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天台宗>>正文内容

天台宗纲要一书之微言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沈仁岩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天台宗纲要一书之微言
  天台山天台宗研究社 沈仁岩
  《天台宗纲要》是本详述天台宗‘法行名相’之书。虽然也罗列‘观’名,而实无有如‘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之证实相者’。正由于述者本意:一味在于‘净土法门’:持名念佛。《纲要》之结论云:第三、念佛的方法,老实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不捏怪,不欲速,不得少为足,不寻义路,不求见圣境,不问得一心不得一心,蓦直念去,只要信真愿切,就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圆教妙理,彻底洞明。即使不能马上开悟,只要能生西方,见佛闻法,决定开悟。所谓‘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紧结又说天台宗:不过即使真正明白了圆教的道理,也还不就等于是了生脱死。因为五品观行的人,已是大开圆解,能圆伏五住烦恼,而实际上仍没有断,仍在生死中。必须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方才真能超出分段生死……。
  应知蕅益大师精透天台,证悟‘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边中一实相,唯在刹那间。而不滥充台宗慎自为‘私淑天台’者,诚恐著述偶有出入,反招‘山外背宗之诮’。
  《纲要》述者,一味深信‘殊胜方便之净土门’①蓦直念南无阿弥陀佛,只要信真愿切,就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圆教妙理,彻底洞明。为什么一定要如山外背宗之‘挤陷圆宗’:在天台圆顿一乘——正直捨方便,但说无上道中予以贬低否定!诸法实相大印是大乘之法印。诸法实相是三世一切诸佛之师。弘宣天台圆顿是诸佛降灵之本怀。绝不可以丝毫轻率从事。佛言:若有不信诸法实相即当堕恶道。诸佛师子吼:惟此最实事。除诸法实相,余皆魔事。若入诸法实相:即使五品观行——也是‘观行即佛’:闻法无一不成佛。
  注①《纲要》述者,其实是个净土法门行人。例如天台宗根慧法师,临终预知时至,搭衣持具,至各寮告别。召集头首执事,谆谆告诫,勉以扶持丛林,续佛慧命。临终偈示:安安安安安。无无无无无。安。无安。无所安。安无安。无无无。安安。《纲要》述者也在座,为之曰:可速往西方。速来娑婆广度众生。
  观根慧法师安安安。无无无。乃:安隐、安乐、安真常。无去无来无碍障。天无能盖地无载。诸法实相法中王。而述者不识此何境界,一味方便:令速往生西方。如是充天台:台宗陷衰亡。慧思‘止观大禅师’寄言于宝志:三世诸佛被我一口吞尽。何有众生可化!(见《三祖圆证法华南岳尊者止观大禅师传》)
  应知入诸法实相,虽在生死,不畏生死:由此法华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神力所护故(《法华经十四品》)‘远离颠倒恐怖:究竟涅槃’。
  经云:如王子饲虎、尸毗贷鸽、所捨是父母遗体。非捨自身。己身:宝觉真心法性实相根本不动。如天台德韶国师,洞达法性实相。僧问:能转物即同如来。其义如何?韶问:你唤什么作物?僧久之,言:恁么即同如来。韶曰:莫作野干鸣拟同如来,白云万里。
  《纲要》述者之‘山外背宗’,今以十条言之:(一)、于天台宗不弘传‘辅行’圆顿一乘妙观:止观明导之四种三昧;止观‘上上寂光’;于五品观行即,倒向‘三根所被之净土法门’。此非如来室、如来衣、如来座、之一乘如来行。如山外之背宗,置一乘无上道于方便之下!
  永明古佛云:但了‘妄念’无生。即是宝觉真心根本不动。此不动外更无毫厘法可得。(《宗镜录》卷五73页)
  妙法莲华经悟此知见即登佛地。故曰一乘无上道。
  今欲‘即生死’直证真常,旋虚妄而复妙觉,当坚信: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三道即三德。不解圆观,当直指当阳:一‘真无妄’。观和尚云:无法非真。何有‘妄’可遣耶。无法不如。何称‘理’可显耶。故如非如。(《法华经·如来寿量品》:非实非虚,非如非异。不如三界,见于三界。如斯之事,如来明见,无有错谬。)斯即无遣无立,为非安立之真如矣。
  三祖《信心铭》:良由取捨,所以不如。今立:即是取也。遣:即是捨也。无遣无立,自会无上道矣。
  《纲要》述者,强于‘无遣无立之一乘’而贬之。而独取‘殊胜方便’之净门。
  法华之前,‘兼、但、对、带’皆非‘究竟佛怀’——皆为方便随他施设:以为入‘佛慧’之弄引。至法华三开,直开秘妙一乘。楞伽会上说‘离心意识自觉圣智境界’:破外道妄想之‘见’,祛小乘‘名言’之执:谓之二十年蠲除‘诸法戏论之粪’。直示一乘实相离言之道。直令众生现前顿证诸佛自觉圣智之地。
