至于底泥,不得珠者,终不休懈。
  这段话可以看出来,导师感激不是导师心里有所谢意,正好相反,而是导师心里非常不满。经律异相卷九/外化菩萨部第九/入海采珠以济贫苦十,引用了这段话。
  法苑珠林中,感激一词的用法已呈现几种变化。例如:
  法苑珠林(百卷)/卷八十/六度篇第八十五/布施部第一
  太子所施,太子言,汝能尔者大喜,太子与妃及其二子,共至母所辞别欲去,
  页12
  白其母言,愿数谏王以政治国莫邪狂人,母闻辞别感激悲哀,语傍人言,我身如石,心如刚铁,奉事大王未曾有过,今有一子而舍我去,我心何能不破如死,太子不应,妃更愁苦,太子不应益我迷荒,太子语妃,拘留国有一婆罗门,来从我乞两儿,便以与之,妃闻感激躄地而倒,如太山崩,宛转啼哭而不可止。
  这段话里,既云〝感激悲哀〞,又云〝妃闻感激躄地而倒,啼哭而不可止〞,显然指的是激动愤慨的意思。
  法苑珠林(百卷)/卷八十/六度篇第八十五/布施部第一
  与王无亲,或出微贱,或但婢使,王意所幸便得尊贵,王独有一子、而逐之深山,了无念子之意,是以明知男贱而女贵也,王闻是语,感激悲哀号泣交并,言我大负,汝何故不就我抱,汝恚我乎。
  这段话里,所谓〝感激悲哀号泣交并〞,也指的是激动愤慨的意思。可是在下一段话里,情感色彩的程度就变轻了。
  法苑珠林(百卷)/卷三十五/然灯篇第三十一/引证部第二
  耆婆言,唯多然灯,于是王乃敕具百斛麻油膏,从宫门然至祇洹精舍,时有贫穷老母,见王作此功德,乃更感激,行乞得两钱,以至油家买油膏。
  法苑珠林(百卷)/卷八十二/六度篇第八十五之三/忍辱部第三
  罗云闻佛恳恻之诲,感激自厉克骨不忘。
  这两句话都是说心中十分感动。在下一句里,情感色彩的程度就更轻了。
  法苑珠林(百卷)/十恶篇第八十四之三/邪淫部第六/感应缘略引十二验
  汉有谈生者,年四十无妇,常感激读经书,通夕不卧,至夜半时,有一姝女,年十五六,姿颜服饰天下无双,来就谈生,遂为夫妇,言曰,我不与人同夜,君慎勿以火照我也,至三年之后,乃可照耳。
  这段话里,所谓〝感激读经书〞,指的是心有所动,而取经书读之。不再有激动愤慨的意思。
  在佛经里,感激一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常常和〝自〞字连用。例如:
  一八五 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二卷)/卷上
  页13
  王欲解瞿夷意,亦自感激,即选国中豪贤,得数千人择有累重多子孙者,取五人现之,王曰,汝等于家长子抱孙,独曰欢耶。
  二一一 法句譬喻经(四卷)/卷三
  罗云闻佛恳侧之诲,感激自励克骨不忘,精进和柔怀忍如地,识想寂静得罗汉道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精舍,为四部弟子天龙鬼神帝王臣民敷演大法。
  二一二 出曜经(三十卷)/卷五
  尔时比丘,反之重迭观此五阴,从头至足无一可贪,即于座上,得须陀洹果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六通清彻,在大众中,心自感激,三自称善快哉,大道不距微细,今蒙圣恩,得尽诸漏。
  二一二 出曜经(三十卷)/卷二十
  王寻遣信唤来诘问,汝何以故前如把草草化为刀,所以投刀于地,其人白王曾闻佛经言,佛告侍者,吾将沦虚寂灭无为,时后五鼎沸世,众生共诤捉推瓦石即化为刀剑,臣积善来久不敢为恶原首,是故投刀于地,王闻此语大自感激叹未曾有,即赏彼人给与民户,是故说如知彼瞋恚宜灭己中瑕也。
  二一二一 经律异相(五十卷)/卷七/诸释部外缘佛部第七/罗云受佛戒
  昔国王有一大象,猛健能战,其王兴军欲伐逆国,被象出兵以使严行,象唯藏鼻畏不用,象士欢喜知象护身,所以者何,象鼻软脆中箭即死,唯当护口如此,大象护鼻不聛,罗云闻佛恳恻之诲,感激自厉,得罗汉道。
  和〝自〞字连用,这种现象表示感激的性质往往是一个反身动词。
  五、佛经中的「拥护」
  拥护一词我们今天的用法是指在下位的人对上的支持。而佛经中的基本义作呵护照料解。例如:
  二三 大楼炭经(六卷)/卷四
  页14
  天帝释边,常有十天子拥护之,一者名根,二者名具戒,三者名比流,四者名比流藏,五者名阿流,六者名波流,七者名利桓,八者名楼汉,九者名拘和难,十者名难,是十天子常拥护天帝释天下人。
  这段话的拥护,是说在周围侍奉照料。
  一五三 菩萨本缘经(三卷)/卷一
  其后不久父王崩背即承洪业,霸治国土如法,化民不万姓,拥护自身不豫他事,终不侵陵他余国。
  拥护自身指的是照料自己。
  一五三 菩萨本缘经(三卷)/卷中
  尔时王子合掌长跪,敬礼父王臣所布施不为贫欲瞋恚愚痴,不为名声不求生天人中豪贵,非是癫狂错乱心作,为求正法作是施耳,大王,当知臣今虽复拥护父母兄弟妻子,及其死时,虽有亲族谁能随去,唯见正法逐之不舍。
