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宗教比较>>正文内容

《罗摩衍那》的敦煌古藏文译本和汉文译本的比较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仁欠卓玛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罗摩衍那》的敦煌古藏文译本和汉文译本的比较
  来源:西藏研究  作者:仁欠卓玛
  [内容摘要]《罗摩衍那》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传本,这些传本在故事情节和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上存有一定的分歧。敦煌古藏文译本和季羡林汉译本在内容和细节上存在分歧是因不同的原文传本所致。本文从悉多的生平,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以及故事结尾等几方面进行两种译本间所存差异之比较。
  [关键词]《罗摩衍那》;敦煌古藏文译本;季羡林汉文译本;比较
  [中国图书分类号]122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003(2003)-03-082-05
  《罗摩衍那》(以下简称《罗》)是流传于印度民间的一部史诗,是以罗摩王子与其妃子悉多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反映了印度列国纷争时代的社会现实状况,与《摩诃婆罗多》一起被誉为印度两大史诗。关于其产生、形成年代和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学界人士持有不同的观点。这部史诗一开始是通过口头流传形式传承的,经过长期的增删加工而仍无写定本。大家公认,全诗七篇中第二篇和第六篇是史诗较原始的成份,是早期作品;第一篇和第七篇较晚,认为是后加的。最早部分约形成于公元前3世纪,而后加部分写定是在公元后2世纪,全书形成时间长达五百余年之久。久远的产生年代和漫长的形成过程及传抄者的增删修改等因素,导致了这部史诗具有附加成份多、内容极为庞杂、并拥有许多不同传本的特点,因此关于它的思想内容和反映的社会面貌也众说不一。印度教徒把它看作是圣书,因为罗摩是大神毗湿奴的化身。西方有的学者认为悉多原意是田地里的垄沟,垄沟象征着农业技术,史诗影射的是农业技术从印度北方传到南方的过程。有的学者则认为这是一部战胜艰苦和强暴的英雄颂歌。罗摩被认为是原始公社制社会解体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氏族上层阶级的进步势力的代表。但也有的认为,《罗》不是奴隶社会的产物,而是封建社会的产物。罗摩是代表以农业为主的新兴地主阶级。
  20世纪,印度梵语文学界为了给两大史诗的研究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编订整理了两大史诗梵文精校本。1975年梵文版《罗》精校本出版问世,20世纪80年代北大教授季羡林依据精校本将《罗》全部译成汉文,成为我国历史上最精确完整的《罗》译本。除了汉文以外,我国一些少数民族文字中也有《罗》译本或关于罗摩故事的记载。如云南的傣族由于地理条件上的便利,较早时期就接受了罗摩的故事。傣族把《罗摩衍那》改称《兰嘎》,其中注入了不少地方特色和本地流传的故事。在敦煌石窟中发现了古藏文《罗》译本,被许多学者认为是《罗》翻译史上最早的一部译本,距今约1300年的历史。1980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了象雄·曲旺扎巴的一本《罗摩衍那颂赞》,其中加入了一些西藏本地的东西。《罗》还有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诸多不同的译本。