  法华会上说《无量义经》,入‘无量义处三昧’。然无量义者,殊非多多之谓。实显示此一乘自觉圣智境界——离心意识限量故。而一乘无上道,非中道妙智不能入:故佛放眉间白毫光‘助显第一义’。——要示众生:日用之根尘识界即是诸佛自觉圣智境界。光照万八千土,即共不共十八界。诸佛究竟常寂光,众生于法相常迷全迷。有情含识全昧,故佛‘天雨四华(开、示、悟、入四位)。大地六番震动(住、行、向、地、等、妙、六阶)。’——彻底掀翻,通身吐露,欲令当下薦领。情识所覆,疑根兴腾,——故弥勒必问文殊——由‘实相妙境惟实智能证’。文殊引‘灯明之本始’证今日释迦之瑞相——此则曲唱傍通:以为后之智拔者。吾人‘知见未忘,戏论粪塞’,不言之道难会。以言说开导皆方便也。
  四明尊者正示之天台圆顿妙即:非两物相合之即。非背面翻转之即。直:当体全是。众生无始未曾离念、离念相、故恒在‘无始无明不觉’中。四明竭一生精力,扶天台一乘圆宗,大旨即在:于妄观心,如实见即,安定实相,本妙圆明。
  四明正据天台圆顿之究竟即: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
  智者大师之三句纲格: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三道即三德,明暗不相除,显出佛菩提。
  《净名经》云: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若无增上慢,佛说淫怒痴(性恶)即解脱。就是说:但以止观安之,烦恼、生死、三道、修恶法性即是三德秘密藏。是故于凡夫之‘一念三道(性恶)法性’,止观安之,当处即是三德法性。不可离烦恼、生死、三道、之法性。不别立‘清净真如’‘不思议境’。即冰,日照是水,不可如‘蜻蜓点水’。须如观成,性德显。慧思身证:一念顿证,万法显前。《见实三昧经》佛告父王说:一切皆是佛。王问:一切众生,悉是佛不?佛答:若如实见众生,于其即是佛。——当妙云何?《辅行》卷十(250页)云:但在一念心不动真际:一念能穿五住,达于实相。荆溪释云:体真已妙。即于相待妙显其圆顿绝待之妙。圆顿绝待之妙:即是三智一心中得——(256页)佛智照空假中,即见实相者:本妙圆明觉也。本妙觉即是妙明般若德。本圆觉即是圆明法身德。本明觉即是元明解脱德。德:真常真乐真我真净。
  (二)、智者明示:圆五品‘同除四住,此处为齐(与三藏果头齐),若伏无明,三藏则劣’。
  所谓四住:见惑一住,三藏教‘法行事断’断见一住,名须陀洹。思惑三住,三藏教‘法行事断’,断思三住,名阿罗汉。圆五品一入手即以‘诸法实相印:信行理观’。不仅同时除四住——以‘即’论入而圆伏五住无始无明,远胜三藏。圆五品:但信法性。不信其诸。枝末与根本一并圆销(非如藏、通、‘但空隔别’。亦非别教次第‘断除’。)但实相理观:三惑三观三智三德非各别也。天然法性具诸法故。《四祖智者法空宝觉灵慧大禅师传》云:智者诵法华经至药王品是真精进,是真法供养如来。身心豁然,寂然入定。持(空持)因静发:所持‘空观’观成初旋陀罗尼慧。照了法华,若高晖之临幽谷——佛智之日中天,了无侧影。达诸法实相,如长风之游太虚。将所证白于慧思,慧思更为开演,凡自心所悟,及从师所咨受,四夜加进,功逾百年。慧思叹言:非汝弗证,非我莫识: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也。所发‘持者’,初旋陀罗尼也。《原註》云:凡登住者为真修。十信(六根清净)为方便。言‘前方便’正指六根前之五品方便位也。初旋陀罗尼者:旋假入空也。百千万亿旋陀罗尼者:旋空入假也。法音方便陀罗尼者:空、假、二观是方便,得入中道第一寂灭忍也。智者初入定者,是前方便五品观行位。所发慧:陀罗尼——即‘十信相似位’,依由定发得‘空观慧’:为由‘五品观行之功入十信’。昔人谓五品不应获初旋,然智者‘空持因静而发’,故《玄签》云:故获陀罗尼,由三昧之力。是故智者偈示‘(三藏)事断、(五品)理观’、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始无明(五住),三藏则劣。而智者临终之自说‘但登五品’者,盖欲寄诫智朗等生徒‘懒种善根,问它功德,告实何益’。智者大师之若本、若迹、皆不可知。等觉欤,妙觉欤。梁氏赞之若此,今复何论。
  今若以为初信乃断见,七信乃断思,不如是便‘尚在分段生死中’,此正是述者‘见惑’‘思惑’住处。以法行事断则有初信、七信、之次第。若‘法性实相’:法华经说:世皆不牢固,如水沫泡焰,汝等咸应当,疾生厌离心,诸人闻是法,皆得阿罗汉。如《摩诃止观》:有个沙弥见年老比丘苦苦坐禅,问:你得初果也未?老比丘说:没得。沙弥说:为何?老比丘说:我没断惑。沙弥说:我有法使你得初果你要么?老比丘甚为乐意,于是听信沙弥分付:沙弥令其端正坐好,用手摩其顶,顷之喝声:初果。问老比丘:得么?老比丘点头笑领。沙弥说今授你二果,你要么?老比丘点头。沙弥令其正心诚意,手摩其顶,顷之猛喝:二果。问:得么?老比丘笑颜点头。如是沙弥授老比丘‘三果,四果’毕。问:得么?老比丘点头笑颜。沙弥自疚作弄老人,说:我是和你假说着的,你莫认真。老比丘严肃地说:我的确证得了四果。
  此中应知‘非实非虚。非如非异’:沙弥系怜悯老比丘俨作授法,非实。老比丘系精诚心受之‘一念三千即空’:证得四果,非虚。本无差别而八倒故千差万别,非如。即差别而随缘不变:一性融通‘圆通常自在’,非异。世尊寂灭道场云: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故‘初信乃断见,七信乃断思’之说,只是四住(住于自惑)。出分段生死只是假名(缘相无性)只在凡夫四颠倒——未经‘二十年蠲除“诸法戏论”之粪’之人,自生‘分别妄恐’。