  拥护父母兄弟妻子,就是关心照料父母兄弟妻子。
  一五四 生经(五卷)/卷二
  彼时世尊,告安详摩夷亘天及净居身天子,诸天子,当知有总持,名佛心之法,过去如来至真等正觉所说,为四部会,最于后世,救摄拥护,令得自归,普获特胜,所生到处,护一切义,为诸菩萨学大乘者,令蒙法恩。
  一五四 生经(五卷)/卷二
  其有于是,于我空耗所有财宝,令逮得之,若过去则以是神呪,当以手授,重其手足拥护于膝重于膑,常皆见重,为胁见重,使下见重,令颈见重,使心见重。
  〝救摄拥护,令得自归〞,以及〝拥护于膝重于膑〞都是呵护照料之义。
  一五七 悲华经(十卷)/卷一
  如是章句,破坏外道一切论议摄正法轮,复能拥护说正法者,开示分别四念处解脱法门,尔时世尊复说章句。
  这句中的拥护说正法者,是说支持维护说正法的人。
  页15
  一五七 悲华经(十卷)/卷一
  劝令安住不悭悋法,自不嫉妬见嫉妬者,劝令安住不嫉妬法,自不怖他施以无畏,见怖畏者为作拥护,善言诱喻使得安隐,心不谀谄无有奸诈行空三昧,菩萨成就如是六法,则能修是陀罗尼门。
  为作拥护是指为之作呵护安抚,使之心能安稳,不生畏惧。
  一五四 生经(五卷)/卷二
  若不解脱,我当劝解,为其拥护救济,令安吉祥无患,若贼鬼神罗剎蛊道符呪,护四百里周匝,无敢娆者,其不恭顺,犯是呪者,头破七分,所以者何,佛告比丘,今吾普观天上世间,若如是呪,呪愿拥护,终无恐惧。
  一七0 佛说德光太子经(一卷)
  紫磨金色妙身体  为人中尊积上德
  救济拥护于众生  愿佛解说无上行
  救济拥护在佛经中常连文使用,意思是帮助他,呵护安顿他的意思。
  一七0 佛说德光太子经(一卷)
  今世间有佛  太子不闻耶
  佛号曰吉义  救济兼拥护
  一七0 佛说德光太子经(一卷)
  尔时净居诸天心念言,德光太子教授一切人皆令作沙门,我等于是亦当作行供事三宝,由是三宝得立而不断绝,其吉义如来般泥洹已后,其法住至于六十四亿岁,皆是德光比丘所拥护,其德光太子如是之比供养九十四亿那术百千佛。
  这段话的拥护是说呵护供养。下面的例子都做关照呵护讲:
  一八五 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二卷)/卷下
  佛起于异处食毕,呪贾人言,今所布施,欲使食者,得充气力,当令施家,世世得愿,得色得力,得瞻得喜,安快无病,终保年寿,诸邪恶鬼,不得娆近,以有善意,立德本固,诸善鬼神,常当拥护,开示地道,得利谐偶,不
  页16
  使迍蹇,无复艰患。
  一八六 佛说普曜经(八卷)/卷七
  得色得力,得瞻得喜,安快无病,得辩才慧,终保年寿,众邪恶鬼不得娆近,以有善意,立德本故,诸善鬼神常当拥护开示地道得利谐偶,不使迍蹇,无复难患。
  一九0 佛本行集经(六十卷)/卷七
  菩萨入于母胎托已,时天帝释,及四天王,提头赖咤,及毘富勒叉毘留博叉毘沙门等,各相谓言,仁者当知,菩萨已从兜率天下入在母胎,我等今须拥护守视,莫令其余或人非人,恼乱菩萨。
  下面几句的拥护都作呵护扶持讲。
  一九八 佛说义足经(二卷)/卷下
  未尝见有是者  未尝闻有说者
  尊如是威神天  从兜术来至是
  天人世悉拥护  重爱俗如身眼
  一切安不为转  乐独行着中央
  这是说呵护扶持使安之义,所以下文云一切安不为转。
  一八六 佛说普曜经(八卷)/卷八
  四禅为床座  意定无愦乱
  清净如莲花  不着淤泥水
  在宫无数兵  诸臣而宿卫
  左右常拥护  目不见恶秽
  左右常拥护就是左右常呵护扶持。
  二00 撰集百缘经(十卷)/卷八
  王答女言汝在胎时吾以许彼,由汝之故二国和善,不相侵,吾今若当不称彼者则负言信,彼必当还与我作雠,诸天嫌我,不加拥护,大臣人民,都不见信。
  页17
  二0一 大庄严论经(十五卷)/卷三
  汝是大胜人  能除众患难
  我今当云何  而不加拥护
  这两句的不加拥护就是不加呵护扶持。
  二0一 大庄严论经(十五卷)/卷三
  命尽终时见大黑闇如坠深坑,独游旷野无有党侣,唯有修福为作亲伴而拥护之,若为后世宜速修福。
  这段话是说生命结束时,为免于孤独,应当修档,乃能得亲伴相扶持。
  二0一 大庄严论经(十五卷)/卷五
  善哉上德者  善说真实法
  佛教从耳闻  入我心屋宅
  使我家安隐  为我作拥护
  这是说佛法能扶持我们,使我家安隐。
  二0一 大庄严论经(十五卷)/卷九
  王闻贪欲不可治疗,语象师言,此贪欲病无能治耶,象师答言,此贪欲病不可拥护,舍而不治,即说偈言。
  这句是说贪欲的毛病不能持之而安也。因此不能舍而不治。
  二0一 大庄严论经(十五卷)/卷十
  牛黄全在心  不能自救护
  况汝磨少许  以涂额皮上
  云何能拥护  汝宜善观察
  这句是说牛黄可以治病的功效全在于一心,心之不修,如何能自行救护,自持而安也。云何能拥护,就是说如何能获得扶持呵护呢?
