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信息>> 佛缘众生>>正文内容

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的传奇故事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13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的传奇故事

  远公大师(公元334年---416年),东晋时代人,俗姓贾,出生于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世代书香之家。远公从小资质聪颖,勤思敏学,十三岁时就随舅父游学许昌,洛阳等地。精通儒道,旁通老庄。二十一岁时偕同母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听道安法师讲<<般若经>>,于是悟彻真谛,感叹的说:"儒道九流学说,皆如糠枇。"于是发心舍俗出家,随从道安法师修行。

  远公大师出家后,卓尔不群,发心广大,"常欲总摄纲维,以大法为己任",精进为道,无时或懈,道念日纯。道安大师常常赞叹说:"使佛道流布中国的使命,就寄托在慧远身上了!"由此可见远公的器识超出常伦。相传鸠摩罗什大师读到远公所著<<法性论>>后,大加赞云:边方未见经,便暗与理合,岂不妙哉!

  在弘法传道的过程中,许多人归投到远公座下。东晋太元四年(公元379年),道安大师为前秦符坚所执,往长安,其徒众星散,远公率领弟子数十人,打算去广东罗浮山,路过浔阳(今江西九江),见庐山清净,足可以息心敛影办道,是住锡庐山龙泉精舍。时有远公道友慧永,对刺使桓伊说:"远公刚刚开始弘法,就有很多的徒众来亲近他,将来一定有更多的学者来追随他,如没有一个比较大的道场,那怎么行?"

  桓伊听了这话,发心建造东林寺。远公自此以东林为道场,修身弘道,著书立说,三十年迹不入俗,影不出山。由于远公的德望,当时的东林寺成为南方佛教的中心。天竺僧侣,望风遥仰,"东向稽首,献心庐岳"。庐山东林寺与长安逍遥圆鸠摩罗什译场,作为南北二大佛教中心,遥相呼应。

  道隆德盛,威神莫测

  远公一生德业隆盛,饮誉遐迩。许多外国僧人都说震旦有菩萨大士应化,经常焚香礼拜,钦养庐山。远公本迹,我人难以测度(鸠摩罗什大师称赞为东方护法菩萨),然其威神妙用之事相,亦足以感化人心。

  远公率众初抵庐山时,寻找创立寺宇的地方。一日与诸弟子访履林涧,疲息此地,群僧并渴,率同立誓曰:"若使此处亦立精舍,当愿神力,即出佳泉。"尔时,远公以锡杖掘起,清泉涌出,因之构筑堂宇。其后天尝亢旱,远公率诸僧转<<海龙王经>>,为民乞雨。转读未毕,泉池中有物,形如巨蛇,腾空而去。俄而洪雨四澎,旱情缓解。以有龙瑞,遂号龙泉经舍。

  建造东林寺之初,木材匮缺,远公为此发愁,夜梦山神禀告:"此山足可栖神,愿毋他往。"当夜天空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殿前水池中,涌出许多上好的木材(出木池遗址尚存东林寺)。刺史桓伊大为惊讶,更相信远公是神僧,召呼百姓出工出力,建寺速度加快。因将大殿称作神运宝殿。

  陶侃在广州作刺史时,一渔人见海中有神光,撒网至放光处,得金文殊像,上有"阿育王造"的字样。陶侃以此金像送武昌寒溪寺供养。后来寒溪寺遭火灾,殿寺全被焚毁,唯有金文殊像及其供像的殿堂得以幸存。陶侃移任江州作官后,派人迎请金文殊像,谁知金像抬到舟船便沉到水底,多次打捞,了无踪迹。当时有民谣云:"(金像)可以诚至,难以力招"。东林寺建成后,远公至江上虔诚祷之,金像忽然浮出水面,遂恭迎金像至神运殿,另造重阁以供养,并制文殊瑞像赞。

