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陈泉州:信、解、愿(2)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陈泉州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学佛的目的
  佛教是不是烧香磕头、念念阿弥陀佛就行了呢?不是这样的。佛教是释迦牟尼佛悟出人生宇宙的真谛后,对众生施以的一种智慧教育。简单地说,主要包含几个层面的问题:
  第一,佛告诉人们世界的真实情况。
  什么真实情况呢?那就是释迦牟尼佛讲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是苦,涅架寂净。也就是说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生老病死诸种痛苦,同时还有数不尽的烦恼。这个世界就像熊熊燃烧的火宅,必须逃离它,刻不容缓。这是佛教告诉我们的第一个概念。
  第二,佛阐释出造成痛苦的因由。
  不生不死、永远沉浸在幸福中不行吗?释迦牟尼佛找到了不能永恒幸福的根源,那就是我们众生都有贪、嗔、痴三毒,是贪、嗔、痴让我们在这个六道中受轮回苦,不能出离。
  第三,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什么是佛,什么是佛教。
  其中他讲了四圣道:佛、菩萨、缘觉、声闻。这四个层次的圣者是没有痛苦、没有生死的。
  第四,释迦牟尼佛不仅告诉大家存在着不生不灭、没有烦恼、圆融美好的境地,还告诉我们抵达那里的方法。
  他根据众生的因缘、根基宣讲了众多可行的方法,也就是八万四千个方便法门,只要众生按照这些方法去做,就可以达到常乐我净。
  为什么要学佛,因为佛教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没有烦恼,没有生死,可与时间同在的境界,同时他还告诉我们如何到达这个境界,这才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就是终极归宿。那么我们依靠什么呢?只有依靠佛、法、僧三宝。依靠他们的指引,我们就能够看破这个世界,就能够认识到因果轮回,就能够得到他们的帮助和加持,消除自己的业力,逐步完成修行,最终达到与佛陀一样的智慧、人格、能力和常乐我净的境地。
  如果我们这一世能够解脱,那可算是最大的福报啊!孔子有句话:“朝闻道,夕死可矣。”所谓大道就是修行之道,解脱之道——究竟解脱。只有佛道最究竟,最彻底的皈依只有学佛。
  我和共修的几个居士谈了谈,问他们为什么来共修,有的说:“我是烦事太多,不能修行,来这儿的目的就是请教上师,求得加持。”有的说:“我一段时间修行好,一段时间又退转了,不稳定。”还有的对密法以及对佛教的认识尚存有疑惑。都是带着很多问题来见上师,求加持,求帮助的,对此我感触颇多。有很多居士,修行很精进,已经有相当证量了,突然遇到些障碍,就变了、退转了,甚至还入了旁门左道,非常可惜呀!
  我遇到一个工作上很成功的美国记者,她曾经热衷于佛教,拜过不少著名佛教大师、活佛,但后来遇到一些问题就退转了。为什么退转呢?就是信念不坚定,基础不扎实。当时我对她说:“你曾经虔诚地访拜名师,肯定对佛法有很多体悟,现在为什么会退转呢?佛始终是大觉者,佛所说的证悟境界仍然是很美好啊!”听了我的话她很有感触,就告诉我她退转的原因,无非是因为到个别活佛或法师有一些不如法的地方,她就对佛法失去了信心。她因为个别人的行为而放弃解脱,不是很可惜吗?
  其实有很多人都存在这种问题,开始很虔诚,没过多久就退失信心了,根本原因是对佛法的认识不够清晰全面,未建立真正的深信,所以遇事就容易退转。那么怎样才能做一个明明白白的佛教徒呢?第一,要审查自己修行的基础是不是扎实。第二,时刻端正自身学佛的目的。第三,学佛的进程、途径是不是把握得准确。第四,自己是不是真正地去实践了。
  大家把家里的事放下,在这里修行,为什么?有的是因为在家里挺烦的,想出来找个清净地方躲一躲;有的人是见别人信佛时髦,自己也来镀镀金,回去好吹吹牛?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首先我们要将学佛的目的弄清楚!释迦牟尼佛原是个王子,过着极优越的生活,但他为什么还要出家?为什么他修行成就后还要在世间弘法四十九年?就是为了让众生转迷成悟,离苦得乐,就这八个字——转迷成悟,离苦得乐!
  佛法依修行目的,可分为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两者不是以外相而区分的,而是看是否具备出离心。如果修法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现世的利益,如健康长寿、升官发财、消灾等,或因惧怕三恶道的苦难,而希望自己下一世不堕恶趣,得到人天果报,凡有这些发心的任何修法,都属于世间法。反之,如果具备了出离心,修行是为了求得脱离轮回,而不是为了健康长寿、升官发财等世间福报,这样的修行就是出世间法。
  人间命运迥异,我们已知是因果造成的,就应该用平衡的心态来对待和承受这一切。逆来也要顺受,同时多做善事,就会带来福报。心态平和就是安祥,安祥就是幸福。释迦牟尼佛还讲,佛菩萨有很多力量和智慧,你和他相应,就能够受到他的加持和帮助,灾难可以化解,福报可以增长,再加上自己的心态安祥,行善积德,真修实行,在人世间这一段就祥和幸福,没有灾难了。这是修佛的初级目标——成就世间法。
  但是大家不可执着于世间的这些所谓幸福安乐,因为这些都是短暂浅薄的。解脱、脱离生死轮回,才是每个学佛人真正离苦得乐的途径。这是佛教真正要解决的问题——出世间法。我们今天能遇佛法绝不是偶然的,那是我们多少世修来的福德,千万不能糊里糊涂地再与之擦肩而过,一定要转迷成觉、离苦得乐!
