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阿毗达磨泛论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3日
来源:不详   作者:吕澂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阿毗达磨泛论
  作者: 吕澄
  吕澄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95册
  (原刊内学第二辑)
  1978年11月出版
  页183-205
  --------------------------------------------------------------------------------
  .
  183页
  一、阿毘达磨与小乘派别之关系      
  佛典三藏,阿毘达磨居其一。究其制作源渊,颇有异论
  。或谓出于佛说,与经律同,如旧时上座部、一切有部等小
  乘,以及与有部相关之大乘,皆主此说。或谓非是佛说,但
  后人造,如小乘中后起之经量部,以及今人考证 (注 1),
  皆主此说。 二者异诤,平心论之,各有未当。盖云阿毘达
  磨藏,内容至为繁复。有以标释研寻详解法义为阿毘达磨者
  ,此实应名邬波第铄 (后亦谓为摩呾理迦,见(注2) ) ,即
  有佛说者在﹔又有以研究经文宣扬宗要为阿毘达磨者,此实
  应名摩呾理迦,多是佛弟子说﹔又有以决择法门分别法相为
  阿毘达磨者,此乃纯粹阿毘达磨,唯是弟子所出。后人等视
  三者为一类,而概称之曰阿毘达磨,如说尽出佛说,或说尽
  非佛说,皆无当矣。 
  以阿毘达磨为类名与经律二藏对称,事实晚出。阿毘达
  磨本意云对法,乃对教说解释之一种
  184页
  法门,佛在世时,弟子间盛为应用,佛亦从而奖励之。其形
  式则或法数分类,或诸门解析,渐成定式,但未有一类论书
  统名阿毘达磨也。后来小乘分派,解经各别,或重视论书为
  教证,势陵经律。于是论书地位特殊,有合佛说佛弟子说统
  为一藏者,即谓之阿毘达磨。其事殆在阿育王时代与那先比
  丘时代之间,当佛灭后一百余年至于五百年也(注3)。阿毘
  达磨之独立既本于小乘之分派,故其制作种类与派别极有关
  系,今言大略,凡有二端可见焉﹕ 
  其一、小乘各派非即各有阿毘达磨也。旧传小乘分裂为
  十八部(注4),其后屡有分合,如北方大众部末派与余部合
  为分别论者(注5),南方大众部末派又裂为案达罗各派(注6)
  ,至于后来更成四大宗之对峙(注7)。如谓每派各有阿毘达
  磨,就现存典藉观之,太形不足。反勘事理,则各派间如大
  众部等,本不认佛说有不了义经,经说既详,解经之阿毘达
  磨无关轻重,其籍自鲜(注8),又正量等部晚出,即共享一
  种阿毘达磨,少分异解而大体无所改作(注9)。以是小乘派
  别虽繁,而阿毘达磨种类当寥寥可数。 
  其二、小乘阿毘达磨即只有数大类也。此其实际,可由
  大智度论得之。智论诠理繁广,大小乘最初之交涉历历皆见
  。论第二卷,谓解佛语之籍有四﹕一为身义毘昙。身谓发智
  论,义谓大毘婆沙。二为六分毘昙,即六足,谓品类等六论
  。三为舍利弗毘昙,传是佛时舍利弗所作。四为囗勒 (原作
  昆勒误) 。传是佛时大迦旃延所作。此段文末又云有三类毘
  昙。勘宋元明三藏,皆以身义及
  185页
  六分为第一类,舍利弗为第二类,囗勒为第三类。但丽藏本
  ,意云﹕前三种为三类,第四囗勒广比诸事以类相从非阿毘
  昙(注10)。今考智论第十八卷云﹕入三种法门观察佛语﹕一
  囗勒门﹔二毘昙门﹔三空门。此以囗勒与毘昙并举,又说随
  相等门为囗勒,解诸法义为毘昙,两者差别显然,则丽藏本
  之说当也(注11)。
  由是龙树时代流行之小乘阿毘达磨只此三类。身义毘昙
  与六分,同是一切有部所宗,可无待论。此外以舍利弗毘昙
  并举为言,极可注意。其本初传我国,译者道标序之云﹕此
  论于我先出阿毘昙,虽文言融通,而旨格各异。又道安序八
  犍度论亦云﹕佛以身子五法(注12)为大阿毘昙也,佛涅槃后
  迦旃延以十二部经浩博难究,撰其大法为一部八犍度云。乃
  至吉藏三论玄义亦说毘昙六类﹕一佛说,二舍利弗论,三迦
  旃延论。皆视舍利弗毘昙与有部本论地位相当者。此究为小
  乘何部所宗耶﹖智论卷二谓犊子道人等诵之,则宗此论者有
  犊子部可知。但着等字,即不止此一部。宗轮论述记中卷,
