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信息>> 佛缘众生>>正文内容

灭除嗔心三要义:永不抱怨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21日
来源:   作者:明如居士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灭除嗔心三要义:永不抱怨


  人生于世,想要获得幸福与安乐,必须学会降服自己的内在嗔心,具备安忍的素质。而要真正能够去除嗔心,必须明白“嗔心的危害,降服嗔心的原理,以及降服嗔心的具体操作技巧”这三者。

  一、要反反复复观察嗔心的危害,引发降服嗔心的誓愿。

  存在于我们内心的嗔恚习气,不会无缘无故地自动消失,而是依赖于种种因缘才能消失。灭除嗔恚习气最根本的因就是内心生起一个要灭除它的誓愿,有了这个誓愿,最终才能得到灭除嗔心的果。佛经中说:“诸法依缘起,住于意乐上,何者发何愿,将获如是果。”古人也说:“有志者,事竟成。”想要得到灭除嗔心的果,完全依赖于是否有灭除嗔心的誓愿,一旦有了誓愿,而且不退转,得到结果只是迟早的事情。相反,如果内心从来没有有过灭除嗔心的想法,则自己内在的嗔心永远都不会有灭除的时候,因为世间的一切结果都不会无因而生。

  灭除嗔心的誓愿也不会无因而生,它是从观察嗔心的危害而生。一个人只有通过反反复复观察嗔心对自己和他人的危害,才能生起灭除嗔心的誓愿。所以,灭除嗔心的第一课就是观察嗔心的危害。需要一直观察到自己对嗔心毛骨悚然,就像老鼠见到猫一样害怕,才算是有一点修行安忍的基础了。如果只是词句上对嗔心的危害有所了知,而没有痛彻心扉的体验与观察,就很难生起真实的降服嗔心的誓愿。“无知而无畏”,我们之所以会放肆地发嗔心,主要原因就是对嗔心的危害一无所知。

  总的来说,嗔心是灭除自他安乐的“最殊胜”的方法了,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想灭除自己的安乐,灭除他人的安乐,最省力、最见效、最难以挽回、最高超的方法就是发火生嗔心了,除了发嗔心之外,佛菩萨也找不出一个更高明的灭除众生幸福和安乐的方法了。

  嗔心生起的当下,使自己内心灼痛,夜不成眠,没有半点快乐可言。嗔心生起之后,还会严重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如高血压、心脏病、肝脏受损、消化功能退失等,严重的甚至直接危害自己的生命。

  嗔心使自己内心专注于事物不悦意的一面,从而丧失理智、客观与公正,在这种情况下,极容易做出很愚蠢的举动,从而酿成一生无法挽回的悲剧。

  一次一次地发嗔心,不加以对治,还会巩固自己发嗔心的习气,以后一遇到不如意之事,就会条件反射地发嗔心。最终使得自己积习难改,深陷嗔恚的痛苦深渊,不能自拔。

  嗔心一旦发出,有时会使得本来可以挽回的事情变得无法挽回,使得本来无足轻重的一件小事变成令人抱恨终身的大事。

  我们能享受安乐,全依赖于过去的善业,这些善业以肉眼不可见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心田之中。嗔心一旦发起,就能将它们摧毁,甚至过去百千万劫中所积累的福德善根,也能被摧毁,使得自己本来可以享受的安乐化为乌有,就像自己的丰厚财产被一把火烧光,最后只能去乞讨一样。

  爱发火的人会招来周围人的怨恨,即便是自己曾经百般饶益过的亲人,只要自己有爱发火的习气,他们也会对自己生起怨恨与舍弃之心。所以,爱发火的人通常都是众叛亲离之人。

  爱发火会吸引粗猛的灾祸发生在自己与自己家人身上。例如,爱发火者容易被硬物撞击,被刀枪棍棒所击打,被疾病所逼而挨手术刀,容易出车祸,容易遇到与自己斗争打架的人,遇到粗暴对待自己的人。爱发火的习气也会吸引同类灾难降临到自己的子女与家人身上。

  最为可怕的是,发火的时候所产生的粗猛的身口意被“刻写”在自己的心相续中,如果不用忏悔的方式摧毁掉,一定会成为自己未来的遭遇。

  总之,嗔心对于自他的危害罄竹难书,我们应该借助各种经典反复思维与观察。只要自己内心的嗔心未息灭,此思维与观察就不可停止。

  二、要彻底弄明白嗔心生起与灭除的基本原理。

  引发嗔心最根本的因就是“我执”以及以此而引发的“我爱执”。有了“我执”与“我爱执”的根本因,再加上“分辨某个对境对自己有益或有害”的思想,就会引发对有益境的贪心与有害境的嗔心。