  信佛与迷信
  有的人不理解,好像信佛很简单,实际上信佛很不容易!六道里的众生包括天人和我们人都有贪、嗔、痴,有贪、嗔、痴就有造业,不是造完就完了,你还得还,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永远循环下去。所以对于那些罪孽大、欠债多的人,你劝他信佛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会受怨亲债的阻挠。他障碍太多、欠债太多,如果他一下子成佛,那他欠的债就要不成啦!所以那些欠债多的人,天魔、死魔、烦恼魔……各种各样的魔都来阻挠他信佛、修法。
  大家今天能够走向佛教,特别是准备学佛,就说明我们在座的欠债不多了,福德已经增上来了,说明我们已经具足了善缘、具足了福德,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现在很多人从小就接受无神论的熏陶,对因果、前生后世这些观念,认为都是迷信,是落后、消极、麻痹人思想的说法。这是他们智慧太低,是在没有任何依据和独立思考下做出的判断。先不论佛经怎么说,现实中,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能回忆起自己前世的人就很多,这其中很多事例都很有说服力,并且现在西方从事这类研究的科学家、专家也很多,他们的一些研究和发现很有说服力。
  比如德国,在三十年代就将灵魂纳入了科学研究领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中断了研究,只有一个叫约翰的教授继续这项工作。
  约翰教授在五六年时间共做了六次试验,于是他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由物质的肉体;二是灵气部分,是精神的东西。当灵气存于躯壳、存于物质之中时,人的生命就存在;一旦灵气离开肉体,人的生命也就终结了。
  这样的研究很多,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的脑科学家艾克尔斯教授在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后,最终也得出一个结论:“精神”——它像物理世界一样,也是独立存在的一个实体,虽然它居住在我们的大脑里面,有依赖大脑的一面,但实际上它是一种不具备物质性而有实体结构的东西。同时,他还认为人死后意识也随之断灭的观点,没有任何能成立的理由。
  这些研究尽管不究竟,但它至少证明了一点:人类对世界的许多现象还处于一种未知的状态,一种迷惑之中,科学在不断进步。
  实际上人类科学的发展都是阶段性前进的,就好比以前的科学家都非常推崇牛顿,但是当爱因斯坦相对论出现以后,人们又接受了这种更为先进、合理的学说,所以说科学是发展的,一代更比一代新,可千万不要认为自己眼下所接触到的“科学结论”就一定是最科学、最究竟的,对于一些人类还无从彻底认识的现象妄加判断,那就如同盲人摸象般地片面而不切实际,也是违背科学精神的。
  如果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认识问题,那并不是多么重要,但由于这种固执、片面、错误的认识耽误了你的未来,断送了你这一世可修行解脱的机会,就太可惜、太可悲了!
  实际上学佛是要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世间法——祥和、幸福、平安,暂时得到安乐;出世法——转迷启悟,常乐我净。
  今天讲了什么是佛,佛法,佛教,从理论上我们要有一个认识,学佛的目标就会非常明确了。第一次接触佛法的人听到这些,可能就听不懂了,他们所关心的可能就是自己的孩子病了,拜佛能不能好;家里老人出事,拜佛是不是能够让现实生活得到改善?都是些眼下最简单最现实的事儿。这些事儿都是由因果造成的,佛菩萨是可以加持你,但是在根本上还要靠你自己去解决。
  佛教与其它宗教的区别
  我们来谈一谈佛教与其它宗教的区别。有些人皈依之后念了几天佛就退转了,看到哪个神仙或者附体,认为它本事很大,就被吸引过去,就退转了,很可惜呀!有的念佛挺长时间,修行很好,可一遇到点儿疾病,就认为佛解决不了,某个仙某个鬼能解决,就去求仙求鬼,皈依它们,结果是离开正道,人了崎岖的山间小路。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对佛法未能真正理解,对佛教与其他宗教的教义实质没有弄明白。在农村这种问题特别突出。
  第一,佛教与其他宗教一个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世界观的不同。
  佛教对世界的认知是无限的,认为世界的肇始和毁灭是因缘而起的,并不是哪个人、哪个神造的这个世界。如我们这个地球,它形成的原因是众生的共业,不是哪个神造的,它的消亡也出于同理。其他宗教不是这样,比如天主教、基督教都认为是造物主制造了人、大地山河、以及地球上的万物,而且这个造物主是万能的。这是用有限的思维造出了一个有限的空间。
  第二,佛与其他教主的境界不同。
  除佛教外,其他教主都着相,可凡是有形有相的就有生灭,不能与时间同在。并且,没有证悟空性就必然生出烦恼,无法究竟解脱。
  佛把智慧通过修证化到空性智慧。空了不是没有,是妙有,化成妙有是真空,这个空的东西染不上颜色,也没有生灭,所以证到佛的空性境界就与时间同在,不生不灭,这最究竟的。所以学佛就是要没有烦恼,与时间同在,“常乐我净”,这是佛的境界,这就是极乐。与时间同在是“常”;“乐”只生大乐;“我”,是微妙之我、妙用之我;“净”,一片清净;这就是佛的境界。
  佛是“智慧不住三有,大悲不住寂灭”。佛化出了无数个化身,千百亿化身,去度人,这就是大悲不住寂灭。我们今天在座的,都是发愿要当菩萨的,你们都是菩萨啊,只要发了心就是因地菩萨,修行一个法就是精进菩萨。当菩萨要不住寂灭。
  第三,对于人死后去向的观念不同。
  其他宗教,有的认为世界就三个层次:天堂、地狱、人间。人间就像个实验场,你做得好就可以上天堂,并且永远在天堂;你做得不好就到地狱,而且永远在地狱。这显然不公平。
  而佛教认为存在六道轮回,一般人死后会被积累的业力牵引而投生到不同的道去。若到天上享福,也有尽的时候,享福过后还要受过去所造恶业的还报;下地狱也是同理,应受的报应受完了,他过去世还做过一些善事,当福报因缘成熟之时,他还要去享受福报,如此这世界又进入重新“洗牌”的过程。如果想跳出轮回,就必须通过修行成佛。修行最好的结果,是可以即身成佛。退而次之,可以死后去极乐世界,那里有美好的修行环境,在那里必然会修成不退转的佛菩萨,然后再来度人。
  第四,修行的主动和被动的区别。
  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我本来是佛”,只是被无明遮蔽,所以现在暂时是众生;修行的目标是成佛,变得和佛平等无二,和佛一样。修行上必须自立,靠自己精进修行才能成就,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自作自受”。虽然须要佛菩萨的引导和加持,但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力量。你感受到轮回是苦,要离苦得乐,要自己发心,自己修证,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自己不努力,佛拿你也没办法。众生和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称佛为“本师”,自己是“弟子”。只要你愿意成佛,就可以!这个立足点在自我、自心上。而从事实上说,成佛也确实是我们自己能够作主实现的。
