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教音樂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樓培敏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音樂作為一種宗教音樂,與其他宗教音樂有不少共同之處,主要是用音樂來渲染和加強宗教儀式的氣氛和效果。佛教的「唱贊」、「唱頌」通過莊嚴、肅穆而節奏緩慢的旋律起到了澄清雜念、淨潔心靈的作用。

佛教戒律告戒信徒們「不宜視歌舞」,何以佛教又有音樂?對此,佛經中多有記載說明。一是說佛音為禮佛歌贊之需。《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說:『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及我們中國,都是文明古國,「甚重文制」,揚曲韻以歌贊,才被看成是至善至貴的。佛教既成僧伽,便有禮佛之儀;既有禮佛之儀,必有歌贊之需。況且,據《百緣經》載:『昔佛在世時,舍衛城中有諸人民,各自莊嚴而作伎樂,出城游戲,入城門值佛乞食,諸人見佛歡喜,禮拜,既作伎樂供養佛,發願而去。佛微笑,語阿難言,諸人等由伎樂供養佛,未來世一百劫中,不墮惡道,天上人中受最快樂。』,伎樂使人賞心悅耳,去惡從樂,何樂而不為?但是諸佛賢聖既已遠離紅塵,不須音樂歌舞,又何以伎樂供養呢?《大智度經‧九十三》曰:『諸佛憐愍眾生故出世,應隨供養者,令隨願得福故受。如以香花供養,亦非佛所須,佛身常有妙香,諸天所不及,為利益眾生故受。』,可見佛之受樂,全為了眾生。《分別善惡報應經》還列舉了以妙音樂供養佛塔能獲得的十種絕妙功德:一、身相端嚴。二、見者歡喜。三、音聲微妙。四、言辭和順。五、肢體適悅。六、遠離瞋恚。七、慶喜多聞。八、崇貴自在。九、命終天生。十、速証圓寂。認為這樣的功德才能「獲如斯報」。

二是說佛樂為宣揚法理之需。《維摩詰所說經‧菩薩行品》記載了各種各樣的佛事,以聲音語言文字而作的佛事也是其中的一種。朝暮課誦、道場懺法中都用音樂,「歌詠誦法言,以此為音樂」(《維摩詰所說經‧佛道品》),「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回間音,是故須常念」(《法華經‧普門品》)。據說,佛陀還通過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的奇妙聲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阿彌陀經》)

三是說佛樂為開導眾心之需。這類佛樂後來演化為帶有濃郁民間色彩的樂曲。如陝北農村流傳的「勸善歌」,南方流傳的「佛歌」,皆屬此類。它的內容大多是勸人慈悲為懷,改惡向善,修行修德的。

佛教音樂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儀式,形成了自己以「悠、和、淡、靜」為特徵的獨特風格,即以悠遠柔和的形式來表現恬淡寂靜的主題。從佛教歌曲內涵看,有的選自佛經經句,如選自《華嚴經淨行品》的偈語;有的用佛教念誦詞填寫,如「菩薩聖號」、「回向偈」、「三皈依」等便是早、晚課誦時念唱的;還有一些是西方音樂傳入中國後,用現代譜曲的《清涼歌集》。歌曲一組五首;分別為「清涼」、「山色」、「花香」、「世夢」、「觀心」。中間三首是弘一大師依明代蓮池大師《竹窗隨筆》中三篇同名文綴錄的,最後一首是依明代藕益大師《靈峰宗論》中的法語綴錄的。「清涼」一首用「清涼月」、「清涼風」、「清涼水」,表現我們身心與自然界亡人亡我、無物無心、萬有一體的諧融化,似可看成是佛意天機的流露。「世夢」的歌詞說:『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人生自少而壯,自壯而老,自老而死,俄入胞胎,俄出胞胎,又入又出無窮已。生不知來,死不知去,蒙蒙然,冥冥然。千生萬劫不自知,非真夢歟。枕上片時春夢中,行履江南數千里。今貪名利,梯山航海,豈必枕上你?莊生夢蝴蝶,孔子夢周公,夢時固是夢,醒時何非夢,曠大劫來,一時一刻皆夢中。破盡無明,大覺能仁,如是乃為「夢醒漢」,如是乃名「無上尊」。』,佛教說的「世夢」,包括一生以前的一生又一生,一生以後的一生又一生,生生如夢,所以說「夢時固是夢,醒時何非夢」,如果明白了一切都是緣會幻有,緣散幻滅,不固執為實在,就能在長夜無明中逐步獲得覺醒。可見,「世夢」也是為「轉迷為覺」這一目的服務的。

以「悠、和、淡、靜」為內容的佛教音樂,自然不會贊賞那種「淫音婉戀、嬌弄頗繁」之聲,它需要一種能夠表現自己主題的相應的形式。佛教音樂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融宗教色彩、宮廷情調、民樂韻味於一身,溫和、典雅、恬靜、純樸。

