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广元千佛崖菩提瑞像考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罗世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广元千佛崖菩提瑞像考
  罗世平
  故宫学术季刊
  第 9 卷第 2 期
  1992年 9 月 2 日
  页117-138
  --------------------------------------------------------------------------------
  117页
  素有「天府之国」之称的四川,在隋唐迄宋的数百年间,
  由于蜀中吐蕃印度道的开通,佛教艺术得以形成高潮。王玄策
  奉使印度,玄照两度天竺,唐僧二十许人西天求法,皆经蜀中
  而达印度。这条道上,京华冠盖,络绎不绝;佛教僧众游〔趾-
  止+宗〕相继。寺庙石窟像饰庄严,佛像图本样式与中原同轨。
  在现存数以千计约石窟遗迹中,具有典范意义的佛像样式尚有
  完好地保存,其情形正如苏东坡所说:「惟我蜀人颇存古法,
  观其像设犹有典型。」(《东坡七集》)开造于嘉陵江畔、金
  牛古道上的广元千佛崖菩提瑞像,即是这类典型像设的遗例。
  菩提瑞像窟地处广元千佛崖柏堂寺上方,属四川石窟造像
  中规模较大,雕镂精美的大型洞窟之一。窟形为方形平顶式,
  内造中心坛,坛上雕像一铺。主尊结跏趺坐于双层金刚座上,
  偏袒右肩,手作降魔印,头戴宝冠,项饰七宝璎珞,臂腕佩钏
  ,旁〔月+劦〕侍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坛前刻二供养像,作胡
  跪状。背屏镂空雕出菩提双树,撑向窟顶,枝叶交盖于佛上方
  ,形似幡盖,校干间对称刻出飞天及雷、风、雨神。佛头项光
  周围分格浮雕坐佛十一身,佛后椅靠两端刻出飞禽及异兽,窟
  内余三壁雕十大弟子及鼓乐一班(图一)。在窟北壁近门处刻
  造像碑一通,碑头浮雕螭龙双身,额篆「菩提像颂」四字,下
  行碑文「大唐利州刺史毕公柏堂寺菩提瑞像颂并序」,碑文近
  门处字迹风化漫泐,不可释读。又因王蜀干德六年(九二四年
  )越国夫人装修该窟,在该碑上补刻装修记,铲去原碑文字,
  碑文腰断,记录柏堂寺菩提瑞像窟年代及主尊像属的重要文字
  均已不存〔注一〕。原碑额题「菩提瑞像」为利州毕公造像原
  名,越国夫人补刻的装修记将主尊名号称作密教佛主「毗卢遮
  那」〔注二〕,从造象样式上看,菩堤瑞像窟坛像主尊与现存
  洛阳龙门石窟习称的大日如来造象样式十分相似。因此,探讨
  菩提瑞像与毗卢遮那佛在图像学上的关系就成了本文的主要论
  题。
  118页
  一、 利州毕公及菩提瑞像的年代
  菩提瑞像残碑,自清代起就引起金石家们的注意。清人刘
  喜海《金石苑》首次抄录《菩提瑞像颂》所能辨识的文字二十
  一行,与现能释读的文字大略相同,跋文中对毕公及其瑞像年
  代均未作出判断〔注三〕。继《金石苑》之后,陆增祥《八琼
  室金石补正》亦录此颂,并参校《元和姓纂》于后跋中证利州
  毕公为太原毕諴之后毕重华。经判读文字不避玄宗名讳,视「
  此碑之刻,不在明皇之前,即在敬宗之世」,为慎重起见,陆
  氏将碑附于宝历末。〔注四〕近人岑仲勉作《贞石证史》,有
  《毕利州及其时代》一篇,文中除赞同陆氏「毕重华说」外,
  更校毕公曾祖、大父官职情形,定刻碑年代于开元末〔注五〕
  。二者分歧起自碑文的判读,兹将《菩提瑞像颂》原文辑出,
  以为订正年代的依据:
  1.大唐利州刺史毕公柏堂寺菩提瑞像颂并序侄前乡贡进士
  彦……男颖
  2.尝闻瑶界有无生大僊善权多方藏用灭息首出众圣量涵虚
  空示色法而……有化偃三空
  3.而不无穷微极思人径罕及应求而往莫或阶焉自白日赐晖
  双林税驾优……以召异或因
  4.机以变石或留影以制龙金蚁神其源白兔祥其末与夫异门
  同入于乐地……化由乎觉忍
  5.诚信资乎胜根理实然也利州柏堂寺往居列城州牧攸宅
  天后圣帝……于兹宇晋寿遗
  6.黎葭萌古壤锦嶂缘其后凌汪达其冲轩槛丰丽场域闲敞危
  途缅衍驰骛……因寺以兴号
  7.假树以立名初者天竺不(众)生思[者+见]象法能殚众巧
  所拟罕成上界通士感念……泥不满备珍
  8.饰而相好周圜灵哉真颜今即遗制粤若季父银青光禄大夫
  使持节利州……源受魏迄梁之
  9.大业克济厥美不陨其名管枢极而三事代传牧木州而五叶
  相袭英气联……郡太守度支尚
  10.书兖州剌史府君台庭坐谋遗爱贵州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公
  之 曾祖……大父
  11.皇朝尚舍奉御蜀虢二王府长史台鄂滁三州剌史府君六尚
  钦若王渖列……器司戎半刺
  12.邦政驯致咸腾景标举葳蕤昭赫恭列务以夷乱牧外台而
  保宁徽问溢乎……絜白安可而
  119页
  13.缁磷冲用以博畅经才以优洽强学垂裕虚容保和孝睦[口
  +十] 于灵心能事探……仓参军次拜