  二0一 大庄严论经(十五卷)/卷十二
  萌芽始欲现  智者应拥护
  页18
  这句是说智者应呵护其心,使萌芽之善念能成长充斥。
  六、佛经中的「大家」
  佛经里的「大家」并不是像今天一样指所有的人,而是指某一位特定的人。我们看下面的例子:
  一五二 六度集经(八卷)/卷二
  王白道人,我生布施未曾有悔,从道人耳,逝心曰,汝当随我皆悉徒跣,不得着履,当如奴法,莫得不掩,王与夫人,皆言唯诺,从大家教不敢违命,时婆罗门便将奴婢涉道而去,文殊师利,即以化人代其王处及夫人身领理国事令其如故,王夫人者,本大国王女,端正无双,手足柔软,生长深宫不更寒苦,又复重身怀妊数月,步随大家举身皆痛,足底破伤不能复前,疲极在后,时婆罗门还顾骂言,汝今作婢,当如婢法,不可以汝本时之态,夫人长跪白言不敢,但小疲极住止息耳,言疾来促随我后,前到国市别卖奴婢,各与一主相去数里,时有长者买得此奴使守斯舍,诸有埋者令收其税不得妄动,是时婢者所属大家夫人甚妒,晨夜令作初不懈息,其后数日时婢挽娠所生男儿,夫人恚言,汝为婢使那得此儿,使取杀之,随大家教即杀其儿,持行埋之往到奴所,得共相见言,生一男儿今日已死,不持钱来今年可得唐埋之不,其奴报曰,大家甚急,备闻此者罪我不小,卿促持去,更索余处不须住此。
  这段话的大家指婆罗门,是对地位尊崇的贵族的称呼。与大家相对的就是文中的婢与奴。
  一五四 生经(五卷)/卷四
  后生二子,至数岁,长者乘之,后不顺从,跳踉横走断绝缰靽,捶杖加之不以改行,还归饿之,乃思己殃,食以臭草,饮以浊泉,自作己受,何所复怨,夜行见母,长跪问言,今者大家独见憎毒,不得水草,挝鞭甚酷。
  这句话里的大家是对长辈的尊称。
  一八六 佛说普曜经(A卷)/卷五
  始出嫁时,有愿生男子者,必当与作甘美肴,祠山树神,时长者女,生得一男心中欢喜,千头牛展转相饮,取其淳乳用作乳糜,欲祠树神,即便遣婢先
  页19
  往扫除,婢见佛坐不识何神,还启大家扫除已竟,树下有神端正殊好,非世所见。
  这句话里的大家与婢相对,是婢女对主人的尊称。
  一九0 佛本行集经(六十卷)/卷五
  是时彼中,有一天女,爱乐恋着护明菩萨,复更别告一天女言,我等可至阎浮提中观我大家护明菩萨,于何处生,彼天女言,我今亦乐于阎浮提,何以故,我之大家,欲生彼处,是故我亦愿在彼间,时二天女,复相谓言,我亦不为此大家故,愿往生彼,何以故,我此大家,往阎浮提,则有无量无边众生种诸善根,于中信受,而行教化。
  这段话里的大家是天女对护明菩萨的尊称。我大家、我之大家、此大家、我此大家,指我们主人、我们这位主人。
  一九0 佛本行集经(六十卷)/卷六
  尔时众中,有一天女,告于其余一天女言,我等大家护明菩萨,必下人间,我等此宫违离,护明菩萨大士,云何令我心乐此处。
  第四复有一天女言,汝等相与莫生悔心,何以故,尚舍天寿,生于人间,况复我等,更复有一天女称言,尊者护明。
  这段话里的大家也是主人的意思。是天女对护开菩萨的尊称,我等大家护明菩萨,就是〝我们主人护明菩萨〞。
  一九0 佛本行集经(六十卷)/卷十三
  尔时世尊得成逍已,尊者优陀夷白佛言,世尊如来,云何往昔之时,初欲纳于耶输陀罗是,不以其生大家故取,不以种姓大故而取,不以富贵多财故取,不以端正华色故取,唯出技艺,而取得彼耶输陀罗,用以为妃。
  这句话里的大家与种姓大、富贵多财并列,因此生大家就是出生于显赫之家。
  一九0 佛本行集经(六十卷)/卷十三
  尔时佛告优陀夷言,优陀夷,欲知尔时长者子者,今我身是,工巧之女,今耶输陀罗是,当于尔时,我取于彼以为妻,时不以大家,不以种姓,乃至不以端正故取,但以工巧试验故得,今亦复然。
  页20
  不以大家指不因为出生于显赫之家。
  一九0 佛本行集经(六十卷)/卷十六
  初夜已过,至于半夜,漏刻之人,大唱而言,我圣大家,恒常尊胜,愿我大家,长命吉安。
  这句话里的大家是漏刻之人对主人的尊称与赞颂。
  一九0 佛本行集经(六十卷)/卷十七
  此今是我最后所乘所下处也,是时太子下干陟讫,以美言语慰喻车匿,作如是言,车匿,世有仆使,其心虽复孝向大家,而无自由,复有仆使,心虽自由,而无孝顺。
  这句话里的大家与仆使相对,也是指主人的意思。
  一九0 佛本行集经(六十卷)/卷四十四
  一切人民既不见  所有宫殿并虚空
  妇儿眷属悉皆无  我意云何乐于此
  智慧尊豪甚富贵  如是威德大家生
  司命恶鬼不护持  磨灭悉皆使离散
  这句话里的大家与尊豪富贵并列,因此所谓大家生就是出生于显赫之家的意思。
  一九0 佛本行集经(六十卷)/卷四十五