  有的宗教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人类也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是万能的,人们必须无条件地敬畏和顺从上帝,绝对地听从上帝的一切安排,否则就要受到上帝的惩罚。也就是说,上帝恩典你、认同你,你就上天堂了;惩罚你,你就下地狱了。上帝具有主宰一切的力量,“要作上帝的仆人”,信众和上帝是主仆关系。人永远也不可能变成上帝,和上帝平等。这些宗教是靠外力,自己没有主动性、作不了主。这是佛教与其他宗教在主动性与被动性上的不同。
  第五,关于慈爱。
  有的宗教讲“博爱”,不管好人坏人都要去爱,包括爱你的敌人,这种思想非常伟大,心胸也很宽阔。但问题是对于不信他的人,不但不去爱,还要把他送到地狱里。既然众生都是上帝所造,应该同等对待吧?为什么有的被送到天堂,有的又被送到地狱呢?看来上帝的家是有界限有分别的。而佛教主张“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他的爱就像阳光一样普照一切。主张对任何众生都应平等对待,无论是生过自己的父母,还是伤害过自己的仇人,都应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施与平等的慈爱。佛不仅是对人,对一切众生,甚至植物都爱惜。有的宗教是只不允许杀人,有的宗教杀牛羊,我们想想,牛干了一辈子活儿,它老了,你要杀它吃肉,于心何忍呢?佛教不允许杀生,连苍蝇蚊子都不能杀它们。有些宗教只对信他的教徒施与爱,佛教是对一切众生都无条件施与慈爱。如此一对比,佛教的慈悲心显然更深,慈爱的对象更宽广。
  第六,对待不同教派的包容性的问题。
  其他宗教之间,或教内的各派之间,由于见解不同,互相称邪,甚至不服气而打斗,再升级就是发动战争,态度是敌对的。历史上曾为宗教问题发生过多次战争。在中世纪,有的教会成立了“宗教裁判所”,先后处死了几十万名被视为异端的持不同思想的人士和科学家。
  而的佛教历史上没有发生过这么惨烈的事情,对待不同见解,通常是通过辩论来解决,理越辩越明嘛。如中国古代,佛教和道教发生过多次辩论;藏传佛教的寺院现今仍有辨经的传统。又如在西藏八世纪末,发生在印度僧人莲花戒和汉僧摩诃衍的一场著名的辩论,由藏王赤松德赞亲自主持,辨了三年之久,最后以摩诃衍承认失败告终。辩输后,摩诃衍被遣送回汉地,他的文章被封以不再误导修行人。这表明佛教相对的包容性、温和性。
  佛教认为,对其他宗教不能简单的将其判断为是邪还是正,而应客观地分析其教义理论是否圆满;某个宗教在社会发展的某个时期都曾有利于人们的生活,对社会的文明进步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不应否认这些,但它们不究竟,不完整,不圆满。佛教内各派的见地、修法虽有不同,但认为这都是佛为适应不同根器而设的方便,各取所需就行了。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大家对佛教应该形成一个比较充分的认识,佛教与其它宗教相比,的确有很大差异。看清这些,心中存有正信正见,才能坚定正确的发心和修行。
  学佛的基本条件
  以上是关于佛教的基本认识,有了这些基本认识还要有个基本条件——出离心,才会有学佛的决心。学佛的决心主要来自出离心。知道了诸法无常,视六道为火宅,就好像你的房子失火了,要被烧死烧伤,赶快离开它,这就叫出离心。出离心是学佛的最基本条件。有了出离心,就不会退转就会精进!有些人只想“学学看吧”,好像学佛是个时髦的事情,他这是没遇到障碍,若遇到障碍肯定会退转。所以说没有出离心不行!
  学佛还要懂一些教理以及明确学佛的道路。佛法是很讲理的,首先让你认识六道是苦,然后告诉你有一个常乐我净的极乐世界,使你生起离苦得乐的愿望,然后又给大家规划了八万四千条路,就是无数个法门,这其中肯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法门。选择好自己的法门,不回头走下去,一门深入,成佛绝对是很现实的。
  有了出离心,知道了路径,又拿到了地图,学佛的基本条件就具备了。
  同时,我们大乘行人,都要认真想一想,修行是为了自己离苦得乐,还是为了亲人,有没有想到是为了所有的众生?你的发心有多大?如果仅是为了自己成就,而众生痛苦就不管了,那是根本不成的;如果是众生痛苦我来承受,所有众生都离苦得乐后,我再成佛,有这种大发心,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呢?
  三 学佛的历程——信、解、愿、行、证
  每个学佛者都有个共通的成就历程:信、解、愿、行、证。
  第一,“信”,你对佛法不相信,你能去钻研学习佛法吗?你能够放弃享受去守戒、去修行吗?所以一切修行从信生起。
  是不是真信有极乐世界?是不是深信因果和六道轮回?只有你真信了佛法,真正理解了佛教,才会对佛、对上师产生强烈的信心,才能修道、悟道!
  第二,“解”,对佛法的义理,修行的道路能不能理解,能不能建立正见。
  只有真正理解了你才能深信,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三,“愿”,就是发愿。
  有一个叶公好龙的典故,叶公天天画龙,龙王知道后心生欢喜,就想:叶公这么喜欢我,我得去见见他。于是龙王有一天在叶公正睡觉时破窗而人,叶公被惊醒,看见龙真的来了,张牙舞爪的样子,一下子就吓昏过去。实际上他只是好龙的那种形象,并不是真好龙。只有发了愿才会去实践佛法,才会有受用。发愿可以决定你.的修行成果。
  第四,“行”,就是行动、实践。
  说得再好,不“行”没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修行过程中不要总是今日复明日,修行就在当下,要一步一个脚印,惜时如金地修行。切实地“行”会得到证量,才能加强信心,从而促使你更精进地修行。
  说句心里话,信和愿,并不是那么好解决的。我早年皈依班禅上师,到九月二十七日就是三十多年了。皈依十年我才真正深信,认为释迦牟尼佛讲的一点不错!十年愿,就是到极乐世界去;行,那时还不行呢,还有烦恼,有时候还发火。我用了十几年时间“信”、“愿”才解决,修行还差得很远。修行是慢慢来的,信和愿并不是一次能解决的,不是看一本书就行了,不是那么回事。
  第五,“证”,就是得到证量,证实佛法真实不虚。
  最高之证是证到佛的境界,也就是实现学佛的最终目标。成佛不是一步达到的,而是须要一步一步证量的积累。修行境界是无法用语言说清的,像吃苹果一样,我告诉你苹果的酸甜滋味,你没有亲口尝过,永远也猜不出苹果的原汁原味来。只有自己亲口吃才能品出真味。修行更是如此,一定得你自己去亲证。师父带着你修大圆满,告诉你如何让念头不住,怎么不跟,怎么不执,怎么让它空断、寂静,那不是凭空说说而已,得靠证量!
  这就是学佛的历程——信、解、愿、行、证,我们都经历后才会获得真实不虚的证悟!