  14.滁州录事参军次除博州录事参军迁郑州司兵参军初掌军
  储再司枢纽……冲要曳墨绶
  15.而效绩克扬奉游冠而清閟呗口口口口门口口口时谈 制
  授秦州都督……奏课连最受
  16.金帛以延 渥口品口口以口口口口口口功俾我今职至夫
  口礼以训……肯至于臧否
  17.顺口何口口口仪慧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于口口口口口口未
  口瞻口岩而……歔欷以遐瞩
  (18行以下文多泐,不录)
  《瑞像颂》残存的碑文中,没有直接的纪年文字。今在实地考
  察时,发现该碑相同位置的南壁近门处,有人名题刻三十三行
  ,分上下两层排列,作碑形,《金石苑》著录作《瑞像颂》碑
  侧。所刻人名皆属利州刺史辖下地方及军事长官,其中见利州
  领县七,为益昌、绵谷、葭萌、嘉川、歧坪、义清、三泉〔注
  六〕。按两唐书记载,唐时郡县曾有过几次变动。「高祖改郡
  为州,太守为刺史,然天下初定,权置州郡颇多。太宗元年(
  六二七年),始命并省。又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
  新唐书.地理志》)。山南西道所辖郡县在并省过程中曾有过
  两次较大的变动,一在天宝元年(七四二年),一在干元元年
  (七五八年)。利州都督府在武德元年(六一八年)曾领绵谷
  、葭萌﹑益昌、义清、歧坪、嘉川、景谷七县,随后领县屡有
  去就,到天宝元年时,利州领县六:绵谷、胤山、嘉川、葭萌
  、益昌、景谷,干元时不再改动。从武德年「权置州郡」到天
  宝元年州郡划定时的利州领县看,与碑刻利州辖县有出入,天
  宝元年的六县中,已无碑文所记的岐坪、义清﹑三泉,以碑文
  参校地志所记之六县,又新出胤山、景谷二县〔注七〕。二者
  所记县名的变动似应在武德初年至天宝元年之间的并省过程中
  另有割属,其中,岐坪县为利州领县是在开元二十三年(七三
  五年)前,开元二十三年后,岐坪割属阆州阆中郡。宝历元年
  (八二五年)省人奉国、苍溪〔注八〕。岐坪县的割属大致界
  定了碑颂所刻至迟不晚于开元二十三年。
  又,《瑞像颂》第五行见存「天后圣帝」数字,按两唐书
  ,「天后圣帝」为武则天追封号。睿宗延和元年「六月乙卯,
  追号大圣天后为天后圣帝」。这年八月壬寅,睿宗又追号「天
  后圣帝为圣后」,在后代记事中,一般都以圣后称之,知「天
  后圣帝」号只在睿宗延和元年启用过两个月。碑文记事用「天
  后圣帝」号,一则说明广元与武则天的关系〔注九〕,一则提
  供
  120页
  了撰刻碑文的确切时间。
  碑文鑴刻在睿宗延和年间的依据,尚可由碑颂记述里公一
  系历任职官得到证实,现条例如次:
  1.碑题下撰人「侄前乡贡进士彦(下残)」(第一行)与
  文中称「季父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利州(下残)」(第八行)
  ,如毕公与撰碑人彦某为叔侄关系。
  2.碑文第八行下「源受魏迄梁之大业」句至「郡太守,度
  支尚书、兖州刺史」一段文字,乃述毕公远祖由魏迄梁,克济
  厥美,传牧本(兖)州,五叶相袭,不陨其名的荣耀,其族似
  与兖州毕氏有关。查《魏书》、《北史》有兖州刺史毕众敬傅
  ,传中记毕氏一门子孙当朝,世代荣贵。自毕众敬以下,历任
  或追赠兖州刺史者有毕元宾、毕闻慰、毕祖朽、毕祖旋、毕祖
  彦、毕义和、毕义云等四代,其族中有一支传至《元和姓纂》
  所称的太原毕氏。陆增祥、岑仲勉考证利州毕公皆依《姓纂》
  所记「太原毕」世次,《元和姓纂》卷十「太原毕」条:
  状称毕谌之后,唐滁州刺史毕缄生操,操生正表、正则、
  正义。正表生重华,绵州刺史,生彦雄。正义,大理正。毕谌
  即发迹于兖州东平,后代号作「东平毕」〔注一0〕,傅四代至
  毕众敬。《姓纂》与正史相合,所谓「状称毕谌之后」确有其
  事,利州毕公与东平毕众敬实为一脉,都是后汉别驾毕谌之后
  。碑文所存「郡太守、度支尚书、兖州刺史」一节,应为毕公
  曾祖的上辈任职情形,时间约当隋代。〔注一一〕
  3.毕公曾祖(第十行)以下文字残缺,名氏供职情形不明
  。
  4.第十一行「皇朝尚舍奉御蜀虢二王府长史,台、鄂、滁
  三州刺史」为毕公「大父」生平行实。查两唐书,李唐世系
  中封王蜀、虢二地者惟唐太祖第十六子虢王凤,唐太宗第五子
  蜀王愔,二王受封均在贞观十年(六三六年)。由此可知,毕
  公祖父乃唐太宗时人。按《台州府志》卷九,职官表一,贞观
  八年至十年出任台州刺史者为《姓纂》中毕諴之子毕操,知毕
  操任台州刺史在任蜀、虢二王府长史之前。毕操任鄂、滁二州
  刺史,虽不见于文献记载,但据以上情形推之,碑文所记似不
  谬。利州毕公祖父已明,曾祖以下文字虽残,然《姓纂》中毕
  諴为其曾祖当明了。〔注一二〕
  5.自十二行以后所存文字为利州毕公生平行实。初为〔口
  +司〕仓参军 次拜滁州录事参军﹑次除博州录事参军迁郑州司
  兵参军
  121页
  ,制授秦州都督(下残,疑都督府属官)乃至银青光禄大夫使
  持节利州刺史。按碑文排次﹐毕公应为《元和姓纂》中「毕重 :。:|.…....:::|:.
