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陈绍常:众善奉行—佛教思想与企业的和谐发展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6日
来源:不详   作者:陈绍常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众善奉行—佛教思想与企业的和谐发展
  陈绍常
  广东常裕瑞实业投资集团
  内容摘要:佛与商,似一个远离世俗,一个直接尘世;然佛与商的汇通却可如泉涌般喷发智慧。佛语“欢悦和谐,犹如水乳”,一个“和”字确是企业的灵魂;四方和谐、相互尊敬乃谓之佛境 “六和敬”,则是企业管理的基础与指南。
  关键词:佛教 思想 和谐 发展
  作为一名企业家,也是一名佛弟子,多年来在从事企业活动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也使自己成为学佛报恩的受益者。一般人也许认为,佛教与企业是两回事,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因为一个是宗教,远离人间香火,致力于众生解脱的生死大事,属于出世间的内容;一个是商业,直接生活在尘世,致力于生产资料的物质创造,属于世间的内容。但是我通过经营企业与学佛的过程之后,觉得两者之间确实有很重要的关系,将佛教的思想与企业活动结合起来并用,不仅能够使我的生意得到了提升,同时也使企业的生存进入了良性回圈,同时我的人生境界也得到了提高,对佛教的信仰也有了增强,在此我愿将我学佛的体会写出来,与各位参会人士分享。
  一、佛教和谐思想可以作为企业的灵魂
  自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之后,再经佛弟子们对佛教的弘扬,使佛教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思想,这些理论思想,不仅丰富了人类的思想宝库,也对人生有无尽的受益,更对整个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古老的佛教思想广泛,内容包罗万象,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百科全书。它除了与人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之外,还与企业的管理与发展也有非常紧密的关系,甚至可以牵涉到企业的成败得失。
  众所周知,一个有前途的企业,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灵魂,这个企业的灵魂是什么呢?我以为就是一个“和”字,这个“和”就是和谐,因为企业有了“和”,才能充满活力,否则将会陷入死水一潭,僵而不死,最终得不到发展。而佛教的和谐思想却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挖掘企业的活力。
  佛教讲的“和”,是欢悦和谐,诸事顺利。佛教经典曾经讲到比丘要行七法,此七法中的第一法就是“欢悦和谐,犹如水乳”(《释氏要览》卷下)。一个寺院就是一个大家庭,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的成员呈现的是水乳交融的关系。出家的僧人既要享受平等友爱的权利,同时还要处在一个欢乐的氛围之下,所以“和谐”对僧团来说非常重要,它关系到佛教僧团的生存与发展。佛教里把“和谐”看作是佛陀的遗教之一,中国古代著名的僧人——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就曾经提到:“佛之遗嘱,以戒为师,师训七支,弟子奉行,莫令污染。仁让贞信,和雅真正,战战兢兢,动静和谐,故言以戒为师也。”(《四念处》卷第一)智者大师是中国佛教的大智慧者,他把印度传来的佛教思想经过改造后,变成了中国佛教的民族特色思想,因此在中国佛教史上一直受到了人们的尊敬与崇拜。智者大师说的“以戒为师”,其实就是要人们做到“动静和谐”,因为这个和谐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佛教讲不离两边即为“中道”,凡圣一体,是为不二。天台宗讲圆融,认为世间与出世间一体的,所谓一切资生产业皆是佛道,所以动静一如,不一不异,都是成佛做祖的必然之路。能够正确处理动静的和谐关系,也就做到了清净无染的解脱之道,真正到达自在无碍的境界。所以,佛弟子认识到圆融动静一如,就是做到了和谐,就是“以戒为师”。
  中国传统的寺院是一个大家庭,也是社会中特殊的独立单位。这里生活著一群过著特殊生活方式的群体,但是从寺院的管理与发展历史来看,它具有某些与企业一样的功能。例如企业要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寺院要有一个很好的修行条件;企业的管理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寺院的管理有详细的戒律清规;企业要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寺院要有自己的宗派文化;企业有从上到下的人事系统,寺院有严格的僧职体系;等等。总之,虽然寺院没有像企业那样非常看重利润和追逐利润,试图取得利润最大化的要求,但是寺院要自己生产产品,要有经济核算方法,要承担自负盈亏的风险,同时还要保证取得一定的利润,以此来满足寺院的日常开支和扩大再生产与发展文化事业的要求。企业与寺院的相通部分,决定了在佛教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不得不根据具体的情况建立一些适合于寺院管理的理念与制度,而这些理念与制度可以为企业的管理与发展所借鉴。
