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从我做起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妙 智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从我做起
  妙 智
  提要:一名佛教徒,应当具足怎样的发心和宏愿,应承担怎样的责任和使命?本文从个人立场出发,将一个大乘行者应具有的特质略作概述。首先,应知发心立愿的重要意义和不发心的过失;其次是如何发心立愿和发什么样的心;再者如何去落实行动,以自觉主动的行为去净化人心、庄严国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构建一个充满善良道德、光明觉悟的和谐社会。
  关键词:使命 和谐社会 净化人心
  Individuals' Responsibilities to Adorn the Country and Benefit Sentient Beings
  Ven.Miaozhi
  Abstract:
  What kind of oath should a Buddhist take and what kind of ambition should he have to undertake his responsibilities and missions? This article briefly discusses the qualifications a Mahāyāna follower should have: first, he should know the significance of an ambitious oath and the faults of the lack of an oath; second, how to take an oath and what kind of oath to take; the last but not the least, how to actualize them in the real life, how to edify people with one's own voluntary activities, how to adorn the country, and how to construct a harmonious society full of kindness, moralities and enlightenment through one's own actual activities.
  “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是我们每位佛教徒都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尤其作为大乘行者,应时刻怀着以慈悲为本的精神,用圆满智慧的佛教去启迪人心、净化社会,以菩提愿和菩提心忘我地去履行大乘佛教觉世救人的神圣职责,在实际生活中去充分展示大乘佛法的伟大教义。   身为佛子,应念念不忘世间一切如母有情之苦,由此而引发广大的誓愿,不以个人名利得失为目的,时时以“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来策励自己,激发自己,以住持正法、利乐有情为己任。作为大乘佛子应该永远走在时代的前沿,以高尚的人格和深广的智慧以及正确的方法引导众生走向光明、觉悟、幸福的人生,而非以个人解脱痛苦为终极目标,如此方为成佛的正因。以下就发心立愿和实践行持略述几点: 
  一、发心立愿的重要意义 
  凡所作为皆应有愿,若无愿力的摄持则易半途退废或无的放矢,世法尚且如此,更何况成佛度生的大事。如古德云:“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劝发菩提心文》,省庵大师著。诸佛菩萨皆有大愿,如弥陀、药师、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等发心立愿,以愿导行,最终成就无上佛果。 
  二、如何发心及发何等心 
  佛法之主要目的即令我等众生解脱烦恼、断惑证真,彻底断除生死诸苦,是故应先发出离心,次发大悲心。由观自苦故,发出离心,推己及人,观众生苦故发大悲心,由大悲心而引发菩提心。如经云:“观一切男子是我父,观一切女人是我母。”《梵网经菩萨戒》。既知一切有情皆为我父母,见彼等受苦,生不忍心,由是勇猛精进,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然而假如没有希求解脱生死的出离心为基础,也就无法生起真实的大悲心和菩提心。而作为一个大乘佛子,若不具足正确的发心是无法真正做到庄严国土和利乐有情的,这也正是佛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之处。
  三、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行菩萨道利益有情 
  身为佛子,首先对自己的修养应该有严格的要求和自律,努力降伏我执烦恼及种种恶习,远离愚痴邪见,去除对善法的疑虑,于诸利生事业,生起积极勇猛之心,时常观照、反省自己是否远离正见、退失发心,应念念不忘上报四恩、下济三涂。不仅于自身应当如是,而且对整个佛教也应有清晰的了解和敏锐的洞察。圣教兴衰,佛子有责。佛教在漫长的传播和弘化中,兴衰交替,实为我等每位佛子应深思的一个重大课题。兴衰存亡的缘由究竟在哪里?反观我们的往辈先德、古圣前贤是如何以他们的生命和鲜血去实践和弘护圣教,如果我们不从历史上正确地理解和对待,那我们也就无法真正做到荷担如来家业和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佛教的真理具有变与不变的两方面,变的是缘起法、有为法和俗谛的一切事相;不变的是真如空性、涅槃、无为的寂灭谛理。二者之间永远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并无互碍或有矛盾之处,如人之二足缺一不可。是故佛教无论在任何时代或任何国土都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身为佛子,虽修出世圣法,而不舍弃一切有情,有位大德在弥留之际,留下一句珍贵的遗训“莫忘世上苦人多”。我们的一切修行都未离开现实生活的众生和世界。