  四 修行方式——出家与在家
  修行无非有两种形式,一个是出家,一个是在家。大家知道,在家,事多麻烦多,对于家人和工作,你都得尽责任,至少需要你去挣钱,挣钱就要与社会各色人等打交道,于是业力、麻烦、危害都袭来了,妄心也滋生起来了。一执着,造业就很多,你边修行边造业,特别是有些人修行还不如造业快,那你修的意义何在?这是个大问题!所以说成家是有大麻烦。.出家为什么好呢?因为出家人是专门修行,闻的是佛法,念的是佛法,人家来请他讲的还是佛法,这样违缘就少,造业也不容易,所以说出家清净,利于精进。可以说出家绝对是易于快速成就的。
  不过,当今世界的人们责任太重,要割舍亲情,离别爱恋,一切放下,又谈何容易呀?唐朝李世民讲过:“出家乃大丈夫之行为,非帝王将相所易行。”你能当皇帝、将军、丞相,但你不一定舍得出家呀,所以出家很难!你要自己考虑,你的责任能不能放弃?要是真能放弃就出家。如果你认为你还有必须要尽的责任,那就先把世间法安排好,留在世间修行。
  以世间法.为用,出世法为究竟。既然如此定位了,那如何利用自己在世间的时间修行呢?要认真订一个计划,首先皈依,然后持戒,一步一步往上走。出家和在家,就是业余修行队和专业修行队的差别。我们在座的绝大部分是业余修行队员,但是业余修行队不一定比专业队差呀,要有这个信心。你看有的足球、乒乓球运动员是从大学生里挑选出来的,他比国家队的都厉害,当然这是个别现象。不过我相信即使是居士,只要定位准确,把世间法安排好,心平静,愿力大,仍然可以解脱,毫无问题!
  首先自己要有这个愿心:这一辈子非得成佛不行!不管现在是五十岁还是六十岁,哪怕我在世间就剩下三年五载的时间了,也要立志即身成佛。有这个壮志,就没问题,就能成佛。大家不妨下一个决心:今世就要成佛!我相信这一句话能够实现,就看大家是不是真正发心。
  五 闻、思、修
  学佛的方式总的来说包括:闻、思、修。
  闻,就是听闻佛法;思,就是思考、理解、研究佛法,生起信心;修,修行,去实践,自己去学佛、作佛。
  在人间,听闻佛法共有三种方式:第一,听佛讲法,这个条件现在大家已经不具备了,因为释迦牟尼佛已经圆寂。也许我们往世与佛有缘,听过佛讲法。第二,就是听佛的弟子——善知识讲法。第三,读书学习佛法。闻听佛法是非常重要的,你以后的修道进步都离不开听闻。如佛经所言: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听闻佛法要避免三种过失:第一是心不在焉,根本没听进去,好像杯子倒覆,装不了水,称为“覆器”;第二种是有成见、邪见,听闻时不是为学习和理解去听,而是想找毛病,这种被称为“秽器”,好像污染的杯子无法装清净的水;第三就是心乱,看起来听了,实际上左耳进·,右耳出,好像有缺漏的杯子,这是“漏器”。这些都是要不得的,一定要听进去才行。
  经书上讲,有一个大庄园主,他养了两只鹦鹉,这两只鹦鹉能说会道。阿难有一天到这个庄园主家串门,一走进客厅,那两只鹦鹉就说“欢迎!欢迎!”这时正好主人不在,阿难就给这两只鹦鹉讲了一个苦、集、灭、道的四谛法。讲了之后,这两只鹦鹉就开启智慧了。后来这两只鹦鹉被猫咬死了,死后它们转生到天上,在天上的福报享受完后又投生到人间作了大和尚,经过修行,最后这两只鹦鹉都成就了。所以听闻佛法必须要听进去,听进去就可以受益。
  听闻之后还要思维。佛讲的是不是有道理呀?释迦牟尼佛时,有位比丘跑过来跟他学法,佛说了一句话:“比丘与善士,应善观我语,如炼截磨金,信受非为敬。”佛说应当智慧地观察我说的话,怎么观察呢,如同观察一块金器,看它的融化、切割、打磨,不要仅因为尊敬我就立刻信受了我的话。佛法传播已经有两千多年了,能传下来证明它有存在的理由。我们思考它的道理,觉得讲得对,“是啊!人间是苦啊!好时候不多!”“我确实不知道生从哪里来,死到什么地方去。像一只海洋上漂泊的小船,迷茫没有方向。”认真地思想过后,才会真正地相信并接受。
  我再给大家讲个佛经上的故事,一个大成就者家里有很多经书,有个学者来串门儿,主人不在,他看到一本《十二因缘经》——佛法基本理论之一。他就拿着这本经在书案上读起来,一直读到中午饭之后,他看完了。回去以后他就找了一个地方闭关思维这些道理:这经上讲的有道理呀!最后他通过《十二因缘经》开悟,证到缘觉位。这就是闻思的典型事例。
  我主张应广泛闻思,修则一门深入。闻思过后的佛法尽可能地立刻落实到实践上。唐朝诗人白居易当时在南京一带当官,他到栖霞寺访问一位高僧马巢法师,他去的时候,马巢法师正在讲法,白居易就问:“佛法主要是讲什么啊,法师能不能简单地概括一下?”马巢法师就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不以为然:“这么大一个高僧,我还以为你要长篇大论,结果就这么简单啊!”马巢法师说“主要在行。你作官也是一样,天天说作清官,但是不去做一件有利于百姓的事,永远成不了清官。”也不必等闻思完所有佛法,才开始修,可以闻思了一部分,立刻就起修;修时遇到不解,再去闻思;这样闻思修并进。正所谓闻法信受,勤修精进。
  六 戒、定、慧
  前面讲了信、愿、行,有了信愿行,才谈得上戒、定、慧。怎样行呢?就是依戒、定、慧三学而修行。所有的法门,都要在这三学上成就,舍此不可。
  释迦牟尼佛最根本的教法是什么?就是苦、集、灭、道四圣谛法。所有的密宗、显宗都以此为根本教法。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在印度中部的菩提伽耶菩提树下示现成道后,就到鹿野苑向最初的五比丘说法。这是本师释迦牟尼第一次说法,史称“初转法轮”。在这一次说法中,释迦牟尼佛便重复三次教授了四圣谛。由此可见,四圣谛在佛法中极为重要的地位。
  四圣谛可以依因果而判划为两对关系——苦谛与集谛是一对因果关系;集谛与道谛是另一对因果关系。苦谛教授世间是苦的现实,集谛则说明苦的来源。所以,集谛是因,苦谛是果。与这一对因果相反的,便是灭谛与道谛,灭谛是指诸苦息灭的自由境界,道谛是达至灭谛境界的方法,所以道谛是因,灭谛则是果。释迦牟尼佛教育我们:苦,当知;集,当灭;灭,当证;道,当修。
  这个“道”,怎样修呢?释迦牟尼佛并不是要强迫我们要遵循他的教法,他只是在说:“我是过来人,我也曾经历过你现在所受的痛苦,后来我通过修行脱了苦。现在我告诉你我脱苦的方法,如果你也想脱苦,只要依着我曾走过的同一条路走过来就可以了!”