  作为企业来说,要把企业事情做好,就必须有一个和谐的环境与氛围,佛教的“欢悦和谐”是说整个寺院要有一个这样的气氛,僧人们要在这个气氛下生活才有朝气,才能够安心从事“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农禅并作的生活,所以在寺院里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犹如水乳”,不能分开。对企业来说也是这样。一个成功的企业,肯定存在著一个和谐的气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在水乳不分的一体化过程,企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要随著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地做出自己的相应调整,同时又要保持内部的不变之静,因此圆融动静的关系,是企业管理的一个大事,佛教的和谐观就在企业的管理中可以得到充分的运用,以佛教的和谐思想作为企业的灵魂就有了可能。
  佛经说“能善和谐,造作业果,转轮生死,无有穷已。”(《无明罗刹集》卷上)这是说善于做好和谐的事情,也是一种造善业积德的工作,同样具有出离生死的功用。让企业充满和谐的氛围也是一种造善业积德的工作。一个充满了和谐气氛的企业,必定有一批人会用摆脱生死的大无畏勇气,不计报酬地甘愿为企业出力。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有志气和有抱负的员工,注重的不是工作的报酬,而是工作的环境与成长的土壤,只要我们善于营造企业的和谐气氛,对企业来说难道不是一种功德吗?企业的这种善业,所得到的功德亦即回报,会远远超出投入,更重要的是企业培养了一批骨干人才,这个功德可是无量的功德。这也是企业发展的源头活水。
  二、“六和敬”思想是企业管理的基础与指南
  正因为在这个“和”字的指引下,中国佛教的寺院里一直奉行“六和”的生活。此“六和”也称“六和敬”,所谓的“敬”是说“尊敬”。僧人之间要相互尊敬,和谐相处,“匪敬弗得。故曰修六和敬。”(《水忏科注》卷下)“六和”即是“一、身和同住。二、口和无诤。三、意和同悦。四、戒和同修。五、见和同解。六、利和同均。”(同上) “六和”思想是寺院生活的根本保障与修行者的指南,因为离此“六和”思想,整个寺院里的僧人就无法生活,只有遵照了“六和”的精神,大家共同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之中,相互尊重,共同修道,目标一致,才能共同进步,取得解脱。所以佛教里面才特别强调,“于众僧中,修六和敬,得自在力。兴隆三宝,上弘佛道,下化众生。”(同上)
  寺院的生活需要“六和”的环境,其实对一个企业来说何尝不是呢。从某种角度来说,企业也与寺院有著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寺院的僧人都生活在固定的寺庙里面,企业员工也都在一个固定的环境中工作。要想把企业的工作做好,就需要有一个和谐的环境,这种环境对企业来说,就是内部的人际关系,进一步说就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它包含了“六和”精神。
  根据企业的特点,我们可以借鉴佛教的“六和”精神,将企业的和谐人际关系定为:“身和同住”是指企业员工都在同一个地方做工;“口和无诤”是指企业员工之间不要发生相互争吵和说长论短的言语行为;“意和同悦”是指企业员工都应该处在欢乐与喜悦的心情下工作;“戒和同修”是指企业员工都应该共同遵守企业制订的各种规章制度;“见和同解”是指企业员工应对企业的发展持有共同的看法或见解;“利和同均”是指企业的员工在付出劳动的同时,也都在同时享受因劳动而带来的各种利益。
  佛教的“六和”精神为企业的管理与人际关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使之成为企业人事管理的基本精神。佛教讲中道,所谓“中道”就是“不二”,亦即是说要以不偏不倚,走“中道”的精神来看待世间的一切,和谐精神就是“中道”的具体表现,“中道”要以平等的心态来对待身边发生的事,佛经指出“今以平等空中出声导之,和谐两家不许偏执”,(《维摩经疏》卷第三)用在企业的管理方面,就是以“中道”精神指导企业的和谐人际关系,把“六和”精神充分地运用到企业员工的身上,让他们共同享受到因有了“六和”精神而处在一个充满和谐与快乐的工作环境之中,把他们体内蕴藏著的创造力充分调动出来,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众所周知,禅宗的僧人是集体住在寺庙里面,寺庙有时也被称为“山林”,僧人住在寺院里面有时也被称为“住山”。