  旧解云正量等四部释舍利弗阿毘达磨,可知四部亦宗此论也
  。又四分律五十四卷云﹕第一次结集毘昙为有难无难系相应
  作处五分,释律之毘尼母经亦云﹕毘昙为有问无问摄相应处
  所五类,此均与舍利弗毘昙之品目 (问非问摄相应绪分) 大
  同。四分律是法藏部 (一说法上部) ,所传,则知法藏部亦
  宗此论也。又现存译本舍利弗毘昙立义,如无中有 (论卷八
  ) 、心性本净 (论卷二十七) 、九无为 (论同上) 等,皆与
  婆沙时代分别论者之说相近。而多处说无我五道等,皆
  186页
  与犊子宗义相违。故此译本非犊子所传,或即出于分别论者
  也。分别论者为大众等部末流合成, 则此数部亦宗此论也
  (注13)。由此言之,除有部另有一类毘昙而外,所余各部殆
  皆用舍利弗毘昙。龙树以二类并举,岂无故欤﹖
  但在其时,南方锡兰上座分别说部实另有一类毘昙,即
  法聚、分别、界说、双对、发趣、人施设、论事之七论。此
  与印度本土学说关系较疏,故龙树未言及。至与印度本土各
  类毘昙相较,在昔以为仅有名目相似而内容无涉,近年屡经
  学者考证,知其间脉络仍相贯通。举要言之,则南方七论中
  较古之分别论等,组织形式即与舍利弗毘昙大同,解释法相
  章门亦合(注14)。更以舍利弗毘昙与六分毘昙相较,又有一
  分相似,因知舍利弗毘昙实为南北阿毘达磨关合之枢机。必
  其结构最古,而后两方阿毘达磨因以改造,乃各呈异观。今
  细勘之,其间固有相贯者矣(注15﹗)
  如上所说,小乘阿毘达磨至少有三大类可以断定,有部
  毘昙为一类,舍利弗毘昙为一类,南方七论又为一类也。所
  属派别源流,今以一表明之(注16)﹕
  ┌南方分别说部───一、七论毘昙
  │ ┌说一切有──二、六分毘昙身义毘昙
  ┌─上座┤化地┤
  │ │ └法藏──┐
  僧伽┤ └犊子───┐ │
  │ │ │
  └─大众─(分别论者)┴─┴─三、舍利弗毘昙
  187页
  二、初期有部阿毗达磨
  上述三类阿毘达磨中,有部一类种别最繁,传译最备,
  而与大乘论书亦最相关。考有部学说自阿育王时代以后,千
  余年间发达不绝,凡可分三时期﹕第一旧传佛灭后二百余年
  阿育王在华氏城举行结集,上座帝须自撰「论事」遍斥异宗
  。其书首章即破一切有义,可见有部思想当时已经萌芽(注17)
  。继而阿育王派遣长老末阐地等布教迦湿弥罗健陀罗各处,
  后均为有部之根据地。 而宗师辈出,造论释经,一变风尚
  ,是为学说建立时期。第二约在佛灭后四百年至六百年间,
  迦旃延尼子法胜等相继著作,组织旧言,有部义宗渐以大备
  是为学说组织时期。第三约在佛灭后六百年至千年间,迦湿
  弥罗与国外有部各禀师承,立说竞异,颇相水火。继以余宗
  说盛,大乘教兴,论师撰述沟通,历有迁变,是为学说派别
  变化时期。有部一切论书,即可依此三期分别观之。 
  初期有部论书莫要于六论,后来婆沙师尊为六足论者是
  也。六论次第与其作家,奘师旧传一说,梵土称友释俱舍论
  又传一说、西藏他拉那他及布通等又传一说,互有同异(注18)
  ,而均不可见诸论原来著作之先后次第。 今加考证,最初
  出者当为法蕴论。此有数证﹕一、靖迈后序谓此论为阿毘达
  磨之权舆,一切有部之宏源,乃至发智婆沙皆挹此清波,分
  斯片玉云云。此说论文最古,当有所据。二、有部旧律十诵
  ,说第一次结集阿毘达磨为近事五戒等 (卷六十) ,即同于
  法蕴
  188页
  论之本经。结集传说虽不可信,然可知有部推尊此论为最古
  也。三、西土传说论是舍利弗作。有部本信佛时舍利弗与佛
  后迦旃延尼子为法尔二大论师 (婆沙卷一) ,此论称舍利弗
  作,当然甚古。至于论文体裁全是摩呾理迦,二十一品,每
  品皆解一经也。大小乘共信之,佛说阿毘达磨,殆即指此论
  本经而言。 
  其次出者为设施论。旧有译文七卷,因至宋代方译,失
  造论人名,文又不全,故俱舍学者不视为六论之列。但今人
  依西藏译本对勘,乃知译本即六论中施设原文略出。盖西藏
  译文三品,已不完全,旧译又祗有一品也(注19)。智论卷二
  说此论从楼炭经出,是目犍连作,即指今论第一品世间施设
  而言,其余品或又为后人所续矣﹗论文亦非阿毘达磨体裁。
  但包罗极富,阿毘达磨所难摄者皆有论列,故有部极重视之
  (注20)。 
  又次出者为集异门论。此乃解集异门经之作(注21)。旧
  因经是舍利弗出,说论亦是舍利弗出,但西土传为拘囗罗释