  时彼门师婆罗门,来入其家已,而呪彼富婆罗门,作如是言,大施檀主,愿汝增加一切财钱,吉祥果报,无所乏少,妻妾子息,愿多增益,复更重问其家人言,汝之大家,今在何处,家人报言,大婆罗门,我大家今在于楼上,心大怅快,愁忧不乐,默坐而住。
  这句话里的大家也是指主人的意思。
  一九0 佛本行集经(六十卷)/卷四十六
  时彼贫人,以少贮积,能以好心,施多伽罗辟支世尊一食缘故,千返生于北欝单越处,于无量世,往返恒生剎利大姓婆罗门种居士大家,藉是业报因缘力故,于迦叶佛出世之时,得为迦尸国王讫利尸子。
  页21
  这句是指出生于波罗门种的显赫之家。
  二00 撰集百缘经(十卷)/卷一
  尔时世尊着衣持,将诸比丘入城乞食,到师子家,时彼长者有一儿妇,字曰名称,见佛威颜种种相好,庄严其身,前白大家,如此之身,叵可得不,姑即答曰,汝今若能修诸功德,发于无上广大心,者,方可获得所有相好。
  这句话里的大家是对长辈尊长的称呼,在文中是儿妇称呼其姑。东汉时的班昭,当时世人尊称为曹大家,即曹大姑之义。家与姑二字古音声韵近似,可相通假。
  二00 撰集百缘经(十卷)/卷三
  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时彼城中,有大长者,有一婢使,禀性贤善,敬信三宝,每于一时,为其大家,磨栴檀香,暂出门外,见佛世尊,着衣持,将诸比丘,入城乞食,心怀喜悦。
  这句话里的大家与婢使相对,也是指主人的意思。婢使为其主人磨檀香。
  二00 撰集百缘经(十卷)/卷八
  着衣持,将诸比丘,入城乞食,次第到一大长者家,设诸肴,欲请宾客,客未至顷,有一婢使,见佛及僧在于门外,乞食立住,不白大家,取其饮食尽持施与佛及众僧,后客来坐,敕彼婢言,办设食来,婢答大家,今有佛僧在其门外,乞食立住,我持此食,用布施尽,大家闻已,寻用欢喜,即语婢言,我等今者,值是福田,汝能持此饭食施与,快不可言,我今放汝随意所求,婢答大家,若见放者,媳在道次,寻即听许,作比丘尼,一万岁中,精懃无替。
  这句话里的大家用于与婢仆之对答,也是指主人的意思。
  二0一 大庄严论经(十五卷)/卷十五
  时诸比丘于其晨朝往诣其家语守门人,汝家主人请我饮食,汝可往白,时守门者入白主人,今者门外有诸比丘,云大家请故来相造,主人闻已作是思惟,何因缘故有如是事,复作是念。
  这句话里的大家与主人交互运用,二者同义。直接证明大家就是指主人的意思。
  页22
  二0一 大庄严论经(十五卷)/卷十五
  树下有池影现水中,时有婢使担瓨取水,见水中影谓为是己有,作如是言,我今面貌端正如此,何故为他持瓨取水,即打瓨破还至家中,语大家言,我今面貌端正如是,何故使我担瓨取水,于时大家作如是言,此婢或为鬼魅所著,故作是事,更与一瓨诣池取水,犹见其影,复打瓨破,时长者妇在于树上,见斯事已,即便微笑,婢见影笑,即自觉悟。
  这是婢使对主人的称呼。
  二0二 贤愚经(十三卷)/卷四
  遥见尊者舍利弗目连等五百比丘,在此林中,其精勒者,坐禅诵经,其懒惰者,卧沙草上,时彼使人奔随大家,到舍卫国,是故遥见识二尊者,便自念言,我等大家,所尊敬者,今在此林,大家不知,若我徐取薪已,乃还白者,或有余人,脱先请去,我则有过,于事折减,先办斯要,后乃取薪,于事无苦,即便下树,往尊者所,头面礼足白言尊者,我大家优波斯那,礼足问讯,尊者答言,令优波斯那安隐受乐解脱生死,白言,尊者,我大家优波斯那,请明日食,唯愿屈临。
  使人奔随大家,是说奴婢跟随主人。我大家优波斯那,是说我们的主人优波斯那。
  二0二 贤愚经(十三卷)/卷六
  时有一婢,供养长者,饮食汤药,恒知时宜,白长者言,从今以去,此诸医师,不足更唤,恶意相误,病更不瘥,今我自当如前法度,随病所须,更莫唤医,婢便看养,长者得瘥,于是其婢,白长者言,大家,我看大家,瞻视供养,病得除瘥,唯当垂怒赐我一愿,长者告曰,卿求何等,时婢便言,欲得大家与我共通,若不见违当从我志。
  这段话里的大家是婢女对长者的称呼。欲得大家与我共通,是说渴望与长者作男女交构之事。
  页23
  七、佛经中的「发行」
  我们一般所谓的发行是指刊物的出版,或票券的应世。佛经多半做出发讲。例如:
  一五四 生经(五卷)/卷三
  时有猎师,射猎得鹿,欲来入城,各共议言,吾等设计,从其猎师,当索鹿肉,知谁获多,俱即发行,一人陈辞,出其言,而高自畜,咄卿男子,当惠我肉,欲得食之。
  一五四 生经(五卷)/卷五
  唯然世尊,我等之身,为此国王,多所兴立,及余众劳,常畏危命,今当远行,行当战讱,有所攻伐,如是发行,世尊赞曰,善哉善哉,诸贤难及,所作难及,是为报恩。
  一九0 佛本行集经(六十卷)/卷二十
  是时大臣并及国师婆罗门等,闻净饭王如是敕已,即共发行,诣太子所,而说偈言。