  佛陀指出的道路有“八万四千”之多,但都不离戒、慧、学三学。佛经中说:“非戒无以生定,非定无以生慧,三法相资,不可缺一。”戒能生定,定能生慧,而智慧反过来又能资长戒定,三者缺一不可。彻底开慧开悟,即是成就佛果位。
  戒定慧在因地和果地是有差别的。因地的众生业重,智慧未开,戒定慧无法同时具备,持戒时忘了定慧,修定时忘了戒慧,用慧时又疏忽了戒定。所以在因地下功夫的时候,是先戒后定,戒学有基础,才修定慧。不能马上学圆融,一旦学圆融,反而会产生障碍。从果地来看,戒定慧就无先后轻重之别,戒中有定慧,定中有戒慧,慧中有戒定,一即三,三即一,三者圆融不分,这叫戒定慧等持,这是果地上的境界。
  戒
  在依止了佛、法、僧三宝后,我们开始修行,就先要持戒。戒是是对我们身、语、意的规范。持戒是佛法及一切善德的“地基”。刚皈依后的居士,要受五戒;受了具足戒的僧尼,必须奉持二百多条乃至三百多条戒律;大乘佛子,要奉持菩萨戒;受过密法灌顶的人,要奉持密乘戒,密乘有十四根本戒,大圆满有二十七根本戒。戒有有相与无相之分,有相戒是事相上的,无相戒是心上的。要从事相戒到心相,就是从有相戒,达到无相戒。
  五戒守住了,才能不失人身;十善修好了,可升为天人。对于一般佛弟子来说,修戒学,至少要以出离心为动机而奉行十善业,戒除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及邪见,以这些准则来规范自己身体、语言及思想上的行为。我们跟佛都是一样的本性,都具有佛性,为什么在六道轮回不止?就是因为我们被无明迷住了,产生了贪、嗔、痴,又由贪嗔痴产生许多恶行。如果把这些不善的业行戒掉了,就可断除许多妄念烦恼,心性就擦干净了,自然回到清净境界。
  定
  定,就是禅定。禅定是把万念归为一念,一念化为无念。其实就是止住你的虚情,止住精神散乱,也止住烦恼。把作为苦因的心念止住,息缘净虑,最后达到心地无念,达到空寂、光明的境界。到这种空、明的境界时,则万德具足,一切智慧自然现前。佛经中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这种明了实相的智慧不是我们人间的聪明,而是佛的智慧。
  定力是由修养得来的,但它又非常难修,有许多方法,在后面的章节中作介绍。
  慧
  慧,是佛的智慧。显宗认为是转凡夫的八识成佛“四智”,依次是: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密宗除此,还要转第九识为法界体性智,而成法身大日如来,就是“五智”。所谓第九识,就是八识外的庵摩罗识,即白净识。
  五智顺次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这五智,是佛智慧的五个方面。实际上,五智必须都具备了才是佛智。而且随举一智,其它四智,也都包含在内了。
  七 三乘佛法与五乘佛法
  居士们提出,有些书上讲佛教有三乘,有些书上又讲五乘,该如何来理解?
  五乘佛法有人乘、天乘、罗汉乘(声闻、缘觉)、菩萨乘、佛乘。人乘,修五戒而生人;天乘,修十善而生天;声闻乘以四圣谛法而证四果;缘觉,以悟十二因缘而证缘觉;菩萨乘以六度万行而证佛果,这是五乘佛法。三乘佛法是指罗汉乘、菩萨乘和金刚乘。
  释迦牟尼佛为度众生,根据众生千差万别的根机,权宜之下讲了人乘、天乘。人天乘就是依佛的教导,修种种善行,持五戒轮回为人,修十善轮回为天。人天没有解脱生死,不是出世间法,但也是佛法,是佛法中的世间法。
  因为只有人道苦多乐少,因此人最易生出离心,并且有条件去修证,所以人道最易修佛法。所以我们应该保证自己下一世最差也要转世成人。怎么转成人呢?持五戒。这是权宜之说,最终的目的还是引导你修行解脱。
  天乘,天有二十八天,又分三层:欲界天、色界天、五色界天。欲界天六层,色界天十八层,无色界天四层。天界的众生叫天人,民间叫神仙。修十善就可转生天界。但是天界同我们人一样有烦恼,有生死,不出六道轮回。我们的本师很重视他们这一层,告诫他们不要沉迷于欢乐,忽视了修行,只要一刻未摆脱生死和烦恼,就要坚持修行以成正果。
  曾有很多气功大师和外道问过我,神仙和佛不是一样吗?佛有六通,我有五通,差不多,只差一通嘛。实际上这是有漏与无漏的区别。佛在定中,心想即成,再远也能一想即到,如来如来——如意的!佛没有烦恼,与时间同在,所以是无漏的;而天人或神仙他们神通再大都有烦恼,寿命再长久,还是会下堕,所以是有漏的。
  小乘佛教是以出离心为主,一刻都不想再在这个世界停留,希望尽早出离,什么都不要了!他们要远离一切烦恼和产生烦恼的因素。修行上它是以四念处、四谛法、观十二因缘为主。他所证得的果位有两个:一个叫声闻,一个叫缘觉。声闻是听闻到释迦牟尼佛讲的四谛法后专注修行,达到解脱,成就阿罗汉的果位。他们是自己先解脱再说。当然他也有他的道理,我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那又怎么能救众生呢?另一个是缘觉,缘觉的修行主要是观十二因缘法,证得缘觉也就是辟支佛的果位。他也属于小乘,但比起声闻乘来说要大方一些,他会教他的弟子以及自己的父母亲人如何修行,这是缘觉。小乘已断了我执,但法执还在。
  菩萨乘,是指大乘显教。大乘区别于小乘的根本之处是发菩提心,这是大乘佛法的核心。显教大乘是以发菩提心为基础,修三十七道品、六度波罗密,最后证佛陀的果位。按佛经上讲,修成阿罗汉之后还需要经历八万四千劫的禅定,然后再回到人间,再当菩萨,最后才能成佛。小乘佛法即便是修行圆满,也不能直接达到佛的果位。大乘通过修证可直接成佛,当然他需要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要至少经历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能成佛。
  最后一个就是密乘,就是金刚乘。它也属于大乘,因为它也强调菩提心i密乘是以三密相应为中心,也就是说行者要与佛菩萨的三密相应,把自己先变成佛菩萨,然后再去掉自己的各种业力。密乘是由大日如来、金刚萨捶、龙树菩萨传承下来的。
  以上是五乘佛法,三乘佛法所说的是成佛的途径,有小乘、菩萨乘和金刚乘。小乘是跟罗汉学,解脱了;大乘显教是跟菩萨学,度化他人、度化自己,自利利他,最后证佛果;密乘呢,它有捷径的一面,就是把自己先观成佛,观想成就,与佛无二无别,最终观想变为现实,即身成佛。