  ,明与出经者为异人也。经文缘起谓当时离系亲子 (即尼干
  子) 徒众分裂,舍利弗引为佛徒之戒,及佛在世结集法数以
  为预防云。勘巴利文此经缘起,离系亲子作跋阇比丘(注22)
  ,似此论即以佛灭后第二次结集跋阇子 (北传为犊子) 分派
  之事实为背景。且跋阇子部奉舍利弗毘昙,此亦以舍利弗说
  为宗,又见其针锋相对,故此论当为有部已经确立后之作。 
  又次出者为品类论,旧称分别论(注23)。此论极为重要
  ,智论言六分毘昙数此第一,下逮
  189页
  婆沙亦视为制作规矩(注24)。全论八品,其中千问一品即补
  法蕴而作。盖法蕴解佛说阿毘达磨,但有经文分别,千问举
  总别二十经各历五十门以成千问,则论门分别也。有经论二
  分别而后阿毘达磨之形式备,宜有部重视之也。 
  又次出者为识身论。此因破我执而归诸六识身种种分别
  而成,较前各论范围更狭,宜在后出。西域记卷五谓作者提
  婆设摩是佛灭后一百年人。今详论文第一品目干连蕴,破过
  去未来无现在无为有之说,似对目干连子帝须而发(注25)。
  第二品补特伽罗蕴破有我之说。又系对犊子宗而发,可知此
  论作者必在犊子分部乃至帝须立说以后。且此论补特伽罗蕴
  先举他宗胜义谛补特伽罗是有之言,而后反复征破,至于八
  章,此种体裁全与帝须「论事」破我章门相似(注26)。但论
  事以此为首章,本论即于其先更加破帝须之说,是在论事以
  后制作,可无疑义。故作者年代当为佛灭三百年内也。 
  最后出者为界身论。此论从品类论七事品节出大地法等
  以为本事,再加各门分别,故在后出。基师序云﹕原有大本
  六千颂,今译中本九百颂。所谓大本,殆即指品类论(注27)
  。西土传作论者为圆满,与品类异其作家,其说可信。婆沙
  论中有望满大德,亦有部师,或即其人也。 
  以上六论时代不一,性质亦殊。后世婆沙师推尊发智,
  以六书为辅翼,概称阿毘达磨,并云足论。今细按之,纯粹
  为阿毘达磨者,惟一品类论而已。此论流行极广,各地有部
  师皆有诵本
  190页
  ,大略别之,迦湿弥罗西方及余外国师诵本即三类也。其传
  译于我国亦较余论为早,刘宋求那跋陀罗即已译之,名众事
  分阿毘昙,此为西方诵本。后奘师重译,亦西方本,但又经
  改订,非其旧矣(注28)﹗论文八品﹕辨五事、诸智、诸处
  、七事、随眠、摄等、千问、决择。智论卷二言﹕四品是世
  友作,四品是迦湿弥罗罗汉作,但不明指何品,今以舍利弗
  毘昙之形式勘之,诸处品与舍利弗毘昙问品相同。二者叙述
  三科均以处为第一尤可注意。又七事随眠品与彼非问品中标
  释相当,又摄等品即与彼非问品中摄法及摄品相应品相当。
  此可证诸处等四品实为一类。又阿毘达磨有分别、决择二法
  门,决择又分识所识、智所知、使所使三科所摄四门。言其
  依据,则识门观入 (即处) 立,智门观谛立,使门观种立,
  摄等门观界立(注29)。以此勘品类论,诸处品言入,七事品
  言谛界,随眠品言种,摄等品则依以决择。此又可证四品之
  为一类。世友旧作,或即此四,而言纯粹阿毘达磨者,亦应
  取则于是矣﹗    
  三、第二三期有部阿毘达磨
  有部学说组织时期,造论者数家,尤要者为迦旃延尼子
  与法胜。迦旃延尼子着发智论,对于有部旧师 (所谓旧阿毘
  达磨师) 之说颇多裁正。如旧说信等五根无间入正性离生,
  类似犊子部唯以五根为世第一,今即改云﹕根非根相应心心
  所为世第一法(注30)。如是之例,不一而足,盖有部
  191页
  之说至此而另成一系统也。又三世有之义,亦至迦延而大详
  。故分别论门定以三世,遂极繁衍之能事(注31)。其它解释
  经文,沟通旧论,遍破他宗,皆使有部立说益以彰着。论有
  八蕴,以类相从,细分为四十四纳息(注32),次第颇复陵乱
  ,或论以性相求不以次第求故尔。至于作者时代,迄无定说
  。但婆沙之制作在迦腻色迦王以后,此论之先婆沙又应有相
  当时日(注33),则或前于迦王,亦未可定也。我国陈唐两译
  即为先后两种诵本,对勘可知(注34)。
  吐火罗国法胜继起,依据阿毘昙经,组织西方诸师之言
  ,造阿毘昙心论,恰与迦延东方之说相对待。论文十品﹕界
  、行、业、使、贤圣、智、定、经、杂及论,焦镜旧序谓此
  品目拟佛说之四谛,亦不尽然。盖作者以阿毘昙经源流广大
  卒难寻究,是以探其幽致别撰斯部号之曰心(注35)。所谓阿
  毘昙经,即论中契经品所释。其经目大同法蕴论本经,有部
  称为佛说毘昙者也。论品目次第即依经序抽绎其有关毘昙决