  法华:正直捨方便,但说无上道:诸法实相印:如日中天,了无侧影。述者云何不敬不信?世尊法华会上师子吼决定说:以是本因缘(大通智胜佛时释迦为我等讲说法华经),今说法华经。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乃得:如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我今亦如是,说无分别法。(清净法:净智妙圆)
  弟子以舍利弗为长子云:初闻佛授记,心中大惊疑:将非魔作佛,恼乱我心耶?佛以种种缘,譬喻巧言说,其心安如海——我闻疑网断。佛说过去世,无量灭度佛,‘安住方便中,亦皆说是法’。现在未来佛,其数无有量,亦以诸方便,演说如是法。如今者世尊,从生及出家,得道转法轮——亦以方便说。世尊说实道波旬无此事。以是我定知:佛畅清净法(诸法究竟实相)。我心大欢喜。疑悔永已尽。安住实智中。我定当作佛。
  正是法华‘法说周’直示: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汝等既已知:诸佛‘世之师’。随宜方便事,无复诸疑惑。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
  应知,‘具足道之作佛’,虽得实智而安住实智,以无量劫‘无功用道’明行如来行。如富楼那,经云:行道于无量无边诸劫,当于此土得佛菩提: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人天交接,两得相见,无诸恶道,亦无女人,一切众生皆是化生,菩萨神通光明炽盛。唯法喜禅悦为食。故知其各各别异,只是‘愿与行’之不同而已。并非一性有殊。永明古佛云:一真如界中,开三乘五性。或见‘空’自证果。或了缘而入真(辟支佛)。或三祇熏炼‘金刚渐具’,八万四千法门次第获得。或一念圆修,顿成佛道。斯则‘念、住、修、证’之自异。而《四十二章经》云:供养千亿三世诸佛,不如供养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正是:圆明故无念。圆妙故无住。圆顿故无修。圆满故无证。——圆宗之‘初发心住’是。(圆初住:具足‘究竟即佛之四十二品功德’故)。永明古佛云:若欲穷微洞本,究旨通宗,则根本性离。毕竟寂灭。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永寂如空。绝升沉之异,无缚脱之殊。既无在世之人,亦无灭度之者。二际平等,一道清虚。识智俱空。名体咸寂。迥无所有。惟一觉性真心。(净智妙圆)
  应知,觉性真心:智性即是色性。色性即是智性。故摩诃般若:一切人、法——‘悉皆究竟’——一一法界性。唯证者方知。法华云: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也。天台德韶国师(智者后身),时在云居。有个明师年青比丘,于螺溪听法,闻说迦叶尊者持释迦袈裟在云南鸡足山入定,待当来弥勒尊佛下生披此袈裟。明师疑甚不以为然。去云居问韶国师说:释迦丈六。弥勒身高百尺。正应其量。为‘衣解长耶?为身解短耶?’韶国师只说一句:座主郤是你会。明比丘色愠,拂衣便退。韶曰:我若答你,不是当有因果!明比丘回螺溪即时口吐鲜血不止。净光大师大惊问,明比丘举上述告之。净光说:你不达螺溪座主讲经之意,亦不会韶国师秘意,而触忤菩萨。昔人口谤:当舌烂口中。你速去菩萨处忏悔。明比丘具威仪至韶国师处,悲泣作礼首过。韶国师出前语为颂云:佛佛道同。宛尔高低。释迦弥勒。如印印泥。明比丘自此疾瘳。归来谢净光大师言:非师指教,几丧此生。
  天台一乘圆顿,应信智者三句纲格。应信四明尊者竭一生精力扶宗:当以六即妙行:止观安之(寂光菩提法尔)即成三千妙境:应‘即妄显真’‘即粗显妙’——莫离生死而别取‘无生’。莫离烦恼而别求‘菩提’。莫弃一乘而倒向‘净土’。法华经如来寿量品: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无有生死。若退若出。亦无在世及灭度者。非实非虚。非如非异。不如三界,见于三界。如斯之事,如来明见。无有错谬。
  蕅益于《法华会义》释之。夫现前一念真如法性,本无一法可得。而法性:无法不具。缘起:无法不造。凡夫、二乘、八倒故自滞不解二死。因位诸大菩萨自局法数,不能横遍竖穷。惟如来久远‘明行足’,圆满彻证此之真如法性。故独能以种智佛眼:如实知见‘分段、变易’、二种生死是三界之虚妄现象——当体即是真如法性。妄为执有‘生死’故成八倒。非修断之故无。‘八倒之妄知见故有’。或见三界实有。或见三界体空。其实三界即是一念识心之相。凡所知见皆颠倒妄相:本无所来。亦无所去。见分、相分、只一自证:即生死无有生死。退出、在世、无有退出在世。即灭度无有灭度——一念识心‘不变而随妄缘’,非虚。法性真如‘虽随缘而不变故’,无实。一念心不动真际为诸法立处:立处即真(如理)。即如(如量):无法非真。无法非如。——无有生死:妄见生死。无有灭度:妄见灭度。不如三界:见于三界。如来明见。众生不信。于是施方便:说‘幻化法四悉檀了治幻化心’。
  《天台宗纲要》一书之微言2