  这些都是佛根据众生的善缘、善根设置的不同法门,最后殊途同归,足见佛的无量悲心!我们还有什么不可以放弃?佛法如此清楚,条分缕析,对各种根器都顾及了,还有什么烦恼还不能放下?还有什么我执、法执不能打破呢?不管何种法门,自己对号入座,看看你到底适合修哪一乘、修哪一个法门,然后一门深入以求解脱。
  八 应机者良,一门深人
  佛为什么为我们设计了八万四千方便法门?这些法门哪些最适合众生?哪些最适合自己?要选择。
  为了让每一个众生都能得到解脱,佛设计了八万四千个方便法门,就是八万四千个修行方法和实施方案,实际上比这还多得多,有多少众生就有多少条路,每位众生都能够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修行道路。所以这八万四千条路都是因众生根基所设,没有第一,第二之分,都殊胜,只是根据你自己的缘分、福德、根器,而有适合不适合之分。
  每一佛出世都有正法、像法与末法三个时期,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这都是众生的业报所感现的。正法时代,古人的福报广大深厚,智慧也高,主要通过持戒就多能得道。像法时代,善根就差了,须修禅定才能得道,还发展出了个禅宗,通过坐禅的方法,人定开慧。但是达摩祖师说了,到第六祖以后,人定就很难了。末法时代,善根更差,学佛人众多,但罕见得道之人。现在是佛教的两千五百五十年,也就是已经进入末法时代的第五百五十年了。没办法的时候,释迦牟尼佛把两个殊胜的法门编排在末法时代,就是密宗和净土宗。众生只靠自己不行了,必须还要靠佛力,否则末法时代救不了自己。
  禅宗主要靠自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下根器的人很难做到。密宗则是自他结合、自他相应而即生成就。净土法门,西方、东方、南方、北方、中方都有净土,中国现在盛行的是西方极乐净土。这是靠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力,往生净土。念佛法门,即净土法门就这么来的,所以大家都在念,等着来接。但是往生得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是一心不乱,就是禅定;第二就是大出离心。现在大家睁眼就想着孩子,想着家庭,要吃要穿,世间的欲望多,诱惑多,大出离心是很希有难得的。
  关于净土法门,我推崇的是弥勒净土法门。弥勒是福佛,比释迦牟尼佛早四十二大劫皈依,他往生到兜率天之后,给五万亿天子说法,把天界变成净土了,天天在说法。释迦牟尼佛授记说,皈依他老人家没成就的可以到弥勒那儿去,皈依弥勒的更得到那儿去,而且谁到那儿马上接见,几句话心里一下子明白了:“噢,我得修行”,就坐下来听法。弥勒佛说法不是枯燥的,都变成音符,坐那儿一听;浑身大乐,就不愿意动了,上了瘾了,很快开悟。在兜率天住四千年后跟着弥勒佛下界度人,龙华一会,龙华二会,龙华三会,任务完成,就授记成佛。这个法门简单易修,不须太大的出离心,也不用一心不乱,而且兜率天离我们很近,不出欲界,更容易往生;只须礼敬、供养、念圣号,发愿往生就可以。这个兜率天,是佛唯一推崇的天界。
  密宗,就是靠上师和三宝。三宝是佛的智慧化成的佛、法、僧。为了方便度人,为了延续佛法,密宗又产生一个上师来代表三宝,把佛的智慧、慈悲,佛对你的帮助,集于一身,变成有形可见的东西传授给你。与上师相应就是与佛相应,与佛一致,那么你就具有了佛的智慧、佛的神通、佛的德相,你就会获得圆满成就。所以密乘是相应成就。
  其实我们的心和释迦牟尼佛的心一样,一样的性质,一样的德相,无二无别,他当佛也没多多少,我们当凡人也没少多少,都是一样的佛。只是我们被无明遮蔽了本性,没有显出我们是佛,女要把无明拨去,就跟佛一样。这是显密共同的知见。那么,显宗的修持是,一点一点慢慢扒开它,比较稳妥,扒开,佛现出来,就成了。密宗修持,特别是大圆满是靠三宝上师直接把自己的佛心激活,使它变得非常活跃,通过修行,把所有的无明瞬间摧毁殆尽,佛心暴露,即是与佛相应而圆满成就。这是两者根本差别之处。
  那么密宗必须有传承,有加持,要接通佛的根本密意。我经常讲,上师是个插座,这个线一定要一级一级接着大发电厂。接上总电源了,你是个洗衣机也好,你是微波炉也好,才有电,才能起作用。如果这个线断了,就没电。修法上,显教是修成佛的因,是戒定慧的顺序,先守戒,戒清净了,才能人定,人定开悟,才能成就。密宗是从成佛的果起修,是慧定戒,反着来,先通过上师佛菩萨的加持,观想自己变成佛,身口意一模一样无二无别,有了这个再往下走,再修禅定和持戒,最后求得圆满。
  有些人问了,佛讲了这么多法门,那我该怎么选择,到底哪个法门最好啊?
  八万四千个方便法门,每一个方便法门就是一条路,条条大道通北京,最终都能走到。但是到北京的路线不同,路途远近差别就太大啦,至于要走哪条路,不是由你决定的,它是由你往世所积的福报和缘分所决定的。你跟哪个法门有缘分,跟哪个师父有缘分,你才能从这个师父那里得到这个法门。换句话说,是缘分和福报决定了我们修行的法门。每一个法门都有它的殊胜,可以说都是第一,没有第二,只是看你的信心和福报了。但是这里有一个原则是共同的,那就是必须一门深人,不能退转。只要做到这一点就能够到达目的地。如果退转,你即便是走最近的路,从这儿上北京,到了保定,有人说白洋淀不错,咱们看看去吧,你跟着他就去转了一圈,他又说白沟好,你又去看看,不走了,转一圈你退回来了,这样你永远到不了北京。关键是要有信心:依靠三宝,笃信不疑,锲而不舍,具足坚定的决心就都能够达到彻底解脱。
  有些人在修行上明白这些道理,但是他没有成佛的坚定决心。我这一辈子修不成,下一辈子再说吧;或者今天没时间,明天再说吧。这种态度都是自己原谅自己,最要不得的。要知道,生命在呼吸之间,你明天走,今天不修怎么行,那就耽误大事了,一定不能懈怠。每天上一根香、叩一个头,这就是功德,就是修行。你非要等有一个大时间,如果没有大时间怎么办?那就荒废了。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明天何其多啊!大成就者们都是精进才成就,所以绝对不能懈怠!