  华」。《姓纂》记「毕重华,绵州刺史」是为终职,他刺利州
  当在绵州之前。根据碑文撰写时间,重华任利州刺史已尽睿宗
  朝,任绵州刺史的时间似应在开元初〔注一三〕,此碑可补校
  文献所厥。
  6.《姓纂》记毕重华之子彦雄,与撰碑人「彦口」同属彦
  字辈。按《平津读碑记》五、《全唐文》卷三百六,立于开元
  十三年六月的《大唐龙兴大德香积寺主净业法师灵塔铭》,其
  撰人为毕彦雄,此彦雄即《姓纂》中重华之子彦雄〔注一四〕
  ,他撰《塔铭》的时间距从兄弟「彦口」撰《瑞像颂》仅十余
  年。彦雄既活动于玄宗朝,其父毕重华任利州刺史在睿宗朝应
  可信。
  经以上条埋,利州毕公名氏、年代及其世次已经明朗,排
  世次如下表:
  毕公世系略表:
  毕诚(滁州刺史)
  │
  操(台、鄂、滁三州刺史,蜀虢
  │ 二王府长史)
  ├───┬───┐
  正正正
  表则义
  │
  重华(利州、绵州剌史)
  │
  彦雄
  (*《元和姓纂》太原毕氏,出兖州诸毕,自諴起传五代。)
  122页
  毕重华任利州刺史在睿宗朝,《菩堤瑞像颂》碑刻鑴于延
  和元和(七二一年)上文已经订正。按石窟造像通例,碑铭题
  刻一般在造像竣工之后刻出,据此,菩提瑞像窟的开造应在鑴
  刻碑文之前,即景云至延和年间(七一0 ─ 七一二年)。
  二、菩提瑞像金刚座椅靠图像
  菩提瑞像金刚座椅靠两端对称浮雕张嘴翘鼻的异兽,狰狞
  可怖,口中衔物,食而未咽。异兽头上停歇一鸟,似雁长尾,
  回头引颈向后,喙与尾羽相接。椅靠两端侧下,再刻跃立状猛
  兽,类狮有角,背上骑一小人,作童子状。有这类图形的龛像
  ,在川北巴中盛唐造像中多见雕鑴,分别保存在南龛、西龛和
  北龛摩崖中,图像雕刻的位置均在跏趺坐佛金刚座椅靠的两侧
  ,主尊像式皆与菩提瑞像近似。西龛三0号龛像主尊戴冠,臂钏
  ,袒右肩,跏趺坐,手作降魔印,金刚座椅靠两侧刻出异兽、
  鸟和骑兽童子,与镂雕忍冬纹项光相接,外轮廓成舟形,人兽
  图样与佛像身光在此作了完美地结合。这类雕刻异兽的椅靠图
  像作为背光的特定装具,《造像量度经》称作「六拏具」:
  背光制有云六拏具者,一曰伽噌拏,华云大鹏,乃慈悲
  之相也。二曰布啰拏,华云鲸鱼,保护之相也。三曰那
  啰拏,华云龙子,救度之相也。四曰婆啰拏,华云童男
  ,福资之相也。五曰舍啰拏,华云兽王,自在之相也。
  六曰救啰拏,华云象王,善师之相也。是六件之尾语俱
  是拏字,故云六拏具,又以合为六度之义。其尺寸色饰
  ,西番书有上中下之分,且汉地旧有其式,故不具录。
  由六拏具描述可知,广元千佛崖菩提瑞像金刚座椅靠像饰为大
  鹏(金翅鸟)、鲸鱼(摩竭鱼)、童男和兽王。巴中南龛第三
  十七窟、北龛第十二窟主尊椅靠也有类似的浮雕。(图二)这
  类造型奇异的动物图像,原多为印度神话中诸神的乘物,在公
  元前后的桑奇大塔等印度古代佛教雕刻中已有表现。作为佛像
  椅靠两侧的装饰见于五世纪阿旃陀十五窟本尊的靠背,并于九
  世纪以后还在印度及东南亚一带沿用,日本学者称为岌多式背
  障装饰。〔注一五〕
  在国内现存的石窟造像中,这类六拏具图像最早的实例主
  要见于唐高宗时期的优填王造像中。龙门敬善寺洞北「韩氏龛
  」北侧永徽六年(六五五年)优填王袒右肩倚坐像,后壁线刻
  头光和背屏,肩后椅靠两侧饰有摩竭鱼、兽王及童子。龙门石
  123页
  窟现存优填王像总计有四十二处,造像七十尊,〔注一六〕均
  为高宗武周时期雕造, 背屏椅靠部分多见刻出此类装具。近年
  河南巩县石窟亦发现一批初唐时期雕造的优填王像,椅靠两端
  的图像与龙门相同。
  初唐龙门?巩县石窟大量雕造优填王像,骤然间形成高潮
  ,与优填王像传入东土这一佛教史上的事件有关。佛教典籍中
  传说优填王倚坐画像东传的时闲在汉明帝时,《大方便佛报恩
  经》、《增一阿含经》等早期汉译佛经以及南齐王琰的《冥祥
  记》、梁慧皎的《高僧传》都说由使者蔡愔自西域带入汉地,
  画工图本,置于「南宫清凉台及高阳门显节寿陵上供养」〔注
  一七〕。蔡愔将来的优填王像是否确有其事,至今仍为佛教史
  上的悬案,真正可信的史料是李唐贞观十九年(六四五年)玄
  奘法师由印度携归的优填王像。沙门辩机为《大唐西域记》作
  赞,记玄奘请得如来肉舍利一五0粒,佛像七躯,经典五二0
  夹,总六七五部。携归的七躯佛像中有「拟憍赏弥国出爱王思
  慕如来刻檀写真像刻檀佛像一躯,通光座高二尺九寸」〔注18〕
  。玄奘撰《大唐西域记》有专条记述憍赏弥国刻檀写真像事:
  「(憍赏弥国)城内故宫有大精舍,高六十余尺,有刻
  檀佛像,上悬石盖,邬陀衍那王(唐言出爱,旧云优填
  王,讹也)之所作也…初,如来成正觉己,上升天宫,
  为母说法,三月不还。其王思慕,愿图形像,乃请尊者
  没特加罗子,以神通力,接工人上天宫,亲观妙相,雕
  刻旃檀。〔注一九〕」
  玄奘游历憍赏弥国,所见邬陀衍那王刻檀佛像,即是旧时
  所称的优填王像,正确的说法应是优填王造释迦像,或如《冥
  祥记》和《高僧傅》称作的「优填王画释迦倚像」。玄奘携归
  的优填王像后置弘福寺,是为唐代优填王造像的祖本。
  优填王倚坐像椅靠六拏具装饰,后渐次用作弥勒佛和毗虑
  佛的座式。毘虑靠背实例已见前述,弥勒靠背,龙门存有咸亨
  四年(六七三年)的惠简洞,垂拱年间(六八五──六八八年
  )的龙华寺,圣历(六九八──七OO年)前的擂鼓台中洞等。
  现藏日本东京博物馆,原属西安宝庆寺旧藏的有萧元春(长安
  三年)、姚元景(长安四年)、杨思勖(开元十二年)等雕造
  的倚佛三尊像,佛座两侧即见有同样图像的雕出(图三)。四
  川通江鲁班石第二、三号窟弥勒本尊背靠六拏具图像雕刻得异
  常清晰。
  《造像量度经》所谓「汉地旧有其式」的六拏具图样是密
  教造像特有的装具,施用于倚坐弥勒佛及毘卢佛像背靠上,一
  124页
  方面说明初唐期两京及四川地区佛教具有显密双修的特点,一
  方面则提供了这类造象样式由印度传入的大致情形。玄奘由印
  度赉来的优填王像实际上成为中国六拏具图像依凭的原始图样
