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提婆达多的一生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蓝吉富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提婆达多的一生
  文/蓝吉富
  一、前言
  提婆达多是释尊教团中的叛徒,也是佛典中犯五逆重罪之“恶人”典
  型。但是他却又是才能甚高、提倡苦行、具有神通,且拥有群众的领袖型
  宗教人物。像这样一位具有复杂性格的宗教人物,其实是很值得后代佛教
  徒去了解的。
  遗憾的是在现存的古代相关文献之中,自相矛盾与无法解决的问题为
  数甚多。要对提婆达多的一生大事作出完全令人满意的历史重建与诠释,
  是相当困难的。
  本文仅系一初步尝试,先对提婆达多的一生作一轮廓式的勾勒。至于
  较专题的探讨,请俟诸异日。
  二、家世
  “提婆达多”一词是梵语Devadatta(巴利语亦同)的音译。除了
  这一译名之外,又有提婆达兜、地婆达兜、谛婆达兜……等多种异译。略
  称为“调达”。此一词汇中的"Deva"是指天,或天神。"datta"意谓
  “授与”或“赐予”。“提婆达多”全词可意译为“天神所授”或“上天
  所赐”。因此,古代佛典中也有译之为“天授”者。在这些音译、意译诸
  名之中,较常为后人所用的是提婆达多、调达,与天授。
  提婆达多是释迦族的贵族阶级。他的祖父是以善射闻名的师子颊王。
  师子颊王有四个儿子。依次为净饭王、白饭王、斛饭王,与甘露饭王。提
  婆达多就是甘露饭王的儿子。因此,释尊的父亲净饭王就是提婆达多的大
  伯父,而释尊也就是他的堂兄。此外,他的亲兄弟阿难,曾在出家后担任
  释尊的侍者二十五年之久,是释尊的十大弟子之一。因此,就伦理体系来
  看,提婆达多与释尊之间的关系,其实是相当密切的。
  释尊成佛之后,回到故乡迦毗罗卫城。当时,由于向往释尊的修行证
  果,加上净饭王又鼓励臣民送自己的儿子随释尊出家,因此,乃在当地引
  起一阵出家修行的热潮。在释迦王族之中,阿难、阿那律,及提婆达多等
  人,就是在这一风潮之下出家为僧的。
  三、修行与神通
  出家后的提婆达多,在修行方面是颇为用功的。他专心致力于读经、
  诵经、问疑、受法、坐禅。对释尊所说的教法,在表面上大体都能受持。
  尤其是在禅定的研习、十二头陀行的实践,以及多闻广学方面,他都有显
  著的表现。这样的修持生涯,他经历了十二年。
  但是,经历了十二年的苦修,他并没有证入阿罗汉果位。他的内心深
  处,还是潜伏著贪嗔痴慢疑的种子。这些种子虽然被压伏了许久,然而在
  遇到足以引发其生长的因缘时,还是开出有毒的花与结出有毒的来。
  将提婆达多内心的染污种子引发成为恶行的导火线,是他对神通力量
  的向往与欲求。当时有若干比丘已修得神足飞行、自在来往于天上人间的
  种种神通。提婆达多看到同门师兄弟的这种超凡能力,也很想拥有。于是
  ,他向释尊乞求修习神通之道。
  释尊对这位堂弟的素行、性格相当清楚,他深知提婆达多想要拥有神
  通的动机,系来自其内心的贪欲,与个人修行的正当目标──解脱境界无
  关。因此,释尊对他的回答是:“拥有神通又有什么用呢?重要的该是对
  苦、空、无常、无我的如实观照。这才是能使自己解脱的不二法门!”