  本文以敦煌本古藏文(编号为Ⅰ·0·73A和Ⅰ·0·737D)《罗》译本和伐尔弥吉(又译为蚁蛭仙人)著、季羡林先生翻译、1985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译本《罗》为依据,对两种译本在内容和细节上所存差异进行比较,并对其原因略作梳解。
  一、女主人公悉多身世不同
  悉多是史诗中的关键人物之一,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是通过她来展开的。敦煌译本中她原本是十首魔王之女,因遭到父亲的遗弃,被天竺人在水渠里捡拾,献给了罗摩王子。①并取名为“悉达”。“在印度,宗教文学和神话结合一起,神话借宗教传播,宗教又利用于神话”,《罗》虽然不是纯宗教文学,但敦煌译本中悉多的出生具有浓郁的宗教和神话色彩。故事开篇,罗刹与神人之战,结下了几代人的仇恨。达夏支瓦(即十首魔王)三兄弟为同族复仇,连续几百年修大黑天(悉地)成就,期间他们触怒了大黑天的妃子和大臣,大黑天之妃臣一怒之下诅咒他们将毁在女人和猴子之手。后来妙音天女化身为他们的舌头,将“请让掌管三界”的祈愿词变成“务请准许掌管众神”,并得到了大黑天赐予的成就。于是他们大肆杀戮神、人,抢占了楞伽城,达夏支瓦当了罗刹王。三位罗刹拥有掌管众神的成就,众神无法靠神之法力打败他们,于是商定通过人力来消灭罗刹,并修习造就了悉多。悉多原本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但她的出生并不是和我们一样是男女生理活动的结果,而是“诅咒”、“修习”等神秘现象所致。她是为消灭罗刹投生到人世的,肩负着众神赋予的使命。她虽为罗刹王妃子所生,但是她和罗刹王的关系并非是生理和血缘意义上的父女。她的出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和宗教人生观的反映,是众神为了消灭罗刹王而“造就”的,她是大黑天妃臣诅咒的“业果”,是命中注定的。悉多的出生不仅具有印度吠陀故事的特点,其中还蕴藏了由因生果的朴素的哲学含义。
  敦煌译本对悉多的出生着重强调于她的宗教神秘主义特色,与之相较,汉译本则突显悉多的出生与农业的关联,即强调悉多的出生是通过田地的犁耕。故事中罗摩王子前往遮那竭参加马祭,遮那竭王扬言,谁能拉断他家祖传的神弓,将把悉多公主嫁于他。罗摩在众多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拉断了神弓,娶得美丽的悉多公主为妻。这时遮那竭王告诉他悉多并非是母亲所生,而是他在清理土地的时候,从地里跳出来的。②世间所有的生命理应是通过母亲的怀胎、生育后才来到这个世界上,但汉译本中的悉多很独特,是大地赋予了她生命,也许大地才能算是她的母亲,就连同生命的结束也和大地连在一起。这样一种前后呼应的命运是否就隐示着万物终归于尘土的观念呢!
  二、罗摩和悉多爱情描述不同