  九 修行三阶段
  为了方便大家理清思路,我把成佛的过程总结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准备阶段,也叫前行;第二个阶段为基础阶段,就是加行;第三个阶段是成就阶段,证悟成佛。
  第一,准备阶段,在密乘中即指前行。
  这阶段要懂得诸法无常、人身难得、佛法难遇、六道是苦、解脱是福,这阶段主要是生信和发愿。你要广泛闻思,现在有一派传承不主张看书,不让闻思,这种方法可以的,但要看针对什么根器的人。在某些偏远地区是可以的,如果闻思多了,东说东是,西说西是,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一会长进,一会儿退转,很不稳定。但是在发达地区,特别有一定分辨能力者,那就要多闻思才有正确的选择,反复良性运转才能不退转。这类根器的学人,要多闻思才会坚信,坚信才会精进。这一次来求法的有几个上年岁的痛哭流涕地迫切求法,就是因为她们有闻思的基础,认识到了解脱的重要。这就是闻思,要体会,升华自己,提升证悟的境界。那么闻思之后应解决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发愿出离,解决出离心的问题。一定不要贪著这个世界,不要光看好的一面,一定要愿意离开它。出离心不解决,那就莫谈修法,小乘都够不上!就算是修到圆满次第,大圆满次第,你也要问问自己:“出离心到底解决了没有?这个基础打得怎么样?”
  有的把腿都坐残废了也成就不了,因为前行出离心还没有树立,你还不愿意离开这个世界。有一个弟子跟我说过多次:“师父啊,下一辈子我一定要再当一次女人,然后再成佛。”因为她是个女强人,事业方面很成功,丈夫、孩子以及周围的亲戚朋友都靠她照顾。她觉得她这一辈子没尝到做女人的滋味,所以想下一世先作一次真正的女人后再修行成佛。这就是根本没有解决好出离心问题,怎能成就呢?
  第二,基础阶段,按密法讲就是加行。
  加行通常包括:修皈依、大礼拜、发菩提心、上师瑜珈、金刚萨埵、供曼达,六个加行。这个阶段至关重要!会不会退转,能不能精进,能不能持续到最后解脱,主要在这个基础阶段上!因为有的人在这阶段还可能退转。在此阶段因每个人的根器不同、传承不同、修法不同,所以加行也不太一致。各教派传承都有加行的不共处;各传承的大圆满加行也不尽相同,有的是不共的五加行,有的是不共六加行。不论哪个传承,其中的皈依、菩提心、上师相应都是这个阶段的主要修法,还有两个辅助法是:消除业障和积累福报资粮。这阶段要解决两个问题,一要宁舍命不舍上师三宝,第二要真实生起菩提心。如果这两个问题没解决,成就阶段莫谈!
  在实践中我对此有深刻的体会。我到现在国内外大概有一万多个接到传承的弟子,但认真审查一下,真正修行进步很大、得到验证有成就的,确实寥寥无几。佛经上说,修行人总共分三种:第一种就是每天都有新突破,每天都有新的证量增加,这是上等根器;第二种是中根器,就是每个月都有新的进展,新的证量;下等就是每年都有新的证量。可佛经上没说有第四等人啊,除了这三等,其他就不叫修行人了。所以每个人都自己想一想,是每年有一点进步,还是每月、每天都有一些进步?
  有些人进步很慢,有些人没有进步,有些人得到一个法非常高兴,修修就退转了,没动力了,不修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基础问题没有解决到位。
  藏传佛教特别讲究次第修行,上师传法时说:“我传给你们一个最最殊胜的法门,就是修出离心。”这时候大家就都相信,绝对相信上师的话啊!这就是最殊胜的法门了。等大家确实修得很好了,上师又跟弟子们说:“我还有一个最最殊胜的法门没跟你们说,就是发菩提心,我现在将它传给你们。”大家就又开始修菩提心,一修就是十几年。师父说:“好啦,还有最后一个,再没有了啊,可真没有了啊,就是证悟空性。”由于他们前加行解决得好,都在暗地坚定地修持,所以后来很多人得到成就。可见,前行、加行是非常重要的基础。
  有一个修行人,他说他已经得到大成就了,我就问他:“你既然是成就了,那你就彻底是菩萨了,如果到长江去游泳,正好遇到一个落水的人,这时候如果你下去救他,那你就得淹死,你不下去救他,那他就会被淹死,反正不是你死就是他死,那么你是愿意舍去自己的性命去救他呢?还是不敢下去看着他被淹死呢?你从心里回答我,我看着你的眼睛,你要说假话就我看到了。”他眼睛当时就转过去了,他不敢正面回答。所以不要骗自己也不要骗别人。
  这阶段须解决的第一个问题:皈依上师三宝。这包括两部分:皈依三宝和上师瑜珈。
  三宝是我们的根本依靠之处。在你活着的时候三宝能救你;作恶梦喊一声菩萨,恶魔就逃走;在死时的中有、死有的时候,菩萨出现就能接引你到极乐刹土。所以在基础阶段一定要修皈依,宁舍性命不舍三宝。即使我们这一次死了,因修行之善业和佛菩萨加被,还能转生善处,还能遇佛法而得度;若没有三宝了,还能依靠谁呀?亲人朋友只关心、照顾这一世,离开肉体之后在中阴身只能靠三宝啊!皈依境,一定反复修,生起真实意义上的皈依。
  还有上师瑜珈,就是皈依上师,与上师相应。因为上师是三宝总持,皈依上师也就是皈依三宝,是内皈依。上师相应是密乘的核心修法,虽属于加行,却包含了后面无上瑜珈部之生、圆次第,是直接趋向证悟的修法。
  有一个所谓的资深行人,正在修着大圆满和时轮金刚。有一次他对我说:“我的上师说了,我是上等根器的人,可以直接进人大圆满心髓,不用修加行了。”我听了他的话就笑了,菩提心没发,宁舍性命不舍三宝的心没解决,能修大圆满?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我当时毫不客气地对他说:“不管谁免去你修加行,实际上就等于告诉你,你可以不成佛了。”加行怎么能不修呢?最起码也要皈依上师三宝啊!
