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信息>> 内地>>正文内容

法空法师为法门寺佛学院学僧开示《出家的方向》

       

发布时间:2006年05月25日
来源:法门寺网站   作者:法门寺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出家的方向

法空法师开示《出家方向》

法空法师

贤空法师(左)向同学们介绍法空法师

2006523,福建佛学院师资班导师法空法师应贤空法师的礼请给法门寺佛学院同学开示《出家的方向》,法空法师从六个方面谈到出家人应具有的态度,第一,有宇宙之心,第二,有度众之慈,第三,有弘法之勇,第四,有修道之恒,第五,有正觉之慧,第六,有容人之量,受到同学们的欢迎。

:

法空法师 四川省云阳人,1987年出家,1995年福建佛学院师资班毕业,1995年至今任教于福建佛学院,1997年至2001年任福建佛学院教务长,现任福建佛学院师资班唯识宗导师。

出 家 的 方 向

一.有宇宙之心

佛陀说:「心如虚空,量周三界」,佛教讲到真心,有很多比喻:

心如大海,能容纳百川;

心如大地,能普载万物;

心如虚空,能包容一切;

心如良田,能生长万法;

心如光明,能普照十方;

心如能源,能发挥潜力;

心的能,具有无比威力;

 ()包容是宇宙之心

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的心量如何?」「我的心能包容多少呢?」

 ()慈悲是宇宙之心

真正的慈悲,也是「宇宙之心」。

 ()感恩是宇宙之心

一般稍有德性的人,对别人施予的滴水之恩,都要涌泉以报,何况是我们学佛的人?佛经中,教我们要报四重恩:父母恩、师长恩、众生恩、国家恩,就是弥天盖地的报恩心。

二.有度众之慈 

出家学道,在未成佛道之前,要先度化众生。佛道未成,没有关系,我先有度人之心,这叫菩萨发心。大乘佛教讲菩萨发心度众,不是等自己成道成佛、了生脱死之后,再来度众生;而是在修道过程中,不断从度化众生中去完成自己。菩萨发心,是慈悲心的展现,当下就是佛心,当下就与诸佛菩萨同舟共济。所以,大乘佛教也可以说是慈悲的佛教。

为什么要度众生?为什么要我来度呢?过去的诸佛菩萨和高僧大德们,致力宣扬佛法,开示教义,建寺办道,译经度众,做了很多入佛的桥梁,我们不就在他们种种方便教化之中被引渡进佛门吗?我们已受度,更要度众生。

我们应如何培养度众之慈呢?

 ()念众生苦是度众之慈

 ()念众生恩是度众之慈

我们生活在世间,不论有情、无情,都与我们有因缘关系,所以佛教提倡报四重恩,其中之一就是:念众生之恩。

 ()念因缘是度众之慈

念因缘,也能有度众生的慈悲。因为:人不能单独存在,人仰赖各种因缘结合,互相依赖而生存。多少人煮饭、行堂,我才有饭吃;多少人净堂、打扫,我才能享受清净的环境;多少人成就我参加短期出家,我才有机会体验出家人的生活;多少人栉风沐雨奔波筹备,才有今晚你我师徒的接心。这都是很不容易的因缘。各位要有虚心求道的心,要感念因缘和合,不要嫌这个师父不好,怨那个不高明,他们是可以不做的,但是,谁来引导我们?

 三.有弘法之勇 

弘法要勇敢。出家人宣扬佛法,要无所畏惧退缩。

如何具备弘法之勇呢?

 ()不怕艰难是弘法之勇

要弘法,就不能怕艰难;越艰难的困境,越能显出法的可贵。历史上的佛教盛世,若无高僧们的克难精神,佛法何能得以弘扬?

 ()不畏迫害是弘法之勇

 ()不拒繁忙是弘法之勇

有人出家修行,就是要清修、闭关,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去清净。他怕忙,怕信徒多,怕烦恼事。

 ()不受恩宠是弘法之勇

有人说:出家人三关难过--名关、利关、恭敬关,是有些道理。

宋朝有一位道楷禅师,大阐禅门宗风,德行高超。皇帝颁赠紫衣袈裟,并赐号定照禅师,以褒扬他的功德。禅师上表坚持不受,皇帝特派亲王去封敕,他仍然拒绝,以致龙颜大怒,下令收押议罪。刑官知道禅师仁厚忠诚,见到禅师时,就借故暗示:

『禅师面容憔悴,身体虚弱,是有病吧?』

道楷立即挣扎着直身挺立:『没有!没有!』

刑官一再用眼色暗示:

『禅师身体有病,一时疏忽违逆了圣旨,并非蓄意。可以因病免罪呀!』

道楷禅师大声说:

『我没有病!怎可为了免罪而诈病呢?即使皇上恩宠我,我也不能说违心话,做违心事啊!』

一般人遇到皇帝的恩宠、封赏,真是感激涕零,求之不得!道楷禅师却秉持修道之风范,无视于刀钺罪祸,这种不欺不瞒的勇敢行为令人敬佩,这种不受恩宠的清高道风令人景仰!

