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巡礼佛陀的足迹(下)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达照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巡礼佛陀的足迹(下)
  达照法师
  八、佛诞生地
  从舍卫国到兰毗尼,坐车花了八小时,途经佛河,即释尊剃发出家换上法服的地方。在兰毗尼园,我们先到了摩耶夫人庙礼拜,再瞻礼了阿育王石柱,太子沐浴的九龙吐水水池,池边就是那棵参天茂盛的无忧树,这是本师佛陀诞生的地方。端坐在菩提树下,想起了五年前曾经来过这里,导师让我在菩提树下捡一块石头做纪念,而我却碰巧捡到了一枚菩提叶,并题诗赠与导师。而今天再度坐在这里,却想得更多。
  释迦佛从这里诞生,将生命中优良的道德品质人性的至善圆满,生命的悲智愿行都发明介绍出来,数千年至今,依然具有神圣无极限的生命力,不得不令人感念这片土地的伟大和肥沃。因为能够滋养出如此伟大的人类精神领袖。当微风吹动高悬的经幡,当祥云掠过兰毗尼园的天空,当地上百花盛开,绿草成荫,泉池清净,我们那颗朝圣的心倍加虔诚。庆幸这佛法之缘就此与佛陀直接面对,发现每个人都有一段经文,或一段疑问,让心中无论如何都充满着感恩。
  晚上住涅槃宾馆晚饭后,洗漱毕,敷座而坐,三五人坐在一块,泡茶谈经,全都是自由的言论和法义研讨,轻松喜悦,因为都知道修行是有内涵和表相差异的,但无论见地有多少差别,在我们心中的正知见是要起决定性作用的,也就是在正见方面都是完全一致的。我们的讨论,令导游小付深为感动。直到凌晨一点多才翻阅着《佛陀的故乡》入睡了。铃声叫早,醒来已是天快亮了。
  暮色中,天空显示了彩色的祥云,象一只展翅的凤凰,还有明月清淡地点缀了生命的蔚蓝。从出生的时候开始,就一定会死的,生与死之间根本看不透有生灭的痕迹,一切是空,一切本然。
  九、泪洒涅槃城
  离开了佛陀的诞生地,我们直往佛涅槃处。在拘尸那拉住下来后,便去礼拜佛陀最后说法处,这是为须跋陀罗剃度说法的地方,体现了《涅槃经》“扶律谈常”的思想,戒为无上菩提本,佛是一切智慧灯。所以,智慧禅定和戒律,同样代表了佛的三业清净之相。不远处便是佛陀遗体荼毗场,黝黑的砖块似乎经历了太多的灾难和莫明其妙的历史情结。我们跪倒在塔前,感觉到火中生莲的颤动,一代觉者的生涯,伴随炽烈生起的火光,以及各种邪见和猜测,全都化为灰烬。
  到了拘尸那拉城外的桫椤双树间,那里现在是一座佛陀的涅槃塔和一座佛寺,寺中供奉着佛陀的涅槃相。这尊佛像的塑造艺术有点神奇,从不同的角度竟能看出不同的表情,并且都是栩栩如生。从顶上往下看,是很慈祥法喜的样子;从脚下往上看,是非常严肃的表情;从中间的前方看则是充满了忧伤和无可奈何的样子。其实在佛的世界里永远散发出智慧安祥的喜悦。如同纯陀给佛陀供养了中餐,其中有旃檀耳这种毒菇,佛就自己一个人吃了,并告诉纯陀把其他人将要吃的毒菇全都给自己吃,余下吃不完的就全部倒掉,埋在树林子里。佛陀中毒后肚子特别痛,纯陀很难过,佛还安慰纯陀说:最初供养乳糜的人使我证悟成佛,最后供养毒菇的人使我入大涅槃,因为都是以善心、欢喜心去做的,所以此二者功德无异,切莫难过……
  我们围成圈,跪倒在佛涅槃相周围,一齐同声恳切称念着“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佛号声声都敲打着我生命的心灵深处,往事宛然呈现,感受到佛入涅槃时人们心中就像熄灭了佛智的光明。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像佛陀那么伟大的人物出现于世了。今日至此,方是生命放开桎梏的情景,不觉间泪流满面,佛灭度后,谁是知音?!