  。
  二、 菩提瑞像与摩诃菩提树像
  菩提瑞像金刚座椅靠「六拏具」图像基本保持了印度原本
  的面貌,传其图样当随整体铺像一并流入,情形与优填王像的
  雕造近似。因此,金刚座椅侧图像提供了菩提瑞像来源的线索
  ,轨范仪则仍出印度。
  初唐继玄奘法师之后,对传印度佛教像轨起过重要作用的
  人物有王玄策和求法僧义净。王玄策出为唐朝使者,曾先后四
  次赴印度〔注二0〕。《法苑珠林》卷二九引王玄策《行传》,
  录其使印度时,曾在释迦成佛地摩伽陀(Magadha,玄奘《四域
  记》作「摩揭陀」)国摩诃菩提寺求得弥勒菩萨塑金刚座释迦
  成道像,又称摩诃菩提树像一铺,「像身东西(面)坐,身高
  一丈一尺五寸,肩阔六尺二寸,两膝相去八尺八寸。金刚座高
  四尺三寸﹐阔一丈二尺五寸」。观此像尺度合结跏趺坐像的比
  例。王玄策记录的这尊金刚座像,玄奘游摩揭陀国时也见过。
  《大唐西域记》卷八有专篇记述,所录传说与王玄策《行传》
  大体相同。金刚座像原造之时,慈氏菩萨(弥勒)化形婆罗门
  ,自愿请造「如来妙相」,约定以六月为限,六月期满,方可
  开观。
  时诸僧众皆如其命。尚余四日,未满六月,众咸骇异,
  开以观之。见精舍内佛像俨然,结跏趺坐,右足居上,
  左手敛,右手垂,东面而坐,肃然如在。座高四尺二寸
  ,广丈二尺五寸,像高丈一尺五寸,两膝相去八尺八寸
  ,两肩六尺二寸。相好具足,慈颜若真,惟右乳上涂莹
  未周…有一沙门,宿心淳质,乃感梦见往婆罗门而告日
  :「我是慈氏菩萨,恐工人之思不测圣容,故我躬来图
  写佛像。垂右手者,昔如来之将证佛果,天魔来娆,地
  神告至,其一先出,助佛降魔,如来告曰:「汝勿忧怖
  ,吾以忍力,降彼必矣。」魔王曰:『谁为明证?』如来
  乃垂手指地,言:『此有证』。是时第二地神踊出作证
  ,故今像手仿昔下垂。」众知灵鉴,莫不悲感。于是乳
  上未周,填厕众宝,珠缨宝冠,奇珍交饰。〔注二一〕..「、-:.:女.。
  125页
  《西域记》这段文字已将菩提树像作了详细地说明,像轨
  为头戴宝冠,项饰璎珞,袒右肩跏趺坐于金刚宝座,手结降魔
  印的释迦牟尼降魔成道像。日本考古学家大谷光瑞曾在印度
  Jamal-garli搜集到一铺释迦牟尼成道像,〔注二二〕结跏趺坐
  ,双手残损,原像似作降魔印,释迦像金刚座侧分别刻有二〔
  月+劦〕侍立像,释迦头顶上方浮雕菩提树,形似华盖,菩提树
  侧各刻散华天(图四),可视作与摩伽陀国摩诃菩提像轨则相
  近的造像。玄奘当时在菩提伽耶见过金刚座尊像,谓「像今尚
  在,神功不亏」,但却未将图样带回中土。〔注二三〕王玄策
  一行到摩伽陀国时,见此像安置在摩诃菩提寺内,随行的塑工
  画匠宋法智图貌形象,携归长安。《法苑珠林》记其事较详:
  「其像自弥勒造成以来,一切道俗规模图写,圣变难定
  ,未有写得。王使至彼,请诸僧众及此诸使人,至诚殷
  请,累日行道忏悔,兼申来意,方得图画,髣佛周尽。
  直为此像出其经本,向有十卷,将传此地,其匠宋法智
  等巧穷圣容,图写圣颜,来到京都,道俗竞模。」〔注
  二四〕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记麟德元年(六六四年)玄
  奘法师临终前,「又命塑工宋法智于嘉寿殿竖菩提像骨」。〔
  注二五〕这是至今所见菩提树像传到中土后「道俗竞模」最早
  的记载,而且由宋法智亲手模塑。麟德二年(六六五年),高
  宗幸洛,东京洛阳大敬爱寺塑菩提树像,则由王玄策亲临指挥
  。此为皇家寺院造菩提树像之始。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
  说:「敬爱寺佛殿内菩提树下弥勒菩萨塑像,鳞德二年自内出,
  王玄策取到西域所图菩萨像为样。(原注)巧儿张寿,宋朝塑
  ,王玄策指挥,李安贴金。」〔注二六〕张彦远记敬爱寺弥勒
  菩萨塑像即指《大唐西域记》和《法苑珠林》所说的弥勒菩萨
  塑释迦牟尼降魔成道像。当洛阳敬爱寺塑像的同一年,王玄策
  又在龙门石窟开造菩提树像。一九七四年,龙门宾阳南洞西壁
  北侧新发现王玄策造像题记一则:
  「王玄策口口口口口口口下及法界众生敬造弥勒像一铺
  麟德二年九月十五日」〔注二七〕
  王玄策题刻的造像现已不存,原像应与洛阳敬爱寺塑像相同。
  摩伽陀国菩提树像自麟德年间宋法智、王玄策在两京地区
  造出后,令道俗瞩目,道世《法苑珠林》所说「道俗竞模」的
  盛况,是他耳闻目睹的事实。现可见与菩提树像图本相似的佛
  像遗迹,约为高宗至武周时期的坐佛三尊或三尊七佛的造象样
  126页
  式。《神州国光集》中见存有初唐时期的泥压三尊佛像砖雕拓
  片三种:
  (一)苏常侍作三尊及七佛砖像,砖背造像铭:「印度佛像
  大唐苏常侍等共作」。
  (二)善业作坐佛三尊像,砖背造像铭:「大唐善业泥压得
  真如妙色身。」(图五)
  (三)善业作坐佛三尊及七佛像,背铭同上(图六)。
  罗振玉在《神州国光集》十一中记善业泥压像出自西安慈恩寺
  雁塔中。〔注二八〕属于唐永徽年后的遗物,善业泥压三尊像
  实物另有两件流入日本,现藏日本东京美术学校。这些泥压砖
  像的中心位置雕刻佛袒右肩跏趺坐姿,右手前伸,与座相触,
  左手仰坐掌于脐下,两侧各刻〔月+劦〕侍菩萨一身,一手上举
  托宝,一手下垂持瓶,三尊像项光上对称刻出菩提双树,佛座
  前刻香炉及蹲狮,佛像样式与摩诃菩提树金刚座像基本相合,
  亦接近印度Jamal,garhi释迦牟尼成道像。有明确纪年的坐佛
  三尊像是波罗寺僧弁端等造的金铜像,像侧题记「永隆三年〔
  即永淳元年(六八二年)〕波罗寺僧弁端及侍僧佰一员敬造金
  铜像」。这铺像除雕出金刚座上结跏趺坐,作降魔印的释迦像
  、〔月+劦〕侍菩萨及金刚座前香炉狮子外,佛像背后又刻出双
  塔,佛光上刻两枝菩提树叶,这铺像尚保存有较浓厚的印度雕
  刻风格,可能更接近摩诃菩提树原像。
  坐佛三尊或三尊七佛是高宗至武周时期颇为流行的造像题