如何具有弘法之勇呢?就是要不怕艰难,不畏迫害,不拒繁忙,不受恩宠。

四.有修道之恒 

我们要有修道的恒心。

过去,长老大德们的成就从哪里来呢?都是有恒啊!像唐朝有名的道宣律师,是南宗律宗的祖师,他听一部戒律,反复千次,毫不厌倦。

南阳慧忠国师三十年不离寮房,南泉普愿禅师四十年不出寺院,他们的心胸充满菩提,脑海只有般若,「半夜白云消散后,一轮明月到窗前」,三、四十年如一日,这种恒心了不起啊!

有些年轻人一入佛门,就希望证悟涅盘、了生脱死,佛法又不是变魔术,哪能拉丝巾、飞鸽子的唬人?学计算机,学驾驶,几个月就学会了。学佛,是学心地法门,学生命意义,是找心,找自己的本来面目,如何能轻易找到呢?一年生树木,可以当柴火烧;三年的树木,可以做棍棒使用;十年挺立的树木,可以做桌椅、板凳的材质;百年大树,才能做不朽的栋梁。我们在人间修道,要养深积厚,要为千古性命深深扎根,做佛教的栋梁!

我们如何有修道之恒呢?

 ()对三宝有信心,是修道之恒

「佛法大海,唯信能入」。我们进入佛道的第一步,就是要培养对三宝的信心。我们要相信:「佛」是生命的智者,能导引我们离垢断苦,提升自性中的佛性,谛观人生真理。我们要相信「法」,通透人生的真理,可以度脱无明烦恼,让我们得到快乐解脱。要相信「僧」,是我们的亲教师,是我们人生的导航。

 ()对修持有道心,是修道之恒

佛门中真正的修行,是要发大心,要沉得住气,忍得住苦,耐得住劳,要对自己的修持有道心,才能成就法身。

《华严经》云:「初发心便成等正觉」,我最初入门所发的道心,能够持之以恒,便能成就正等正觉。常不轻菩萨所修法门:「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能成佛」,虽然被路人投石、鞭打、厉骂,也不变初心,终于成就忍辱菩提。东晋的慧远大师在庐山结社念佛,修持般舟三昧,三十年不出庐山一步,成为中国净土宗的祖师,也是靠坚忍不移的心力。

 ()对众生有悲心,是修道之恒

我们学佛,不是为名利而来,也不是逃避社会而来,大家共同的目标,为解除烦恼,为求快乐,为求解脱而来。自己要解脱痛苦,众生也希望消除灾难。一切佛法,都是对治众生的贪瞋痴心病;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对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烦恼。所以,大家来学佛,要为广度众生而来。

 ()对佛教有热心,是修道之恒

要佛教复兴,要弘法利生,要净化社会,必须佛教徒对佛教事业热心参与。

五.有正觉之慧 

智能,每个人都有一些。如果智慧不正派,就会变成「聪明反被聪明误」。有时是一般的世俗之见,世智辩聪;有时甚至堕入邪魔外道,不是不聪明,不是没有智慧,而是没有正觉的智慧。

什么是正觉之慧呢?

 ()四依止是正觉之慧

所谓「四依止」,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四依止」是佛陀临涅盘时,交代佛弟子的四依法。

依法不依人:法是指佛陀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我们要依佛所说的正法而行事,不要依靠他人。凡人有生老病死,有祸福无常,所以不应随人。

依义不依语:要依佛法的意义,不依赖空洞的语言;要了解义理,不要执着语言。好像人以手指头指月,手指不等于明月;以文字解说真理佛法,文字并不等于真理本身。

依智不依识:智,能筹量、分别善恶,即理性。识:常求欢乐,是对世间的感觉。所以,我们要依般若智慧作人生行为的模范,而不依顺一般世俗的知见看法。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不了义是方便假说,好像世间的一般道理。了义是真实说,是诸法实相的般若智慧,第一义谛的真理。我们要依持究竟宇宙的真理,不盲从方便之邪说。

如果我们能以「四依止」作学佛之方针,就能拥有正觉之慧。

 ()四念住是正觉之慧

四念住,又称为四念处,是把我们的心系念在「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个法门上,从不净、苦、无常、无我中认识宇宙人生的实相。

我们的生活中,每天常会为肉身而计较,要吃好,吃营养;穿好,穿漂亮……,不断为苦空无常的肉躯打扮、劳苦。观身不净,就是破除我们对身体的执着,了解色身的种种不净,种种虚幻不实,而追求真实永恒的慧命。

观受是苦,让我们了解世间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是我们自己的无明(不明事理)造作,是自作孽的痛苦。苦海无边,我们要自求多福利益他人。