  择之各类,编列为界品至定品。故其结构源渊颇存家法,此
  既大异于发智矣﹗况所立义以颂文括举(注36),多启西方师
  外国师异说之端。如论四云色界十七天,即为西方师说别开
  大梵天所本。又论二云十六净心见法,即启外国师说十六心
  见道所本。是又发智以外别树一帜者矣﹗
  有部第三时期学说,即因发智心论之传承分合,极其变
  化之观。关于发智,先有各地诵本,又有各家著书,如世友
  之集论(注37)、妙音之生智论、法救之论等,皆引申发智之
  说,时有异
  192页
  同。关于心论,则有各种广略释论,如四卷极略本、优婆扇
  多八千颂本、一师万二千颂本,又古世亲六千颂本,皆不主
  一家之说,但以理长为宗。而其末流外国诸师,遂大反于发
  智(注38)。由是儒墨竞构,是非纷然,迦延之徒在迦湿弥罗
  势力既盛,爰集大众造毘婆沙,抑正众说。则尊一家之言,
  自小乘异宗,有部异派 (西方师等), 乃至同系诸师 (如世
  友等) ,悉致破斥。态度专横,极端主张一切法皆是实有,
  不容稍事分别。但其对于发智,寻绎文意,颇善引伸。或会
  通旧师异说,或决择有余之辞,至于推演法相,尤极繁广
  (注39)。盖发智未备之义,皆为补苴。而引旧论六种以为辅
  助,遂有一身 (发智) 、六足 (六论) 之刊定,自成其一派
  学宗,后来称为毘婆沙师,或迦湿弥罗婆沙师也。 
  玄奘法师传译此论,谓为迦腻色迦王时五百罗汉举行结
  集,铜牒雕镂,石室深藏,国外鲜得观览云云。今考之情理
  ,当时帝都为健陀罗而严禁流传,世友为上首而备遭破斥,
  种种乖违,难为置信。更勘论文,已有昔迦腻色迦王时之言
  (卷一百一十四) ,其在王后成书可无疑(注40)。况以我国
  凉唐二译对勘,其文曾经增订,形迹显然,则并镂牒珍藏之
  说亦未足信矣(注41)﹗要之,此论乃迦延之徒多人所作,则
  无疑耳﹗ 
  婆沙既出,有部不纯之说皆遭排弃,而与譬喻等部渐有
  同化之势。于是法救沟通西方与迦湿弥罗两地异宗,重申正
  义,着杂心论。此释心论本颂,而增补甚多,故号为杂。论
  首颂云﹕我
  193页
  今处中说,广说义庄严。谓以婆沙之说相杂,实为沟通两地
  学说之意也。今考论文,依婆沙制作新颂固多,而存西方异
  说亦不一而足。如无作假色 (论一) 、共有因互为果 (论二
  ) 、悔通无记 (论二) 等,皆是其例。若说色界或十六 (论
  八) ,存十七天与十六天两说,尤可见作者调和之苦心。至
  于新增择品,于有部旧宗三世有、中阴有、四谛渐现观、阿
  罗汉退等,一一重为申明,作者当时必有所感而发,盖可知
  也。
  此后经部势力大盛,有宗旧说受破之弱点益复显然,加
  以大乘潮流激荡,西方世亲尊者谙其短长,又于杂心重事增
  订,概括一切对法藏义,成俱舍论(注42)。其立说之态度,
  仍依婆沙为宗,而少有贬量自暴其短,欲待智者评较是非
  (注43)。故多引他部,设为论难,至不可决时,辄结云婆沙
  是我所宗如是,其意固隐明他部矣﹗迹其用心不必即全从外
  说,但欲显示有部立义所穷,以见非有改易不可存也。而外
  国说与婆沙说之短长,亦藉以表见。遂谓世亲绍西方论宗以
  理为断之系统,亦无不可。惟然,婆沙师中颇有不能满意者
  。则如众贤论师,竭十二年之心思,批解俱舍,破其所明上
  座之义,正其颂释犹预之辞,作顺正理论,又约要义为显宗
  论。其意固欲为婆沙解难,自示无瑕。然而立义强通,仍失
  其本,如以和集解五识所缘 (论四) ,有法能碍解非择不生
  (论十七) ,皆出婆沙正义以外,此不啻依世亲之意而改易
  有部旧说矣﹗后人即谓之新有部宗。盖有部立说变化至此而
  势竭,以后论书鲜出,无可言者。    
  194页
  四、大小乘论书之交涉      
  大乘教由龙树而复兴,自始即有与小乘阿毘达磨相涉之
  处。考龙树之时代约在毘婆沙成书百年以后。旧说佛灭四百
  年迦湿弥罗结集婆沙,而五百年龙树应佛悬记以出,其相去
  约百年。今说婆沙成于佛灭后六百年顷,而龙树于七百年出
  ,其相去亦百年也(注44)。因知大乘之骤兴,实乘婆沙学说
  之既敝。盖其时义学受婆沙影响,一切有宗遍行各地(注45)
  ,而形式流于繁琐 主张偏趋极端,未免潜蕴反动之机。故
  龙树一倡大乘,势遂大畅。唐代诸贤说教兴缘起,每谓佛后
  小乘执有,龙树因而说空(注46),其言应可信也。 
  龙树立说与阿毘达磨相涉如何,可观其根本著书大智度