  材,原藏西安宝庆寺,后流入日本的一批武则天长安年间(七
  0一-七0四)的造像碑,多为三尊龛像,其中与摩诃菩提树像
  及上述三尊坐像造型相同的造像碑有四件,代表了初唐菩提树
  像的雕造水平。宝庆寺武则天时期的三尊像一度曾作为定型的
  造像碑图样在开元年间继续流传翻刻,唐朝名宦杨思勖开元十
  二年(七三四年)新装佛堂,刻造像碑一通,三尊龛像即是取
  法宝庆寺图样。石窟造三尊龛像有相对准确年代依据的作品是
  广元千佛崖莲花洞北壁造像,据补刻在正壁的王行淹「大周万
  岁通天□年」的造像题记,知莲花洞造像年代至迟在武则天万
  岁通天(六九六)以前。莲花洞北壁三尊龛像主尊偏袒右肩,
  结跏趺坐于金刚座上,臂钏,项饰七宝璎珞,头螺发间嵌有一
  枚椭圆形珠饰,手作降魔印,〔月+劦〕侍菩萨原为两身,现仅
  存右边一尊(图七)。这铺像可视作这一时期三尊像的典范。
  武则天时期金刚座三尊像的雕造,除有高宗朝王玄策、宋
  法智取回图样的影响因素外,更直接的原因似与证圣元年(六
  九五年)义净西天求法归唐有关。《宋高僧传》卷一记义净「
  天后证圣元年乙未仲夏还至河洛,得梵本经律论近四佰部,合
  127页
  五十万颂,金刚座真容一铺,舍利三佰粒,天后亲迎于上东门
  外,诸寺缁伍具幡盖歌乐前导,敕于佛授记寺安置焉。」〔注
  二九〕义净曾自述自己在印度的经历:「先到那烂陀,敬根本
  塔,次上耆阇崛,见迭衣处,后往大觉寺(摩诃菩提寺义译名)
  ,礼真容像。」〔注三0〕可知义净带回的金刚座真容铺像与宋
  法智图本同是一个,即摩诃菩提树下释迦降魔成道像,其原始
  图样似为两京地区流传的坐佛三尊形式。
  京洛二地自高宗麟德元年至开元初年图貌的菩提树像遗迹
  提供了广元菩提瑞像的图像来源,比较两京三尊像和菩提瑞像
  窟中心坛铺像,主尊、〔月+劦〕侍二菩萨以及金刚座、菩提树
  、坛前胡跪人物等均相同,不同之处,惟多出二弟子和二力士
  。坛上主尊跏趺坐于金刚宝座,手作降魔印,偏袒右肩,珠璎
  宝冠皆合玄奘记述的摩诃菩提树像仪范。由此推知,广元菩提
  瑞像也是依王玄策、义净带回的菩提树像图本雕造的,这一推
  测可由菩提瑞像颂残存碑文得以证实。
  据《菩提瑞像颂》碑文第七、八两行:「初者天竺不(众
  )生思睹像法,能殚众巧所拟,罕成上界,通士感念(下残)
  泥不满,备珍饰而相好周圜,灵哉真颜,今即遗制」句,直叙
  菩提瑞像源自印度,所指即王玄策出使摩伽陀国,图模摩诃菩
  提寺「金刚座上尊像」时所说的传闻,与前引玄奘法师《大唐
  西域记》弥勒化现婆罗门用香泥塑像,「乳上未周,填厕众宝
  」的记载完全相合。摩伽陀国摩诃菩提寺为释迦牟尼成等正觉
  道场,国内佛教造像遗迹颇丰。王玄策《行传》称「西国瑞像
  无穷」,摩诃菩提树像仅为其中之一。玄奘《西域记》用两卷
  篇幅仅记其所见大要,在他取回的七尊佛像中,就有两尊得自
  摩伽陀国。〔注三一〕《菩堤瑞像颂》碑文事有专指,利州刺
  史毕重华造金刚座真容,作菩提瑞像颂文,实际上是以王玄策
  、义净携归的菩提树像和天竺传闻为依据,即碑颂所说的「灵
  哉真颜,今即遗制」。
  三、 菩提瑞像与毗卢遮那
  雕造于唐睿宗朝的菩提瑞像,是直接取法于中印度摩伽陀
  国降魔成道的金刚座真容。但到王蜀干德六年(九二四年)装
  修该窟时,越国夫人却将菩提瑞像题作毘卢遮那佛,「设斋表
  赞永充供养」。〔注三二〕越国夫人装修记间接地告诉我们,
  晚唐五代时的毘卢遮那佛像样式与初唐传自中印度的珠缨宝冠
  ,给降魔印的菩提树像相同或相近,而开元天宝之际雕造的巴
  中
  128页
  南龛一0三窟毘卢遮那大像与菩提瑞像造型特征上的一致,更将
  这一演变提早到开天盛世,二像名称的更替,实际关系着密教
  尊像在中土传写图貌的发展过程。
  按目前学术界共同认可的说法,仪轨规范的毘卢遮那像的
  绘造出现在西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大赉梵本,来达长
  安」,相继译出胎藏、金刚两界密教本经《大毘卢遮那成佛神
  变加持经》(世称《大日经》)和《金刚顶经》(即《金刚顶
  瑜珈中略出念诵法》)〔注三三〕之后,初唐时两京地区流行
  的密教图像为隋唐之际传入的印土杂密。四川巴中石窟见存的
  毗卢佛造像,均属开元三大士弘密时期绘造,其图样与后世所
  传经轨图本中戴冠、臂钏,趺坐莲台,手结智拳印的毗卢佛像
  样式差距较明显。将现存唐代风格的毘卢遮那像造型特征作一
  比较,我们发现其图像样式多属上述高宗武周时期流传的坐佛
  三尊形式,这就不得不使我们重新注意初唐期的密像流传绘造
  的情况。
  早在玄奘西越流沙,取经天竺之前,渐趋发达的印度密教
  随着西僧的东来,密法杂咒已有部分流传〔注三四〕。降及高
  宗、武周时期,翻密之风转盛,密像坛咒公行于两京寺院。两
  京地区翻经建坛对后世影响最大者属永徽二年的慧日院陀罗尼
  普集会坛,当时施行只限于寺院小范圈内,长安僧俗大都不解
  此法,但到永徽五年(六五四年)阿地瞿多从《金刚大道场经
  》〔注三五〕中辑出释迦佛顶坛供像法,译成十二卷本《陀罗
  尼集经》,并奏请流通,此法遂传民间,天下普闻。这一过程
  见于《陀罗尼集经》译序中:
  「有高德沙门厥号阿地瞿多(唐言无极高也),是中天
  竺人也……永徽二年正月届于长安,敕住慈门寺……然
  则经律论业传者非一,唯此法门末兴斯土,所以丁宁三
  请,方许坛法,三月上旬赴慧日寺浮图院内,法师自作
  普集会坛,大乘琮等一十六人,爰及英公、鄂公等一十
  二人,助成坛供。」
  「便请法师于慧日寺,宜译梵本且翻要抄一十二卷……
  从四年三月十四日起首,至永徽五年岁次甲寅四月十五
  日毕,……今此略抄,拟戡详定,奉请流通天下闻焉。
  」〔注三六〕
  《陀罗尼集经》主要内容有二,一为建坛法,一为法像仪
  轨。在此法门初传唐土之时,这两方面的内容自然显得特别实
  用和重要。无极高依经建坛,坛上设佛顶像,其仪轨制度,《
  陀罗尼集经》卷一记载颇为详细:
  129页