古代禅师曾经赋偈说:“住山只贵众和谐,表里通明应整齐。折脚滥儿幸无恙,相凭出手共提携。”(《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八)这首禅偈是要说明凡是住在寺院里的出家人,最看重的是“和谐”精神,因为寺院里的僧人都充分注意到和谐的气氛,整个寺院上上下下就充满了通明整齐的气象,僧团就不怕别人来破坏,大家就能共同携手得到解脱。所以对整个寺院来说,集体主义的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六和”精神恰恰就是强调这一点。它是佛教僧团的必要保证和基础之一。
  现在整个世界都处在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的经济与企业息息相关。当前的世界经济危机,造成了各国经济的连锁反应,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把世界各个企业和国家的各个企业绑在一起。由大看小,现代企业是一个整体,企业要发展,要有效益,强调集体的协作与凝聚力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一环。现代化的技术使产业工人的分工更加精细化与单调化,协作能力与各工种之间的协调成为企业工作中的主要方式。企业精神的最大特点是团队管理,如何管理好团队,除了依靠领袖的作用之外,集体的力量和员工的团结配合是取得根本胜利的无上法宝。企业员工是一个集体,是一个团队,更需要有凝聚力。这个凝聚力就可以通过“六和”的精神得到实现,因为“六和”精神里面强调的就是集体主义的合作精神。例如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而此时最需要的就是上下同心同德、风雨同舟、和衷共济、共同时间。“六和”的精神就是要说明在企业里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之间谁也离不开谁的局面一直存在,只有大家团结起来,每一个企业成员都以企业的目标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相互勉励,心同此理,将企业的利益与自己的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整个企业的发展目标才能顺利实现。但是要完成企业的任务,我认为更重要是的要发扬“六和敬”中的“敬”的精神,团队成员之间要互相尊敬,领导与被领导者要相互尊敬,有了尊敬才有谦让,有了尊敬才有了凝聚力,有了尊敬才能享受到因共同目标,而带来的共同利益的分配。其次“敬”字当中还应该包括“敬业”的精神。员工“敬业”同样对企业的发展显得非常重要,不能敬业的人,就不是一个好员工,佛教说“匪敬弗得”的另一方面,就是强调了没有“敬业”就不能有回报,也不能“得”的意思。如果每个员工都做到敬业,这个企业肯定就充满了活力,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渡过难关。
  三、结 论
  佛教博大精深,体系宏大,思想繁杂,它不仅是现代社会指导人生的资粮之一,也是当代社会可利用的,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之一。像上面所提到的佛教的和谐观理念与“六和敬”思想,就是现代企业可以借鉴参考的历史文化资源之一。多年来,我们企业将和谐作为企业的灵魂,发扬佛教和谐思想的整体观,使企业内部充满了朝气,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同时我们十分注重对企业员工进行“六和”精神教育,在员工之间形成了互尊互敬的良好企业风尚,企业同时也受益无穷,不仅把企业管理水准给予了提升,而且企业员工的精神面貌也有了根本的改观。
  当前,我国政府正在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和谐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和谐思想在古代就已有之,但是在今天它显示了更加重要的意义。佛教有自己的和谐思想,能够为当代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而作为古老的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佛教的管理思想更是一直非常丰富,其中有很多可以被借鉴用来管理现代企业。除了上述的和谐观与“六和敬”思想之外,像传统佛教寺院的清规管理制度、佛教的心理调节实践等等都可以为现代企业管理所用。我们希望有关方面能在这方面多做一些研究,将佛教里有关与企业管理的思想整理出来,让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使古老的佛教再次焕发出青春,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