  关于罗摩和悉多之间的爱情,在两种译本中有着不同的描述。敦煌译本中,罗摩第一次见到悉多时,就被她的美貌所吸引。文中写道:“国王罗摩衍那一看,人当中,没人再比她长得更好,具有特征了,非常中意,也产生了爱慕之心,修仙的苦行遗忘了,就取了这姑娘,取名为‘悉达’,而罗摩衍那真当了国王”。原本作为“父亲功德之回响”,放弃王位,到深山野林中修行的罗摩,看到美丽的悉多后,忘记了修仙的苦行,破戒归宫,当了国王。这时的罗摩深爱着悉多,悉多被罗刹王劫去,罗摩不知所措,痛苦不堪,十分伤心,唱起了悲歌,使得拉夏那都伤心落泪。罗摩和落难猴王妙音协定,罗摩帮妙音夺取王位,妙音助罗摩寻找悉多。罗摩射死了巴林让妙音当了猴王,妙音派神猴哈奴曼前去寻找悉多。罗摩给悉多的信中写道:“如今苦恼缠心的肌肤,如同被大风折磨的树枝一样,失去了美如水晶的终身伴侣,象鸳鸯失侣到处流浪。情义永恒之心绳绵长,多少个逝去的时光,如今狮子的武艺虽已衰尽,宁可晕厥而死我决不投降”。悉多给他的回音同样是柔情缠缅的话语——“我那控制不住的思念之路,如射箭那样的将您想念,对你更是深深眷恋”。这时的他们虽相隔千里,但彼此深深思念。
  汉译本中罗摩被流放14年。他准备去森林时,劝悉多留下来顺从婆罗多,不要和他去森林。但悉多不听劝阻,坚持和丈夫在一起,她说,“我是这样地坚决,你不带我到森林里去,我今天就要服毒,决不住在敌人的房子里”。还说,“我不愿居宫阙中,云车上,我不愿成神仙升入天庭,任何时候都要服侍丈夫,这样才使我快乐高兴”。她认为和丈夫在一起是天堂,离开了就是地狱,是位绝对忠实于丈夫的女子。神猴哈奴曼去魔宫解求她,本可以驮她飞过大海,逃离魔宫,但她不肯触摸别人的身体,对猴子说,“我忠于自己的丈夫,猴子呀!除了罗摩,猴子魁兽?我不愿意,把任何人的身躯去摸”,于是放弃了逃生的机会。罗摩同样思念着妻子,“如果她能活上一个月,我就能够活得很久;但是没有那黑眼女郎,我连一刻也不想存留”。
  罗摩和悉多是一夫一妻。敦煌译本中除了悉多外罗摩没有别的妃子,但他消灭了罗利刹王,回国登基,成为真正的一国之君,征服四方,政绩辉煌的时候,便开始淡漠了对悉多的爱。他悠闲自得,偶然间听到一位族名李杂比名支玛塔巴者和妻子吵架时,那女人随口说悉多曾在魔宫中与罗刹久居,但如今罗摩与她依然恩爱,于是就怀疑起妻子的贞操。③仅仅为了试探女人,罗摩私会李杂比的女人,④并相信了谗言,对悉多说“我是有权势出身高贵之王族,没有任何过错。赞蒙之身躯不过是狮子留下的残肉,如去吃它担心别人会耻笑我,天女你愿去哪里就去哪里”,将她无情地势弃了。可见这时英勇的罗摩王子也被荣华富贵和权利腐化了。他丢失了从前的勇气和信念,并时常和别的女人偷情,可谓荒唐。后来他重新接受悉多,只不过是作者借神猴哈奴曼之手,将他较为人道化而已,而他的“失职”是因为人性对权利、金钱、美色的贪欲,暴露了人性经不住诱惑的弱点。他那段不光彩的艳遇,无非也是人性腐化的缩影。
  汉泽本中的罗摩也只有悉多一个妻子,他们的情感是刻骨铭心的。但悉多被劫,罗摩历经艰辛救出她后,却以一种复杂的心情迎接她,对她的贞操表示怀疑。“她曾久住魔王宫,如今听说她来临;欢喜、悲伤和忿怒,一齐涌上罗摩心”。见到悉多,罗摩不但不高兴,反而对她说“如今你站在眼前,我怀疑你品行端;你对我不敢正视,眼疾不敢把灯看。……女子住在别人家,一个出身高贵人,如何能心情愉快,把她再领回家门……我已把你重夺回,我的名誉已恢复,对你我已无爱情,随你任意到何处”。表示他打这场仗不是为了悉多,而是为了他们家族的荣誉,如今他们的名誉已恢复,悉多可以任意选夫。出身王族的罗摩,仅仅为名誉而存在,他的性情不比从前。但这时的悉多却暴发了惊人的勇气,她令罗什曼那为她准备焚尸的柴堆,毫不畏缩地跳进烈火,请求火神来证明她的贞操。罗摩在众神的劝解之下,接受了悉多。他们回到阿逾陀城,婆罗多欣然让位,罗摩登基成王。在罗摩的治理下整个阿逾陀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突然有一天探子报信,民间传言悉多住过魔宫算不得贞女,罗摩听后极为愤怒。他把兄弟们唤到宫里,说城中传言悉多不是贞女,这有陨于王族的荣誉、也违背了民意。令罗什曼那即刻把悉多送出宫外。罗摩“迫于社会的压力和他本人心中的男权思想”,无奈将悉多遗弃了,但他始终没有对别的女人产生爱慕之情,罗刹女变成美丽的少女,向他求爱,也被他拒绝。作为一国之君,他本可以三宫六院,嫔妃成群,连他的父亲十车王也有三个王后,但他并没有这样做。从娶悉多到后来遗弃,罗摩也没有再娶,他用行动悍卫了与悉多间的爱情。这在从古到今的帝国将相中是极少见的。因此,在印度他们被视作一夫一妻的典范。一些地区还把他们的画像挂在结婚殿堂里,以示新婚夫妇同他们一样一生幸福、恩爱。