最早的佛教音樂來自西域胡人或天竺僧人傳授的「梵唄」,帶有濃郁的異國情調。三國時,梵唄雖以漢化的矛盾日趨突出,「梵音重復,漢語單奇,若用梵音以詠漢語,則聲繁而偈促;若用漢曲以詠梵文,則韻短而辭長」,於是由曹操之幼子曹植,開了佛曲漢化的先河。

佛教音樂的宮廷化,當推南北朝的梁武帝蕭衍。他在裁定梁朝「雅樂」時,就把敘述佛法的樂曲定為「正樂」。隋代視梁朝「雅樂」為「華夏正聲」,佛教音樂流行於上層貴族中。其結果,使佛曲吸收了中國傳統音樂的精華,悠揚典雅,及至唐代,佛教音樂竟能與宮廷音樂一決高低。相傳貞觀年間長安莊嚴寺的藝僧段本善將康昆侖彈奏的獲得滿場喝彩聲的《羽調綠腰》移入更難奏的《風香彈》中彈出,激漾輝煌,出神入化,使昆侖驚服。詩人元稹在《琵琶歌》中曾高度贊揚段本善的上足弟子李管兒:『管兒還九霄』。由此也可想像段本善高超的藝術修養和風格。除了藝僧,還有其他僧人具有較深的音樂功底的。如僧文敘,善於採用樂曲演唱變文,聲調婉暢動人:「聚眾談說,假托經論所言,‧‧‧愚夫治婦,樂聞其說者填咽,‧‧‧教坊效其聲調,以為歌曲
。」,佛教音樂悠遠虛靜的主題已經與清淡素雅的形式融為一體。佛音樂的優柔典雅還可以從中國文化受到的影響中窺見一斑。現存的宋詞曲牌-《菩薩蠻》、《雙調五供養》,均有佛教深刻的痕跡,甚至文人士大夫的七弦音樂中,都有《普庵咒》這樣的曲目。

佛教音樂因其蓄韻幽微、超然脫俗之境界,非簡譜所能表達,所以歷來由山門師徒口實授受,長此以往,各地寺廟眾多的佛教音樂中頗具特色的有北京智化寺的京音樂、潮汕廟堂音樂、福建南音、西安城隍廟鼓樂、開封大相國寺音樂、五台山青黃廟音樂等。儘管如此,佛教音樂還是留下一些見諸於文字的記載,如明代永樂年間由僧人編成的《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名稱歌曲》五十卷,北京智化寺在清代整理的《音樂腔譜》等。《音樂腔譜》載有多種曲牌名。有與唐代教坊曲同名的「望江南」、「感皇恩」、「後庭花」;有與宋詞詞牌相同的「一剪梅」、「梅花引」、「粉蝶兒」;還有與唐代法曲同名的「獻仙音」,與宗教有關的「三皈贊」、「華嚴燈贊」、「普庵咒」等。內容除為佛事服務的「金字經」、「楚江秋」、「五團花」、「焚化贊」、「五聲佛」、「大華嚴」、「小華嚴」等外,還有描寫古代一般人們生活的「拿天鵝」、「放清海」、「垂絲釣」,描寫瓊樓玉宇的「水晶宮」、「逍遙遊」,描寫風光景物的「小花園」、「錦堂月」及反映閑情逸趣的「斗鵪鶉」等,演奏的曲調既有素淡的宗教色彩,典雅的宮廷情調,也有濃郁純朴的民間音樂的韻味。

當然,佛教音樂「悠、和、淡、靜」的特徵在法事音樂中尤為顯著。此類音樂在佛教舉行各種儀規時用,有贊、偈、咒、誦等多種形式,源遠流長,代代相傳。這種特殊使用場合的傳授方式,使他具有某種神聖性,其中贊類音樂典雅舒緩,旋律悠揚跌宕,如「八大贊」、「四大祝延」等。各類經咒的念誦及稱頌佛號的轉讀類之分。六句贊由六句二十九字組成,如《爐香贊》;八句贊由八句四十八字組成,如《三寶贊》。另一類是世俗佛樂佛曲。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它與民間音樂融為一體,呈現出「地分鄭衛、聲亦參差,神州一境,聲類既各不同」的狀態。

演奏佛樂的樂器,據佛經記載有幾十種,但當今漢地寺院在一般性宗教活動中則僅用敲擊樂器(法器),以鐘、鼓、引磬、木魚為主,配以鈴、鐺子等,有清澈靜穆的效果。不過有些佛事,如「瑜珈焰口」中,也有管樂器加入。梁朝和隋代淡奏法樂的樂器有鐺、鈸、鐘、磬、幢簫、琵琶等,淡奏時,金石絲竹先後參加,然後合奏。世俗佛樂幾乎是純器樂曲,樂器分打擊樂器和管樂器兩種。前者有鼓、鐺、鎲、鈸、鍤、銛子、云鑼等;後者有管、笙、笛等。北京智化寺佛樂演奏所用的十七簧笙,是明清以來所傳簧類數最多的一種。

佛教音樂以其深邃的宗教意識,強大的藝術感染力,獨特的音樂風格,成為中國文化和宗教藝術中的一塊絢麗瑰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