如经云:“若令众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佛法是教我们要扬弃情感、崇尚理智,追求觉悟、远离颠倒梦想,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对于世俗生活,佛教并不反对和排斥,对正当生活受用的衣食住行以及加官晋爵求财得利是准许的,佛教并非要阻止和扼杀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美好追求和愿望,而是要以理智的方法来指导人们不仅要在物质生活上要充足,而且在精神生活上也不能贫穷痛苦,同样也要快乐。所以在各大乘经中许多菩萨是示现在家的长者、国王、商人等身份。人们只有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才能使精神得到不断的升华,否则是无法提升精神文明的。故佛陀教导我们要福慧双修,广积资粮,要求我们在生活上不要被物质欲乐所迷惑,不要醉生梦死,应该追求人生的真谛和觉悟宇宙的真理,了知世间一切事物都是无常不实,不应生贪着留恋,此并非是厌世悲观的态度。我等佛子正是要承担这个自觉觉他、自利利人的大任,将我们的身口意奉献给众生,用我们有限的生命去做无限的利生事业,在自我奉献中体现人生的价值。《菩提道次第广论》说:“具足暇满的人身,非常难得,若只得人身而不去利益帮助他人,只为自己享受欲乐,虽得犹无。”《菩提道次第广论》。是故佛说只为自利解脱的修行,不是圆满的修行,只有彻底放下自我,全身心投入到“为利有情愿成佛”才是圆满正确的修行。现在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佛教的兴衰因缘,当然此中有众生的共业和别业所决定,共业先不论,就别业来看,略有以下几种因缘所致:
  首先是不重戒行、轻视因果。从印度的晚期佛教及藏地的前弘期末以及汉地历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灭佛运动来看,其主要原因是出家者不重因果及戒律行持,其所言行与白衣外道无异,且不乐梵行,攀结权贵,广行非法等等,当然也有其他诸多因素,导致自利利他变为自损损他,自灭正法。而佛法每次昌盛也必依戒律而兴,故律云:“毗尼藏者,佛法寿命。”《毗尼母论》。是故我等佛子不论出家在家皆应守护佛戒,方能利生弘教。
  其次是事理偏废、不能双弘。《俱舍论》云:“佛正法有二,以教证为体。”教为教理,证为事修,若偏执一法都不能使正法昌盛、众生受利,如重病之人何能医他人之病?而真正的佛法,应该达到教观双美、解行并生,尤其是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行者并非是狂热发心和盲目度生,若无教理和修证功夫的指导,必然会有“一盲引众生,相偕入火坑”之险,因为大乘佛子是要将佛陀的甘露妙法传播和渗透到每个众生的身心当中,假如自己都不能明辨是非和邪正,如何点燃众生的智慧心灯。
  再者即远离实际生活中的佛法和苦难的众生。大多佛教行者皆依自我的见解和意志去修学佛法,可以说是顺应我执情见去修行办道。当然有些讲经说法、建寺度徒者也未必就真发了大悲心和菩提心去利益众生,或自以为弘法利生而实际却违背了弘法利生的真实旨意,往往使众生越来越远离了真实的佛法,渐渐被形式化所取代,或者彻底愤世嫉俗远离实际生活中的苦难众生,如此都违背了大乘佛法的教义精神。
  最后,如何以大乘菩萨的精神去构建和谐社会。大乘佛子应立足本位,胸怀大千,不舍众生,直至菩提。如阿难尊者之大愿:“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而我们生存于此世界当应不忘报四重恩,净化世界、庄严国土。无论物质界之环保还是心灵之环保,皆为佛子所应身体力行。从我做起,将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自己扩至每位众生乃至全世界、全人类甚至整个法界,若真发此心,何愁世界不能净化?如母有情何愁不能得度?有情世界与器世界皆可达到清净庄严和谐共处的大同世界,这并非只是理想和愿望,普贤菩萨在《华严经》中说,一切器世界的染污和清净、庄严与秽恶,都是因有情众生的善恶业所招感,所以我们的每个起心动念、行为造作都会直接影响整个宇宙世界,若善业坚固猛利,则此浊世秽土当下转为净土佛国,假若恶心遍布、恶业充满,则天堂人间也会变为地狱恶趣。故此我们每位佛子都有重大的责任和使命,相信通过我们各自的努力,一定可以化戾气为祥和,化顽愚为智者,化秽土为净土,化恶趣为善道。
  但在具体落实中应有不同的分工和团结合作,菩萨有两种,一种出家,一种在家。出家的应守持清净梵行、发菩提心、自度度人,以法惠施如母有情;在家的应于社会各阶层各行业之中,行菩萨道、自行化他。出家的应指导在家的如何以四摄、六度、八正道等殊胜妙法去化导各类众生。两种不同的身份和职责是不可互代的,若有混淆则易令诸有情生诸疑谤,至令毁灭正法,况出家道业,与俗迥别,不可混迹入俗,越己本位。二者若能相互合作,共以大愿大心救度有情,必使佛法昌明、慧日高悬、法幢不坠、众生受利。假若佛教与世人继续脱节远离,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我们必须面对现实,主动承担起大乘佛教觉世救人的职责和使命,勇往直前、永不退悔。茗山长老曾说:“畏难二字佛经无,无畏方为佛教徒,无尽众生无尽愿,一肩挑起莫踌躇。”也正显我佛子敢于直下承当的气慨。 
  结 语 
  综上所述,要想真正做到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关键在于如何去实践所发的悲心宏愿,若无行动,徒有空愿,不名真佛弟子。应当积极主动自觉地去帮助众生,不待他劝。若欲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以无私的精神去忘我地投入,实际参与,与众生同甘苦、共患难,真实感受众生的苦难和需求,然后以拔苦与乐的大悲心去帮助众生、觉悟有情,如此才能完成好大乘佛子的职责和使命,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让我们所有佛子共同连手创建人间净土,为人类社会的幸福觉悟和快乐而共同努力。
  参考书目:
  ①《劝发菩提心文》  省庵大师著
  ②《梵网经菩萨戒》
  ③《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④《菩提道次第广论》
  ⑤《毗尼母论》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