  远公容貌威严,令人一见顿生敬畏之心。据传记载:"时有慧义法师,以强正自命,不肯服人,对远公弟子慧宝说:"你们都是一帮庸才,所以对慧远推服的不得了。你们看我和他辩论。"及到听远公讲<<法华经>>时,屡次欲提出问题来问难,终因心情战栗,汗流浃背,一句也不敢问。另有谢灵运恃才傲物,一见远公,肃然心服。足见远公感格人心之威德。

  历史典故:虎溪三笑

  据传说东晋时,东林寺主持慧远大师在寺院深居简出, “影不出山,迹不入俗”。他送客或散步,从不逾越寺门前的虎溪。如果过了虎溪,寺后山林中的老虎就会吼叫起来。有一次,诗人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来访,与慧远大师谈得投机。送行时不觉过了虎溪桥,直到后山的老虎发出警告的吼叫,三人才恍然大悟,相视大笑而别。这个“虎溪三笑”的故事,反映了儒、释、道三家相互交融的一面,为历代名士所欣赏。李白在《别东林寺僧》一诗中就写道:“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至今东林寺内的“三笑堂”和蹲伏在虎溪桥畔的石虎,都源出这则传说,宋代石恪亦曾绘《虎溪三笑图》,可惜已经失传,现图为1935年所刻。历史上虎溪三笑的典故流传甚广,历代都有名家以此题材作画。

  神运殿﹒出木池

  传说在东林建寺之初,慧远大师为筹集木材而发愁。一日,远公寐至夜半,梦中忽见一位自称“庐山之神”的白须老人对远公言道:“此处幽静足以栖。”这天夜里,天空雷电交加、风雨大作,等到天明的时候一看,殿前的池塘中已涌出了许多上好的木材,解了慧远大师的燃眉之急。这都是慧远大师诚心鉴于天地,德行有感于神灵,故有此神助。后来,慧远大师以此木料所建之殿堂就命名为“神运殿”,涌出木材的那口池塘就叫“出木池”。

  聪明泉

  东林寺玉佛楼后,有一泓清泉四季不涸,叫做“聪明泉”。传说东晋名将殷仲堪到东林寺拜访慧远大师,二人行至山脚,见有此处苍松翠柏、泉水潺潺,便于此听泉谈《易》。殷将军博学多才、能言善辩,慧远大师指泉赞道:“将军之辩,如此泉涌,君侯聪明,若斯泉矣!”此泉因此得名“聪明泉”。唐太宗曾手书“聪明泉”三字,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亦有诗云:“一勺如琼液,将愚拟圣贤。欲知心不变,还似饮贪泉。”后人均刻碑留念。直到现在,许多到东林寺览胜的游客都要饮上一勺“聪明泉”水,寄托了人们追求智慧的美好愿望。

  定中见佛,归命安养

  远公所创莲社,以修念佛三昧为主,其所依据的经典是<<无量寿经>>与<<般舟三昧经>>。<<无量寿经>>所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乃是远公及莲社诸贤共修的纲宗。远公以及莲社其他同伦,修念佛三昧,大多有定中见佛的体验。史料记载:”远公禅定中三次见佛。刘遗民专念禅坐,始涉半年,定中见佛,行足遇佛,佛于空现,光照天地,皆作金色。

  远公对定中见佛事,尚存疑滞,曾向鸠摩罗什大师咨询。远公根据<<般舟三昧经>。所常引用的梦喻发问:谓定中所见的佛,假如真的属于梦的话,那不过是主观的想象而已,并不是真的佛现,故此佛不可能为我等断除疑网。假如是客观外来的佛,佛既是真实的显现,为何又以梦为喻呢?