  对于释尊这种如实的回答,提婆达多并没有再作深入的反省。他不同
  意这样的指示,内心想到:“既然释尊不愿意教我,我何不请教其他师兄
  弟?”于是,他又转而向具有“智慧第一”称号的舍利弗求教,没想到舍
  利弗的回答也与释尊相同。接著,他又向“神通第一”的目犍连求教,所
  得到的回答仍与舍利弗无异。    
  在遭受多人的拒绝之后,他对神通力的向往仍不死心。最后,他想到
  他的亲弟弟──在释尊身旁任侍者的阿难。  
  阿难在佛弟子之中,号称“多闻第一”。他所听闻到的佛法,数量之
  多为其他佛弟子所无法企及。神通的修习方法当然也是他所熟悉的。而且
  ,阿难的性格温和,当时又尚未证得阿罗汉果位,因此,对于兄长的求教
  ,并没有作较深入的思虑。于是,他一五一十的将所听闻到的神通修习法
  教给提婆达多。
  提婆达多生性具有坚定的毅力,以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性格
  。因此,当他得到阿难所教的神通修习法之后,即在山林旷野间努力地修
  习。不久,他便能入四禅,又由四禅生起神通力。他终于与某些师兄弟一
  样,能够自在地变化飞行、来往于天上人间。
  四、争领导权    
  原本对释尊似乎并不能赤诚信服的提婆达多,在拥有神通能力之后,
  他的自信心大幅度地膨胀,权力欲也随之大为增强。他对于释尊之广受弟
  子拥戴,并不心服。他将释尊对弟子那种“生命导师”的精神性地位,诠
  释为世俗拥有群众的权力性地位。他以为,释尊之能普受崇敬与供养,正
  是因为拥有神通的缘故。加上他与释尊的出身,都同属于释迦族的贵族阶
  级,都是王子,因此,拥有神通之后的提婆达多,觉得自己的各种条件已
  经足可与释尊并驾齐驱,他应该像释尊那样也能得到世俗大众的崇敬与供
  养。这样的想法生起之后,他逐渐无法安于“释尊教团中之一普通成员”
  的地位。他想当教团的领导者。
  当时,释尊及一群弟子的行化区域就在中印度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
  。摩揭陀国的国王频婆娑罗(Bimbi-sara)是释尊的虔诚信徒。频婆娑
  罗王的太子是阿阇世(Ajatasatru)。此人对释尊的信仰远不如乃父,
  而且也是一位权力欲极重、好大喜功的政治人物。  
  提婆达多出身于统治阶层,他深知如果要获得群众的支持,结合政治
  势力是提升效率的捷径,因此,他开始从摩揭陀国的统治阶级下手。在权
  衡轻重之后,他对于那位与释尊关系密切,且信佛甚笃的频婆娑罗王较无
  把握。于是乃转而勾结王位继承人──阿阇世太子。
  对于一般不谙佛法真义的人而言,神通的超凡表现往往是最迷人的。
  阿阇世对政治权力的兴趣远超过宗教信仰,对佛法的内涵所知有限,但是
  对神通力量的惊奇则一如常人。提婆达多看准了这一点,他显现出种种神
  变来吸引阿阇世注意。最后,他确实达到了所预期的目标,使这位摩揭陀
  的王位继承人觉得提婆达多的神通超过释尊。提婆达多终于如愿地获得阿
  阇世的信服与供养。  
  拥有未来的统治者为奥援的提婆达多,第一件脱序逆伦的行动便是向
  释尊索取统辖僧众的领导权。他忽略了释尊在僧团中的权威地位是建立在
  弟子们的衷心敬仰之上,他漠视了释尊是所有弟子之生命方向的导引者,
  也是指引他们解脱苦迫的导师,并不是世俗政治势力或利益团体的权力领
  袖。因此,领导地位的转移,并不能像世俗王位继承那样任意地私相授受
  。继任者的人选所须具备的必要条件,是他必须真有佛法,必须使僧团中
  的大部份成员衷心地推仰。否则,即使贸然继任,僧众也必定不服。
  释尊面对提婆达多的争取领导权,当然不会轻率地答应。他直捷地回
  答提婆达多说:
  “僧团中人材济济,像舍利弗具有大智慧,目犍连具有大神通。这两
  位杰出的胁侍,我都没将僧团领导权交付给他们了。难道我会交付给你这
  位‘啖唾痴人’吗?”