  「时佛世尊为诸会众说佛顶法……若依行者,于净室中
  安置佛顶像,其作像法,于七宝华上结跏趺坐,其华座
  底戴二狮子,其二狮子坐莲华上,其佛右手者,申臂仰
  掌当右脚膝上,指头垂下到于华上。其左手者,屈臂仰
  掌向脐下横着,其佛左右手臂上,各着三个七宝璎珞,
  其佛颈中亦着七宝璎珞,其佛头顶上作七宝天冠,其佛
  身形作真金色,被赤袈娑。其佛右边作观自在菩萨(一
  本云十一面观世音像)。右手屈臂向上把白拂,左手申
  臂向下把澡罐,其罐口中置于莲华,其华端直,至菩萨
  顶,临于额前。其佛左边作金刚藏菩萨像,像右手屈臂
  向肩上,手执白拂,左手掌中立金刚杵,其一端者从臂
  上向外立着。咒师于佛前,在(左)右边胡跪,手执香
  炉,其佛光上作首陀会天,散花形。作此像已,于清净
  处,好料理地庄严道场于中定置此已。」〔注三七〕
  按佛顶像法的解释,佛顶坛像主要为一佛二菩萨的三尊像
  形式,佛顶尊结跏趺坐于七宝莲台,右手置于膝上,左手横向
  脐下,类似造像中的降魔印,佛头着七宝冠,臂钏,项饰璎珞
  。两侧〔月+劦〕侍,右为观自在菩萨,持物为净瓶和白拂,左
  为金刚藏,持物为金刚杵和白拂。除此三尊像外,另有佛座下
  的二狮子,佛前胡跪执香炉的二咒师,以及佛光上方的散花天
  。观此仪轨记载的佛顶坛像与唐高宗武则天时期流行的三尊造
  像极相切近。西安宝庆寺旧藏的四铺金刚座三尊像。中间主尊
  袒右结跏趺坐,右手臂钏前伸,置于膝上,左手仰掌屈臂横向
  脐前,头着宝冠或在螺发间饰宝华,两侧〔月+劦〕侍菩萨,一
  为持白拂澡罐的观世音菩萨,一为手托金刚杵抚飘带的金刚藏
  菩萨。金刚座间刻二胡跪状小人或狮子,其间置香炉。像后双
  树交荫,形同华盖,树两侧各刻一飞天(图三)。宝庆寺三尊
  像取法摩伽陀国摩诃菩提树像,却也基本合于佛顶像法,不同
  之处仅在佛座的形制一为莲座,一为金刚座。至于佛顶像法中
  未见记述的菩提双树,《陀罗尼集经》卷二「画一切佛顶像法
  」有专轨叙说:
  其像背后画双树形,树上画作嚧〔酰-酉+日〕陀迦布瑟
  波形(唐云陵霄华也)间锡树叶……。〔注三八〕
  至此佛顶像法轨则与三尊象样式之间的异同已很显明,广
  元千佛崖菩提瑞像窟中心坛像与宝庆寺同出一源,铺像组合与
  佛顶像轨间的对应关系亦是不言之明了。
  问题在于佛顶像轨的撰述依据是否也与摩伽陀国摩诃菩提
  树像有关?为解答这个问题不妨看看初唐时有关佛顶经咒像法
  130页
  的翻译情况。
  据《开元释教录》卷八,《陀罗尼集经》译序记载,阿地
  瞿多为中印度高德沙门,于水徽三年壬子正月广将梵本来届长
  安,在慧日寺浮图院建陀罗尼普集会坛,随后译出的《陀罗尼
  集经》是从梵本《金刚大道场经》中辑出的像法和坛法。阿地
  瞿多在长安建坛翻密的这段史实,说明这位西僧日常的修持和
  擅长,他在长安,受到僧俗乃至宫廷的重视,也正是因为他精
  通坛法禁咒之术。
  无极高并不是最早传译佛顶禁咒的中印度僧人,在他之前
  ,有摩伽陀国三藏禅师阇那耶舍。《历代三宝记》卷十一说:「
  武帝世,摩伽陀国三藏禅阇师那耶舍,周言藏称,共二弟子耶
  舍崛多,阇那崛多等,为大家宰晋荡公宇文护,于长安旧城四
  天王寺译」「佛顶咒经并功能一卷,保定四年(五六四年)译
  ,学士鲍水笔受」。阇那耶含在长安译出的《佛顶咒经并功能
  》是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传人之始。阿地瞿多永徽五年再
  译《陀罗尼集经》「佛顶像法」,更使佛顶经像得以完善。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在阿地瞿多之后,又有中印度沙门地婆
  诃罗于垂拱年间(六八五──六七六年)校译杜行凯译本《佛
  顶最胜陀罗尼经》传世。〔注三九〕
  以上几例出自中印度僧人译本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大
  致说明中印度僧人对佛顶经像有特殊的持诵能力。
  摩伽陀国为中印度诸国中的佛教中心,佛教圣迹相邻,玄
  奘游历其国,见有「伽蓝五十余所,僧徒万有余人」(《大唐
  西域记》卷八)。大凡中土求法僧人游履印度,摩伽陀国为必
  到之地。玄奘、义净等高僧研习大乘经律的那烂陀寺,即是印
  度诸国仰侧之所,在他们携归的经籍像轨中,有相当数量得自
  摩伽陀国。〔注四0〕王玄策四使印度,目的地均在摩伽陀国,
  出使活动中,常与该国佛事相关。〔注四一〕有唐一代求法高
  僧游踪达于中天竺者人数颇众,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所记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摩伽陀国与中国佛教经
  像的传播,关系密切程度非印度它国可比。北周时摩伽陀国禅
  师阇那耶舍,唐高宗时中印度沙门阿地瞿多,武则天时中印度
  沙门地婆诃罗相继东来,翻译佛顶经咒,决非偶然,世传有关
  佛顶的经籍像轨极有可能出自摩伽陀国,依据有二:
  其一,据前引《法苑珠林》记王玄策一行规模图写摩诃菩
  提树像的文字中见有为该像出的经本:
  131页
  「王使至彼,请诸僧众,及此诸使人,至诚殷请,累日
  行道忏悔,兼申来意,方得图画,髣〔髟+弗〕周尽,直
  为此像出其经本,向有十卷,将传此地》。」〔注四二〕
  这节文字包含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菩提树像造出之后
  ,有专门记载这尊像的轨则制度。一则可知摩伽陀国是出佛经
  像轨的地方。这十卷经本当由王玄策随菩提树像一并带回长安
  。
  其二,阿地瞿多宜译《陀罗尼集经》的底本为《金刚大道
  场经》,而摩伽陀国菩提树像所在的「菩提树垣」为释迦牟尼
  成等正觉的证圣道所,有金刚座道场之称。《大唐西域记》卷
  八「菩提树垣」条:
  「菩提树垣正中,有金刚座。昔贤劫初成,与大地俱起