  论。此论解大品经文,前三十四卷完译,后则略出。其性质
  本非毘昙,但引文不下三十余处。汇而观之,乃于各类毘昙
  持分别去取之态度。盖龙树以为佛说诸法皆先分别,后出实
  相 (论卷二十六) 。论文奉为圭臬 每释法义,先以分疏。
  如言一切法空,必解一切法为一法二法等,揩定其体,再说
  皆空 (论卷三十一)。当时大乘犹无独立毘昙注(注47),其
  分别法相所资,自必取诸小乘之籍矣﹗
  但龙树区别小乘毘昙有三大类﹕六分、身义与舍利弗。
  其间取舍颇复精严,若六分中品类一论,殆最重用。如言一
  切法摄入二法中,名色色无色等凡二百二法,论释不详,即
  指如千难品
  195页
  说 (论十八)。又四念处种种分别,亦指如千难品 (论十九)
  。 又四圣种几界系等,亦指如千问品 (论二十八)。 所云
  千难、千问,即大同现存品类论中辨千问品(注48)。又辨一
  切法云如阿毘昙摄法品中说 (论二十七) ,按此即品类论中
  一品,而径称为阿毘昙。殆以品类即同于毘昙矣﹗又辨十智
  种种分别云是阿毘昙门而仍同于品类论智品。又有上无上法
  分别云如阿毘昙说,而仍同于品类论摄等品。此则但称为毘
  昙而不分品目矣﹗其它如此之例,不一而足,可知龙树于品
  类论之信用也。 
  然一言及发智,则态度大异。论卷二谓佛灭后百年阿输
  迦王作无遮大会,诸大法师论议异故,有别部名字,以后展
  转至姓迦旃延婆罗门道人,欲解佛法作发智经八干度云云。
  此称迦延为婆罗门,外之也,其人外,其说自外矣﹗更勘论
  二十六,解十力四无畏等非十八不共法,或难何以迦旃延尼
  子如彼说,答谓此所以名迦旃延子,若释子则不如是说云。
  按释子是佛徒通称,此不目为释子,意又可知也。又如论十
  三说不杀戒诸分别,迦旃延毘昙说皆不备。又论十说修罗入
  鬼趣,评云﹕佛无此说,但迦旃延子说。由此可知发智之说
  乃在龙树所排斥之列也。 
  至对于婆沙所谓迦旃延子弟子辈言,则更深恶痛绝。如
  婆沙师说菩萨相必三大劫后种三十二相业方称菩萨(注49)。
  龙树评云﹕是辈生死人不读大经,不知诸法实相,自以利根
  智慧于佛法中作诸论议诸使智定等义尚处处有失,何况欲作
  菩萨论议 (论卷四) ﹖又婆沙师说影是实,龙树评
  196页
  曰﹕此非毘昙说,但释毘昙义人所说 (论卷六) ,皆见其说
  之不足据也。至于再辨菩萨三劫后修相义,直云此婆沙中说
  ,非三藏说 (论二十九)。 此则绝之甚矣﹗ 
  其余毘昙明文较少,但如犊子说九十八随眠,同于迦延
  ,则不采用 (论卷七)。说有六道,不同婆沙,则全取裁 (
  论卷十)。 是于中有简择取舍,而其标准亦约略可知也。此
  种反对发智婆沙而以理长为宗之态度(注50),后来大乘遂永
  以为典则而不改。 
  自龙树唱导空义以还,有部以外之小乘受其影响颇深,
  论书制作亦多改观。其最可注意者,为诃梨跋摩之成实论。
  论即依据小乘宗义以明空(注51), 而以灭空心为究竟,则
  空空解脱门之意也。其解法相亦不主一家,惟于有部多致破
  斥。如诤四大实有、心所实有、不相应行实有等,皆反对毘
  昙。至谓诸论师习外典故造阿毘昙说别有凡夫法等 (论卷七
  )  ,其不满意之情可想。但本论体裁仍解佛语 (论初颂文
  ) ,解佛语者不为毘昙必为囗勒 (智论卷二) ,今论其囗勒
  一类欤﹗盖尝证之。囗勒谓是大迦旃延造 (智论二), 今论
  解十二分教中论议亦是大迦旃延等广解佛语 (论卷一) ,意
  即推尊囗勒,若在有部固应尊舍利弗矣,此一证也。囗勒解
  佛语不用有色无色等分别,但依随相等门而为论议 (智论十
  八), 今论亦有论门一品说同相等门,而无毘昙分别 (论卷
  二), 此二证也。囗勒行于南印,又经诸得道人重为删略 (
  智论卷二又卷十八) ,考小乘中惟大众等部南行,其末派多
  闻部真谛即传为得多闻,又即远溯以迦旃延为宗,诸得道人
  当即指此。今论主学从大众,系出
  197页
  多闻,旧有其说(注52),考其宗义,如心所无别体,不说相
  应等,亦均与大众末派相近,此三证也。囗勒论者失传难考
  (注53),得成实论见其雏形 流传而北,于后来论书制作自
  应多有关系矣﹗    
  五、大乘阿毗达磨
  智论以后,至于大乘阿毘达磨之成,历时甚久。其间具
  备过渡之形式者,则瑜伽师地论也。本论去智论又百年余,
  乃依瑜伽师一派学说而为组织。此派源流经过,今已难详。
  惟瑜伽师是修行者通称,似在佛时即有,如婆沙一百零一卷