  这几句中的发行都是出发的意思。
  一四三五 十诵律(六十一卷)/卷十四第三诵之一/九十波逸提法之六
  语大臣言,我于余时难见耶,诸比丘今乃军中见我,佛闻是事必当结戒,不听比丘看军发行,王唤比丘来,即诣王所,王言,何因缘来,答言来欲见王,王言,我余时难得见耶,乃来军中见,佛闻是事必当结戒,不听比丘看军发行,是中有比丘,少欲知足行头陀,闻是事心不喜,种种因缘诃责,云何名比丘,看军发行,种种因缘诃已,向佛广说,佛以是事集比丘僧,知而故问六群比丘,汝实作是事不,答言,实作世尊,佛以种种因缘诃责六群比丘,云何名比丘往看军发行,种种因缘诃已语诸比丘。
  看军发行.是说观看军队出发,准备发动作战。
  六三八 佛说超日明三昧经(二卷)/卷下
  于时四天王白佛言,快哉甚善,大圣洪恩现神浊世,令我之等得觐安住遇斯妙化,菩萨纯慧如天中天,有人发行入于大海获如意珠为一切愿,其人欣豫
  页24
  岂可訾量,我等如是。
  二二二 光赞经(十卷)/卷一/光赞品第一
  首陀卫净居诸天梵天波罗尼蜜天尼摩罗天兜术天盐天忉利天四天王天,及三十大千世界所居人民,自然见身亲近如来,皆得自然天华傅柘天香天杂香天捣香天青莲芙蓉鲜华,诸妙天华茎叶具足,各各发行赍诣如来,稽首佛足各散佛上,及于人间,水陆诸花各各手执,往诸世尊而为供养。
  这两句话里的发行是前往的意思。
  发行的第二个义项是指所作所为。
  二一0 法句经(二卷)/卷上
  发行不放逸  约以自调心
  慧能作定明  不返冥渊中
  愚人意难解  贪乱好诤讼
  上智常重慎  护斯为宝尊
  发行不放逸,就是行为不放逸。
  二一二 出曜经(三十卷)/卷五
  愚者与贤亦复如是,愚心迷固不能解了,要由贤圣乃得开悟,发行不放逸约己自调心,慧能作锭明不反入冥渊,发行不放逸者,发行用心不惓,虽复发行,意怯弱者不为发行,但有勇猛,所愿必果,是故说曰,发行不放逸者,心虽精懃,犹有放逸,不能成办无上道果。
  这句话里的发行不放逸,也是指行为不放逸的意思。虽复发行,意怯弱者不为发行,其中的发行是实践执行的意思。是行为一义的引申。下面的例子都做实践执行讲。
  二二五 大明度经(六卷)/卷一
  彼不可见何有菩萨,当说明度无极,若如是说,菩萨意志不移不舍不惊不怛,不以恐受不疲不息,不恶难此微妙明度,与之相应而以发行,则是可谓随教者也不移不退转也不舍不废大志也。
  三二二 法镜经(一卷)
  页25
  若族姓男女,发意求无上正真道,好喜大道,发行大道,欲致大道,欲下大道,欲知大道,请命一切众生,安慰众生救护众生,其誓曰,未度者吾当度之。
  一九九七圆悟佛果禅师语录(二十卷)/卷十六/法语下/示宗觉大师
  自然水乳相合,得坐披衣养得纯熟待霜露果熟出头来,便与么用,始合祖先本因她,发行一周佛事,所以道,要穷恁么事,须是恁么人,若是恁么人,不愁恁么事。
  齐邺下南天竺僧菩提达摩传五
  初逢法将如道有归,寻亲事之经四五载,给供谘接,感其精诚诲以真法,如是安心谓壁观也,如是发行谓四法也,如是顺物教护讥嫌,如是方便教令不着,然则入道多途,要唯二种,谓理行也。
  八、佛经中的「贸易」
  贸易一词今天是做生意,以金钱进行买卖的意思。佛经中的贸易则是换取的意思。和做生意没有关系。句法上通常是〝以A贸易B〞,指的是〝以A换取B〞的意思。例如:
  一五三 菩萨本缘经(三卷)/卷一
  道士且观设使我身在此命终,尸弃旷野草木无异,虽有禽兽而来食噉为何所利,今以如此灰土之身贸易乃得真金宝物,我复何情而当惜之。
  一五三 菩萨本缘经(三卷)/卷中
  尔时菩萨即作是念,是婆罗门从我乞目为作何等,复作是念,我何所计,是身犹如冢间死尸,以不坚牢贸易坚牢,应当欢喜何所思虑。
  一五三 菩萨本缘经(三卷)/卷中
  汝等当知,我今以此不坚之身易彼坚身,不坚之财贸易坚财,不坚之命贸易坚命,如我先时常为汝说大人之法今正是时,亦常劝汝向于正法。
  页26
  这句话的〝易〞字和〝贸易〞交替使用,说明他们是同义词。
  一八四 修行本起经(二卷)/卷下
  太子喜念言,此则真人衣,度世慈悲服,猎者何故着,心念欲贸易,成我志所愿,便持金缕衣,贸所法震越,猎者内欢喜,菩萨亦俱然。
  这句话是说拿金镂衣换取慈悲服。
  二0一 大庄严论经(十五卷)/卷三
  唯有此人头  见者咸讥呵
  卖之无所直  虚与恶不近
  遥见皆生瞋  言不祥鄙恶
  此头脓血污  鄙贱甚可恶
  以斯下贱头  贸易功德首
  (略﹍)
  以三危脆法  贸易三坚法
  佛无有异语  故我不敢违
  (略﹍)
  供敬修诸善  是故应当知
  以此败坏身  贸易坚牢法
  犹如火烧舍  智者出财物
  如水没伏藏  亦应速出宝