观心无常:我们的心念如猿猴跳跃,如瀑布湍流,念念不停。前念决定的事,后念又幡然反悔;前念初生善意,后念又起傲慢,不知小心庇护,任由心念在烦恼的五欲爱河中翻滚浮沉,轮回生死于六道之中。

我们的思想观念常常执持「有我」:我的东西,我的朋友,我的看法……因为有我执,痛苦就接踵而至。世间万法变化无常,人也有生命、青春的囿限,如果不能放下「我」,就不能脱离「束缚」而自在。所以,要观「诸法无我」。

能够以「四念住」的法门,去认识、看透人生,我们的身心就能获得正觉之慧而清净自在。

 (三)四圣谛是正觉之慧

四圣谛,乃佛陀住世时,对弟子所说的基本教法: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显示出人与人之间的清净关系。

苦谛:人生有八苦,其中的生、老、病、死,都脱离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父母生养我的肉体,何来人生?何来苦痛?所以,生苦是父母与子女关系的表现。有生必有老,必有病,必有死,种种五蕴炽盛苦相续而生。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都点出了现实社会人生的真相,真是充满苦恼不安。

集谛,说明苦的原因,引起烦恼的根源,及渴爱的真相,就是贪、瞋、痴的烦恼。人们常常贪恋某人某物,瞋恼他人的得意成功,痴迷于人或诸法的真相。这也是人与人间,依他缘所起的现相。

道谛,提出了制止贪、瞋、痴的种种方法。一般是指八正道:

正见:正确知见世间出世间的一切法。如:相信有业有报,有因有果,有凡夫有圣人。

正语:教我们说正当的言语,不说谎、不搬弄是非、不恶口、不绮语。

正思惟:正确的思想,使心念归于正道上。

正业:正当的行为,不做坏人之勾当。

正命:正当的生活方式。不作害人、杀生、赌博的种种恶行职业。

正精进:勤修正法不退转。如念佛、助人、服务、结缘。

正念:正当的意念。时时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天、念戒。

正定:清净的禅定。指清静不乱的理智、定力。

灭谛,则是透过八正道的修持,灭却种种烦恼,达到安稳、解脱、清净的涅盘境界。

六.有容人之量 

古人说:「有容乃大」,「容人之量」就是人的心量。我们的心,要像泰山、大海一样,无所不包容,无所不接纳,才可以大到无边无际。佛法常讲「万法唯心」,世界是我心里的世界,众生是我心中的众生。既然是「三界唯心」,我们的心量能包容多少,我们就能拥有多少;我们心中容得下天,容得下地,我们就拥有天,拥有地,乃至扩大到无边无际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可惜的是:我们凡人的心量,有时候竟比眼睛还敏感,一粒砂都不能见容,还谈什么上容天,下容地呢?

有些学佛的人心胸狭窄,容不下家人,容不下亲戚朋友,有时候连师兄弟也不能宽容。既不能包容大众,自己又怎能「心怀众生,胸怀宇宙」呢?

什么是「客人之量」?

 ()包容是容人之量

学佛的人,顺境的好因好缘能接受,逆境的逆增上缘也能增益道行。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虽然三番二次遭受提婆达多的毁谤、中伤、迫害,却从来没有恨过他,反而赞叹说:「啊!提婆达多是我们的善知识、逆增上缘,他屡次费尽心机忤逆我,却能令我道念增上啊!」没有罪恶,哪有善美?没有黑暗,哪有光明?没有恶毒,哪里有慈悲?没有提婆达多,哪里会有佛陀?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被人欺负了,被人陷害了,不要难过,不要气忿,真正输赢的关键,要看你道行如何。你能包容他,你就比他伟大。

 ()忍耐是容人之量

忍耐,是遇到困苦、灾难时的耐烦力,自制力。有时不是你的脾气好,而是没有让你生气的因缘。

西藏密勒日巴尊者,年轻时持习咒术,造了一些罪业,后来悔改知错,不远千里皈依马尔巴上师学道。上师因为他的根习未净,为拔除往昔所造罪业,就再三应机度化,在生活里锤炼他忍辱的心性。密勒日巴做任何事情,都是受到上师无情的喝斥、咒骂:要他建房子,拆了又建,建了又拆,如是数十回,终于激发了他的大忍耐、大精进,修得无上正法。

在我们生活中,人我不如意要忍耐,事情不顺意要忍耐,人大我小也要忍耐,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更是我们学佛者忍耐的目标。

 ()平等是容人之量

众生都有佛性,人人能成佛。佛陀说:「我是大众中的一个」。佛是成佛的凡夫,凡夫是未证道的佛。我们如果平等视众生,又有什么众生不能包容?

 ()吃亏是容人之量

人与人之间,常常争自己的好,争自己的大,希望拥有和快乐,所以人与人间,常常不能和谐容忍,这是千百年功利心态的「所知障」。吃点亏,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法喜;吃亏,就是容人之量。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