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正定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葛印卡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如果把心专注在任一物体上,心会专注于静坐中,变得平静,也会达到单一的专注,但是仅仅是心的专注并不是正定(samma samadhi)。因为正定,对心来说必须是善的,必须是纯净的。唯有专注于一点的善心才能称为--出离不净的定(kusalacittekaggata samadhi)
定(Samadhi)是说心念建立在平等心上。一颗专注在外在事物的心是无法达到平等的;它将只会扰乱心的平衡。那就是为什么只有一颗善心的专注才可以被认定为正定(samma samadhi)。

一颗充满贪念的心是不善的,充满瞋恨的心是不善的,充满无明的心是不善的。当心以贪念、瞋恨或无明为专注对象(所缘)时,它也会达到定,但那种定既不平衡也不平等。这种心念的专注是不适当,不纯净的,对快乐没有帮助。依靠贪念、瞋恨或无明的定是一颗不平衡心的专注──它怎能有所助益呢?

全神贯注的猫专注在老鼠洞上,牠是完全专注在那个物体上。苍鹭的一只脚站立在湖边寻找鱼儿,注意力全集中在水中,有着全然专注的心,不对其他事物觉知。这是心充满了贪求老鼠或是鱼的专注,但这不是正定。这种定是不适当,不纯净的。

同样的,埋伏等候敌人的士兵,以完全专注的心,将注意力放在敌人的壕沟上。只要敌人抬起头来,他就射击。同样地,拿着双管猎枪的猎人,埋伏等候危险的野兽,也是完全专注的。他的心念完全集中。只要看见猎物,他就发射子弹。以这种方法,心是专注的,但是这不是善心;心已被瞋恨和暴力所污染。因此,这种心的专注不是正定,不是纯净的定。

在服用麻醉物品后处于精神恍惚的人,会沉迷其中也会得到心的专注。他像处于熟睡的人一样毫无知觉。他不知道外在或内部发生的事。同样的,利用化学药物的人,例如迷幻药(LSD),经验幻觉并且全神贯注其中。在这两种情况下,他失去心的平等,失去了心的平衡。这种专注是建立在不平衡的心上,受到无知的扭曲,这不是禅修,不是适当的定,不是纯净的定。

为了获致纯净的定,以任何情感为专注对象(所缘)是不合适的。透过这样的专注,心的平等会丢失,心的平衡将被扰乱,心会沉浸于充满贪念的情绪和执取当中。即使心变得专注,但是纯净性失去了。

为了心的专注,这个对象应该是既不会令人愉快也不会令人不愉快;并且不会在心中生起贪爱和瞋恨。同时,专注的对象应该帮助心保持不断地警觉,并且保护我们不会沉浸于任何妄想错觉当中;保护我们免于自我催眠和受他人催眠;保护我们免于禅修中昏沉。

我们不仅会对外在世界粗重的感官享乐专注,而且也会对所谓精神领域的微细的感官喜乐专注。但是这种专注只会造成束缚,不会解脱。任何在追求超自然经验时所获得的定只会导致束缚。任何令人喜欢的形式,颜色,形状或光亮,甚至闭上眼睛也会看见;听到令人愉悦的话语或声音;闻到令人欢喜的芳香气味;愉快的身体接触所引起的狂喜震颤,都可以使人集中心念。但是在细微的层面上,这些超感官的经验只会导致贪爱和无明的束缚。它们都不是正定,只有正定能带给我们解脱。

禅修者为了正定,以纯净的专注目标练习心念的集中,也可能会经历超感官的经验。我们应该把它们看为是里程碑,放下它们继续不断地在法的道路上前进。如果我们认为它们(超感官的经验)是专注的目标,我们将会再次被贪爱给缠缚住。我们的心将无法达到彻底解脱的最终阶段。因此,我们应该在每个阶段都保持警觉,才不会执着于任何专注的对象,因为这些对象会成为我们的脚镣或一面墙,妨碍我们在法的道路上前进。

为了发展纯净的定(Samadhi)而寻找一个合适的专注对象时,我们也应该记住,专注的对象不会局限禅修者在任何特定的宗教内;而这个对象不是形式,颜色,或表征某个特定宗教的话语,因为信奉其它宗教的人可能会难以接受。戒,定,慧和涅槃(道德,专注,智慧和解脱)的这条道路绝对是普遍性的,所有的人都可以接受。因此,走在这条道路上时,为了获得心念专注所选择的对象,应该是普遍的,恒常的,适合所有的人。它应该让所有的人容易学习,可以被所有的人所接受。

有很多专注的对象可以成为上述的必要条件。我们所选择的是我们自己的入息和出息,以纯净的入息和出息,作为专注的目标。纯净--也就是没有话语,名字,念咒,形式或形状。持续觉知的对象应该只是吸进来和呼出去的单纯呼吸。这种呼吸是自然的呼吸,正常的呼吸。如果呼吸是长的,它就是长的;如果呼吸是短的,它就是短的;如果呼吸是深的,它就是深的;如果呼吸是浅的,它就是浅的;如果呼吸是粗重的,它就是粗重的;如果呼吸是细微的,它就是细微的。把自然的呼吸作为我们专注的对象时,我们应该理解这不是在做呼吸的运动。呼吸仅仅是专注的对象而已,且越自然越好。任何对呼吸的干扰都会引发人为的做作,也会成为观察实相的障碍。观察如其本然的实相被取代了,我们将会远离实相,对实相就漠不关心了。