  此身终败坏  宜贸易坚法
  愚人不分别  坚与不坚法
  二0一 大庄严论经(十五卷)/卷十五
  乃以好酥贸此臭水,一切众生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以愚无智故,以未来世功德酥瓨,贸易臭秽四颠倒瓨,谓之为好,于后乃知非是真实,深生悔恨,咄哉何为以功德酥瓨贸易颠倒臭秽之水,而说偈言
  咄哉我何为  以三业净行
  贸易着诸有  如以净好酥
  页27
  贸彼臭恶水  以食庵摩勒
  舌倒不觉味  臭水为甘露
  〝贸彼臭恶水〞的贸字是贸易的同义词。由此可知,贸易也可单用贸和易来表达换取的意思。
  一四二八 四分律(六十卷)/卷八切分之八/三十舍堕法之三
  复念言,我当何处贸易衣,唯有沙门释子,喜着好衣彼必能易,即持衣至僧伽蓝中,语诸比丘言,我欲贸易此衣,谁欲易者共易之。
  这句话的〝易〞字和〝贸易〞交替使用,说明他们是同义词。
  肆、结论
  本文所论之各词各义项为庞大佛经材料中抽样而得,大致上已能反映该词在佛经时代的用法。将来整部大藏经制作为光盘片后,应可再对各词出现之频率作成统计,这类「语言统计学」之工作自有其意义,但目前大藏经尚未全部计算机化,这样的统计工作事实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上面分析的八个词,若按词性分,情况如下:
  名词:行人、大家
  动词:处分、割爱、感激、拥护、发行、贸易
  佛经时代的意义用法和现代的差异如下:(斜线后是现代词义)
  一、佛经中的「处分」,安顿处理、安排规划、处置办理/处罚
  佛经的词义事实上是一个基本意义在不同语境里的状况。其核心义是『安顿』。现代词义变狭小了,
  仅指对犯错的处理。
  二、佛经中的「行人」,修行得道之人/马路上行走之人
  佛经的词义和现代的词义,主要差别在于『行』字。佛经是修行的『行』。现代是行走的『行』。
  三、佛经中的「割爱」,割除贪爱之欲/把自己喜欢的东西舍与别人
  佛经和的差别在于『爱』字。佛经指『欲望』,现代则指『喜爱』。
  四、佛经中的「感激」,激动愤慨/心怀谢意
  『感』字原本就有『撼动』的意思。因此佛经用作『激动愤慨』。现代的词义仍然指心境,但是由不
  好的心境,转而为好的心境。
  页28
  五、佛经中的「拥护」,呵护照料、关照、扶持、侍奉/极力支持
  佛经的几个用法从一个核心词义发展出来,就是『照料』。现代词义转为一种特定的照料,对于在上
  位的人的『照料』。
  六、佛经中的「大家」,贵族、长辈、主人、长者/称所有人。
  佛经「大家」的『大』字,有『尊贵』约含意。现代只是『广大』的意思。
  七、佛经中的「发行」,出发、前往、所作所为、实践执行/刊物的出版
  佛经的意义较广,其核心意义是『作为』。这个意义应当是从『发』的原始『射箭』义产生出来的。
  因此可以用作『出发、前往』的意思。『实践执行』是引伸之后的意思了。现代的意义变狭窄了,只
  是指印刷品的『发出』而已
  八、佛经中的「贸易」,换取/做买卖
  佛经这个词的意义比较广。可以是任何东西的交换,现在只是指金钱的交易。
  若以词义演变类型区分,属转移式的有:行人、割爱、感激、大家。属缩小式的有:处分、发行、贸
  易、拥护。处分本来可以指所有的处理方式,演变为只指针对过错的一种惩罚方式。发行本来指所有
  动作的发出,演变为只指刊物的出版。贸易本来可以指所有东西的交换,演变为只指经济上的买卖行
  为。拥护本来指所有呵护照料的行为,演变为只指对某种意见的附和与支持。在词义演化过程中,缩
  小式的出现频率往往比较高,这是因为随着社会发展的复杂与多样化,词义相应的产生分工的缘故。
  词义的专职化,使得词汇的模糊性降低,词义的确定性增加,在交际上便能更有效的进行沟通与传达
  ,减少了误解的可能。这是词汇演化的重要途径。
  本文的重点放在词汇的共时描写上,至于这些词从佛经到现代汉语的语义演化,以及佛经以前的使用状况,涉及历时研究的工作,限于篇幅,需另作讨论。事实上,共时的描写已经为历时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汉语词汇史需要建立在各别材料的分析研究上。本文的撰作,主要就是基于这样的设想。其中不足之处必然还有很多,希望同道先进不吝赐教。
  页29
  【参考书目】
  (从魏晋佛典看中古〝消息〞词义的演变)朱庆之 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成都),1989,2:p.74-80