  ,据三千大千世界之中,下极金轮,上侵地际,金刚所
  成,周百余部,贤劫千佛坐之而入金刚定,故曰金刚座
  焉,证圣道所,亦曰道场。大地震动,独无动摇。是故
  如来将证正觉也,历此四隅,地皆倾动,后至此处,安
  静不倾。」〔注四三〕
  按玄奘记载,此金刚座道场为地势险峻之地,即所谓「下极金
  轮,上侵地际」,「周垣迭砖,崇峻险固」。王玄策游止其处
  ,曾立碑铭赞此圣迹:「郁乎此山,奇状增多,上飞香云,千
  临澄波,灵圣之所降集,贤懿之所经过,存圣迹于危峰,〔立
  + 宁〕遗趾于岩阿。」〔注四四〕释迦于此降魔成道,塑像灵
  迹,神功不亏,是为印度最胜圣境。此处的金刚座道场和菩提
  树像恰好与《金刚大道场经》名及经中记载的「佛顶像法」相
  对应,这一点亦不能视作偶然巧合。
  其三,阿地瞿多翻译的《陀罗尼集经》,在「佛顶像法」
  后附「佛顶破魔结界降伏印咒」中解释此印咒功能说:「释迦牟
  尼初成道时,坐菩提树上,先用此印诵陀罗尼,护身结界降伏
  诸魔,成等正觉……。」〔注四五〕释文与玄奘记述的摩诃菩
  提树像传说相吻合,是知佛顶像的轨则是依菩提树下降魔成道
  像而述作。
  另外,在广元千佛崖菩提瑞像窟旁的弥勒坛像窟内南壁,
  存有孟蜀明德四年(九九七年)王重叙补刻的佛顶尊胜陀罗尼
  经幢一通〔注四六〕,值得注意之处在于,弥勒窟与菩提瑞像
  窟是作为一组同时雕造的洞窟,造像主可能同是利州刺史毕重
  华。补刻的陀罗尼幢年代虽稍晚,但据两窟组合关系判断,王
  重叙陀罗尼幢的雕造亦与菩提瑞像有一定的关系。
  上述论证如果成立,似可得出如下结论:阿地瞿多辑译《
  陀罗尼集经》的底本《金刚大道场经》出自摩伽陀国,《陀罗
  132页
  尼集经》中的「佛顶像法」依摩诃菩提树像撰述。这样,广元
  千佛崖菩提瑞像、阿地瞿多宣译的佛顶像以及摩伽陀国的菩提
  树像之间的关系似已明朗,三者同属一铺造像。
  早期译出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中结跏趺坐,作降魔印
  ,珠缨宝冠的佛顶像释迦牟尼,在善无畏,不空等西僧开元中
  传译的佛顶尊胜经轨中已译作法身佛毗卢遮那,兹举一则经文
  ,以见一斑。
  善无畏译《佛顶尊胜心破地狱转业障出三界秘密三身佛果
  三种悉地真言仪轨》:「诸佛如胡麻,遍虚空界,……其山上
  有阿字,变成种种色微妙金刚地轮,轮上有三十八肘道场,暗
  字变成三重摩尼宝殿,即欲色无欲色界也,以七宝庄严。其妙
  宫内十肘坛场,即此十法界。其场中在大觉狮子座,其中在阿
  字,变成四肘瑟石,即重蔓荼罗也……其上在白大莲华,其华
  之上有阿字,变成法身摩诃毗卢遮那如来身…由此当知,尊胜
  佛顶者,即是毗卢遮那如来身。」
  这则密教经轨文字,再明确不过地阐明了佛顶尊像与毗卢
  遮那之间的关系,二者原为一身而二名。利州刺史毕重华开窟
  造像之时,虽有佛顶像法的译出,但毗卢遮那一名尚未流行,
  这大概就是广元千佛崖造出毗卢遮那像仍旧袭用「菩提瑞像」
  一名的原因之一。毗卢遮那佛号见诸经轨并为道俗称颂约启于
  开元三大士译经之后,越国夫人装修菩提瑞像,题「毗卢遮那
  」佛号于石壁已是毗卢经像广被东土,传颂有年之事了。
  以上图像学考察结果表明,密像主尊毗卢遮那尊形起于摩
  伽陀国摩诃菩提树释迦降魔成道像,在中国的绘造是在唐高宗
  时期。中印度沙门阿地瞿多永徽年间(六五0-六六五)建坛翻
  密,已是系统密像经轨传入之始。而宋法智、王玄策麟德(六
  六四──六六五)塑像则是开元胎藏、金刚两界密像主尊的祖
  型。
  注 释
  〔注一〕:据《金石苑》著录原碑高六尺五寸,越国夫人装修
  题记截断部分高三尺三寸,毕公原碑文仅保留不足
  一半。
  〔注二〕:〔注三二〕越国夫人装修题记全文:「府主相公宅
  越国夫人四十二娘奉为/大王国夫人重修装毗卢/ 遮
  那佛壹龛并诸菩萨及部从/音乐等全已装严成就伏愿
  /行住吉祥诸佛卫护设斋表赞/ 讫永为供养/干德六
  年十月十五日白」。
  〔注三〕:《金石苑》卷一跋尾说:「毕公未书名氏,文多泐
  」。
  133页
  〔注 四〕:详见。《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七十一,文物出版社
  ,一九八五年版,页四九三。
  〔注 五〕:文见岑仲勉《金石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
  八一年版,页一三0─一三一。
  〔注 六〕:碑侧文字详见《金石苑》第一册。陆增祥曾收有碑
  侧拓本,惜未引起注意。
  〔注 七〕:胤山即义清,天宝元年改名胤山。三泉县原属利州
  ,天宝元年割三泉属梁州。景谷县一直属利州领县
  ,碑文中不见景谷县名,原因不明﹒
  〔注 八〕:《新唐书.地理志》「阆州阆中郡岐坪」条。
  〔注 九〕:广元为武则天出生地,皇泽寺今存有武则天石刻像
  ,碑文中特书「天后圣帝」即出于武则天与广元的
  这层关系。
  〔注一0〕:《元和姓纂》卷十设有「东平毕」专条。
  〔注十一〕:岑仲勉《毕利州及其时代》一文对此节官职考证
  较详,惟误作毕公曾祖所任官职,实相差一世。文
  见《金石论丛》页一三一。
  〔注十二〕:陆增祥认为碑文中台、鄂、滁三州刺史者为《姓
  纂》记「滁州刺史」的毕诚,实误一代。
  〔注十三〕:《绵州志.职官》刺史名中不见毕重华,所记绵
  州刺史最早者为开元中皇甫恂。毕重华任绵州剌
  史可能在皇甫恂之前。
  〔注十四〕:参见岑仲勉《金石论丛》页一三0。
  〔注十五〕:见曾布川宽《龙门石窟唐代造像的研究》《东方学
  报》第六0期,一九八八年。
  〔注十六〕:李文生。《我国石窟中的优填王造像》,《中原
  文物》,一九八五年第四期,页一O二─一O六。
  〔注十七〕:《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中引《冥祥记》:「汉
  明帝梦见神人,形垂一丈,身黄金色,项佩日光
