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问答>> 藏传佛法>> 道前基础>>正文内容

生西法师答:何种行为会使得自己的发心与善行空耗?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26日
来源:   作者:生西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生西法师答:何种行为会使得自己的发心与善行空耗?

 

  生西法师:若仅为虚名,失财复丧命,

  誉词何所为,死时谁得乐?

  如果仅仅是为了一些虚名而失财丧命,那么这个誉词——名声又有什么用呢?自己在死亡的时候,谁能通过名誉获得快乐?我们可以从这个方面了知字面意思。进一步分析“若仅为虚名”:世上很多人为了得到名声,往往不考虑代价。众生的喜好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喜好比较实在的东西,比如财富或者身体的快乐感受等等,这些方面的追求比较多一点;有些人可以放弃财富,但就是好求一点虚名,为了清高的名声,甚至可以抛弃生命。颂词就是表述有些人为了虚名而失财丧命。获得名声并不是没有代价的,世间成名的人都付出了一些代价。关键是我们获得名声有什么必要?我们是做了正确的事情附带获得了名声,还是为了获得名声而失去很多东西?

  有些人做事并不是为了成名,比如佛陀和菩萨。其实真正有名声的是佛陀,佛陀的威名周遍三界。现在地球上有些明星的名声比高僧大德还大,世界上是佛陀的名声大?还是当红明星的名声大?现在很多人没有听说过佛陀,但说一个明星的名字,很多人都知道,比如一些球星,或者前几年去世的歌星麦克尔·杰克逊,好像全世界都知道。但有几个人知道佛陀?可能很少。从局部、从地球上来看是这样,但真正来讲,佛陀的名声的确是周遍三界的,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这个阶段,可能没有多少人知道,但是在天界、在其他地方,(佛陀的化身、事业并不单在地球上,他的事业周遍三千大千世界,真正严格意义来讲,佛陀和菩萨们的名声的确非常大,)不单在人间,在非人界、天道等很多地方,佛陀的名声真正是周遍的。佛陀获得这么大的名声,是他追求得到的吗?不是的。佛菩萨并不追求名声,他们追求的是真实的菩萨道。他们的发心是为了一心一意利益众生,为了利益众生而修道,而做利益众生的事业,在做这个真实事业的过程中,附带地获得了名声,对于这些附带获得名声的圣者来讲,有名声无名声都无所谓,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有名声他可以用这个名声做事情。

  但有些人不是这样的,他们的名声是追求得来的。他主要就是追求名声,所以就要付出相应代价,什么代价呢?失财丧命、死时不得乐。首先我们看通过失财获得名声:以前古代有一种称呼叫善人,有些人想获得善人的名称,获得善人的名称需要做什么事呢?必须大量地施舍财物,修桥、补路、开仓放粮,救济贫穷等等。比如现在的人为了得到慈善家的名称,他必须频频去做很多好事引发媒体的报道,之后他才会被大家所熟知,最终会获得慈善家的名声,为了获得名声其实他是要损失很多财富的,这就是失财。

  第二丧命。有些人为了获得名声不惜丧失自己的生命,最典型的就是英雄。为了获得英雄的名声,不惜伤害自己的生命,为保全自己所谓的尊严,也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名声可以丧失生命,用自己的生命博得好名声和口碑。“誉词何所为”,我们分析赞誉的名词“何所为”,如果损失财富只是为了追求虚名,这种虚名——誉词有什么用呢?其实就是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而已,觉得自己是名人,自己怎么名声在外或者口碑很好。这种誉词到底有什么作用?或者自己丧命之后这个誉词有什么作用?没什么作用。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死时谁得乐?”在死亡的时侯谁得乐呢?即便是通过失财得到名声,通过丧命得到名声,但在死亡的时侯谁又能够通过这种誉词带来快乐?有些人说这些都无所谓,只要我获得好的名声,我就可以流芳百世,流芳百世是很好的事情啊。其实你死了之后,谁能够听到这个名声呢?你觉得可以流芳百世,其实你死亡的时侯两脚一蹬、两眼一闭就到了后世了,名声好坏已经和你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一旦死亡到了,有可能在世间中你留了个好名声流芳百世,但是对你自己本身来讲没有什么大的利益。在世的时侯失财丧命,死后不得乐。

  这个地方“死时”,也有“死后”两层意思。我们知道,死亡的时侯万般皆不去唯有业随身,身体带不走,钱财带不走,当然你的名声也带不走。不可能因为你死前是个名人,因为你是名人的缘故,所以阎魔狱卒就放过你,这是不可能的。死后你到了中阴界见阎王的时侯,你说我是名人叫阎王网开一面,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正在死亡的时侯,正在四大分解的时侯,死亡的痛苦来临的时侯,你是名人也好,不是名人也好,如果你在世的时侯造了罪业,那么死亡的痛苦是没办法避免的。真正要避免四大分解的死亡痛苦唯有修善法。如果你是一个修善法的人,那怕默默无闻,死亡时没有一个人知道,或者你一个人死在家里,或者你一个人死在山洞里,没有人知道你死了;如果你是一心一意修持善法的人,死亡的时侯没有名声不要紧,死亡的时侯你自己得乐。如果你名声很大,但是没有造善业,死亡的时侯痛苦归你自己,所以死时谁得乐呢?其实死亡的时侯当然是修善法得乐,如果你没有修善法,只是得到一个好的名声,这是没办法得乐的。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你施财获得的名声不得乐,前面我们再再讲,就看你施财是怀着什么目的,如果你耗费了大量财富,发心就是为了得到名声,最后你的名声是得到了,但是因为你的发心太小,回向的时侯希望成就在名声上,有可能你虽然布施了几千万、几亿的财产给其他穷苦的人,但是因为你的发心就是为了得到名声的缘故,所得到的果报不可能带来后世的快乐。因为果报怎么成熟,关键是看我们的发心。你的发心就是为了得到名声,那么就不可能在其他方面成熟了,或者即便成熟也是很少的。所以虽然你破费了很多财富,但死亡的时候并不能因此带来快乐,死后也不会因此带来快乐。