  《佛教词语的构造与汉语词汇的发展摘要》梁晓虹 杭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994年4月
  《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朱庆之 大陆地区博士论文丛刊 文津出版杜
  (〝于〞在汉魏六朝佛经中的特殊用法---兼评贾则复「古汉语中有〝于〞字的两个问题」)颜洽茂
  (佛教词语小议)俞敏 语言学论文集 1989年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现代汉语中源于佛教的时间词)梁晓虹 语文建设通讯 第36期 1992,6
  (佛教与汉语)梁晓虹 语文天地 第19期 1992,3:p.15-22
  (论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梁晓虹 语文建设通讯 第28期 1990,5:p.19-26
  (佛经譬喻造词之特色)梁晓虹 语文建设通讯 第35期 1991,7:p.11-16
  (佛经用词特色杂议:复数称代词)梁晓虹 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金华)1991,4:P.123-126
  (从早期佛经材料看古代汉语中的两种疑问词〝为〞)俞理明 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第4期 1991年 p.75-81
  (语词札记)梁晓虹、梁赞宏、李廷安、曾华强、曹澄明 中国语文1989年第2期(总第209期)p.157-158
  《中国佛教文学》加地哲定着.刘卫星译 今日中国出版杜1990
  《南北朝佛经复音词研究》颜洽茂 辽宁师大1981
  《汉魏六朝佛经意译词研究》梁晓虹 南京师大1982
  《唐宋禅宗语录的疑问句研究》伍华 中山大学1982
  《佛典汉译之研究》王文颜 天华出版社1984
  (佛经对汉语的影响)蔡德明 香港佛教385期,81.6
  (佛经汉译的译经制度与译场组织)李雪涛 内明221,79.8
  (翻译文学与佛典)梁启超,收入《佛学研究十八篇》,中华书局1971
  (佛典之翻译)梁启超,收入《佛学研究十八篇》,中华书局1971
  (佛经用词特色杂议)梁晓虹 收入《小慧丛稿》,香港亚太教育书局1992
  (论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梁晓虹 收入《小慧丛稿》,香港亚太教育书局1992
  页30
  《佛家名相通释》熊十力 广文书局1969
  (佛教的翻译文学)胡适,收入《白话文学史》,乐天出版社1970
  (佛教词语小议)俞敏,收入《俞敏语言学论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汉魏六朝译经对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影响)梁晓虹 南京师大学报1991.2
  《佛教词语的构造与汉语词汇的发展》梁晓虹 杭州大学博士论文1991
  《佛经文献语言》俞理明 巴蜀书社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文津出版社
  《佛经释词》利瓦伊琦 岳麓书社
  (六朝译经语法语汇)森野繁夫 东洋学术研究 东洋哲学研究所1983
  (晚唐几种语录中的白话)马伯乐着.冯承钧译 西洋汉学家佛学论集1985 华宇出版社
  (汉魏六朝佛经在汉语研究中的价值)俞理明 四川大学学报1987第四期
  (从佛经材料看中古汉语人己代词的发展)俞理明 四川大学学报1988第四期
  (从汉魏六朝佛经看代词〝他〞的变化)俞理明 中国语文1988第六期
  (试论佛典翻译对中古汉语词汇发展的若干影响)朱庆之 中国语文1992第四期
  (《六祖坛经》中所见的语法成分)高增良 语文研究1990第四期
  (怎样研究梵汉翻译和对音)周达甫 中国语文1957.4月号
  (鸠摩罗什同支谦、竺法护译经中语词的比较)胡湘荣 中古汉语研究1994第二期
  (隋以前汉译佛经虚词笺识)蒋冀骋 古汉语研究1994第二期
  【附录】
  各经的时代与作者(注明大正藏的经号、第几册、页码、经名、卷数、朝代、译者或作者)
  一七0 佛说德光太子经
  0170 03 P0412佛说德光太子经(1卷)【西晋 竺法护译】
  一九0 佛本行集经