  (三)、四明尊者《十义书第一》:拣示识心,观三千法。十法成乘策进行人:入外凡之五品观行。入内凡之六根清净十信。登初发心住之分真‘微妙中道种智’。此三品之: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真即佛。虽三,非是大品般若次第之梯增。皆是法华圆顿旨之:于其‘即’是佛之一实相一实智也。若以为五品观行仍不断烦恼,仍在分段生死中,不如退向——翻转‘三根(即三乘)普被之殊胜方便净土法门’,岂是一乘正直捨方便之大旨!显然与四明扶宗相背。《十义书》是四明与背宗论诤之总结,——直以观妄即显三千妙境,即粗安止观彰常寂光。《十义书第二》云若止观不已,唯信性德法性。不信其诸。——即坚信一乘当体全是也。观成理显,或伏或断,名为心净。故未净时,名无明识阴。若已净时,无明转故即变为明(智性即是色性。色性即是智性。无能无所。即寂即照。离念灵知(性)。纯‘真无妄’——法华经云: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实相。)能造既明,所造任运自然清净。(《十义书第四》)故知内外二观,皆是观‘妄’显真。一性无性:三千宛然。
  据四明‘观成理显:若伏(圆:外凡内凡)、若断(圆初住已去分分自断)’、岂有固定‘初信断见,七信断思’(固定便非无性)、如是则四明何得称法性实相示:非二物相合之即。非背面翻转之即。止观安之:寂光菩提法尔当体全是哉!四明故曰‘能造既明,所造任运自然清净’。若内观:观六识之妄心,成三谛之天然性德。修外境,须观妄色成真色。应‘观一境,须当处全摄诸法。当处“理具三千”。当处转妄成真。方名“圆观”’。《辅行》云:唯信法性。不信其诸。众生无始未曾离念、离念相、故含识:染‘有’(二十五有)故四倒,似乎‘浊成本有’——其实无性。只是众生不见‘刹那刹那: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以‘因成之法尔、相待依他之假缘、相续念念依持(药王燃二臂者)之法相’:彼圆觉性即同流转。欲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遥湛水;又如定眼于旋火轮、云驶月运、舟行岸移。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于三惑若不妙观,虽第一寂灭即当前之世谛,何由湛然。故止观安之念念如鸡孵卵如同念念阿弥陀佛名号:情识惑业无光故暗。止观安之:止故便寂。观故光照。止观即寂光菩提法性:三一圆常,不二绝妙。止观为其‘修二’见相(了缘,二佛性)归‘性一’之常寂光明。情识惑业如无明风:风来波浪腾。止观如佛日中天:日照光明生——了无侧影:——智、境、(智性即色性,色性即智性,唯一实性)。不止止。不观观。寂光非照自圆通。妙寤寰中歇觉观。镜净心明灵光莹。
  (四)、一切迷悟、罪福、成十法界相。天台一乘圆顿:任举一法,皆是法界。百界千如‘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在一念、同在一尘、同在一名。一一法界圆融互具故百界千如註②正报五阴‘千如相性’。依报国土‘千如相性’。假名众生‘千如相性’。如是‘不变之性德三千’与随迷悟心、应知解量、循善恶业‘所感之随缘三千’同真同如:两重三千同在任何一念:圆满具足。同在任何一尘:圆满具足。同在任何一名:圆满具足。
  凡夫四倒自缠故念念不觉,若一念觉: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二乘四倒自沉涅槃故不等,若一念平等便成大慧。菩萨以‘缘、相、生、坏、自局法数’,见不了了,犹如华敷。若了:妙性宝藏——洞透一念:彻底掀翻大地。触目毗卢风光。大地六番震动——六凡四圣因因果果,以之当体全是。烦恼菩提、生死涅槃、三道三德、以之:性德自性任凭为实施权、为本垂迹、开权显实、开迹显本。发心、毕竟、以之一收无余。
  昔,齐之向居士致书于慧可二祖云:影由形起。响从声来。弄影劳形,不识‘形为影本’。扬声止响。不知‘声是响根’。除烦恼而趣菩提:喻去形而觅影。离众生而求佛果:喻默声而寻响。故知迷悟一途,愚智无二。无名作名,因其名则是非生矣!无理立理,因其理则诤论起矣!幻化非真,谁是谁非。虚妄无实,何空何有。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二祖云:备观来书皆如实。契真幽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愍此二见之徒辈。申辞措笔作斯书。观身与佛无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
  如是《四教仪》蕅公云:《四教仪》出,台宗昧。如是《天台宗纲要》全非‘抉四眼无明之膜——令一切处悉见遮那佛性’之指。且如山外之背宗,述者强贬一乘而于天台圆顿中‘盖佛慧之圆即’:彼于(五)、破法遍云:看了通途教理的艰难,烦复,相反地更可以显出净土法门的简易、径捷,这一个特别法门更希望大家要加以留意!其实彼自言‘所述不及摩诃止观十分之一,其中义理也都没有全部发挥出来’。——如是岂非根本二见背宗:慧思授智者‘法华圆顿旨’之‘一念顿证诸法实相(佛慧佛菩提)’连根盖却。正同华严宗(终教)圭峰诋毁‘台圆’说:修三止三观,教意虽最圆妙,然其趋入之门户次第,亦只是诸禅(凡夫四禅)之通途行相。别教诋毁谓为凡夫诸禅之通途行相。《纲要》述者盖之谓为艰难烦复的通途教理。法华圆顿之旨,诸法实相之妙,云何连根砍却!