  三、结局不同
  《罗》的结局是引人注目的。两种不同的译本,一个以喜剧为终,另一个则以悲剧为终。不同的结局并不是因作者或译者的兴趣而定,也不是仅仅给我们讲述了一对苦难夫妻的爱情。这里反映出了不同的宗教观和生命价值观。
  敦煌译本中罗摩听信谣言,怀疑悉多的贞操,在神猴哈奴曼的劝解之下重新接受悉多。是以一片美好的景象收场的。⑤这个结局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结局,尤其是东方的爱情故事大多数以团圆收尾,很少有分离或死亡悲剧,至少也是死后化蝶、成仙,两人重新相会。罗摩没有等到成蝶成仙后的相聚,而是抓住今生的机会,和心爱的人重归于好,过了正常的夫妻生活。这是以人今生的生存为主,肯定了生命存在的价值。
  汉译本中罗摩为了“不违民意”将生怀六甲的悉多抛弃在恒河边,被蚁蛭仙人救护,并生下一对双生子。仙人写了《罗摩衍那》,教两个孩子唱吟。阿逾陀举行马祭,悉多带着两个儿子回到阿逾陀,孩子在祭典上吟颂了《罗》,被罗摩所识。但他对悉多的贞操仍然表示怀疑。悲痛中的悉多向大地母亲求证——“于是女神那地母,两臂合拢抱悉多,向她致敬并欢迎,把她放上了宝座。悉多坐在宝座上,一下子没入地中;撒到那悉多身上,不断花雨落碧空”,她以生命为代价又一次证明了自己的贞洁。悉多为了赢得罗摩为首的男权统治观念的同情,一再地为自己的贞操辩解,她的行为表现了她自己也认可这种观念,但是男权至上的社会观念最后还是将她无情地拒之门外,使其成为无辜的牺牲品。悉多的悲剧是罗摩造成的,他的男权意识没能使他们的爱情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悉多投生大地后,迦罗(死神)伪装成苦行者来到阿逾陀,提醒罗摩恢复毗湿奴的原形,转回天宫。罗摩决心离开尘世,将国家交给一对双生子分治,自己带领弟弟们来到恒河边,弃凡体升入天国。罗摩在众神的簇拥下,迈开双脚走向恒河——“于是老祖大梵天,在天空中开了言:‘来吧,毗湿奴!愿你有福!罗摩,谢天谢地你回还。同你神仙般兄弟,走回你自己身体;你们再变毗湿奴,光辉着!回到永恒的高天里……你是不可思议物,包涵一切永不息;有大光辉者!你愿意,你就进入那躯体。”听罢大梵天的话,下决心有大智慧,带着肉身和兄弟,进入毗湿奴光辉”。婆罗门教义中,天国是永恒的真理,也是生命的最高境界。罗摩作为毗湿奴大神的化身,最后升入天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最后的这一行为是人们对罗摩最高的崇敬,把他推向了婆罗门教信仰的顶尖。罗摩兄弟选择恒河为升天地点,也不是随兴而定。婆罗门称恒河能洗清万物之罪孽,在很多婆罗门教徒著写的作品中我们也能见到赞美恒河的“神圣之现象”,婆罗门教徒把恒河看作“圣河”,罗摩的选择是信仰所趋。罗摩恢复毗湿奴之身后,请求大梵天,赐予跟随他的罗刹、龙王、夜叉、金翅鸟、以及底提耶等升天之路。于是,大梵天赐予这些生命升天这之路,使他们都得到了解脱。作者在处理文章结局时不但把罗摩等人神化了,同时赞美了婆罗门教义。
  让罗摩升到天国是婆罗门教最高的理想境界,是以宗教理论为依据的生命价值观。让他继续生存则是肯定了人的存生价值,宣扬了生命的自然法则。
  结语