  所以,嗔心的生起——“我执”是根本因,“断定对境危害自己”的分别念是缘,要想从根本上止息嗔心,就必须通过修持般若空性去除“我执”;要想暂时止息嗔心,就必须息灭“断定对境危害自己”的分别念。

  有了“断定对境危害自己”的思想,在“我爱执”的作用下内心自然就会引发“对境不悦意、不好”的看法;一旦有了这种看法,内心就会忧恼;忧恼积聚到一定程度,一定会引发嗔心。相反,内心要想不发嗔心,就不能对某个对境感到忧恼;要想对这个对境不感到忧恼,就要止息对这个对境生起“不好、不悦意”的看法;要想止息在这个对境之上生起“不好、不悦意”的看法,就必须去除“断定对境危害自己”的思想。

  众生之所以深陷嗔心的苦海中,就是因为认同了自己所下的“对境危害自己”的判断。从究竟意义上来说,这种判断只是分别心前浮现出来的一个不符合事实真相的想法而已,佛经中说,众生就是被自己的愚痴想法欺骗而受苦。用佛法中观的方法来观察就会知道,首先“自己”就是一个错觉,不是真实存在之法;“对境”也是一个错觉,也非真实存在之法;既然内在的“自己”与外在的“对境”都只是错觉,而非真实存在之法,中间“外境”对“自己”的“危害”当然也只是内心假立而已,并无一个真实的“伤害”存在。我们就是这样被自己的分别念愚弄却不自知。真实的情况是什么呢?自己的身心与外境实际上都只是心做的一个梦,所谓构成“危害”的事情,其实只是一幕一幕由自己的业力所招感的不断迁流的梦境显现而已,就像电脑屏幕上根本找不到一个真实的人和事,有的只是一幕一幕闪过的由一些像素构成的图像而已。

  对于不了悟上述真相的众生,诸佛菩萨暂时宣说了在对境之上转变自己的看法,将不悦意之境看成悦意之境来调伏嗔心的方法。虽然悦意之境亦属假立,但并非世人所说的阿Q式的自欺欺人,而是完全契合最究竟实相的大方便,可以赐予众生暂时与究竟的安乐。

  所以,调伏嗔心的根本就是在世人通常认为不悦意的对境之上转变自己的看法,或者看到悦意之处,或者看到空性的本质,这就是调伏嗔心的基本原理。

  三、要谙熟降服嗔心的具体操作技巧。

  具体来说,在不悦意境之上转变想法的技巧有下面这些:

  1)苦想。众生被无明烦恼所控制,不由自主地生起嗔恨以及伤害他人的心,他们因此沉溺在无尽的痛苦深渊中,我们应该对他们生起悲悯心,而不是嗔恨心。

  2)亲善想。众生都曾经做过自己的母亲,做我母亲时对我极其慈爱,好的食物先给我吃,好的衣服先给我穿,为了我的快乐,她们甚至造下了无数的罪业,如今母亲对我的伤害都是我还没有尽孝的证据。想到这,应该生惭愧心与救拔心。

  3)摄受想。自己既然发下了救度众生出离生死苦海的大愿,既然所有众生的一切安乐都需要由我来承办,如今他们被嗔心烦恼所逼迫,我应该生起救拔心,不应该生起嗔恨心或事不关己之心。

  4)善知识想。他人危害自己,可以消尽自己的恶业,增上自己安忍的福德,让自己变得更坚强,更细致地取舍因果,对轮回生起厌离等,既然对自己有这么多好处,应该将对方看作饶益自己的善知识而生起感恩心。

  5)还债想。一切都是缘起而生,今天的受害都是我过去危害他人的果报成熟。现在,他危害我,可以消除自己的恶业,这是一件应该欢喜之事。

  6)无常想。危害自己的对境以及危害之事,转瞬即逝,一刻也不会停留或重现,为一个已经彻底灭尽的事情而苦恼生嗔,是非常不理智的行为。

  7)唯法想。危害自己的对境背后根本没有一个主宰,一切都像机械运动一样,只是缘起而生,缘起而灭,根本没有一个值得自己去嗔恨的对境。

  8)性空想。按照唯识或中观正理,观察不悦意的对境只是唯心所现的梦境,本性空寂,自性了不可得,这样就会觉得悦意与不悦意都是戏论与耽著,忧恼与嗔恚自然不起。

  上面所说的这些方法都是具体转化自己心念的操作技巧,应该经常对境训练。一旦娴熟之后,对境就不会生不悦意想,而能生悦意想、悲悯想、救度想了。

  总之,对上述降服嗔心的三要义,应当认真学习与思维,并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修持。如是修持,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战胜自己的嗔心,获得暂时与究竟的安乐。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