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常惺法师:法鼓山四川赈灾经验分享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常惺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常惺法师:法鼓山四川赈灾经验分享
  一、赈灾缘起
  赈灾三阶段
  因为我是一个佛教的法师,在看到、听到有众生受灾受难时,不管是哪个国家、民族、宗教的人,就感觉像是自己受灾难,我们法鼓山虽然力量很小,但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有灾难,我们一定会争取时间到灾区去救灾。——圣严法师
  2008年下午2点28分,一个突如其来的里氏八级地震,十万平方公里顷刻间山河变色,近十万人的生命也在不明所以、惶然惊恐中瞬间惊逝。法鼓山在第一时间激活救灾机制。
  法鼓山的救灾阶段依创办人圣严法师的规划,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派救援团到灾区,协助医疗及发放各项急需的物资,例如:帐篷、毯子、食物、饮水、医药用品等。
  第二个阶段:协助灾区重建,包括:校园、家园、医院及各种的设施重建。
  第三个阶段:心灵的重建以及职业的重建。
  这方面,法鼓山在过去几次救灾中,已经有一些经验。例如在九二一大地震之后,法鼓山在南投、埔里、东势设立安心服务站,一直到现在都还在做关怀;南亚大海啸的时候,法鼓山也派了救援团去斯里兰卡,在那里设立了安心服务站,并重建家园、社区医疗中心、幼儿园、职业培训等,协助当地居民度过难关。
  法鼓山人文社会基金会最近训练了一批心理咨询的义工,在这个团队成立之前,法鼓山已经有一个“甘露门”的咨询团队;近两年法鼓山积极的投入防治自杀的工作,未来在灾区可能也会用得上。
  依据资深社会工作者冯燕教授的研究,台湾9·21地震的赈灾工作随着时间分为三个阶段,而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需要和角色。
  第一阶段是发生大约在灾难之后的一个月内,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目标是生命安全的维护,包括“生命救援、临时安置、危机处理以及需求评估”等。第二个阶段大约是在一个月到半年之间,主要的工作目标是在“安置服务、情绪安抚、赈灾措施、资源协调”等。第三个阶段大约是在半年到三年之间,主要工作目标是“生活重建、关怀弱势、心理重建以及建立制度”等。
  在这三个阶段中,各有不同的目标与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配合与协助。
  由上可知,专业的考量与法鼓山所提出的主张,大体上不谋而合,只是侧重略有不同。
  (二)赈灾是佛教慈悲精神的具体展现 慈善事业一直是佛教慈悲精神展现之一,众所周知的是中国古代已知最早的官、私慈善机构——孤独园和六疾馆皆由佛教而来。南齐时竟陵王萧子良“设六疾馆,以养贫民”,(《南齐书》二十一卷),《南齐书》和《南史》都明确记载是因为文惠太子与他“俱好释氏”。而梁武帝普通二年(521)设孤独园,令“孤独有归”。
  而《像法决疑经》就是鼓励集众人之力行集体布施的功德:
  善男子。我于处处经中说布施者。欲令出家在家人修慈悲心布施贫穷孤老乃至饿狗。我诸弟子不解我意。专施敬田不施悲田。敬田者即是佛法僧宝。悲田者贫穷孤老乃至蚁子。此二种田。悲田最胜。善男子。若复有人。多饶财物独行布施。从生至老。不如复有众多人众。不同贫富贵贱。若道若俗。共相劝他各出少财聚集一处。随宜布施贫穷孤老恶疾重病困厄之人。其福甚大。假使不施。念念之中施功常生无有穷尽。独行布施其福甚少。
  所以不论是北魏的“僧祗户”,隋唐的“无尽藏”、“悲田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乃至近代的佛教慈善组织,都是有系统地进行养老院、孤儿院、养病院、救灾、济贫、为无业人员传授技艺以及难民收容等等社会公益慈善事业。而《佛说诸德福田经》的七福田,就有六项属于公共设施的建设。正因为佛教从古至今在历史上做了大量为社会造福之事,因而受到了历代人民的普遍接纳。可以说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是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上至皇帝王公,下至一般官吏乃至平民百姓,都有许多虔诚的佛教信仰者,这必然深刻影响到该时期的慈善事业开展。而今天法鼓山所做的赈灾就是传承汉传佛教一贯的精神,行菩萨道的事业。
  二、法鼓山的救灾理念
  (一)受灾民众需求评估与法鼓山的救灾理念
  灾后各阶段其实会呈现不同的压力反应,第一阶段发生于危机冲击当时和不久,情绪是强烈的,包括害怕、麻木、惊吓、困惑。灾难的第二个阶段通常在灾难之后的一个星期到数个月不等。症状包括胃口改变、消化问题。头痛、生气、怀疑、急躁,可能会出现,也可能会出现淡漠和忧郁,从家人和朋友当中退缩,对于未来的焦虑升高。另一方面,幸存者会发展出一种强烈的想要与他人分享危险经验的感受。灾难的第三阶段通常会延长到一年,特色是如果政府的协助没有兑现或延后,就会产生强烈的失望、怨恨、痛苦。机构可能会撤出。在这个阶段,受难者专心于解决他们自己的个人问题,会渐渐失去以前和小区分享的那种感受。即使受难者已经没有残存的问题了,最后阶段(重建阶段)还是可能会持续许多年。此时,大规模灾害的受难者了解到,他们将要渐渐地解决许多问题,大部份要靠自己重建家园、事业和生活,而自己要渐渐担负起这项责任,长期投入社区的政治、经济、宗教和互助团体以及人们,就变成是成功重建的关键要素了。而我们了解因应不同的阶段,灾区民众在面对地震时从生理到心理到精神,从个人到家庭到环境,需求是多样的。这也是法鼓山提出三阶段救灾的原因,但我们佛教团体的救灾如何有别于其它宗教或社会福利团体呢?
  简言之,法鼓山的救灾理念有三:
  1.“心灵为主,物质为辅”为原则;
  2.“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业”为方法;
  3.“感恩、学习、尊重”为态度。
  法鼓山多年来以推动“心灵环保”为我们的使命,其中具体的落实方法就是“心五四”运动,所谓“心五四运动”,是指跟心灵环保相关的五个类别,各有四点的实践项目,那就是:
  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业。
  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该要。
  四它──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四感──感恩、感谢、感化、感动。
  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种福。
  而法鼓山的救灾即因应不同需求,而以“四安”为服务策略,来建构不同阶段的救灾工作。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