  ,以问群臣,或对曰,西方有神,其号曰佛,形
  如陛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发使天竺,写致经
  像表之中夏,自天子王侯,感敬事之。……初使
  者蔡愔将西域沙门迦叶摩腾等,斋优填王画释迦
  倚像,莫重之,如梦所见也,乃遗画工图之数本
  ,于南宫清凉台及高阳门显节寿陵上供养」(《
  大正藏》五二卷,页四一三)。
  〔注十八〕:辨机《大唐西域记赞》见章巽校点本《大唐西城
  记》,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七年,页三0九。
  又见慧立、彦棕《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六(
  《大正藏》五十卷,页二五二)
  〔注一九〕:《大唐西域记》卷五,页一二一。
  〔注二0〕:关于王玄策出使印度,中外学者多有考证,主要有
  两种意见,一说三次,一说四次,诸说详见冯承均
  《王玄策专辑》一文(载《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论著
  汇辑》,中华书局版,页一O四)。现据义净《大
  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玄照传」载「后因唐使王玄
  策归乡表奏言其实德;遂蒙降敕旨,重诣西天,追
  玄照入京」一节,似为玄策第四次出使印度,可作
  参证的材料有《法苑珠林》记玄策去摩伽陀国图写
  菩提树像事,塑工宋法智巧穷圣容,「来到京都,
  道俗竞模」。宋法智为玄奘在嘉寿殿竖菩提像骨是
  在麟德元年 (六六四年 ),似为「道俗竞模」之始
  ,知其图写菩提树像的时间应距麟德元年较近。
  134页
  又麟德二年(六六五年)高宗幸洛,出王玄策追返
  的僧人玄照在洛阳由高宗诏见。同时王玄策指挥在
  洛阳敬爱寺塑菩提树像﹐今又在龙门宾阳南洞发现
  王玄策麟德二年的造像题记,此后京洛菩提树像才
  真正为道俗竞模。据以上文献与遗迹的年代判断,
  义净记玄照之事值得重视,玄策此次「重诣西天」
  为第四次出使,宋法智图为圣容当在这一次使摩伽
  陀国时。
  〔注二一〕: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八「摩揭陀国(上)」,
  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版,页一九八。
  〔注二二〕:《西域考古团谱》「印度雕刻(6)」,国华社,大
  正四年五月印行。
  〔注二三〕:玄奘带回印土佛像七躯,其中有得自摩揭陀国佛
  像二躯,但均不是菩提树像。详见《大慈恩寺三
  藏法师传》、《大唐西域记》「辨机赞」。
  〔注二四〕:《法苑珠林》卷二九,《大正藏》第五三卷,页
  五0二。
  〔注二五〕: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中华
  书局校点本,一九八三年版,页二二一。
  〔注二六〕: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书史丛书》,上
  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八二年版,页五0。
  〔注二七〕:李玉昆《龙门石窟新发现王玄策造像题记》,《
  文物》,一九七六,页九四。
  〔注二八〕:罗振玉记:「大唐善业泥诸城刘燕庭方伯始得于
  长安慈恩寺雁塔中,此为鲍子年先生康所藏,在
  善业泥中最精善者」。
  〔注二九〕:赞宁《宋高僧传》卷一「义净传」,中华书局,
  一九八七年版,页一
  〔注三0〕: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义净自述」,中华
  书局,一九八八年版,页一五三──一五四。
  〔注三一〕:玄奘由摩揭陀国取回的两尊雕像,一件拟摩揭陀
  国前正觉山龙窟影像金佛像。通光座高三尺三寸,
  另一件「拟摩揭陀国鹫峰山说法华经像金佛像,通
  光座高三尺五寸」
  〔注三三〕:《大日经》为胎藏界本经,开元十二年(七二四
  年)由善无畏并一行译于洛阳大福先寺。《金刚
  顶经》为金刚界本经,开元十一年(七二三年)
  由金刚智译于长安资圣寺。参见《开元释教录》
  卷九。
  〔注三四〕:详见《历代三宝记》卷一二,《大唐内典录》卷
  五,《古今译经图纪》卷四。
  〔注三五〕:据《佛说陀罗尼集经翻译序》说,陀罗尼集经出
  自「金刚大道场经、大明咒藏分之少分也」,故
  以《陀罗尼集经》名之。
  〔注三六〕:〔注三七〕、〔注三八〕、〔注四五〕、〔注四
  七〕分见《大正藏》卷十八,页七八五,页七八
  五─七八六,页七九六,页七八七,页九一三。
  〔注三九〕:《开元释教录》卷九。
  〔注三0〕:参见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八,卷九。《旧唐书》
  卷一九八「天竺传」。「贞观十年,沙门玄奘至其
  国,将梵本经论六百余部而归」?
  〔注四一〕:参见道世《法苑珠林》卷二九。
  135页
  〔注四二〕:《法苑珠林》卷二九,《大正藏》卷五三,页五0
  二。
  〔注四三〕: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八,页一八七。
  〔注四四〕:《法苑珠林》卷二九。
  〔注四六〕:王重叙陀罗尼鑗幢刻小字仅一面可辨,幢文如下
  :「多〔金+本〕唎淋提萨婆他揭多地……/右第子
  王重叙奉为皇帝□主朝野重臣过世贰亲四生/六类
  建立此幢永为瞻敬明德四年岁次丙申九月中旬设斋
  /表庆讫」。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