  (五)、四种三昧,智者大师示寂时,切以四种三昧是天台圆教之明导。如法华三昧。觉意三昧。智者诫智朗:教汝捨重担(即观阴入界境)。教汝降三毒(即观烦恼境)。教汝治四大(即观病患境)。教汝解业缚(即观业相境)。教汝破魔军(即观魔事境)。教汝调禅味(即观禅定境)。教汝折慢幢(即观上慢境)。教汝远邪济(见)(即观诸见境)。教汝出无为坑(即观二乘境)。教汝离大悲难(即观菩萨境)。智者大师所以于现世令观十境者,即令了达诸法究竟实相。按摩诃止观但止于圆教初发心住位,是故但令观‘识心阴境’。余之九境,待发方观,不发则不观。且‘上慢境、二乘境、菩萨境、阙讲’。以致‘折上慢幢,出无为坑,离爱见大悲难’,皆于教观中未予详说。《纲要》述者本已真信切愿于净土法门之殊胜方便。以是因缘,何得复能入于‘微妙甚深。极疾难信之一乘无上圆顿:诸法实相’。已经明示‘百界千如“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在一念、同在一尘、同在一名’。论俗则‘百界千如三千相性’。论真则性德缘了(三佛性即一实性)同在一念一尘一名。真俗惟一实性——智性即是色性。色性即是智性。一毛一毫、一色一香无非如来性。无非法界性。无非一实谛。故曰当体全是:一‘真无妄’。永明古佛云:但了‘妄念’无性——即是宝觉真心根本不动。此不动外更无毫厘法可得。是以《辅行》云:一念心不动真际,为诸法立处。立处‘无法非真。无法非如’。故天台云:终日扫相,诸法皆成。终日立法,纤尘毕尽。终日绝待,二边炽然。而众生无始未曾离念、离念相、迷中实相即‘感应随缘三千’:为妙法华所转(性德三千即是‘随缘三千’故:唯一实性),不能如实知见‘即’:‘一乘圆顿’。慧思、智顗、于灵山法华会上乘愿而来,于天台山华顶峰十年头陀,明星出现。神僧印可。为令圆顿秘妙普于‘六即’如实明见:开三止三观、十法成乘、等圆妙——就路到家复本时性而已。
  述者既未领智者‘四种三昧’抉四眼无明膜之明导。亦不达‘十境解脱’——诸法究竟实相之深明行。暨不敬四明呕心沥血护宗之圣怀。而执‘五品定在分段生死’。一乘六即无有实义。彼总结谓:即使真正明白了圆教道理,也还并不就等于了生脱死。只要持南无阿弥陀佛,能真信切愿,蓦直念去,圆教妙理彻底洞明。接之又说阅经参禅,‘彻悟圆教妙理’还是在生死中。奇哉怪见!如此訾意‘二见背宗’否定圆宗。云何不肯真信法性实相!云何不肯切愿如‘千世界微尘等从地涌出诸菩萨摩诃萨于佛灭后广弘圆顿一乘’!云何不见蕅公于名字即开真佛眼,实唱须知依圆顿教而修妙行的可立地成佛。而欲‘纯圆独妙。功高理绝’。之佛慧与佛种‘置之于“死”地’!