  “啖唾痴人”的字面意义是“吃口水的笨家伙”。到底这一辞汇的确
  定意义是什么?已经无法查考。但是依《十诵律》(卷三十六)的记载,
  提婆达多听了这一段当众斥责他的话之后,相当忿怒,他自觉得自尊心受
  到严重的伤害。他开始对释尊心生嗔恨,并随即离开该地。  
  五、破僧
  自此以后,提婆达多逐渐发动他的叛佛恶行。他的策略是:在世俗方
  面煽动阿阇世太子篡位为王;在僧团方面则诱引比丘脱离释尊,另行成立
  新教团。  
  阿阇世是摩揭陀国统治者频婆娑罗王与韦提希夫人所生的儿子,也是
  摩揭陀国的王位继承人。身为太子,王位迟早将归自己,为什么还须要篡
  位自立?比较合乎情理的解释可以找出下列几点:其一,阿阇世性情骄纵
  任性;其二,频婆娑罗与韦提希夫妇对他一向过度溺爱;其三,对于父亲
  的行事风格(如虔敬佛陀等)并不认可;其四,对于父亲仍然健在为王,
  不耐久候。在这四点之中,当以第四点最为有力。其时,提婆达多也曾利
  用这一点对阿阇世进行唆使。他说,阿阇世不一定能活到频婆娑罗王逝世
  之时,因此,如果不及早篡位自立,恐怕到命终之时,都仍然只是位居太
  子而已。
  种种因缘的聚集,乃使阿阇世在听到提婆达多提出悖逆不伦的建议时
  ,立即应允配合。当时,提婆达多的建议是阿阇世篡位为王,而提婆达多
  也自立为佛。事情如果成功,则摩揭陀国便有一位新王及一位新佛。上述
  各种因缘,加上对新局面与新气象的憧憬,使阿阇世完全无视于道德伦理
  规范与父母亲情。他立即著手将父亲囚禁于后宫,终使频婆娑罗不堪酷刑
  而自杀逝世。这段史实,也正是国人所习知的《观无量寿经》经文的历史
  背景。    
  提婆达多得到自立为王的阿阇世的支持之后,在声势上日渐提升。此
  外,在僧团方面,他也获得一批僧众的响应。其中,有四位是他的核心助
  手。这四位是俱伽梨、乾陀骠、迦留罗提舍,与三闻达多。他们与提婆达
  多都出身于释迦族。经过他们的鼓动,有不少比丘、比丘尼也纷纷脱离释
  尊而归向提婆达多的阵营。情势的逐步发展,终使释尊仍然住世时的僧团
  破裂为二。“破僧”的形势于焉正式成立。在各种律典中所常见的“破僧
  事”,记载的也就是这些情节。
  阿阇世弑父篡位为“新王”,与之相呼应的是提婆达多将成为“新佛
  ”。“新佛”意谓“新的佛陀”。在释尊之世,“佛陀”(Buddha)一
  词是对所有“证悟真理的人”或“卓越的修行者”的泛称,不只不限定是
  释尊,而且,其他宗教(如耆那教)的卓越修行者也有被称为“佛陀”的
  。就像耆那教主尼犍陀若提子被该教信徒尊称为“大雄”(Mahavira)
  一样,释尊也被佛教徒尊称为“大雄”。“佛陀”一词的原始用法也是如
  此。至于后世佛典之以“佛陀”专指释尊,或仅用来称呼过去佛或他方佛
  ,这是佛教历史发展的结果,不是释尊当世的用法。
  因此,提婆达多之自命为新佛,意谓他是与释尊具有相同修行水准的
  另一位证悟者。自佛教内部来看,提婆达多这样的“新佛”,是破坏佛教
  团结的大恶事,也是背叛师门的逆行。但是,如果他不曾犯下后来的弑佛
  等恶行的话,在佛教之外的旁观者看来,“自立为新佛”只不过是自己的