  十、挥别华氏城
  华氏城今称巴特那,这座曾在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极尽繁华的文化、经济、政治中心,现在也只能供人凭吊了。我们从拘尸那拉经过毗舍离,礼拜阿难塔,四周有众多塔址遗迹,塔的背后是一座阿育王石柱,柱头上雕刻狮子,头是朝向拘尸那拉城的,是为了纪念佛陀最后一次于此塔后方的一公里处讲经,然后就去涅槃城了。其实佛陀来过这片树园不止一次,早年在舍卫城讲法,空时也会到这里来说法,其中《维摩诘经》也是在这里讲的。当时维摩居士正好示疾毗舍离城中。阿难塔院鲜花盛开,草地洁净,树荫清凉,泉池清澈透底,阳光反映到水中央,闪闪光芒,犹如阿难尊者的智慧泉源,在佛教史上至今闪烁着洁净无瑕的光明。
  城中著名的佛陀舍利塔,是佛入灭后,八分舍利让各国的国王回去供养,其中一份由离车族请到此地建塔供奉,这是由阿育王挖掘出来后,又重新建塔纪念,并且又把佛身舍利分为许多地方供养。到了公元五世纪末、六世纪左右陆续在修建,所以现在蕴含深远的历史价值和意义。佛舍利塔的大门外是一个湖,虽然不算很大,但在佛传中是个特别的古迹。据说佛要离开华氏城时,城中无数信众因为舍不得佛陀离去,所以一路追赶世尊,佛陀就显神通自在无碍地现出一湖水,自己从湖面上如履冰棱般走过去了,而渴望留住佛陀的人,只能在此岸景仰和向往,阿育王又重新造了这个大湖,以表史迹真实不虚。
  挥别华氏城,经过第三次结集处,这是阿育王为护法,目犍连子帝须主持的佛教大统一活动,确定了佛经的正统,同时对大乘佛法也有很多总结。阳光透过原始树林,照在晨曦初绽的雾纱般草地上,深邃得朦胧幽远,充满了灵性的奇幻。
  十一、感动那烂陀
  从巴特那出发,三个小时即可到达古代世界佛教文化中心——那烂陀寺和那烂陀大学。玄奘大师留学此地,十大论师于此弘法,当时具有万名学生、千名老师的规模,同样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方告功成。如今只当作遗迹观赏,仍然充满了它独特的深广无限的震撼力和精妙绝伦的艺术魅力。广阔的校园和广场,树荫下的绿草,生机无尽;宏伟的校舍基座和墙壁,阳光下建筑气势磅礴,禅窟、佛殿、教室、经堂、塔院等,合理布置,安排紧凑,每处都能显示当年的伟大壮观。我们在古老的辨经台上,列队整齐地念诵了玄奘大师翻译的《心经》,祈愿大众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大学遗址紧连在一起的就是那烂陀寺,建筑更为精美绝妙,高大伟岸,可惜经常会遭到人为的破坏,所以寺院的四周被护栏挡住,不能进去拜佛念经了。我们徘徊在寺院周围,真想一睹当年唐僧于此殿中诵经的神情,最后只能站在远远的地方,拍照纪念。见到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很感动,特别想因为有警察不停地巡逻,深怕我们偷了他的东西似的。不过,我对这样的警察更加敬佩。
  现在的那烂陀遗址,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遗产,所以也是印度和中国最好的文化教育基地了。今天就有一大批中学生来此接受文化历史沧桑的洗礼,如同恒河之水,洗尽一切是非爱恨,洗尽一切痛苦烦恼,更洗尽一切众生心中的无知无明。他们的脸上都露出了极其灿烂的微笑。
  大门口进来的右边,几十个工人还在那里挖掘,慢条斯理的干活,真不知道是天生的吗?还是我们的性格太急躁!而进门的左边、七八个人始终坐着整理绿草。这些看似奔赴在生命线上的“大德”,或许只是一味的沉湎于无私无欲,但当年世界佛教中心的盛况却都只能留在想象出来的记忆深处了。同学们说:我被感动了!
  十二、王舍城圣迹
  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当年由频婆娑罗王所建。想见那时印度十六大国中最大最繁荣的都城,各种新兴文化宗教都集中此地,佛陀也经常带领随众千二百五十人游化于此。到了此城后,我们首先朝礼佛教史上的第一所寺院——竹林精舍,然后直上灵鹫山,阿难坐禅的禅窟,频婆娑罗王劝悉达多别去修道,愿以半壁江山相让的地方,灵山说法处。下山后,又到耆婆为佛治疗脚趾处(灵山上还有提婆达多推石头破佛脚指处),频婆娑罗王与韦提希夫人被阿阇世王囚禁处。午饭后,我们又到了七叶窟初次结集三藏教典处,下山后顺路参观了阿阇世王塔。晚上住宾馆,有佛殿,我们集体上了个晚课,这一切都是那么记忆忧新,令人感到无比的神圣祥和。
  竹林精舍的竹叶覆盖着热带的土地,进入园中,顿觉清凉,是迦兰陀所捐赠,故又名为迦兰陀园,佛陀大概有十多个雨季于此度过,园中有一池水,养着许多可能是放生的草鱼,个头都不小,数量也很多,看上去很是自由潇洒。池边的菩提树下坐着几位韩国人,他们坐着诵经,声音非常轻柔和谐,树边的猴子不时向人们做着各种古怪的动作,我被吓了一跳。池的另一边供奉着一尊释迦佛,就地三拜,亲切得很。
  到七叶窟的山顶上,可以看到整个王舍城,也能遥望灵鹫山,沿途很多印度教和耆那教的寺院,他们在寺院边洗澡沐浴,代表将要洗去一切的罪业和无明。令人多少有点遗憾,佛陀的教法怎么可以被外教拟定似是而非的“护法神”想象来,作为反面教材来宣扬呢!何止难过啊?只有佛知道!!