  笔者以为,同样的故事之所以出现上述差异⑥原因之一是,敦煌古藏文译本和汉译本所采用的原文版本不同,而更深层的原因或许应归结为史诗在流传的过程中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变化,其自身也相应产生了变化,并反映了不同社会历史环境下,不同的社会观念。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以上差异的存在也恰好印证了这一点。
  (本文所引主要出自:王尧、陈践:《敦煌古藏文<罗摩衍那>译本介绍》,载《西藏研究》(汉文版),1983年第1期;蚁蛭:《罗摩衍那》,季羡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刘安武:《印度两大史诗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版) [责任编辑 蓝国华]
  注释:
  ①原文——神子们……打败了众神,楞伽城之神、人皆遭了殃,罗刹大部众占满该地,达夏支瓦当了罗刹王。掌管三界的神们商议道:“这三个罗刹首脑获得如此成就,掌管了众神,神的政事日益衰败。但由于他们之成就只能掌管神不能掌管人,用人去消灭他们吧!”
  由于命中注定,能灭罗刹的一个众生投生为达夏支瓦之女,是神们修习成的。
  不久达夏支瓦之妃,生下一个女婴,看相人相面,她是一个消灭父亲和罗刹众部的人。于是,放在有盖的铜盒内随水漂走了。天竺的农民,从水渠里获得此铜盒,打开一看,有一个长得很好,美貌无比的女婴,双目清澈,就把她抚养大,由于是从灌田的水渠中获得的,取名为“水渠里获得之女”。
  ②原文——有一次我用犁犁地,在清理土地的时候,捡起从犁里跳出的女孩,起了个名字就叫犁沟。把她从地里捡了起来,让她当成我的女儿长成,她是我用力量换来的,女儿不是母亲所生。
  ③原文——(罗摩)心想:“这女人说我的妻子也和罗刹共居过,想是真情,那悉达就心不专一”,心中极为不乐。
  ④原文——(罗摩)与她相会、共寝。用“永远相爱不相忘”的甜密蜜语诳骗她。又问:“一个真正的女人之本性,若有一个极相好的男人,是怎样的?”她答道:“如一个患热瘟疫症的女人,时刻渴望雪水,女人的淫欲常会发动春心,经常想念好男人,去到别人看不见,听不到,没有讥讽之忧的,僻静无人之地,在谁也不会怀疑的情况下,最后完成了淫乐之事。男人们是最无耻,所有的外遇对人说,有顾虑但不避忌,一个劲儿地跳来找,你没见吗?所有女人的本性也是这样的。”如此说了。王国心想“对啊!可见我妻子确实与罗刹共居过。”
  ⑤原文——后来,生活比过去更加欢乐,国王罗摩衍那和天女悉达夫妇,王子及随从在王宫里生活得很幸福。哈奴曼达猴众也回到自己住地,过着太平日子。
  ⑥除了上述细节外,故事中还有很多方面存在着分歧,如敦煌译本中十车王有两个王妃和两个王子,汉译本中却有三个王妃、四个王子;敦煌译本中悉多生的并非是双胞胎,最后却有两个儿子,汉译本中悉多生下了一对双生子;敦煌译本中没有蚁蛭仙人这号人物,但汉译本中他既是故事中的人物、也是作者,和罗摩处在同一个时代;汉译本中罗摩是毗湿奴神的化身,为完成上天的使命来到人间;敦煌译本中他只是一个英勇的凡人,为救出妻子才与罗刹决斗。另外,《罗》有许多不同的传本,各种传本彼此有很大的差异。它们又通过不同的形式流传到其它国家和民族中,其中一些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罗摩故事。这一切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分析研究。
  [作者简介]仁欠卓玛,现为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院2001级研究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