  0190 03 P0655 佛本行集经(60卷)【隋 阇那崛多译】
  一九九七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页31
  1997 47 P0713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20卷)【宋 绍隆等编】
  一九八 佛说义足经
  0198 04 P0174 佛说义足经(2卷)【吴 支谦译】
  一八五 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
  0185 03 P0472 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2卷)【吴 支谦译】
  一八四 修行本起经
  0184 03 P0461 修行本起经(2卷)【后汉 竺大力共康孟详译】
  一五七 悲华经
  0157 03 P0167 悲华经(10卷)【北凉 昙无谶译】
  一五二 六度集经
  0152 03 P0001 六度集经(8卷)【吴康僧会译】
  一五三 菩萨本缘经
  0153 03 P0052 菩萨本缘经(3卷)【吴 支谦译】
  一五四 生经
  0154 03 P0070 生经(5卷)【西晋 竺法护译】
  一四二八 四分律
  1428 22 P0567 四分律(60卷)【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
  一四三五 十诵律
  1435 23 P0001 十诵律(61卷)【后秦 弗若多罗共罗什译】
  二00 撰集百缘经
  0200 04 P0203 撰集百缘经(10卷)【吴 支谦译】
  二0一 大庄严论经
  0201 04 P0257 大庄严论经(15卷)【后秦 鸠摩罗什译】
  二0二 贤愚经
  0202 04 P0349 贤愚经(13卷)【元魏 慧觉等译】
  二一0 法句经
  0210 04 P0559 法句经(2卷)【吴 维祇难等译】
  二一一 法句譬喻经
  0211 04 P0575 法句譬喻经(4卷)【西晋 法炬共法立译】
  二一二 出曜经
  0212 04 P0609 出曜经(30卷)【姚秦 竺佛念译】
  二一二一 经律异相
  页32
  2121 53 P0001 经律异相(50卷)【梁宝唱等集】
  二二二 光赞经
  0222 O8 P0147 光赞经(10卷)【西晋竺法护译】
  二二五 大明度经
  0225 08 P0478 大明度经(6卷)【吴支谦译】
  二三 大楼炭经
  0023 01 P0277 大楼炭经(6卷)【西晋 法立共法炬译】
  三二二 法镜经
  0322 12 P0015 法镜经(1卷)【后汉 安玄译】
  六三八 佛说超日明三昧经
  0638 15 P0531 佛说超日明三昧经(2卷)【西晋聂承远译】
  二一二二 法苑珠林
  2122 53 P0269 法苑珠林(100卷)【唐道世撰】
  页33
  THECHANGEOFLEXICALMEANING
  INBUDDHISTTEXTS
  Chia-ningChu
  InstituteofChineseLiterature
  NationalChungChengUniversity
  Chia-Yi,Taiwan,R.O.C.
  Abstract
  TherearemanyancientlanguageelementspreservedintheBuddhisttexts.Itoffersplentyoflinguisticmaterialforust

ostudyandtounderstandtheancientChinese.Inmypaperwediscusssomewordsinvolveinthechangeofitslexica

lmeaning.WeanalyzeanddescribethemeaningandgrammaticalfunctionofeightwordsfoundinBuddhisttexts,thatis:
  Noun:行人、大家
  Verb:处分、割爱、感激、拥护、发行、贸易
  Allofthesewordsarepopularinourdailylanguageusetoday,buthasaverydifferentmeaningcomparedtotheuseofBuddhisttexts.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