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韵字之初起与佛经译述有关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6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韵字之初起与佛经译述有关
  “韵”字未见诸《说文》,经典亦无,又不见诸汉碑铭刻,徐复观先生谓其盖起于汉魏之间,又以曹植《白鹤赋》之“聆雅琴之清韵”为今日所见“韵”字之始(见徐复观著《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页100),其言“韵”字盖起于汉魏,或是。而以曹植《白鹤赋》中之“韵”字为最初,恐有未安。东汉蔡邕《琴赋》中有“繁弦既抑,雅韵复扬”句(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四十四·乐部四琴》),此中“韵”字当早于曹植。然勿论其早晚,曹、蔡二赋所用之韵字皆与“乐声”相关。《说文新附》云:“韵,和也,从音员声,裴光远谓:‘古与均同’未其审。”(见《古文字诂林》第三册,音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裴光远所言之“均”即“钧”字,乃古时调音之法,《国语·周语下》:“是故先王之制钟也,大不出钧,重不过石”,韦昭注云:“钧,所以钧音之法也,以木长七尺者弦系以为钧法。”又《隋书·律历志上》:“景王制钟,问律于泠州鸠,对曰:‘夫律者,所以立钧出度,’钧有五,则权衡规矩咸备。”若果如裴光远所云,则韵字又有“和音协律”之意,其与曹、蔡二人所用不同,曹、蔡二赋之用皆言音声不染凡俗,超出尘表,意境高远之意,若详考以上韵字之用,似非韵字初起之义,余尝疑,韵字之初起与佛经译述有关,佛教自汉明帝时传入东土,其译事渐兴,时古印度有“声明”之学,为释诂训字,示明声读之学,梵文有三十三辅音、十二元音,其元辅相杂而成音节,佛教徒谓此曰“转”,故诵读佛经亦曰“转读”,其后中土审音之士依此以类汉字之声类韵系,此盖“韵”字初起之由来。刘勰所谓:“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见《文以雕韵·声律篇》)恐即用韵字初起之义,此韵字之义,即谓今之“韵母”。盖因“韵”有调和众音使其谐于一律之故,“韵”字遂渐有“调性”之言,(即所谓“音调”)此中即暗寓“风”“格”二字之意味,曹、蔡二赋所用,其义当本于此。
  “韵”之初起以音声故[4],其后渐施诸文辞诗赋之品评[5],又用于人伦藻鉴[6],其字义实有沿迁,后世以“韵”属事,其义多歧,迨因于此。谢赫《古画品录》所言曹不兴、卫协、张墨、荀勖俱以人物胜,故谢赫所谓之“气韵生动”者,盖谓曹不兴诸人所状之人物风神体貌诩诩如生之故,此与后世以笔墨言“气韵”实有不同,笔墨之用实关乎“法”,“法”可学而能,而“气韵”不可师,宋人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气韵非师》言:“如其气韵,必在生知,固不可以巧密得,复不可以岁月到,默契神会,不知然而然也。”何故,“韵”实谓人之性情,乃天命之性,陶渊明于其《归田园居六首》之一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既谓其少时性情既在山林之间,其本性如此,非从学中得来。此即马宗霍以为“韵”非学而能致之故
  “韵”之起关乎音声,前已言之,其之所以出于汉魏之世,盖因汉初经师注经释字,必详其声读,初以直音,后以切字,迨及佛法东来乃依其声明之论以为声类韵系。至晋吕忱《韵类》出,则“韵”字以为韵母遂明行于世。至于其渐为“调性”者,固与“韵”字本身所具协和众音功能有关,然其与东土士子咏诵经典、诗赋及佛教徒转读佛经亦有关连。初,《诗》三百,皆披诸管弦者,足资歌咏,宋人郑樵《通志·廿略·乐略第一》云:“自后夔以来,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八音六律为之羽翼耳,仲尼编诗,为燕享祀之时用以歌,而非用以说义也。”及其后,义理之说渐盛,而声歌之学日微,后之乐府虽稍得其遗意,然已不足称雅正矣。后世之士子吟诵经典,多揣略古意,是时有所谓“洛生咏”者,乃东晋以前洛阳之太学生诵读经典之雅音,讽诵诗什之谓也。《南史·张邵传附融传》云:“(宋孝武世)出为封溪令,广越嶂险,獠贼执融,将杀食之,融神色不变,方作洛生咏,赋异之不害也。”又《世说新语·雅量篇》又载谢安事,云:“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曰:‘晋阼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刘孝标注云:“按宋明帝《文章志》曰:‘安能作洛下书生咏,而少有鼻疾,语音浊。后名流多学其咏,弗能及,手掩鼻而呤焉。”是时之人何故慕尚洛下书生诵读之声如此?盖因洛下乃中原腹地,其言辞声调尚袭古风。而永嘉一乱,中原凌替,士族南迁,遂杂于蛮夷,士人每以楚声夷语为不足道,故以洛下旧音为尚,以为雅音。又佛教徒有善转读佛经,声韵清彻者,时人谓之“善声沙门”《高僧传·支昙籥传》云:“支昙籥,本月支人,寓居建业,少出家,憩吴虎丘山,晋孝武初敕请出都,止建初寺,孝武从受五戒,敬以师礼,籥特亶妙声,善于转读,尝梦天神授其声法,觉而因裁制新声。”又《释法平传》云:“释法平妙康,康居人,寓居建业,与弟法等俱出家,止白马寺,为籥弟子,共传师业,响韵清雅,运转无方。”南齐武帝永明七年(489)二月二十日,竟陵王子良为造经新声所集之善声沙门,即属此辈。(可参阅《南齐书》四十《武十七王传·竟陵文宣王子良传》)然,无论“洛生咏”抑是“善声沙门”,其所诵殆颇具音乐之韵致,乐有所律,故有一定之曲调,今犹有《五会念佛》一唱,传为唐时五会和尚所遗之声法,聆其音,尚能想见其仿佛,故韵字渐有“音调”之意,此中亦暗寓“风”“格”二字之意了。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