  引经云﹕须达问佛,瑜伽师见谛为渐为顿,可为一证。又佛
  灭后弟子中有专事修瑜伽者,渐成一派。如毘尼毘婆沙说坐
  禅人诵杂阿含,又分别功德论卷一说阿难灭后弟子专习禅定
  ,均指此事。后其势逾盛,遍行各地。东传我国则为禅教之
  学,末流遂有禅宗。西土亦逐地立异,有北方瑜伽师南方瑜
  伽师等称(注54)。其先此派本致力止观,所为学说但以定境
  为主。入后亦谈法相,与小乘旧毗昙师时有出入。如旧毘昙
  师说五识能互为等无间起,瑜伽师说不然,五识皆从意识无
  间而生。此种异诤先见于婆沙(注55)。后来立说更有开展。
  如北方师与譬喻者立义相通,譬喻者说止观是道谛,而北方
  瑜伽师亦以止观贯彻修行各位,有五瑜伽地之说(注56)。渐
  至有以大乘宗义为之组织大成者,其人则弥勒也(注57)。
  198页
  弥勒着论即瑜伽师地论,立说仍依观境(注58),故别为
  十七地,见其界域。现存论文五分,惟第一本地分说地,次
  第井然,或瑜伽师根本之学在是。至第二决择分亦传为弥勒
  说,而与本地立义颇有差违。真谛世亲传云﹕无着请弥勒讲
  十七地经,且传且释,此分或无着之释也。至第三分摄释,
  说摩呾理迦作法,第四五分摄异门,摄事,引用古摩呾理迦
  。皆见本论之依据。盖论文体裁又意在摩呾理迦也。 
  论卷六十四解摩呾理迦云,是十七地四摄。此明指本论
  而言。又论卷二十五解十二分教之论议,谓为一切摩呾理迦
  阿毗达磨,研究甚深素呾缆义,宣畅一切契经宗要。此则以
  摩呾理迦为解经要之作,与拘拘法门分别者有异(注59)。是
  故摄事分广引经律摩呾理迦本文,累十余卷。皆见作论之正
  宗所在,无取乎小乘毘昙矣﹗然本论非绝对排斥毗昙,特欲
  因而广之,故又说经律摩呾理迦以外可有分别法相摩呾理迦
  。此先序事即立章,后广辨即论门 (论卷一百)。 序事以染
  净细分,其目与心论契经品所叙大同。色界分别谓十七地,
  尤与西方师说相合。至于广辨、品类、决择以外,又有异门
  、体相、释词等,即较一切毗昙为广也。论但标此体例,而
  制作未遑焉。 
  根本此意而为大乘之阿毗达磨,实自无着之集论始。以
  今所知,大乘之独立阿毗达磨似亦只此一种。以其制作较晚
  ,旧论体制悉听取裁,故得大备。后世亲庄严经论及摄大乘
  论释,皆解阿毘达磨意义有四端﹕其一对法,谓以四谛道品
  等说,趋向于涅槃。其二数法,谓以思择法门数数
  199页
  分别法相。其三伏法,谓说论议能伏他异诤。其四解法,亦
  称通法,谓释经规式通晓文义。此种解释之标准阿毘达磨,
  即集论也。论之本事分四品,标章分别,即是数法。决择分
  四品,谛品解瑜伽所缘,法品解瑜伽修,得品解瑜伽成就。
  此宗即以瑜伽对向涅槃,故此三为对法。论品或说论议,或
  说释经,即伏法与通法也。今更列表明之﹕
  ┌本事分─四品──────数法┐
  │ │
  集论┤ 
  ┌谛品┐ │
  │ │法品├─────对法├阿毘达磨
  └决择分┤得品┘
  │
  │ ┌─────伏法│
  └论品┤ │
  └通法─────┘
  集论内容虽甚繁复,然以成法相格,惟数法一端可称纯
  粹阿毘达磨,故无着特题为本事分。此以舍利弗毘昙与品类
  论之品目比校,可见其组织全同也(注60)。至与大论本地分
  名称近似,而实不伦。以阿毘达磨之成分言,大论决择分与
  此相类,而非本地分也。唐贤解即以为集论二分仿大论以立
  名误矣﹗又本论释义多与大论不合,唐贤解,此论以瑜伽法
  门释阿毘达磨经宗要,说
  200页
  与瑜伽不同,皆依经文处也。今既无彼经,莫由取证。但细
  勘决择分,多处散引各经,即不拘于一部。又释论谓此遍摄
  一切大乘阿毘达磨经中诸思择处,似乎亦非一经。故释经宗
  要之说可疑。今谓论与瑜伽不同,此乃无着之自说耳﹗
  集论后有释论数家。觉师子释尤见精采。安慧即因以糅
  合本文成杂集论,此名曰杂,乃仿杂心论例。杂心以婆沙庄
  严心论,杂集则似以经部上座等义庄严集论,经部上座义者
  ,世亲俱舍之所明,而众贤正理力致驳斥者也。今复取而用
  之,故说此论为救俱舍而作(注61)。此种立说或与集论之本
  旨未当,然而大乘论书反对婆沙师之精神固已贯澈无余矣﹗
  自后阿毘达磨遂鲜继作者。 
  民国十四年五月研究部第四期讲稿改订
   
  (注 1) 参照木村泰贤「阿毗达磨论之研究」十二页。
  (注 2)佛说十二分教中论议原名邬波第铄,但在大论卷二
  十五等处解作摩呾理迦。又参照内学第一辑九一页。