  什公回答这个问题,详明周全,首先指陈见佛有三类:

  一自得天眼而见佛。

  二是神通自如,飞到十方去见佛。

  三是凡夫修止禅定,心止一处而见佛。<<般舟三昧经>>以梦喻定中见佛事,仅取梦中之事历历分明,能到能见,并非如梦的虚妄。经典处处指尘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真实不虚。定中见佛虽由心意识的专注忆想,然而其所具境界并非虚妄,乃是众生与佛感应道交所现出的景况。佛的法身遍一切处,亦便入到一切行人心中。若行人心想佛时,水清月现,佛身显现,是故行人见诸佛身,不可当作虚妄幻觉来看待。可知念佛三昧,须具佛功德力,三昧力与自善根力,具足如是三种因缘,即得明见彼佛如来。

  远公这种别具一格的念佛思想与实践,在当时的佛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为净土宗在中国生根广被,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古印度净土教在中国传布伊始,尽管有<<佛说清净平等觉经>>,<<般舟三昧经>>等译出,然人们尚待观望,试探的态度,有没有阿弥陀佛?遥远的界外是否存在西方极乐世界?这些疑虑一方面要靠经典圣言量化解,另一方面,人们更希望有一种验证。这种验证,对净土教在中土的传布,关系重大。

  远公以一代佛学领袖的德望向世人作出的验证,震撼着中国广大信众的心灵,为净土教在华夏的流布,注入了巨大的动力。中国人从此建立了一个永不倾覆的终极目标:念佛求生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永脱轮回生死之苦,亲证穷玄极寂的自性如来。

  同时,远公以自己的佛法实践昭示:惟凭自力坐断生死殊不容易,应自力他力并重,皈依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方是了生脱死的稳妥道路。远公对中国民众的这种贡献,堪称如来使者,真报佛恩。

  组建白莲社,123人往生,净土法门得到验证后广为传播

  慧远大师作为净土宗第一代祖师,完全是名符其实的。他完成了什么大事因缘呢?东汉明帝以来净土宗的典籍,像《无量寿经》翻译了——已经有七八种,还有《般舟三昧经》这些。翻译之后,我们中国的四众弟子也有很多人在修习这个法门。但修行这个法门没有形成一种团体的广大影响力,往生者也是散见在各个记载当中。

  到了东晋的时候,这个净土经典翻译和修行已经经过了二三百年的时候,它就酝酿了一种新的高潮。但这个高潮的到来不能面向全社会推广,它有一个瓶颈。这个瓶颈还是出现在信心上:很难产生信心。净土经典虽然详细的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和往生的种种情形,但是我们地球的人都希望有证据。拿不出证据,很多人就还有怀疑;有怀疑,这个法门就会受到影响,就传播不开去。

  所以面对那个时代一个要证据的问题的提出,慧远大师组建白莲社,率众精进念佛,共朝西方。凿池种莲华,在水中立十二品莲叶,随波旋转,分刻昼夜作为行道的节制,称为莲漏。由于修行的理论与方法正确,莲社123人,均有往生净土的瑞相。很多人在定中见到阿弥陀佛,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临终的时候异香满室,天乐盈空,预知时至。

  这么多人的宗教实践,为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提供了一个证明,才使得净土法门在我们震旦国广泛的传播。

  远公大师德业: 预知时至,一生三次见佛,上品往生

  远公临终预知时至,将一生三次见佛的事实告之弟子,制订遗嘱,依古礼露其形骸于松林,与鸟兽结缘,至期果然安坐而化,上品往生。享年八十三岁。

  远公大师往生,道俗奔丧,络绎不绝。四众弟子不忍露骸松林,便奉远公全躯葬于西岭,治冢垒塔,谢灵运作碑文,以铭其德。后人在寺中图画远公像,令人瞻仰。

  远公大师德业广被,自晋至宋历代帝王謚号追荐多达五次。

  往生集·远祖师传

  [明]莲池大师撰

  晋慧远,雁门楼烦人,博综《六经》,尤善《庄》《老》。闻安法师讲《般若经》,豁然大悟,因剃染事之。太元六年过浔阳,见庐山闲旷,可以息心。遂感山神现梦,一夕雷雨,材木自至。刺史桓伊,乃为建殿,名曰“神运”。以慧永先住西林,故远所居号“东林”焉。

