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林徽音與中國古建築研究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李乾朗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林徽音與古建築物結緣,從觀音閣始,終於佛光寺,...。

林徽音在近代中國文壇獲得肯定的地位,胡適且譽她為才女。若從建築學的角度來看林徽音與梁思成,他們是這領域的先驅,其貢獻更超越文學之上。細讀林、梁二人的建築論文,字裡行間充滿著對中國文化的熱情與信心。在一九三○年代,他們到窮鄉僻壤調查古建築,經常遭遇許多困難,但是仍然完成了具有學術水準的研究工作。他們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後人研究的基礎,並且讓世人刮目相看,使中國建築之研究權掌握在中國學者手上。

中國藝術史之研究從十九世紀始皆由外人主導,中國古建築亦然。日本學者首先深入華北調查,清末庚子之亂後,日人伊東忠太為研究奈良法隆寺而來到華北蒐集資料,研究中國建築與日本、朝鮮之關係。伊東足跡遍及山西、陜西與河北。諸如大同的華嚴寺、善化寺,應縣木塔及五台山諸佛寺皆早在民國成立之前已由伊東忠太調查過。伊東在三○年代中期亦來過台灣,看了板橋林家花園。

可以說,在三○年代之前,有關中國古建築或雕刻史方面的著作,幾乎都是外文,如法國伯希和、日本大村西崖、常盤大定、關野貞及前述的伊東忠太。要探索中國建築,不但看外文書籍,也要如朝聖似的遠渡日本京都與奈良,去瞻仰法隆寺與唐招提寺。關野貞的書寫道「中國古建築正以極驚人的速度毀壞」。當時中國學者對本國文物之研究落後外人一大步,不免產生民族的自卑感。

事實上民初的政府文化預算很少,古蹟文物被盜時有所聞。林徽音與梁思成參加中國營造學社,係申請美國退回的庚子賠款補助作為經費,同時也廣向社會募捐,得自政府補助的很有限。在此艱難的條件下,如何在學術上與日本人競爭?林、梁二人內心焦急可想而知,他們在學術上的假想敵是日本學者。

三○年代初當林徽音與梁思成投入古建築研究時,誠為開中國學者以現代嚴謹方法測繪調查古建築之先河。他們的方法可能得自在美國賓州大學所受的訓練。說到學術上的假想敵,除了伊東忠太,應屬同為東京大學出身的關野貞。關野貞在清末即來過中國,一九一九年又再度到華北調查,以當時日本優勢的國力支援,關野貞的中國建築研究成績頗為可觀。一九三一年五月關野貞與竹島卓一兩位學者到河北調查清東陵,路過薊縣時偶然發現獨樂寺觀音閣,他們將研究結果刊載於第二年八月的《美術研究》期刊上,認定這座巍峨秀麗的樓閣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造建築,考證為遼代作品,舉世轟動。

事實上,梁思成與林徽音雖在一九三一年秋天計畫去調查獨樂寺觀音閣,不幸因逢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第二年四月才成行,但梁思成撰寫的論文趕在一九三二年六月《中國營造學社彙刊》上發表,時間比關野貞還早兩個月。於此可見,當年林、梁與日本學者競賽,為奪得研究解釋權,搶先兩個月完成精闢的論文與精細的圖樣並出版,不但大大振奮了中國人的信心,減弱日人的氣燄,也開展了日後研究領先的契機。

最近《林徽音文集》在台灣出版,隨著《人間四月天》電視影集之播映,台灣文壇掀起一陣對三○年代徐志摩等文人的討論。在林徽音致胡適信件中曾提到:「等他(梁)的測繪詳圖和報告印出來時嚇日本鬼子一下痛快,省得他們目中無人,以為中國好欺侮。」再如傅斯年信提及營造學社之成績,日本人「羨妒不置」。於此約略可探照出當時林徽音等人之古建築研究的確與日本人
暗中較勁。林、梁二人可說是第一次打敗日本學者的中國人,雖然當時中國正苦於日本軍閥侵略之威脅。這一段古建築學術之競爭,過去一直很少人提及或注意。

林徽音才華橫溢、文筆細膩,對古建築的觀察與描述自有一絲浪漫感情之文采。她所執筆的〈由天寧寺談到建築年代之鑑別問題〉、〈平郊建築雜錄〉以及〈清式營造則例之緒論〉等文,均為中國建築學界公認之絕妙好文。她用語精準,能將深澀的建築化為人人可懂的語言。行文時有幽默妙語,例如北京天寧寺塔的年代普遍認定為隋朝,經林徽音考證斷定應為遼代,由於將塔的年
齡降下來,她寫道要向天寧寺塔賠罪。

雖然在獨樂寺觀音閣的學術競賽中戰勝一回合,然而真正讓林徽音感到興奮與得意的,卻是一九三七年在山西五台山發現了比觀音閣更早的唐代佛殿。這座宏偉的佛殿早被日人常盤大定踏勘過,但他無法考證正確的年代。梁思成在一九三四年寫《清式營造則例》時,走訪請教了許多清宮老匠師,對於建築構造如斗栱樑枋細部下了不少工夫。因而運用所知木結構的特徵與文獻史料驗
證,判定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為唐代建築。

就在林徽音與梁思成鑑定出中國境內尚存一座雄偉的唐代佛殿時,適逢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全面侵略中國,這一巨變改寫了他們後半輩子的命運。佛光寺大殿的研究報造遲至抗戰後期才刊印出來,好不容易以克難的石版印刷於四川李莊出版,不料竟是《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的終刊號了。

林徽音與古建築結緣,從觀音閣始,終於佛光寺,前後十多年的光景,是她一生中精力最旺盛的時期,也是從優裕轉為困苦的分水嶺。她與梁思成合撰的論述,是舊學與西學融會貫通的最佳寫照,成為中國古建築研究的經典作品。六十多年後,再來回顧這一段歷史,看他們從外人手中奪回中國古建築的研究主導權,為後人奠下理論根基,接續絕學之傳,樹立治學風範與信心,特別令人佩服。我們認為,喜愛林徽音文學的人,不能不知她的貢獻所彰顯的意義。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