  (注 3) 参照「阿毘达磨论之研究」第一篇。
  (注 4)真谛部执异论、义净南海寄归传卷一、锡兰岛史第
  五、大史第五等处,皆说小乘分十八部,盖是古说
  。
  (注 5)参照木村泰贤「说分别论者与部派之所属」,文载
  宗教研究二卷六号。
  余尝考证分别论者为西北印度大众上座两部末流之
  混合派。以分别论者之说详于婆沙,婆沙列举小乘
  异宗甚多,独于西北流行之法上密林山雪山说假等
  部不一涉及,但说分别论者,或此数部末流已合为
  一也。木村论文证成分别论者为大众末流,益见此
  说可信。
  201页
  (注 6)参照「论事」英译本 Points of Controversy,
  P.5。
  (注 7)南海寄归传卷一,说诸部流派大纲惟四,以正量为
  一大宗分出四部,盖就当时情势言之也。
  (注 8)慈恩传卷四载玄奘法师从苏部底苏利耶二僧学大众
  部根本阿毘达磨。又寄归传卷一注云﹕大众三藏各
  有十万颂。此皆可为大众部有阿毘达磨之证,但亦
  后出之籍耳。
  (注 9)参照异部宗轮论述记卷中,宁刻本十页右。
  (注 10)参照日本缩刷藏经,往一,十八页左。
  (注 11)木村「阿毗达磨论之研究」一三四页,依荻原云来
  之说,以囗勒为南方毗昙。今勘智论所解,其说未
  可信。
  (注 12)身子是舍利弗旧译,五法指五分而言。
  (注 13)参照「阿毗达磨论之研究」第二篇第三章。
  (注 14)参照同书第二篇第二章一至三节。
  (注 15)如舍利弗毗昙解眼入,第一论门同法蕴论及分别论
  ,第二论门同分别论。又解法入,一论门同分别论
  ,第二论门同法蕴论。皆见舍利弗毗昙之为二论所
  共本。日人赤沼智善谓先有分别论,次有舍利弗毗
  昙,后有法蕴论(见宗教研究二卷五号),未可信。
  (注 16)表中部别源流,依锡兰岛史等传说。
  (注 17)参照本刊南传小乘部执。
  又 Journal of Pali Text Society , 1904-5,
  P.69。
  202页
  (注 18)lbid. pp.73-82。各说异同略表如次﹕
   集异门论品类论识身论 界身论 法蕴论施设论
  奘传一、舍利弗二、世友三、提婆设摩四、世友五、目犍连六、迦旃延 
  称友传六、拘并罗二、同右二、同右五、圆满三、舍利弗四、目犍连  西藏传六、同右五、同右四、同右三、同右一、同右二、同右
  (注 19)参照木村「阿毗达磨论之研究」第三篇。
  (注 20)大婆沙论引用此论最多,据木村所辑,已有七十处
  ,又依婆沙、发智释通施设亦有数处。皆可见此论
  之重要。
  (注 21)集异门经即旧译长阿含卷八众集经,巴利文长部曰
  结集经,宋施护又译其别生本曰大集法门经,内容
  皆不一致。
  (注 22)参照 Journal of Pali Text Society,1904-5,
  P.99。
  (注 23)凉译六十卷婆沙作波伽罗那,译云记别、分别。陈
  译俱舍即作分别道理论。
  (注 24)婆沙卷七释发智立章先智后识之故,以为依据经论
  旧法。论即指品类足,以其曾说智门识门也。
  (注 25)参照橘惠胜「印度佛教思想史」一七九页。
  (注 26)参照 Points of Controversy,pp.8-63。
  (注 27)参照羽溪了谛「西域之佛教」四九一页。
  (注 28)婆沙卷十八,西方尊者诵品类足云﹕九十八随眠、
  二十七遍行、六十五非遍行、六应分别。今勘宋译
  唐译二论第三卷,全同此文,可见其为西方本。又
  婆沙卷十六云﹕品类足说,有苦谛以有身见为因乃
  至除未来有身等。评曰﹕应说除未来有身见及彼相
  应法等。今勘唐译卷十三,全同评家,又可知其本
  曾经改正也。
  (注 29)参照杂心论宁刻本卷十一,第十九页右。
  203页
  (注 30)参照发智论卷一、大毘婆沙论卷二。
  (注 31)如论卷四一行纳息,依六句七句对问各法,又用世
  定,凡有历六、小七、大七等门,问答繁复,皆迦
  延所创也。
  (注 32)旧译跋渠,义云品也,今译纳息,于梵文无征。或
  是诵时停息,即告一段落也。参照 Journal of Pali
  Text Society。1904-5。P.83.note。
  (注 33)发智制作以后,有各种异本,各种注书,而后集成
  于大毘婆沙。其间非相去稍久,不合事实。智论云
  ﹕迦旃弟子造婆沙,殆指其徒众,未必直传弟子也