  (六)、天台圆顿一乘:圆湛如无际之虚空(广大“如法界”,究竟若虚空)。圆明如真空之净镜。若‘上中上者’为诸佛、祖、之师——生而知之故。永明古佛云:诸法实相:三世诸佛之师(犹如妙吉祥文殊:诸佛之师)。若‘学而入之’上上者为人天之导师。五品六根之外内二凡犹为‘余佛’初依。
  《法华经·法师品第十》云:其有读诵法华经者——即观行五品之‘五品法师者’。当知是人以佛庄严而自庄严。则为如来‘肩所荷担’。其所至方,应随向礼,一心合掌,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旛,衣服,餚馔,作诸技乐,人中上供而供养之,应持天宝而以散之,天上宝聚,应以奉献。所以者何,是人欢喜说法,须臾闻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偈曰:诸有能受持:妙法华经者,捨于清净土,愍众故生此。当知如是人——自在所欲生。能于此恶世,广说无上法。吾灭后恶世,能持是经者,当合掌礼敬,如供养世尊。
  世尊示:此五品法师人,欢喜说法,于彼须臾闻之即得究竟阿耨菩提(即佛菩提也)。请思:五品观行即人,是名字即、是十信即、是分真即、是究竟即、由此确知不得以‘名字乃至究竟’之差别以论。而以‘如实见,于其“即”是佛乃得称性圆明’。
  法华经法师功德品十九云:如来灭后,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即指具烦恼性之五品观行之外凡——得千二百意功德——诸所说法,随其义趣,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产业,皆顺正法。是人有所思惟,筹量,言说,皆是佛法,无不真实。亦是先佛经中所说。
  法华经方便品第二云:佛灭度后,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若遇余佛,于此法中:(究竟佛菩提者)便得决了。
  余佛者:即五品观行即佛、六根相似即佛、此二凡具烦恼性、圆伏五住无始无明,故名‘余’。(非究竟即佛之无余)。此二凡能洞达如来秘密藏:深达罪福相,遍照于十方——深达三德遍照法界故名佛。
  法华经见宝塔品十一云:多宝佛塔从地涌出,住在空中,宝塔中出大音声,叹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妙法华经:为大众说。如是如是,释迦牟尼世尊,如所说者,皆是真实。——无量千万亿劫灭度佛说诚谛言究竟证前启后。
  释迦世尊揭谛:圣主世尊虽久灭度,在宝塔中尚为法来。此佛灭度无央数劫,处处听法,以难遇故。我灭度后若能奉持,如斯经典是则为难。我为佛道,于无量土,从始至今,广说诸经,而于其中,此经第一。若有能持:则持佛身。我灭度后,能解其义,是诸天人世间之眼。能须臾说,一切天人皆应供养。
  据此诸法实相,确知五品观行法师,正是持妙法莲华经为宗骨。虽具烦恼性,实不在于断不断烦恼:无明实性即佛性故。虽在生死中,实不在乎断不断生死:厌离生死堕二乘。生死实相:常寂灭性。无有生死故亦无生死尽。(痴盲故欲断尽生死!)
  《天台传‘灵山佛心印’记》:修善恶即性善恶,无修善恶可论。斯即断义。是故诸佛断修恶尽(断诸法中恶)。性恶丝毫不动。修善恶既即性善恶,修善恶何尝断。斯不断义。断不断,不断断,妙在法性实相。——修恶(生死烦恼)既即性恶。则生死烦恼不必断除。断除是重增病。不必翻转净土法门。但以止观安之:当体妙境三千:天然性德具足诸法。当体全是之圆顿玄即:即名即义一体全彰。故永异一切诸师。此圆顿玄即(一乘):诸法如义——约如,明诸法即空。点如,明诸法即假。就是,明诸法全体法界:唯在一念一尘一名。若非诸法微妙空假中,何得任运舒卷自在用。故佛告父王:一切是佛。若如实见众生,于其‘即’是佛。圆妙六即,纯圆独妙,功高理绝是为圆顿一乘无上道。明暗不相除,显出佛菩提。《天台传‘灵山佛心印’记》云:一切诸师,只知竖论三修或翻转净土法门,不知圆顿一乘之横具三因——因因果果之佛性:俱依于圆即佛菩提。故四明称性谓为直:当体全是。圆人不论所在法界净相、秽相、了知根本性离,毕竟寂灭。圆人但论诸法实相:若迷‘玄即’则常迷全迷:佛界三身俱隐。若寤:依圆顿教修妙行,的可立地成佛——疾甚如同反掌。蕅公云:法性如大海。不说有是非。凡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唯在心垢灭:取证如反掌。所谓唯在心垢灭者既然无有修恶可论。既然性恶丝毫不动。既然纯一无杂:一‘真无妄’。永明古佛:但了‘妄念’无生。即是宝觉真心根本不动。此不动外更无毫厘法可得。德韶国师问僧:汝唤什么作物?而得‘能转物即同如来耶’?僧良久乃曰:恁么即同如来。韶曰:莫作野干鸣拟同如来,白云万里。故圆顿一乘:即诸粗(恶)而圆彰秘妙、即生死而全体寂光。是谓之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闻天台一乘无一不成佛者。
  是故修净土者,必须学天台之第一寂灭:其心实相则佛土清净。若不得第一义:不得上品生。纵使真信切愿生之:永处莲胞苞中。
  已是天台一乘法性实相,不须更问‘净土’。实相即净土。净土即实相。观身实相顿同佛体。性光透曜:余瑕自尽。如演若达多失头狂奔。狂奔即是本头之性能。无本头性能何能狂奔。狂歇本头安然如是迥无所得。根慧天台之六即法师圆宗功不唐捐:圆寂时示安安安安安。无无无无无。不动法性,实相如是。