  远住东林三十年,迹不入俗,克志西方。高僧巨儒凡百四十人,共为净社。莲漏六时,禅诵不辍。澄心系想,三睹圣相,而沉厚不言。后十九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无量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洄注上下,演说妙法。佛言:“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七日后,当生我国。”又见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在佛之侧,揖曰:“师志在先,何来之晚耶!”既知时至,谓门人曰:“吾始居此,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当生净土必矣。”至期,端坐入寂。时义熙十二年八月六日也。

  赞曰:晋以前,净土之旨,虽闻于震旦。而弘阐力行,俾家喻户晓,则自远师始。故万代而下,净业弟子推师为始祖。可谓释迦再说西方、弥陀现身东土者也,厥功顾不伟欤!予昔游庐山,酌虎溪之泉,瞻三笑之堂,徘徊十八贤之遗迹。见其规模弘远,足称万僧之居。而殿阁尘埃,钟鼓阒寂,寥寥然户异其扃,室殊其爨矣。哲人云亡,芳躅无继,嗟夫!

  莲社始祖慧远法师赞

  [明]蕅益大师撰

  莲社始祖慧远法师,俗姓贾,雁门楼烦人。幼好学,博综《六经》,尤善《庄》《老》。二十一岁,师事道安。二十四,大善讲贯。晋孝武太元六年,至庐山,梦神告以“毋他往”。夕大雷电,林壑洞开,素砂布地,楩、楠、文梓充布地上。九江刺史桓伊,为建东林寺,殿名“神运”。尝谓:“诸种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结社者有十八高贤,及一百二十三众,皆登安养。时江东经卷未备,禅法无闻,律学多缺。师令弟子,越葱岭远求得之。著《法性论》,创明“涅槃常住”之理。什师叹其暗与理合。安帝时,桓玄令沙门拜王。师致书谏止,著《沙门不敬王者论》。师居山三十年,专修净业。三见佛,不言。义熙十二年七月晦日,佛来迎云:“七日后,当生我国。”至八月六日,耆宿请以豉酒治病。师曰:“律无通文。”又请饮米汁,师曰:“日过中矣。”又请饮蜜水,乃披律寻文,卷未半,坐逝。寿八十三。赞曰:

  念佛三昧宝,圆顿法中王,

  挺生神圣士,勇猛独承当。

  香象截流度,捣丸集众香,

  大德矜细行,禅律咸舒光。

  法性悟常住,僧仪超帝皇,

  才识迈前哲,密证不自彰。

  文成印乃坏,怡然返故乡,

  高风千古在,归命附慈航。

  〖录自《灵峰宗论·卷九·十八祖像赞》〗

  晋初祖庐山东林慧远大师赞

  [民国]印光法师撰

  以特别法,永为世范。意旨暗合于《行愿》,中外流通遍。普令庸彦,大事即生办。

  肇启莲宗福震旦,畅佛本怀垂方便。圆音一阐士归庐,大法将弘神运殿。一切法门从此流,一切行门从此办。致令各宗尽朝宗,万川赴海依《行愿》。

  远公大师像赞

  缅维远公,乘愿再来。创立莲宗,畅佛本怀。

  俾诸凡夫,忆念佛名。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已断惑者,即证无生。证无生者,速圆佛乘。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感应道交,利益甚深。

  未见涅槃,即宣常住。未见行愿,普导西去。

  其所立法,暗与经合。护法菩萨,表自大觉。

  罗什举经,深如赞叹。西僧景仰,心香辄献。

  千余年来,不闻圆音。幸有遗教,尚可遵循。

  伏愿我公,又复示生。普引群伦,同登五清。

  印公遗文,模公道貌。庶几来哲,是则是效。

  ——常惭愧僧释印光和南敬撰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