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问答>> 藏传佛法>> 实修指导>>正文内容

生西法师答:被伤害时我们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哪里?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10日
来源:   作者:生西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生西法师答:被伤害时我们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哪里?

 

  生西法师:故于害我者,心应怀慈悯,

  慈悲纵不起,生嗔亦非当。

  “故于害我者”承上启下,前面讲到当作害者相续中烦恼和业力现前的时候,或者产生各种情绪的时候,会做很多非福德行,烦恼现前的时候连自己都要伤害,对其他人一点都不伤害反而像菩萨一样利益有情,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在了知了前面的内容之后,颂词中的“故于害我者,心应怀慈悯”就是指对于害我的这些人,心中应该对他生起慈悯之心。

  “慈悲纵不起,生嗔亦非当”:即便我执很重,对他没有办法产生慈爱、悲悯之心也不应该对他产生嗔恨心。通过这样一种观想和思维来制止我们的嗔心,如果这种修法修得好或者相应很相应,就会在不产生嗔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对方产生慈悲心、产生慈悯之心。颂词一方面是怎么样对众生不产生嗔恨的一种作意,或者说它就是我们应该达到的一个标准:应该对对方产生慈爱心,在遭受别人伤害的时候,不但不去伤害他,而且对对方产生慈悲心,生起利益他的心,即便生不起这种心,我们也不能够产生嗔恨心。颂词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这样的。

  那么我们下面再分析一下,我们用怎样的一种道理,可以导致我们在受到别人伤害的时候,不去产生嗔恨心,反而对他生起慈爱之心。前面已经讲了根据:因为作害者他是被烦恼左右的,连自己都要伤害,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实就是失去了理智的人,他的思维并不是一种正常的、普通的思维方式,被烦恼左右之后他没有办法顾及到自己,顾及到他人,所以是不得自主的。我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就应该知道他其实没有自主,控制不了自己而对我作了很多伤害,我就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对方的疾病和可怜上。

  打个比喻讲,就好像医生和病人之间的关系:医生在面对病人的时候,病人可能因为饱受严重的疾病困扰,对思维和心理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从而产生狂乱、焦躁的情绪,动不动就对医生做出打骂或者出言不逊的行为,此类事情非常多。

  有些病人甚至会因为心理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而神智不清,这样的人所做的事情、所思所想、所说的话语,和正常人是完全不一样的。面对此类病人的时候,为什么医生就能够不产生嗔恨心,也不会生起伤害他的心呢?因为医生知道,在表面的情况之下,深层原因是他被烦恼或者病情所控制,让他不得自主,所以医生对这种病人不仅不容易产生嗔恨心,反而比较容易产生慈爱心。因为了知事情的原委,对于整个事情的表相和深层次的实相看得很清楚,所以作为医生即便不产生慈爱心,对病人生嗔心的情况基本上是没有的。

  以此为例我们再来分析,菩萨能够对于作害者产生慈悲心的原因是什么?一般人受到伤害的时候容易产生嗔恨心,因为他的着眼点放在了事情本身的表相上:他伤害了我——就是对方骂了我、打了我,让我受到了很大的痛苦,所以很容易对对方产生反感、嗔恨,以至于做出还打、还骂等等报复对方的行为,恶业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这是一般人的反应方法。缺乏深入分析事情深层次原因的缘故,导致了种种不理智的行为。

  然而,作为修行人、作为菩萨,不会将着眼点放在他怎么伤害我、看不起我、侮辱我等表相上,通过像寂天论师的《入菩萨行论》等论典、经典的智慧引导,着眼点会放到深层次的原因上。例如对我打骂等行为,其实只是一个表面现象,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他心里充斥着烦恼并被其左右,致使他没有办法控制自己才会做出某些和正常情况完全不一样的反应,容易对其他的人造成伤害。修行者恰恰看到了这一点,看到他是不自主的,是被烦恼所左右的,就好像医生把注意力、着眼点都放到病人的病情上,所以很容易不生嗔心,反而容易产生慈悲心,只想着怎么样帮他解决病情让他康复起来,对于表相上的打击、伤害完全可以忽视。

  这部论典就教导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病情和烦恼这些更深的层次上,而不要放在他怎么伤害我、怎么样让我痛苦、怎么样让我难堪等表相上,这样就会发现对方做出打骂等疯狂的行为时其实是很可怜的,这样就很容易对伤害我们的人产生慈悲心。因此当我们遇到这样的事情时,尽量不要被表相所迷惑,否则就会像世间不学习佛法的人一样很容易产生嗔恨心。

---------------------------------------------------------

更多生西法师问答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