  。
  (注 34)婆沙卷三十三解发智论云何无学慧章,凡有四种异
  诵﹕一本无学正见智,评为最善﹔二本无学八智﹔
  三本无学作意相应止观﹔四本无学智见明觉现观,
  皆评为太总。今勘陈译同第三本,唐译同第一本,
  其为先后改本可知。
  (注 35)见出三藏记集卷十,慧远心论序。又论卷四契经品
  长行云﹕虽有一切阿毘昙经义,然诸契经应具分别
  。是以上各品说经义,而今分别各经,亦可见论之
  性质。今人木村泰贤信三论玄义之说,谓论系婆沙
  纲要。又举论中说六因等,为有部立义圆熟以后之
  证。然此但可见论在发智之后,不必关系婆沙。且
  心论长行,考系后来迦湿弥罗论师之作,尤不可据
  以推证也。
  (注 36)心论原本似但有颂文,此有数证。慧远序赞备其歌
  咏格调,一也。后出各注但解本颂,不及长行,二
  也。现存四卷长行每注其人以为云云,乃译家觉为
  不合颂意者,三也。论卷三解愿智有七智除心等云
  云,论经即谓此系迦湿弥罗师说,尤可为长行非法
  胜所作之据,四也。杂心论卷一附注云﹕诸师解心
  论者不同,又云﹕法胜所释最略,上下文意矛盾,
  即不可信。
  (注 37)此即旧译颇须蜜所集论。所立各说勘与婆沙中世友
  之言大致相同。至于论之品目亦仿发智,尤可见二
  者之关系。旧序此论与发智并兴外国,盖特重视之
  。
  (注 38)如扇多论卷三释随眠四义,全同外国师。又释十五
  心是见道,又同东方之说。可见其不主一家也。至
  外国师立说最为极端,尝谓发智是异论不必须通,
  见婆沙卷十七。
  (注 39)如婆沙卷四十六至五十,解释三结等章数行,凡有
  三万五千言。又卷七十一以下解释二十二根等章数
  行,凡有十五卷,其广说也可知。旧译十四卷婆沙
  ,即辑此等论门而成。
  (注 40)说详木村「阿毘达磨论之研究」第四篇。
  (注 41)凉译论卷十八云﹕云何无学慧身﹖答﹕若智乃至若
  现观等。评曰﹕此说可尔,但应说尽无生智不摄无
  学慧。唐译论卷三十二,答语全同评家之说,可知
  其曾经改订也。
  (注 42)俱舍颂文与杂心之关系,参照木村「阿毘达磨论之
  研究」第五篇,又内学第一辑八十六页。
  (注 43)见俱舍论卷十九流通颂,又日人林常「俱舍论法义」
  卷一。
  (注 44)参照木村泰贤「阿毗达磨论之研究」二五六页,崛
  谦德「解说西域记」七九七页。
  (注 45)论事第一品末章,再破一切有。注家谓是案达罗部
  义。可证主张一切有者,不止有部。但案达罗部晚
  出,当亦受有部学说影响而然耳。参照 Points
  of Controversy。P.108。
  (注 46)参照基师杂集论述记卷一等。
  (注 47)旧传鸠摩罗什尝语人云﹕使我为大乘毗昙,必胜于
  迦旃延。因知至什公时大乘毗昙犹付缺如,其先更
  可想矣﹗
  (注 48)智论说二百二法如千难品,但今论此文见摄等品,
  则龙树时之千难品不必即与今论全合也。
  (注 49)智论云此文见婆沙菩萨品,勘今婆沙无此品名,惟
  一百七十七卷以下文意类此。
  205页
  (注 50)智论取用小乘各部之说甚多。如说十二因缘配三世
  (论五),则同旧有部说﹔大梵天别有处所 (论七)
  , 则同西方师说﹔有六度 (论八)则同外国师说
  ﹔有缘无心 (论六), 则又同譬喻者。皆理长为宗
  之证。
  (注 51)参照吉藏三论玄义卷上,宁刻本十二页以下。
  (注 52)参照荻原云来「印度之佛教」一八一页。
  (注 53)日译本「印度佛教文学史」二一七页,南方论中现
  存此论,内容待勘。
  (注 54)见大毘婆沙卷一百三十六。又参照宇井伯寿「印度
  哲学研究」第一,三七○页。
  (注 55)大毗婆沙卷一百三十一载此文,勘瑜伽师地论卷三
  立说全同,可知大论瑜伽师即承此而来。
  (注 56)参照显扬圣教论卷二十。
  (注 57)弥勒为史的人物,参照「印度哲学研究」第一,三
  五五页以下。
  (注 58)如论卷三说五识生后无间意识必起,依智论卷八说
  ,此入禅中方知。
  (注 59)于此可见本论与成实隐有相通之点。又摩呾理迦与
  阿毘达磨分别,见内学第一辑九一页。
  (注 60)此说在早年日人宇井伯寿已发之,参照「印度哲学
  研究」第一,四○一页。
  (注 61)此说见基师唯识述记卷一,但其文句读有疑待考。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