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隐士、居士、名士和处士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席 红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隐士、居士、名士和处士
  □ 席 红 《中学语文园地(高中)》 2007年第05期
  “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特殊阶层,它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作为“四民”(士、农、工、商)之首的“士”种类有很多,最引人注目的当数隐士、居士、名士和处士。
  隐者,隐蔽之意。“士不见于世,所以称隐士。”隐士首先是“士”。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出路无非有两条——出仕抑或隐逸,“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千钟黍”。知识分子十载寒窗苦读,目的就是为了出仕做官,出人头地。一旦成为士阶层的一分子而不去做官,或者是已经做官而归隐者,都是隐士。《庄子·缮性》道:“隐,故不自隐。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士”若隐,必是因为使其不隐的愿望破灭,必是要追求一种修养,一份恬静。隐士在思想上受道家的影响比较大,老子和庄子使其思想系统化、哲学化。最早的隐士当属巢父和许由。《论语》中提到的隐士就有好几位:接舆、长沮、荷蓧丈人等,这些人隐而有得,自得其乐。最可悲的是重耳(献公子)的微臣介子推,他“不言禄”,助重耳复国后就想到绵山过隐居生活,晋文公求之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树而死,留下晋文公的“足下”之悔。当然,隐士之隐是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础的,要不然也会有陶渊明为“五斗米”而仕隐不定的难言之隐。
  居士,《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解释为“不出家的信佛的人”。居士本为佛教用语,在佛教的原始圣典中,居士乃是俗人的通称,梵语称为迦罗越。不论信佛与否,凡是居家之士,便可以称为居士。男的称居士,女的称居士妇,是对已婚俗人的通称。佛教习惯以居士称呼在家的信徒,大概是从维摩居士而来。《维摩诘经》称,维摩诘居家学道,号称维摩居士。慧远注《维摩经疏》曰:“居士有二:一、广居资财,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辞海》缩印本,1989年版)又称在家佛教女信徒为女居士(有时亦称居士)。而在中国,对居士一词的运用,并不是以佛教为始,早在《礼记·玉藻》中就有“居士锦带”一词,郑玄注曰:“居士,道艺处士也。”(《辞海》缩印本,1989年版)即居士是指那些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而又居于官场之外的人。所以在中国古籍中,常常会见到一些文人雅士喜欢以居士一词作为他们的雅号,如白居易自称香山居士,李白自称青莲居士,李清照自称易安居士,苏轼自称东坡居士,这与信佛是没有必然关系的。
  居士与隐士相比,隐士厌倦仕途,过的是独善其身、明哲保身的生活;而居士则本想为官却暂时不在官场,为了理想可以不惜生命,自求解脱,也必助人解脱。
  名士,古时指知名于世而未出仕的人。《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勉诸侯,聘名士。”郑玄注曰:“名士,不仕者。”(《辞海》缩印本,1989年版)名士也泛指有名的人士,还指以诗文著称,恃才放达,不拘小节的人。杜甫《陪李北海宴历下亭》:“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后汉书·方术传论》:“汉世之所谓名士者,其风流可知矣。虽驰张趣舍,时有未纯,于刻情修容,依倚道艺,以就其声价,非所能通物方,弘时务也。”名士阶层是每一个时代的文化精英,属于知识分子,但又是知识分子中优秀的社会群体。他们在面对人生选择时,总是以“兼济天下”为己任,表现出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他们一方面关心社会,品评时政;一方面不断以传统礼乐来约束自己,修身养性,构建自己完美的人格。
  与隐士相比,名士虽不为官,但不隐,而且喜欢四处交游,尤其好与官场有一定来往;与居士相比,他们则不像居士那样进退随缘,而是靠名立身,靠交游成名,靠交游而维持生计。正如刘禹锡《陋室铭》所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魏晋时阮籍、嵇康、向秀等“竹林七贤”就是当时的名士。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徐孺下陈蕃之榻”,为名士交往留下了一段文坛佳话。
  何谓处士?《后汉书·刘宽传》注:“处士,有道义而在家者。”处士即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若要成为处士,必须具备很高的才德才行。《荀子·非十二子》:“古之所谓处士者,德盛者也,能静者也,修正者也,知命者也,箸是(著定)者也。”这是处士的条件。后来处士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史记·魏公子列传》曾记载:“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可见与隐士、居士和名士相比,处士是与官场绝缘的,一旦做过官或有做官之心的人都很难成为处士。
  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隐士、居士、名士和处士,其实都可以笼统地称为隐士。只是隐士更强调“隐”,居士更强调“道”,名士更看重“名声”,处士更注重“德行”。
  (作者单位:江苏新海高级中学)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