  《天台宗纲要》一书之微言4
  (七)、法华经龙女成佛:经云尔时龙女有一宝珠价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龙女谓智积菩萨,尊者舍利弗言:我献宝珠,世尊纳受,是事疾否?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观我成佛复速于此。当时众会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
  此事,蕅益大师于《法华会义》卷十有略释。龙女宝珠:喻始觉。献珠与佛,佛即受之:喻始觉妙合本觉。应明:净智妙圆。无‘始本’之异。法性实相。亦无妙合之‘自证’:盖非两物相合之即。非背面翻转之即。直:当体全是。蕅公言:约自行破无明惑,是实。龙女变成男子成佛:是化他之‘八相成道’,是权。《胎经》云:魔、梵、释女、皆不捨身。不受身。悉于现身得成佛。蕅公以是的示:一乘圆顿立地成佛。实行疾甚难信,故以‘龙女献珠,世尊纳受之刹那间’——明一乘立地复速于此。遂示权行证成,令人深信不疑耳!蕅公诚谛结言:须知依圆顿教而修妙行(不论其五品、六根、四十一品分真)皆的可立地成佛。所以者何?宝觉真心,法性实相,根本不动。一念心不动真际为‘龙女献珠,世尊纳受’之‘显现相性’——此不动外更无毫厘法可得。
  今一乘圆顿之玄实,以幽溪传灯大士之《净土生无生论》比知之——《论》云:弥陀即我心。我心即弥陀。未举念时本已成就。才举心念即便圆成——感应道交为有此理。
  而一乘无上道:纯圆独妙——功高至以理绝(理量道断。犹如真空净镜之全镜是光。全光是照。全照是映。全光照映即镜也)不动宝觉真心、法性实相外,更无毫厘法可得。而念来念现、色来色显、一切人法究竟圆明而根本性离。毕竟寂灭也。故佛三告文云:以是因缘,我今安住常寂灭光,名大般若涅槃。直‘非同’净土法门之净业全凭‘信愿之有无、念佛之浅深、感应道交、乃有此理’。斯一‘真无妄’不动真际:犹一手五指之捏为拳、舒为掌、开、合、舒、捲自在如意岂由于别哉!法华经世尊明示:要言之‘如来一切所有之法。如来一切自在神力。如来一切秘要之藏。如来一切甚深之事。皆于一乘无上圆顿佛慧显说’。是故汝等于如来灭后,应一心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说观行(即指五品观行之‘余佛’也。)正是世尊告华德菩萨‘现一切色身’时:会中闻之皆得‘现一切色身三昧’及陀罗尼。所以者何,百界千如‘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在一名,同在一尘,同在一念故也。但得心垢灭,须臾闻之,取证如反掌。(如须臾闻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八)、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言:法华奥典,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印公此偈,是明示法华一乘圆顿,群经之妙冠——法王顶髻明珠:独王顶上,有此一珠。此法华经是诸佛如来秘密之藏。最为甚深。长夜守护,末后赐予‘勇健能为难事之士’——非‘翻转蟄住华苞者’。若闻妙法莲华诸法实相之一名(同在一名故),已是净土之‘生’。何者?上根者:(非上上之一实智)言往不必往。闻一名即当体全是‘往’。言生不必生。起念即生。闻名已即生已。如来无所从来无所从去。本自非动:性德缘了:性具性能:心如心是。缘了全体法界。天台虎溪云: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我此一念心——全体是法界。(同在一念、同在一尘、同在一名、非前后。非各别。非纵横。亦非‘思量分别计度之所能知’)。故‘闻即往生’:尚在能、所、心、意:一分‘生相’无明中——位在‘等觉’。
  《天台宗纲要》一书之微言5
  (九)、慧思手持如意诫智顗言:恨法无所委。汝粗得其门。当传灯化物。莫作最后(谓末法时)断种人也。以是因缘,智者以‘说法人中最为第一之辩才’于瓦官寺讲法七年中,见听法的人愈来愈多,实得登堂、入室者、甚稀。为遵师‘莫作最后断种人’之诫,毅然隐遁天台华顶峰潜修十年头陀,降伏强软二魔。明星出时,神僧现曰:制敌胜怨,乃可谓勇。能过斯难,无如汝者。一乘名一实谛。一实谛即性德缘了:如来室‘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一‘真无妄’。如来衣‘柔顺忍。无生忍。寂灭忍’。如来座‘甚深般若(根本性离。毕竟寂灭)。摩诃般若(一切人法。悉皆究竟)。实相般若(常寂光明。大般若涅槃)’。