  看法与师门不同,因而另立门户罢了。因此,当时有一些人对他是抱持同
  情态度的。
  六、提婆五法
  既然要自立为新佛,就必须有一些独特主张。在这方面,提婆达多所
  提出的是五种具有苦行倾向的修行方式(五法)。依南传上座部律藏(僧
  残十)的记载,这五法是:
  (一)尽形寿应为住兰若者。至村落者罪。 
  (二)尽形寿应为乞食者。受请食者罪。
  (三)尽形寿应为著粪扫衣者。受居士衣者罪。
  (四)尽形寿应为树下住者。住屋者罪。
  (五)尽形寿应不食鱼肉。食鱼肉者罪。  
  这五法的根本旨趣是刻苦修行。提婆达多认为五法蕴含有“少欲知足
  、制欲、头陀行、乐住、灭漏、精进”等特质,可使修行者较快速证得涅
  槃圣果。  
  其实,这五法只是与修行有关的生活规约,主张出家人应该毕生都住
  在与村落或城市有相当距离的闲静处(阿兰若),而不应住在人口密集的
  村落或城市之中。而且应住在树下,不应住在房屋内。应该毕生托钵乞食
  ,不可到信徒家用餐。应该毕生都穿著粪扫衣(自废弃物堆中捡拾之破旧
  衣,洗净后所裁制成之袈裟),不可以接受信徒所奉献的衣服。应该毕生
  都不吃鱼肉,连三净(鱼)肉都不可以吃。      
  提婆达多认为修行若要较快见到成果,则生活上的刻苦是必要条件。
  这种具有苦行倾向的修行原则,在当时是颇为流行的,而且也较容易得到
  一般人的赞叹。但是释尊之所以不能同意全面采行的原因,是偏于一边的
  苦行或乐行都是不圆满的,是违反中道原则的。在教导众生时,不只不尽
  能契机,而且也不灵活。因为释尊之教的核心是三无漏学(戒定慧)中的
  “慧”,亦即对生命特质或生命原理的把握与体认。连“戒”与“定”都
  只是辅助条件而已,更不用说是苦行、乐行之类的修行规定了。所以,尽
  管这类苦行方式颇为“难能”,但并不一定“可贵”。因为对苦行作僵化
  式的规定或过度的渲染,也是一种偏执,并不符合佛法的中道精神。  
  尽管如此,在释尊当世,佛教徒也不尽然全都能了解佛法的精要与释
  尊的中道精神。因此,当释尊呵斥五法之错谬时,居然也有人误以为释尊
  是嫉妒提婆达多才会持反对态度。当时,由于有阿阇世的护持,提婆达多
  的气势愈形高涨,不少出家不久的年轻比丘,都纷纷被提婆达多的苦行口
  号所吸引,而加入他的新阵营之中。
  七、舍利弗与目犍连
  面对这样的情势,释尊当然也作了多次的开示,向弟子们分析个中之
  是非曲直,并且也派遣弟子去宣说佛陀的看法。在各种对治方法之中,关
  键性的一役,是舍利弗与目犍连的伪装投身入提婆达多的阵营之中。  
  舍利弗与目犍连是当时僧团成员中,最受释尊倚重的弟子。舍利弗对
  教义的体会、目犍连在神通方面的才能,是当时僧团中的双绝。像这样的
  弟子会投身到自己的阵营之中,这对提婆达多而言确是一件对自己的群众
  最能鼓舞士气的大事。因此,提婆达多不疑有他,雀跃地欢迎他们俩人的
  来临。  
  加入提婆达多阵营之中的舍利弗与目犍连,利用机会开导其他的成员
  。其中,舍利弗展现其解析法义的卓越才智,叙说佛法的精义与提婆达多
  的错解;目犍连则用神通吸引众人的信心。在他们俩人的努力之下,不久
  ,提婆达多的新僧团终于土崩瓦解,溃不成军地星散了。据说留下来陪伴