究竟,为什么要练习心的专注呢?那是要让专注的心变得既微细又敏锐,才能穿透并且撕开遮蔽最终解脱实相的面纱。因此,专注的对象越自然,就越有机会避免徘徊在盲目的死胡同中,而走上笔直和高阶的法的道路。

另一个采用自然的入息和出息当做专注对象的原因是,我们呼吸的节奏与心的负面情绪有紧密的连接。当心被污染,被有害的负面情绪击败时--如愤怒、恐惧、欲望、嫉妒或其它的负面情绪--我们会知道呼吸的节奏自然地变得迅速而粗重。当这些负面情绪停止污染心时,呼吸的节奏便变得缓慢而细微。在发展定samadhi之后,接着是进入智慧panna的领域,在那里我们学习从心的负面情绪束缚中解脱。因此,观察自然呼吸的实相,对禅修的下一步有很大的助益。

当我们持续观察粗重的呼吸,心就会变得越来越专注,呼吸也变得越来越细微。有时呼吸会变得极其细微,像一束细发,当它呼出去时,好像就回到里面。有时它会达到kumbhaka的状态--呼吸完全停止的状态。如此我们选择专注的对象带我们从粗重到细微的状态就很清楚了。在未来我们可能目睹未知和不可见的领域,会比这个状态更细微,因此,即使从这个观点来看,呼吸这个对象是适当而有意义的。我们必须经历内在如海洋般无限汹涌澎湃的波浪,如江河般流动的内在感受,身体内每个原子不停舞动的无数波动。我们必须亲证不断改变的本质。所有这些都发生在极其细微的层面上。要到达这个状态,我们必须先从观察粗重而且不停流动的呼吸开始。

任何发生于内在的都是自发性的。这是身与心连续之流的自我调节。为了观察内在世界生起与灭去的不自主动态,我们需要一个既能自主又能有不自主活动的对象,以便在观察和理解它的自主活动之后,我们能开始观察它的不自主活动。呼吸是身体里的唯一可以被调节的活动,可以自主性地变快或者变慢,其它都是不自主不需费力进行的。从自主到不自主的过程,从所知到未知,从熟悉的此岸到不熟悉的彼岸,呼吸能扮演桥梁的角色。以此为由,以呼吸作为专注的对象是有用的。

戒、定、慧和涅槃的这条道路,我们已经开始上路,它将带领我们到禅修领域的深层,在那里可以自然地了解最终实相。走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必须从观察实际的,经验的实相开始,因为最终的实相是当下的实相,不是已经消逝的过去,也不是即将到来的片刻。消逝的过去只能回忆;将来的时刻只能被想象或者期望。只有当下的片刻可以被经历,既非过去也非未来的片刻。因此,为了了解最终的实相,我们必须专心地观察当下粗重经验的实相。只有这样,微细的实相才会被揭开,并且超越最微细的状态,这一刻的最终实相将会被理解。因此,我们整个禅修的这条笔直庄严道路,是去练习能够活在当下最微细的片刻。对于活在当下的练习来说,我们应该学习对此刻在身体里发生的粗重现象保持警觉,也就是觉知吸进来的气息或者是呼出去的气息。

在修习期间,我们不应该让过去苦乐的记忆像乌云般影射在心上,也不允许未来苦乐的忧虑或是欲求成为阴影。我们应该觉知单纯的气息,只觉知到真实吸入和呼出的气息。过去苦乐的记忆和未来的忧虑和欲求会造成贪爱与瞋恨,因为它们是愉悦或不愉悦的,因此。当心能够摆脱过去的记忆和未来想象的束缚时,心就越能够安住在当下气息的吸入或呼出,也越来越能远离贪爱和瞋恨。因为心的专注警觉,也就从无明解脱。在观察吸入和呼出的气息时,心既没有愉悦的感受,也没有不愉悦的感受;不被吸引也不被排斥;无贪亦无瞋。

我们学着观察身体的这个自然现象,就如同见证人。不受过去和未来的束缚,从贪爱和瞋恨的拘束中解脱,我们为活在当下努力踏出第一步。这个努力,就像婴儿用不稳定的脚努力学习走路,在这个方向上不停的努力,总有一天,能够用坚固,强壮和稳健的步伐完成我们的旅程。

没有坚强的正定,我们不能进入当下的深处;我们就不能立足在智慧的领域。用正确的方法来加强定,给这个心此刻一个自然,没有想象,无过失的专注对象,也就是觉知吸入和呼出的气息。以这种觉知为基础,让我们学习活在当下。让我们发展不受贪爱、瞋恨、无明影响,有益于心的专注。让我们发展出避免不善的身业或者口业的能力。加强我们的慧,根除不净的心灵染污,让我们发展在意业上避免造作不善的能力。

以这种方式所发展纯净的定会带来快乐。来吧,让我们透过练习觉知气息的进出来发展定。加强了定,戒也会被加强,藉由加强定和戒,智慧也会加强。在戒、定、慧的强化过程中,会看到解脱的道路︰心灵染污的解脱,苦的解脱,迷惑和无明的解脱。

确实地,定的道路是幸福的道路,好运的道路,安祥的道路,解脱的道路。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法的温和甜美
下一篇:法与派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