  法华经者绍隆佛种——佛慧、佛道。二见背宗者毁訾此经则断种人也。一切任何方便所获之解脱只在‘但离虚妄,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根本)解脱。佛说斯人未真实灭:斯人未得无上道故(应同如来灭度而灭度之——佛佛道同)。是故位至等觉之弥勒,尚于此事亦所不达。今法华一乘六即(六番)是‘正直捨方便,但说无上道(依如来灭度而灭度之)’。若不捨一切方便(如断除。如翻转。如二乘。如别教等。皆名方便,净土门是体内方便)。即不得无上道。永断无明,方成佛道。毫厘有差,白云万里。法华开近显远自必当有如来宝藏:超越一切‘妙明、灵明、元明’之上。而一切‘妙明、灵明、元明’匪离此别有自性。实非‘思量分别,言语问答,一切义理’之所能到——法华云‘深固幽远。无人能到’。故佛以‘法王顶髻明珠:独王顶上有此一珠’以为喻示。我等虽未入。然全未失:正是演若狂奔皆性能之德。佛喻:如勇士角斗,以头顶撞击:顶珠没入顶中,遂无始常患头痛昏倒。后遇圣医:取出神珠。头痛昏倒永除。永成宝藏宝王。是故莫于‘五品观行即佛’头痛昏倒而晕头转向:捨本不究,弃而向末。述者所谓持念南无阿弥陀佛,圆教妙理,彻底洞明。而谓一乘五品即佛:即使真正明白了圆教妙理仍在生死中。以此盖没一乘,断佛慧命种性,如法华经普贤劝发品云:谓汝空作是行,终无所获。如是罪报当世世无眼。若见受持法华经一乘五品行人,出其过恶,若实若不实,此人现世得白癞病。断佛种性获斯‘华报’——尚未说其‘当来果报’。金刚般若经云:当知是经力不可思议其果报亦不可思议。应明‘一乘圆顿旨’之六即如来:为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神力长夜秘护故。五品即是佛身。佛再三诫嘱:如供养世尊。是人是世间之眼。是人有所思惟、筹量、言说、皆是佛法。无不真实。亦是先佛经中所说。斯人须臾说之,一切天人应建四塔供养:诸佛于此应世。诸佛于此转大法轮。诸佛于此而般涅槃。此处即是道场——法身全身舍利。
  《纲要》述者谓一乘五品‘真正明白圆教道理仍在生死中’。(其实是‘究竟涅槃’——般若心经)。谓‘阅经、参禅、彻悟圆教妙理,还是在生死中’。(其实在于能回向‘无上道之波罗密’)。而述者唯独许持名者‘暗合道妙,圆教妙理彻底洞明’。请问:于智者、荆溪、四明、何处、何文有此怪说?智者大师于力弘一乘圆顿止观之余。于临终时开一线‘施权:同宣净土妙门’,听法华经竟。赞云:法门父母,慧解由生。本迹旷大,微妙难测,四十余年蕴之,知谁可与!?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辍斤绝弦于今日矣!乃云: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一念改悔者尚复往生。况戒慧熏修,行道力故实不唐捐——指五品观行即者——梵音声相:释迦、威音、多宝、文殊、普贤、妙音、观音等殷勤赞叹。神力咐嘱。实不诳人。岂可背宗毁圆,诋訾佛灵山心印本怀。一乘法性实相,六即相性何一法非遮那之体。阿鼻依正全处极圣自心。毗卢身土何逾五品之观行。圆妙真净。与‘华开方悟无生之别净’岂有二净?
  (十)、灵山传佛心印之慧思止观大禅师、智者灵慧大禅师、已经决了‘一心具足万行’之性德:尚非为般若(熟酥)次第之渐。的的惟法华圆顿(醍醐为无有上)一乘:功高理绝——纯圆独妙。‘我已身证。不必复疑’。是以迷兹天然性德之三谛(即性德缘了三‘佛性’)转名三惑。藉止观:三惑转名三智。三智转名三德。但转其名,不转其体:原一性德缘了之‘真无妄’。故曰一乘圆顿六即玄妙。智者大禅师于圆顿止观‘归大处’云:云何归大处?法无始终通塞,法界无始终通塞。豁然大朗。无碍自在。此‘玄即’秘妙,言说不能达之。思议不能得之。理量不能及之。无上醍醐。喻云灵山有草,名忍辱。牛食即得醍醐。忍辱草:能安忍。无法爱。断疑根。歇狂心。绝二见。无依持。如药王燃身:真法供养妙法莲华经。四明竭尽毕生精力护扶法华一乘圆顿旨。三年法华忏讫焚身供养妙法莲华经。而我辈当坚固一乘佛菩提:大信、大敬、大行、大护、大弘妙法莲华经。绝不可于圆宗六即中,‘如师子虫自食师子肉’作最后断种之人。
  四明尊者门人本如,上堂请益‘经王秘旨’。四明言:汝为我作三年监院来。本如依言三年办事竟。特上堂咨此一大事,四明大喝一声。本如应声彻朗。乃呈颂曰:处处途归路。时时复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
  幽溪赞四明尊者:东征西伐,再清教诲。随机悟人,秘妙若此。
  四明修大悲忏三年。又修光明忏七日为顺寂之期。至第五日跏趺而逝。经月发龛:颜肤如生,爪发俱长。火化舌根不坏。舍利不可数。由师入室者四百八十人。升堂者千人。幽溪曰:师以上圣之才,当中巽之运。竭尽毕生精力中兴天台圆宗。功业之盛,可得而思!自荆溪而来,九世二百年间,备众体而集大成,闢异端而隆正统。惟师一人而已。
  岩曰:顿觉圆明 一乘真净
  莲开泥水 毗卢纯金
  註②一念之起:三恶(地狱:瞋根。饿鬼:贪根。畜生:痴根)、三善(修罗、人、天)、三圣(声闻、缘觉、菩萨)、一妙觉(寂光圆明)。此名十界。每界互具十界。十界即具百界。每界具十如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百界千如。正报五阴‘千如相性’、依报国土‘千如相性’、假名众生‘千如相性’。此三一圆常:
  正:千如相性……本末究竟等
  三一圆常 依:千如相性……本末究竟等 一界显:九界俱趣此一界
  假名‘众生’:千如相性……本末究竟等
  是为一‘真法界’。是趣不过——根本性离。毕竟寂灭。一性无性,三千宛然,不二绝妙,同在一念一尘一名:
  同在一念
  百界千如‘理具事造’两重三千: 同在一尘
  同在一名
  随起一念、任举一尘、任拈一名、不动法性。动即神变。体用如如。妙湛圆寂。
  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甚深无量,深玄微妙)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