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信息>> 国际>>正文内容

佛教在欧美:大佛西行——德国佛教之路

       

发布时间:2009年03月16日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思想的萌芽 

德国人禀性好学深思,是西方国家之中最早体会佛教真谛,并且礼赞佛教教义的国家。十七世纪时,莱布尼兹(Gottfried Wihelm Leibniz)著《辨神论》,曾引用一些佛学典故。十八世纪,大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经常在他的著作与演讲中提及锡兰、缅甸、西藏和中国的佛教,赞叹佛教僧侣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精神,并且对因缘业报的教义感到兴趣。他在临终时,曾向友人赫斯(Hesse)说,他坚信佛教轮回的道理。

十九世纪初期,印度哲学在西方渐受欢迎,德国的哲学家如谢林(Schelling)、黑格尔(Hegel)等从翻译的书籍中认识佛教义理的博大精深,其中尤以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对后人最具影响。他不但广搜佛典,研读经义,并且在自己的著作中引述佛教义理,赞美佛教是“世界所有宗教中最卓越者”,更在住家里供养佛像,以佛教徒自居。崇拜叔本华思想的德国大音乐家华格纳(Wihelm Richard Wagner)则颂扬“佛陀人生观之伟大,使其它学说在相较之下,显得微不足道”,同时在其作品中融入佛教体裁。大哲学家尼采虽然是耶稣教牧师的儿子,却大胆地称扬“佛教的真实性高于耶稣教一百倍”,并赞美佛教徒的祥和无诤。

由于这些哲学家、艺术家的启蒙,佛学研究于十九世纪在德国向下扎根。第一个在德国开设梵文和印度学研究所的教授是薛立格(Aughust Wilhelm Von Schlegel,1767-1845),时为1818年,此后许多大学,例如Tuebingen University(1865),Goettingen University(1862),Munich University(1867)相继成立,迄今德国有十多所大学设立与佛学研究相关的研究所。第一本有关佛教的著作是科也本(Carl Friedrich Koeppen)的《佛教》(The Religionof the Buddha,1853-1859),这本书代表德国佛教学术研究的开始。

佛教义理的传扬

1881年,奥登堡(Oldenberg,Hermann,1854-1920)的《佛陀生平、教义与教团》(Buddha,His Life,His Doctrine,His Order,1881),在柏林出版,该书确立佛陀与佛教僧团的历史,打破部分学者视佛陀为神话传奇的谬误,意义非凡。续后,他又编纂巴利《律藏》,将其中“戒本”译成英文,并鼓励英国的戴维兹教授创立“巴利圣典协会”。

1930年,德国第一个佛教团体在来比锡诞生,它的名字是“德国佛教传道会”(Society for Buddhist),是由塞顿杜克(Karl Seidenstuecker,1876-1936)所创立,目的在弘扬佛法。1905年,出版《佛教徒》(The Buddhist),是西方第一本佛教刊物。同年,他在柏林建立分社,将该会改名为“德国佛教会”(Society for Buddhist Mission in Germany),后来由于经费不足而不了了之。1907年,塞氏另创“大觉中心”(Mahabodhi Center),但三年后又因缺乏财源而停办。

1903年,音乐家古斯(Anton Walter Florus Gueeth),在缅甸剃度为僧,法名三界智(Nyanatilo-ka,1878-1960),是德国第一位比丘,此后有许多德国人、法国人、美国人、荷兰人跟着他学佛,甚至请求出家。1906年,他出版《佛陀圣言》(THE WORD OF THE BUDDHA),多年来,被译为多种文字流通。他曾创立出版社,并发行《佛教世界-德国佛教月刊》(The Buddhist World A German Monthly for Buddhism)。1909年,“德国巴利文学会”(GermanPali Society)成立,其目的是为了要在西方建寺安僧。1911年,他意识到欧洲建寺机缘尚未成熟,于是来到斯都瓦小岛(Polgasduwa)隐居苦修,受到当地居民的敬重,争相供养。在两次大战中,他数次被视为德国间谍,锒铛入狱,却无减其弘法热忱,1946年获准释放后,他再度回到波加斯都瓦小岛习禅修定,翻译经典,终老于此。三界智长老富含精深哲理的著作,对德国早期学佛者而言,是莫大的启示,他难忍能忍的精神更感召了当时许多德国人学佛修行,对于德国佛教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1911年,“摩诃菩提协会”在来比锡设立德国分会,齐麦曼(FriedrichZimmermann)为第一任主席,塞顿杜克为秘书,并迅速将TheBuddhist Look-out复刊,1912年又将此月刊更名为Mahabodhi Leaves,此刊物到1916年刊行得很顺利。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锡兰修行的德籍比丘纷纷被押解至澳洲拘禁,如三界智长老,直至1918年才得以回到祖国。1913年,佛教生活联盟从德国巴利学会中脱胎而出,他不像过去德国巴利学会那样强调巴利文的研究,而注重佛教的适用性,同时发行《佛教月刊》(Journal for Buddhism)。在高等法院任职法官的格林(George Grimm),因为受到叔本华思想的启发而研究佛教,修持止观,并自学梵、巴语文,以期深入佛典。1921年,他合并“摩诃菩提协会德国分会”与“佛教生活联盟”,舍宅成立“德国佛教团”(Buddhist Community for Germany),与塞顿杜克共同负责会务。1924年,改名为“三宝佛学社”(The Buddhist Lodge for the Three Jewels)。

同样是因为深受叔本华作品感动而转信佛教的达尔克医师(Paul Dhalke,1865-1928),向以弘法度众为己志,1918年开始撰写佛书,翻译经典,并创立《新佛教学报》(New Buddhist Journal),1924年后更名为《零碎集─应用佛学杂志》(The Scrap Collection A Periodical for Applied Budd-hism),以科学方法分析佛法。1924年,他在柏林建立“佛教精舍”(The Buddhist House),环境优美,藏书丰富,在当时是欧洲的佛教重镇。1928年,达尔克医生逝世后,由其胞妹接管,二次大战期间,柏林在战火的蹂躝下损失惨重,精舍无法维持,遂由“锡兰德国弘法使团”(German Dhamma-duta Society of Ceylon)买下,转为寺院。1921年,斯坦基(Martin Steinke,1882-1966)在柏林创立“佛陀团体”(Community around theBuddha),1933年来到中国,皈依倓虚法师,法号照空。1934年返国,被选为第一届国际佛学会议主席,在伦敦召开会议。后来“佛陀团体”改名为“佛教团体”(Buddhist Community)。

纳粹时代的禁佛

1933年,希特勒的“国家社会党”取得政权,禁止宗教活动,焚毁佛教著作,许多佛教团体领袖被秘密逮补,但仍有人不畏强权,暗中进行佛教活动,像格林“三宝佛学社”的会员另创“老佛教团体”(Old Buddhist Community),格林在乌亭(Utting)的房舍就是他们聚会活动的地点;斯坦基则住在德国南部,著书讲经,藉此续佛慧命;费雪(Kurt Fisher)在“佛教精舍”继续发行《佛教生活与思想》(Buddhist Life and thinking)刊物,一直到1942年舍报往生为止。在锡兰弘法的德国比丘也受到战争波及,1941年被监禁在印度德拉屯(Dehra Dun),直到1946年才被允许返回锡兰。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