  丧命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并不是说以丧命获得名声就不对,关键看丧命是因为什么而发心,比如你发心真正是为了拯救火海中被困的人,最后为了救人而丧命,这样你不但得到了英雄的名声,而且可以得到功德,这样的丧命有意义。如果你丧命就是单纯为了得到名声,那么不管你救了人也好,怎样也好,果报主要还是成熟在虚名上,不会成熟在实实在在的福德上面。我们可以分析,死亡时是这样,死后这个名誉也不会给自己带来快乐。我们死后到了中阴然后再转生,转生到下一世,再转生到下一世,我们在轮回中不断地漂流,上一世中所得到的名声在转生之后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快乐,因为转生之后会忘记上一世所做的事情。

  我们觉得名声会给我们带来快乐,或者我会流芳百世,但其实自己转生之后就什么都不记得了,和上一世这个人所做的事情没什么关系了。以前我们经常讲这个比喻:假如我们站在历史上某某英雄的墓碑面前,回想着他的事业,觉得他很怎么样,其实有可能我们所瞻仰的英雄就是你的前世,你前世就是这个英雄,但是转到现在你全忘了,或者对现在的你来讲,英雄这个名声根本就不要紧了。可能在活着的时侯有点点利益,但是死了之后什么利益都没有,这种事情在轮回中发生的概率不能说没有,虽然小一点可能还是会有的。

  所以说名声没办法带来快乐,就是一种誉词而已,“誉词何所为?死时谁得乐?”这个讲完之后,我们再看第一句中有一个重要的词语“虚名”,这个“虚名”是重点词汇,在颂词中体现得很明显,为什么是虚名,为什么是虚妄的呢?失财是第一个原因,丧命是第二个,死时死后不得乐是第三个,颂词中很明显地点出了这个所谓虚名的虚,它就是一个虚的东西,为了这一点点名声,你的财富没了;为了这一点点东西,你的命也没有了;为了这一点点东西,死亡的时候没有善业,死后也不得快乐,难道这不是虚名吗?这就是真正的虚名。

  我们说这个“虚名”到底怎样“虚”呢?其实它有时是印在书上的几个字“某某”,或者张三李四。你是什么英雄,或者是报纸上宣传的某个英雄事迹,其实就是在纸上出现一个名字而已,字是油墨印的,几个笔画凑在一起成为你的名字,你就觉得我出现在书上了!怎么怎么样了,其实就是一个虚名。

  如果虚名出现在声音当中呢?“张三、李四”就是一个声音,声音是留不住的,说了之后马上就消亡了,马上就听不到了。主要就是我们的心识、意识在执著它,觉得它对我很重要,所以我就拼命去追求。认为很重要必须要有根据,如果没有什么实际的根据,还非要认为重要就不合理了。疯子会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很重要,但没有任何根据。在有理智的人看起来,这种所谓的重要是自己认为的,真正分析起来并不是很重要。如果我们不注意,可能每个人都会变成疯子,因为我们的有些思维可能和疯子差不多——没有根据就觉得很重要。如果真正觉得重要,到底是哪些方面重要?财产也没有了,命也没有了,死时不得快乐,死后不得快乐,对解脱没有利益,对众生没有什么甚深的利益,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利益。所以虚名并不值得我们去追求。

  所以赞誉没有利乐,通过“仅为虚名”这个虚字,它就表现得非常清楚。当然话又说回来,如果做这些事情并不是为了虚名,而是为了真实地利益众生,或者如世间中讲的,他就是为人民服务,没有追求所谓的名声,他得到名声会很淡然,并不把这个放在心上。他只要给其他人做了好事,或者给社会真正做了有意义的事情,修菩提心的菩萨的的确确是为了众生,他得到名声,就可以用名声来做更多有利于众生的事业。因为世间人比较崇拜名人,这些人在关键时候,或者平时他能够站出来讲几句,很多人会听的。如果能够善用名声为众生谋福祉也算有点意义。菩萨就是这样的,有些高僧大德的名声非常大,所以他站出来说:大家要认真学习佛法啊,大家要放生啊,大家要念佛号啊等等,就有很多人愿意听他的。对社会、众生都有利益,这个名声就有意义。

  对一个修行人来讲,如果把所有或大部分的精力放在追求名声上,那么即便是追求到了,(有时付出了人力物力,也得不到,这个情况我们不讲。)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也就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如果把很多时间、精力放在追求虚名上面,那么我们的发心、行为就会空耗,没法给自己的修行带来实际的利益,所以分析这个颂词,的确这样的赞誉是没有什么利乐的。

---------------------------------------------------------

更多生西法师问答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