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2645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西藏唐卡的宗教本怀

    ,36页。  注18 马学仁,40页。  注19 拉?莫阿卡宁着,江亦丽等译,1994,[荣格心理学与西藏佛  教],北京:商务印书馆,47-48页;荣格(C.G.Jung)着,史  德海、...

    葛婉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9391373985.html
  • 阿毗达磨泛论

    )。又四念处种种分别,亦指如千难品 (论十九)  。 又四圣种几界系等,亦指如千问品 (论二十八)。 所云  千难、千问,即大同现存品类论中辨千问品(注48)。又辨一  切法云如阿毘昙摄法品中说 (论...。  (注 47)旧传鸠摩罗什尝语人云﹕使我为大乘毗昙,必胜于  迦旃延。因知至什公时大乘毗昙犹付缺如,其先更  可想矣﹗  (注 48)智论说二百二法如千难品,但今论此文见摄等品,  则龙树时之千...

    吕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2074032.html
  • 白居易诗中庄禅合论之底蕴

    庄子逍遥绝待的境界(注48)。  道一禅思想的另一重心在「即心是佛」「触类是道」,《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云:  即今能语言动作,贪瞋慈忍,造善恶,受苦乐等,即汝佛性。(大正藏册四八,页四○二下)又《...指百丈怀海、西堂智藏、南泉普愿)随侍祖翫月次,祖曰:『正恁么时如何﹖』西堂云:『正好供养』。师(怀海)云:『正好修行』,南泉拂袖便去。祖云:『经入藏,禅归海,唯有普愿独超然物外。」  注48:同注42,页八八...

    萧丽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2174034.html
  • 藏文 《声明要领二卷》

    bsam-gtan dang-pohi sahi ming)、(48)二禅诸地名目(bsam-gtan gnyis-pa.hi sa.hi ming)、(49)三禅诸地名目(bsam-  页177  ...

    胡进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2774048.html
  • 印度佛教史的文献资源概介(下)

    Buddhism 28 (1995), pp. 48-69.   □ Hirakawa, A. “The Rise of Mahāyāna Buddhism and its Relationship ...

    见豪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5974104.html
  • 天台化法四教“三藏教”之研究──以《教观纲宗》为架构(1)

    诸法断。”[48]外道拨无因果论,认为无过去因而说常见,无未来果而说断见,故今以三世二重因果来破外道的拨无因果。即以“无明、行是过去世的因,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世的果,这是一重因果;爱、取、有...

    正持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015874441.html
  • 玄奘大师在印度境内游学与善财童子参学有关地理、路线、及其意义之探讨

    即已非常繁荣,可谓人文汇萃,五方杂处之地。  [48]印度对东南亚之贸易,殖民,及其文化播迁都是出自这一地区。就是在现代之重要亦不减  当年。所以善财参学之路线,无论在地理、历史、文化、宗教上,都提供...~799) 年间译  出。   [48] 同注25,页932。   [49] 同注43。   [50] 同注5,页105~109。   [51] 杜顺《华严法界观门》,大正藏四五册,页 684。今人有...

    李志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020674457.html
  • 惠洪文字禅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除去禅者无明之“翳”。[48]《禅林僧宝传》、《僧史》的写作,是为了标榜祖师“前言往行”的“典刑”。《智证传》则有意冲破禅门所谓“切忌说破”的禁区[49],不遗余力地阐述禅宗的密旨,或引史书以...法论后叙》,第188页。[45]《楞严经合论》卷末附彭以明:《重开尊顶法论跋语》,第189页下。[46]《溪堂集》卷七《林间录序》,又见《林间录》卷首。[47]《林间录》卷下,第620页下。[48]《...

    周裕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93474540.html
  • 学佛修行 万善同归—— 兼论延寿大师的四料简

    ,皆以回向净土。著《宗镜录》一百卷,会天台、贤首、慈恩异同之旨。又著《万善同归集》 3 卷,收于《大正藏》第 48 册,系广举经论、祖释等禅家心要之书。各卷之初首叙其概旨,而后以问答体,解明其意旨。...

    林克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94374559.html
  • 廖肇亨:药地愚者大师之诗学源流及旨要论考(1)

    韩修武曰:「汲汲乎惟陈言之务去」数见不鲜,高怀不发,此诵读咏歌之情即天地之情也。[48]  《关尹子》语出〈二柱篇〉[49],韩愈语出〈答李翊书〉[50]。这段见于〈诗说〉的话语其实并非方以智的睿见,而...

    廖肇亨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24274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