  提婆达多的只有俱伽梨等四位死党。而破僧失败、害佛不成的提婆达多,
  也因为犯五逆重罪而有堕入地狱受苦的传说。纵使这种传说不一定是史实
  ,然而从徒众星散、害佛失败、阿阇世的信任逐渐减低等情势看来,提婆
  达多晚年之抑郁以终,也是很可能的结局了。
  八、提婆达多之恶行
  提婆达多在佛典之中,是“恶人”的典型。他是以积聚恶行而名垂史
  册的。其一生所造之恶行,除了“自命为新佛而从事破僧”一事之外,另
  有下列诸事:  
  第一件是唆使阿阇世太子篡位,乃使频婆娑罗王被囚禁、终致自杀身
  亡。这一属于宫闱中的人伦惨剧,凶手虽然是阿阇世,但是提婆达多仍然
  难脱教唆犯罪之嫌。  
  其次是最为佛教徒所诟病的害佛恶行。提婆达多在要求释尊交出僧团
  领导权而遭斥责之后,即开始对释尊心怀憎恨,并从事害佛逆行。依南北
  传各种佛典所载,害佛恶行不只一端,兹略述如次:
  (一)刺客杀佛:在提婆达多与阿阇世关系最密切之时,曾经请阿阇
  世派遣多名刺客去暗杀释尊。结果都被释尊所感化而未果。    
  (二)推石压佛:这事发生在王舍城外耆阇崛山上的钦婆罗夜叉石窟
  。当时,释尊坐禅之后在石窟前经行。提婆达多伙同四位壮汉从山上推动
  大石头要压释尊。结果,释尊虽然未被大石头压到,但却遭碎石击伤足部
  而出血。
  (三)狂象害佛:阿阇世王养有一头凶猛无比的大象,名叫“守财象
  ”(又译护财象)。提婆达多买通那位负责训练守财象的象师,要他在释
  尊自耆阇崛山中进入王舍城时,放出狂象来践踏释尊。当狂象奔向释尊时
  ,比丘弟子们纷纷惊慌四散,只有阿难守在释尊身旁。当时,释尊以神通
  力(慈三昧力)驯服狂象,并未受到伤害。  
  (四)爪毒伤佛:提婆达多在数次害佛不成之后,以毒药涂在指甲中
  ,然后伪装向释尊忏悔,并趁隙以涂毒指甲抓向释尊。没想到非但未能伤
  害释尊,反而使自己的十指擦伤而中毒。  
  (五)抛车击佛:提婆达多命一工匠制造三辆可以自山上滚下的抛车
  ,并雇用数百人将抛车拖上耆阇崛山上,藏在释尊较常出入的地方。拟在
  释尊出现时,即推下抛车以伤害释尊。结果由于被雇用的数百人中途反悔
  ,舍弃抛车,改变心意而离开该地,因此亦未伤及释尊。
  除了害佛恶行之外,相传提婆达多也曾将莲华色比丘尼殴打致死。在
  破僧事件的末期,阿阇世王对先前崇信提婆达多与排斥释尊的行径,逐渐
  后悔。于是他对提婆达多及其徒众开始疏远,供养的热忱远不如前。提婆
  达多怀疑个中关键,是由于莲华色的挑拨离间。因此,有一次在王宫前遇
  到甫自宫中托钵出来的莲华色,即对她斥责、殴打,终于使她重伤毙命。
  另外还有一件较不合情理的传说,谓提婆达多在害佛不成之后,曾经
  回到迦毗罗卫城宫中,想要娶耶输陀罗为妻,结果失败未果云云。这件传
  说已被现代中外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者所否定。因为耶输陀罗这时已出家约
  二十年,年龄已届七十左右的高龄,比提婆达多约年长三十岁。依情理推
  论,这件传说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