  第二就是菩提心。我在不同场合的讲话中重复最多的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重中之重,所有的佛教理论都在广谈菩提心。菩提心是道场,这个基础修没修好,直接影响到你能不能证悟空性。大圆满法系重在修上师相应以及大圆满次第,确实不太强调生圆次第。但是如果出离心没解决,宁舍命不舍三宝的心和菩提心没有真实生起,后面更高深的法无法修圆满。
  菩提心有一个特点,她像种子,只要种到你的第八识里了,就不失,下世也不会离开你;而且种下了会发芽,会越长越好,这就是其特点。菩提心不生起,这一世所有的功德就易失去!只要生起菩提心,每发一次菩提愿,它都在增长!即使是犯了大戒,只要菩提心不失,下金刚地狱的罪都没关系。这不是我说的,这是本师说的。只要菩提心没失就有三宝帮着你!菩提心在里边保护你不受任何伤害,像摩尼宝在身上一样,这个菩提心就这么好!所以皈依加菩提心等于成佛,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你基础法没修好,这一世只打打坐,证悟点儿禅定,解决不了问题!基础修法,就像盖房子需要地基,要反复打扎实,否则成不了佛。
  菩提心的生起与否决定你是大乘还是小乘。小乘成就之后还需多少劫再下来,再发菩提心,再接着修才能成菩萨,成佛。我们一发菩提心,就是大乘,已超越小乘了。若真实发起菩提心,自然业障清净并积聚广大资粮。这几天我看大家比较进入角色,修起菩提心大部分都哭了,起码是已经进入菩提境界了,但要通过这个境界更上一层楼。
  我在这儿透露个机密,能通宿世的就是修菩提心时显现出来的,当时只专注念及父母的慈爱、艰辛、劳苦……悲痛涌人心田,伤感万.分,整个念头都摄进去了,在悲痛到极点的时候,突然空啦,什么都没了,往上好像整个晴朗虚空都敞开了,没有终极,没有遮蔽,往世人与事如电影镜头切换一般历历在目,一世一个家庭,那是多少世前的父母,那又是再多少世前的父母。仅想父母就泪流不止,整个二十四小时眼都肿着。我们修菩提心;你要是二十四小时哭得眼睛都红肿了就对了。每个法都能够通,我就是从这时开始能观到宿命的。实际上修法就是摄住你的心,极度专注的时候变成空性境界,立时成就空性,这是窍诀呀!
  总之,这阶段要解决两个最重要问题:一个是皈依上师三宝,一个是发菩提心。这两法修圆满了,就有了坚实基础,再修后面的法才易于成就,最后的结果就是成佛。有三宝加持着你,有菩提心给你往上推进,你不成佛也得成佛,这叫强制成佛。
  若自己进步不快,菩提心发不起来,还有两个辅助修法:金刚萨埵法以清净业障,供养法以增长福报资粮。
  金刚萨埵是一切十方三世诸佛的总集,他是报身佛,他成佛前发了个愿,“我若成了佛,成佛后众生念我咒的,观我像的,修我法的,无始劫以来所有的欠账我都给他了清,一笔勾销!”没有冤亲债主来讨债,那多轻松啊!心想事成,事事顺愿。后来他真成就了。所以要坚信金刚萨埵法,金刚萨埵的心咒就是“嗡,班杂儿萨垛畔”,念百字明咒更好。
  另一个是增长福报资粮。如同远行,需要先准备好资粮,才能上路。具备资粮,可以使行者生活、修行顺利,并有助开启智慧。如果没有福报,你身体这儿病那儿疼,打坐的时候浑身上下不舒畅,怎么安住呀?连买车票的钱都没有怎么去求法呀?饭都吃不上怎么借“假”修真呀?想供养都供养不了怎么办?所以要修集聚资粮法。供曼达、弥勒相应法等是增长福报资粮的法门。还要经常上供下施,并将功德回向众生。
  第三,成就阶段。
  这一阶段就是修大圆满,证悟佛之法、报、化三身,即身成佛。成佛的关键判断标准是:“智慧不住三有,大悲不住寂灭。”
  圆满成就以证悟空性为前提。前边的基础打好了,此时一般就须通过观修本尊(生起次第)、修气脉明点(圆满次第)先将身口意净化,然后即可修大圆满而圆满证悟。大圆满法系相对不太强调生圆二次第,但通常还是须有些修持。有的弟子跟着上师修法,坐了四五年了没有感觉,我说你这样不对,得补课。你要是弹跳力很好,可以从第一层跳到第十层;你要是残疾,腿都没有,就得一层一层爬上去,还是必须次第而修,而且以众生的根器绝大部分都要次第而修,否则不会成功。如果你没解决基础问题,仅靠在这儿得到加持是不行的!大家在这里集中几天,在上师和成就者的加持下进步是很快的,但是你们不会长期在这儿,那“重头戏”怎么办呢?就要回去补补课。补好课下一次再来,再来时进步会是突破性的!
  证悟以后的境界很难用语言表达,佛的境界谁能感觉到呀?感觉了谁又能说出来了啊?表达不出来,没有语言。有个桔子,你吃一口,是酸甜味,你跟别人说这个桔子是甜味占多少,酸味占多少,酸中还有点苦味,甜中还有点涩味,你讲十个小时,他还记着笔记。你让他咬一口,品品这个味,他肯定说不是你说的那个味道,确实没有合适的语言来形容,成佛之后冷暖自知!
  有一个师父曾跟我说过,他说:“听说大圆满就是什么杂念都没有了,什么都不想了就是圆满,我早就证悟这个空性了。你说说我这跟你们修佛有什么区别,不是一样吗?”这恰巧就是我刚才讲的那个问题,他没有前行和加行,只是没杂念了,不是没有好处,但是好处不大,实际上成不了佛。我说:“你的空性怎么得来的呀?”他说:“我坐着想一会,就感觉到没有我啦。”我问:“还有呢?”他说:“没有我,这就证到了嘛,就完了嘛。”我告诉他:“佛菩萨的清净,不是一瞬间或者几分钟的清净,他是永久的清净,起码心里永远是清净的。而且佛和神仙的差别,就在于神仙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没有出离心,就不出六道三界;没有菩提心,就无法成佛。只修得很高的禅定,并不是成佛。”由此可见这个基础非常重要!
  去年“五一”之后,我考察了几个国家,发现了一个与国内少同的问题——有很多弟子追求大法、高法、无上法,但是他们的基础又特别差。我曾经带着他们修持过一次,他们不如法的念头根本无法自控,基础不解决怎么能够修无上大法呢?所以我要求一定打好基础,起码解决好出离心,确实解决好宁舍性命不舍上师三宝这个根本,再真正生起菩提心。不说世俗菩提心,起码胜义菩提心你要懂得和生起,这样你进人大圆满才不会有什么障碍。
  今天我们在这里探讨佛法,不是在修法,如果弟子在修法的时候,一定要把我当上师,那你才能得到上师的加持。在下面,众生平等,就是上师也是显现俗世的相,也有有漏人身。为什么观想有个窍诀:不一定非要观上师形象,观莲师的本体是上师也可以?因为上师现凡夫相,普通根器的弟子把他的形象观成莲师或金刚萨埵会更易生信心,易得加持。众生平等,我跟弟子们说,我们在下面都是兄弟,但我往上面一坐,你就应视我为佛,这样你才能得到佛的加持、佛的帮助,务必记住这一条。
  以上所讲属于前加行的基础知识,但是即使你修到圆满次第也必须明白这个道理。只有反复认识、反复印证,才能够不退转,才能够精进并有证量。如若断了某一个方面都不会有成就。刚才我说了几个问题:目的问题、基本概念问题、修行历程问题、方式问题,还有三阶段等问题。要修行卓有成效,必须先审视自己这些基础问题到底理解得如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