  昔日繁华,终归落尽。
  千古绝唱,比来寻常!
  十三、灵山圣境
  佛在灵山远相求,灵山已在我前头。
  而今识得灵山路,一到灵山梦亦休。
  灵山胜境我登临,路远天高释迦亲。
  鹫岭慈宗聊自悟,横云一片尽庇荫。
  遥望长空忆我师,白云无语寂丝丝。
  灵山圣会俨然在,又是拈花微笑时。
  宛然佛祖现金容,满目光明映碧空。
  却照心中冰玉洁,经声依旧静融融!
  灵山是无数佛子心中的圣地,是代表佛法僧三宝具足的神山,无论在古印度的摩揭陀国王舍城,还是在现代中国的信众们心中,都同样标志着信仰和道心。今天,终于能够亲自朝拜这仰止已久的圣山,真的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法喜和无尽的感动!从王舍城出发步行只需半个多小时,山虽不算高大峻峭,但在恒河平原区域,已是难得一见的秀丽。想当年佛陀住世时,一定是绿树成荫,鲜花遍地,道路蜿蜒,空气清新,不但有利于讲法听经思维真理,而且还要能使人打坐入定精进专修。所以,定慧等持、悲智双运的大乘佛法根本经典都是佛在灵山顶上讲述的。
  我们怀着至诚恳切的心,慢慢地沿着新铺的宽坦大道,朝灵山上进取。到了灵山禅院的遗址,感受树荫下的安祥寂静,怀念在这里深入禅定的过去佛陀座下的大德,他们有禅宗初祖迦叶尊者、二祖阿难陀尊者,都曾经在这里听经闻法、禅修入定、说法利生,这一切看不见的故事和眼前看得见的遗迹相连起来,不免产生许多感慨!
  绕过灵鹫般的石头,直上佛陀说法台,清风徐来,香云盖顶,经幡在轻轻地摇曳,猿猴在自由地攀援。人来人往,都诉说着心中那颗比太阳更加灿烂绚丽的菩提心和慈悲意。我们二十个人一同,跪坐在说法台上释尊像前,齐声称念佛号和心经,全身心感受佛说大乘经典就在此地此处。无始劫的业习,使我今日今时才到达“灵”的高山。信心如高山,品格如高山,慈悲如高山,永远可以作为凡夫俗子的向往和榜样。智慧如大海,心胸如大海,宝藏如大海,那么广阔、灵明、含蓄。智慧和慈悲构成了灵山的“灵动”和“巍峨”。真想说:有皈依的感觉,是多么幸福啊!
  十四、静坐菩提树下
  从王舍城一路奔赴到佛陀修六年苦行的山洞,再参观了当年以乳糜供佛的牧羊女故居,就在尼连禅河边上,我们也搬了几块砖头,恢复她的故居遗址的修建工作。然后,站在冬季干涸的尼连禅河边,希望河床,一片尘沙,茫茫然,荡荡然!对面正是佛陀成道的菩提树金刚宝座,能见到为此建立的大菩提塔尖,在夕阳下,熠熠生辉,阳光下的尼连禅河,像是金色的世界,这曾经沐浴佛陀成道前的圣河,似在诉说着千年傲人的故事,如今在河边的芦苇草中,摇曳多姿,风情低迷。
  吃过早饭后,我们从摩诃摩耶宾馆出发,步行五分钟就到达大菩提塔前了。一时被眼前这座壮丽宏伟的佛塔所震撼,只见它巍然耸立于蓝天白云之中,四周有四个稍微小一点的同形状宝塔围绕着,再远一点又有更小一点的塔在四方,此外还有数不清的大小宝塔拥簇而立,导游说四周有一千二百五十个中小型宝塔,代表着佛陀的千二百五十常随众。大理石白色基点的走道和塔院,粉红色和灰色的各种各样塔形,自由随意地各自屹立院中,大大小小的各种树木花草遍布塔院,真像世尊当年说法众佛子围绕而座的情形。
  整个院中,主要以佛成道的大菩提塔和金刚宝座边的大菩提为核心,还有佛陀七周行道的七个故迹,形成错落有致的菩提迦叶道树风光。我们从正门而入,在塔中金刚座前顶礼三拜,殿中的小圆形黑色石头大约直径五十公分,据说研究学者把它称为“地球的肚脐”。因为佛陀是从这里悟道,展开人类心灵的明晰解说示现。拜完佛之后,依塔右绕三匝,跪在菩提树王下,至心诵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再塔依右绕三匝,然后静静地跪坐于此,曾经令求道的王子悉畗、大觉世尊也告诉我们不要这是因为得来的。心中感动着佛陀的伟大,感念着佛法的微妙,感激着真理的透彻,感叹着众生的执着,真是感慨万千,身心清凉无比,世间的一切往事尘踪顿时消散于无痕,佛法的概念、妄想的纷呈亦销声匿迹,唯独不变的心念,感恩的激情充遍全部身心和世界,自知以后尽形寿都会在佛法的觉道上行进,更不会退缩到尘世中扰扰攘攘的争执,一切都被佛陀的伟大加持所击碎,在真理面前,呈现出原始心灵的最根本的力量,顿悟无常无我,寂静、空、缘起诸法之真实觉受,唯佛证知之实相,顿于心中展现如下:
  菩提树下静思维,空净无生万劫灰;
  觉道灵明皆自在,悲心透出日相随。
  缘起法,念已催,根尘脱落把家归。
  无常观尽法身住,无我本来是巍巍。
  佛说:“比丘们啊!因为那地方的一切都适合修行,于是我就在那里安住下来。”(中部阿含26经),佛又说:“我如是心等,清净澄明,无垢无染,柔软堪任,坚固不动摇,已心趣向无漏智慧。……我如是知、如是见,得爱欲漏心解脱,得有漏心解脱,得无明漏心解脱,即解脱已,具解脱智,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中部阿含36经)一切事物的成分是无常、苦、虚幻无实有,以智慧观察,远离种种迷惑,这就是佛陀悟得的无染之道。
  我静静地坐在菩提树下,放下一切妄想执着,身心显示如如的清净无染,寂然无为,明净无比,不知过了多少时间,突然一枚菩提树叶飘落在身旁,我以明觉之心去捡起这片叶子,似乎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夜睹明星的刹那觉受掠过心间,朦胧往事再现其神妙莫测的庄严。世间一切都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当体圆成,无论如何,此生都是真理的展现。感动!无言!
  菩提叶静静地飘落,大地静静地沉着,心如大地契入菩提叶的无常洒脱,千古不变的誓言,万古无依的轮回,顷刻间灰飞烟灭,如风在空中悠然吹过,清净如空!
  十五、鹿苑阳光
  佛陀在菩提迦耶成正觉之后,首先想到了昔日同修苦行的五位好友,正在鹿野苑继续受着不正确的痛苦,并以为这种折磨即是修行。而佛陀所悟之法亦是一般普通大众所不能理解的,唯有这些根器较利,佛缘较深的故人更容易领悟,是以徒步来到了鹿苑。离鹿苑初转法轮不远的地方,有一个五人迎接佛陀的纪念塔,我们参拜后,又驱车直奔鹿苑。
  进入鹿野苑的大门,我们鱼贯而行,合掌称念本师名号,到大佛塔处右绕三匝,再三皈依顶礼毕,静坐于塔影中,清风拂面,凉快无比。有三三两两的当地人悠游其间,也有喇嘛和游客们于此徘徊,大家脸上都洋溢着祥和愉悦的神情,彷佛完全沐浴在佛法的温泉里。阳光照在脸上,更显神采奕奕,光明艳丽润泽的肌肤,好像初生婴儿般细腻,是否在心灵深处,也如同五比丘初听佛法产生的欢喜!生命是否从此不再流浪不再哭泣!心中的云雾是否已经消失,而成为阳光明媚。
  鹿野苑虽然见不着昔日麋鹿成群、水草青葱的生机,但阳光下的人工草坪和古塔旁的杨树,依然令人感怀不已!还有那五比丘纪念塔,各朝代建立寺院的遗迹,佛陀不同手印的造像,给这块空旷的古迹增添几许凭吊的色彩。我们静坐于树荫下的草地上,默默地思考千古不易的真理,为何佛法会从这里像星星之火燎遍整个恒河平原?又为何如今失去了在恒河流域的昔日光辉?是众生情执太重?还是佛弟子也总有些不争气?佛陀,佛法犹如阳光,无论世界人间如何变更,它总是静静地关照大地。
  当我们全部身心都受佛法洗礼的时候,我们是否一样充满智慧的阳光,无分别地普照大地?顿时天空万里无云,眼前尽是生机,人来人往,都感受这空旷灵明的光芒,却带不走半点阳光的痕迹,因为阳光是如如不动、如规如矩,没有把鼻!当你听闻到佛陀的名号和四谛法,当你有信心走向生命的解脱和菩提,拥有了现实和人生的真理,鹿苑的阳光照在身上,也照在心里。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